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versity of filamentous fungi in organic layers of two forests in Zijin Mountain 被引量:3
1
作者 宋福强 田兴军 +4 位作者 李重琦 杨昌林 陈斌 郝杰杰 朱静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73-279,共7页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cultivable filamentous fungal diversity in organic layers (L, F, and H layers) and A1 layer of two main forest types, Pinus massoniana and Liguidambar formasana mixed forest and Q...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cultivable filamentous fungal diversity in organic layers (L, F, and H layers) and A1 layer of two main forest types, Pinus massoniana and Liguidambar formasana mixed forest and Quercus variabilis forest, in Zijin Mountain(325?N, 11848?E), Nanjing, China. A total of 67 taxa comprising 56 Deuteromycetes, 3 Zygomycetes, 5 Asco-mycetes and 3 unidentified fungi were recognized from samples from the forest floor of the two forest types. The most abundant group was Deuteromycetes. The dominant genera in both forests were Alternaria sp., Aspergillus sp., Cladosporium sp., Mucor sp., Penicillium sp., Rhizopus sp., Gliocladium sp. and Trichoderma spp. The fungal diversity was higher in the mixed forest than that in Q. variabilis forest. For both forest types, the maximum fungal diversity was found in layer F and there existe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fungal diversity between layer F and layer L. In the mixed forest, richness of fungi isolated from needle litter (P. massoniana) was lower than that from leaf litter (L. formasana). The richness of fungi from needle litter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forest floor depth, but for leaf litter, the fungal diversity decreased with the depth of forest floor. The co-species of fungi from the two forest types, as well as from two kinds of litters in mixed forest, increased with the depth of the forest floor. The succession of fungi along with the process of decomposition was discussed here.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litter quality was a critical factor affecting fungal diver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jin Mountain Forest type Filamentous fungi DIVERSITY LITTER quercus variabilis forest pinus massoniana and Liguidambar formasana mixed fores
下载PDF
千岛湖马尾松次生林抚育改造种群结构变化研究
2
作者 张楠 王志平 +2 位作者 余阳春 徐高福 徐邓幸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5期76-82,共7页
为分析马尾松次生林抚育改造的林分密度、树种结构及其空间布局的动态变化,评估马尾松次生林改造成效。以千岛湖的5块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改造典型样地为研究对象,2008年在实施林分改造前布设每个30 m×30 m大小的样地,同年冬季间伐、... 为分析马尾松次生林抚育改造的林分密度、树种结构及其空间布局的动态变化,评估马尾松次生林改造成效。以千岛湖的5块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改造典型样地为研究对象,2008年在实施林分改造前布设每个30 m×30 m大小的样地,同年冬季间伐、次年春节补植,至2023年进行复位监测,调查林分改造前后样地的林分生长情况,求得树种重要值,分析直径、树高构成以及群落混交度、大小比数、角尺度等空间结构。结果表明:①千岛湖区马尾松次生中龄林间伐并补植阔叶树种,经过14年生长,林分密度提高72.88%;②林分改造后马尾松的重要值从61.308下降至26.754,同时其他常绿针叶树种重要值也同步下降,而常绿、落叶阔叶树树种均有一定程度上升,木荷、石栎的重要值提高6.81%;檵木、短柄枹之类灌木、阔叶小乔木的重要值增幅高达84.81%;③马尾松抚育补植第14年的群落直径分布特征呈“L”形,高度级个体数呈塔型,下层幼树较多,复层结构明显;④平均混交度抚育前为0.42,抚育后混交程度提高至0.72。受优势木增加且补植阔叶树生长的影响,群落的大小比数分化明显。群落的平均角尺度从抚育前的0.59下降至抚育后的0.356,由聚集分布向均匀分布转变。指出了马尾松次生林间伐并补植阔叶树种有利于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林分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未来千岛湖马尾松次生林或将以针阔叶树种混交并与小乔木、灌木共同构建复层林方向演替为常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针阔混交 乡土树种 复层 林分空间结构 重要值 千岛湖
下载PDF
目标树经营对松栎混交林天然更新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郭诗宇 徐自警 +1 位作者 宋德凯 汪洋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共10页
揭示马尾松栓皮栎混交林目标树经营不同间伐强度和环境因子对天然更新的影响,为培育近自然多功能森林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根据不同间伐强度(弱度(WT)(7.6%)、轻度(LT)(15.3%)、中度(MT)(24.3%)和对照),设置28块5 m×5 m样方,记录伐... 揭示马尾松栓皮栎混交林目标树经营不同间伐强度和环境因子对天然更新的影响,为培育近自然多功能森林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根据不同间伐强度(弱度(WT)(7.6%)、轻度(LT)(15.3%)、中度(MT)(24.3%)和对照),设置28块5 m×5 m样方,记录伐后3 a的天然更新数据,分析不同间伐强度不同年份更新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更新密度、更新频度、生长差异以及环境和林分因子对天然更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 a共调查到天然更新物种33种,隶属23科31属,以阔叶树种为主;不同间伐强度天然更新物种丰富度均高于CK;间伐后的3 a中,天然更新物种的本质多样性大小为MT>LT>WT>CK。中度间伐MT与CK的更新密度在伐后不同年份存在显著和极显著差异(P<0.05和P<0.01);3 a中不同间伐强度下更新频度均值高于CK。各间伐强度天然更新苗高均高于CK,增大间伐强度可促进苗高生长。更新组和环境组间典型相关分析表明,间伐强度越大,坡度越小,天然更新密度越大且物种丰富度越高。此研究表明增大间伐强度可促进物种丰富度,提高物种多样性、更新密度和更新频度,以MT最优,坡度和坡向的协同负效应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由间伐强度增大给天然更新带来的正效应,其相应经营对策应在实践中进一步加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树经营 间伐强度 天然更新 环境因子 马尾松栓皮栎混交林
下载PDF
不同类型马尾松混交林结构与生产功能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歆宇 谭伟 +1 位作者 杨深钧 余昆隆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3-61,共9页
【目的】研究马尾松混交林林分结构与生产功能之间的耦合关系,旨在探讨合理的马尾松混交林类型、混交比例及林分结构,为维持群落结构稳定和提高森林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省黎平县德顺乡的马尾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其中... 【目的】研究马尾松混交林林分结构与生产功能之间的耦合关系,旨在探讨合理的马尾松混交林类型、混交比例及林分结构,为维持群落结构稳定和提高森林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省黎平县德顺乡的马尾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典型马尾松×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杉木混交林共12块样地的立地因子和林木因子进行调查,并选择3块马尾松纯林样地作为对照,根据获取的调查数据,对平均胸径、平均高、郁闭度、混交度等9种林分结构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利用降维后的主成分因子建立林分结构与功能的耦合关系模型,对混交林林分生产功能进行评价。【结果】影响林分生产功能的结构指标主要为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枝下高、林分密度指数以及混交比例。15个样地的生产功能评价值可以分成5个等级,当前马尾松纯林(第Ⅰ类)的生产功能指数最高。混交林中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第Ⅱ类)生产功能最佳,以1∶2或2∶1均较适宜,密度在730~950株/hm^(2)之间,混交度为0.3~0.4,郁闭度0.6左右,大小比为0.48~0.49;马尾松×阔叶混交林以2∶1比较适宜,其中马尾松×米槠(1∶1)、马尾松×梾木(1∶1)、马尾松×木荷(2∶1)等都需要调整密度和组成比例。【结论】混交比例不恰当和林分密度偏大是影响马尾松混交林生产功能的两个关键因素,密度和混交比例不适宜的林分都需要进行调整,以提高混交林的生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混交林 林分结构 生产功能 主成分分析 耦合模型
下载PDF
贵州黎平典型马尾松混交林的林分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深钧 谭伟 +3 位作者 陈歆宇 唐佳俊 杨泽钧 吴宇洁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5-114,共10页
探究贵州省黎平县典型马尾松混交林的林分空间结构特征,为该地区混交林经营及改造提供理论依据。以黎平县马尾松混交林中的马尾松为研究对象,根据混交树种及混交比例将研究区典型马尾松混交林划分为7种林分类型,分别是马尾松占40%(类型A... 探究贵州省黎平县典型马尾松混交林的林分空间结构特征,为该地区混交林经营及改造提供理论依据。以黎平县马尾松混交林中的马尾松为研究对象,根据混交树种及混交比例将研究区典型马尾松混交林划分为7种林分类型,分别是马尾松占40%(类型A)、50%(类型B)、70%(类型C)的与多种阔叶混交的针阔混交林,马尾松占30%(类型D)、50%(类型E)、70%(类型F)的与杉木混交的针叶混交林以及马尾松纯林(类型G),采用角尺度、胸径大小比数、树高大小比数、混交度和空间结构综合评价指标,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区中:1)7种林分类型中,马尾松均为轻度聚集分布状态,趋向于随机分布格局;2)类型F中,马尾松的树高、胸径处于中庸状态,其余类型中,马尾松的树高、胸径均处于亚优势状态;3)马尾松混交林的树种混交程度较高,通常在中度混交强度以上,而马尾松纯林处于弱度混交,接近于零度混交;4)林分综合评价排序为类型A>类型D>类型E>类型B>类型F>类型C>类型G;5)典型马尾松混交林中,马尾松的角尺度、胸径大小比数、树高大小比数之间无明显差异性,其空间结构的差异主要受混交度影响,混交林整体向随机分布、林木呈中庸竞争、混交度更高的顶级群落发展,但目前尚未达到自然顶级群落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平 马尾松 混交林 林分空间结构
下载PDF
马尾松-阔叶树混交异龄林生物量与生产力分配格局 被引量:102
6
作者 樊后保 李燕燕 +3 位作者 苏兵强 林德喜 刘春华 蒋宗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463-2473,共11页
在25年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套种1年生火力楠、闽粤栲、苦储、格氏栲、青栲和拉氏栲幼苗,经过16a的培育后形成了郁闭的针阔混交异龄林。应用分层平均标准木收获法,建立相对生长方程,对上述6种混交林及马尾松纯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分配... 在25年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套种1年生火力楠、闽粤栲、苦储、格氏栲、青栲和拉氏栲幼苗,经过16a的培育后形成了郁闭的针阔混交异龄林。应用分层平均标准木收获法,建立相对生长方程,对上述6种混交林及马尾松纯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分配格局进行了研究。6个混交林的林木总生物量分别为216.41、260.06、221.92、221.65、246.13t/hm^2及201.04t/hm^2,而马尾松纯林的生物量为204.37t/hm^2;其中地上部分占81.4%~83.7%,林分之间差异较小。在混交林中,处于主林层的马尾松生物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比例为73.5%~85.4%。在各林分生物量组成中,干材生物量最大,占总生物量的56.4%~64.8%,其它组分所占的比例依次为根(16.3%~18.6%)〉枝(9.O%~16.9%)〉皮(4.9%~7.3%)〉叶(1.1%~4.3%)。生物量的空间结构在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混交林中0~9m高度的生物量分配比例(67.1%)明显大于马尾松纯林(53.7%);混交林中,在2~3m高度就出现了枝、叶的分布,而马尾松纯林中则出现在13~14m。混交林中,阔叶树根系的生物量主要集中于0~40cm土层,占根系总生物量的74%~99%,60cm以下土层则根系分布很少,而马尾松的根系则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0~20cm)和60cm以下土层,分别占总生物量的26%和49%。各混交林分的净初级生产力为10.60~15.25t/(hm^2·a),而马尾松纯林的生产力仅7.34t/(hm^2·a)。林分净初级生产力(NPP)与光合器官/地上部分生物量比(X1)、细根生物量/地下部分生物量比(X2)存在显著的非线形关系:NPP=5.5745+1.1985 X1+2.6479X2^2。在所研究的林分中,细根(d〈2mm)生物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平均比例为0.2%,但细根生产力占林分净生产力的平均比达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阔叶树 混交林 生物量 净初级生产力
下载PDF
南亚热带红椎马尾松纯林及其混交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分配格局 被引量:50
7
作者 覃林 何友均 +3 位作者 李智勇 邵梅香 梁星云 谭玲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7-21,共5页
研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28年生红椎纯林、马尾松纯林以及红椎-马尾松混交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分配格局。结果表明:红椎纯林、马尾松纯林与红椎-马尾松混交林生物量分别为94.797,212.435和155.638t.hm^-2;3种林分的乔木... 研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28年生红椎纯林、马尾松纯林以及红椎-马尾松混交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分配格局。结果表明:红椎纯林、马尾松纯林与红椎-马尾松混交林生物量分别为94.797,212.435和155.638t.hm^-2;3种林分的乔木层生物量均占林分生物量的95%以上,其他各层均表现为凋落物层(0.56%~3.26%)>草本层(0.24%~0.85%)>灌木层(0.25%~0.37%);在3种林分的乔木层各组分中,干材生物量最大,占总生物量的49.31%~62.25%,红椎纯林中其他组分表现为根(17.16%)>枝(11.76%)>干皮(6.84%)>叶(1.99%),而马尾松纯林与红椎-马尾松混交林则为枝(18.39%~19.98%)>根(14.48%~17.72%)>叶(5.55%~8.80%)>干皮(4.19%~5.57%);3个林分的净生产力表现为红椎纯林(3.369t.hm^-2a^-1)<红椎-马尾松混交林(5.628t.hm^-2a^-1)<马尾松纯林(7.781t.h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椎人工林 马尾松人工林 混交林 生物量 生产力
下载PDF
马尾松与红椎等3种阔叶树种营造混交林的生长效果 被引量:40
8
作者 郭文福 蔡道雄 +1 位作者 贾宏炎 温恒辉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39-844,共6页
对马尾松分别与红椎等3种阔叶树种及与杉木混交试验林的6年生和11年生林分生长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6年生林分,混交小区及纯林小区中马尾松的平均树高为4.6 4.9 m,平均胸径为6.0 7.4 cm,不同混交组合间差异不显著,但在马尾松... 对马尾松分别与红椎等3种阔叶树种及与杉木混交试验林的6年生和11年生林分生长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6年生林分,混交小区及纯林小区中马尾松的平均树高为4.6 4.9 m,平均胸径为6.0 7.4 cm,不同混交组合间差异不显著,但在马尾松×米老排混交组合中马尾松生长不良;11年生林分,不同处理对马尾松平均胸径和蓄积量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对照(马尾松纯林)的平均胸径和蓄积量最大,分别为12.6 cm和121.05 m3.hm-2;马尾松×米老排混交组合中马尾松的平均胸径和蓄积量最小,分别为8.7 cm和43.18 m3.hm-2。(2)11年生林分各树种平均树高顺次为:米老排(14.3 m)>红椎(10.2 m)>火力楠(9.9 m)>杉木(9.1 m)>马尾松(8.1m);马尾松×米老排组合中的马尾松和马尾松×红椎组合中的红椎,因林木生长竞争剧烈,需要及时间伐。(3)适合培育阔叶树种大径材的松阔混交组合有2种,分别为马尾松×红椎和马尾松×火力楠,而米老排以人工纯林方式造林效果好,初植密度建议为1 000 1 600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红椎 火力楠 米老排 混交林 生长 径级分布
下载PDF
马尾松与红锥混交异龄林生物量分配格局 被引量:23
9
作者 赵金龙 梁宏温 +3 位作者 温远光 卢立华 明安刚 苏建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0-64,71,共6页
在经过三次抚育间伐的24 a生马尾松林下套种红锥,经过26 a的培育后形成了针阔混交异龄林。于2009年12月按相邻网格样方法设立固定样地(以50 a生马尾松纯林作对照),按径阶平均木法分别测定马尾松与红锥的林木生物量。结果表明:马尾松-红... 在经过三次抚育间伐的24 a生马尾松林下套种红锥,经过26 a的培育后形成了针阔混交异龄林。于2009年12月按相邻网格样方法设立固定样地(以50 a生马尾松纯林作对照),按径阶平均木法分别测定马尾松与红锥的林木生物量。结果表明:马尾松-红锥混交异龄林乔木层的生物量为220.072 t/hm2,比同龄马尾松纯林(241.618 t/hm2)的低8.92%;其净生产量为5.341 t/(hm2.a),比同龄马尾松纯林的高10.53%;其林分平均单株生物量比同龄马尾松纯林的低54.72%,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两种林分乔木层的生物量、净生产量和平均单株生物量的差异是由于林木年龄、林木保存密度及其分布不均匀性的共同影响结果。马尾松-红锥混交异龄林的地上部分生物量空间结构与马尾松纯林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混交林在树干高度6~8 m段开始出现枝叶,8~20 m段出现了枯枝,其枝叶生物量有两个峰值(14~16 m和20~22 m);纯林则在树干高度为8~10 m段开始出现枝叶,在10~20 m段出现了枯枝,其枝叶生物量只有一个峰值(20~22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红锥 异龄混交林 生物量 分配格局
下载PDF
马尾松杜仲混交林根系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谢文华 徐小牛 +2 位作者 李宏开 张道明 唐宏伟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56-261,共6页
对马尾松杜仲混交林、马尾松纯林、杜仲纯林的根系形态、分布及其生物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杜仲混交林、马尾松纯林、杜仲纯林根系生物量分别为 30974.9、26783.4和22000.8kg/ha;细根(根径... 对马尾松杜仲混交林、马尾松纯林、杜仲纯林的根系形态、分布及其生物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杜仲混交林、马尾松纯林、杜仲纯林根系生物量分别为 30974.9、26783.4和22000.8kg/ha;细根(根径≤2mm)量分别为3991.7、1177.3和5185.3kg/ha。混交林中马尾松平均单株细根量比纯林提高26.97%,杜仲平均单株细根量比纯林提高3.83%;混交林中两树种的根系在土壤中分布更趋合理,没有相互排斥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杜仲 混交林 根系分布 根量
下载PDF
油松栓皮栎混交林降雨及其再分配过程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吉跃 翟洪波 魏晓霞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4-157,共4页
2001年4—10月,通过林内标准地观测,对北京西山地区1块31年生的油松栓皮栎混交林的降雨及其再分配过程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降水主要分布在树木的生长季节,尤其集中在6—8月3个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各次降雨在油... 2001年4—10月,通过林内标准地观测,对北京西山地区1块31年生的油松栓皮栎混交林的降雨及其再分配过程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降水主要分布在树木的生长季节,尤其集中在6—8月3个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各次降雨在油松栓皮栎混交林内的运动过程均是不完全运动形式,降雨量与干流和透流均呈线性关系,当降雨量大于1.43 mm时,试验林分可发生干流,当降雨量大于0.4 mm时,发生透流;整个试验期间,降雨的第1次分配中3个分量占降雨量比例的顺序关系分别为透流量358.15 mm(69.84%)>林冠截流量138.05 mm(26.92%)>干流量16.60(3.24%).在第2次分配中,土壤总入渗量(223.08 mm)>枯落物的总截持量(149.94 mm)>地表径流总量(1.73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栓皮栎 混交林 降雨
下载PDF
马尾松-细叶青冈混交林的生物量及其生产力结构 被引量:16
12
作者 樊后保 李燕燕 黄玉梓 《中南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8-41,共4页
在25年生的马尾松林下套种1年生细叶青冈幼苗,经过16年的培育后形成了郁闭的针阔混交异龄林.采用分层平均标准木收获法对林分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分配格局进行了研究,并以马尾松纯林作对照.结果表明:马尾松纯林及其混交林的林分总生物量分... 在25年生的马尾松林下套种1年生细叶青冈幼苗,经过16年的培育后形成了郁闭的针阔混交异龄林.采用分层平均标准木收获法对林分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分配格局进行了研究,并以马尾松纯林作对照.结果表明:马尾松纯林及其混交林的林分总生物量分别为204.37 t·hm-2和245.94 t·hm-2;混交林中,由于马尾松处于主林层,其生物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81.80%;在林木总生物量组成中,干材生物量最大,在纯林中占总生物量的64.77%,在混交林中占60.17%,其它组分所占的比例依次为根(18.62%、16.95%)>枝(8.99%、13.46%)>皮(6.55%、6.37%)>叶(1.07%、3.05%);生物量的空间结构在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混交林中0~10 m高度的生物量分布比例为67.3%,明显大于马尾松纯林(53.7%);混交林中,叶片主要分布于2~11 m及17~22 m两个高度范围,而马尾松纯林则集中分布于15~23 m之间;混交林根系在土壤中呈哑铃型分布,表层土壤(0~20 cm)和深层土壤(>60 cm)的生物量分别占根系总生物量的43.3%和28.2%;而在纯林中,根系生物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呈金字塔型分布;混交林林分的初级生产力为13.24 t·hm-2a-1,比纯林增加80.38%;混交林中林木各组分生产力大小为干>叶>枝>根>皮,纯林中表现为干>根>叶>枝>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细叶青冈 混交林 生物量 净初级生产力
下载PDF
稀疏马尾松林混交红椎后的小气候特点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杨茂精 黄镜光 +1 位作者 黄色贵 吴际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560-563,共4页
根据混交林在抗病虫害、改善气候、促进林木生长方面的作用原理,适地适树混交其它树种,能提高林木根系的吸收能力[1]和林分生产力,增强林分的抗逆性[2]。研究稀疏林分及其改造后的小气候变化,对指导林业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混交林在抗病虫害、改善气候、促进林木生长方面的作用原理,适地适树混交其它树种,能提高林木根系的吸收能力[1]和林分生产力,增强林分的抗逆性[2]。研究稀疏林分及其改造后的小气候变化,对指导林业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1试验区自然概况广西凭祥市中国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红椎 混交林 小气候
下载PDF
马尾松-麻栎混交林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8
14
作者 赵佳宝 杨喜田 +2 位作者 徐星凯 陈家林 孔玉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3-219,共7页
以河南省驻马店西部低山丘陵区马尾松—麻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碳(SOC)、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有机氮(DON)储量及其对坡向、土层深度(0—10cm和10—20cm)及胸高断面积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坡向和胸高断面积显著影响SOC... 以河南省驻马店西部低山丘陵区马尾松—麻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碳(SOC)、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有机氮(DON)储量及其对坡向、土层深度(0—10cm和10—20cm)及胸高断面积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坡向和胸高断面积显著影响SOC和DOC储量(p<0.05),且不同坡向土壤中SOC、DOC和DON的影响因素不同。阳坡SOC储量主要限制性因素是速效钾,阴坡是全氮;阳坡与阴坡土壤DOC和DON储量主要受全氮的影响。另外,土层深度亦对SOC、DOC和DON储量有显著影响(p<0.05),且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呈表层富集的现象。相关性分析表明,SOC、DOC和DON储量与土壤物理性质即土壤湿度、紧实度及土壤中颗粒组成存在显著的相关性。SOC、DOC和DON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并均与土壤全氮、有效氮(铵态氮、硝态氮和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含量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表明土壤养分含量是影响马尾松—麻栎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及溶解性有机碳、氮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向 马尾松—麻栎混交林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 土壤溶解性有机氮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基于空间结构优化的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模拟采伐 被引量:13
15
作者 陈昌雄 刘健 +2 位作者 余坤勇 陈冀楠 葛勇庆 《西南林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29-32,37,共5页
利用空间结构参数选择采伐木,确定采伐木选择的基本原则,制定以角尺度作为主要调整目标的林分空间结构优化方案。初步选择采伐结构单元,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出应该采伐的林木,并对采伐后的林分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 利用空间结构参数选择采伐木,确定采伐木选择的基本原则,制定以角尺度作为主要调整目标的林分空间结构优化方案。初步选择采伐结构单元,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出应该采伐的林木,并对采伐后的林分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林分空间结构格局的采伐使得林分整体质量得到提高,优化了林分的空间结构,适用于生态公益林的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 林分结构 空间结构参数 模拟采伐
下载PDF
安徽马尾松混交林及其经营模式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小牛 李宏开 +1 位作者 胡风华 张尽忠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1期52-67,共16页
对安徽省4种马尾松混交林(松枫、松杉、松栎、松杜)进行调查分析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4种混交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比对照纯林平均提高35.3%、90.7%、16.8%和25.5%;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高于纯林148.5%... 对安徽省4种马尾松混交林(松枫、松杉、松栎、松杜)进行调查分析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4种混交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比对照纯林平均提高35.3%、90.7%、16.8%和25.5%;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高于纯林148.5%,速效氮、磷、钾含量也均有提高。同时林内小气候条件有所改善,林分对病虫害的自我抑制能力有所增强。本文还分析了不同混交比例对林分生长及生产力的影响,提出了不同马尾松混交林的合理经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混交林 经营模式 安徽
下载PDF
马尾松、栓皮栎生长盛期树干液流的研究 被引量:27
17
作者 鲁小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01-404,共4页
用 ICT-2 0 0 0 TE研究了 7年生马尾松 ( Pinus Massoniana)、栓皮栎 ( Quercusvariabilis)生长盛期树干液流的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结果表明 :1马尾松和栓皮栎的单位面积液流通量分别为 1 4 1 .1、 1 4 9.5cm3· cm- 2 ·... 用 ICT-2 0 0 0 TE研究了 7年生马尾松 ( Pinus Massoniana)、栓皮栎 ( Quercusvariabilis)生长盛期树干液流的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结果表明 :1马尾松和栓皮栎的单位面积液流通量分别为 1 4 1 .1、 1 4 9.5cm3· cm- 2 · d- 1 ,栓皮栎的蒸腾耗水强度更大 ;2栓皮栎夜间有微弱上升液流 ,可能存在根压 ;3白天的树干液流是一条多峰曲线 ,有“午休”现象 ;4两树种的树干液流与太阳辐射、温度、湿度、CO2 浓度有较好的生态学同步性 ;5逐步回归结果表明 ,树干液流受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 ,树种不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干液流 生长盛期 马尾松 栓皮栎 环境因子 蒸腾耗水量
下载PDF
油松蒙古栎混交林细根生物量及养分现存量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云鹏 崔建国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6-20,共5页
应用固定样地调查生物量的方法,在辽宁省建平县干旱所南大山试验区进行了油松蒙古栎混交林细根生物量和养分现存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的细根生物量大于油松纯林,两树种混栽后蒙古栎能促进油松的细根生长,提高油松细根生物量在混交... 应用固定样地调查生物量的方法,在辽宁省建平县干旱所南大山试验区进行了油松蒙古栎混交林细根生物量和养分现存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的细根生物量大于油松纯林,两树种混栽后蒙古栎能促进油松的细根生长,提高油松细根生物量在混交林中的比例;混交林细根在各土层中分布得比纯林更均匀、更合理,两树种根系生长协调;混交林细根N、P养分现存量分别是纯林的1.1倍和1.2倍,可见混交林细根具有比纯林更高的养分积累和周转能力;纯林和混交林人工林的各径级活细根和死细根养分现存量都随细根径级的增加而减少,说明≤2 mm径级的细根在细根的养分循环中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蒙古栎 混交林 细根 生物量 现存量
下载PDF
人工马尾松复层混交林林分结构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陈昌雄 陈平留 +1 位作者 肖才生 林元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205-207,共3页
From the analysis and simulated study on the stand structures of present the multi\|stories mixed uneven\|aged Pinus massoniana planted forests in Fujian, the correlationships between stand diameter distribution struc... From the analysis and simulated study on the stand structures of present the multi\|stories mixed uneven\|aged Pinus massoniana planted forests in Fujian, the correlationships between stand diameter distribution structure,stand stock distribution structure, tree height and DBH were obtained. Several proposals for the rational management and structure adjustment of the present forests were put forw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马尾松复层混交林 林分结构 合理经营
下载PDF
樟树—马尾松混交林不同林龄土壤有机碳氮贮量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文丽 雷丕锋 +1 位作者 吴子剑 王鸿彬 《广西林业科学》 2014年第4期365-370,457,共7页
对湖南省天际岭国家森林植物园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3个林龄阶段樟树(10、24、45年)-马尾松(10、24、45年)混交林土壤有机碳、氮含量、贮量及土层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同一林龄的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和贮量均存... 对湖南省天际岭国家森林植物园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3个林龄阶段樟树(10、24、45年)-马尾松(10、24、45年)混交林土壤有机碳、氮含量、贮量及土层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同一林龄的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和贮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樟树-马尾松不同林龄各土层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分别为10年生3.73-18.04 g/kg,24年生6.84-21.12 g/kg,45年生5.36-21.46 g/kg。土壤氮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0年生1.08-1.56 g/kg,24年生0.94-1.47 g/kg,45年生1.34-2.12 g/kg。樟树-马尾松混交林3个林龄阶段林地有机碳和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下降。樟树-马尾松混交林3个林龄阶段森林土壤有机碳贮量差异性显著(P=0.001),氮贮量差异性不显著(P=0.157)。3个林龄阶段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氮含量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除林龄为45年外,10年生和24年生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碳氮比相关性均不显著。10年时,樟树-马尾松混交林土壤氮与碳氮比之间呈现极显著相关( P〈0.01),24年和45年时樟树-马尾松混交林土壤氮与碳氮比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马尾松混交林 土壤有机碳 土壤氮 碳氮贮量 碳氮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