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Yield and Quality Response of Ryegrass, Egyptian Clover and Their Mixtures to Different Sources of Fertilizers
1
作者 Alice Tawfik Thalooth Gaber Abd-Latif Sary +3 位作者 Haroon Mohamed El-Nagar Mohamed Farouk El-Kramany Mohamed Omer Kabesh Gehan Shaker Hanna Bakhoum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5年第1期137-145,共9页
Two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during two successive winter seasons of 2008/2009 and 2009/2010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ities of mixing Egyptian clover with ryegrass under bio, organic and mineral fertilizati... Two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during two successive winter seasons of 2008/2009 and 2009/2010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ities of mixing Egyptian clover with ryegrass under bio, organic and mineral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and their combination to increase forage yield and quality grown under sandy soil conditions. The experiment included the combination of five mixing ratios (Egyptian clover alone, ryegrass alone, 75% Egyptian clover: 25% ryegrass, 50% Egyptian clover: 50% ryegrass and 25% Egyptian clover: 75% ryegrass) and eight fertilizer sources, which include control, organic fertilization, bio fertilization, chemical fertilizer, organic + bio fertilizer, organic + chemical fertilizer, bio +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combination of organic and chemical and bio fertilizers. The obtained results indicate the superiority of 75% E. clover: 25% ryegrass mixture fertilizedby Bio + O + N in fresh and dry forage produc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reported the lowest dry weight of weeds g/m2. Chemical analysis of forage plants showed that the mixture of ?75% E. clover: 25% ryegrass surpassed that of other treatments yield for crude protein, ether extract and ash. The results also revealed that the highest record of DCP, crude fiber and TDNY was obtained by forage mixture of 75% E. clover: 25% ryegrass fertilized with Bio + O + N. Such higher yield of these characters hassecured a balanced ratio which is really needed for ruminants 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YE grass EGYPTIAN CLOVER FORAGE Mixing ratios Organic Bio and Chemical Fertilizers
下载PDF
苜蓿与老芒麦混播对牧草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独双双 祁娟 +3 位作者 李霞 路欣 贾燕伟 赛宁刚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4-82,共9页
为获得持续高产及土壤肥力显著改善的豆禾混播人工草地,选择建植第三年的青牧1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cv.Qingmu No.1)和清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Qingshui)混播草地,对不同豆禾混播比例(2∶4、2∶5、2∶6、2∶7和2∶8)及... 为获得持续高产及土壤肥力显著改善的豆禾混播人工草地,选择建植第三年的青牧1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cv.Qingmu No.1)和清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Qingshui)混播草地,对不同豆禾混播比例(2∶4、2∶5、2∶6、2∶7和2∶8)及播种方式(同行和间行)下牧草干草产量及土壤肥力特性进行综合评价,以获得最优种植模式。结果表明:混播方式与比例对牧草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其中,豆禾比2∶4同行混播干草产量最高,较老芒麦单播提高了7倍;各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当豆禾比为2∶5时,同行混播的土壤全氮和间行混播的碱解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混播处理,且分别较老芒麦单播显著增加80.00%和21.99%,其间行混播较苜蓿单播碱解氮含量显著增加17.47%;随着混播比例中老芒麦占比增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显著,其中豆禾比2∶8间行混播有效磷含量较老芒麦和苜蓿单播分别提高了1.4倍和2.4倍,豆禾比2∶7间行混播有效磷含量较苜蓿单播提高了1.7倍;豆禾比2∶6同行和间行混播全钾含量较苜蓿单播分别增加12.55%、9.04%,其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单播,较苜蓿单播分别提高9.95%、8.95%,较老芒麦单播分别提高13.32%、11.26%;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表明,混播处理均优于单播处理,其中豆禾比2∶5和2∶6同行混播模式相对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禾混播 混播模式 全量养分 速效养分
下载PDF
施肥和豆禾混播对松嫩平原退化草地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方玉凤 曹志伟 +4 位作者 唐丽红 任秀彬 姜峰 蒋先翠 高野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92-199,共8页
【目的】探索适合松嫩平原中度退化草地的最佳修复模式,为松嫩平原退化草地的保护修复提供技术支持。【方法】设置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羊草(Leymus chinensis)2种混播比例,结合不同N施用量,分析土壤养分含量、牧草品质和产量之... 【目的】探索适合松嫩平原中度退化草地的最佳修复模式,为松嫩平原退化草地的保护修复提供技术支持。【方法】设置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羊草(Leymus chinensis)2种混播比例,结合不同N施用量,分析土壤养分含量、牧草品质和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施肥水平显著影响群落物种丰富度(P<0.01),施肥水平、混播比例及二者交互显著影响土壤有机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牧草粗蛋白含量及产量(P<0.05)。土壤全氮、牧草粗蛋白含量与施氮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两种混播比例下,土壤全氮含量变化与N施用量一致;N施用量300 kg/hm2的牧草粗蛋白含量高达20.22%,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0.05)。【结论】N施用量200~250 kg/hm2在试验当年秋季和第二年春季均获得最佳产量;豆禾1∶2混播的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优于2∶2混播,其中N施用量150 kg/hm2表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禾混播 土壤养分 牧草产量 粗蛋白 群落构成
下载PDF
旱作豆—禾混播的草产量及其种间关系研究
4
作者 樊子菡 邢亚亮 +5 位作者 高俊臣 闫科技 李成 武晓梅 关望源 李孟蔚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3-17,26,共6页
为了研究豆—禾混播组合产量与其种间的关系,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旱作条件下对沙打旺(Astragalus laxmannii)、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小冠花(Coronilla vari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和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进行了3种草... 为了研究豆—禾混播组合产量与其种间的关系,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旱作条件下对沙打旺(Astragalus laxmannii)、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小冠花(Coronilla vari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和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进行了3种草种的9个混播组合和5个单播处理,并对混播组合和单播处理的株高、产量和草种之间竞争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打旺+百脉根+无芒雀麦(ALB)混播处理的3种草种的株高均高于其单播时的株高,干草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混播对豆科株高的影响较大,对禾本科株高的影响较小,混播并不能提高其所有组合的产量。当豆∶禾=2∶1时,豆科表现出受种内的竞争压力大于种间,即豆科牧草受到禾本科牧草的抑制;当豆∶禾=1∶2时,禾本科表现出受种内的竞争压力大于种间,禾本科牧草受到豆科牧草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 混播 产量 种间关系 豆禾比
下载PDF
禾豆牧草种子萌发对温度和光照的响应 被引量:3
5
作者 赵丹丹 马红媛 +6 位作者 亓雯雯 李绍阳 李景玉 赖宪明 夏江宝 曹琪琪 贺文君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062-3072,共11页
禾本科和豆科等草本植物是草地生态系统生产者的主体,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是植物生活史的主要部分,探讨禾豆植物种子萌发对温度和光照等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是建植以禾豆植物为主的栽培草地及退化草地补播混播修复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选取... 禾本科和豆科等草本植物是草地生态系统生产者的主体,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是植物生活史的主要部分,探讨禾豆植物种子萌发对温度和光照等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是建植以禾豆植物为主的栽培草地及退化草地补播混播修复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选取了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巴哈雀稗(Paspalum notatum)、紫花苜蓿‘公农1号’(Medicago sativa‘Gongnong No.1’)、紫花苜蓿‘阿尔冈金’(Medicago sativa‘Algonquin’)、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和毛苕子(Vicia villosa)6种禾本科和豆科植物的种子,研究了恒温(30、25、20、15和10℃)、变温(15℃/6℃、25℃/15℃、20℃/30℃、20℃/10℃和30℃/15℃)和光照(光暗交替,全黑暗)条件下的种子萌发特性。结果表明,种子的发芽率、萌发开始时间和发芽指数在物种间存在显著差异,禾本科植物在5种恒温下发芽率不高(<55.00%),豆科植物在恒温下发芽率较高(>56.00%);禾本科牧草种子萌发开始时间较晚(>6 d),豆科牧草种子萌发开始时间均早于禾本科,为1~2 d;禾本科植物发芽指数低于豆科植物,其中,紫花苜蓿‘公农1号’种子发芽指数最高,种子活力最强;全黑暗下冰草种子发芽率高于光暗交替条件,全黑暗抑制了紫花苜蓿‘公农1号’、紫花苜蓿‘阿尔冈金’和沙打旺种子的萌发。毛苕子种子在恒温和变温条件下发芽率为84.00%~99.00%,种子萌发温度范围较宽。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典型禾豆牧草种子萌发特性进行研究,为禾豆混播栽培草地建植及退化草地补播修复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豆混播 环境因素 发芽率 平均萌发时间 发芽指数 草地修复 栽培草地
下载PDF
陇东旱塬区一年生禾豆混播草地生产性能与营养价值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齐文嘉 杜文华 +1 位作者 刘海波 田新会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2-50,共9页
为筛选适合于陇东旱塬区种植的一年生禾豆混播草地的混播组合及比例,以甘农2号小黑麦、加拿大饲用燕麦和西牧333箭筈豌豆为材料,研究9个禾豆混播比例(禾本科牧草∶豆科牧草比例为100∶0、80∶20、70∶30、60∶40、50∶50、40∶60、30∶7... 为筛选适合于陇东旱塬区种植的一年生禾豆混播草地的混播组合及比例,以甘农2号小黑麦、加拿大饲用燕麦和西牧333箭筈豌豆为材料,研究9个禾豆混播比例(禾本科牧草∶豆科牧草比例为100∶0、80∶20、70∶30、60∶40、50∶50、40∶60、30∶70、20∶80、0∶100)的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结果表明,箭筈豌豆提高了混播群体的营养价值,使粗蛋白含量显著提高;从草产量看,禾豆比例70∶30处理的平均干草产量最高(8.07 t/hm^(2)),显著高于禾本科牧草单播(6.49 t/hm^(2))和豆科牧草单播(2.54 t/hm^(2))。TOPSIS综合评价分析表明,加拿大饲用燕麦与西牧333箭筈豌豆按70∶30比例混播时干草产量最高(8.67 t/hm^(2)),粗蛋白含量为11.30%,综合评价理想贴合度Si最高(0.679),适宜在陇东旱塬区及其他气候相似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旱塬区 禾豆混播 混播比例 生产性能 营养成分
下载PDF
不同豆禾混播比例对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刘丝雨 李香君 +5 位作者 赵艳兰 弓晋超 苏颖颖 李旭旭 马骢毓 周冀琼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3-91,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豆禾混播比例对丛枝菌根真菌(Arbuseular mycorrhiza fungi,AMF)群落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将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和鸭茅(Dactylis glomerata)3种植物进行3种不同比例的混播... 【目的】探究不同豆禾混播比例对丛枝菌根真菌(Arbuseular mycorrhiza fungi,AMF)群落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将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和鸭茅(Dactylis glomerata)3种植物进行3种不同比例的混播,豆禾混播比例分别是5∶5、4∶6和3∶7,检测不同混播比例下土壤理化性质及AMF群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3∶7比例下的土壤p H和有机质含量显著低于5∶5比例;3∶7比例下AMF菌根侵染密度、菌丝密度和根系泡囊丰富度都显著高于5∶5比例;从比例5∶5至3∶7,AMF群落多样性逐渐降低。【结论】豆禾混播比例的改变能影响AMF群落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且AMF群落多样性的变化受土壤pH及有机质的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禾混播 混播比例 丛枝菌根真菌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佳能紫花苜蓿和扁穗冰草混播比例对播种当年牧草生产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许莹月 柯梅 +5 位作者 魏鹏 兰吉勇 康帅 李超 徐雪娇 侯钰荣 《草食家畜》 2023年第3期20-25,41,共7页
【目的】新疆地处我国西北部,依据新疆的气候特征与现代畜牧业的急速发展所需的牧草种植需求。【方法】在探明种植比例对牧草生产性能影响的基础上,归纳出相对双优的混播模式,以紫花苜蓿、扁穗冰草两种牧草按豆禾比例(3∶7、4∶6、5∶5... 【目的】新疆地处我国西北部,依据新疆的气候特征与现代畜牧业的急速发展所需的牧草种植需求。【方法】在探明种植比例对牧草生产性能影响的基础上,归纳出相对双优的混播模式,以紫花苜蓿、扁穗冰草两种牧草按豆禾比例(3∶7、4∶6、5∶5、6∶4、7∶3)进行同行种植人工草地与单播对比,分析其播种当年生长指标、茎叶比、生物量贡献率的变化。【结果】紫花苜蓿和扁穗冰草分别在4∶6和7∶3时株高趋于最高;紫花苜蓿在3∶7时叶长叶宽显示最高,扁穗冰草在6∶4比例下叶长最高和在单播下的叶宽最高;在叶茎比的对比下3∶7比例中紫花苜蓿品质较高和单播扁穗冰草品质较高。【结论】混播有利于提升牧草株高、叶长叶宽、叶茎比、生物量贡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草地 豆禾比例 混播 生产性能
下载PDF
施肥和混播对松嫩平原退化草地土壤和牧草产量的影响
9
作者 方玉凤 曹志伟 +4 位作者 孙洪升 韩勤 闫敦梁 温宝阳 任秀彬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23,共8页
[目的]研究施肥和混播牧草对松嫩平原黑龙江省西部退化草地土壤养分和牧草产量的影响,为该区天然退化草地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以黑龙江省西部天然轻度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和披碱草(Elymus dahuric... [目的]研究施肥和混播牧草对松嫩平原黑龙江省西部退化草地土壤养分和牧草产量的影响,为该区天然退化草地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以黑龙江省西部天然轻度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和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为补播草种,设2个间行混播〔豆禾比2∶2(B_(1))和1∶2(B_(2))〕和6个水平氮磷钾施肥组合〔N_(50)P_(40)K_(45)(A_(1)),N_(100)P_(240)K_(225)(A_(2)),N_(150)P_(0)K_(180)(A_(3)),N_(200)P_(120)K_(0)(A_(4)),N_(250)P_(80)K_(270)(A_(5)),N_(300)P_(200)K_(90)(A_(6))〕进行田间试验〔其中,每个元素后的下标数字分别表示N,P_(2)O_(5)和K_(20)的施用量(kg/hm^(2))〕。[结果]在确定混播比例的情况下,施肥能显著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和牧草产量。0—10 cm土层土壤养分变化受施肥和混播的影响较20—30 cm土层大。施肥、混播及二者交互对土壤速效氮含量影响显著(p<0.05)。0—10 cm土层速效氮、速效磷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氮、磷添加水平的高低基本一致。豆禾1∶2混播的0—10 cm土层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含量高于同一施肥水平下的豆禾2∶2混播。高氮(A_(6))处理的电导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豆禾2∶2混播+N_(150)P_(0)K_(180),豆禾1∶2混播+N_(300)P_(200)K_(90)的1 m^(2)样方地上生物量分别为290.68 g与254.31 g,是各自混播比例下最高的。[结论]综合考虑牧草产量及土壤养分变化情况,豆禾2∶2混播,N施量以150 kg/hm^(2)较适宜该区轻度退化草地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草原 退化草地 施肥 豆禾混播 土壤养分 牧草产量
下载PDF
不同混播方式下豆禾混播草地种间竞争动态研究 被引量:69
10
作者 郑伟 朱进忠 +3 位作者 库尔班 张强强 加娜尔古丽 李海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68-575,共8页
以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鸭茅(Dacty-lis glomerat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和猫尾草(Phleum pratense)6种豆禾牧草在混播种类为6、5、4、3及豆禾... 以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鸭茅(Dacty-lis glomerat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和猫尾草(Phleum pratense)6种豆禾牧草在混播种类为6、5、4、3及豆禾比为5∶5、4∶6、3∶7的条件下建立混播草地,测定株高、相对密度(RD)、相对产量总和(RYT)及竞争力(CR),比较其种间竞争的相对激烈程度及种间竞争关系动态,探讨不同混播方式豆禾混播草地稳定持续利用的可能途径。结果表明:各混播处理禾草、红三叶株高均低于单播处理,混播红豆草、紫花苜蓿则高于单播,2009年5月16日~7月1日是株高增长的快速期;各混播处理下RD1和RDg值在各测定时期均显著高于1(P〈0.05),5月16日~6月1日期间RDl和RDg值出现了峰值,豆禾比越高则RDl值越低、RDg值越高;各混播处理下RYT值仅在5月16日显著高于1(P〈0.05),且出现了明显的夏季低谷期;5月1日~6月16日禾草CRi值逐渐下降,豆科牧草CRj值逐渐上升,之后禾草CRi值上升,豆科牧草CRj值下降,禾草竞争力大部分时期大于豆科牧草。说明不同混播种类和混播比例组合主要通过光资源竞争改变种间竞争关系,而温度对豆禾混播牧草种间竞争关系也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禾混播草地 混播种类 混播比例 种间竞争
下载PDF
混播种类与混播比例对豆禾混播草地浅层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49
11
作者 郑伟 加娜尔古丽 +1 位作者 唐高溶 朱进忠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9-339,共11页
以3种豆科牧草与3种禾本科牧草在混播种类为3、4、5、6与豆禾比5∶5、4∶6和3∶7条件下建立混播草地。依据2008-2010年各混播处理的土壤浅层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分析了混播种类与豆禾混播比例对土壤养分分布与积累规律的影响。... 以3种豆科牧草与3种禾本科牧草在混播种类为3、4、5、6与豆禾比5∶5、4∶6和3∶7条件下建立混播草地。依据2008-2010年各混播处理的土壤浅层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分析了混播种类与豆禾混播比例对土壤养分分布与积累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豆禾牧草混播后,土壤碱解氮较单播禾草增加,土壤有效磷则较所有单播草地都增加。随着豆科牧草比例的减少,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呈减少趋势。混播种类较少时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全钾含量较高,而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较低;混播种类较多时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较高,而土壤有机质、全磷、有效磷、全钾含量较低。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混播种类及混播种类与混播比例的交互效应是影响土壤养分差异的主导因素,而混播比例仅对土壤全磷、全钾含量造成了显著影响(P<0.05)。因此,豆禾牧草混播有利于改善土壤速效氮、磷养分的供应,而增加豆科牧草的比例并没有显著增加土壤养分供给(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禾混播 混播种类 混播比例 土壤有机质 土壤N、P、K含量
下载PDF
不同混播方式下豆禾混播草地群落稳定性的测度与比较 被引量:39
12
作者 郑伟 加娜尔古丽 +1 位作者 唐高溶 朱进忠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5-167,共13页
以红豆草、紫花苜蓿、红三叶、鸭茅、无芒雀麦和猫尾草6种豆禾牧草在混播种类为3、4、5、6与豆禾比5∶5、4∶6和3∶7条件下建立混播草地。依据2008-2012年各混播组合的群落组分稳定性、功能稳定性和可入侵性,比较了21个豆禾混播组合的... 以红豆草、紫花苜蓿、红三叶、鸭茅、无芒雀麦和猫尾草6种豆禾牧草在混播种类为3、4、5、6与豆禾比5∶5、4∶6和3∶7条件下建立混播草地。依据2008-2012年各混播组合的群落组分稳定性、功能稳定性和可入侵性,比较了21个豆禾混播组合的群落稳定性。从组分稳定性来看,含红豆草的组合豆科植物稳定性较差;而不含红豆草组合豆科植物稳定性较高;从功能稳定性来看,随着混播种类数量的增加,群落稳定性呈增加趋势,豆禾比4∶6的群落稳定性低于豆禾比5∶5和3∶7。从可入侵性来看,混播种类对其影响较小,豆禾比5∶5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包含组分稳定性、功能稳定性和可入侵性3个方面的群落稳定性以豆禾比为4∶6较低,而混播种类对群落稳定性影响较小。因此,混播种类与比例仅能影响到群落稳定性的某一方面,还需探寻适宜的时空尺度与评价"标尺"下影响群落稳定性的其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禾混播草地 混播种类 混播比例 群落稳定性 模糊综合评价
下载PDF
混播草地中豆科/禾本科牧草氮转移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2
13
作者 谢开云 王玉祥 +4 位作者 万江春 张树振 隋晓青 赵云 张博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7-170,共14页
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简称豆/禾牧草)之间的氮转移在草地农业系统氮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系统和豆科/禾谷类作物间作系统存在一种氮素共享的通道,即在间(混)作中,豆科植物固定大气中的氮在满足自身生... 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简称豆/禾牧草)之间的氮转移在草地农业系统氮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系统和豆科/禾谷类作物间作系统存在一种氮素共享的通道,即在间(混)作中,豆科植物固定大气中的氮在满足自身生长需求前提下,还通过各种途径为伴生的禾本科植物提供氮源。在混播草地中氮素转移途径主要分地上和地下两种。地上途径主要是豆科牧草的地上部分经放牧家畜采食后粪便归还土壤,后又被禾本科牧草吸收利用或者地上凋落物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矿化释放出有效氮被另一种植物吸收利用(反之亦成立)。地下途径相对复杂,可能有以下3种:1)通过植物根际沉积氮转移。2)通过菌根真菌的菌丝传递。3)通过植物根系分泌物中含氮化合物来转移。目前的研究虽然明确了有可能转移的途径,但哪一种途径是主要的方式?在氮素转移的过程中,某一途径会部分的发生,还是好几种途径同时发生,每一个途径的贡献为多少?这仍缺少关键的证据。本研究针对国内外关于豆/禾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生物固氮、豆/禾牧草间氮转移的研究现状,重点对混播草地中豆/禾牧草之间的氮素转移数量、转移途径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对可能存在的氮素转移机理进行了综述,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下一步通过将豆科植物引入我国农牧业种植结构来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提供理论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固氮 氮素转移 豆科牧草 禾本科牧草 混播草地 根际氮沉积
下载PDF
不同豆禾混播模式的草地生产性能 被引量:57
14
作者 祁军 郑伟 +3 位作者 张鲜花 唐高溶 王祥 朱进忠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6-128,共13页
选择5种豆科与禾本科牧草建植同行与异行豆禾混播草地,混播种类为2种豆禾牧草混播、5种豆禾牧草混播,豆禾混播比例为豆禾比6∶4、5∶5和4∶6。依据2012-2013年各混播组合的牧草产量、粗蛋白产量、粗脂肪产量、中性洗涤纤维产量、相对产... 选择5种豆科与禾本科牧草建植同行与异行豆禾混播草地,混播种类为2种豆禾牧草混播、5种豆禾牧草混播,豆禾混播比例为豆禾比6∶4、5∶5和4∶6。依据2012-2013年各混播组合的牧草产量、粗蛋白产量、粗脂肪产量、中性洗涤纤维产量、相对产量总和(RYT)及豆科牧草与禾草的相对密度和相对产量相异度,分析了不同混播群落空间结构下各混播处理的生产性能变化。结果表明,混2-1(鸭茅Dactylis glomerata+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混2-2(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红豆草)的1∶1行处理具有较高的牧草产量与粗蛋白、粗脂肪和中性洗涤纤维产量,且均高于同行混播;同行混播牧草产量均低于异行混播。各混播处理RYT值均高于1,且混2-1、混2-2的1∶1行处理RYT值高于同行混播。2∶2行、3∶3行具有较高的相对密度和相对产量相异度,同行混播具有较低的相对密度和相对产量相异度。由此可见,从同行混播改为异行混播,可提高牧草产量、牧草品质和种间相容性,维持较高的群落稳定性,使豆禾混播草地的生产性能进一步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禾混播草地 同行混播 异行混播 生产性能 模糊综合评价
下载PDF
氮素添加对豆禾牧草种间竞争力与生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郑伟 加娜尔古丽 +1 位作者 唐高溶 朱进忠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22-425,共4页
选择6种豆禾牧草和3个豆禾比进行5个N添加水平对混播牧草竞争力与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分析2009—2011年牧草产量、营养物质产量、豆禾产量比、相对密度、相对产量总和与牧草竞争率。结果表明:牧草、粗蛋白与粗脂肪产量在添加N后显著上... 选择6种豆禾牧草和3个豆禾比进行5个N添加水平对混播牧草竞争力与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分析2009—2011年牧草产量、营养物质产量、豆禾产量比、相对密度、相对产量总和与牧草竞争率。结果表明:牧草、粗蛋白与粗脂肪产量在添加N后显著上升,生产性能提高。豆禾产量比、相对密度在添加N后变化不明显。添加N后,豆禾牧草的生态位更加分化,豆科牧草竞争力下降,而禾草竞争力上升。添加N有利于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提高,但不利于群落维持稳定的种间竞争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禾混播草地 N添加 豆禾混播比例 生产性能 竞争力
下载PDF
新疆半干旱区不同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草地生产力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谢开云 曹凯 +3 位作者 万江春 王玉祥 赵云 朱进忠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9-40,共12页
混播草地竞争和促进关系是影响生产力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最终都通过牧草干物质产量以及草地物种的组成变化等指标表现出来。研究选择当地生产最常用的4种牧草无芒雀麦、鸭茅、红豆草、红三叶,以单播为对照,通过对2种豆/禾和3种牧草组... 混播草地竞争和促进关系是影响生产力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最终都通过牧草干物质产量以及草地物种的组成变化等指标表现出来。研究选择当地生产最常用的4种牧草无芒雀麦、鸭茅、红豆草、红三叶,以单播为对照,通过对2种豆/禾和3种牧草组合的混播草地牧草产量及物种组成变化进行长期监测,分析混播草地生产力的变化以及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结果表明:不论是单播还是混播,刈割干物质产量在年际间均表现为2017年高于2018年。放牧干物质产量在年际间均表现为2018年显著高于2017和2016年,鸭茅/红三叶混播草地除外。对2种牧草混播草地各物种干物质产量、密度及粗蛋白贡献的比例分析,从2016年到2018年,无芒雀麦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比例均显著增加,鸭茅和红三叶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比例均显著下降。红豆草与无芒雀麦混播时逐步降低,而与鸭茅混播时显著增加。3种牧草混播草地中,无芒雀麦和红豆草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的比例显著增加,红三叶和鸭茅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比例显著降低。综上所述,干旱区混播草地年际间干物质产量的消长变化主要取决于年均降水量和牧草的适应性。从混播草地干物质产量和密度的变化来看,随着年限增加,无芒雀麦和红豆草在混播草地中逐渐占据优势,鸭茅和红三叶在混播草地中逐渐处于劣势,且有消退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播草地 生产力 蛋白质产量 豆科牧草 禾本科牧草
下载PDF
群落空间结构对豆禾混播草地种间竞争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于辉 郑伟 +3 位作者 张鲜花 唐高溶 王祥 朱进忠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7-92,共6页
以红豆草、红三叶、鸭茅、无芒雀麦和猫尾草5种豆科和禾本科牧草,在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比例6∶4、5∶5和4∶6条件下,分别以2种和5种牧草混播,建立同行及1∶1行、2∶2行和3∶3行异行混播草地。依据2012-2013年各混播组合的株高、植株... 以红豆草、红三叶、鸭茅、无芒雀麦和猫尾草5种豆科和禾本科牧草,在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比例6∶4、5∶5和4∶6条件下,分别以2种和5种牧草混播,建立同行及1∶1行、2∶2行和3∶3行异行混播草地。依据2012-2013年各混播组合的株高、植株密度、相对密度、相对产量总和及竞争力,分析了异行混播与同行混播豆禾牧草种间竞争关系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同行混播相比,1∶1行、2∶2行和3∶3行异行混播下,鸭茅、无芒雀麦、红豆草垂直方向上的竞争等级未发生改变,位置较低的红三叶竞争等级增加,抑制了发育较迟的猫尾草;从水平空间上看,异行混播下各混播种类密度和相对密度较同行混播增加,豆禾牧草水平空间上的竞争强度下降。与单播相比,同行混播和异行混播的资源利用效率均得到改善;与同行混播相比,异行混播改善了豆科牧草光资源获取环境,减缓了禾草侵占能力的优势,其竞争力增加;增加豆科牧草混播比例也有利于提高豆科牧草的竞争力。因此,从同行混播转为异行混播,可调整混播豆禾牧草的种间竞争强度,有利于豆禾牧草的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禾混播草地 同行混播 异行混播 种间竞争 混播优势
下载PDF
新疆半干旱地区不同种类混播草地的牧草产量和营养价值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谢开云 孟翔 +4 位作者 徐珍珍 张力文 万江春 颜安 李陈建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835-1842,共8页
提高混播草地的生产力和维持其营养价值对提高新疆半干旱地区放牧家畜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4种牧草,以单播为对照,设置豆禾两种牧草和3种牧草进行混播,分析混播草地生产力和牧草营养价值变化。结果表明:与单播相比,混播草地... 提高混播草地的生产力和维持其营养价值对提高新疆半干旱地区放牧家畜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4种牧草,以单播为对照,设置豆禾两种牧草和3种牧草进行混播,分析混播草地生产力和牧草营养价值变化。结果表明:与单播相比,混播草地不仅具有明显生物量优势,而且牧草的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更低,粗蛋白含量、干物质消化率、干物质采食量和相对饲喂价值更高;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2016年到2018年),单播和混播草地牧草干物质产量、粗蛋白产量、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显著增加,但粗蛋白含量、干物质消化率、干物质采食量和相对饲喂价值均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混播草地 豆科牧草 禾本科牧草 营养价值
下载PDF
混播方式对豆禾混播草地植物根系构型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3
19
作者 朱亚琼 郑伟 +1 位作者 王祥 关正翾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3-85,共13页
为从地下根系方面阐明红豆草与无芒雀麦型混播草地高效生产机制,将种群空间距离(行距)、种群空间作用方式(同行/异行/异行阻隔)作为地下根系竞争环境的变化因素,从根系的几何形态、拓扑结构和分形特征分析和比较2种牧草在竞争生境中根... 为从地下根系方面阐明红豆草与无芒雀麦型混播草地高效生产机制,将种群空间距离(行距)、种群空间作用方式(同行/异行/异行阻隔)作为地下根系竞争环境的变化因素,从根系的几何形态、拓扑结构和分形特征分析和比较2种牧草在竞争生境中根系构型的变化。结果表明:1)异行混播和行距增大使2种牧草地上生物量增加,无芒雀麦的根系生物量和根冠比也增加,但红豆草的根系生物量和根冠比变化不明显。2)异行混播+行距增大使无芒雀麦≤0.16mm的细根增加,红豆草0.16~0.50 mm的根系增加,从而增加了根长、根表面积和比根长;异行混播+阻隔使得2种牧草的根系直径增加,从而使得根系体积和比根面积增加。3)2种牧草在不同混播方式下拓扑指数(TI)均接近于1,修正拓扑指数(qa)大于0.5,分支结构均为鱼尾状分支;随着种群空间距离的增加,2种牧草根系的拓扑结构有向叉状分支方向发展的趋势。4)2种牧草的根长、根表面积与根系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均呈线性的正相关关系,其他根系形态参数与根系生物量相关性显著,而与地上生物量、根冠比相关性不显著。因此,种群的空间距离、种群的空间作用方式改变了混播群体地下根系的竞争环境,其通过形态、拓扑结构和分形的可塑性来响应种间竞争关系变化,采取了拓展空间和高效利用水分养分的生态适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播方式 豆禾牧草 根系形态 根系拓扑结构 根系分形 群体空间结构
下载PDF
苜蓿+禾草混播方式对二龄混播草地牧草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永亮 潘东 吴明浩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9期2210-2219,共10页
在科尔沁沙地以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共3种禾本科牧草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按豆禾行数比1∶1、1∶2、2∶1和2∶2建植混播草地,分析了禾草种类和混播比例对二龄混播... 在科尔沁沙地以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共3种禾本科牧草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按豆禾行数比1∶1、1∶2、2∶1和2∶2建植混播草地,分析了禾草种类和混播比例对二龄混播禾草、苜蓿及禾豆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禾草种类及混播比例对混播组分及群体产量影响显著(P<0.05)。除第1茬禾草产量以苜蓿+虉草混播组合最高外,其余茬次及全年禾草产量均以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组合最高,苜蓿+垂穗披碱草混播各茬次及全年禾草产量最低。苜蓿+无芒雀麦和苜蓿+虉草1∶1混播全年禾豆总产量分别比单播苜蓿产量高25.70%(P<0.01)和14.21%(P>0.05),但禾草产量占比仅为16.10%和16.63%。豆禾1∶2混播全年禾草产量占比达到27.20%~37.57%,但禾豆总产量显著(P<0.01)低于其他混播组合。在科尔沁沙地,苜蓿∶禾草1∶1混播短期内可获得最高的禾豆总产量,1∶2混播全年禾豆总产量最低,而禾草产量比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行混播 混播比例 混播组合 禾草种类 禾豆产量 禾草产量比 科尔沁沙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