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enhances cortical plasticity in a rat model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a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 study
1
作者 Cheng-Cheng Sun Yu-Wen Zhang +10 位作者 Xiang-Xin Xing Qi Yang Ling-Yun Cao Yu-Feng Cheng Jing-Wang Zhao Shao-Ting Zhou Dan-Dan Cheng Ye Zhang Xu-Yun Hua He Wang Dong-Sheng X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2期410-415,共6页
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mCIMT)has shown beneficial effects on motor function improvement after brain injury,but the exact mechanism remains unclear.In this study,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 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mCIMT)has shown beneficial effects on motor function improvement after brain injury,but the exact mechanism remains unclear.In this study,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metrics measured by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as obtain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mechanism of mCIMT in a control co rtical impact(CCI)rat model simulat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At 3 days after control co rtical impact model establishment,we found that the mean ALFF(mALFF)signals were decreased in the left motor cortex,somatosensory co rtex,insula cortex and the right motor co rtex,and were increased in the right corpus callosum.After 3 weeks of an 8-hour daily mClMT treatment,the mALFF valu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bilateral hemispheres compared with those at 3 days postoperatively.The mALFF signal valu es of left corpus callosum,left somatosensory cortex,right medial prefro ntal cortex,right motor co rtex,left postero dorsal hippocampus,left motor cortex,right corpus callosum,and right somatosensory cortex were increased in the mCIMT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cortical impact group.Finally,we identified brain regions with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mALFF valu es at 3 days postoperatively.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ith the right forelimb sliding score indicated that the improvement in motor function of the affected upper limb wa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in mALFF values in these brain regions.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functional co rtical plasticity changes after brain injury,and that mCIMT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improve affected upper limb motor function by promoting bilateral hemispheric co rtical remodeling.mALFF values correlate with behavio ral changes and can potentially be used as biomarkers to assess dynamic cortical plasticity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 cortical plasticity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traumatic brain injury
下载PDF
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alters synaptic plasticity of rat contralateral hippocampus following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被引量:19
2
作者 Bei-Yao Gao Dong-Sheng Xu +6 位作者 Pei-Le Liu Ce Li Liang Du Yan Hua Jian Hu Jia-Yun Hou Yu-Long Ba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6期1045-1057,共13页
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neurological and motor impairments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by increasing the use of their affected limb and limiting the contralateral limb.Ho... 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neurological and motor impairments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by increasing the use of their affected limb and limiting the contralateral limb.However,the molecular mechanism underlying its efficacy remains unclear.In this study,a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rat model was produced by the suture method.Rats received 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1 hour a day for 14 consecutive days,starting from the 7^th day after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Day 1 of treatment lasted for 10 minutes at 2r/min,day 2 for 20 minutes at 2 r/min,and from day 3 onward for 20 minutes at 4 r/min.CatWalk gait analysis,adhesive removal test,and Y-maze test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motor function,sensory function as well as cognitive function in rodent animals from the 1st day before MCAO to the 21^st day after MCAO.On the 21^st day after MCAO,the neurotransmitter receptor-related genes from both contralateral and ipsilateral hippocampi were tested by micro-array and then verified by western blot assay.The glutamate related receptor was shown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the glutamate content was determined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he results of behavior tests showed that 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promoted motor and sensory functional recovery in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occluded rats,but had no effect on cognitive function.The 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upregulated the expression of glutamate ionotropic receptor AMPA type subunit 3(Gria3)in the hippocampus and downregulated the expression of the beta3-adrenergic receptor gene Adrb3 and arginine vasopressin receptor 1 A,Avprla in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occluded rats.In the ipsilateral hippocampus,only Adra2 a was downregulated,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Gria3.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revealed a denser distribution the more distribution of postsynaptic glutamate receptor 2/3,which is an 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 receptor,within 240 nm of the postsynaptic density in the contralateral cornu ammonis 3 region.The size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synaptic vesicles within 100 nm of the presynaptic active zone were unchanged.Western blot analysis showed that 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also in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glutamate receptor 2/3 and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n the hippocampus of rats with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but had no effect on Synapsin I levels.Besides,we also found 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effectively reduced glutamate content in the contralateral hippocampus.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is an effectiv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 middle cerebral artery-occluded rats,and suggests that these positive effects occur via the upregulation of the postsynaptic membrane 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 receptor expression.This study was approved by the Institutional Animal Care and Use Committee of Fudan University,China(approval No.201802173 S)on March 3,20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lutamate HIPPOCAMPUS m CIM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 receptor
下载PDF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新Bobath技术在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康复护理干预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欧阳杰安 程少玲 李小华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期157-160,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新Bobath技术在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康复护理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门诊收治的84例老年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n=42)和联合组(n=4... 目的探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新Bobath技术在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康复护理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门诊收治的84例老年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n=42)和联合组(n=42),其中常规组患者采用新Bobath疗法进行康复治疗,联合组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新Bobath技术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后的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表、改良Barthel指数、简式Fugl-Meyer评分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量表的得分。结果干预后联合组的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疗效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联合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联合组简式Fugl-Meyer评分表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联合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量表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新Bobath技术更能有效改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新Bobath技术 脑卒中 上肢
下载PDF
太乙针灸联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脑梗死偏瘫的临床效果
4
作者 李金华 袁帅 张传旭 《中国疗养医学》 2024年第3期78-81,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太乙针灸联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肌力、平衡能力、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新郑华信民生医院2021年12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82例脑梗死偏瘫患者病历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 目的回顾性分析太乙针灸联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肌力、平衡能力、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新郑华信民生医院2021年12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82例脑梗死偏瘫患者病历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mCIMT,联合组行太乙针灸联合mCIMT。对比两组疗效、肌力与平衡能力、踝背肌电图参数[胫前肌、腓肠肌积分肌电值(iEMG)]、功能性步行能力、10 m步行测试(10MWT)及生活质量。结果联合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腓肠肌iEMG(52.60±6.37)μV/s低于对照组(47.91±7.26)μV/s,平衡、肌力评分与胫前肌iEMG分别为(35.16±5.72)分、(4.01±0.32)分、(37.62±6.11)μV/s,高于对照组的(29.63±6.14)分、(3.74±0.51)分、(40.51±5.90)μV/s(P<0.05);治疗后联合组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步长、步速、步频分别为(0.61±0.13)m、(0.54±0.17)m/s、(76.13±6.39)步/min,高于对照组的(0.54±0.15)m、(0.47±0.12)m/s、(70.16±5.97)步/min,能量消耗指数(0.72±0.21)低于对照组(0.83±0.26),P<0.05;治疗后联合组生活质量评分(195.87±27.23)分高于对照组(168.99±24.71)分(P<0.05)。结论太乙针灸联合mCIMT治疗脑梗死偏瘫疗效确切,可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肌力、平衡与功能性步行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乙针灸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脑梗死 偏瘫 平衡能力
下载PDF
动态腕手矫形器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和手功能障碍的效果
5
作者 黄崧华 凌骏麒 +2 位作者 高天昊 黄仪佳 白玉龙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6-612,共7页
目的观察动态腕手矫形器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及手功能的影响。方法2022年2月至202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脑卒中恢复期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试验组(n=16)。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采... 目的观察动态腕手矫形器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及手功能的影响。方法2022年2月至202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脑卒中恢复期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试验组(n=16)。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每天健侧上肢佩戴约束手套4 h;试验组同时患侧上肢佩戴动态腕手矫形器4 h;每周5 d,连续3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Wolf运动功能量表(WMFT)、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和握力评估上肢运动功能,动作活动记录量表(MAL)评估动作使用量(AOU)和动作完成质量(QOM),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情绪变化,采用表面肌电图观察训练前后患/健侧腕背伸肌均方根值(RMS)比。结果治疗后,两组WMFT、ARAT、MAL-QOM、HAMA评分和患/健侧腕背伸肌RMS比均改善(|t|>2.179,P<0.05),试验组WMFT和握力的进步值优于对照组(|t|>2.343,P<0.05);试验组握力、MAL-AOU和HAMD评分均改善(|t|>2.819,P<0.05)。结论动态腕手矫形器结合mCIMT可以促进偏瘫患者上肢和手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腕手矫形器 上肢 运动功能 康复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改良强制性使用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中的疗效观察
6
作者 冯常武 朴政文 柯志钢 《中国康复》 2023年第8期470-474,共5页
目的:探索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改良强制性使用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84名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A组采取常规康复方案,B组在A组基础上增加改良强制性使用技术,C组在B组基础上增加经颅直流电刺激,对... 目的:探索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改良强制性使用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84名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A组采取常规康复方案,B组在A组基础上增加改良强制性使用技术,C组在B组基础上增加经颅直流电刺激,对3组患者在治疗前(T1)、治疗2周(T2)、治疗4周(T3)、出院后1个月(T4)、出院后2个月(T5)时进行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估表(FMA-UE)和Wolf运动功能评分(WMFT)并进一步分析。结果:3组患者MBI、FMA-UE、WMFT结果显示组别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28.96,F=16.64,F=56.11,均P<0.01)。3个结局指标中各组组间比较显示:B组较A组,在T1、T2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3、T4、T5时,B组3项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较A组,在T1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2、T3、T4、T5时,C组3项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较B组,在T1、T2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3、T4、T5时C组3项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改良版强制性使用技术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且疗效在疗程结束后可以继续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改良强制性使用技术 FUGL-MEYER评分
下载PDF
mCIMT疗法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上肢功能障碍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晓蕾 李华珍 薛新瑞 《中国疗养医学》 2023年第2期165-168,共4页
目的探索改良限制-诱导运动(mCIMT)疗法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荥阳市人民医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129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管理组和改良组。管理组64例在不限制健侧的前提... 目的探索改良限制-诱导运动(mCIMT)疗法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荥阳市人民医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129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管理组和改良组。管理组64例在不限制健侧的前提下患肢每天进行团体作业治疗及自我管理活动,改良组65例则给予mCIMT,对比两组神经功能、上肢功能、氧化应激反应。结果两组干预8周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D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较干预前降低,改良组低于管理组(P<0.05)。两组干预8周末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运动活动日志-动作完成质量(MAL-QOM)和运动活动日志-患手使用频率(MAL-AOU)评分较干预前升高,改良组高于管理组(P<0.05)。两组干预8周末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水平较干预前降低,改良组低于管理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较干预前升高,改良组高于管理组(P<0.05)。结论mCIMT可调节脑卒中偏瘫患者氧化应激反应,改善神经功能,调节上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限制-诱导运动疗法 脑卒中偏瘫 氧化应激水平
下载PDF
改良和传统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疗效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5
8
作者 刘永平 王文清 +4 位作者 程子辉 高江华 滕晓东 瓮长水 毕胜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年第6期404-406,共3页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和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5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27例)和强制组(31例)。强制组和改良组采用限制健侧肢体动作,在治疗期间要求患者...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和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5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27例)和强制组(31例)。强制组和改良组采用限制健侧肢体动作,在治疗期间要求患者穿戴吊带和夹板,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强制组每日6 h,每周训练5d,连续2周;改良组在治疗环境中进行,每日2 h,每周3次,其它时间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进行训练,连续10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易上肢机能检查量表(STEF)和Barthel指数(BI)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STEF和Barthel指数中的10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组内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ST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和强制性运动疗法可以有效提高偏瘫患者上肢的灵活性和运动速度。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在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强制性运动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强制性运动疗法 手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改制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5
9
作者 秦茵 毕胜 +1 位作者 李玲 瓮长水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4期367-369,共3页
目的研究改制的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分成mCIMT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mCIMT组不限制健手的使用,患肢接受重复、密集的行为再塑的技术强化训练,6h/d,5d/周,连续训... 目的研究改制的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分成mCIMT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mCIMT组不限制健手的使用,患肢接受重复、密集的行为再塑的技术强化训练,6h/d,5d/周,连续训练2周。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训练。疗效评测使用运动活动日志(MAL)和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治疗2周后MAL指数和STEF分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mCIMT组在治疗结束1个月和3个月的MAL指数和STEF分数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1和3个月的MAL指数和STEF分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CIMT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制的强制性运动疗法 脑卒中 上肢 功能
下载PDF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0
作者 张情 潘世琴 王丽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95-1398,共4页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 CIMT)是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基础上改进而来,用于偏瘫患者功能训练与康复的方法。它对适用对象有功能和年龄方面的要求,训练方案较CIMT更灵活。训练动作、强度、训练及限制时间与频率构成训练方案的主要内容。m...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 CIMT)是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基础上改进而来,用于偏瘫患者功能训练与康复的方法。它对适用对象有功能和年龄方面的要求,训练方案较CIMT更灵活。训练动作、强度、训练及限制时间与频率构成训练方案的主要内容。m CIMT也被用来与其他康复手段联合使用。上肢运动功能评定方法很多;可采用"行为合同"和"运动日志"等方法保证m CIMT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上肢 塑性训练 综述
下载PDF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被引量:29
11
作者 梁天佳 龙耀斌 曹锡忠 《中国康复》 2011年第5期339-341,共3页
目的:研究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稳定型脑卒中偏瘫患者96例,随机分为强化组和对照组各48例,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强化组给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2组均采用Ber... 目的:研究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稳定型脑卒中偏瘫患者96例,随机分为强化组和对照组各48例,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强化组给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2组均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平衡能力;简式Fugl-Meyer评价法(FMA-L)评价下肢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评价行走能力,独立功能量表(FIM)评价ADL。结果:治疗8周后,2组FMA-L、BBS、FAC及FI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上升(P<0.05,0.01),且强化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后2组能独立步行的比例较治疗前明显提升,强化组更高于对照组(72.9%与54.2%,P<0.05)。结论:配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能够最大程度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康复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下载PDF
改良强制性运动对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吴澄 朱玉连 +1 位作者 刘强 贾杰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11年第6期351-353,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强制性运动对于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9例原发性帕金森病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均按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并接受试验前、后两次康复讲座和咨询,治疗组进行8W的改良强制性运动... 目的探讨改良强制性运动对于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9例原发性帕金森病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均按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并接受试验前、后两次康复讲座和咨询,治疗组进行8W的改良强制性运动训练。试验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简易上肢机能检查和Berg平衡量表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简易上肢机能检查评分均有改善,治疗组评分提高(20.7±15.17),对照组评分提高(6.69±9.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沪〈0.01)。Berg平衡量表评分两组均有改善,治疗组评分提高(5.7±4.5)分,对照组提高(2.1±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对帕金森病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下肢平衡协调能力提高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强制性运动 原发性帕金森病 运动功能 康复治疗
下载PDF
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章志超 杨万同 +1 位作者 廖维靖 刘琦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选择自2009年4月~2010年2月住院的急性期脑卒中伴上肢功能障碍患者25例,随机分为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治疗组(改良组,13例)及常规康复治疗组(...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选择自2009年4月~2010年2月住院的急性期脑卒中伴上肢功能障碍患者25例,随机分为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治疗组(改良组,13例)及常规康复治疗组(常规组,12例)。改良组给予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仅在治疗时间内给予健侧上肢配带限制性手套限制,同时给予集中强化的塑形训练;常规组给予主被动关节活动、神经发育疗法及功能性电刺激等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4 h,每周5 d,连续2周。两组在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 eyer运动评价表(FMA)、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 I)进行评分。结果常规组治疗后FMA、ARAT及MB I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或P〈0.01),改良组治疗后ARAT、FMA及MB 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改良组治疗后各项评分较常规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可提高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脑卒中 上肢功能 康复
下载PDF
基于虚拟反馈技术的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秀芳 周敬杰 +3 位作者 张玉明 张莉 岑蒙蒙 张明 《中国康复》 2021年第4期195-199,共5页
目的:观察基于虚拟反馈技术的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上肢功能训练和病房监督指导训练,观察组患... 目的:观察基于虚拟反馈技术的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上肢功能训练和病房监督指导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基于虚拟反馈技术的改良强制性运动训练,治疗周期为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评测部分(FMA-UE)、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及运动活动记录表(MAL)中的患肢使用数量(MAL-AOU)和患肢活动质量(MAL-QOM)进行评估对比。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MA-UE、STEF、MAL-AOU和MAL-QO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上肢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基于虚拟反馈技术的改良强制性运动训练,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虚拟反馈技术 脑卒中
下载PDF
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疗效的评价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贺 柴文刚 +1 位作者 徐国兴 李贞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83-1188,共6页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和任务-导向性作业疗法(OT)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康复疗效,探讨改良CIMT是否适用于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ADL的康复。方法:将90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和任务-导向性作业疗法(OT)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康复疗效,探讨改良CIMT是否适用于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ADL的康复。方法:将90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2例),其中10例患者脱落,共收集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组患者采用CIMT,对照组患者采用任务-导向性为主的OT进行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1d后和治疗结束后30d随访评估2组患者的Wolf运动功能(WMFT)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治疗21d后组内比较,2组患者WMFT评分、FMA评分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21d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WMFT评分、FMA评分和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30d,治疗组患者WMFT评分和BI评分较治疗21d后升高(P<0.05),FMA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各评分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改良CIMT对脑卒中患者ADL的康复疗效明显优于任务-导向性OT,适用于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康复
下载PDF
拮抗针法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梗死后上肢痉挛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杨加顺 孙茹 +3 位作者 王绚 王虹 张居婵 高潇 《中医药信息》 2016年第2期97-99,共3页
目的:研究拮抗针法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100例脑梗死上肢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拮抗针法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组(治疗组)和巴氯芬组(对照组),各50例。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法... 目的:研究拮抗针法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100例脑梗死上肢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拮抗针法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组(治疗组)和巴氯芬组(对照组),各50例。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法和Fugl 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法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Ashworth及FM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拮抗针法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后的上肢痉挛状态,综合临床疗效优于巴氯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痉挛状态 改良强制性运动 拮抗针法
下载PDF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方翠霓 郭思思 +3 位作者 邓景贵 宋治 宋涛 刘佳 《中国现代医生》 2013年第30期135-136,139,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odifiedconstraint—inducedmovementtherapy,mCIMT)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从2010年8月~2013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中选取6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4例)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odifiedconstraint—inducedmovementtherapy,mCIMT)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从2010年8月~2013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中选取6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临床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知识讲座及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持续8周,每周5d,每天3h。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UPDRSⅡ评分和UPDRSⅢ评分。结果经过8周治疗后,两组患者UPDRSII评分和UPDRSm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研究组患者的以上两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改良强制性运动能够进一步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帕金森病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改良强制性诱导运动治疗儿童偏瘫个案报道 被引量:7
18
作者 邢春燕 孙克兴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2期174-176,共3页
目的为儿童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康复训练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方法选择1例5岁的脑外伤后遗右侧偏瘫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主要参照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的基本原则,限制健侧上肢活动,集中、反复、大量地对患肢进行训练。包括针对性推... 目的为儿童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康复训练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方法选择1例5岁的脑外伤后遗右侧偏瘫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主要参照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的基本原则,限制健侧上肢活动,集中、反复、大量地对患肢进行训练。包括针对性推拿和作业治疗(30min/次)、家庭功能性、文娱性活动训练,1次/d,5次/周,3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用低温板塑的限制性器具限制左上肢(健侧),10h/d。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上田敏偏瘫上肢功能评价表、Brunnstrom偏瘫手功能评价、治疗师日志并参考家长反应来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肢的主动性有明显提高,PDMS-2评定明显提高,上田敏偏瘫上肢功能评价表、Brunnstrom偏瘫手功能评价均有改善。结论改良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对偏瘫儿童患侧上肢的功能恢复有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偏瘫 康复 运动疗法 改良强制性诱导运动
下载PDF
改良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在偏瘫儿童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9
19
作者 董婕 吴卫红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45-748,共4页
儿童偏瘫是儿童脑损伤后较常见的一种障碍类型。由于多种原因,偏瘫儿童患侧上肢功能改善比较困难,尤其是患手的功能。近年来提出用于儿童的改良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本文就目前此方法在偏瘫儿童康复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
关键词 偏瘫 改良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 患侧上肢 康复 综述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改良强制性诱导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华 郭春光 +3 位作者 段雅琴 周洪涛 熊裕娟 张玲 《中国康复》 2021年第6期339-343,共5页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改良强制性诱导训练(MCIMT)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手功能的影响。方法:48例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及MCIMT,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t...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改良强制性诱导训练(MCIMT)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手功能的影响。方法:48例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及MCIMT,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tDCS治疗,2组患儿均在入院时及康复治疗8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AS)、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UE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儿偏瘫侧MAS分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儿UEFT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UEFT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3岁以上患儿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3岁以上患儿MBI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DCS结合MCIMT能改善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手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改良强制性诱导训练 痉挛型偏瘫 上肢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