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ghtness and sweet spot formation in moldic-pore-type dolomite reservoirs: The middle Ordovician Majiagou Formation in the eastern Ordos Basin, central China
1
作者 Tong Niu Kai Hu +3 位作者 Di Xiao Xing Gao Juanping Chen Jian Cao 《Petroleum》 CSCD 2019年第4期341-351,共11页
The diagenetic evolution of the moldic-pore-containing gypsum dolomites of the Middle Ordovician Majiagou Formation in the eastern Ordos Basin,central China,was studied by means of petrological,mineralogical,and geoch... The diagenetic evolution of the moldic-pore-containing gypsum dolomites of the Middle Ordovician Majiagou Formation in the eastern Ordos Basin,central China,was studied by means of petrological,mineralogical,and geochemical analyses,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heterogeneity in high-quality reservoirs.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elucidate the processes that resulted in reservoir tightness and the formation of sweet spots,to guide future exploration.Results show that the moldic-pore-containing gypsum dolomites are the most favorable reservoir in the study area,with a mean porosity of 4.96%and a mean permeability of 0.748 mD.The development and preservation of gypsum moldic pores were the main factors causing reservoir heterogeneity.Specifically,moldic pore development was controlled by the sedimentary microfacies,whereas pore preservation was related to dissolution and filling during telogenetic diagenesis.There were three main dissolution-filling stages that took place in three settings:penecontemporaneous,epigenetic,and burial.These processes controlled the formation of reservoir sweet spots.Early-consolidated dolomite deposits were frequently exposed to the atmosphere in the penecontemporaneous environm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igh-frequency sedimentary cycles,which led to the dissolution of evaporite minerals and consequent formation of gypsum moldic pores,accompanied by infilling by freshwater calcite.During epigenesis,the porosity initially increased due to karstification,then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because of calcite infilling resulting from long subaerial exposure(120 Myr),which contributed to reservoir heterogeneity.Finally,during burial the high-temperature and high-pressure conditions led to chemical compaction and continuous tightening of the reservoir,although some burial dissolution also took place.In conclusion,the variable paleo-topography resulted in differences in the intensity of pore filling among the blocks in the study area,resulting in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LOMITE Tight carbonate rock Gypsum moldic pores Dissolution Middle Ordovician Majiagou Formation Ordos Basin
原文传递
鄂南富县地区奥陶系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2
作者 谷宁 张军涛 +2 位作者 金晓辉 杨飞 刘璐 《天然气与石油》 2023年第6期82-91,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的富县地区近年来在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中勘探成效显著,在马家沟组各种类型的储层中发现了多个含气区,但各含气区之间天然气的聚集程度存在明显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尚不明确,限制了地区勘探的战略展开。结合近期勘探...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的富县地区近年来在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中勘探成效显著,在马家沟组各种类型的储层中发现了多个含气区,但各含气区之间天然气的聚集程度存在明显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尚不明确,限制了地区勘探的战略展开。结合近期勘探成果,在对该地区成藏基本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比解剖马家沟组不同气藏成藏条件,综合分析研究区的烃源岩条件、储层类型和分布规律,认为该区发育风化壳和内幕两个成藏组合,风化壳气藏主要发育在厚源优储有效对接的古地貌高部位;内幕气藏主要发育在近源的沟槽附近及断裂发育带。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是天然气成藏的基础;本溪组良好的铝土质泥岩盖层是风化壳储层中天然气聚集的保障;前石炭纪有利的古地貌位置是控制马家沟组储层质量的主要因素,古地貌高部位是风化壳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内幕白云岩储层在沟槽等低部位局部连片发育。此外,断裂的发育可促进天然气的局部聚集。研究明确了鄂南富县地区奥陶系天然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对勘探从核心区主力层向外向深扩展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成藏 奥陶系 富县 鄂尔多斯盆地 古地貌 膏模孔 白云岩晶间孔
下载PDF
四川盆地寒武系沉积前震旦系顶界岩溶地貌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13
3
作者 杨雨 黄先平 +6 位作者 张健 杨光 宋家荣 宋林珂 洪海涛 谭秀成 文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43,共6页
受桐湾运动的影响,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发育2期大规模风化壳岩溶作用,岩溶识别标志明显。为探寻岩溶作用与震旦系灯影组油气成藏的关系,综合应用野外剖面、新钻井以及地球物理勘探资料,通过分析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补偿关系,根据灯影... 受桐湾运动的影响,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发育2期大规模风化壳岩溶作用,岩溶识别标志明显。为探寻岩溶作用与震旦系灯影组油气成藏的关系,综合应用野外剖面、新钻井以及地球物理勘探资料,通过分析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补偿关系,根据灯影组"残余厚度"和下寒武统"印模厚度"的特征,依据地层厚度组合关系恢复了该区寒武系沉积前震旦系顶界的岩溶地貌,并将其分为岩溶高地、岩溶坡地、岩溶谷地和岩溶盆地4个二级地貌单元,认为寒武系沉积前四川盆地震旦系顶界具有大型近南北向侵蚀谷地和大面积分布的岩溶坡地并存的地貌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桐湾期的表生岩溶作用对灯影组储层形成和油气成藏的重要意义:①大面积分布的岩溶坡地与灯影组丘滩体叠合形成了连片叠置发育的优质储层;②近南北向大型侵蚀谷地充填下寒武统巨厚的优质烃源岩,形成了古隆起高部位下寒武统生烃中心;③优质烃源岩与储层大面积对接有利于油气侧向运聚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震旦纪 顶界 灯影期 岩溶地貌 油气藏形成 残余厚度 印模厚度 桐湾运动 早寒武世
下载PDF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古岩溶地貌恢复及意义 被引量:51
4
作者 刘宏 罗思聪 +5 位作者 谭秀成 李凌 连承波 曾伟 罗冰 山述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3-293,共11页
应用川中高石梯地区新钻井资料,以及四川盆地及周缘150余条野外露头剖面资料和30余口钻井的地层划分及对比结果,结合区域地震资料,采用"印模法"恢复震旦系灯影组古岩溶地貌,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古地理格局及油气勘探意义。灯... 应用川中高石梯地区新钻井资料,以及四川盆地及周缘150余条野外露头剖面资料和30余口钻井的地层划分及对比结果,结合区域地震资料,采用"印模法"恢复震旦系灯影组古岩溶地貌,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古地理格局及油气勘探意义。灯影组沉积期末四川盆地周缘为古陆/水下高地环抱,具体包括西部的康滇古陆、西北部的松潘古陆、北部的汉南古陆、东南和东北部的黔江—正安、镇巴及巫溪—建始水下高地。盆地向东南和东北分别接入江南盆地和古秦岭洋。在盆地内部,受南北向梓潼—筠连裂陷槽以及北东向阆中—通江、重庆—开县坳陷分隔的影响,南北向存在"三隆"(镇巴、川中、黔江—正安)"两坳"(阆中—通江、重庆—开县),而东西向被分隔为相对独立的两个古隆起体系:南北向的绵阳—乐山—西昌古隆起、近北东向的川中古隆起。灯影组古岩溶地貌控制了区内的古岩溶地貌格局,形成了岩溶高地、台地、斜坡、洼地和盆地5个二级岩溶地貌单元,其中岩溶台地和斜坡为岩溶型储集层发育区,为大型气田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恢复 印模法 风化壳岩溶 岩溶储集层 古地理格局 震旦系灯影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东濮凹陷古近系深层次生孔隙垂向分布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8
5
作者 王勇 钟建华 +2 位作者 陈昊 李果营 江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76-580,共5页
从岩石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和碳酸盐含量、镜质体反射率、黏土矿物分析及物性数据发现,长石、碳酸盐和硫酸盐等酸性组分的溶蚀是东濮凹陷古近系储集层次生孔隙形成的主导因素,且随埋深增大,碳酸盐溶蚀程度减小,长石溶蚀程度增加... 从岩石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和碳酸盐含量、镜质体反射率、黏土矿物分析及物性数据发现,长石、碳酸盐和硫酸盐等酸性组分的溶蚀是东濮凹陷古近系储集层次生孔隙形成的主导因素,且随埋深增大,碳酸盐溶蚀程度减小,长石溶蚀程度增加。次生孔隙有粒间溶孔、粒内溶孔、胶结物溶孔、铸模孔以及裂缝(隙)等。垂向上从上至下,对应深度2375~2675m、2975~3350m、3675~4200m和4500m以下依次发育4个次生孔隙带,其主要形成机理有: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产生的酸性流体的溶解作用;异常高压环境中的热循环对流、幕式排烃以及异常高压导致的生油窗扩展作用;不整合面和断裂带附近的淋滤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蚀作用 次生孔隙 铸模孔 有机质热演化 异常高压
下载PDF
四川盆地灯四段岩溶古地貌精细刻画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李笑天 潘仁芳 +2 位作者 鄢杰 黎洋 张福榕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1-195,共5页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四段岩溶古地貌对储集层的发育及分布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为阐明岩溶古地貌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并预测有利油气聚集区域,根据收集的工区内地震、钻井和地质资料,采用了寒武系底-沧浪铺组顶的"印模厚度"同时...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四段岩溶古地貌对储集层的发育及分布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为阐明岩溶古地貌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并预测有利油气聚集区域,根据收集的工区内地震、钻井和地质资料,采用了寒武系底-沧浪铺组顶的"印模厚度"同时依据地层厚度的组合关系来准确地恢复震旦系灯四段的岩溶古地貌,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划分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以及岩溶洼地3个地貌单元,根据恢复的灯四段的岩溶古地貌发现研究区西部发育岩溶洼地,中部发育岩溶斜坡,而东部发育岩溶高地,灯四段整体地貌形态特征为西部凹、中部高、东部低;同时发现具有优质储层的岩溶斜坡为油气最主要的储集区,可作为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的首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古地貌 岩溶斜坡 震旦系灯影组 “印模厚度” 油气勘探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岩溶储层孔隙充填特征 被引量:14
7
作者 沈扬 吴兴宁 +3 位作者 王少依 吴东旭 丁振纯 于洲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1-31,共11页
勘探实践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蕴含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是重要的勘探领域,深入分析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岩溶储层的孔隙充填特征,对储层平面分布预测及提高钻探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早奥陶世,鄂尔多斯盆地处于稳定的碳酸... 勘探实践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蕴含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是重要的勘探领域,深入分析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岩溶储层的孔隙充填特征,对储层平面分布预测及提高钻探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早奥陶世,鄂尔多斯盆地处于稳定的碳酸盐台地沉积环境,马家沟期发育广泛的碳酸盐岩地层,其中马家沟组马五1亚段和马五2亚段发育典型的含硬石膏结核白云岩坪沉积,至中晚奥陶世,受构造抬升后遭受长达1.3亿年的风化溶蚀,形成风化壳膏模孔型岩溶储层。在岩心及薄片观察基础上,重点通过激光碳氧同位素、电子探针、阴极发光等微区多参数实验分析,研究表明奥陶系风化壳岩溶储层膏模孔中的充填物,包括渗流白云石粉砂、(含铁)方解石、(含铁)白云石、石英、萤石、黄铁矿、高岭石、硬石膏、残余泥质及有机质等12种,常见8种充填矿物组合类型。结合成岩演化分析,奥陶系风化壳岩溶储层膏模孔经历了早表生期、晚表生期、浅埋藏期和深埋藏期等4期充填。盆地东部膏模孔的充填程度明显高于盆地中部的靖边气田,充填程度主要受风化壳古岩溶地貌的控制,在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二级古岩溶地貌中的平台、残丘、坡地及古沟槽两侧,膏模孔充填弱,储集空间大,储集性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纪 马家沟组 风化壳 岩溶储层 膏模孔 充填特征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安塞地区延长组下部砂岩储层中的铸模孔特征与成因
8
作者 郑雪莹 杨清宇 +1 位作者 何为 张婕 《甘肃科学学报》 2021年第4期5-12,共8页
吴起-安塞地区的延长组下组合包括长8、长9和长10共3个层段,普遍以低-特低孔、特-超低渗为主。通过铸体薄片镜下观察、压汞测试、微米CT扫描、包裹体测温、荧光等方法进行分析,发现储层孔隙类型主要有次生的粒间孔、长石粒内孔、粘土矿... 吴起-安塞地区的延长组下组合包括长8、长9和长10共3个层段,普遍以低-特低孔、特-超低渗为主。通过铸体薄片镜下观察、压汞测试、微米CT扫描、包裹体测温、荧光等方法进行分析,发现储层孔隙类型主要有次生的粒间孔、长石粒内孔、粘土矿物晶内孔、颗粒的铸模孔、浊沸石溶孔等。随着储层孔隙度减小、渗透率降低,长石粒内孔和铸模孔所占比例上升,粒间孔比例下降。以铸模孔为主的储层孔隙多呈粗歪度,但不发育较大的粒间孔隙,孔隙喉道少,配位数低,空间形态上呈孤立状,孔壁光滑或偶见极少石英微晶紧贴孔壁生长,内部具有荧光显示。成岩作用分析表明,铸模孔形成于砂岩强烈压实之后和储层致密化之前,随着烃源岩成熟并排出酸性流体,砂岩储层中的颗粒和杂基会逐渐被溶蚀形成孔隙,部分长石颗粒甚至被完全溶蚀成铸模孔。而后在碳酸盐胶结物充填孔隙发生致密化过程中,位于流体运移主通道边缘上的部分粒内孔、铸模孔因被少量油气充填,而在储层致密化过程中保留下来,其余孔隙和喉道大部分被碳酸盐矿物胶结,因此形态孤立。铸模孔的大量出现是储层先成藏后致密的典型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孔隙 铸模孔 致密储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