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ified surgical techniques in 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 for thoracic and lumbar tumors with a single posterior approach
1
作者 沈慧勇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1年第2期124-125,共2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operation key points,instrument improvement and shortterm effects in 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 (TES) via a single posterior approach for thoracic and lumbar tumors.Methods A series of mo...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operation key points,instrument improvement and shortterm effects in 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 (TES) via a single posterior approach for thoracic and lumbar tumors.Methods A series of modif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fied surgical techniques in 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 for thoracic and lumbar tumors with a single posterior approach TES
下载PDF
Surgical treatment of cervicothoracic junction spinal tuberculosis via combined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pproaches in children 被引量:7
2
作者 WANG Xin-tao ZHOU Chang-long +2 位作者 XI Chun-yang SUN Cheng-li YAN Jing-lo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8期1443-1447,共5页
Background Cervicothoracic junction spinal tuberculosis (CJST) in children is uncommon, especially when accompanied by a huge abscess. However, its consequences can be severe. Because of the special anatomic locatio... Background Cervicothoracic junction spinal tuberculosis (CJST) in children is uncommon, especially when accompanied by a huge abscess. However, its consequences can be severe. Because of the special anatomic location of the cervicothoracic junction, surgical treatment is difficult and rarely reported. The aim of this clinical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bined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pproaches for focal debridement, decompression, allografting and anterior instrume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JST in children. Methods Ten pediatric CJST patients underwent focal debridement and cord decompression through combined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pproaches. Then an appropriate allograft and titanium plate were applied to reconstruct the spine. The patients were asked to wear head-neck-chest braces for six months and received regular anti-tubercular drugs therapy for 12 months. Results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up for an average of 26 months (range, 15-32 months). There was no recurrent tuberculous infection. The bone grafts incorporated well and the instrumentation was stable. Cervical and thoracic kyphosis was successfully corrected from 40° (range, 30-52°) before the operation to 18° (range, 12-26°) post-operation. Neurological function was improved in all patients. Conclusions Combined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pproaches for focal debridement, decompression, bone allografting and anterior instrumentation provided an effective means of treatment in children of CJST with a huge abscess in the posterior part of the vertebral bo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LDREN cervicothoracic junction tuberculosis combined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pproach
原文传递
Analysis of the efficacy of a modified posteromedial approach for Klammer III posterior Pilon fractures 被引量:6
3
作者 Zheng-Chao Zhang Wu-Bing He Hao Lin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CSCD 2022年第2期83-89,共7页
Purpose:To analyze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technical points of a modified posteromedial approach in the treatment of Klammer III posterior Pilon fracture.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Klammer III p... Purpose:To analyze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technical points of a modified posteromedial approach in the treatment of Klammer III posterior Pilon fracture.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Klammer III posterior Pilon fractures were conducted in our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2018 to December 2019.Before the surgery,the patients were fully relieved of swelling and pain,and a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was carried out.The posteromedial approach exposed the posterior and medial fracture block of the distal tibia.According to the fracture of external malleolus,it is determined whether to combine a lateral incision and protect tendons and vascular nerves by a retractor,and then perform a fracture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Postoperatively,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analgesia,detumescence,anticoagul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exercise.The 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score and visual analogue score were recorded at regular follow-up after surgery.A t-test was used for the comparison of the preoperative and final AOFAS score.Results:There were 7 male and 13 female(n=20)included in the study,aged 22 to 88 years(average age 54.2 years).The injury mechanisms were falling from a height(n=7),traffic accident(n=6),walking injury(n=2)and heavy injury(n=5).The postoperative follow-up duration was 12—24 months(mean 16.95 months).The AOFAS score of the 20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were compared.The preoperative AOFAS score was 38.90±3.91,and the final AOFAS score was 80.55±4.20,(p<0.001).The mean final visual analogue scores at rest,active and weight-bearing walking were 0.30,0.85 and 1.70,respectively.One patient reported poor postoperative wound healing and required a return to hospital for debridement and anti-infection treatment.Conclusion:In the treatment of Klammer III posterior Pilon fractures,the modified posteromedial approach can fully expose the fracture block and the collapsed articular surface of the medial malleolus,achieve good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limited injury of the tendon and vascular nerves,and have a better prog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erior pilon fracture Klammer III type modified posteromedial approach
原文传递
前外联合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伴冠状面半脱位的Wahlquist C型内侧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分析
4
作者 陆栋 黄国伟 +2 位作者 周枫 汤志军 王思奇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6期1731-1734,共4页
目的探究前外联合后内侧入路手术方案治疗伴冠状面半脱位的Wahlquist C型内侧胫骨平台骨折(mTPF)患者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江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伴冠状面半脱位的Wahlquist C型mTPF患者,按照信封法将其分为... 目的探究前外联合后内侧入路手术方案治疗伴冠状面半脱位的Wahlquist C型内侧胫骨平台骨折(mTPF)患者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江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伴冠状面半脱位的Wahlquist C型mTPF患者,按照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4)和研究组(n=35)。对照组接受单一后侧倒“L”形入路手术方案,研究组接受前外联合后内侧入路手术方案。随访12个月,比较组间临床指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3、6、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情况;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的膝关节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的影像学资料(内翻角、后倾角、活动度);术后12个月的生活质量情况[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评分],并于末次随访时评估疗效,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间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3、6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3.45±0.56)、(3.01±0.34)、(2.56±0.38)分,均低于对照组[(3.88±0.61)、(3.37±0.33)、(2.98±0.4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2个月,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两组间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内翻角、后倾角分别为(85.11±4.32)°、(5.03±0.35)°,均低于对照组[(88.98±3.16)°、(6.11±0.36)°],活动度为(113.26±13.66)°,高于对照组[(106.56±12.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间WHOQOL-BREF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前外联合后内侧入路手术方案治疗伴有冠状面半脱位的Wahlquist C型mTPF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与单一后侧倒“L”形入路手术方案相当,但在术后影像学指标、疼痛程度方面有一定优势,临床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面半脱位 胫骨平台骨折 前外联合后内侧入路 Wahlquist C型
下载PDF
Wiltse与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近期效果研究
5
作者 郭淼勇 张明生 +1 位作者 来秋山 高文飞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8-30,共3页
目的比较分析Wiltse与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安全性及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2022-12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一科行TLIF治疗的86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Wi... 目的比较分析Wiltse与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安全性及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2022-12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一科行TLIF治疗的86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Wiltse组(38例)和后正中组(48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评估术前、术后6个月患者的腰椎功能JOA评分和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结果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组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后正中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后正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患者的JOA、NR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Wiltse组患者的JOA评分高于后正中组,NRS评分低于后正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Wiltse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实施TLIF,均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近期效果。但Wiltse入路改善腰椎功能、缓解疼痛的效果更佳,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更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Wiltse入路 后正中入路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下载PDF
单纯后路病灶清除颗粒植骨内固定与后前路联合治疗腰椎结核的疗效比较
6
作者 刘树仁 付琳 +3 位作者 景艳色 贾晨光 赵桂松 李卓 《疑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697-702,共6页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颗粒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胸科医院2020年5月—2022年8月接受腰椎结核后路及后前路手术的患者4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单纯后路组24例和后前路组18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颗粒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胸科医院2020年5月—2022年8月接受腰椎结核后路及后前路手术的患者4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单纯后路组24例和后前路组18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卧床时间;检测ESR、CRP等炎性指标的变化;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部疼痛及功能恢复情况;测量术后Cobb角矫正度数与随访1年丢失度数,记录术后融合时间;应用Bridwell植骨融合标准及CT骨融合标准评估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与后前路组比较,单纯后路组手术时间缩短(t/P=5.995/<0.001),术中出血量减少(t/P=2.134/0.039),术后卧床时间缩短(t/P=5.835/<0.001)。与术前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ESR、CRP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1年VAS、ODI评分均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Cobb角纠正度数、术后1年丢失度数及术后融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Bridwell融合标准和CT骨融合标准,2组随访1年的植骨融合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后路与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腰椎结核均可获得满意疗效。单纯后路病灶清除颗粒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结核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可行,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结核 单纯后路 后前路联合颗粒植骨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不同入路减压内固定术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椎管占位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周英勇 卢奇昊 +1 位作者 吉光荣 池开宇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0期137-141,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减压内固定术中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椎管占位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厦门市中医院2019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后正中组和椎旁肌组,每组40例。后正中...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减压内固定术中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椎管占位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厦门市中医院2019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后正中组和椎旁肌组,每组40例。后正中组实施后正中入路减压内固定术,椎旁肌组实施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减压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角、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椎管占位率、脊髓神经功能分级。结果:椎旁肌组手术时间较后正中组短,术中失血量较后正中组少(P<0.05)。两组住院时间及术后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率、脊髓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组术后ADL评分较后正中组高,VAS评分较后正中组低(P<0.05)。结论:后正中入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减压内固定术均可有效恢复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椎体高度,降低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率,改善脊髓神经功能,但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具有耗时短、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感轻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内固定术 后正中入路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胸腰椎爆裂骨折 椎管占位率 神经功能
下载PDF
显微镜微通道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比较
8
作者 黄国青 肖银生 吴彭志 《中外医疗》 2024年第29期33-36,45,共5页
目的分析临床中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实施显微镜微通道入路和后正中入路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2月福建省邵武市立医院收治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 目的分析临床中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实施显微镜微通道入路和后正中入路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2月福建省邵武市立医院收治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后正中入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显微镜微通道入路手术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跟踪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围手术期指标、术后腰椎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的80.0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1,P=0.014)。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腰椎功能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术后4周、术后8周及术后12周,观察组腰椎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显微镜微通道入路术式效果更理想,有效促进患者腰椎功能的恢复,术后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镜微通道入路 后正中入路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功能
下载PDF
经Wiltse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对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内固定术效果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9
作者 韦振兑 郭伟杰 丁柱 《系统医学》 2024年第20期74-77,共4页
目的分析经椎旁Wiltse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对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内固定术效果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非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顺德和平外科医院收治的72例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 目的分析经椎旁Wiltse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对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内固定术效果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非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顺德和平外科医院收治的72例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6)。对照组采用经后正中入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伤椎前缘高度比和Cobb角、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围手术期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1周、术后12个月的伤椎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Cobb角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6、12个月,观察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分别为(26.64±3.78)分、(15.92±3.52)分、(7.62±1.37)分,低于对照组的(33.58±4.57)分、(20.65±4.33)分、(10.96±2.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21、5.086、6.718,P均<0.05)。结论与后正中入路相比,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的围手术期指标更优,伤椎前缘高度比和Cobb角治疗效果及功能恢复情况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肌间隙入路 后正中入路 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 内固定术 功能恢复
下载PDF
椎弓根螺钉3种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脊柱功能、椎体高度复位与局部Cobb角的恢复 被引量:9
10
作者 宋达玮 于浩 +8 位作者 杨明 谢海峰 武岑灏 颜奇 王英杰 杨惠林 耿德春 钮俊杰 王金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6期5844-5848,共5页
背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首选之一,目前关于经皮、经Wiltse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置钉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争议。目的:探究经皮、经Wiltse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背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首选之一,目前关于经皮、经Wiltse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置钉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争议。目的:探究经皮、经Wiltse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胸腰段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共纳入46例,均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其中15例经皮打钉、17例经Wiltse入路置钉、14例经后正中入路置钉。比较3入路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清肌酸激酶水平、目测类比评分、Q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和矢状面后凸Cobb角。结果与结论:①4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②3组患者术后3 d的肌酸激酶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3 d的肌酸激酶水平为经皮打钉组<Wiltse入路组<后正中入路组(P<0.05);③3组患者术后的目测类比评分、Q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3 d及内固定取出后,经皮打钉组的Q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JOA评分优于Wiltse入路组、后正中入路组(P<0.05),Wiltse入路组的Q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JOA评分优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④3组术后3 d及内固定取出后的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及矢状面后凸角较术前明显好转(P<0.05),3组间术后的伤椎前缘相对高度、矢状面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提示,相对于后正中入路,经皮打钉和Wiltse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对椎旁肌肉的影响较小,更利于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骨折 手术治疗 椎弓根螺钉 手术入路 Wiltse入路 后正中入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单纯前路与前后联合入路矫形手术治疗重度颈椎后凸畸形 被引量:13
11
作者 钟沃权 姜亮 +5 位作者 孙宇 张凤山 张立 刘晓光 党耕町 刘忠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5-240,共6页
目的:探讨单纯前路与前后联合入路矫形手术治疗重度颈椎后凸畸形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我院2005年7月~2008年12月收治重度颈椎后凸畸形(Cobb角>40°)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3~69岁,平均28.75岁。引起颈椎后凸的病因为:先... 目的:探讨单纯前路与前后联合入路矫形手术治疗重度颈椎后凸畸形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我院2005年7月~2008年12月收治重度颈椎后凸畸形(Cobb角>40°)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3~69岁,平均28.75岁。引起颈椎后凸的病因为:先天性发育畸形4例,神经纤维瘤病3例,退变性后凸2例,创伤性畸形2例,因颈脊膜瘤行后路C2~C5椎板切除术后颈椎后凸1例。术前JOA评分7~16分,平均11.6分;后凸Cobb角41°~113°,平均69.7°。均行颈椎矫形手术,其中8例(Cobb角41°~86°,平均58.9°,后凸节段无明显后方骨性融合,JOA评分平均11.9分)行前路手术;4例(3例Cobb角>90°,1例前后方均有明显的骨性融合,Cobb角48°~113°,平均91.3°,JOA评分平均11.0分)行前后路联合手术,一期完成1例,二期完成3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术后Cobb角及随访时的JOA评分、Cobb角变化。结果:8例单纯前路手术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96min,平均术中失血量为520ml;术后2例患者出现肢体肌力下降,其中1例因术后5d内固定松动行手术重置内固定,再手术后肌力恢复到术前,另1例患者经甲强龙冲击治疗后肌力恢复到术前;术后Cobb角平均24.1°,畸形矫正率为59.1%;随访8~60个月,平均27.3个月,末次随访时Cobb角平均为36.9°,矫形丢失率为36.8%;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1~17分,平均15.1分,改善率为62.7%。4例前后联合入路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420min,平均术中失血量为1088ml;1例患者术后出现肢体肌力下降,经甲强龙冲击治疗后肱二头肌、三角肌肌力仍较术前减弱,其余肌力恢复至术前;术后Cobb角平均32°,畸形矫正率为65.0%;随访6~45个月,平均24.8个月,末次随访时Cobb角平均为45.5°,矫形丢失率为22.8%;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9~16分,平均13.5分,改善率为41.7%。结论:重度颈椎后凸畸形患者Cobb角40°~90°且无明显后方骨性融合时采用单纯前路矫形手术治疗,Cobb角>90°或前后方结构均有明显的骨性融合时行前后路联合矫形手术治疗,近期疗效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凸畸形 重度 矫形手术 前入路 前后联合入路 疗效
下载PDF
分期后路融合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儿童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张宏其 王昱翔 +7 位作者 郭超峰 唐明星 刘少华 邓盎 吴建煌 刘金洋 王锡阳 陈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20-824,共5页
目的:总结分期后路融合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儿童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0月至2008年6月,我院收治15例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患儿,男10例,女5例;年龄5~10岁。入院时血沉22~65mm/h,平均42mm/h。神经功能Fra... 目的:总结分期后路融合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儿童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0月至2008年6月,我院收治15例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患儿,男10例,女5例;年龄5~10岁。入院时血沉22~65mm/h,平均42mm/h。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5例,D级8例。术前腰椎后凸Cobb角16°~48°,平均30.3°。均采用一期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两次手术间隔6~10d。其中6例后凸Cobb角大于40°的患儿术前行Halo-股骨髁牵引2周左右;术前均采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抗结核治疗3~5周,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结果:手术时间200~320min,平均240min,术中出血量260~440ml,平均320ml。2例术后发生少量胸腔积液,加强抗炎及对症支持治疗2周后吸收。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后凸Cobb角2°~12°,平均6.9°,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随访25~44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3个月内血沉均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4例恢复2级,11例恢复1级;后凸角Cobb角为3°~14°,平均8.1°,较术后无明显丢失(P>0.05)。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均融合,无结核复发。结论:在有效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分期后路融合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小儿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可取得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腰椎 后凸畸形 儿童 前后路手术
下载PDF
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腰痛VAS评分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1
13
作者 李颖 谢兆林 +5 位作者 谭海涛 江建中 陈国平 甘锋平 林鑫欣 黄圣斌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8年第6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腰部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我院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拟行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肌... 目的探讨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腰部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我院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拟行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肌间隙入路,对照组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前后腰部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胫后神经与腓总神经传导速率、胫前肌与腓肠肌肌电图(MUP),以及融合率、并发症及不良事件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卧床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术后1年腰部VAS疼痛评分、ODI低于对照组,胫后神经与腓总神经传导速率高于对照组,且胫前肌与腓肠肌时限大于对照组(P <0. 05)。两组均无螺钉松动、断钉或者拔出、椎间融合器移位等不良事件,融合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相较于传统后正中入路,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少,可有效减轻术后腰痛,益于神经功能早日恢复,两种入路方式均无不良事件产生,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间隙入路 后正中入路 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14
作者 占道禄 林明侠 +2 位作者 林庆彪 陈建 戴晓华 《海南医学》 CAS 2017年第18期2978-2981,共4页
目的比较单纯前路手术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2010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89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给予单纯前路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43... 目的比较单纯前路手术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2010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89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给予单纯前路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43例给予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利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DI)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对照组和观察组的VAS评分分别为(1.85±0.56)分和(1.72±0.36)分,均明显低于术前的(4.86±1.05)分和(4.85±1.0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和观察组的NDI评分分别为(26.31±6.10)分和(17.26±5.37)分,均明显低于术前的(51.33±16.25)分和(52.03±15.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JOA评分分别为(11.55±1.65)分和(12.82±2.33)分,均明显高于术前的(6.39±1.02)分和(6.02±1.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6个月进行组间比较,观察组的NDI评分和JOA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JOA评分改善率为(62.12±9.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9.31±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例出现肺部感染,1例出现切口感染,未出现褥疮,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13.9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实施前后路联合手术内固定治疗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 内固定手术 前路手术 前后路联合手术 疗效
下载PDF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4
15
作者 江帅 卜海富 +2 位作者 隋聪 刘德宝 张复文 《临床骨科杂志》 2015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比较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0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单纯后路组),20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前后路联合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 目的比较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0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单纯后路组),20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前后路联合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手术并发症,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手术时间:单纯后路组(100±30)min,前后路联合组(180±20)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单纯后路组(200±50)ml,前后路联合组(300±60)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单纯后路组术前(8.52±2.42)分,术后(14.12±2.33)分,P〈0.05;前后路联合组术前(8.66±2.50)分,术后(14.20±2.60)分,P〈0.05;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颈椎病神经功能改善相似,但前者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 前后路联合手术
下载PDF
经前路小切口清除病灶后路矫形固定一期手术治疗合并后凸畸形的小儿胸椎结核 被引量:5
16
作者 吕国华 马泽民 +3 位作者 康意军 李晶 王冰 李启贤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56-58,共3页
目的 :探讨经前路小切口清除椎体结核病灶联合后路矫形固定融合一期手术治疗合并后凸畸形的小儿胸椎结核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 :追踪观察 32例合并后凸畸形的小儿胸椎结核患者采用前路小切口清除椎体结核病灶联合后路矫形固定融合一... 目的 :探讨经前路小切口清除椎体结核病灶联合后路矫形固定融合一期手术治疗合并后凸畸形的小儿胸椎结核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 :追踪观察 32例合并后凸畸形的小儿胸椎结核患者采用前路小切口清除椎体结核病灶联合后路矫形固定融合一期手术治疗的结果。观察指标主要包括局部病灶有无复发、后凸畸形术后近期矫正度、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后凸畸形远期变化情况。结果 :术前平均后凸角为 5 0°(30°~ 70°) ,外观呈明显角状后凸畸形 ;术后近期平均为 2 5°(2 0°~ 4 0°) ,术后随访 1~ 7年 (平均 3.2年 ) ,后凸角平均为 2 5°(15°~ 4 5°)。手术耗时 15 0~ 2 0 0min ,平均 180min ,失血量 2 5 0~ 4 0 0ml(平均 35 0ml) :2 0例合并不同程度瘫痪者下肢肌力均提高 1~ 2级 ,3例尿潴留患儿于术后 3~ 6个月恢复排尿功能 ,5例肋间神经痛患儿 3例疼痛消失 ,2例疼痛减轻但未完全消失。 3例于术后 2~ 4年出现椎板下钢丝断裂。所有患者最后一次随访时均未见原脊柱结核病灶复发。结论 :经前路小切口清除椎体结核病灶联合后路矫形固定融合一期手术治疗合并后凸畸形的小儿胸椎结核是矫正后凸畸形和预防晚期后凸畸形发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胸椎结核 后凸畸形 前后路联合 一期手术
下载PDF
改良前外侧入路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对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凌坤 阳普山 +1 位作者 唐洪 苟永胜 《河北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1377-1382,共6页
目的:探讨改良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对患者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三踝骨折患者102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改良组49例(改良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和... 目的:探讨改良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对患者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三踝骨折患者102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改良组49例(改良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和传统组53例(传统后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临床治疗疗效、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踝关节稳定性、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改良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至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Baird-Jackson评分比较,术后6个月>术后2个月>术后1个月>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改良组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OFAS评分比较,术后6个月>术后2个月>术后1个月>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改良组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前外侧入路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可更有效增加踝关节的稳定,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治疗疗效更佳,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前外侧入路 改良后内侧入路 三踝骨折 踝关节稳定性 踝关节功能恢复
下载PDF
中老年腰椎骨折的治疗和展望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铁铸 王月 +1 位作者 李永民 张志刚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7期542-546,共5页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群任然活跃在工作岗位上,与年轻人一样面临的较多的创伤风险,同时大多数高年龄的人群,由于骨质疏松而造成的病理性的脊柱骨折越来越成为一...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群任然活跃在工作岗位上,与年轻人一样面临的较多的创伤风险,同时大多数高年龄的人群,由于骨质疏松而造成的病理性的脊柱骨折越来越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并且大多中、老年患者多伴有其他的慢性疾患而且各器官系统出现生理老化现象,因此这些患者病情的评估、治疗和转归对我们临床骨科医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战,随着影像学和生物力学的发展,手术技巧和器械的改进及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腰椎骨折的治疗日新月异,除早已成熟的后路、前路、前后联合等术式,近年来又出现的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及适用于老年人病理性骨折的椎体成形术等微创手术,微创手术在多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笔者针对中、老年患者的腰椎骨折治疗的研究现状做出简单的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腰椎骨折 前路 后路 前后联合 椎体成形术 微创
下载PDF
回盲部腹、背侧联合入路法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安全性与可行性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阮小蛟 朱恒梁 +2 位作者 叶百亮 韩少良 郑晓风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9年第5期344-347,共4页
目的:探讨联合回盲部腹、背侧入路法行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为56例右半结肠癌患者行回盲部腹、背侧联合入路法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右半结肠根治术的临床资料。结... 目的:探讨联合回盲部腹、背侧入路法行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为56例右半结肠癌患者行回盲部腹、背侧联合入路法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右半结肠根治术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平均(163.8±42.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13.3±21.3)mL,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平均(58.3±13.6)h,恢复流质饮食时间平均(68.5±19.6)h,术后平均住院(12.1±3.0)d,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例,淋巴瘘2例,吻合口出血1例,均保守治疗后痊愈,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病理结果:均为腺癌,清扫淋巴结数量(18.1±5.9)枚,肿瘤分期:Ⅰ期8例、Ⅱ_A期19例、Ⅱ_B期11例、Ⅲ_A期12例、Ⅲ_B期6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复发转移3例,死亡1例。结论:采用回盲部腹、背侧联合入路法行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术中更易进入右侧Toldt间隙,对血管解剖更安全,更利于初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半结肠肿瘤 全结肠系膜切除 腹腔镜检查 回盲部腹、背侧联合入路
下载PDF
胫骨外侧平台骨折合并后外侧劈裂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
20
作者 冯华明 易成腊 +3 位作者 蒋猛 刘涛 邹三明 黄笃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3年第1期37-39,43,共4页
目的探讨胫骨外侧平台并后外侧劈裂塌陷骨折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胫骨外侧平台骨折并后外侧劈裂塌陷骨折患者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33-49岁(平均38.5岁)。骨折按AO分型为B3型,CT扫描和三... 目的探讨胫骨外侧平台并后外侧劈裂塌陷骨折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胫骨外侧平台骨折并后外侧劈裂塌陷骨折患者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33-49岁(平均38.5岁)。骨折按AO分型为B3型,CT扫描和三维重建见外侧和后外侧平台劈裂塌陷。采用前外侧联合后外侧入路治疗4例,采用外侧腓骨近端截骨入路治疗4例,骨折复位后均采用外侧和后外侧支撑钢板内固定。采用DeCoster评定标准评定骨折复位情况和HSS法行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术后x线片检查示所有患者均达到解剖复位,8例患者经过6-24月(平均11.8月)随访,随访3个月时x线片示骨折均已愈合,未见高度丢失,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为85-96分,平均89.3分。1例术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2月后神经功能恢复,无血管损伤、伤口感染和皮缘坏死等并发症。结论前外侧联合后外侧入路或外侧腓骨近端截骨入路能直视下对胫骨外侧平台并后外侧劈裂骨折进行复位和内固定,是治疗这种类型骨折较为理想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联合入路 腓骨截骨入路 内固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