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自体骨回植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的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戈旌 杨驰 +2 位作者 郑家伟 汪湧 华洪飞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334-340,共7页
目的 :评估采用超声骨刀去骨拔除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时,自体骨回植对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将纳入符合标准的5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和自体骨植骨组(T)。术前进行牙周洁治,术中采用超声骨刀去骨拔牙。实验组中取下的自... 目的 :评估采用超声骨刀去骨拔除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时,自体骨回植对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将纳入符合标准的5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和自体骨植骨组(T)。术前进行牙周洁治,术中采用超声骨刀去骨拔牙。实验组中取下的自体骨回植到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处。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情况和术后1周反应,并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拍摄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采用Dolphin软件测量第二磨牙远中牙槽缺损深度(osseous defect depth,ODD),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测量M2远中面的探针深度(probing depth,PD)和临床附着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CAL)。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术后第二磨牙远颊角的PD、CAL和ODD均有显著改善(P<0.01);实验组在术后各个时期的CAL和ODD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的术后反应比对照组严重,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牙周洁治有利于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的修复;与不植骨相比,植入自体骨可显著修复骨缺损,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生下颌第三磨牙 牙周骨缺损 骨再生 随机对照研究
下载PDF
去蛋白牛骨基质与可吸收胶原膜的磨牙拔牙位点保存效果影像学评价 被引量:31
2
作者 詹雅琳 胡文杰 +2 位作者 甄敏 徐涛 路瑞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26,共8页
目的:与自然愈合比较,观察存在骨缺损的磨牙拔牙同期植入去蛋白牛骨基质(Bio-Oss)并覆盖可吸收胶原膜(Bio-Gide)愈合6个月后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方法:16名患者共18颗因牙周病变拔除的磨牙纳入本研究,分为对照组(牙齿拔除后自... 目的:与自然愈合比较,观察存在骨缺损的磨牙拔牙同期植入去蛋白牛骨基质(Bio-Oss)并覆盖可吸收胶原膜(Bio-Gide)愈合6个月后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方法:16名患者共18颗因牙周病变拔除的磨牙纳入本研究,分为对照组(牙齿拔除后自然愈合组)和试验组(应用去蛋白牛骨基质与可吸收胶原膜拔牙位点保存组)。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和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检查,通过根尖片和CBCT测量评价术后6个月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结果:术后6个月试验组中央和远中颊侧的牙槽骨高度分别增加2.90 mm和1.45 mm,而对照组中央和远中颊侧的牙槽骨高度分别降低1.00 mm和1.45 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骨宽度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存在骨缺损的磨牙应用去蛋白牛骨基质与可吸收胶原膜进行拔牙位点保存,可明显增加颊侧牙槽骨高度和牙槽嵴顶根方1 mm和4 mm处牙槽骨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牙 间隙保持 牙槽骨质丢失 生物相容性材料 磨牙
下载PDF
两种骨代用品植入智牙拔牙窝恢复牙槽骨高度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医丹 许诺 +3 位作者 李月玲 俞明 陈劼 李晓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46-851,共6页
背景:研究证实Bio-Oss骨替代材料在预防骨吸收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可减缓骨吸收、减少骨吸收量,恢复牙槽脊高度,但多数临床研究时间集中于1-3个月。目的:对比两种骨代用品植入智牙拔牙窝后,对拔牙窝牙槽骨高度及牙周组织健康状况的影响... 背景:研究证实Bio-Oss骨替代材料在预防骨吸收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可减缓骨吸收、减少骨吸收量,恢复牙槽脊高度,但多数临床研究时间集中于1-3个月。目的:对比两种骨代用品植入智牙拔牙窝后,对拔牙窝牙槽骨高度及牙周组织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将40例要求拔出下颌阻生齿患者随机分组2组,实验组(n=20)拔牙窝内植入Bio-Oss Collagen骨替代材料,对照组(n=20)植入Bio-Oss大颗粒骨替代材料,植入后1,3,12个月复查锥形束CT,检查拔牙窝牙槽骨高度、骨质变化及第二磨牙松动度,同时观察拔牙创关闭、牙龈黏膜愈合状态及植入骨材料有无外溢。结果与结论:(1)植入后1个月,两组拔牙创牙龈黏膜均愈合良好,无红肿,实验组骨替代材料无外溢,对照组有2例骨材料溢出,两组拔牙窝内无骨组织生成,牙齿均有一度松动;(2)植入后3个月,实验组拔牙创牙龈无红肿,植入材料逐渐分解,有部分骨组织生成,牙齿松动度有所改善;对照组拔牙创牙龈无红肿,部分植入材料分解,未见明显骨组织生成,牙齿松动度无明显改善;(3)植入后12个月,实验组拔牙创牙龈无红肿,第二磨牙远中有明显新骨生成,骨小梁清晰,新生骨与周围骨组织融为一体,牙槽嵴顶位于釉牙骨质界下方3 mm左右,牙齿松动度恢复至拔牙前水平,咀嚼功能正常;对照组拔牙创牙龈无红肿,第二磨牙远中有新骨生成,骨小梁排列不齐,牙槽嵴顶位于釉牙骨质界下方3 mm左右,牙齿松动度恢复至拔牙前水平,咀嚼功能无异常;(4)实验组植入后1,3个月的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界的骨质高度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植入后12个月的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界的骨质高度无差异;(5)结果表明,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即刻植入Bio-Oss Collagen骨替代材料,有利于牙槽骨高度和骨质恢复,能明显改善第二磨牙牙周组织健康,但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移植 牙周组织 牙槽骨质丢失 磨牙 第三 组织工程
下载PDF
水平阻生智齿及第二磨牙顺序近移替代重度牙槽骨吸收第一磨牙1 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化珍 郑伟龙 +1 位作者 原工杰 陈建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41-543,共3页
第一磨牙的缺失可直接影响咀嚼功能,随着时间延长缺牙区牙槽骨可发生废用性萎缩,牙槽骨高度和宽度均可减小,密度也会随之降低。该文报道1例拔除重度牙槽骨吸收的第一磨牙残根,顺序近移水平阻生的第二、第三磨牙替代缺失第一磨牙。矫正... 第一磨牙的缺失可直接影响咀嚼功能,随着时间延长缺牙区牙槽骨可发生废用性萎缩,牙槽骨高度和宽度均可减小,密度也会随之降低。该文报道1例拔除重度牙槽骨吸收的第一磨牙残根,顺序近移水平阻生的第二、第三磨牙替代缺失第一磨牙。矫正结束后,第一磨牙重度萎缩的牙槽骨得到良好的改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恒磨牙缺失 牙槽骨吸收 磨牙替代
下载PDF
不同牙槽骨高度的磨牙压低时牙周膜应力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晖 吴建勇 +1 位作者 周铨 刘剑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7-251,共5页
目的:通过建立具有不同牙槽骨高度的上颌第一磨牙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压力载荷下,计算分析其牙周膜应力的大小和分布,为正畸治疗提供力学参考。方法:采用CT对上颌第一磨牙进行扫描,建立牙槽骨发生不均衡水平吸收的上颌第一磨牙的三维有限... 目的:通过建立具有不同牙槽骨高度的上颌第一磨牙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压力载荷下,计算分析其牙周膜应力的大小和分布,为正畸治疗提供力学参考。方法:采用CT对上颌第一磨牙进行扫描,建立牙槽骨发生不均衡水平吸收的上颌第一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数字模型,计算加载垂直向的压低力时,牙周膜应力的大小和分布。结果:当牙槽骨从正常高度降低3.5 mm时,加载产生的牙周膜应力增加平缓,高应力集中部位在根分叉处;而牙槽骨降低超过6.0mm,根分叉部分暴露时,牙周膜应力明显增加,应力集中的部位转移至根尖及根1/3处。结论:当牙槽骨高度降低未超过6 mm时(牙槽骨吸收未超过根长的48%),应根据牙槽骨的丧失程度来减小矫治力值;当牙槽骨高度降低6 mm以上时(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48%),磨牙的根分叉完全暴露,则应显著减小矫治力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第一磨牙 有限元分析法 牙槽骨降低 应力分布
下载PDF
关闭下颌第一磨牙失牙间隙对下颌第二磨牙牙根及牙槽骨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李云 陈群 +1 位作者 覃玲 莫水学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9年第7期11-13,18,共4页
目的研究关闭下颌第一磨牙失牙间隙对下颌第二磨牙牙根及牙槽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需正畸治疗近中移动下颌第二磨牙关闭下颌第一磨牙失牙间隙的病例20例,根据失牙间隙的类型分为拔除组(10例)和陈旧组(10例)。所有病例均采用直丝弓... 目的研究关闭下颌第一磨牙失牙间隙对下颌第二磨牙牙根及牙槽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需正畸治疗近中移动下颌第二磨牙关闭下颌第一磨牙失牙间隙的病例20例,根据失牙间隙的类型分为拔除组(10例)和陈旧组(10例)。所有病例均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对下颌第二磨牙牙根长度及牙槽骨高度的变化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拔除组近远中根分别吸收(0.96±0.30)、(0.82±0.30)mm,陈旧组近远中根分别吸收(1.82±0.91)、(1.77±0.84)mm,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牙根吸收的量与磨牙近中移动的距离呈正相关(P<0.05)。两组牙治疗前后牙槽嵴高度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磨牙近中移动的距离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在关闭下颌第一磨牙失牙间隙尤其是长距离陈旧性间隙时,要特别注意对下颌第二磨牙移动方式的控制,以减小发生牙根吸收和牙槽骨吸收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二磨牙 牙根吸收 牙槽嵴吸收
下载PDF
下颌阻生智齿对第二磨牙远中骨质状况影响的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何永云 赵秀玉 +1 位作者 许家钧 陈培申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2期1346-1348,共3页
目的探讨下颌不同阻生类型智齿影响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吸收的相关临床风险因素。方法 64例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患者,根据X线片判断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的吸收情况作为因变量,性别、年龄、冠周炎病史及下颌第三磨牙阻生情况作为自变量... 目的探讨下颌不同阻生类型智齿影响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吸收的相关临床风险因素。方法 64例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患者,根据X线片判断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的吸收情况作为因变量,性别、年龄、冠周炎病史及下颌第三磨牙阻生情况作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及根据阻生智齿长轴与第二磨牙长轴关系的临床分类具有统计学差异,将其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只有根据阻生智齿长轴与第二磨牙长轴关系的临床分类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骨质的吸收与下颌第三磨牙水平阻生及近中阻生关系最为密切。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骨质的吸收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但其性别不是最显著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磨牙 牙槽骨吸收 第三磨牙
下载PDF
下颌第一磨牙缺失间隙关闭前后的骨量变化
8
作者 毛艳敏 卢芸 +2 位作者 许衍 李强 刘月华 《口腔医学》 CAS 2022年第9期818-823,共6页
目的 研究下颌第一磨牙缺失区骨量与正畸关闭间隙后移入间隙的第二磨牙骨丧失量之间的关系,为风险预判及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下颌第一磨牙缺失的正畸患者50例,行全口固定矫治,微种植体支抗辅助近中移动磨牙关闭间隙。治疗前后分别... 目的 研究下颌第一磨牙缺失区骨量与正畸关闭间隙后移入间隙的第二磨牙骨丧失量之间的关系,为风险预判及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下颌第一磨牙缺失的正畸患者50例,行全口固定矫治,微种植体支抗辅助近中移动磨牙关闭间隙。治疗前后分别拍摄锥形束CT,并测量骨量。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测量的下颌第二磨牙8个位点中7个位点的平均骨高度丧失量均小于1 mm。骨高度增加的位点占34.5%,90%的磨牙存在骨高度增加的位点。下颌第一磨牙缺失区牙槽骨的高度吸收量、宽度吸收量与移入缺牙嵴的第二磨牙骨高度丧失量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通过正畸近中移动相邻磨牙关闭下颌第一磨牙缺失间隙不会造成严重的磨牙骨高度丧失,还可能形成骨高度的增加。缺牙区的骨吸收量不提示治疗风险,该项治疗前也无需行植骨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一磨牙 正畸关闭缺隙 缺牙区骨量 磨牙骨丧失量
下载PDF
下颌完全埋伏阻生智齿引起邻近第二磨牙牙根外吸收及牙周改变的CBCT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周蕾 王传江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23年第4期235-238,共4页
目的:探讨下颌近中、水平、倒置完全埋伏阻生智齿与邻近第二磨牙牙根外吸收及牙周组织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2022年我院收诊的140例患者共计251颗此类患牙的临床资料(CBCT影像资料),对下颌近中、水平、倒置完全埋伏阻生第三磨... 目的:探讨下颌近中、水平、倒置完全埋伏阻生智齿与邻近第二磨牙牙根外吸收及牙周组织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2022年我院收诊的140例患者共计251颗此类患牙的临床资料(CBCT影像资料),对下颌近中、水平、倒置完全埋伏阻生第三磨牙引起相邻第二磨牙牙根外吸收及局部牙周改变的相关情况进行检查并统计分析。结果:下颌近中、水平、倒置完全埋伏阻生智齿导致邻近下颌第二磨牙牙根外吸收的患病率为22.7%,远中边缘骨吸收(或牙周破坏)发生率为68.5%,多数情况下均存在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吸收,其中轻度占主要(36.2%)。不同年龄和性别及下颌第三磨牙阻生方向不同,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吸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性别、下颌第三磨牙深度及角度不同,牙根外吸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近中、水平、倒置智齿完全埋伏阻生时易导致第二磨牙牙根外吸收的发生及周围牙周组织的破坏,应给予足够重视,建议尽早拔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三磨牙完全埋伏阻生 下颌第二磨牙牙根外吸收 骨丧失 牙周改变 锥形束CT
原文传递
下颌近中阻生第三磨牙和第二磨牙远中骨丧失情况的相关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溪 杨宁 +4 位作者 范戌辉 杨威 贾志宇 屈鹏飞 赵云转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254-258,共5页
目的探讨近中阻生下颌第三磨牙(MTM)和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丧失(MSMDBL)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74例近中阻生MTM的CBCT资料,测量MTM与MSM牙长轴夹角、MTM近中釉牙骨质界至MSM远中釉牙骨质界距离(MTMMCEJ-MSMDCEJ)和MSMDBL,并统计年龄、性... 目的探讨近中阻生下颌第三磨牙(MTM)和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丧失(MSMDBL)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74例近中阻生MTM的CBCT资料,测量MTM与MSM牙长轴夹角、MTM近中釉牙骨质界至MSM远中釉牙骨质界距离(MTMMCEJ-MSMDCEJ)和MSMDBL,并统计年龄、性别,分析各因素对MSMDBL的影响及相关关系。结果MTM与MSM牙长轴夹角与MSMDBL呈正相关关系,当角度大于22.5°时,MSMDBL明显加重;当MTMMCEJ-MSMDCEJ距离大于6mm,MSMDBL明显加重,在9~12mm时最严重。结论可将近中阻生的MTM与MSM牙长轴夹角超过22.5°或者MTMMCEJ-MSMDCEJ超过6mm视为预防性拔除MTM的指导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三磨牙 近中阻生 下颌第二磨牙 骨丧失 CBCT
原文传递
锥形束CT评估与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相关的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缺损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3
11
作者 曾素云 郭凤芹 王建广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CAS 2021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使用锥形束CT(CBCT)评估与下颌阻生第三磨牙(MTM)相关的第二磨牙(MSM)远中牙槽骨缺损的危险因素。方法在这项横断面研究中,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合肥市口腔医院的124例因临床治疗需要拍摄CBCT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其中... 目的使用锥形束CT(CBCT)评估与下颌阻生第三磨牙(MTM)相关的第二磨牙(MSM)远中牙槽骨缺损的危险因素。方法在这项横断面研究中,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合肥市口腔医院的124例因临床治疗需要拍摄CBCT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其中男67例、女57例,年龄18~65岁,平均32.5岁。CBCT测量MSM远中牙槽骨缺损深度、远中根长度,计算MSM远中牙槽骨缺损程度。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观察部位、MTM阻生深度、MTM/MSM轴倾角和接触类型,并将其与MSM远中牙槽骨缺损程度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验分析。结果(1)124例研究病例中,MTM以近中倾斜阻生最多(41.1%),中位阻生较多见(49.2%);107例(86.3%)MTM/MSM紧密接触,接触点大多位于MSM根的中部(41.1%);在多数情况下存在MSM远中牙槽骨吸收(n=108,87.1%),其中主要是中度牙槽骨缺损(n=68,54.8%);(2)不同年龄(χ^(2)=7.807,P=0.02)、MTM阻生深度(χ^(2)=11.397,P=0.003)、MTM/MSM轴倾角(χ^(2)=16.835,P=0.001)和接触位置(χ^(2)=20.331,P<0.001)的MSM远中牙槽骨缺损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由阻生MTM引起的MSM远中牙槽骨缺损较为多见,其危险因素与年龄、MTM阻生深度、MTM/MSM轴倾角和接触位置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磨牙 第三 磨牙 牙槽骨质丢失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减数下颌第一恒磨牙即刻植骨对间隙关闭后牙槽骨保存作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陈启兴 周治波 周彦恒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649-655,共7页
目的 分析减数下颌第一恒磨牙即刻植骨对间隙关闭后邻牙牙槽骨的保存作用,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至2013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30例成年正畸患者,共38个下颌第一恒磨牙减数牙位,采用随机数... 目的 分析减数下颌第一恒磨牙即刻植骨对间隙关闭后邻牙牙槽骨的保存作用,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至2013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30例成年正畸患者,共38个下颌第一恒磨牙减数牙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植骨组与对照组(每组19个牙位).植骨组减数后即刻植骨,对照组仅减数不植骨,之后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正畸治疗,关闭拔牙间隙.制取两组患者治疗前(T0期)、排齐整平后(T1期)、间隙完全关闭后(T2期)牙颌模型,记录间隙关闭的距离及时间,并计算牙齿移动速度.测量T0和T2期拔牙间隙两侧邻牙牙周袋深度及附着丧失的变化;分别拍摄T0和T2期锥形束CT,采用Invivo Dental 5.0软件测量两组拔牙间隙两侧邻牙牙槽骨高度的变化.结果 植骨组与对照组均成功关闭拔牙间隙,植骨组间隙关闭时间为(17.4±3.0)个月,对照组为(13.3±2.4)个月.与T0期相比,植骨组T2期拔牙间隙两侧邻牙牙周袋深度与附着丧失均无明显改变;T2期植骨组第二前磨牙牙槽骨高度也无显著改变.与T0期相比,对照组T2期拔牙间隙两侧邻牙牙周袋深度均无显著变化,但发生牙槽骨高度显著降低与附着丧失显著增加,第二前磨牙牙槽骨高度降低(0.75±0.16)mm,附着丧失增加(0.64±0.15)mm;第二恒磨牙牙槽骨高度降低(0.79±0.23)mm,附着丧失增加(0.80±0.24)mm.结论 减数下颌第一恒磨牙后即刻植骨能延缓牙槽骨吸收,可在间隙关闭过程中较好地维持拔牙间隙两侧邻牙的牙周附着水平,但可导致牙齿移动速度减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缺隙闭合 牙槽骨质丢失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下颌第一磨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