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Model of Arabic Linguistic Studies by Modern Chinese Scholars in the Late 19th & Early 20th Centuries
1
作者 MA He-bin WANG John Qiong LIU Li-hua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1年第9期657-670,共14页
Al-Muttasig is a pioneering masterpiece of Arabic linguistics written by two modern Chinese scholars Ma Dexin and Ma Lianyuan after inheriting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Arab scholars in the study of Arabic linguist... Al-Muttasig is a pioneering masterpiece of Arabic linguistics written by two modern Chinese scholars Ma Dexin and Ma Lianyuan after inheriting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Arab scholars in the study of Arabic linguistics,especially Arabic morphology,Arabic syntax and Arabic rhetoric,incorporating the elements needed by Chinese scholars in language learning.This academic work has become the basic language knowledge for Chinese Hui people to read books on Arab Islamic culture since modern times,which determines the semantic guarantee for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Arab culture.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study,the author of al-Mutasig analyzes the main components and elements of Arabic lexical,syntactic and rhetorical elements in the arborescent form of schema style,which makes it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 of language learning.The academic foundation of al-Muttasig comes from Arabia and through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cholars;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vidence of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Arab world,which has lasted for more than a century.In the field research,the author of the paper found that the work was widely spread among the people in the form of Arabic manuscripts and was regarded as a general textbook of linguistics for Arabic education in al-madrasah.It is also an important reference bibliography of Arabic linguistics in modern Arabic teaching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bilateral or multilateral ac/enculturation and common development in cross-regional cultural exchanges and mutual learning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Muttasig Arabic linguistic great works innovation&achievement modern Chinese scholars
下载PD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Confucian Culture: Views of Modern Neo-Confucianism
2
作者 HAO Haiy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20年第4期257-265,共9页
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 intends to make a summary and brief criticism with respect to the appraisals of 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demonstrations of resurrecting Confucian culture performe... 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 intends to make a summary and brief criticism with respect to the appraisals of 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demonstrations of resurrecting Confucian culture performed by the representatives of modern Neo-Confuci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FUCIAN culture modern neo-confucianISM
下载PDF
席勒与现代大学
3
作者 贺国庆 《教育史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109-117,共9页
席勒是德国伟大的剧作家、诗人和文学理论家。从教育上看,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首次提出“美育”概念,影响深远,殊不知席勒也对大学发表过具有重要影响的真知灼见。席勒生活的年代,正值德国现代大学形成之时。席勒曾在耶拿大学任教... 席勒是德国伟大的剧作家、诗人和文学理论家。从教育上看,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首次提出“美育”概念,影响深远,殊不知席勒也对大学发表过具有重要影响的真知灼见。席勒生活的年代,正值德国现代大学形成之时。席勒曾在耶拿大学任教,其关于大学的论述不仅影响了耶拿大学,对19世纪初创办的柏林大学也有重要影响。可以说,在德国现代大学形成的过程中,时常听到席勒的声音。席勒不断从中吸取营养的德国古典哲学、席勒信奉的新人文主义思想、与席勒有着密切联系的早期浪漫主义思潮,都是德国现代大学思想的源泉和理论基础;席勒在演讲中对大学“面包学者”的鄙视、对“哲学头脑”的赞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德国大学生和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勒 现代大学 “哲学头脑” “面包学者”
下载PDF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视野下的我国学位服:回顾与展望
4
作者 许可峰 葛柯颖 《现代教育论丛》 2024年第3期100-108,共9页
今年是我国“94式”学位服颁布30周年。值此之际对中国古代士人服制和当代学位服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有助于明晰当前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学位服“应否”以及“如何”中国化的问题。我国古代的士人服和科举服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重视符号象... 今年是我国“94式”学位服颁布30周年。值此之际对中国古代士人服制和当代学位服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有助于明晰当前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学位服“应否”以及“如何”中国化的问题。我国古代的士人服和科举服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重视符号象征意义,其作为学术身份标识,与现代学位服有很大相似之处,是中华民族崇文重教精神的重要体现。20世纪,我国现代学位服制度历经百年最终建立,但中国化特点仍不够突出。21世纪以来,民间和部分高校在中国式现代学位服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现代化的中国式学位服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彰显中华民族悠久的崇文重教传统,彰显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做到“中国式”与“现代化”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学位服 士人服 科举服 “中国式学位服”
下载PDF
海外学者关于中国现代化的研究及其传播启示
5
作者 马志霞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7-46,共10页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普遍追求,近代中国人很早就开启了对现代化的关注和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现代化才得到了推进与拓展。海外学者对中国现代化发展进行了持续关注和研究,他们围绕中国现代化的性质、特征、内容及世界影...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普遍追求,近代中国人很早就开启了对现代化的关注和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现代化才得到了推进与拓展。海外学者对中国现代化发展进行了持续关注和研究,他们围绕中国现代化的性质、特征、内容及世界影响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认知和结论。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海外学界对中国发展问题的研究呈现出扩大和激增的趋势。近年来,海外学者关于中国现代化命题研究的态度、立场、内容、方法等方面更凸显出新的特点,呈现出新动向。针对海外学者的认知及变化,我们只有做到立足全球建构中国话语体系、通过对话交流消弭话语隔阂、利用数字赋能扩大话语影响,才能牢牢捍卫中国现代化研究的话语解释权及国际话语主导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学者 中国现代化 研究动向 传播启示
下载PDF
现代大学书院“熵增”困境下“熵减”路径探赜——以新儒家学者复兴书院经验为镜鉴
6
作者 相巨虎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CSSCI 2024年第3期69-80,共12页
现代大学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这一新型模式在初步探索阶段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形式化发展、内核精神迷失、发展定位模糊等现实问题,疑似陷入“熵增”发展困境。以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钱穆为代表... 现代大学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这一新型模式在初步探索阶段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形式化发展、内核精神迷失、发展定位模糊等现实问题,疑似陷入“熵增”发展困境。以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钱穆为代表的新儒家学者从我国近代文化危机出发,以复兴书院为教育手段,高扬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通过哲学思考勠力于现代大学书院建设。研究通过考察其复兴书院的宝贵经验,从本体论维度塑就内核精神,从文化论维度建设文化氛围,从制度论维度推动顶层制度设计,从知识论维度完善教育内容,从方法论维度构建学问之道,为现代大学书院“熵减”发展理路提供镜鉴之思,力促实现传统文化传扬、书院育人、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等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大学书院 “熵增”困境 新儒家学者 哲学思考 “熵减”理路
下载PDF
论20世纪学者诗词 被引量:8
7
作者 陈友康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5-109,共5页
学者诗词是20世纪一种具有独特意味的人文现象。20世纪学者诗词的特点是民间化、自娱性、专业性和典雅性。学者诗词的价值在于它表现了现代性追求,满足了人的自由需要和社会需要,弥补了新文学的某些欠缺。
关键词 现代文学 学者诗词 类型 特点 价值
下载PDF
从理学家到著名实业家的王锡彤——一个近代中原士绅的嬗变追踪 被引量:8
8
作者 郑永福 王玉强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1-136,共6页
谈到近代中国最大的实业家,南方要属张謇,北方要算周学熙。中州著名实业家王锡彤(1866—1938),不仅曾在河南省办实业,还是周学熙诸多企业的主要创办者、管理者之一。在河南近代经济史乃至中国近代经济史上,王锡彤占有一定的位置。在河... 谈到近代中国最大的实业家,南方要属张謇,北方要算周学熙。中州著名实业家王锡彤(1866—1938),不仅曾在河南省办实业,还是周学熙诸多企业的主要创办者、管理者之一。在河南近代经济史乃至中国近代经济史上,王锡彤占有一定的位置。在河南浓重的理学氛围中,王氏不仅当初对理今情有独钟,即便成为实业家之后,他还时时做着理学家的梦。社会变迁呼唤文化转型,文化变迁推动着社会转型。社会变革的大潮毕竟不可阻挡。中州文化圈中的人们,也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追踪王锡彤一生由理学家到近代企业家的历史轨迹,探索王锡彤一生的心路历程,旨在说明在浓重的理学氛围之下,中原地区的近代化进程是多么的艰难。进一步说明,在今天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中,观念的转变是何等的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 王锡彤 理学家 实业家
下载PDF
中国现代图书馆学人对美国汉学的3种贡献 被引量:4
9
作者 郑锦怀 《图书馆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7-32,共6页
20世纪上半叶,江亢虎、戴志骞、袁同礼、裘开明等一大批中国现代图书馆学人先后与美国结缘。他们主要通过推进中文馆藏建设、编撰汉学书目索引、参与汉学研究3种方式,间接或直接地促进了美国汉学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 中国现代图书馆学人 美国汉学 历史贡献
下载PDF
现代学者旧体诗词创作与其学术之关系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士林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1-136,共6页
在现代学术史上有一个特殊的现象,一大批有影响的现代中国学者,除了从事本专业的学术研究之外,还写有数量不等的旧体诗词。这些旧体诗词的最大特点在于“以现代学术入传统诗词”,从而使得他们的学术研究与旧体诗词创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 在现代学术史上有一个特殊的现象,一大批有影响的现代中国学者,除了从事本专业的学术研究之外,还写有数量不等的旧体诗词。这些旧体诗词的最大特点在于“以现代学术入传统诗词”,从而使得他们的学术研究与旧体诗词创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现代学者的学术与其旧体诗词的相互关系,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先有诗,后有学”模式,即在旧体诗中先有了某个“心理意象”,然后才逐渐展开为某个重要的学术方向;二是“先有学,后有诗”模式,即先有了某种知识结构与学理基础,才发而为充满现代学术与思想的诗篇;三是在“学”与“诗”之间“如盐入水”、融合无间,这代表着现代学者旧体诗词的最高境界。由于学术与诗的密切联系,还有“学术变,诗也变”的现象。现代学者的旧体诗词不同于一般的遗老遗少之作,在现代中国思想学术文化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学者旧体诗词 创作矛盾 基本模式
下载PDF
近代学人关于国学书目及大学国学教育的思考 被引量:3
11
作者 曾光光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6-81,共6页
近代学人为后学开设国学书目者甚众,但以大学生为对象拟定国学读书书目的并不多,其中较有名者有吴汝纶、梁启超、胡适等人。他们三人为大学生所拟国学书目虽各异其趣,却有诸多相通之处:一是所拟书目均以传承国学为宗旨;二是所拟国学均... 近代学人为后学开设国学书目者甚众,但以大学生为对象拟定国学读书书目的并不多,其中较有名者有吴汝纶、梁启超、胡适等人。他们三人为大学生所拟国学书目虽各异其趣,却有诸多相通之处:一是所拟书目均以传承国学为宗旨;二是所拟国学均有学习程度上的层级划分,以适应不同层次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三是所拟书目基本上是按传统图书四部分类法分类筛选,这种书目筛选法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所拟国学书目能系统、完整地传承国学。他们关于国学范围的界定、国学书目的筛选、国学书目的分级与分类等问题的思考对于当今中国大学的国学教育仍然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学人 国学书目 国学教育
下载PDF
民国时期法律家群体的历史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韩秀桃 《榆林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19-25,共7页
法律家群体是民国时期最为活跃的一个职业团体。在中国法律由传统向近代转型这一特殊时期,他们以自己的法律知识背景和游学西方的经历,成为近代法律知识的传播者、民国法律的制定者、解释者和批判者,以及近代法律教育的奠基者和近代... 法律家群体是民国时期最为活跃的一个职业团体。在中国法律由传统向近代转型这一特殊时期,他们以自己的法律知识背景和游学西方的经历,成为近代法律知识的传播者、民国法律的制定者、解释者和批判者,以及近代法律教育的奠基者和近代法学学科的构建者,对中国法制近代化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家 中国法制 中国法律 法学 法律知识 解释者 法律教育 特殊时期 制定者 传播者
下载PDF
陈寅恪与四川学者的交往述论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川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7-113,共7页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著名学者陈寅恪(1890~1969)与四川学者林思进、李思纯、徐中舒、缪钺的交往十分重要,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在文化观念、治学方法、研究领域上有较多的一致之处,并且相互影响,是中国现代学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陈寅恪 四川 学者 文化观念 治学方法 李思纯 史学思想
下载PDF
文人、文统与文本:在母语文学语境中理解——汪曾祺的文化人格和美学品位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经建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37,共7页
五四以来汉语言母语文学面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的生存性困境。这种生存性困境缘于汉语言母语的创造精神和审美魅力的流失,因而,重申母语文化精神和母语写作意识是摆脱困境的必由之路。在此意义上重读汪曾祺及其创作,可以更... 五四以来汉语言母语文学面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的生存性困境。这种生存性困境缘于汉语言母语的创造精神和审美魅力的流失,因而,重申母语文化精神和母语写作意识是摆脱困境的必由之路。在此意义上重读汪曾祺及其创作,可以更好地理解文人、文统与文本在母语文化精神中特定的对应关系。作为80年代重提"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的始作俑者,汪曾祺在母语文学基质上确立了现代文人的写作主体:一方面,将"文统"与"道统"合一,在一种东方式的"游于艺"——把艺术当成生存方式乃至生命形态中寻找母语文学的内蕴,依循自己的审美情怀和话语诉求重新为文学世界"立法";另一方面,通过"语言艺术"的母语化转换,文学创作也由承载"语言艺术"之外的使命,逐渐转化为个人生命体验的美学转述,从而返回被忘却的母语文学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曾祺 母语写作 现代文人 文统
下载PDF
现代中国报刊的涌现与知识分子自我形象的变迁 被引量:3
15
作者 唐小兵 田波澜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104-108,共5页
在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的历史背景下,现代报刊的涌现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新的生存空间和表达形式,也深刻地型塑了其新的历史观与时间观。具有士大夫情怀的知识分子通过以言报国的方式积极创办报刊或为之撰写文章,参与传统中国转型为现代民... 在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的历史背景下,现代报刊的涌现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新的生存空间和表达形式,也深刻地型塑了其新的历史观与时间观。具有士大夫情怀的知识分子通过以言报国的方式积极创办报刊或为之撰写文章,参与传统中国转型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间,并形成一个具有公共关怀的现代知识群体,展现了其自我形象的历史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报刊 知识分子 以言报国 士大夫意识
下载PDF
士人、富民与近世慈善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文 《社会保障评论》 CSSCI 2021年第2期137-147,共11页
从中西比较的视角看,与基于基督教文化而形成的具有显著宗教性特征的西方传统慈善文化不同,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因其根植于深厚的农耕文化土壤,自其产生之初即带有明显的世俗性特征。在经历了西周至战国时期的上古起源之后,秦汉至隋唐时期... 从中西比较的视角看,与基于基督教文化而形成的具有显著宗教性特征的西方传统慈善文化不同,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因其根植于深厚的农耕文化土壤,自其产生之初即带有明显的世俗性特征。在经历了西周至战国时期的上古起源之后,秦汉至隋唐时期的中古演化加入了部分佛教因素,随后的三教合流使之重归于世俗性特征,而于宋朝形成一种新的世俗性慈善,其影响及于明清甚至民国。由于宋朝适逢唐宋变革期,宋朝即近世之开端。元代承接宋朝影响,下启明清。因此,发端于宋朝、递嬗于元代的这一慈善可以命名为近世慈善。对此,本文从宋朝国家-社会关系调整导致的社会自组织视角出发,将近世慈善的兴起视为民间社会实现自组织目标的集体行动,并紧扣这一时期慈善活动的两大主体——士人群体与富民群体的兴变转合过程,来观察这一时期慈善活动的宏观脉络。大体而言,随着士人群体与富民群体的兴起,北宋时期为近世慈善的兴起期;随着士人群体的地方性转变与富民群体的分化,南宋时期为近世慈善的活跃期;随着士人群体与富民群体的分合转化,元朝时期为近世慈善的递嬗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人 富民 近世慈善 宋元时期
下载PDF
试论中国现代文学学者的代际划分 被引量:2
17
作者 冯济平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1-134,共4页
中国现代文学学者的代际划分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主张现代文学学者的代际划分应以年龄和学历为主要依据,同时考虑学者实际进入学术研究活动的时间,将以上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学者划代的标准。当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学者... 中国现代文学学者的代际划分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主张现代文学学者的代际划分应以年龄和学历为主要依据,同时考虑学者实际进入学术研究活动的时间,将以上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学者划代的标准。当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学者代际划分的时间范畴应从新中国建立之时算起。中国现代文学学者代际划分的基本方法是分析和综合方法,同时还应该重视历史比较方法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学者 代际划分 意义 标准 方法
下载PDF
科学主义思潮中的学衡派 被引量:2
18
作者 俞兆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50-56,共7页
五四时期科学主义思潮的盛行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必然 ,亦为现代性的正向趋势 ;但它淹没了人文精神 ,即学衡派所揭示的以“物质之律”代替“人事之律” ,也呈示出现代性的负向趋势。学衡派批判科学主义、回归传统文化 ;批评科学的历... 五四时期科学主义思潮的盛行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必然 ,亦为现代性的正向趋势 ;但它淹没了人文精神 ,即学衡派所揭示的以“物质之律”代替“人事之律” ,也呈示出现代性的负向趋势。学衡派批判科学主义、回归传统文化 ;批评科学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 ;反对写实主义、浪漫主义等 ,我们不能仅从对历史前进的反动这一视点予以裁断 ,在另一维度上 ,它实质上也是对现代性的负面因素的反思与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观 写实主义 浪漫主义 自然主义 学衡派 科学主义 新人文主义 文化保守主义 现代性
下载PDF
王国维的治学与日本汉学界 被引量:4
19
作者 谢崇宁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3-90,162,共8页
王国维能成为中国近现代新学发展潮流的代表人物,得益于其学贯中西,更离不开他与日本汉学家的学术互动。在东西方文化思想相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他们之间形成了以继承传统、学术创新为理念,以学术交流促进学术研究的共识。长期以来,王... 王国维能成为中国近现代新学发展潮流的代表人物,得益于其学贯中西,更离不开他与日本汉学家的学术互动。在东西方文化思想相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他们之间形成了以继承传统、学术创新为理念,以学术交流促进学术研究的共识。长期以来,王国维与日本学人进行学术交流、思想启发,互换研究资料及信息,其结果是给中日两国的新汉学带来了超越前代的宏大气象,从而为中日近代文化交流史书写了重要的一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日本汉学界 中日近代 学术交流
下载PDF
西汉景武之世的河间学术 被引量:3
20
作者 成祖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93-198,共6页
西汉景武之世的河间学术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从子学时代向经学时代过渡的重要学术集团。因儒学长期被压抑,河间以官方的身份高举“六艺”,广招学士,吸引大批儒者前来,风云际会,相互激荡,遂形成了河间学术的盛况;同时, 可能还有汉景帝朝出... 西汉景武之世的河间学术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从子学时代向经学时代过渡的重要学术集团。因儒学长期被压抑,河间以官方的身份高举“六艺”,广招学士,吸引大批儒者前来,风云际会,相互激荡,遂形成了河间学术的盛况;同时, 可能还有汉景帝朝出于国家向礼乐文治转变的长远考虑而给予的支持。而游学河间的“俊雄众儒”,除所熟知的毛公、贯公外,董仲舒、孔安国等可能也到了河间。由于河间与武帝朝从建国方略、礼乐政策、帝位之争等方面都存在很深的矛盾,遂遭到武帝朝的打压,在这个过程中河间出现了今学和古学的分化。这种分化,恰恰反映了朝政的路线之争;后世学者不追宗溯源,遂坠入今古文之争的误区。河间与汉武帝朝的矛盾最终以献王的死为消解,而河间学术也随之而消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间献王 河间学术中心 河间学者 今古文经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