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il macroaggregates and organic-matter content regulate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enzymatic activity in a Chinese Mollisol 被引量:1
1
作者 CHEN Xu HAN Xiao-zeng +4 位作者 YOU Meng-yang YAN Jun LU Xin-chun William RHorwath ZOU Wen-xi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1期2605-2618,共14页
The formation and turnover of macroaggregates are critical processes influencing the dynamics and stabiliz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SOC).Soil aggregate size distributio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makeup and activi... The formation and turnover of macroaggregates are critical processes influencing the dynamics and stabiliz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SOC).Soil aggregate size distributio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makeup and activity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We incubated soils managed for>30 years as restored grassland(GL),farmland(FL)and bare fallow(BF)for 60 days using both intact and reduced aggregate size distributions(intact aggregate distribution(IAD)<6 mm;reduced aggregate distribution(RAD)<1 mm),in treatments with added glucose,alanine or inorganic N,to reveal activity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s a function of aggregate size and makeup.Over a 60-day incubation period,the highest 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abundance was on day 7 for bacteria and fungi,on day 15 for actinomycete.The majority of the variation in enzymatic activities was likely related to PLFA abundance.GL had higher microbial abundance and enzyme activity.Mechanically reducing macroaggregates(>0.25 mm)by 34.7%in GL soil with no substrate additions increased the abundance of PLFAs(average increase of 15.7%)and activities of β-glucosidase(increase of 17.4%)and N-acetyl-β-glucosaminidase(increase of 7.6%).The addition of C substrates increased PLFA abundance in FL and BF by averages of 18.8 and 33.4%,respectively,but not in GL soil.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habitat destruction on microorganisms depends on the soil aggregates,due to a release of bioavailable C,and the addition of substrates for soils with limited nutrient availability.The protection of SOC is promoted by larger size soil aggregate structures that are important to different aggregate size classes in affecting soil C stabilization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MACROAGGREGATES soil organic carbon PLFAS ENZYME activity microbial community mollisol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侵蚀农田土壤质量指数构建及其空间分异
2
作者 彭珏 龙凌 +2 位作者 郭忠录 王军光 蔡崇法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54-64,共11页
侵蚀的空间异质性会改变土壤性质,导致土壤质量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为明确中国东北侵蚀农田黑土土壤性质在不同空间位置上的分布规律,该研究基于纬度变化,从寒温带到中温带跨区选择了4个丘陵区(从北到南依次为九三、克山、海伦、宾县)... 侵蚀的空间异质性会改变土壤性质,导致土壤质量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为明确中国东北侵蚀农田黑土土壤性质在不同空间位置上的分布规律,该研究基于纬度变化,从寒温带到中温带跨区选择了4个丘陵区(从北到南依次为九三、克山、海伦、宾县)的农田黑土坡面作为试验对象,划分了坡面位置(坡顶、坡上、坡中、坡下和坡底)和土壤深度(0~20 cm和>20~40 cm),分析了不同空间位置对侵蚀农田黑土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对不同空间位置的响应规律,并基于最小数据集(minimum data set,TDS)构建土壤质量指数(soil quality index,SQI-TDS),对侵蚀农田黑土土壤质量进行综合比较。研究表明,4个丘陵区黑土土壤性质在不同区域、坡位和土壤深度下的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异(P<0.05)。全氮和有机碳含量随纬度升高而增加,且随坡位降低而逐渐减小,在坡底处增加。平均重量直径在九三最高,克山次之,海伦和宾县较小。土壤细颗粒在坡底沉积促进了新的团聚体形成,以致团聚体稳定性在坡面位置上表现为随坡位的降低呈先减小后增加的“V”型变化。SQI-MDS均值从北至南整体呈降低趋势,其中宾县的土壤质量指数最低,较其他3个地区显著降低22.66%~26.52%。在不同坡位上,SQI-MDS表现为以坡底、坡顶、坡上、坡中和坡下次序降低。该研究量化了东北侵蚀农田黑土土壤综合质量,结果可为侵蚀农田黑土修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农田 黑土 质量 最小数据集
下载PDF
基于稀土氧化物示踪法探究冻融循环对黑土团聚体周转的影响
3
作者 刘雅俊 刘帅 +2 位作者 甘磊 张中彬 彭新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64-977,共14页
为区分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破碎过程,阐明冻融循环对黑土土壤结构的影响,本文利用稀土氧化物(REOs)示踪技术,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探究不同初始含水量(50%田间持水量(T50)vs.100%田间持水量(T100))和冻融循环次数(0次、3次、6次、12次和20次)... 为区分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破碎过程,阐明冻融循环对黑土土壤结构的影响,本文利用稀土氧化物(REOs)示踪技术,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探究不同初始含水量(50%田间持水量(T50)vs.100%田间持水量(T100))和冻融循环次数(0次、3次、6次、12次和20次)对团聚体粒径分布、平均质量直径(MWD)以及团聚体周转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初始含水量下,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MWD、>0.25mm和<0.053mm团聚体含量显著降低,0.25~0.053mm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P<0.05)。6次冻融循环后,T50处理下的MWD显著高于T100处理(P<0.05),5~2mm和<0.25mm团聚体含量无显著差异。除5~2mm团聚体外,冻融循环处理下,相邻粒级团聚体之间周转更为激烈。在同一冻融循环次数下,5~2 mm团聚体向0.25~0.053 mm团聚体的破碎量在T100处理下显著高于T50处理(P<0.05)。冻融循环促进了>0.25 mm团聚体的破碎和<0.053mm团聚体的团聚,表现为0.25~0.053mm团聚体的累积。冻融循环过程中,MWD与各粒径团聚体相对形成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其相对破碎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各粒径团聚体周转时间显著增加(P<0.05)。同一冻融循环次数下,>0.25mm团聚体的周转时间高于<0.25mm团聚体,T100处理下的团聚体周转时间显著高于T50处理(P<0.05)。综上所述,冻融循环次数和土壤初始含水量通过影响团聚体形成和破碎过程改变土壤结构的稳定性。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冻融循环下黑土土壤结构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团聚体周转 黑土 稀土氧化物 团聚体稳定性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黑土农田风蚀集沙仪
4
作者 胡伟 丁贵惠 +3 位作者 任忠政 杨润城 陈帅 张兴义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2期191-200,共10页
风蚀监测可反映风沙运动规律,集沙仪是风蚀监测的必备仪器,而以往研究大多在沙漠或沙地开展,较少涉及黑土农田。本研究基于BSNE(Big Spring Number Eight)集沙仪,将采沙盒底部阻风结构中的18目孔径筛网改进为逆向百叶窗式的阻风挡板,采... 风蚀监测可反映风沙运动规律,集沙仪是风蚀监测的必备仪器,而以往研究大多在沙漠或沙地开展,较少涉及黑土农田。本研究基于BSNE(Big Spring Number Eight)集沙仪,将采沙盒底部阻风结构中的18目孔径筛网改进为逆向百叶窗式的阻风挡板,采用模拟试验对比分析BSNE集沙仪和改进后rBSNE(Revised Spring Number Eight)集沙仪的保沙和集沙能力,并将其应用于野外黑土农田风蚀监测。研究结果表明:与BSNE集沙仪相比,rBSNE集沙仪降低了小粒级颗粒的损失率,当风速低于20 m·s^(-1)时,对<0.25 mm粒径的土壤颗粒的损失率显著降低74.3%~87.1%;当风速达到20 m·s^(-1)时,对所有试验粒径的土壤颗粒的损失率显著降低46.9%~74.3%。与BSNE集沙仪相比,rBSNE集沙仪有助于对小粒级颗粒的收集,当风速低于20 m·s^(-1)时,对粒径为<0.5 mm的集沙量显著增加了9.0%~44.0%;当风速达到20 m·s^(-1)时,对所有试验粒径的集沙量均显著增加7.3%~34.4%。野外监测结果显示风蚀输沙量随高度增加呈指数函数递减趋势,说明rBSNE集沙仪可应用于黑土农田风蚀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农田 风蚀 土壤颗粒 集沙仪
下载PDF
The Evolution of Organic Carbon in Chinese Mollisol Under Different Farming Systems: Validation and Prediction by Using Century Model 被引量:6
5
作者 GAO Chong-sheng WANG Jian-guo ZHANG Xing-yi SUI Yue-yu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1490-1496,共7页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soil degradation process. In this study, the long-term SOC evolution in Chinese mollisol farmland was simulated and predicted by validating, analyzing, processi...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soil degradation process. In this study, the long-term SOC evolution in Chinese mollisol farmland was simulated and predicted by validating, analyzing, processing and assorting concerning data, based on clarifying parameters of Century model need, combined with best use of recorded data of field management, observed data of long-term experiments, climate, soil, and biology, and achieved results from Hailun Agro-Ecological Experimental St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results were showed as follows: Before reclamation, SOC content was around 58.00 g kg^-1, SOC content dropped quickly in early years, and then decreased slowly after reclamation. SOC content was around 34.00 g kg^-1 with a yearly average rate of 8.91‰ decrease before long-term experiments was established. After a long-term experiment, SOC would change under different farming systems. Shift farming system changed as follows: By 20-year model simulation, SOC content decreased from 34.03 to 30.19 g kg^-1, with a yearly average rate of 5.97‰; by 100-year model simulation, SOC content decreased to 24.31 g kg^-1, with a yearly average rate of 3.36‰. Organic farming system changed as follows: By 20-year model simulation, SOC content decreased slowly from 34.03 to 33.39 g kg^-1, with a yearly average rate of 0.95‰, 5‰ less than that of shift farming system; by 100-year model simulation, SOC content decreased to 32.21 g kg^-1, with a yearly average rate of 0.55‰. "Petroleum" farming system changed as follows: By 20-year model simulation, SOC content decreased from 34.03 to 32.88 g kg^-1, with a yearly average rate of 1.72‰, much more than that of organic farming system; by 100-year model simulation, SOC content decreased to 30.89 g kg^-1, with a yearly average rate of 0.96‰. Combined "petroleum"-organic farming system changed as follows: By 20-year model simulation, SOC content was increased slightly; by 100-year model simulation, SOC content increased from 34.03 to 34.41g kg^-1, with a yearly average rate of 0.11‰. The above results provided an optimal way for maintaining SOC in Chinese mollisol farmland: To increase, as much as possible within agro-ecosystem, soil organic matter returns such as crop stubble, crop litter, crop straw or stalk, and manure, besides applying chemical nitrogen and phosphorous, which increased system productivity and maintained SOC content as well. Also, the results provided a valuable methodology both for a study of CO2 sequestration capacity and for a target fertility determination in Chinese mollis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ury model Chinese mollisol farmland soil organic carbon various farming systems PREDICTION
下载PDF
典型黑土的黑度与土壤有机质组分关系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郝翔翔 王翠 +2 位作者 邹文秀 严君 韩晓增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21-1429,共9页
土壤颜色作为土壤的一项重要物理指标,被广泛应用于土壤诊断、分类以及土壤性质判断。在矿物成分大致相同条件下,土壤有机质(SOM)是控制土壤变黑的重要因素。采用基于CIE L*a*b*颜色分析系统的分光测色仪,并结合土壤物理分组方法,对30... 土壤颜色作为土壤的一项重要物理指标,被广泛应用于土壤诊断、分类以及土壤性质判断。在矿物成分大致相同条件下,土壤有机质(SOM)是控制土壤变黑的重要因素。采用基于CIE L*a*b*颜色分析系统的分光测色仪,并结合土壤物理分组方法,对30个典型黑土及其物理组分(轻组、粗颗粒、细颗粒和矿质结合态有机质)的黑度进行了分析,旨在明确黑土SOM含量与其黑度间的定量关系,揭示不同物理组分对土壤黑度的贡献。结果表明:黑土的黑度与SOM、以及各物理组分的黑度与相应组分的有机碳含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且随着组分稳定程度的增加,这种相关性逐渐增强。从不同组分看,轻组和粗颗粒组分的黑度值大于细颗粒和矿质结合态组分,但相关分析表明,轻组和粗颗粒组分的黑度与原土黑度无显著相关关系,二者对土壤黑度的贡献率仅为2.6%。而矿质结合态组分作为土壤腐殖质的主要储存位置,其对土壤的黑度贡献率达81%以上,是黑土呈现黑色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颜色 土壤有机碳 亮度值 物理分组 黑土
下载PDF
典型黑土区坡面侵蚀-沉积对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莫帅豪 王雪松 +6 位作者 郑粉莉 秦琪珊 王一菲 安小兵 王伦 胡文韬 张加琼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023-3033,共11页
在典型黑土区黑龙江省克山县选取开垦百年坡耕地,采用^(210)Pb_(ex)示踪技术估算坡面侵蚀-沉积速率,并划分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包括沉积(DS)、轻度侵蚀(LE)、中度侵蚀(ME)、强烈侵蚀(IE)和极强烈侵蚀(SE)],对比不同土壤侵蚀强度等级下土... 在典型黑土区黑龙江省克山县选取开垦百年坡耕地,采用^(210)Pb_(ex)示踪技术估算坡面侵蚀-沉积速率,并划分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包括沉积(DS)、轻度侵蚀(LE)、中度侵蚀(ME)、强烈侵蚀(IE)和极强烈侵蚀(SE)],对比不同土壤侵蚀强度等级下土壤碳氮磷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差异,通过酶计量矢量模型量化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对土壤侵蚀-沉积的响应.结果表明:坡耕地土壤侵蚀-沉积速率变化于-782.7~10914.5t/(km^(2)·a)之间,其平均侵蚀速率为3507.6t/(km^(2)·a);土壤LE和ME主要发生在坡上部和沉积部位周围,IE和SE主要发生在坡中部,而DS主要位于坡脚.土壤碳氮磷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总体随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增加而降低.土壤碳获取酶活性(BG+CBH)和氮获取酶活性(NAG+LAP)在坡面DS部位最高;而土壤磷获取酶活性(ACP)在坡面SE部位最高.酶计量矢量模型表明土壤微生物受到相对碳和磷限制;土壤微生物相对碳限制随土壤侵蚀速率的增加和沉积速率的降低呈线性下降趋势,而土壤微生物相对磷限制则随土壤侵蚀速率的增加和沉积速率的降低呈线性增加趋势,表明土壤微生物受到土壤磷素的限制作用相对突出.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解释了坡面不同土壤侵蚀强度等级下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养分限制变化的60.1%,其中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在条件效应下的解释度最高,其解释度为17.4%.总之,土壤侵蚀-沉积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是土壤性质和微生物养分限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土壤侵蚀-沉积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
下载PDF
黑土区典型小流域土壤物理特性空间分异及其与水土保持措施的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未 张春山 +1 位作者 胡伟 张兴义 《土壤与作物》 2023年第4期353-362,共10页
土壤物理性质是评价土壤结构及功能的重要指标,探究水土保持措施对小流域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有助于为生态环境建设和防蚀措施布设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黑龙江省拜泉县通双小流域为对象,通过田间采样,选取土壤容重、土壤田间持水量、... 土壤物理性质是评价土壤结构及功能的重要指标,探究水土保持措施对小流域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有助于为生态环境建设和防蚀措施布设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黑龙江省拜泉县通双小流域为对象,通过田间采样,选取土壤容重、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水稳定性大团聚体含量(WR_(0.25))和平均重量直径(MWD)5种土壤物理性质,运用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和信息熵等方法,分析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水土保持措施(梯田、等高垄作、乔木林、草地和灌木林)与土壤物理性质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通双小流域表层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饱和含水量和MWD属于中等变异,而土壤WR_(0.25)属弱变异。各土壤物理性质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在空间上呈斑块状或带状分布。信息熵结果表明,各土壤物理性质与水土保持措施间存在空间相关性,排序依次为土壤容重、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饱和含水量、MWD和WR_(0.25)。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间土壤物理性质存在显著差异,乔木林的土壤容重显著高于梯田、等高垄作和灌木林,而土壤水分含量显著低于梯田、等高垄作和灌木林;草地的土壤WR_(0.25)含量和MWD显著高于梯田和等高垄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水土保持措施 小流域 土壤物理性质 空间分异 信息熵
下载PDF
典型黑土小流域侵蚀强度时空变化特征——以海伦市光荣小流域为例
9
作者 汪浩 张少良 +6 位作者 徐微涛 张成博 庄亚茹 隋跃宇 李猛 李传宝 张兴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8-206,共9页
为了系统反映黑土区典型水蚀小流域土壤侵蚀特征,基于连续的Landsat TM/OLI影像计算NDVI,并基于优化后的土壤和土地利用参数,结合实地调查,利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基于单位流量加权侵蚀沉积模型(USPED)分别模拟了海伦市光荣小流域... 为了系统反映黑土区典型水蚀小流域土壤侵蚀特征,基于连续的Landsat TM/OLI影像计算NDVI,并基于优化后的土壤和土地利用参数,结合实地调查,利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基于单位流量加权侵蚀沉积模型(USPED)分别模拟了海伦市光荣小流域2000—2021年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和侵蚀沉积分布格局,并通过融雪侵蚀模型(SHI)模拟了2017年春季融雪侵蚀空间分布,综合分析了小流域的侵蚀格局成因。结果表明:2000—2021年间CSLE模拟发现,小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5.57 t/(hm^(2)·a),平均土壤流失量为0.55 mm/a,坡上侵蚀量较少[0~2 t/(hm^(2)·a)],为微度侵蚀,坡中处于极强烈侵蚀和剧烈侵蚀等级,侵蚀贡献主要来自坡度2°~6°区域,占总侵蚀量的79.56%;USPED模拟发现,小流域78.11%面积发生侵蚀或沉积,其中侵蚀面积占流域面积24.89%,平均侵蚀模数为9.40 t/(hm^(2)·a),且多集中在坡中和坡底侵蚀沟位置;沉积面积占流域面积的53.22%,平均沉积模数为-4.39 t/(hm^(2)·a)。受降雨的变化影响,2000—2021年间小流域平均侵蚀模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侵蚀性降雨集中发生在7,8月。SHI模型结果显示,小流域2017年春季平均融雪侵蚀模数为1.65 t/(hm^(2)·a),占该年总侵蚀量的32.07%,高于基于降雪量数据计算的融雪侵蚀模数。研究结果可为东北典型黑土小流域水土流失模拟和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沉积 黑土 时空分布 小流域
下载PDF
典型黑土区农业流域土壤侵蚀-沉积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耿华杰 郑粉莉 +4 位作者 莫帅豪 王雪松 张加琼 王彬 付金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53,共7页
研究农业流域土壤侵蚀—沉积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可为土壤侵蚀退化评价提供重要科学依据。选择典型薄层黑土区的宾州河流域为研究区,在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各选取2个代表性坡面,基于137 Cs示踪技术估算土壤侵蚀—沉积速率,分析流... 研究农业流域土壤侵蚀—沉积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可为土壤侵蚀退化评价提供重要科学依据。选择典型薄层黑土区的宾州河流域为研究区,在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各选取2个代表性坡面,基于137 Cs示踪技术估算土壤侵蚀—沉积速率,分析流域和坡面尺度土壤侵蚀—沉积对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和土壤酶活性(转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侵蚀速率在流域上游最大,分别是流域中游和下游的1.9,11.2倍;坡面尺度上土壤侵蚀速率在坡中部最大,分别是坡上部和坡下部的1.3~2.6,2.8~12.2倍。(2)在流域尺度上,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与土壤侵蚀速率空间分布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土壤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在流域下游皆大于流域中游;坡面尺度上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含量、转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表现为坡下部>坡中部,说明农地土壤侵蚀降低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3)流域沉积区土壤沉积速率对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含量、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显著影响。(4)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对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显著影响,表明土壤侵蚀—沉积引起的土壤养分再分布是造成土壤酶活性空间分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沉积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空间分布 东北黑土区
下载PDF
黑土农田土壤有机碳演变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1
作者 高崇升 王建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68-1474,共7页
在我国,由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关注黑土、研究黑土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黑土可持续利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黑土研究领域中最活跃的部分是黑土农田土壤有机质(碳)的研究。基于此,本文依据有关文献资料,简述了... 在我国,由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关注黑土、研究黑土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黑土可持续利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黑土研究领域中最活跃的部分是黑土农田土壤有机质(碳)的研究。基于此,本文依据有关文献资料,简述了我国黑土的分布、黑土开垦历史、农田土壤有机碳的演变及其在农业上的贡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农田土壤碳研究的方法及其进展,指出了开展我国黑土农田土壤碳演变及其预测研究的现实意义及其潜在价值,建议未来应侧重黑土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变化与调控方面的研究,即在黑土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定向培育技术、指标体系和量化表征评估方法、预测模型等方面有所突破,最终形成黑土农田土壤有机碳保护和利用的理论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土壤有机碳 土壤有机质 演变
下载PDF
中国黑土研究的热点问题及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被引量:37
12
作者 张兴义 刘晓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40-344,共5页
[目的]总结中国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特征及其防治所取得的成效,为黑土侵蚀防治和黑土地保护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多年的研究积累,结合区域调研和已有文献,归纳近年来中国关于黑土研究的有关热点问题,总结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成效。[结果]... [目的]总结中国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特征及其防治所取得的成效,为黑土侵蚀防治和黑土地保护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多年的研究积累,结合区域调研和已有文献,归纳近年来中国关于黑土研究的有关热点问题,总结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成效。[结果]确认了全球共有4大片黑土地区,其中中国东北黑土区面积为1.09×106 km 2。虽然当前坡耕地黑土层因侵蚀变薄速率较高(2~3 mm/a),水土流失导致全坡面土壤质量下降,但可以肯定,至少在未来100 a内黑土不会消失。东北黑土区已建立了效果显著的水土保持技术体系,可有效降低水土流失80%以上,使土壤有机质年均增加速率达5.4‰,作物产量提高10%以上。[结论]应该以土壤侵蚀面积和强度双重指标衡量其水土流失严重程度。在未来30 a内,黑土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应以坡耕地治理为主,以法律为保障,以国家工程为引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东北地区
下载PDF
人为剥离黑土层对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张兴义 刘晓冰 +4 位作者 隋跃宇 张少良 张久明 刘焕军 Stephen J.Herbert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3-126,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进行人为剥离黑土层,模拟研究了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对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拥有30cm黑土层的6度坡耕地上,表土流失掉10cm对大豆干物质积累没有明显影响。然而当黑土层流失超过10cm,大豆干物质积累量... 通过田间试验,进行人为剥离黑土层,模拟研究了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对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拥有30cm黑土层的6度坡耕地上,表土流失掉10cm对大豆干物质积累没有明显影响。然而当黑土层流失超过10cm,大豆干物质积累量随流失的增加而减少。黑土层流失5cm、10cm后,未对大豆产量造成显著影响,仅分别降低3.1%和3.2%;流失20cm,大豆产量下降了33.2%;黑土层全部流失即30cm后,产量下降了59.2%,表明黑土水土流失对大豆生产危害极其严重。试验也表明施用有机肥可适当减轻水土流失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水土流失 产量 大豆
下载PDF
中国与乌克兰黑土成土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谷思玉 郭爱玲 +1 位作者 汪睿 宋秀丽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2-156,共5页
阐述了黑土的概念,总结了中国和乌克兰黑土在分布上的异同;通过比较两国黑土在地形、气候、母质和植被等成土因素,认为两者虽同属黑土,但仍存在诸多差异,因此在保护和管理方面应因地制宜。
关键词 黑土 软土 成土因素 中国 乌克兰
下载PDF
典型黑土区不同坡位剖面土壤速效钾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少良 张兴义 +2 位作者 刘晓冰 宁玉翠 张志强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8-224,共7页
本研究系统地揭示了典型黑土区典型样带多个剖面0~60cm土壤速效钾横向和纵向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各样带土壤速效钾含量处于97.5~395.5mg/kg之间,各样带土壤速效钾平均值一般是从表土层0~20cm向20~40cm处减小,然后... 本研究系统地揭示了典型黑土区典型样带多个剖面0~60cm土壤速效钾横向和纵向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各样带土壤速效钾含量处于97.5~395.5mg/kg之间,各样带土壤速效钾平均值一般是从表土层0~20cm向20~40cm处减小,然后逐渐向50~60cm处增大。其变异系数和极差一般从表土层0~20cm向50~60cm处逐渐降低。土壤速效钾总体沿坡向向下呈下降趋势,同一土带各土层相隔越近速效钾沿坡向变化趋势越接近。各样带土壤剖面0~60cm土层速效钾沿坡向变异均是从坡顶变异程度最大(CV=23%~28%),至坡肩变异程度相对较小(CV=12%~14%)。剖面土壤速效钾变化趋势整体上从0~20cm向深土层先逐渐减少而后增加,通常在20—40cm出现最低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样带 剖面 速效磷 土壤侵蚀
下载PDF
东北农田黑土蒸发量与土壤水分及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9
16
作者 徐庆华 刘勇 +3 位作者 马履一 王少华 侯炳柱 尹凤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2-83,95,共3页
为准确地掌握东北农田黑土水分蒸发量的变化规律,2007年8月开始在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江密峰苗圃进行蒸发量测量试验,采用称质量法测量不同设置水分条件下农田黑土的昼夜蒸发量,并根据蒸发量与测量的气象因子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方程。结果... 为准确地掌握东北农田黑土水分蒸发量的变化规律,2007年8月开始在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江密峰苗圃进行蒸发量测量试验,采用称质量法测量不同设置水分条件下农田黑土的昼夜蒸发量,并根据蒸发量与测量的气象因子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土壤蒸发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蒸发量在不同土壤含水量之间差异显著。通常情况下,土壤白天的蒸发量大约是夜间的12倍,全天蒸发量集中在11∶00—15∶00,占全天蒸发量的60%~70%。土壤蒸发量与光合有效辐射和风速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其它气象因子相关关系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蒸发量 土壤含水量 气象因子
下载PDF
不同施肥措施对农田黑土剖面土壤酶活性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2
17
作者 于镇华 李彦生 +3 位作者 金剑 王艳红 谢志煌 刘晓冰 《土壤与作物》 2018年第3期276-283,共8页
在大豆-玉米轮作条件下,研究了连续4年不同施肥处理(无肥、化肥、化肥配施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加倍有机肥)对农田黑土剖面土壤酶活性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施化肥会降低各土层过氧化氢酶... 在大豆-玉米轮作条件下,研究了连续4年不同施肥处理(无肥、化肥、化肥配施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加倍有机肥)对农田黑土剖面土壤酶活性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施化肥会降低各土层过氧化氢酶活性。在0~20 cm土层,有机肥施入(牛粪15 t·hm^(-2))能够缓解化肥对过氧化氢酶的抑制作用,但加倍施加有机肥(牛粪30 t·hm^(-2))对提高酶活性作用不明显。在0~30 cm土层,化肥和有机肥的施入会提高土壤蔗糖酶活性,但加倍施加有机肥引起蔗糖酶活性略有下降,这表明合理的化肥和有机肥配施有利于提高农田黑土0~30 cm土壤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单峰曲线分布,在30~40 cm土层脲酶活性达到最高值,在80 cm处酶活性降到最低。在0~20 cm土层,化肥和有机肥的施入会提高脲酶活性,加倍施用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脲酶活性,而在20~80 cm土层,施肥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轮作 施肥 土壤酶 剖面分布
下载PDF
东北典型黑土区坡面土壤速效磷空间分布规律 被引量:12
18
作者 梁佳辉 张少良 +7 位作者 穆林林 黄静 杨方益 董峰 张新波 蒙亮 沈庆松 王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0-95,102,共7页
土壤速效磷是反映土壤供磷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磷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参数,研究其空间分布规律可为农田合理施肥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依据。研究利用多条典型样带系统地揭示了典型黑土区0—60cm剖面土壤速效磷水平和垂直方向分布规律。结... 土壤速效磷是反映土壤供磷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磷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参数,研究其空间分布规律可为农田合理施肥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依据。研究利用多条典型样带系统地揭示了典型黑土区0—60cm剖面土壤速效磷水平和垂直方向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速效磷(Olsen-P)含量为0.57~50.01mg/kg,耕层(0—20cm)速效磷为10~40mg/kg,位于充足水平以上。垂直方向上,土壤速效磷从表土层0—20cm处向深土层50—60cm处减小。施肥降低了表土层速效磷的变异程度,侵蚀和沉积增加了深土层的变异程度(20—50cm)。水平方向上,土壤速效磷总体沿坡向向下呈下降趋势,侵蚀和沉积同时降低了坡背和坡底土壤速效磷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样带 剖面 速效磷 土壤侵蚀
下载PDF
我国东北黑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模拟 被引量:21
19
作者 马泉来 高凤杰 +4 位作者 张志民 单培明 韩文文 周军 曲茉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2-390,共9页
为探索小流域w(SOM)(SOM为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模拟的最佳方法,以我国东北黑土丘陵区海沟河小流域为例,借助地统计学和3S技术提取与w(SOM)显著相关的地形及环境因子,对海沟河小流域表层(0~20 cm)w(SOM)分别进行协同克里格插... 为探索小流域w(SOM)(SOM为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模拟的最佳方法,以我国东北黑土丘陵区海沟河小流域为例,借助地统计学和3S技术提取与w(SOM)显著相关的地形及环境因子,对海沟河小流域表层(0~20 cm)w(SOM)分别进行协同克里格插值、回归克里格插值和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空间插值模拟,并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我国东北黑土丘陵区海沟河小流域表层w(SOM)平均值为12.96 g/kg,空间变异程度为中等.海拔、距水系距离均与w(SOM)显著相关,能够用来辅助w(SOM)的空间分布插值;与协同克里格插值结果相比,回归克里格对w(SOM)的插值精度提高了56.09%;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插值精度提高了90.87%;对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插值所产生的残差进行二次统计分析及合理插值,能够进一步提高插值模拟精度;将人类干扰因素纳入插值模型,是未来提高w(SOM)空间分布模拟精度的关键.研究显示,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插值有效提高了w(SOM)空间插值模拟的精度,并且存在改进和提高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丘陵区 土壤有机质(SOM) 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 分布模拟
下载PDF
东北黑土氨基糖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旭 韩晓增 严君 《土壤与作物》 2018年第1期71-78,共8页
氨基糖作为土壤微生物来源物质的定量指标和重要标识物,经过微生物周而复始的生长-代谢-死亡的循环过程,不断地在土壤中积累,对评价土壤有机质转化和积累的微生物作用过程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本文重点阐述了氨基糖在我国东北黑土中... 氨基糖作为土壤微生物来源物质的定量指标和重要标识物,经过微生物周而复始的生长-代谢-死亡的循环过程,不断地在土壤中积累,对评价土壤有机质转化和积累的微生物作用过程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本文重点阐述了氨基糖在我国东北黑土中的稳定机制、对养分管理措施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分析了土壤氨基糖研究技术的优缺点,建议未来应侧重结合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以期为指导黑土农田质量恢复,深入认识农田黑土碳氮转化过程和调控机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土壤有机质 氨基糖 东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