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laser surface melting on surface integrity of Al-4.5Cu composites reinforced with SiC and MoS2 被引量:3
1
作者 Praveen Kumar BANNARAVURI Anil Kumar BIRRU Uday Shanker DIXIT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2期344-362,共19页
Two types of 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with Al-4.5Cu alloy as a matrix using stir casting method.One was reinforced with 10wt.%of Si C and 2wt.%of MoS2.The other was reinforced with 10wt.%of Si C and 4wt.%of MoS2.Their... Two types of 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with Al-4.5Cu alloy as a matrix using stir casting method.One was reinforced with 10wt.%of Si C and 2wt.%of MoS2.The other was reinforced with 10wt.%of Si C and 4wt.%of MoS2.Their surfaces were remelted using a CO2 laser beam with an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laser surface melting(LSM).The topography,microhardness,corrosion resistance and wear resistance of the laser melted surfaces were studied.Overall surface integrity after LSM was compared with as-cast surface.LSM enhanced the microhardness and wear resistance of the surface in each case.Porosity of the laser melted surface was low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 was high.Thus,LSM can be conveniently applied to enhancing the surface integrity of the aluminium composites.However,there is an optimum laser specific energy,around 38 J/m^2 in this study,for obtaining the best surface integr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uminium composites silicon carbide molybdenum disulfide laser surface melting MICROHARDNESS corrosion resistance
下载PDF
Effect of molybdenum on interfacial properties of titanium carbide reinforced Fe composite
2
作者 Seungchan Cho Junghwan Kim +8 位作者 Ilguk Jo Jae Hyun Park Jaekwang Lee Hyun-Uk Hong Bong Ho Lee Wook Ryol Hwang Dong-Woo Suh Sang-Kwan Lee Sang-Bok Lee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2期252-258,共7页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of the composite of Fe matrix and titanium carbide(Ti C)ceramic particles i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with addition of molybdenum(Mo) atoms. Ti C reinforced Fe(Fe-0.2C-7Mn) ...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of the composite of Fe matrix and titanium carbide(Ti C)ceramic particles i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with addition of molybdenum(Mo) atoms. Ti C reinforced Fe(Fe-0.2C-7Mn) composites with and without Mo were fabricated by a liquid pressing infiltration(LPI)process and the effect of Mo on interfacial properties of TiC–Fe composite was investigated using atomic probe tomography(APT) analysis, molecular dynamics(MD) simulations, first-principl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 and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s. First, DFT calculations showed that total energies of the Mo-doped Ti C–Fe superlattices strongly depend on the position of Mo defects, and are minimized when the Mo atom is located at the TiC/Fe interface, supporting the probable formation of MoC-like interphase at the TiC/Fe interface region. Then, APT analysis confirmed the DFT predictions by finding that about6.5 wt.% Mo is incorporated in the Ti C–Fe(Mo) composite and that sub-micrometer thick(Ti,Mo)C interphase is indeed formed near the interface. The MD simulations show that Mo atoms migrate to the Mo-free TiC–Fe interface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and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of the interface is considerably enhanced, which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 matrix composites(MMCs) Titanium carbide Fe matrix composite INFILTRATION molybdenum Interfacial property
原文传递
WC-12Ni@Ni-MoS_(2)核壳结构复合粉体工艺改进
3
作者 王晋枝 刘新宇 何文斌 《煤炭与化工》 CAS 2023年第7期131-133,149,共4页
为了解决WC-12Ni@Ni-MoS_(2)自润滑核壳结构复合粉体壳层疏松、厚度不均、元素分布不均的问题,研究了化学镀制备工艺中粉体固含量、表面活性剂类型、搅拌方式、粉体粒径大小对复合粉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5 g/L WC-12Ni待镀粉体粒径分... 为了解决WC-12Ni@Ni-MoS_(2)自润滑核壳结构复合粉体壳层疏松、厚度不均、元素分布不均的问题,研究了化学镀制备工艺中粉体固含量、表面活性剂类型、搅拌方式、粉体粒径大小对复合粉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5 g/L WC-12Ni待镀粉体粒径分布均匀且范围小的情况下添加HPB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7.5 g/L MoS_(2)自润滑粉体,NiCl_(2)·6H_(2)O作主盐,DMAB作还原剂持续均匀定量加入,1200 r/min机械搅拌,85℃化学镀20 min制备的WC-12Ni@Ni-MoS_(2)核壳结构复合粉体壳层致密,厚度均匀,元素分布均匀,且试验可重复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 二硫化钼 硬质合金粉体 核壳结构 自润滑 复合粉体
下载PDF
(SiC_p+C)/MoSi_2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及力学性能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伯威 潘进 +1 位作者 樊毅 张金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31-637,共7页
通过热压烧结工艺制得了 (SiCp+C) /MoSi2 复合材料 ,分析了材料的组织结构、室温和高温力学性能。结果表明 :(SiCp+C) /MoSi2 复合材料主要由MoSi2 (大量 )、α SiCp(大量 )、Mo5Si3(多量 )和 β SiC(少量 )组成 ,密度为 5 .12g/cm3,... 通过热压烧结工艺制得了 (SiCp+C) /MoSi2 复合材料 ,分析了材料的组织结构、室温和高温力学性能。结果表明 :(SiCp+C) /MoSi2 复合材料主要由MoSi2 (大量 )、α SiCp(大量 )、Mo5Si3(多量 )和 β SiC(少量 )组成 ,密度为 5 .12g/cm3,相对密度为 91% ;增强相的粒径 <3 0 μm ,体积分数为 3 9%。材料室温硬度、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为 12 .2GPa ,5 3 0MPa和 7.2MPa·m1/ 2 ;在 80 0℃的维氏硬度为 8.0GPa ,12 0 0℃和 14 0 0℃的抗压强度分别为 5 60MPa和 160MPa。与非增强MoSi2 相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硅化钼 碳化硅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组织
下载PDF
碳/碳复合材料表面MoSi_2-SiC复相陶瓷涂层及其抗氧化机制 被引量:53
5
作者 曾燮榕 李贺军 杨峥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8-15,共8页
对MoSi2-SiC复相陶瓷涂层的显微形貌、相组成及成分进行了观察与分析,考察并研究了有涂层的碳/碳复合材料在1650℃以下温度的等温氧化性能,以及涂层的结构与组成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阐明了涂层的抗氧化过程及机理,并... 对MoSi2-SiC复相陶瓷涂层的显微形貌、相组成及成分进行了观察与分析,考察并研究了有涂层的碳/碳复合材料在1650℃以下温度的等温氧化性能,以及涂层的结构与组成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阐明了涂层的抗氧化过程及机理,并进一步提出了合理的涂层结构.结果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碳复合材料 表面MoSi2-SiC复相陶瓷涂层 抗氧化机制 二硅化钼 碳化硅
下载PDF
掺碳SiC颗粒对MoSi_2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刘伯威 潘进 +1 位作者 樊毅 张金生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04-209,共6页
研究分析了掺碳SiCp/MoSi2 复合材料的相组成、室温和高温力学性能、高温抗氧化性能、耐磨性能以及电阻率 .结果表明 :(SiCp+C) /MoSi2 复合材料主要由MoSi2 ,α -SiCp,Mo5Si3和 β -SiC组成 .材料的密度和相对密度分别为 5.1 2 g/cm3和... 研究分析了掺碳SiCp/MoSi2 复合材料的相组成、室温和高温力学性能、高温抗氧化性能、耐磨性能以及电阻率 .结果表明 :(SiCp+C) /MoSi2 复合材料主要由MoSi2 ,α -SiCp,Mo5Si3和 β -SiC组成 .材料的密度和相对密度分别为 5.1 2 g/cm3和 91 % ;Vickers硬度 ,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为 1 2 .2GPa ,530MPa和 7.2MPa·m1 / 2 ;80 0℃的Vickers硬度为 8.0GPa ,1 2 0 0℃和 1 40 0℃的抗压强度分别为 560MPa和1 60MPa .材料的抗氧化性能优良 .在Al2 O3和SiC磨盘上表现出优异的耐磨性能 .电阻率为 40 .2 μΩ·cm .与非增强MoSi2 相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硅化钼 碳化硅 掺碳 复合材料 性能
下载PDF
原位合成MoSi_2反应烧结SiC-MoSi_2复合材料 被引量:3
7
作者 郜剑英 蒋明学 +1 位作者 王刚 江莞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59-261,266,共4页
将Mo粉和Si粉按1:2的摩尔比,在聚乙烯球磨罐中球磨混合4h,然后与SiC粉按不同的比例配料,加入少量的Al_2O_3微粉和活性炭粉,再共磨混合24h;然后在20MPa的压力下压制成型,在1650℃下、氮气气氛中烧结,保温1h后自然冷却至室温。采用XRD、SE... 将Mo粉和Si粉按1:2的摩尔比,在聚乙烯球磨罐中球磨混合4h,然后与SiC粉按不同的比例配料,加入少量的Al_2O_3微粉和活性炭粉,再共磨混合24h;然后在20MPa的压力下压制成型,在1650℃下、氮气气氛中烧结,保温1h后自然冷却至室温。采用XRD、SEM和EDAX等手段对反应产物的物相组成、组织结构和微区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原位合成MoSi_2反应烧结SiC-MoSi_2复合材料由SiC、MoSi_2以及少量的残余硅组成;其显微组织结构疏松,颗粒堆积呈蜂窝状。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了复合材料显微结构的形成机制,并着重对MoSi_2颗粒聚集区中的空心粒子及其周围分散的小气孔的形成机制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合成 MOSI2 反应烧结 SiC-MoSi2 复合材料 显微结构
下载PDF
基于Co/β-Mo_(2)C修饰碳纸阳极的高性能微生物燃料电池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妹琼 郭文显 +3 位作者 肖红飞 蔡志泉 张敏 程发良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21,共7页
采用热处理辅助的化学法制备了Co/β-Mo_(2)C双金属碳化物,将其作为微生物燃料电池(MFCs)阳极催化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研究了形貌和组成,采用电化学交流阻抗(EIS)法、循环伏安(CV)... 采用热处理辅助的化学法制备了Co/β-Mo_(2)C双金属碳化物,将其作为微生物燃料电池(MFCs)阳极催化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研究了形貌和组成,采用电化学交流阻抗(EIS)法、循环伏安(CV)法和单室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Co/β-Mo_(2)C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性能以及出色的微生物相容性.含有3 mg/cm^(2) Co/β-Mo_(2)C的阳极MFC最大输出功率密度和库伦效率分别为483.3 mW/cm^(2)和3.7%,分别是未修饰的碳纸阳极MFC的1.30倍和1.68倍.该研究可为开发高性能的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催化材料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阳极 钴掺杂碳化钼 复合材料
下载PDF
原位生长SiC/MoSi_2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其力学性能 被引量:2
9
作者 刘伯威 潘进 +1 位作者 杨德明 卓钺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2000年第3期215-221,共7页
通过反应烧结成功地制得了in-situ SiC/MOSi_2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的组织均匀致密,相对密度达97.8%,强化相SiC的粒径小于1μm,体积分数为19.8%.复合材料室温抗弯强度为542MPa,断裂韧性5.21MPa·m^(1/2),维氏硬度12.21 GPa;在1200... 通过反应烧结成功地制得了in-situ SiC/MOSi_2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的组织均匀致密,相对密度达97.8%,强化相SiC的粒径小于1μm,体积分数为19.8%.复合材料室温抗弯强度为542MPa,断裂韧性5.21MPa·m^(1/2),维氏硬度12.21 GPa;在1200℃和1400℃时的抗压强度为596MPa和175MPa,800℃时的维氏硬度为8.2 GPa.在Al_2O_3和SiC磨盘上表现出优异的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硅化钼 复合材料 原位生长 SIC 力学性能
下载PDF
(SiC_p+C)/MoSi_2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及力学性能
10
作者 刘伯威 潘进 +1 位作者 樊毅 张金生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2001年第2期138-145,共8页
通过热压烧结工艺制得了(SiC_p+C)/MoSi_2复合材料,测试分析了材料的组织结构、室温和高温力学性能.结果表明:(SiC_q+C)/MoSi_2复合材料主要由MoSi_2(大量),α-SiC_p(大量),Mo_5Si_3(多量)和β-SiC(少量)组成,密度为5.12g/cm^3,相对密度... 通过热压烧结工艺制得了(SiC_p+C)/MoSi_2复合材料,测试分析了材料的组织结构、室温和高温力学性能.结果表明:(SiC_q+C)/MoSi_2复合材料主要由MoSi_2(大量),α-SiC_p(大量),Mo_5Si_3(多量)和β-SiC(少量)组成,密度为5.12g/cm^3,相对密度为91%;增强相的粒径<30μm,体积分数为39%.其室温硬度、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为12.2 GPa,530NPa和7.2MPa·m^(1/2);材料在800℃的维氏硬度为8.0 GPa,1200和1400℃的抗压强度分别为560MPa和160MPa.与非增强MoSi_2相比,材料的各种力学性能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硅化钼 碳化硅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下载PDF
MoSi_2-Si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抗热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云 常赪 +3 位作者 万龙刚 黄志刚 李杰 王文武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62-364,共3页
为了提高重结晶SiC材料的性能,先以高纯SiC为原料,水溶性树脂为结合剂,经混练、成型、烘干、烧成(真空,2 400℃保温2 h)后得到重结晶Si C试样;再用物质的量比为2 1的混合均匀的Si粉和Mo粉将放置于石墨坩埚内的重结晶Si C试样掩埋,在真空... 为了提高重结晶SiC材料的性能,先以高纯SiC为原料,水溶性树脂为结合剂,经混练、成型、烘干、烧成(真空,2 400℃保温2 h)后得到重结晶Si C试样;再用物质的量比为2 1的混合均匀的Si粉和Mo粉将放置于石墨坩埚内的重结晶Si C试样掩埋,在真空、2 000℃保温5 h制备出致密MoSi_2-SiC复合材料,研究了溶渗法制备的MoSi_2-SiC复合材料的性能。结果表明:Mo Si_2-SiC复合材料中主相为Si C,还含有10%(w)的Mo Si_2和3%(w)的Mo_5Si_3相,材料的致密度显著提高,抗热震性能显著优于Si_3N_4结合Si C和重结晶Si C材料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I2-SIC复合材料 重结晶SiC材料 溶渗法 致密性 抗热震性
下载PDF
MoSi_2-Si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雷乃旭 王文武 +1 位作者 万龙刚 吴吉光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65-367,共3页
先以SiC(粒度分别为≤2.5、≤0.062 mm)为主要原料,水溶性树脂为结合剂,经混练、成型、烘干后得到SiC坯体,再用MoSi_2微粉(d_(50)=3μm)掩埋SiC坯体,在真空条件下2 000℃保温3 h进行熔渗烧结,以直接熔渗法制备出MoSi_2-SiC复合材料,并与... 先以SiC(粒度分别为≤2.5、≤0.062 mm)为主要原料,水溶性树脂为结合剂,经混练、成型、烘干后得到SiC坯体,再用MoSi_2微粉(d_(50)=3μm)掩埋SiC坯体,在真空条件下2 000℃保温3 h进行熔渗烧结,以直接熔渗法制备出MoSi_2-SiC复合材料,并与R-SiC和Si_3N_4-SiC材料一起进行在空气中于1 600℃的静态抗氧化试验,以对比研究其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经1 600℃氧化75 h后,Mo Si_2-SiC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优于R-Si C、Si_3N_4-SiC材料的;Mo Si_2在烧结过程中部分发生分解生成了Mo_5Si_3,Mo Si_2、Mo_5Si_3填充于Si C的内部并实现烧结致密化,使Mo Si_2-SiC复合材料的显气孔率显著降低至5.7%;Mo Si_2-SiC复合材料中Mo Si_2、Mo_5Si_3含量(w)分别为10%~15%、3%~5%,1 000℃下的热导率为46.5 W·m^(-1)·K^(-1),显著高于R-SiC和Si_3N_4-SiC材料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I2-SIC复合材料 MOSI2 重结晶SiC材料 直接熔渗法 抗氧化性
下载PDF
高比表面积碳化钼/碳复合体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娇阳 任海娟 +1 位作者 刘伟 刘贵昌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B06期419-422,共4页
采用直接碳化法,羟丙基纤维素(HPC)、聚乙烯醇(PVA)、钼酸钾(K2MoO4)和碳酸钾(K2CO3)的混合物于900℃氩气氛围下碳化,制备了高比表面积碳化钼/碳复合体(MCCs)。应用XRD、TG、SEM和电化学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和性能研究。XRD图谱表明,碳... 采用直接碳化法,羟丙基纤维素(HPC)、聚乙烯醇(PVA)、钼酸钾(K2MoO4)和碳酸钾(K2CO3)的混合物于900℃氩气氛围下碳化,制备了高比表面积碳化钼/碳复合体(MCCs)。应用XRD、TG、SEM和电化学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和性能研究。XRD图谱表明,碳基上合成了α-Mo2C及微量Mo3C2。加入K2CO3增加了微孔性,产物MCCs的比表面积可达400~1000m2/g。循环伏安(CV)曲线中出现的氧化还原峰可归属于充放电过程中碳化钼氧化形成的羟基氧化钼(MoOx(OH)y)。羟基氧化钼发生法拉第反应产生的赝电容与碳材料的双电层电容相叠加,增加了比容量。充放电过程中,部分样品在电流密度1A/g下仍保持高于150F/g的容量,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直接碳化法 碳化钼 复合体
下载PDF
熔盐合成法制备Mo_2C纳米粉末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任娇 金永中 +2 位作者 张正权 杨林 苏晓慧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9-33,共5页
以(NH_4)_2MoO_4和C_6H_(12)O_6作为前驱体,NaCl+KCl(摩尔比1:1)为原料,采用熔盐合成法在900℃制备了纳米片层状Mo2C粉末,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X-ray diffraction,XRD)、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等方法研究... 以(NH_4)_2MoO_4和C_6H_(12)O_6作为前驱体,NaCl+KCl(摩尔比1:1)为原料,采用熔盐合成法在900℃制备了纳米片层状Mo2C粉末,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X-ray diffraction,XRD)、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等方法研究了Mo_2C粉末物相结构和微观形貌的演变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反应中相变过程是由MoO_3变成MoO_2再到产物Mo_2C的生成;Mo_2C由斜方晶型向六方晶型转变的温度出现在900~1000℃区间;提高合成温度和延长反应时间有利于加快反应进程,但过高的合成温度会导致晶粒显著长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钼 纳米粉末 前驱体 熔盐合成法 物相组成 微观形貌
下载PDF
5083铝合金复合电镀镍-碳化硅-二硫化钼的显微组织和耐磨性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梦瑶 田晓东 高顺 《电镀与涂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843-846,共4页
采用硫酸盐体系镀镍液在5083铝合金基体上电镀得到纯Ni镀层、Ni-SiC复合镀层和Ni-SiC-MoS2复合镀层。镀液组成和工艺条件为:NiSO4·6H2O 300g/L,NiCl2·6H2O 45g/L,H3BO3 35g/L,SiC 0g/L或80g/L,MoS2 0g/L或8g/L,十二烷基硫酸钠... 采用硫酸盐体系镀镍液在5083铝合金基体上电镀得到纯Ni镀层、Ni-SiC复合镀层和Ni-SiC-MoS2复合镀层。镀液组成和工艺条件为:NiSO4·6H2O 300g/L,NiCl2·6H2O 45g/L,H3BO3 35g/L,SiC 0g/L或80g/L,MoS2 0g/L或8g/L,十二烷基硫酸钠0.1g/L,pH5,温度50℃,阴极电流密度5A/dm^2,机械搅拌速率200r/min,时间35min。对比了3种镀层的显微组织、成分和耐磨性。结果表明,Ni-SiC-MoS2复合镀层的平均晶粒尺寸最小,显微硬度最高(达到430.10HV),耐磨性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复合电镀 碳化硅 二硫化钼 显微组织 耐磨性
下载PDF
钼及其合金的最新发展
16
作者 佟升 《中国钼业》 1993年第4期21-25,共5页
本文评述了世界钼及其合金的一些最新发展。
关键词 钼合金 生产工艺 发展
下载PDF
水热温度对SiC–C/C复合材料表面水热电泳沉积SiCn–MoSi2复合抗氧化涂层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博 黄剑锋 +3 位作者 刘淼 李抗 曹丽云 吴建鹏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18-324,共7页
采用水热电泳沉积法在SiC–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了纳米碳化硅和二硅化钼的复相(SiCn–MoSi2)抗氧化涂层。采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制备涂层的晶相组成、表面及断面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水热温度对制备涂层的结构及高温... 采用水热电泳沉积法在SiC–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了纳米碳化硅和二硅化钼的复相(SiCn–MoSi2)抗氧化涂层。采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制备涂层的晶相组成、表面及断面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水热温度对制备涂层的结构及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涂层在1 600℃静态氧化行为及失效机理。结果表明:外涂层主要由MoSi2和β-SiC晶相组成。复相外涂层的致密程度、厚度及抗氧化性能随着水热温度的升高而提高。SiCn–MoSi2/SiC复合涂层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和抗热震能力,在1 600℃氧化80 h后氧化质量损失为3.6×10–3 g/cm2。复合涂层在1 600℃的氧化失效主要是由于经过长时间氧化后SiO2玻璃膜层不能及时有效填补涂层中的缺陷,涂层中出现贯穿性的裂纹和孔洞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碳化硅–硅化钼 多层复合涂层 水热电泳沉积 水热温度 氧化
原文传递
熔渗温度对MoSi_2(Cr_5Si_3)-RSiC复合材料显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高朋召 张小亮 +2 位作者 黄诗婷 刘井雄 肖汉宁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05-1110,共6页
以RSiC为基体,通过酚醛树脂浸渍裂解(PF-PIP)和MoSi2-Si-Cr合金活化熔渗(AMMI)复合工艺制备具有三维互穿网络结构的MoSi2(Cr5Si3)-RSiC复合材料。借助于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力学性能和电阻率测试等研究了熔渗温度对复合材料组... 以RSiC为基体,通过酚醛树脂浸渍裂解(PF-PIP)和MoSi2-Si-Cr合金活化熔渗(AMMI)复合工艺制备具有三维互穿网络结构的MoSi2(Cr5Si3)-RSiC复合材料。借助于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力学性能和电阻率测试等研究了熔渗温度对复合材料组成、显微结构、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的影响。采用改进型混合规则探讨了复合材料互穿网络结构和界面结合性对其导电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所制备的复合材料主要组成均为SiC、MoSi2和Cr5Si3;随着熔渗温度的升高,复合材料气孔率和体积电阻率下降,密度、抗弯强度和弹性模量提高。当熔渗温度为1 900℃时,复合材料的气孔率、密度、抗弯强度、弹性模量和体积电阻率分别为1.4%、3.5g/cm3、99.2MPa、313.60GPa和124.2mΩ·cm。当熔渗温度较低时(1 700℃),复合材料的导电方式与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导电方式接近,随温度升高,复合材料的导电方式与传统复合材料的导电方式差别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硅化钼-再结晶碳化硅复合材料 三维互穿网络结构 力学性能 电学性能 改进型混合规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