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0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rge-scale toppling slope under water level fluctuation of reservoir:A case of Yunnan Province,China
1
作者 Leilei Jin Yufeng Wei +3 位作者 Fei Ye Wenxi Fu Jianfeng Liu Shuwu Li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4年第8期3034-3046,共13页
Landslides induced by reservoir inundation are common in Southwest China,negatively influencing hydropower stations.TheWunonglong hydropower station dam was constructed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Lancang River,accord... Landslides induced by reservoir inundation are common in Southwest China,negatively influencing hydropower stations.TheWunonglong hydropower station dam was constructed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Lancang River,accordingly causing the water level at the Lajinshengu slope to increase by 30 m.A tension crack with a visible depth of 8 m was observed in the upper sector of the Lajinshengu slope after reservoir impoundment for 170 d.In the following days,numerous cracks appear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slope,and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of the slope reached 3.22 m.Then,a large-scale active deformation body within the Lajinshengu slope formed with an area of 2.62×10^(5)m^(2)and a volume of 1.65×10^(7)m^(3).Detailed field investigations,on-site monitoring,and centrifugal model tests were carried out to analyze the surface features,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the Lajinshengu slop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lope is an ancient landslide,divided into two parts(i.e.zone A and zone B)by the gully.Zone B is a traction landslide caused by the displacement of zone A.The longterm inundation weakens the soft rock at the slope foot,intensifying the toppling of bedrock and consequently triggering the sliding of the overburden in zone A.The failure mode of the Lajinshengu slope is a typical case of toppling-sliding failure,and the underlying rock toppling drives the overlying sliding.In addition,early identification methods for toppling deformation covered by overburdened soil were proposed based on monitoring data and deformation sig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jinshengu slope Reservoir impoundment Early identification Failure mechanism Toppling-sliding slope failure mode
下载PDF
An Adaptive Slope Compensation Circuit for Peak Current Mode of Boost Switching Power Supply
2
作者 Fu Lin Xianguo Cao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23年第10期1730-1741,共12页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asic principle of slope compensation, a high-precision adaptive slope compensation circuit for peak current mode boost DC/DC converter is designed. The circuit dynamically detects the inp...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asic principle of slope compensation, a high-precision adaptive slope compensation circuit for peak current mode boost DC/DC converter is designed. The circuit dynamically detects the input and output voltage of the boost circuit to realize automatic adjustment of the compensation amount with the change of duty ratio, which makes the ramp compensation slope optimized. The design uses a high-precision subtracter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slope compensation. While eliminating sub-slope oscillation and improving the stability of boost circuit, the negative impact of compensation on boost circuit is minimized, and the load capacity and transient response speed of boost circuit are guaranteed. The circuit is designed based on SMIC 0.18um CMOS technology, with simple structure, high reliability and easy engineering implementation. Spectre circuit simulator 17.1.0.124 64b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circuit has high compensation accuracy and wide input and output voltage range. When the working voltage is 3.3 V, the compensation slope can be adjusted adaptively under different duty cycles, and the minimum error between the compensation slope and the theoretical optimal compensation slope is only 0.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ptive slope Compensation Boost Circuit Peak Current mode SUBTRACTER ACCURACY
下载PDF
Failure mode and dynamic response of a double-sided slope with high water content of soil 被引量:4
3
作者 YANG Bing GAO Fu-ping JENG Dong-she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4期859-870,共12页
A double-sided slope with high water content in sandy clay was considered under the action of seismic load. Its failure mode and dynamic response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 hydraulic servo shaking table test. The typic... A double-sided slope with high water content in sandy clay was considered under the action of seismic load. Its failure mode and dynamic response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 hydraulic servo shaking table test.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 of failure mode and dynamic responses of the double-sided slope were analyze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slope failure undergoes a process of progressive deformation. The slope failure mode can be explained as creep sliding landslide. AFA(Amplification Factor of Acceleration) at the surface and inner parts of the slope 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 with the increase of relative elev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FA and EAA(Excitation Amplitude of Acceleration) is nonlinear. An empirical formula is proposed to describe preferab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FA,relative elevation and dimensionless EAA. The AFA at the middle and upper parts of the slope increases apparently with increasing EFA(Excitation Frequency of Accel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ope displacement slope failure mode Soil water content Shaking table test LANDSLIDES
下载PDF
Dynamic failure mode and energy-based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a counter-bedding rock slope with weak intercalated layers 被引量:9
4
作者 FAN Gang ZHANG Jian-jing +1 位作者 FU Xiao ZHOU Li-ro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12期2111-2123,共13页
The dynamic failure mode and energybased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a counter-bedding rock slope with weak intercalated layer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using large scale shaking table test and the Hilbert-Huang Tran... The dynamic failure mode and energybased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a counter-bedding rock slope with weak intercalated layer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using large scale shaking table test and the Hilbert-Huang Transform(HHT) marginal spectrum.The results show that variations in the peak values of marginal spectra can clearly indicate the process of dynamic damage development inside the model slope.The identification results of marginal spectra closely coincide with the monitoring results of slope face displacement in the test.When subjected to the earthquake excitation with 0.1 g and 0.2 g amplitudes,no seismic damage is observed in the model slope,while the peak values of marginal spectra increase linearly with increasing slope height.In the case of 0.3 g seismic excitation,dynamic damage occurs near the slope crest and some rock blocks fall off the slope crest.When the seismic excitation reaches 0.4 g,the dynamic damage inside the model slope extends to the part with relative height of 0.295-0.6,and minor horizontal cracks occur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model slope.When the seismic excitation reaches 0.6 g,the damage further extends to the slope toe,and the damage inside the model slope extends to the part with relative height below 0.295,and the upper part(near the relative height of 0.8) slides outwards.Longitudinal fissures appear in the slope face,which connect with horizontal cracks,the weak intercalated layers at middle slope height are extruded out and the slope crest breaks up.The marginal spectrum identific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dynamic damage near the slope face is minor as compared with that inside the model slope.The dynamic failure mode of counter-bedding rock slope with weak intercalated layers is extrusion and sliding at the middle rock strata.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are meaningful for th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 failure mode of counter-bedding rock slope with weak intercalated lay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ginal spectrum Dynamic damage Counter-bedding slope Failure mode Shaking table test
下载PDF
尾巨桉萌芽林与混交改造林径流水质变化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伍琪 任世奇 +3 位作者 韦振道 韦俏娜 杨中宁 刘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0-107,共8页
【目的】探讨桉树纯林及桉树混交林坡面径流水质变化特征,揭示水质变化的客观规律,为正确回答和解决桉树人工林水质问题,实现桉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方法】以桉树纯林、桉树×灰木莲混交林(带状混交、行间混交、... 【目的】探讨桉树纯林及桉树混交林坡面径流水质变化特征,揭示水质变化的客观规律,为正确回答和解决桉树人工林水质问题,实现桉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方法】以桉树纯林、桉树×灰木莲混交林(带状混交、行间混交、株间混交)、灰木莲纯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对森林水质有关键影响作用的因子,采用连续监测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不同栽培模式条件下径流水质变化差异。【结果】1)试验样地坡面径流水pH值、COD、BOD5均达到我国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21)对pH值(5.5~8.5)、COD(<150.00 mg·L^(-1))、BOD5(<60.00 mg·L^(-1))浓度的要求;2)桉树纯林坡面径流水中单宁含量(7.77 mg·L^(-1))显著高于其他样地,达到空白对照样地(1.22 mg·L^(-1))的6.4倍,桉树×灰木莲混交后可以有效降低坡面径流水中单宁含量,其中桉树×灰木莲行间混交模式效果最明显;3)桉树和灰木莲纯林坡面径流水中腐殖酸含量均高于混交林,其中桉树×灰木莲带状混交模式更有利于其坡面径流水中腐殖酸含量的降低。【结论】桉树混交模式的营建在保证坡面径流水质主要指标达标的同时能有效降低坡面径流水中单宁及腐殖酸含量,桉树混交栽培模式进一步缓解了桉树纯林对土壤酸碱性及微生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水质 混交林 坡面径流 混交模式
下载PDF
爆破振动在岩质边坡坡面的放大机制研究
6
作者 陈明 赵逢泽 +2 位作者 张威 卢文波 程豪 《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岩质边坡坡面的爆破振动放大现象,影响着边坡爆破振动监测及安全评价的准确性。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边坡坡面的振动放大现象,基于结构动力学原理,根据振型分析理论揭示了边坡坡面振动放大机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边坡振动放大现象... 岩质边坡坡面的爆破振动放大现象,影响着边坡爆破振动监测及安全评价的准确性。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边坡坡面的振动放大现象,基于结构动力学原理,根据振型分析理论揭示了边坡坡面振动放大机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边坡振动放大现象主要发生在台阶坡顶线附近区域,受台阶突出物几何尺寸及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的影响,随着平台宽度增大、台阶高度减小、台阶坡比减小以及岩体工程质量等级的降低,台阶坡顶线位置振动速度峰值相对于台阶坡底线位置的振动放大现象逐渐显著,但第一主应力分布与振动速度峰值分布规律相反,因此为了更准确地进行爆破振动安全评价,建议将监测点布置于台阶坡底线位置。振型分析结果表明:台阶突出物的低阶振型中坡底线位置与坡顶线位置的振动速度峰值之比随着台阶几何尺寸及物理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一致。由此可见:边坡坡面的振动放大效应主要由台阶突出物几何尺寸及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决定的低阶振型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 振动放大 振型分析 振动监测
下载PDF
地震荷载下边坡大变形失稳破坏形式研究
7
作者 李梅 吴进东 +4 位作者 王頔 王斌 万勇 韩高升 陈光海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2-132,共11页
采用物质点法分析边坡失稳破坏模式,通过改变土体参数,确定浅层、中层与深层破坏形式边坡模型,进而分析在考虑土体应变软化模型及不同地震荷载作用下,三种边坡破坏模式的破坏过程和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在静态计算中考虑应变软化时,边坡... 采用物质点法分析边坡失稳破坏模式,通过改变土体参数,确定浅层、中层与深层破坏形式边坡模型,进而分析在考虑土体应变软化模型及不同地震荷载作用下,三种边坡破坏模式的破坏过程和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在静态计算中考虑应变软化时,边坡破坏过程较为复杂,滑体沿着滑面整体滑移后,浅层破坏滑体会持续破坏成碎散块体,中层破坏滑体持续分裂成小块体,深层破坏滑体出现新的层状失效区.动态计算中不考虑应变软化时,地震荷载不改变边坡的破坏形式,但加剧边坡的滑移和变形,且随着地震荷载峰值加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考虑应变软化时,地震荷载峰值加速度的增加会改变边坡破坏形式,摩擦角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边坡治理、预防滑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荷载 边坡稳定 破坏模式 物质点法 应变软化
下载PDF
供水工程新近系红层区斜坡深层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8
作者 袁宝远 吴浩文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70-276,共7页
针对新近系红层区斜坡变形破坏模式认识不足的问题,通过对以往工程区斜坡破坏现象的调查分析,寻找已有深层破坏形成的滑坡体,反分析滑坡体破坏前原始斜坡地质结构模型,并建立典型斜坡深层破坏模式,根据变形体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建立红层... 针对新近系红层区斜坡变形破坏模式认识不足的问题,通过对以往工程区斜坡破坏现象的调查分析,寻找已有深层破坏形成的滑坡体,反分析滑坡体破坏前原始斜坡地质结构模型,并建立典型斜坡深层破坏模式,根据变形体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建立红层斜坡变形体的三维数值模型,分析其在天然、地震及降雨等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通过建立的新近系地层不同岩段区斜坡深层破坏模式,识别出新近系地层区供水工程20#支线沿线有一个大型深层破坏斜坡变形体。该斜坡变形体在降雨条件下的稳定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水工程 新近系红层 斜坡 深层变形破坏模式
下载PDF
供水工程民和组地层区斜坡深层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9
作者 袁宝远 赵源峰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59-66,共8页
目的红层软岩斜坡深层变形破坏具有一定隐蔽性,为解决寻找和识别具有一定隐蔽性的民和组地层区斜坡深层变形破坏变形体的问题。方法结合引黄济宁供水工程,依据民和组地层区斜坡变形破坏现象的调查分析,寻找已有深层破坏形成的滑坡体,反... 目的红层软岩斜坡深层变形破坏具有一定隐蔽性,为解决寻找和识别具有一定隐蔽性的民和组地层区斜坡深层变形破坏变形体的问题。方法结合引黄济宁供水工程,依据民和组地层区斜坡变形破坏现象的调查分析,寻找已有深层破坏形成的滑坡体,反分析滑坡体破坏前原始斜坡模型,模拟分析原始斜坡滑动破坏触发因素,建立民和组地层区典型斜坡深层变形破坏模式;然后根据建立的斜坡深层变形破坏模式,寻找识别民和组地层区深层变形破坏斜坡变形体,对典型斜坡变形体构建三维数值模拟模型,分析天然、地震及降雨等条件下的斜坡变形体的稳定性。结果通过研究,建立了民和组地层区不同岩段典型斜坡深层变形破坏模式,识别出民和组地层区供水工程22#支线沿线有一个大型深层变形破坏斜坡变形体,在暴雨条件下会沿砾岩层与泥岩夹层交接面发生深层滑动破坏。结论通过建立典型斜坡深层变形破坏模式识别深层变形破坏斜坡变形体并分析其工程稳定性,可以减少意外发生斜坡深层变形破坏现象,研究成果可为工程施工图设计提供依据,也为民和组地层区地质灾害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水工程 民和组地层 斜坡 深层变形破坏模式 稳定性
下载PDF
某型号运载火箭发射场模态试验技术
10
作者 尹春雷 李双 +2 位作者 杨学印 霍懿 祝明昊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24年第10期79-86,共8页
目的在取消传统的自由-自由状态全箭模态试验的前提下,通过发射场自由-固支状态模态试验获取某型号运载火箭的模态参数,为火箭总体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成熟型号相同部段的仿真模型和模态试验数据基础,建立高精度的全箭三维动力学模型... 目的在取消传统的自由-自由状态全箭模态试验的前提下,通过发射场自由-固支状态模态试验获取某型号运载火箭的模态参数,为火箭总体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成熟型号相同部段的仿真模型和模态试验数据基础,建立高精度的全箭三维动力学模型,预示结构模态参数,为发射场模态试验的激励方案和测量方案等提供指导。通过多点全相干步进正弦激励模态试验方法,运用测试得到的“伪频响函数”进行参数识别,从而获取结构的模态参数。结果获得了发射场竖立状态下全箭前4阶弯曲模态和1阶扭转模态,基于“伪频响函数”的识别结果与真实频响函数的识别结果频率最大偏差为0.82%,阻尼比最大偏差为1.89%。结论某型号运载火箭的发射场模态试验为火箭总体设计提供了关键参数,型号首飞成功验证了该技术的可靠性,也为获取火箭模态参数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载火箭 发射场 仿真计算 模态试验 多点全相干激励 振型斜率
下载PDF
非对称破坏模式下临坡地基的Meyerhof承载力新解
11
作者 晏青 赵均海 张常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7-1084,共8页
利用统一强度理论的平面应变强度方程,综合考虑中间主应力、基础至坡肩的水平距离、边坡高度和基底粗糙情况等因素,提出临坡地基坡面非对称破坏模式和坡底非对称破坏模式,继而建立条形基础下临坡地基新的Meyerhof承载力解答,给出具体应... 利用统一强度理论的平面应变强度方程,综合考虑中间主应力、基础至坡肩的水平距离、边坡高度和基底粗糙情况等因素,提出临坡地基坡面非对称破坏模式和坡底非对称破坏模式,继而建立条形基础下临坡地基新的Meyerhof承载力解答,给出具体应用步骤并开展理论退化分析与对比验证。研究表明:考虑坡后土体强度贡献所提出的非对称破坏模式更符合临坡地基的实际破坏形态;所得临坡地基Meyerhof承载力解答与文献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均吻合良好;中间主应力可明显提高临坡地基的承载力;临坡地基承载力随边坡高度增加先减小后恒定。研究结果合理反映了土体强度的中间主应力效应、破坏模式的非对称性以及基础旁侧土体强度等工程实际情况,对临坡地基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坡地基 地基承载力 非对称破坏模式 Meyerhof理论 统一强度理论
下载PDF
边坡全维度监测技术与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程刚 张昊宇 +2 位作者 朱鸿鹄 施斌 吴静红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7-217,共11页
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滑坡常年位于各类地质灾害首位,因此对滑坡灾害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至关重要。边坡工程常常会受到人类工程活动与自然地质作用叠加效应的影响,从而增加了对边坡变形失稳机理的科学认知难度。为... 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滑坡常年位于各类地质灾害首位,因此对滑坡灾害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至关重要。边坡工程常常会受到人类工程活动与自然地质作用叠加效应的影响,从而增加了对边坡变形失稳机理的科学认知难度。为精准掌握边坡状态信息与变形失稳过程,可通过建立全维度的监测体系以实现边坡状态信息的动态解译与表征,据此获得更加精准、可靠、直观的边坡稳定性评价依据。文章围绕边坡破坏模式及典型边坡监测技术,在厘清边坡变形演化过程的基础上,对边坡“天—空—地—体”一体化监测技术体系进行了全面分析;概述性总结了基于DFOS的边坡监测技术,重点阐述了基于DFOS的边坡多源多场监测研究思路与实施路径;系统性梳理了基于典型监测技术与DFOS技术的边坡物理模型试验研究过程与结果,以期为开展边坡加固方案设计与防灾减灾控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破坏模式 “天—空—地—体”全维度监测技术 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 多源多场 模型试验
下载PDF
怒江流域典型岩质边坡破坏模式及机理分析
13
作者 艾子涵 王新刚 +5 位作者 魏云杰 谭维佳 王道正 刘凯 罗力 辜超颖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3-349,356,共8页
对怒江流域典型调查点的岩质边坡节理裂隙进行统计,采用Dips软件分析得出破坏类型图,结合怒江流域边坡破坏因素影响,探讨典型岩质边坡的破坏机理.结果表明,怒江流域岩质边坡破坏失稳的主要地质影响因素有结构面、岩性、地形地貌、构造... 对怒江流域典型调查点的岩质边坡节理裂隙进行统计,采用Dips软件分析得出破坏类型图,结合怒江流域边坡破坏因素影响,探讨典型岩质边坡的破坏机理.结果表明,怒江流域岩质边坡破坏失稳的主要地质影响因素有结构面、岩性、地形地貌、构造活动等,降雨、开挖和地震等是破坏失稳的触发条件;将怒江流域岩质边坡破坏类型归纳为3种模式:倾倒破坏、平面滑动破坏和楔形体滑动破坏.破坏阶段可分为初始、蠕变和崩落;采用Swedge软件,分析降雨及地震影响下岩质边坡的稳定性系数,发现安全系数随着降雨引起的内摩擦角和黏聚力的减小而降低,安全系数与地震力系数呈反比,且在相同地震力条件下沿交叉方向地震力作用下的安全系数大于沿水平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边坡 破坏模式 形成机理 安全系数 怒江流域
下载PDF
岷江干旱河谷土石混合边坡不同种植处理下乡土植被的生态效益
14
作者 马少伟 胡慧 +5 位作者 包维楷 王子龙 杨雨 胡斌 黄龙 李芳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47-1661,共15页
岷江干旱河谷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恢复困难,大规模的公路建设极易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筛选适宜的植被恢复措施对干旱地区道路边坡的乡土植被恢复重建和生态功能提升尤为重要。以岷江干旱河谷极端退化的土石混合的道路边坡为案例,选... 岷江干旱河谷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恢复困难,大规模的公路建设极易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筛选适宜的植被恢复措施对干旱地区道路边坡的乡土植被恢复重建和生态功能提升尤为重要。以岷江干旱河谷极端退化的土石混合的道路边坡为案例,选取乡土灌木和草本植物构建植物群落,进行裸地播种、播种后覆盖纤维毯和添加腐殖土后播种并地表覆盖纤维毯3种不同的种植处理,揭示了不同处理下群落结构、土壤改良以及水土保持效益的差异。发现,乡土灌草群落是干旱河谷适宜的道路边坡植被恢复模式,种植后第3年群落特征趋近于岷江干旱河谷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多年生灌草植被。纤维毯覆盖+覆土处理在促进植物生长和群落构建,水土流失防治上效果最好,群落总盖度为74%,群落总生物量为506.35 g/m^(2);生长季内,与自然恢复相比小区径流量减少了87.8%,泥沙流失量降低了92.1%。土壤改良效应在3种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但是与自然恢复样地相比,各处理均提升了边坡0-20 cm土层土壤养分。不同种植处理下植物群落结构差异是影响干旱河谷土石混合的道路边坡水土流失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道路边坡 群落模式 植被恢复 乡土物种 水土保持
下载PDF
运载火箭姿态控制速率陀螺自适应加权方法
15
作者 江星宇 师鹏 龚胜平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58-1766,共9页
针对运载火箭反馈控制回路中弹性振动信号与刚体信号存在耦合,会明显降低姿控系统稳定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速率陀螺自适应加权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弹性振动的模态振型斜率和频率存在偏差的情况。将速率陀螺观测信号转换为频域表达,采用插... 针对运载火箭反馈控制回路中弹性振动信号与刚体信号存在耦合,会明显降低姿控系统稳定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速率陀螺自适应加权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弹性振动的模态振型斜率和频率存在偏差的情况。将速率陀螺观测信号转换为频域表达,采用插值离散傅里叶变换方法辨识弹性频率;基于频域信号提出了速率陀螺加权系数矩阵自适应更新算法,分步抑制了各阶弹性振动信号;开展了不同偏差情况下的仿真校验工作。仿真结果表明,速率陀螺自适应加权方法可实现对速率陀螺测量信号中弹性振动信号的显著抑制,从源头上减小弹性振动信号对姿控系统稳定性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运载火箭姿态控制器的性能,降低控制器的设计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载火箭 姿态控制 刚-弹耦合 速率陀螺 模态振型斜率
下载PDF
复杂孕灾环境下隧道进口斜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16
作者 徐正宣 林之恒 +3 位作者 刘云鹏 聂晓芳 任利 张志龙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8-1077,1085,共11页
高地震烈度、高地应力、高陡、高寒等复杂孕灾环境下的隧道洞口斜坡,在降雨、强震或人类强烈工程活动影响下,极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探究复杂孕灾环境下隧道进口斜坡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以我国西南某加日山隧道... 高地震烈度、高地应力、高陡、高寒等复杂孕灾环境下的隧道洞口斜坡,在降雨、强震或人类强烈工程活动影响下,极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探究复杂孕灾环境下隧道进口斜坡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以我国西南某加日山隧道为依托,通过无人机摄影、槽探、室内实验及洞探原位测试等“天空地”一体化勘察技术,实现斜坡工程地质信息精细获取,系统揭示斜坡典型破坏特征,讨论斜坡2种破坏成因与演化模式,在此基础上,利用极限平衡法与三维数值模拟方法,量化分析不同工况下的斜坡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加日山隧道进口斜坡在自然工况、暴雨工况、地震工况3种工况下稳定性系数均大于1.15,斜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仅后缘表部存在局部变形失稳的可能,成果可为类似隧道的选线规划以及建设运营安全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灾环境 斜坡变形 演化模式 稳定性分析
下载PDF
西藏扎拉水电站倾倒边坡失稳模式及加固措施研究
17
作者 刘登学 陈兴 +2 位作者 徐果 黄书岭 张雨霆 《水利水电快报》 2024年第6期43-48,共6页
西藏扎拉水电站枢纽区边坡倾倒变形现象普遍发生,对工程的安全建设和运行带来隐患。对此,采用三维非连续分析方法,对大坝右岸倾倒边坡开挖失稳模式及加固措施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大坝右岸倾倒边坡开挖后,潜在失稳区域主要集中在开挖... 西藏扎拉水电站枢纽区边坡倾倒变形现象普遍发生,对工程的安全建设和运行带来隐患。对此,采用三维非连续分析方法,对大坝右岸倾倒边坡开挖失稳模式及加固措施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大坝右岸倾倒边坡开挖后,潜在失稳区域主要集中在开挖边坡上部钙质板岩极强倾倒区岩体内,后缘主要发生边坡上部崩坡积层破坏,失稳岩体沿着钙质板岩极强倾倒变形区和弱倾倒变形区分界面滑动,呈现典型的“滑移-拉裂”型变形破坏模式;(2)锚索+锚杆的联合支护措施可有效限制开挖施工期间大坝右岸倾倒边坡上部钙质板岩极强倾倒区岩体的变形。采取支护措施后,大坝右岸倾倒边坡各工况下的安全系数均可满足规范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倒边坡 破坏模式 边坡加固 扎拉水电站
下载PDF
倾角变化条件下反倾层状斜坡倾倒变形演化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杜睿锡 郑达 +2 位作者 吴章雷 陶诗鑫 周鸿轲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0-159,168,共11页
倾倒变形是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的一种典型破坏模式,为了研究不同岩层倾角对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倾倒变形的影响,以澜沧江上游古水水电站坝前倾倒变形体为原型,从岩层倾角变化的角度出发,利用大型土工离心机试验分析了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的失稳... 倾倒变形是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的一种典型破坏模式,为了研究不同岩层倾角对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倾倒变形的影响,以澜沧江上游古水水电站坝前倾倒变形体为原型,从岩层倾角变化的角度出发,利用大型土工离心机试验分析了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的失稳破坏过程、变形演化特征与最终失稳模式等。结果表明:①反倾层状斜坡的变形演化过程基本概括为岩层压密-坡脚压裂阶段、弯折面形成-部分失稳阶段和弯折面贯通-彻底失稳3个阶段,岩层倾角的改变并不会影响斜坡阶段性演化过程;②岩层倾角越大的斜坡,斜坡形成弯折面所需时间越短,失稳破坏发生后坡体贯通性倾倒破坏深度更大,对应的变形范围越大,折断岩层的破坏程度越剧烈;③岩层倾角变化会导致斜坡的倾倒变形过程与最终失稳模式存在一定差异。倾角较小的55°和70°模型斜坡前部岩层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明显弯曲倾倒变形,最终以“倾倒-弯曲-滑移”的失稳模式发生破坏;倾角最大的85°斜坡岩层发生的弯曲变形较小,最终以“倾倒-折断-崩塌”的模式发生破坏。研究结果对大型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倒变形 反倾层状岩质斜坡 破坏模式 弯折面 离心机模型试验 古水水电站
下载PDF
考虑超载和纵坡效应的隧道开挖面破坏分析
19
作者 杨峰 高益康 +2 位作者 秦傲韩 宋智慧 赵炼恒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23-2332,共10页
针对地表超载和纵向坡度影响下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问题,提出源于构造破坏机制的初始三角形网格更新策略,应用刚体平动运动单元上限分析(UB-RTME)方法开展非线性规划运算,获得地表临界超载系数σs/c图表与滑移线网破坏模式。结果表明:①... 针对地表超载和纵向坡度影响下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问题,提出源于构造破坏机制的初始三角形网格更新策略,应用刚体平动运动单元上限分析(UB-RTME)方法开展非线性规划运算,获得地表临界超载系数σs/c图表与滑移线网破坏模式。结果表明:①以网格更新得到的UB-RTME滑移线网与OptumG2自适应加密网格,均可反映隧道开挖面破坏影响范围及承载关键区域,且UB-RTME以有效间断线及单元速度确定破坏范围,可揭示相对破坏范围S/D2定量数据及滑移线网破坏形态与影响因素的关联规律。②临界超载系数σs/c随纵向坡度角θ增大而显著降低,随埋深比C/D增大而增大,随重度系数γD/c增大而不断减小,随内摩擦角ϕ增大而非线性增大。③对于C/D和ϕ数值较大的情况,网格密度将显著影响UB-RTME运算得到的σs/c数值解精度;网格密度增加后,σs/c计算结果精度显著提高,且体现破坏特征的网状滑移线变得更加光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超载 纵向坡度 隧道开挖面 稳定性分析 网格更新 破坏模式 滑移线网
下载PDF
植被恢复模式对河岸边坡土壤性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申世永 朱蓉蓉 张凯煜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3期162-167,共6页
为了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河岸边坡土壤的性质进行研究,此次研究以辽河保护区内的流域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刺槐、小蓬草、杨树、狗牙根和草本植物五种植被恢复模式对河岸边坡进行改善,然后设置不同的实验分别对五种植被恢复模式下... 为了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河岸边坡土壤的性质进行研究,此次研究以辽河保护区内的流域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刺槐、小蓬草、杨树、狗牙根和草本植物五种植被恢复模式对河岸边坡进行改善,然后设置不同的实验分别对五种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探究。实验结果表明,狗牙根种植区下的土壤容重可以达到0.162 g/cm^(3)。小蓬草种植区下的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分别可以达到16.2%、24.7 g/kg,和0.11 g/kg。五种植被恢复模式下的pH值范围在7.7~8.3之间。故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具有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模式 河岸边坡 土壤 理化性质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