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fferent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molecular features between right-sided and left-sided colon cancers 被引量:35
1
作者 Hong Shen Jiao Yang +6 位作者 Qing Huang Meng-Jie Jiang Yi-Nuo Tan Jian-Fei Fu Li-Zhen Zhu Xue-Feng Fang Ying Yua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5年第21期6470-6478,共9页
The colon is derived from the embryological midgut and hindgut separately,with the right colon and left colon having different features with regards to both anatom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Cancers located... The colon is derived from the embryological midgut and hindgut separately,with the right colon and left colon having different features with regards to both anatom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Cancers located in the right and left colon are referred to as right colon cancer(RCC) and left colon cancer(LCC),respectively,based on their apparent anatomical positions.Increasing evidence supports the notion that not only are there differences in treatment strategies when dealing with RCC and LCC,but molecular features also vary between them,not to mention the distinguishing clinical manifestations.Disease-free survival after radical surgery of both RCC and LCC are similar.In the treatment of RCC,the benefit gained from adjuvant FOLFIRI chemotherapy is superior,or at least similar,to LCC,but inferior to LCC if FOLFOX regimen is applied.On the other hand,metastatic LCC exhibits longer survival than that of RCC in a palliative chemotherapy setting.For KRAS wild-type cancers,LCC benefits more from cetuximab treatment than RCC.Moreover,advanced LCC shows a higher sensitivity to bevacizumab treatment in comparison with advanced RCC.Significant varieties exist at the molecular level between RCC and LCC,which may serve as the cause of all apparent differences.With respect to carcinogenesis mechanisms,RCC is associated with known gene types,such as MMR,KRAS,BRAF,and mi RNA-31,while LCC is associated with CIN,p53,NRAS,mi RNA-146 a,mi RNA-147 b,and mi RNA-1288.Regarding protein expression,RCC is related to GNAS,NQO1,telomerase activity,P-PDH,and annexin A10,while LCC is related to Topo I,TS,and EGFR.In addition,separated pathways dominate progressionto relapse in RCC and LCC.Therefore,RCC and LCC should be regarded as two heterogeneous entities,with this heterogeneity being used to stratify patients in order for them to have the optimal,current,and novel therapeutic strategies in clinical practice.Additional research is needed to uncover further differences between RCC and L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N cancer right LEFT SURVIVAL molecular
下载PDF
扶正解毒法改善肺癌分子靶向治疗获得性耐药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浩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563-1565,共3页
以吉非替尼为代表的分子靶向药物是肺癌领域的里程碑。获得性耐药是制约肺癌分子靶向药物疗效的瓶颈。中医认为:正气亏虚、余毒内蕴是导致获得性耐药的基本病机,扶正解毒是治疗的主要法则。临床与基础研究证明基于扶正解毒治则的中药复... 以吉非替尼为代表的分子靶向药物是肺癌领域的里程碑。获得性耐药是制约肺癌分子靶向药物疗效的瓶颈。中医认为:正气亏虚、余毒内蕴是导致获得性耐药的基本病机,扶正解毒是治疗的主要法则。临床与基础研究证明基于扶正解毒治则的中药复方能够改善分子靶向治疗获得性耐药。中医药的优势在于整体调节,与专注于精准治疗的分子靶向药物相结合,有可能发挥宏观与微观的协同效应,成为肺癌治疗的创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分子靶向治疗 获得性耐药 扶正解毒
下载PDF
左、右半结肠癌的预后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差异 被引量:7
3
作者 杨琦 孔祥兴 丁克峰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6年第24期3556-3563,共8页
左、右半结肠癌具有明显的异质性,除了流行病学、组织病理类型、临床表现上的差异,其在自然预后、治疗预后和复发后的生存上均存在差异,且与分期相关,这些预后差异亦提示了左、右半结肠癌不同的基因背景与分子生物学特征.本文就左、右... 左、右半结肠癌具有明显的异质性,除了流行病学、组织病理类型、临床表现上的差异,其在自然预后、治疗预后和复发后的生存上均存在差异,且与分期相关,这些预后差异亦提示了左、右半结肠癌不同的基因背景与分子生物学特征.本文就左、右半结肠癌在临床预后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方面的差异作一综述,对不同期别的左、右半结肠癌分别论述了肿瘤位置于预后的影响,同时对一些具有相对明确预后意义的分子与通路进行了总结论述,初步探究临床与分子差异的联系.综合考虑位置对结肠癌预后的影响及左、右半结肠癌预后分子的差异,将有助于更精确地判断结肠癌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半结肠癌 右半结肠癌 预后 分子
下载PDF
海上用绳索衰减性能规律研究
4
作者 王善元 顾鼎芳 +1 位作者 孙玉花 陈丽珍 《中国纺织大学学报》 CSCD 1992年第3期36-45,共10页
本文研究海上用绳索衰减性能的规律。作为海上用绳索,导致性能衰减的原因包括拉伸、磨损、日晒、雨淋以及海水腐蚀等。本文通过模拟天然气候老化的方法以及测试分析旧绳索的结构和性能的变化,得到不同纤维制作的绳索其衰减规律并不相同... 本文研究海上用绳索衰减性能的规律。作为海上用绳索,导致性能衰减的原因包括拉伸、磨损、日晒、雨淋以及海水腐蚀等。本文通过模拟天然气候老化的方法以及测试分析旧绳索的结构和性能的变化,得到不同纤维制作的绳索其衰减规律并不相同,对于同一种绳索的内外层纤维其衰减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减 磨损 强伸性能 绳萦
下载PDF
调控左右不对称模式建成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5
作者 肖莉 石清明 +4 位作者 杨茂 杨琴 李新枝 周红利 黄四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9期10187-10189,共3页
器官左右不对称模式发生的内在分子调控机制极其复杂。综述了近年来4种经典分子信号途径在调控组织器官不对称发育中的作用及分子调控机制。
关键词 左右不对称 分子信号 调控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分子标志物的筛选 被引量:3
6
作者 魏英杰 胡盛寿 +6 位作者 黄洁 黄银霞 李君 张晓玲 李望 张浩 唐跃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共7页
筛选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引起心力衰竭的分子标志物。方法:从本院的心脏病组织库中挑选5例病理诊断明确和各方面资料比较齐全的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引起心力衰竭的心脏病标本(来源于心脏移植的受体),与年龄、性别和种族等因素相... 筛选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引起心力衰竭的分子标志物。方法:从本院的心脏病组织库中挑选5例病理诊断明确和各方面资料比较齐全的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引起心力衰竭的心脏病标本(来源于心脏移植的受体),与年龄、性别和种族等因素相匹配的正常对照心脏组织(来源于心脏移植的供体)进行全基因组表达芯片的比较研究。应用晶芯人类全基因组寡核苷酸微阵列基因表达谱芯片(含有人类基因35000个),筛选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基因表达谱的改变。应用real-timeRT-PCR验证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基因表达改变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结果:应用基因表达芯片研究方法共筛选出7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35个基因在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引起的心力衰竭中表达升高,而另有43个基因表达降低。其中变化较多的基因属于与代谢相关的基因。对其中36个差异表达基因应用real-timeRT-PCR的方法进行了验证,差异表达基因的准确性在75%,并首次报告了心钠素在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引起的心力衰竭中表达明显升高。结论:在世界上首次应用基因表达芯片的方法,观察了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基因表达谱的改变,为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分子机制的阐明和寻找疾病特异的分子标志物,以用于鉴别诊断、判断病情和预后及指导个性化治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 心力衰竭 差异表达基因 分子标志物
下载PDF
左、右半结肠癌患者分子生物学与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7
作者 韩婷婷 刘馨 +6 位作者 王晓雄 李鸿生 蔡静静 李卓颖 郭银金 杨锐娇 周永春 《重庆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1016-1020,1026,共6页
目的比较左半结肠癌(LCC)和右半结肠癌(RCC)患者下一代测序基因检测结果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该院分子诊断中心335例结肠癌患者的下一代测序技术基因检测结果及临床病例资料,分析LCC、RCC的分子生物学和... 目的比较左半结肠癌(LCC)和右半结肠癌(RCC)患者下一代测序基因检测结果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该院分子诊断中心335例结肠癌患者的下一代测序技术基因检测结果及临床病例资料,分析LCC、RCC的分子生物学和临床病理特征。结果335例患者中LCC 267例,RCC 72例。与LCC患者比较,RCC患者肿瘤最大径≥5 cm占比(44.44%vs.14.83%)及BRAF(8.33%vs.3.04%)、PTEN(12.50%vs.3.80%)、PIK3CA(26.39%vs.10.65%)、SMAD4(16.90%vs.9.47%)基因突变率和微卫星高度不稳定型(MSI-H)占比(13.89%vs.1.52%)更高,TP53基因突变率(66.67%vs.82.51%)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C、RCC患者的分子生物学和病理特征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右半结肠癌 二代测序 基因突变 分子生物学特征 临床病理特征
下载PDF
左、右半结肠癌的差异 被引量:11
8
作者 胡继霖 卢云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8年第6期514-517,共4页
目前认为左、右半结肠癌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二者在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组织学、分子生物学、靶向药物治疗、预后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二者的治疗理念也不尽相同。对于左、右半结肠癌差异的深入认识,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在精准医疗时代... 目前认为左、右半结肠癌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二者在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组织学、分子生物学、靶向药物治疗、预后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二者的治疗理念也不尽相同。对于左、右半结肠癌差异的深入认识,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在精准医疗时代对患者做出准确的个体化评价和精准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左半结肠癌 右半结肠癌 分子生物学 预后
原文传递
药食用菌新品种保护及DUS测试指南研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晓柳 钟灿 +4 位作者 谢景 侯凤飞 戴甲木 张水寒 金剑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73-1180,共8页
药食用菌是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重要生物类群。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药食用菌的研究和利用,药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新品种保护以及品种权等问题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介绍了我国农业农村部颁布的13个药食用菌类DUS[特异性(disti... 药食用菌是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重要生物类群。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药食用菌的研究和利用,药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新品种保护以及品种权等问题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介绍了我国农业农村部颁布的13个药食用菌类DUS[特异性(distinctness)、一致性(uniformity)和稳定性(stability)]测试指南,对农业农村部药食用菌DUS测试指南的范围、颁布时间、主要内容、提交材料要求和测试性状等进行了解读和分析,概述了药食用菌DUS测试指南研制及测试技术研究现状,论述了药食用菌新品种的发展历程及申请授权情况,对药食用菌新品种保护和DUS测试技术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食用菌 DNA分子标记技术 特异性 一致性 稳定性 品种权
原文传递
基于比较基因组学的高地芽孢杆菌6ww6分子标识筛选及其快速鉴定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旭健 杜秉海 +6 位作者 殷志秋 程齐 周丹丹 汪城墙 李慧 刘凯 丁延芹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741-3750,共10页
【目的】高地芽孢杆菌(Bacillus altitudinis)6ww6是一株根际耐盐促生菌,可以作为微生物肥料的优选菌种。为了加强菌种知识产权保护,建立菌株快速检测方法。【方法】本研究通过基因组比对分析、TBLASTn检索、NR库检索验证并剔除有其他... 【目的】高地芽孢杆菌(Bacillus altitudinis)6ww6是一株根际耐盐促生菌,可以作为微生物肥料的优选菌种。为了加强菌种知识产权保护,建立菌株快速检测方法。【方法】本研究通过基因组比对分析、TBLASTn检索、NR库检索验证并剔除有其他同源的结果序列,最终得到菌株6ww6的孤儿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鉴定。【结果】筛选出5个特异性基因J939_13195、J9319_05960、J9319_13355、J9319_05965和J9319_13350。引物5960F和5960R可以单一性扩增出菌株6ww6的目的基因J9319_05960,确定其为菌株6ww6的特异性分子标识。【结论】本研究确定了菌株6ww6的唯一性身份编码,建立了以比较基因组学和孤儿基因为基础的菌株水平上的鉴定方法。该方法具有快速、精确、能鉴定到菌株水平的优点,对于有价值微生物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肥料 比较基因组学 菌株分子标识 高地芽孢杆菌6wW6 知识产权
原文传递
灯盏生脉胶囊抗慢性脑缺血的分子作用机制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曹光昭 徐核 +4 位作者 张毅 周瑞 项昌培 张晶晶 杨洪军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9-56,共8页
目的:在确定灯盏生脉胶囊抗慢性脑缺血作用基础上,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解析。方法:采用右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慢性脑缺血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金纳多组(48 mg·kg^(-1))、灯盏生脉胶囊低、高剂量组(0.... 目的:在确定灯盏生脉胶囊抗慢性脑缺血作用基础上,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解析。方法:采用右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慢性脑缺血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金纳多组(48 mg·kg^(-1))、灯盏生脉胶囊低、高剂量组(0.0405、0.162 g·kg^(-1))。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及旷场实验对其药效进行评价,基于PubChem、GeneCards、Metascape等数据库进行靶点搜集、富集等分析,通过STRING 11.0、Cytoscape 3.7.1构建灯盏生脉胶囊成分靶点与慢性脑缺血疾病靶点相互作用网络、核心靶点网络及“成分-核心靶标-通路”网络,采用网络药理学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究,并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训练第3~5天,灯盏生脉胶囊低剂量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灯盏生脉胶囊高、低剂量组小鼠的穿越平台次数、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总运动距离及中央区域运动距离增加。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灯盏生脉胶囊可能通过参与炎症反应、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血液循环、血管生成、细胞外基质等相关的生物学过程及通路,干预白细胞介素-6(IL-6)、TN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等靶点发挥抗慢性脑缺血的作用。分析生物学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灯盏生脉胶囊可降低小鼠脑组织中IL-6表达。结论:灯盏生脉胶囊具有明显抗慢性脑缺血作用,网络药理学揭示了灯盏生脉胶囊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灯盏生脉胶囊 慢性脑缺血 右侧颈总动脉结扎 药效评价 分子机制 白细胞介素-6(IL-6)
原文传递
左右半结肠癌多组学分子特征差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奕天飞 胡诗芸 +4 位作者 宓佳莹 倪舒静 陈辰 陈乐意 廖奇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1期208-218,共11页
结肠癌(colon cancer,C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癌症前列。根据解剖学位置,CC可分为左半结肠癌(left-sided colon cancer,LCC)和右半结肠癌(right-sided colon cancer,RCC),两者在临床特征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近... 结肠癌(colon cancer,C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癌症前列。根据解剖学位置,CC可分为左半结肠癌(left-sided colon cancer,LCC)和右半结肠癌(right-sided colon cancer,RCC),两者在临床特征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近些年来,随着生物学技术和测序技术的发展,从多组学角度分析LCC和RCC分子特征和微环境差异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从而来揭示患者预后并指导其治疗。该文从基因突变、基因表达、miRNA表达、DNA甲基化、免疫微环境、共识分子亚型以及免疫治疗这几个方面来阐述LCC和RCC在分子特征和治疗差异上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半结肠癌 右半结肠癌 多组学 分子特征 免疫微环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