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umerical Study of Mesoscale Vortex Formation in the Midlatitudes:The Role of Moist Processes 被引量:4
1
作者 Yongqiang JIANG Yuan WANG +2 位作者 Chaohui CHEN Hongrang HE Hong HUA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65-78,共14页
In this study, a three-dimensional mesoscale model was used to numerically simulate the well-known "98.7" heavy rainfall event that affected the Yangtze Valley in July 1998. Two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 this study, a three-dimensional mesoscale model was used to numerically simulate the well-known "98.7" heavy rainfall event that affected the Yangtze Valley in July 1998. Two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moist proces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so-β scale vortices(MβV) and their triggering by mesoscale wind perturbation(MWP). In the experiment in which the latent heat feedback(LHF) scheme was switched off, a stable low-level col field(i.e., saddle field—a region between two lows and two highs in the isobaric surface) formed, and the MWP triggered a weak MβV. However, when the LHF scheme was switched on as the MWP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model, the MβV developed quickly and intense rainfall and a mesoscale low-level jet(mLLJ) were generated. The thickness of the air column and average temperature between 400 and 700 hPa decreased without the feedback of latent heat, whereas they increased quickly when the LHF scheme was switched on, with the air pressure falling at low levels but rising at upper levels. A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positive feedbacks among the mesoscale vortex, rainfall, and mLLJ shows that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MβV, the MWP triggers light rainfall and the latent heat occurs at low levels, which leads to weak convergence and ageostrophic winds. In the mature stage of the MβV, convection extends to the middle-to-upper levels, resulting in an increase in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a stretching of the air column. A low-level cyclonic circulation forms under the effect of Coriolis torque, and the m LLJ forms to the southeast of the Mβ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涡 潮湿 CORIOLIS 空气压力 快速开发 平均温度 mLLJ 热反馈
下载PDF
Assessment of Several Moist Adiabatic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Convective Energy Calculation 被引量:7
2
作者 李耀东 高守亭 刘健文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6期941-950,共10页
Several methods dealing with the moist adiabatic process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hey are based on static energy conservation, pseudo-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 conservation, the strict pseudo- adiabati... Several methods dealing with the moist adiabatic process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hey are based on static energy conservation, pseudo-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 conservation, the strict pseudo- adiabatic equation, and the reversible moist adiabatic process, respectively. Convective energy parame- ters,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oist adiabatic process and which re?ect the gravitational e?ects of condensed liquid water, are reintroduced or de?ned, including MCAPE [Modi?ed-CAPE (convective avail- able potential energy)], DCAPE (Downdraft-CAPE), and MDCAPE (Modi?ed-Downdraft-CAPE). Two real case analyses with special attention given to condensed liquid water show that the selection of moist adiabatic process does a?ect the calculated results of CAPE and the gravitational e?ects of condensed liq- uid water are not negligible in severe storms. Intercomparisons of these methods show that static energy conservation is consistent with pseudo-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 conservation not only in physical properties but also in calculated results, and both are good approximations to the strict pseudo-adiabatic equation. The lapse rate linked with the reversible moist adiabatic process is relatively smaller than that linked with other moist adiabatic processes, especially when considering solidi?cation of liquid water in the reversible adiabatic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ist adiabatic processes modified 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downdraft 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modified downdraft 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reversible moist adiabatic process liquid water
下载PDF
桔梗生药粉湿热灭菌工艺优化及不同灭菌方法对其质量的影响
3
作者 孙艳 刘源慧 +6 位作者 郭田甜 毕艳艳 金凤 沈庆国 张娜娜 高艳红 关永霞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8-423,共6页
目的 优化桔梗生药粉湿热灭菌工艺,并考察辐照灭菌、湿热灭菌、乙醇灭菌、干热灭菌对其质量的影响。方法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灭菌时间、灭菌温度、干燥温度为影响因素,桔梗总皂苷、桔梗皂苷D含量及灭菌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响应... 目的 优化桔梗生药粉湿热灭菌工艺,并考察辐照灭菌、湿热灭菌、乙醇灭菌、干热灭菌对其质量的影响。方法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灭菌时间、灭菌温度、干燥温度为影响因素,桔梗总皂苷、桔梗皂苷D含量及灭菌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响应面法优化湿热灭菌工艺。评价不同灭菌方法对微生物限度、鉴别项、水分、总灰分、浸出物、含量测定、指纹图谱相似度的影响。结果 最佳条件为灭菌时间35 min,灭菌温度103℃,干燥温度76℃,综合评分为95.14分。4种灭菌方法下微生物限度检查全部合格;灭菌后桔梗皂苷D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依次为辐照灭菌>湿热灭菌>乙醇灭菌>干热灭菌;指纹图谱相似度依次为辐照灭菌>乙醇灭菌>湿热灭菌>干热灭菌。结论 该方法便于操作,重复性好,生产成本低,灭菌彻底,可为桔梗生药粉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桔梗 生药粉 湿热灭菌工艺 响应面法 灭菌方法 质量
下载PDF
对流能量计算及强对流天气落区预报技术研究 被引量:66
4
作者 李耀东 高守亭 刘健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20,共11页
文章分析了两种典型的大气湿绝热过程及其处理方法 ,对大气对流能量参数的计算技术进行了研究。结合实际个例 ,利用可逆饱和绝热过程 ,对包含液态水重力拖曳作用的修正对流有效位能 (MCAPE)和修正下沉对流有效位能 (MDCAPE)进行了定量... 文章分析了两种典型的大气湿绝热过程及其处理方法 ,对大气对流能量参数的计算技术进行了研究。结合实际个例 ,利用可逆饱和绝热过程 ,对包含液态水重力拖曳作用的修正对流有效位能 (MCAPE)和修正下沉对流有效位能 (MDCAPE)进行了定量计算。文章结合数值模式输出探空分析 ,预报不稳定和对流能量的区域分布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综合多指标叠套强对流天气落区预报方法 ,用MM5及国家气象中心T1 0 6模式输出及诊断产品预报强对流天气落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落区预报 大气湿绝热过程 大气对流 可逆饱和绝热过程
下载PDF
中尺度模式中各种湿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7
5
作者 康丽莉 雷恒池 肖稳安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6-83,共8页
利用 PSU/NCAR的 MM5对 1 999年 6月下旬发生在江淮流域的梅雨锋暴雨进行数值模拟试验 ,研究 MM5中不同湿物理过程对 MM5模拟梅雨锋暴雨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 :中尺度模式 MM5能一定程度再现一些观测的中尺度特征。对流参数化方案对网... 利用 PSU/NCAR的 MM5对 1 999年 6月下旬发生在江淮流域的梅雨锋暴雨进行数值模拟试验 ,研究 MM5中不同湿物理过程对 MM5模拟梅雨锋暴雨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 :中尺度模式 MM5能一定程度再现一些观测的中尺度特征。对流参数化方案对网格格距的大小比较敏感 ;显式云物理方案考虑冰相后可明显改善模式对暴雨的模拟能力 ,尤其是采用 Reisner包含霰的混合相双变参数谱方案的双重嵌套网格对降水量的模拟取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模式 温湿特理过程 数值模拟 梅雨锋暴雨 降水量 天气形势
下载PDF
模式湿物理过程的组合对一次南京大暴雨降水模拟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周祖刚 谈哲敏 +1 位作者 张熠 姜勇强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1-492,共12页
以第五代中尺度模式(MM5)为基础,本文对一次南京大暴雨个例进行了三组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了模式湿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的组合对梅雨暴雨降水预报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模式的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选用对南京大暴雨的预报至关重要,积云对流... 以第五代中尺度模式(MM5)为基础,本文对一次南京大暴雨个例进行了三组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了模式湿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的组合对梅雨暴雨降水预报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模式的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选用对南京大暴雨的预报至关重要,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选用比边界层参数化对暴雨数值预报的影响大;对20km模式分辨率而言,采用单一的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时,Betts-Miller方案占显著优势;模式粗、细网格采用不同的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进行组合,可以改进模式降水预报,对于60km/20km的二重嵌套网格来说,Anthens-Kuo and Betts-Miller或者Kain-Fritsch and Betts-Miller组合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此基础上,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与不同微物理过程组合可以进一步改进梅雨锋暴雨的预报,不同组合方案预报降水的中心位置和强度各不相同.另外,暴雨的分布、中心位置和强度对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选用表现出一定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物理过程 南京大暴雨 降水预报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水汽凝结过程与高低空急流对冷锋环流的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吕克利 赵德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17-323,共7页
文中利用包括水汽凝结过程的湿大气原始方程模式,研究了高空西风急流和低空南风急流中冷锋环流和垂直运动场的演变,计算结果显示:水汽凝结过程的加入,使锋区垂直运动和锋面环流大大增强,上升运动随时间发生剧烈的变化;湿过程对锋... 文中利用包括水汽凝结过程的湿大气原始方程模式,研究了高空西风急流和低空南风急流中冷锋环流和垂直运动场的演变,计算结果显示:水汽凝结过程的加入,使锋区垂直运动和锋面环流大大增强,上升运动随时间发生剧烈的变化;湿过程对锋面环流的作用发生在水汽饱和并发生凝结之后,未饱和水汽的存在对锋面环流没有什么作用;与干大气模式中高空西风急流是造成冷锋环流演变的主要因子情况不同,低空南风急流在湿大气中对锋面环流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作用至少与高空西风急流相等;在激发锋区重力波上,低空南风急流的作用可能更加明显;水汽凝结湿过程的加入,不论是在高空西风急流下还是在低空南风急流中,都能在锋区激发出波长约为300km的重力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急流 冷锋 环流 水汽凝结 高空急流
下载PDF
2009年3月28日广州大暴雨的物理过程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茵茵 张维 +1 位作者 温晶 黄忠 《广东气象》 2011年第4期7-11,共5页
2009年3月28日傍晚,珠江三角洲北部佛山、广州至惠州一线出现了暴雨到大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用常规观测资料、珠江三角洲中尺度观测网资料的自动站和雷达资料以及NCEP 1×1的再分析资料,对造成这次严重城市积涝的突发性暴雨进行分析... 2009年3月28日傍晚,珠江三角洲北部佛山、广州至惠州一线出现了暴雨到大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用常规观测资料、珠江三角洲中尺度观测网资料的自动站和雷达资料以及NCEP 1×1的再分析资料,对造成这次严重城市积涝的突发性暴雨进行分析。分析发现:此次的强降水过程发生在高空短波槽前、低空切变线南侧的西南、偏南气流辐合区和锋面低槽暖区内。西南暖湿气流的加强及南海北部大风中心的存在,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和风速的辐合。物理量分析结果显示,850 hPa的水汽辐合和南风加大引起的风速辐合,为此次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和动力作用。暴雨发生时有明显的辐合上升运动存在,但上升运动主要体现在低层上。另外,高空冷平流下传叠加在低层暖湿空气上,使得大气层结更加不稳定,有利于强对流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暴雨 物理过程 低槽 水汽辐合 广州
下载PDF
我国西部高原山区降雨高度模型 被引量:1
9
作者 仇盛柏 陈京华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1998年第1期88-92,共5页
降雨高度是地-空路径雨衰减预测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本文简要叙述了降雨情况下0℃等温层高度和温度剖面的分布特性,详细介绍了雨高模型,该模型是根据中国西部山区降雨期间高空测量数据得到的。最后将该模型和CCIR雨高模型作了比较。
关键词 中国 西部地区 雨衰减 降雨高度模型 湿绝热过程
下载PDF
一次两涡作用下的贵州大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程晓龙 李跃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90-1500,共11页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云图资料以及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2012年6月24-28日发生在贵州等地的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欧亚中高纬地区稳定的环流形势以及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暖湿气流输送,为暴雨的发...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云图资料以及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2012年6月24-28日发生在贵州等地的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欧亚中高纬地区稳定的环流形势以及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暖湿气流输送,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东移的西南涡与云贵高原涡系统合并、加强,在贵州等地造成强降雨天气;暴雨过程中,两涡区域南边界的水汽输送贡献最大,而西边界的水汽流入在两涡发展初期更为重要;两涡靠近阶段,贵州上空有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形成,降雨主要出现在黑体亮温低值中心及其梯度大值区;另外,降雨持续时间、强度变化与西南涡和云贵高原涡的发展、合并联系密切,广义湿位温高值区及其梯度大值区的位置能较好地反映地面降雨落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暴雨过程 广义湿位温
下载PDF
江西汛期一次大暴雨过程湿位涡演变特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华 李丽平 +1 位作者 章开美 许爱华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2年第4期39-46,共8页
利用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雨量资料和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应用湿位涡理论,对2011年6月江西汛期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湿位涡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其中主要分析了正压项(MPV1)和斜压项(MPV2)正负值范围以及其值的大小变化与... 利用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雨量资料和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应用湿位涡理论,对2011年6月江西汛期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湿位涡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其中主要分析了正压项(MPV1)和斜压项(MPV2)正负值范围以及其值的大小变化与暴雨强度、落区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前期,以对流层低层的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为主。对流层低层MPV1<0,中高层MPV1>0,并且中高层有正值MPV1向低层输送,这样的高低空配置有利于低层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低层MPV1等值线密集带零值线附近对应强降水中心区。此次大暴雨过程中后期,对流层中高层负值MPV2的绝对值和正值MPV1同时增大,其大值区南压,对流层中高层湿斜压性明显增强,使垂直涡度明显增大,同时伴随着对流层低层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降水强度明显加强。从整个暴雨过程来看,暴雨落区的移动方向与对流层中高层MPV1正值区和MPV2负值区的移动方向一致,中高层湿斜压性的增强对暴雨增幅起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湿位涡 不稳定能量 演变.
下载PDF
汽蒸潮态交联的高易护理性棉织物 被引量:5
12
作者 丁凤美 周翔 赵敏 《印染》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6-10,共5页
采用N-羟甲基酰胺类超低甲醛交联剂SDP1作为防皱整理剂,以汽蒸潮态交联工艺对经液氨处理的全棉牛津纺织物进行易护理整理。整理液组成:SDP1 120 g/L,氯化镁18 g/L,柠檬酸1.2 g/L,渗透剂2 g/L和适当的柔软剂;织物浸轧整理液后进入汽蒸箱... 采用N-羟甲基酰胺类超低甲醛交联剂SDP1作为防皱整理剂,以汽蒸潮态交联工艺对经液氨处理的全棉牛津纺织物进行易护理整理。整理液组成:SDP1 120 g/L,氯化镁18 g/L,柠檬酸1.2 g/L,渗透剂2 g/L和适当的柔软剂;织物浸轧整理液后进入汽蒸箱,汽蒸箱湿度F=30%,温度150℃,处理时间3 min。处理后织物的外观平整度能达到SA等级4级或略优于4级;即高易护理性的水准。其主要物理机械性能(断裂强力保留率、撕破强力保留率、耐磨性)、白度和手感都优于焙烘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久压烫整理 液氨处理 潮态交联 汽蒸 焙烘 棉织物
下载PDF
中纬度突发性暴雨的可能先兆特征 被引量:13
13
作者 王兴荣 郑媛媛 +1 位作者 高守亭 周昆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12-617,共6页
通过对湿位涡(MPV)不守恒过程出现条件的讨论,理论上证明了:在中纬度突发性暴雨产生前,①必定存在着深对流高度范围内(?)θ*/(?)z迅速趋向于零的过程。②斜压向量沿广义位温梯度有一分量。③接近饱和的不饱和层足够厚,达到深对流高度... 通过对湿位涡(MPV)不守恒过程出现条件的讨论,理论上证明了:在中纬度突发性暴雨产生前,①必定存在着深对流高度范围内(?)θ*/(?)z迅速趋向于零的过程。②斜压向量沿广义位温梯度有一分量。③接近饱和的不饱和层足够厚,达到深对流高度。④处于含有大量水汽和液态水的云团和云块附近。1999年合肥2次突发性暴雨确实都有体现上述4个必要条件的2种共同特征现象。⑤在暴雨生成之前,在合肥上空存在着深厚的双层干区(在多普勒雷达VWP图上表现为深对流高度范围内的两层连续无资料区),首先,随着上层干区顶部的湿冷空气开始下滑,上层干区开始从上到下消失,接着,当下滑空气停止下滑而开始上升时,下层的干区开始消失,最后在两层干区完全消失时,带来突发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就突然出现。⑥同时在云图上,南下冷锋云带在逼近合肥市分裂成两部分,以至在断裂处几乎没有云和雾,而在周围则存在着含有大量液态水和水汽的两块云团。而在冷锋云带通过合肥后,带来突发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就在几乎没有云和雾的断裂处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暴雨 先兆特征 湿位涡 不守恒过程出现条件
下载PDF
燃煤锅炉烟气消白技术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4
作者 吕刚 向轶 +3 位作者 吕文豪 苟远波 冷健 吴迪 《煤化工》 CAS 2019年第1期1-5,共5页
介绍了目前烟气消白的相关地方标准,综述了目前烟气消白技术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结果表明:直接加热法、间接加热法只消除了视觉影响,并未降低烟气含湿量;降温冷凝法对冷源要求高;冷凝再热法可彻底实现烟气消... 介绍了目前烟气消白的相关地方标准,综述了目前烟气消白技术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结果表明:直接加热法、间接加热法只消除了视觉影响,并未降低烟气含湿量;降温冷凝法对冷源要求高;冷凝再热法可彻底实现烟气消白,但设备相对复杂;溶液吸收法成本高、腐蚀性强;旋流除湿法、除雾器改造、安装湿式电除尘器等没有去除水蒸气的效果,消白能力有限。综合各种因素,得出冷凝再热法是目前较为可行的烟气消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锅炉 湿法脱硫 饱和湿烟气 消白 烟气温度 含湿量
下载PDF
陶粒湿屋面传热过程的有限元解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红霞 戴天兴 +1 位作者 崔保龙 吴小强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84-287,共4页
从陶粒湿屋面的隔热机理出发,对陶粒湿屋面的热湿传递耦合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陶粒湿屋面传热过程数学模型及其边界条件,然后,用有限元法对其进行离散,再应用MATLAB语言程序模拟计算出屋面外表面综合温度和内表面温度与实测结果比较... 从陶粒湿屋面的隔热机理出发,对陶粒湿屋面的热湿传递耦合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陶粒湿屋面传热过程数学模型及其边界条件,然后,用有限元法对其进行离散,再应用MATLAB语言程序模拟计算出屋面外表面综合温度和内表面温度与实测结果比较,表明二者吻合得很好。从而验证了在陶粒湿屋面传热过程中应用有限元法的正确性,为定量研究湿屋面传热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可持续建筑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启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粒湿屋面 传热过程 数学模型 有限元法
下载PDF
湿煤堆非稳态温度场计算 被引量:3
16
作者 董希琳 鲁广斌 《煤炭转化》 CAS CSCD 2000年第3期67-71,共5页
利用计算机编程对湿煤堆非稳态自热过程的一维模型进行差分计算 ,求得不同煤层厚度湿煤堆内的非稳态温度场 .结果表明 ,采用自热过程的非稳态数学模型计算 ,可以剖析影响湿煤堆自热的因素 ,对评价实际湿煤堆的自燃危险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关键词 湿煤堆 非稳态自热过程 温度场 差分方程 燃烧
下载PDF
膜过程中热质耦合传递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苏铭 闵敬春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25-829,共5页
研究了透过致密无孔膜的传热传质过程,考察了传热传质的相互作用,建立了膜过程中热质耦合传递的数学模型,并以湿空气透过薄膜分离过程为例,分析了温差及浓度差的变化对传热传质过程的影响,发现温差及浓度差的变化会引起热阻及湿阻的变化... 研究了透过致密无孔膜的传热传质过程,考察了传热传质的相互作用,建立了膜过程中热质耦合传递的数学模型,并以湿空气透过薄膜分离过程为例,分析了温差及浓度差的变化对传热传质过程的影响,发现温差及浓度差的变化会引起热阻及湿阻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影响热流量和传质通量,所以对传热传质过程有加成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过程 传热传质 热质耦合 湿空气
下载PDF
用湿式除尘法去除SiO_2粉尘的工艺设计
18
作者 孙彤 司卫华 徐波 《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64-65,共2页
介绍了一种湿式除尘法去除 Si O2 粉尘的工艺设计过程 ,此法将文丘里除尘器和水浴除尘器的原理有机结合 ,除尘效率高达 96 % 。
关键词 湿式除尘 SiO2粉尘 工艺设计 二氧化硅粉尘 废物处理
下载PDF
对流有效位能的本质和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被引量:3
19
作者 邹丽丽 谭桂容 +2 位作者 李任承 谌芸 霍英 《气象科技进展》 2017年第3期6-15,共10页
详细阐释了对流有效位能(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CAPE)的本质;提出了CAPE新的计算公式;简要介绍了与CAPE计算有关的物理过程和一些新的物理量。结合实例,用新的公式和目前通用的公式,对CAPE和对流抑制能量(convective i... 详细阐释了对流有效位能(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CAPE)的本质;提出了CAPE新的计算公式;简要介绍了与CAPE计算有关的物理过程和一些新的物理量。结合实例,用新的公式和目前通用的公式,对CAPE和对流抑制能量(convective inhibition,CIN)分三种情形进行对比计算:1)可逆湿绝热过程;2)假绝热过程;3)等假相当位温过程。计算结果表明,假绝热过程比可逆湿绝热过程CAPE新算法明显偏高、CIN明显偏低;MICAPS默认方法与等假相当位温过程计算结果大体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有效位能 可逆湿绝热过程 假绝热过程 广义相当位温 湿静力平衡温度 广义湿静力能
下载PDF
Diagnostic Study on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 Typical Mei-yu Front System and Its Maintenance Mechanism 被引量:22
20
作者 JIANG Jianying(蒋建莹) +1 位作者 NI Yunqi(倪允琪)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5期802-813,共12页
In this paper, a typical mei-yu front process with heavy rainfall from June 12 to 15 in 1998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i-yu front is a front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an iso-θe dense area with strong ho... In this paper, a typical mei-yu front process with heavy rainfall from June 12 to 15 in 1998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i-yu front is a front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an iso-θe dense area with strong horizontal gradient, a deep-convective cloud tower band, a passageway transporting warm and moist air ?ow from the summer monsoon surge in the mid and low levels to the south of the mei-yu front, and a migrating synoptic scale trough to the north of the mei-yu front, which transports cold and dry air southward in the mid and upper levels. The maintenance of the mei-yu front is realized by: (1) is a positive feedback between the moist physical process enhancing frontogenesi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rong convective system in front of the mei-yu front; (2) the sustaining system to the north of the mei-yu front which is a migrating synoptic scale trough transporting cold and dry air to the mei-yu front and positive vorticity to the mesoscale system in front of the mei-yu fro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I-YU front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maintenance mechanism moist PHYSICAL proces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