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estigations on the adsorbents for uremic middle molecular toxins (Ⅱ)——Influences of crosslinking agent chain length on the adsorption capacities of crosslinked chitosan adsorbents 被引量:2
1
作者 王虹 袁直 +2 位作者 刘晓航 滕欣莲 何炳林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01年第5期457-464,共8页
Chitosan resins, which clinically served as adsorbents in hemoperfusion therapy, were prepared with reversed-phase suspension methodology using three differently structured crosslinking agents, methanal, glyoxal and g... Chitosan resins, which clinically served as adsorbents in hemoperfusion therapy, were prepared with reversed-phase suspension methodology using three differently structured crosslinking agents, methanal, glyoxal and glutaraldehyde. And the glyoxal and glutaraldehyde crosslinked chitosan resins were reduced with NaBH4 afterwards. By analyzing the results from FTIR and SEM, it was found that the reduction treatment to the adsorbents efficiently improved the chemical stability of these chitosan resins, and the shifts in crosslinking agents exerted influences over the morphologies of the adsorbents obviously. After being put to use in the adsorption tests upon some model uremic middle molecular toxins and BSA in vitro, all three adsorbents demonstrated a fairly realistic adsorption capability to the model toxins but little to BSA. And the adsorption process reached the equilibrium in a clinically qualified short time. But the adsorption capacities of these adsorbents to the model toxins were quite different. It had been found that with the growing of fatty chain length of crosslinking agent, these adsorbents showed a gradually increased adsorption capacity to the model toxins, and the glutaraldehyde crosslinked chitosan resin behaved b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MOPERFUSION UREMIA middle molecular toxins adsorbent crosslinked chitosan.
原文传递
小菜蛾杀虫抗体的对靶设计及验证
2
作者 谢雅晶 杨立应 +8 位作者 胡晓丹 徐重新 张霄 高美静 卢莉娜 仲建锋 朱庆 刘媛 刘贤金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12-1219,共8页
本研究拟通过模拟Cry毒素创制新型杀虫蛋白质用于小菜蛾防治,主要利用三维结构模拟及分子对接技术,以前期获得的抗Cry1Ab抗体为模板设计2个基因工程抗体(GEAb)。其中,具有杀虫活性的GEAb-GGCC与小菜蛾中肠刷状边缘膜囊泡(BBMV)具有较高... 本研究拟通过模拟Cry毒素创制新型杀虫蛋白质用于小菜蛾防治,主要利用三维结构模拟及分子对接技术,以前期获得的抗Cry1Ab抗体为模板设计2个基因工程抗体(GEAb)。其中,具有杀虫活性的GEAb-GGCC与小菜蛾中肠刷状边缘膜囊泡(BBMV)具有较高结合活性,并与Cry1A和Cry1B具有重叠的BBMV结合位点。BBMV免疫沉淀分析鉴定结果显示,与GEAb-GGCC结合的中肠蛋白质包括氨肽酶N(APN)、V-ATP酶B亚基和polycalin。由于GEAb-GGCC缺乏Cry1A类蛋白质中负责成孔的α-螺旋结构,推测GEAb-GGCC或通过结合小菜蛾中肠受体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引起中肠损伤,导致虫体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靶设计 杀虫基因工程抗体 分子对接 小菜蛾 Cry毒素
下载PDF
T-2毒素毒性分子作用机制与脱毒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杨宇翔 修福晓 +3 位作者 孙宁 徐耀禄 张自强 刘玉梅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6-171,共6页
T-2毒素是一种A类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具有高度致毒作用、毒性较难降解等特点,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安全。目前,用于T-2毒素脱毒的方法有物理吸附法、化学试剂中和法、微生物分解法等。但T-2毒素导致的中毒反应的分子机制还尚未明确,可能涉... T-2毒素是一种A类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具有高度致毒作用、毒性较难降解等特点,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安全。目前,用于T-2毒素脱毒的方法有物理吸附法、化学试剂中和法、微生物分解法等。但T-2毒素导致的中毒反应的分子机制还尚未明确,可能涉及多个方面,如线粒体损伤、细胞自噬、免疫逃逸、细胞凋亡等。因此,文章主要探讨了T-2毒素毒性作用分子机制以及T-2毒素脱毒的研究进展,为T-2毒素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2毒素 毒性效应 分子机制 霉菌毒素
下载PDF
冠心病瘀毒证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
4
作者 刘昕怡 张晓囡 +1 位作者 李晓雅 刘龙涛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0-403,共4页
冠心病瘀毒证是基于冠心病稳定期向不稳定期转变的病机演变理论,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液流变学、血小板功能及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异常,脂代谢紊乱,炎症反应及肠道菌群失调等密切相关。该文从理化指标和分子生物学方面探讨冠心病“因瘀... 冠心病瘀毒证是基于冠心病稳定期向不稳定期转变的病机演变理论,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液流变学、血小板功能及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异常,脂代谢紊乱,炎症反应及肠道菌群失调等密切相关。该文从理化指标和分子生物学方面探讨冠心病“因瘀致毒,因毒致变”的证候本质,旨在为瘀毒证客观化提供参考,同时为进一步完善中西医结合诊治冠心病-瘀毒证提供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瘀毒证 分子生物学 病机
下载PDF
温阳解毒方治疗结直肠癌的核心靶基因筛选及其机制分析
5
作者 陈伊伦 钱力汇 +2 位作者 李文迪 孙磊涛 丁书凝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1期31-35,共5页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筛选温阳解毒方治疗结直肠癌的核心靶基因,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Uniprot数据库检索温阳解毒方6种中药的有效成分及相关靶基因,经Genecards数据库筛选得到结直肠癌相关疾病靶基因...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筛选温阳解毒方治疗结直肠癌的核心靶基因,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Uniprot数据库检索温阳解毒方6种中药的有效成分及相关靶基因,经Genecards数据库筛选得到结直肠癌相关疾病靶基因,二者取交集后得到温阳解毒方治疗结直肠癌的潜在靶基因。基于STRING数据库、Cytoscape软件绘制蛋白质互相作用网络(PPI)图并进行拓扑学分析,得到温阳解毒方治疗结直肠癌的核心靶基因。对核心靶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对6种中药重复的关键活性成分和核心靶基因进行结构验证。结果 温阳解毒方6种中药的相关靶基因269个,与1 349个结直肠癌相关疾病靶基因取交集后,得到温阳解毒方治疗结直肠癌的潜在靶基因131个。PPI图的拓扑学分析结果显示,温阳解毒方治疗结直肠癌的核心靶基因有6个,分别是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p5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JUN、雌激素受体1(ESR1)、肿瘤坏死因子(TNF)。GO功能及KEE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核心靶基因主要作用于综合肿瘤信号通路、细胞衰老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Akt1、TNF、EGFR与温阳解毒方6种中药的11种关键活性成分均有较低的结合能,其中TNF与甲基黄连碱、EGFR与β-谷甾醇是结合能最低的两组,结合能分别为-6.78、-6.56。结论 温阳解毒方治疗结直肠癌的核心靶基因有Akt1、p53、JUN、EGFR、ESR1、TNF,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53、TNF、PI3K/Akt等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阳解毒方 结直肠癌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PI3K/AKT信号通路
下载PDF
尿毒症中分子毒物吸附剂的研究(Ⅰ)——戊二醛交联壳聚糖吸附剂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虹 袁直 +1 位作者 滕欣莲 何炳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5-77,共3页
Glutaraldehyde crosslinked chitosan used in the adsorption upon model uremic middle molecular toxins was studied. In comparison with untreated glutaraldehyde crosslinked chitosan resin beads, the hydrogen reduced ones... Glutaraldehyde crosslinked chitosan used in the adsorption upon model uremic middle molecular toxins was studied. In comparison with untreated glutaraldehyde crosslinked chitosan resin beads, the hydrogen reduced ones showed a quite realistic behavior in the adsorption upon those model toxins, and the amount of adsorption was fairly high while the equilibrium time was obviously shorte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症 中分子毒物 血液灌流 壳聚糖 吸附剂 戊二醛 交联 血液净化疗法
下载PDF
中分子毒素在碳纳米管上的吸附 被引量:14
7
作者 叶超 巩前明 +1 位作者 卢方平 梁吉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21-1324,共4页
研究了两种不同形态的碳纳米管(随机生长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及定向生长多壁碳纳米管(ACNTs))对典型中分子毒素的吸附性能.并与两种现有商用血液灌流吸附材料(活性炭(AC)及大孔吸附树脂(MR))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碳纳米管(CNYs)具有优... 研究了两种不同形态的碳纳米管(随机生长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及定向生长多壁碳纳米管(ACNTs))对典型中分子毒素的吸附性能.并与两种现有商用血液灌流吸附材料(活性炭(AC)及大孔吸附树脂(MR))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碳纳米管(CNYs)具有优异的中分子吸附能力,其中MWCNTs对典型中分子毒素的吸附量可达47.18mg·g^(-1),为活性炭的10.8倍,为大孔吸附树脂的5.5倍.此外,碳纳米管的吸附非常迅速,中分子毒素在MWCNTs及ACNTs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仅为10min和15min,而活性炭及大孔吸附树脂则分别需要60min及120min.碳纳米管优异的吸附性能得益于其独特的微观结构所形成的发达的中孔.因此,碳纳米管可望成为高效的吸附材料,应用于血液灌流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吸附 中分子毒素 血液灌流
下载PDF
高通量透析的效果及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被引量:26
8
作者 班遵浦 罗国鸿 陈彤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5-128,共4页
目的探讨高通量透析对中分子物质的清除作用及透析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月在该院血液净化中心行血液透析的216例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根据透析方式将患者随机分为高通量透析组(HF,n=104)和低通量透析组(LF,... 目的探讨高通量透析对中分子物质的清除作用及透析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月在该院血液净化中心行血液透析的216例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根据透析方式将患者随机分为高通量透析组(HF,n=104)和低通量透析组(LF,n=112),检测治疗前后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β2微球蛋白(β2-MG)、免疫反应性甲状旁腺激素(iPTH)及C反应蛋白(CRP)浓度水平,卡普兰-迈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患者生存率,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透析后,两组血清Cr、BUN、β2-MG、iPTH及CRP浓度均降低,HF组血清Cr、BUN、β2-MG及iPTH浓度低于LF组,HF组临床症状改善多于LF组(χ~2=5.782,P=0.016)。LF组死亡率高于HF组(χ~2=4.202,P=0.040),HF组累积生存率高于LF组(P=0.01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透析类型、心血管疾病、肾小球滤过率(GFR)、血清Cr及β2-MG水平是影响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通量透析(HFHD)能有效清除尿毒症患者体内中分子毒素,改善临床症状,降低透析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透析 中分子物质 预后 尿毒症
下载PDF
创伤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明华 张庆玲 +1 位作者 刘玉馥 府伟灵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00-103,共4页
目的 通过对创伤病房金黄色葡萄球菌 (SA )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为临床预防和治疗 SA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创伤病房近 3年 SA培养阳性病例 2 9例 ,采用多重 PCR扩增 SA的毒素基因 tst和 sec,分析毒素基因的存在与发热的关... 目的 通过对创伤病房金黄色葡萄球菌 (SA )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为临床预防和治疗 SA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创伤病房近 3年 SA培养阳性病例 2 9例 ,采用多重 PCR扩增 SA的毒素基因 tst和 sec,分析毒素基因的存在与发热的关系 ;通过 PCR扩增 MRSA基因组稀有限制区旁的 DNA序列 ,对 MRSA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2 9例患者中 ,12例为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 (MSSA ) ;17例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 ;MRSA携带 tst和 sec基因比率 (均为 88.2 % )显著高于 MSSA (分别为 33.3%和 4 1.7% ,P =0 .0 14 ) ;19例伴有发热 ,其中 16例含有 tst和 sec基因 ,10例不伴发热 ,其中 4例含 tst和 sec基因 ,发热组携带两种基因比率显著高于不发热组 (P =0 .0 32 ) ;稀有限制区 PCR(IRS- PCR)分型表明 2 0 0 1年感染 MRSA的 10例患者有 8例为同种基因型。结论  tst和 sec基因的存在可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发热有关 ,2 0 0 1年创伤病房可能存在 MRSA暴发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分子流行病学 毒素基因 稀有限制区PCR 基因分型
下载PDF
腐败梭菌α毒素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小云 张存帅 +3 位作者 关孚时 蒋玉文 冯杉 宋晓晖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2-115,共4页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技术 ,从腐败梭菌强毒株C5 5_1中 ,扩增出大小为 132 7bp的腐败梭菌α毒素全基因 (csa132 7基因 ) ,并将其克隆入 pMD18_T载体中。转化至受体菌DH5α后 ,经Amp/IPTG/X_Gal选择培养 ,提取质粒 ,PCR和EcoRⅠ /Ps...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技术 ,从腐败梭菌强毒株C5 5_1中 ,扩增出大小为 132 7bp的腐败梭菌α毒素全基因 (csa132 7基因 ) ,并将其克隆入 pMD18_T载体中。转化至受体菌DH5α后 ,经Amp/IPTG/X_Gal选择培养 ,提取质粒 ,PCR和EcoRⅠ /PstⅠ双酶切鉴定 ,筛选阳性重组克隆。核苷酸序列分析证实 ,csa132 7基因开放阅读框架由 132 0bp组成 ,编码 4 4 0个氨基酸残基。与GenBank中登录的国外Fukushima 5株、Kagoshima 1株、Mie株和 4 4株的α毒素全基因相比 ,核苷酸同源率分别为 10 0 %、99 4 7%、99 2 5 %和 97 6 7% ,推导氨基酸的同源率分别达 10 0 %、10 0 %、99 7%和 97 0 6 %。表明本实验所克隆的csa1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败梭菌 Α毒素 分子克隆 核苷酸序列
下载PDF
产气荚膜梭菌β毒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1
作者 霍萍萍 张聪敏 +4 位作者 胡明丽 赵宇亮 王琳 高洁 赵宝华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0-94,共5页
产气荚膜梭菌β毒素是引起人和动物食物中毒、气性坏疽和坏死性肠炎的一种致死性毒素。论文主要针对产气荚膜梭菌β毒素的基因和蛋白的分子结构及其致病机理进行介绍,对几种重要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各自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产气荚膜梭菌β毒素是引起人和动物食物中毒、气性坏疽和坏死性肠炎的一种致死性毒素。论文主要针对产气荚膜梭菌β毒素的基因和蛋白的分子结构及其致病机理进行介绍,对几种重要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各自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对产气荚膜梭菌的预防和治疗的方法进行了概括,为产气荚膜梭菌β毒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气荚膜梭菌 β毒素基因 分子结构 致病机制 诊断治疗
下载PDF
嗜水气单胞菌HEC毒素基因的克隆及酶谱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陈怀青 陆承平 +2 位作者 袁世山 于康震 卢景良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39-343,共5页
嗜水气单胞菌HEC毒素是该菌重要的致病因子和保护性抗原。为了解其分子生物学特性,用SDS-蛋白酶K法提取了嗜水气单胞菌J-1株的染色体,经EcoRI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后作Southernblotting,用DIG标... 嗜水气单胞菌HEC毒素是该菌重要的致病因子和保护性抗原。为了解其分子生物学特性,用SDS-蛋白酶K法提取了嗜水气单胞菌J-1株的染色体,经EcoRI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后作Southernblotting,用DIG标记的HEC毒素探针检测,其5.0kb的酶切片段呈阳性。回收该片段,与pUC19相连,转化大肠杆菌JM109。提取X-gal平板上白色菌落的质粒,经大小比较、EcoRI酶切分析及DIG标记HEC毒素核酸探针斑点杂交鉴定,获得pHEC11等含5.0kb目的DNA片段的重组质粒。pHEC11质粒经酶切、电泳,证实目的DNA片段中含有BamHI、SmaⅠ、PstⅠ及PvuⅡ等酶切位点,并绘制了其物理图谱。同时还构建了若干亚克隆,为研制嗜水气单胞菌基因工程苗提供了目的基因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HEC 毒素 基因 分子克隆 物理图谱
下载PDF
ST9型动物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子分型、毒素基因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强 邢晓楠 +4 位作者 王新 王晓 俞英 吴聪明 沈建忠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53-858,共6页
为了解动物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ST9型的耐药表型、毒素基因和分子型,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药敏纸片法、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SCCmec分型、spa分型和PFGE分型技术分别对12株猪源和6株牛源MRSA... 为了解动物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ST9型的耐药表型、毒素基因和分子型,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药敏纸片法、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SCCmec分型、spa分型和PFGE分型技术分别对12株猪源和6株牛源MRSA ST9进行耐药性、毒素基因和分子分型研究。结果显示这些MRSA ST9型菌株除了对万古霉素100%敏感外,对其余31种抗生素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其耐药率在5.6%~100%;所有菌株(100%)均携带有毒素基因,毒素基因的检测依次为seg(94.4%)、seb(83.3%)、sed(72.2%)、PVL(55.6%)、sei(11.1%)和sea(5.6%),均未检测到ETs、tsst-1、sec、see、seh和sej基因,得到10个毒力基因型;分子型以ST9-SCCmec IVb-t899克隆系为主(17株,94.4%),其次是MRSA-ST9-SCCmec II-t899(1株,5.6%)。PFGE分型证实MRSA ST9存在一定的传播性。本研究MRSA ST9型菌株主要流行ST9-SCCmec IVb-t899克隆系,该克隆系携带较多毒素基因、多重耐药和传播性,给动物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SA ST9 耐药性 毒素基因 分子型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检测技术的常用靶基因 被引量:11
14
作者 范一灵 潘峰 史贤明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72-76,共5页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可以产生多种毒素并具有广泛的耐药性。从特异性基因位点、抗药性基因和毒素基因3个方面列举了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靶基因以及利用这些靶基因的PCR检测方法。详细说明了这些基因的发现、功能和实际...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可以产生多种毒素并具有广泛的耐药性。从特异性基因位点、抗药性基因和毒素基因3个方面列举了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靶基因以及利用这些靶基因的PCR检测方法。详细说明了这些基因的发现、功能和实际应用情况。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检测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汇总、比较,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趋势和研究领域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药性 毒素 分子检测 靶基因
下载PDF
产气荚膜梭菌β2毒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董洁 张红垒 +1 位作者 许信刚 姜艳芬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1-85,共5页
产气荚膜梭菌是引起各种动物坏死性肠炎和肠毒血症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该菌可以产生15种以上的毒素,α、β、ε、ι毒素、肠毒素及β2毒素等被认为是主要致病性毒素,其中β2毒素被推测在该病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对β2... 产气荚膜梭菌是引起各种动物坏死性肠炎和肠毒血症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该菌可以产生15种以上的毒素,α、β、ε、ι毒素、肠毒素及β2毒素等被认为是主要致病性毒素,其中β2毒素被推测在该病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对β2毒素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和完善。论文就产气荚膜梭菌β2毒素的分子结构特征、生物学特征、致病性及免疫原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气荚膜梭菌 β2毒素 分子结构特征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分子模拟和实验验证探究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外用中药复方专利的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
16
作者 周振华 周莉 +2 位作者 张彬 李坤平 李博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3-523,共11页
目的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分析外用中药复方专利治疗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的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并通过实验验证相关结果。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检索数据库中治疗DFU的外用中药复方专利,去重后构建DFU外用... 目的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分析外用中药复方专利治疗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的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并通过实验验证相关结果。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检索数据库中治疗DFU的外用中药复方专利,去重后构建DFU外用中药复方专利集,对其进行频数、性味归经、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筛选治疗DFU的外用核心中药数据集;进一步建立疾病-核心中药-活性成分-共有靶点网络模型,通过共有靶点建立蛋白-蛋白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PPI),利用Metascape平台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借助分子对接及动力学模拟评估潜在关键靶标与活性成分之间的结合能力与稳定性;并基于CCK-8法评估关键活性成分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验证活性成分对PI3K及Akt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结果共收集专利98项,包含中药281味。其中,寒性中药应用次数最多,归肝经中药应用最多,清热类中药应用最多。通过数据挖掘获得频数前3位的核心中药为当归、黄柏和红花,进一步筛选得出核心中药包含活性成分85种,其对应疾病靶点889个;与DFU靶点取交集后得到166个共有靶点,通过PPI网络拓扑分析,确定了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等8个核心靶点。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证实,核心中药的活性成分主要作用于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等相关靶点,通过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等信号通路治疗DFU。分子对接和动力学模拟表明关键靶点与其对应的核心成分之间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及稳定性。实验研究表明,关键活性成分豆甾醇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其可明显上调PI3K及Akt的转录水平。结论通过多维数据挖掘分析证实治疗DFU的外用复方大多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特性,其关键活性成分豆甾醇、二氢尼洛替星主要作用于PPARγ及TNF-α等DFU靶点;豆甾醇可明显上调PI3K及Akt信号通路发挥治疗DFU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溃疡 外用中药复方专利 数据挖掘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动力学模拟 实验验证 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
下载PDF
D型产气荚膜梭菌ε毒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高洁 张聪敏 +2 位作者 刘伟 赵宇亮 赵宝华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1-105,共5页
D型产气荚膜梭菌常引起新生羔羊痢疾和山羊、牛等家畜的肠毒血症,致死性强,对畜牧业造成很大的危害。ε毒素是D型产气荚膜梭菌的主要致死性毒力因子和保护性抗原,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该毒素的研究具有重要实际意义。论文主要对国内外关... D型产气荚膜梭菌常引起新生羔羊痢疾和山羊、牛等家畜的肠毒血症,致死性强,对畜牧业造成很大的危害。ε毒素是D型产气荚膜梭菌的主要致死性毒力因子和保护性抗原,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该毒素的研究具有重要实际意义。论文主要对国内外关于D型产气荚膜梭菌ε毒素分子生物学结构与性质,ε毒素引起的家畜肠毒血症以及对其作用靶器官肾脏和脑组织破坏的致病机理进行了介绍,对国内外D型产气荚膜梭菌ε毒素预防措施进行了综述,为研究D型产气荚膜梭菌ε毒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预防治疗动物肠毒血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型产气荚膜梭菌 ε毒素 毒性分子基础 肠毒血症 预防
下载PDF
水稻基腐病细菌毒素的遗传特性和产毒相关的分子标记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琼光 张静一 +1 位作者 王玉涛 王振中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6-451,共6页
【目的】水稻基腐病(Erwinia chrysanthemi pv.zeae)是水稻上重要的细菌病害之一,本论文对该病菌的毒素遗传特性和产毒相关的分子标记进行了研究。【方法】通过化学诱变方法,筛选基腐细菌去质粒的突变体Ech7-mu1;应用RAPD技术,筛选产毒... 【目的】水稻基腐病(Erwinia chrysanthemi pv.zeae)是水稻上重要的细菌病害之一,本论文对该病菌的毒素遗传特性和产毒相关的分子标记进行了研究。【方法】通过化学诱变方法,筛选基腐细菌去质粒的突变体Ech7-mu1;应用RAPD技术,筛选产毒素相关的分子标记。【结果】毒素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野生菌Ech7和去质粒菌株Ech7-mu1都能产生毒素。从26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引物K10,该引物能从不产生毒素的突变株Ech7-4中扩增出大小为2139bp的DNA特异片段,但不能扩增野生菌Ech7,将该片段克隆,测序分析,设计特异引物,在突变体Ech7-4中获得了与毒素产生相关的SCAR分子标记(标记符合率为100%)。该基因片段有5个ORFs,其中2个ORFs分别编码NADH-黄素还原酶和N-乙酰转移酶,另外2个不完整的ORFs编码的蛋白分别与Pseudomonas aerginosa(ZP00136947)和Yersinia Pestis(ZP01177873)的抗菌素代谢转运蛋白通透酶(DMT)具有66%和46%的同源率。【结论】水稻基腐细菌毒素的生物合成是由染色体基因编码,与质粒无关。不产生毒素的突变菌株基因突变的位点位于SCAR标记DNA的3′末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基腐细菌 毒素 质粒 分子标记
下载PDF
四环素tet-off系统调控的DT/VEGF融合基因对肝细胞癌的杀伤效应 被引量:5
19
作者 潘欣 潘卫 +3 位作者 倪灿荣 柯重伟 曹广文 戚中田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0年第8期867-873,共7页
目的研究四环素 tet-off 调控系统对 DT_(390)-VEGF_(165)及DT_(390)-VEGF_(exon7)融合基因的调控作用,探索毒素融合基因在调控状态下治疗肝癌的有效途径。方法构建四环素 tet-off 调控的 DT_(390)-VEGF_(165)或 DT_(390)-VEGF_(exon7)... 目的研究四环素 tet-off 调控系统对 DT_(390)-VEGF_(165)及DT_(390)-VEGF_(exon7)融合基因的调控作用,探索毒素融合基因在调控状态下治疗肝癌的有效途径。方法构建四环素 tet-off 调控的 DT_(390)-VEGF_(165)或 DT_(390)-VEGF_(exon7)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用脂质体介导转染肝细胞癌 HepG2,在四环素有或无的情况下观察肝癌细胞的形态变化,用质粒直接注射法观察构建物对荷肝癌裸鼠的治疗效果,结果 3μg真核表达构建物转染5×10~5个肝癌细胞/孔(24孔板)96h 后发现,无四环素时转毒素融合基因的细胞存活率为20%,对照细胞存活率为77%;四环素存在时转毒素融合基因的细胞存活率为68%,对照细胞存活率为74%;转染细胞在四环素有或无的情况下经免疫荧光抗体染色均呈现黄绿色荧光,表明融合基因在细胞中得到了表达,且四环素调控系统存在基础量的漏表达;用质粒直接注射瘤体虽可观察到质粒被吸收和表达,但由于表达效率低下,没有明显的治疗效果,结论四环素调控系统基本上可以控制毒素基因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白喉毒素 分子克隆 脂质体 基因疗法
下载PDF
对透析充分性的认识更新 被引量:5
20
作者 左力 《中国血液净化》 2016年第9期449-450,共2页
spKt/Vurea是指用第二代单室可变体积尿素动力学模型估计的尿素清除指数,它只能用来表示单次透析对小分子非蛋白结合毒素的清除是否充分。要表示这类毒素的清除是否充分,需要计算std Kt/Vurea。可以用增加透析次数的手段提高std Kt/Vur... spKt/Vurea是指用第二代单室可变体积尿素动力学模型估计的尿素清除指数,它只能用来表示单次透析对小分子非蛋白结合毒素的清除是否充分。要表示这类毒素的清除是否充分,需要计算std Kt/Vurea。可以用增加透析次数的手段提高std Kt/Vurea,以改善患者长期存活。当前还没有评价蛋白结合溶质、中大分子溶质、在体液不均匀分布溶质的透析充分性,的公认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充分性 SP Kt/Vurea STD KT/V 小分子毒素 非蛋白结合毒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