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gh efficient mixed culture screening and selected microbial community shift for bioleaching process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寿朋 郭宁 +2 位作者 武海艳 邱冠周 刘新星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383-1387,共5页
To screen the high efficient mixed culture and understand the bioleaching behaviors of mixed culture for low-grade copper sulfide ore bioleaching,ten mixed cultures were collected and screened from different acid mine... To screen the high efficient mixed culture and understand the bioleaching behaviors of mixed culture for low-grade copper sulfide ore bioleaching,ten mixed cultures were collected and screened from different acid mine drainages obtained from sulfide mines of China.The leaching rate was set as criterion to screen the mixed culture and the metagenomic approach.Community genome array(CGA) was used for analyzing the mixed culture microbial community shift during the bioleaching proces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ixed culture obtained from Yinshan(YS) lead-zinc mine in Dexing of Jiangxi province in China reaches the maximum copper extraction(68.89%) during the one bioleaching period of 24 d.CGA results show that YS culture contains nine kinds of bacteria which are belong to six divisions,and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s changing during the bioleaching process.This provides a good way to accelerate the bioleaching process and reveals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hift during the bioleaching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EACHING high efficient mixed culture community genome array(CGA) microbial community shift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bioleaching of chalcopyrite concentrates with mixed culture after cryopreservation with PEG-2000 in liquid nitrogen 被引量:2
2
作者 WU Xue-ling WU Xiao-yan +8 位作者 DENG Fan-fan SHEN Li LI Jiao-kun PENG Tang-jian YU Run-lan LIU Yuan-dong CHEN Miao QIU Guan-zhou ZENG Wei-m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5期1386-1394,共9页
A mixed culture of bioleaching microorganisms was enriched.Then the mixed culture was preserved by liquid nitrogen cryopreservation for 6 months and 12 months,respectively,using PEG-2000 as the protective agent.The ch... A mixed culture of bioleaching microorganisms was enriched.Then the mixed culture was preserved by liquid nitrogen cryopreservation for 6 months and 12 months,respectively,using PEG-2000 as the protective agent.The chalcopyrite leaching ability,activity and diversity of the mixed culture before and after preservation were compar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pper extraction rate was 95.7%in chalcopyrite bioleaching within 20 d by the original culture.After cryopreservation for 6 months and 12 months,the copper extraction rate of the mixed culture was 94.9%within 25 d and 93.6%within 35 d,respectively.The cell viability achieved 87%and 41%after being preserved for 6 months and 12 months,respectively.Furthermore,the ecology analysis identified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Acidithiobacillus caldus,Sulfobacillus thermotolerans and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 the original mixed culture.After cryopreservation for 12 months,the composition of community changed,but the predominant microorganisms still exis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xed cultures chalcopyrite bioleaching PEG-2000 CRYOPRESERVATION microbial community
下载PDF
Kinetics of phenol and m-cresol biodegradation by an indigenous mixed microbial culture isolated from a sewage treatment plant 被引量:7
3
作者 Pichiah Saravanan Kannan Pakshirajan Prabirkumar Sah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1508-1513,共6页
An acclimatized mixed microbial culture,predominantly Pseudomonas sp.,was enriched from a sewage treatment plant,and its potential to simultaneously degrade mixtures of phenol and m-cresol was investigated during its ... An acclimatized mixed microbial culture,predominantly Pseudomonas sp.,was enriched from a sewage treatment plant,and its potential to simultaneously degrade mixtures of phenol and m-cresol was investigated during its growth in batch shake flasks.A 22 full factorial design with the two substrates at two different levels and different initial concentration ranges(low and high),was employed to carry out the biodegradation experiments.The substrates phenol and m-cresol were completely utilized within 21 h when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DEGRADATION factorial design of experiments KINETICS M-CRESOL mixed microbial culture PHENOL sum kinetics model
下载PDF
芽孢杆菌发酵对虾酱品质和菌群的影响
4
作者 檀茜倩 王丹 +6 位作者 麻冰玉 李学鹏 步营 吕欣然 崔方超 王当丰 励建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03-110,共8页
为了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Y11和贝莱斯芽孢杆菌Y12作为发酵剂对在较低盐分添加情况下发酵虾酱对虾酱品质和菌群变化的影响,利用毛虾为原料,以10%(w/w)作为食盐添加量,对不同发酵阶段虾酱的感官、风味、丙二醛(MDA)含量、挥发性盐基氮(TVB... 为了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Y11和贝莱斯芽孢杆菌Y12作为发酵剂对在较低盐分添加情况下发酵虾酱对虾酱品质和菌群变化的影响,利用毛虾为原料,以10%(w/w)作为食盐添加量,对不同发酵阶段虾酱的感官、风味、丙二醛(MDA)含量、挥发性盐基氮(TVB-N)以及细菌菌群结构进行了分析,比较单菌、混菌发酵的虾酱品质及菌群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两种芽孢杆菌混菌发酵的虾酱与单菌和自然发酵相比,感官、颜色和风味等评定值更高;其pH在发酵过程中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在7.5~8.0之间;MDA值随发酵时间延长由0.98 mg/kg降低为0.33 mg/kg,TVB-N值在发酵10 d时最低为33.32 mg/100 g。对发酵虾酱扩增子测序结果显示,接入发酵剂后在发酵初期对菌群的相对丰度影响较大,在发酵后期,Alkalibacterium、Atopostipes、Staphylococcus和Tetragenococcus在不同组别中的相对丰度较高。研究结果为芽孢杆菌作为发酵剂在虾酱以及相关海产品发酵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孢杆菌 虾酱 混菌发酵 微生物多样性 发酵剂
下载PDF
基于菌藻混合培养合成天然类胡萝卜素的工艺研究及转录组水平分析
5
作者 张志平 段晨阳 +2 位作者 魏湘楠 宋丽丽 魏涛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5期114-122,共9页
为突破单菌培养在微生物类胡萝卜素生产中产率低的问题,采用5 L发酵罐等体积接种高活性粘红酵母和小球藻,研究菌藻混合培养工艺的可行性,进一步从转录水平分析混合体系特定时间的菌藻协同代谢分子机制。结果表明,混合培养可获得最大生... 为突破单菌培养在微生物类胡萝卜素生产中产率低的问题,采用5 L发酵罐等体积接种高活性粘红酵母和小球藻,研究菌藻混合培养工艺的可行性,进一步从转录水平分析混合体系特定时间的菌藻协同代谢分子机制。结果表明,混合培养可获得最大生物量、残糖利用率、类胡萝卜素产量分别为51.7 g/L、83.3%和29.8 mg/L,实验组类胡萝卜素产量比菌藻纯培养组分别提高了21.5%和77.2%,且混合培养可获得7种类胡萝卜素,提高了玉米黄质和虾青素的占比;发酵36 h时取样测定分析转录组数据发现,实验组与菌藻对照组对比分别获得85个和2858个差异表达基因,GO聚类和KEGG代谢通路分析表明,小球藻可通过强化光合作用和特定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基因的上调,实现兼养和改变类胡萝卜素种类的占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类胡萝卜素 粘红酵母 小球藻 混合培养 转录组
下载PDF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yhydroxyalkanoates production from acidified and anaerobically treated brewery wastewater using enriched mixed microbial culture 被引量:5
6
作者 Pravesh Tamang Rintu Banerjee +1 位作者 Stephan K?ster Regina Nogueir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4期137-146,共10页
The production of polyhydroxyalkanoates(PHA) from wastewaters using microbial mixed cultures(MMC) has been attracting increased interest because of PHA's biodegradability characteristics. Production of PHA by an M... The production of polyhydroxyalkanoates(PHA) from wastewaters using microbial mixed cultures(MMC) has been attracting increased interest because of PHA's biodegradability characteristics. Production of PHA by an MMC enriched with PHA-accumulating bacteria was compared using anaerobically treated and acidified brewery wastewaters under various feeding strategies, namely pulse and batch feed addition. To obtain an enriched MMC, a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was inoculated with activated sludge fed with acetate and subjected to aerobic dynamic feeding. The enriched MMC was able to accumulate PHA up to 72.6% of cell dry weight(CDW) with pulse addition of acetate controlled by the dissolved oxygen(DO) concentration in the reactor. In a batch accumulation experiment with acetate,the PHA content achieved(28.5% CDW) was less than that of the pulse feeding strategy with the same amount of acetate(~2000 mg C/L). Using anaerobically treated and acidified brewery wastewater fed in pulses, the maximum PHA accumulated by the enriched MMC was similar for both wastewaters(45% CDW), in spite of the higher volatile fatty acid concentration in acidified brewery wastewater. The pulse feed addition controlled by the DO concentration was difficult to implement for wastewater as compared to acetate because the difference in DO concentration between substrate availability and depletion was low. For the batch addition of acidified wastewater, a slightly lower PHA content(39%CDW) was obtained.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brewery wastewaters can be utilized for PHA production with a similar maximum PHA storage capa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HYDROXYALKANOATES PHA-accumulating bacteria microbial mixed culture Brewery wastewater Aerobic dynamic feeding Pulse feeding and batch feeding
原文传递
茶菌人工复合菌剂构建和发酵性能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宋肖肖 张慧霞 +2 位作者 刘斌杰 杨民和 王国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1-239,共9页
利用从茶菌中分离纯化的4个优势菌株构建人工复合菌剂。通过单独培养和不同复合方式培养的比较,确定菌株在茶菌发酵和菌膜形成中的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方法分析茶菌发酵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变化... 利用从茶菌中分离纯化的4个优势菌株构建人工复合菌剂。通过单独培养和不同复合方式培养的比较,确定菌株在茶菌发酵和菌膜形成中的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方法分析茶菌发酵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变化;经历多次传代接种后,采用人工分离和宏基因组分析相结合分析菌群组成和稳定性。结果表明:供试的4个菌株中,葡糖醋杆菌J5(Gluconacetobacter sp.J5)是产生纤维素和菌膜的核心菌株。混合菌株组合C3C5C6J5发酵后在菌体生长、糖利用、发酵液pH值、总酸度和茶多酚含量等指标与自然发酵相似。经历6代转接后菌群稳定,复配的菌株在人工菌群中均为优势菌株。表明从天然茶菌饮料中分离纯化功能菌株,通过菌株复配构建稳定的人工发酵剂可行,为茶菌的标准化工业生产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菌 菌株复配 生化成分 核心菌株 菌群稳定性
下载PDF
热水解污泥酸化液碳氮磷对PHA合成的影响
8
作者 贺赟 李魁晓 +4 位作者 姜大伟 常菁 郝姗 王刚 王佳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281-5287,共7页
基于热水解污泥酸化液定向驯化得到了稳定的PHA合成混合菌体系,分析了菌群特征与结构,研究了限制氮、磷、非挥发性脂肪酸(non-VFAs)物质和补料方式对PHA合成率以及相关组分对菌群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热水解污泥酸化液合成PHA的特... 基于热水解污泥酸化液定向驯化得到了稳定的PHA合成混合菌体系,分析了菌群特征与结构,研究了限制氮、磷、非挥发性脂肪酸(non-VFAs)物质和补料方式对PHA合成率以及相关组分对菌群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热水解污泥酸化液合成PHA的特有混合菌体系中优势菌属短枝单胞菌属(Brachymonas)占45%.限制酸化液中NH_(4)^(+)-N浓度PHA合成率从22wt%提高至25wt%,限制non-VFAs不仅PHA合成率可提升27%同时合成速率也提升了25%.酸化液中的NH_(4)^(+)-N、PC_(4)^(3-)-P和non-VFAs未对PHA合成菌群活性造成显著影响,但是高浓度挥发性脂肪酸(VFAs)会对菌群活性造成抑制.为降低高浓度VFAs的抑制采取分批补料策略可提高PHA合成率,分批补料(5次)PHA最大合成率较一次补料的28wt%提升至34wt%.因此,通过提高酸化液中VFAs占比及优化补料方式均可提升PHA合成率,热水解污泥酸化液生物合成PHA在未来工业化生产时具有很大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菌群 热水解污泥 聚羟基脂肪酸酯 挥发性脂肪酸
下载PDF
不同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肠道及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与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侯蔷 周鑫 +6 位作者 张建雄 马瑞欣 吴江爱 崔亚楠 陈宇 郑百芹 张丽芳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3-145,共13页
为探究河北省唐山市不同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肠道及养殖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差异,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淡水精养(Freshwater intensive culture,FI)和混养(Freshwater mixed culture,FM)2种养殖模式不... 为探究河北省唐山市不同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肠道及养殖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差异,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淡水精养(Freshwater intensive culture,FI)和混养(Freshwater mixed culture,FM)2种养殖模式不同时期对虾肠道、水体及底泥微生物的多样性、物种组成及差异。结果表明,FI模式所有样品共聚类为6077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TU),FM模式所有样品共聚类为7961个OTU。2种模式的底泥微生物多样性均显著高于水体和对虾肠道,且FM模式底泥的多样性更高。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所有样品中相对丰度均较高的物种,其次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在属水平上,不同养殖模式下不同样品的优势菌属及相对丰度各不相同。相较于对虾肠道和水体,底泥中微生物的数量和丰富度均为最高;底泥与对虾肠道微生物种类及组成较为相似。研究表明,唐山市2种凡纳滨对虾淡水养殖模式下对虾肠道与环境微生物物种数量随养殖时间的变化基本不变,但物种群落丰富度及多样性均有一定提高;相较于FI模式,FM模式各类型样品微生物群落物种数量更多,且养殖末期时物种相对丰度的变化更加显著,特别是对虾肠道中弧菌属细菌相对丰度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微生物群落结构 精养 混养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不可培养”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研究进展
10
作者 赵俊天 张莹 《生命科学仪器》 2023年第1期11-21,共11页
近年来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微生物资源挖掘成为热点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微生物纯培养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自然界大多数微生物仍然无法在实验室中得到培养的现状;基于这一矛盾,详细介绍了近十年出现的新型微生物培养方法和... 近年来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微生物资源挖掘成为热点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微生物纯培养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自然界大多数微生物仍然无法在实验室中得到培养的现状;基于这一矛盾,详细介绍了近十年出现的新型微生物培养方法和装置并佐以实例;最后对现有微生物培养方法进行总结和展望,希望可以为未来微生物培养方法的创新和发展带来灵感,助力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纯培养新方法 微生物种质资源 不可培养微生物
下载PDF
乳酸菌源亚硝化抑制剂对酱牛肉中N-亚硝胺形成的影响
11
作者 李佳怡 葛渠锋 +4 位作者 李珏 梁汉锋 唐靖仪 许德智 杨华 《肉类研究》 2023年第8期1-7,共7页
为进一步明确微生物源亚硝化抑制剂(microbial nitrosation inhibitor,MNI)对酱牛肉中产生的N-亚硝胺的抑制效果,将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LS)与商业复合菌WBL-45(木糖葡萄球菌+肉葡萄球菌+清酒乳杆菌)制备成MNI(LS-MNI与WBL-45... 为进一步明确微生物源亚硝化抑制剂(microbial nitrosation inhibitor,MNI)对酱牛肉中产生的N-亚硝胺的抑制效果,将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LS)与商业复合菌WBL-45(木糖葡萄球菌+肉葡萄球菌+清酒乳杆菌)制备成MNI(LS-MNI与WBL-45-MNI),以酱牛肉为研究对象,进行感官评定,测定pH值、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亚硝酸盐、生物胺及N-亚硝胺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在酱牛肉中添加LS-MNI和WBL-45-MNI可显著改善其色泽和风味,WBL-45-MNI组总体感官评分显著高于LS-MNI组和对照组(P<0.05),亚硝酸盐残留量和生物胺总量则显著低于LS-MNI组和对照组(P<0.05);3组酱牛肉的TBARs值均未超过0.2 mg/kg;WBL-45-MNI组和LS-MNI组对N-二甲基亚硝胺的抑制率分别达70.94%和89.74%,对N-亚硝胺总量的抑制率分别达46.79%和36.50%。以上结果表明,清酒乳杆菌和商业复合菌WBL-45可以制备微生物源的亚硝化抑制剂来阻断肉品中N-亚硝胺的形成,WBL-45对酱牛肉的整体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酒乳杆菌 商业复合菌WBL-45 微生物亚硝化抑制剂 N-亚硝胺 酱牛肉 亚硝酸盐
下载PDF
微生物油脂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70
12
作者 薛飞燕 张栩 谭天伟 《生物加工过程》 CAS CSCD 2005年第1期23-27,共5页
关键词 微生物油脂 研究进展 展望 微生物生产 研究现状 发展历史 瓶颈因素 发展前景 培养方法 氮源 碳源
下载PDF
生态工程领域微生物菌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66
13
作者 文娅 赵国柱 +1 位作者 周传斌 曹爱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6287-6294,共8页
阐述了微生物菌剂在生态工程领域的应用范围、效果和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总结了目前微生物菌剂研制中菌种的选育方法和常用的几类菌,并通过系统举例介绍了乳酸菌、酵母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这些常用菌种在污染物处理方面的效果及在废水... 阐述了微生物菌剂在生态工程领域的应用范围、效果和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总结了目前微生物菌剂研制中菌种的选育方法和常用的几类菌,并通过系统举例介绍了乳酸菌、酵母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这些常用菌种在污染物处理方面的效果及在废水处理生态工程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同时,阐明了微生物混合培养技术在复合菌剂研究中的重要性,对微生物菌剂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指出了目前关于微生物菌剂的研究大多只是集中于应用效果方面,而对作用机理研究得不够深入,以及复合菌系中微生物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复杂性,并对此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对微生物菌剂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菌剂 混合培养 乳酸菌 酵母菌 光合细菌 芽孢杆菌
下载PDF
混合菌—— 一类值得重视的微生物资源 被引量:29
14
作者 冯树 张忠泽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00年第3期44-47,共4页
在微生物学发展的历程中 ,分离纯培养曾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 ,在长期的实验和生产实践中 ,人们也不断进发现很多生物过程是单株微生物不能完成或只能微弱地进行 ,必须依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微生物共同培养完成。混合菌资源已渐为人... 在微生物学发展的历程中 ,分离纯培养曾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 ,在长期的实验和生产实践中 ,人们也不断进发现很多生物过程是单株微生物不能完成或只能微弱地进行 ,必须依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微生物共同培养完成。混合菌资源已渐为人们所重视。本文概述了近年来混合菌资源应用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培养 微生物资源 混合菌 生物降解 应用
下载PDF
混菌固态发酵豆渣生产菌体蛋白的研究 被引量:25
15
作者 潘天玲 张东峰 +1 位作者 赵昌盛 李坤平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4年第6期35-36,41,共3页
对以豆渣为原料,利用混菌固态发酵技术生产菌体蛋白饲料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L9(34)正交试验考察了培养基组成、接种物配比、初始pH值以及培养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培养基组成为豆渣∶麸皮=8∶2,接种物配比为黑曲霉∶绿色木霉... 对以豆渣为原料,利用混菌固态发酵技术生产菌体蛋白饲料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L9(34)正交试验考察了培养基组成、接种物配比、初始pH值以及培养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培养基组成为豆渣∶麸皮=8∶2,接种物配比为黑曲霉∶绿色木霉∶啤酒酵母∶产朊假丝酵母=1∶1∶1∶3,调节初始pH值5 5,32℃培养72h,豆渣粗蛋白质含量达到28 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渣 混菌固态发酵 菌体蛋白
下载PDF
海绵中可培养与原位微生物组成的DGGE指纹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何丽明 李志勇 +1 位作者 蒋群 黄艳琴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1-56,共6页
采用不依赖于分离培养的PCR-DGGE基因指纹技术对我国南海4种海绵体内的原位微生物种群组成以及混合培养的海绵微生物组成进行分析,通过比较不同指纹图间的差异与相似性,揭示可培养微生物与海绵原位存在的微生物的关系。由实验可以看出,... 采用不依赖于分离培养的PCR-DGGE基因指纹技术对我国南海4种海绵体内的原位微生物种群组成以及混合培养的海绵微生物组成进行分析,通过比较不同指纹图间的差异与相似性,揭示可培养微生物与海绵原位存在的微生物的关系。由实验可以看出,来自同一海域的不同海绵体内的微生物存在宿主特异性,不同的培养条件是影响微生物可培养的重要因素,目前所能培养的海绵微生物还仅占自然环境下海绵微生物总量的很少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 微生物种群组成 混合培养 16S rDNA DGGE基因指纹图
下载PDF
丟糟复合微生物菌剂的菌种选择及液态培养条件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明红梅 董瑞丽 +2 位作者 周健 方春玉 兰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7期15058-15060,共3页
[目的]根据白酒丢糟原料的特点,选取优势菌种构建丢糟多菌发酵复合处理体系,探讨各菌种液态培养最优条件。[方法]基于前期白酒丟糟发酵试验结果,产朊假丝酵母、绿色木霉和黑曲霉为丟糟复合微生物菌剂的优选菌种。经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 [目的]根据白酒丢糟原料的特点,选取优势菌种构建丢糟多菌发酵复合处理体系,探讨各菌种液态培养最优条件。[方法]基于前期白酒丟糟发酵试验结果,产朊假丝酵母、绿色木霉和黑曲霉为丟糟复合微生物菌剂的优选菌种。经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产朊假丝酵母、绿色木霉和黑曲霉菌的最佳液态培养条件。[结果]以7°Bx麦芽汁为基础培养基,各菌最佳培养条件为:对于产朊假丝酵母,添加1.5%的硫酸铵、接种量为5%、培养时间为16h;对于黑曲霉,添加0.3%的氨水、接种量为15%、培养时间为18h;对于绿色木霉,添加0.5%的氨水、接种量为15%、培养时间为22h。[结论]在该培养条件下各单菌发酵液的活菌数量可达到1010个/ml以上,经喷雾干燥制备的微生物菌剂的活菌数量可达到109个/g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丢糟 复合微生物菌剂 液态培养 优化
下载PDF
pH对嗜盐混合菌发酵挥发性有机酸混合物合成PHA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崔有为 张宏宇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4431-4438,共8页
嗜盐混合菌发酵生产聚羟基脂肪酸酯(polyhydroxyalkanoate,PHA)具有免灭菌程序、产量高、易提取等优势而被广泛关注。集中考察了p H对嗜盐混合菌(MMCs)发酵混合挥发性有机酸(VFA)生产PHA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6.5-8.2范围内p H... 嗜盐混合菌发酵生产聚羟基脂肪酸酯(polyhydroxyalkanoate,PHA)具有免灭菌程序、产量高、易提取等优势而被广泛关注。集中考察了p H对嗜盐混合菌(MMCs)发酵混合挥发性有机酸(VFA)生产PHA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6.5-8.2范围内p H对PHA合成没有明显影响,过高或者过低的p H都会降低PHA合成速率和VFA的吸收速率。发酵体系的p H影响了嗜盐MMC的PHA产量,但是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却存在不同的影响机制。碱性环境增大了VFA的解离程度,导致MMC对底物的吸收耗费大量的能量,造成VFA吸收速率的下降。这一作用在p H升高至9.2以上时表现显著。酸性环境下,分子态VFA进入细胞后改变了胞内的p H,降低了相关酶和蛋白质的活性,从而影响了底物的利用。当p H-5.2时微生物代谢及底物利用能耗量降低,导致PHA胞内降解利用率降低,刺激了PHA合成量的提高。PHA组分受p H影响不大,初始p H-5.2-10.2时羟基脂肪酸戊酯(hydroxyvalerate,HV)所占比例维持在34.9%-38.3%范围内。本研究对于进一步利用嗜盐MMC发酵含有混合VFA的废弃物生产PHA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羟基脂肪酸酯 PH 挥发性脂肪酸 嗜盐混合菌
下载PDF
混菌固态发酵豆渣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生产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乔君毅 张福元 《饲料工业》 2008年第22期21-24,共4页
豆渣是加工大豆制品的副产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以豆渣为原料,通过对混菌菌株(黑曲霉、产朊假丝酵母、酿酒酵母)发酵的最佳温度、接种量、发酵时间以及瓶装量这些因素的研究,探讨混菌发酵豆渣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的最佳生产工艺条件。... 豆渣是加工大豆制品的副产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以豆渣为原料,通过对混菌菌株(黑曲霉、产朊假丝酵母、酿酒酵母)发酵的最佳温度、接种量、发酵时间以及瓶装量这些因素的研究,探讨混菌发酵豆渣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的最佳生产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其最佳的发酵温度为30℃、接种量是10%、瓶装量为30g/瓶、发酵时间是3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渣 固态发酵 混合菌种 菌体蛋白
下载PDF
容积负荷变化模式对嗜盐混合菌发酵乙酸合成PHB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崔有为 张宏宇 +1 位作者 冀思远 施云鹏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4177-4184,共8页
以嗜盐混合菌发酵生产PHB具有免灭菌程序、易提取、产量高等优势而被广泛关注。本研究集中考察了嗜盐混合菌(MMCs)发酵生产PHB过程中调整容积负荷的方式对PHB生产的影响。在研究中通过比较恒定接种生物量改变底物浓度以及恒定底物浓度... 以嗜盐混合菌发酵生产PHB具有免灭菌程序、易提取、产量高等优势而被广泛关注。本研究集中考察了嗜盐混合菌(MMCs)发酵生产PHB过程中调整容积负荷的方式对PHB生产的影响。在研究中通过比较恒定接种生物量改变底物浓度以及恒定底物浓度调整接种生物量两种调整方式下PHB发酵生产的最大细胞含量、PHB最大容积产率以及表观动力学,确定了MMCs的最佳OLR,以及两种变化方式的本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式下随着OLR升高,细胞内最大PHB的积累量和PHB容积产率也随着增加。本研究发展的嗜盐MMCs最佳OLR=0.91 kg·(kg·d)-1。在相同的OLR下,高的接种生物量始终具有高的碳源转化率和底物消耗速率。为此,采用高接种生物量发酵生产PHB可以提高PHB生产效率并降低PHB的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羟基丁酸酯(PHB) 有机容积负荷(OLR) 污泥浓度 底物浓度 嗜盐混合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