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roved simulation of winter wheat yield in North China Plain by using PRYM-Wheat integrated dry matter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1
作者 Xuan Li Shaowen Wang +6 位作者 Yifan Chen Danwen Zhang Shanshan Yang Jingwen Wang Jiahua Zhang Yun Bai Sha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4期1381-1392,共12页
The accurate simulation of regional-scale winter wheat yield is important for national food security and the balance of grain supply and demand in China.Presently,most remote sensing process models use the“biomass... The accurate simulation of regional-scale winter wheat yield is important for national food security and the balance of grain supply and demand in China.Presently,most remote sensing process models use the“biomass×harvest index(HI)”method to simulate regional-scale winter wheat yield.However,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s in HI contribute to inaccuracies in yield simulation at the regional scale.Time-series dry mat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s(Fr)can dynamically reflect the dry matter partition of winter wheat.In this study,Fr equations were fitted for each organ of winter wheat using site-scale data.These equations were then coupled into a process-based and remote sensingdriven crop yield model for wheat(PRYM-Wheat)to improve the regional simulation of winter wheat yield over the North China Plain(NCP).The improved PRYM-Wheat model integrated with the fitted Fr equations(PRYM-Wheat-Fr)was validated using data obtained from provincial yearbooks.A 3-year(2000-2002)averaged validation showed that PRYM-Wheat-Fr had a higher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0.55)and lower 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0.94 t ha^(-1))than PRYM-Wheat with a stable HI(abbreviated as PRYM-Wheat-HI),which had R^(2) and RMSE values of 0.30 and 1.62 t ha^(-1),respectively.The PRYM-Wheat-Fr model also performed better than PRYM-Wheat-HI for simulating yield in verification years(2013-2015).In conclusion,the PRYM-Wheat-Fr model exhibited a better accuracy than the original PRYM-Wheat model,making it a useful tool for the simulation of regional winter wheat y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y matter partition remote sensing model winter wheat yield North China Plain
下载PDF
Effects of Seaweed Bio-organic Fertilizer on Growth and Yield of Winter Wheat 被引量:5
2
作者 徐文文 刘恒洋 +3 位作者 谭秀山 王建明 李明潭 毕建杰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6年第11期2555-2559,共5页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eaweed bio-or- ganic fertilizer on yield and quality of winter wheat. [Method] Seaweed bio-organic fertilizer was applied to leaves of winter wheat according...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eaweed bio-or- ganic fertilizer on yield and quality of winter wheat. [Method] Seaweed bio-organic fertilizer was applied to leaves of winter wheat according to the dose of 45 kg/hm^2 from jointing stage to maturing stage, and plant height,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flag leaf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grain yield of winter wheat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 Foliar spraying of seaweed bio-organic fertilizer showed little effect on plant height of winter wheat, thickened stems, promote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in- creased flag leaf photosynthetic rate by 3.16%, and increased yield of winter wheat by 6.85%. [Conclusion] Foliar spraying of seaweed bio-organic fertilizer promoted the intelligent growth, thickened the stems, improved the lodging resistanc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panicle weight per plant, and increased the bulk density of winter wheat, as well as improving the physical quality of wheat grain. In addition, foliar spraying of seaweed bio-organic fertilizer promoted the synthesis of chlorophyll and mitigated the decomposition of chlorophyll in winter whe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ertilizer-pesticide double reduction, the test results and data of this study can be promoted in the wheat-growing areas of Shandong Province and even whole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weed bio-organic fertilizer winter wheat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yield Photosynthetic rate
下载PDF
Micro-sprinkling irrigation simultaneously improves grain yield and protein concentration of winter wheat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被引量:12
3
作者 Jinpeng Li Zhimin Wang +3 位作者 Chunsheng Yao Zhen Zhang Yang Liu Yinghua Zhang 《The Crop Journal》 SCIE CSCD 2021年第6期1397-1407,共11页
Increased grain yield(GY) and grain protein concentration(GPC) are the two main targets of efforts to improve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 production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NCP). We conducted a three-year field exper... Increased grain yield(GY) and grain protein concentration(GPC) are the two main targets of efforts to improve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 production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NCP). We conducted a three-year field experiment in the 2014–2017 winter wheat growing seasons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conventional irrigation practice(CI) and micro-sprinkling irrigation combined with nitrogen(N) fertilizer(MSI) on GY, GPC, and protein yield(PY). Across the three years, GY, GPC, and PY increased by 10.5%–16.7%, 5.4%–8.0%, and 18.8%–24.6%, respectively, under MSI relative to CI. The higher GY under MSI was due primarily to increased thousand-kernel weight(TKW). The chlorophyll content of leaves was higher under MSI during the mid–late grain filling period, increa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post-anthesis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to GY, with consequent increases in total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harvest index compared to CI. During the mid–late grain filling period, the canopy temperature was markedly lower and the relative humidity was higher under MSI than under CI. The duration and rate of filling during the mid–late grain filling period were also higher under MSI than CI, resulting in higher TKW. MSI increased the contribution of post-anthesis N accumulation to grain N but reduced the pre-anthesis remobilization of N in leaves, the primary site of photosynthetic activity, possibly helping maintain photosynthate production in leaves during grain filling. Total N at maturity was higher under MSI than CI,although there was little difference in N harvest index. The higher GPC under MSI than under CI was due to a larger increase in grain N accumulation than in GY. Overall, MSI simultaneously increased both GY and GPC in winter wheat grown in the NC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ter wheat Canopy environment Grain yield Protein concentration dry matter and nitrogen remobilization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潮土麦田肥力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4
作者 张钊 张贵龙 +2 位作者 汤秋香 闫雪影 张艳军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7-1076,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黄淮海潮土区麦田肥力和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为该区域优化施肥措施、合理利用有机肥资源和保障作物高产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方法】基于天津潮土区连续12年的施肥处理定位试验,设置施肥处...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黄淮海潮土区麦田肥力和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为该区域优化施肥措施、合理利用有机肥资源和保障作物高产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方法】基于天津潮土区连续12年的施肥处理定位试验,设置施肥处理为对照(CK,不施肥)、单施有机肥(M)、化肥减量50%配施有机肥(MF_(1))、常量化肥配施有机肥(MF_(2))、单施化肥处理(F)。【结果】与对照相比,施肥处理均能显著提高麦田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且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提升土壤肥力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M、MF_(1)、MF_(2)和F处理土壤有机质增幅分别为92%、48%、78%和20%。MF_(1)处理孕穗-成熟期叶片氮素含量显著降低,促进氮素向籽粒的转移,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起到增产作用。MF_(1)、MF_(2)处理冬小麦产量分别达到6467和6345 kg/hm^(2),较F处理提高12%和9%。【结论】施用化肥115 kg/hm^(2)、有机肥15000 kg/hm^(2)的配施模式能够较常规模式降低化肥投入15%,并保持冬小麦产量稳定,可作为黄淮海平原潮土区冬小麦农田的推荐施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有机无机肥配施 产量 氮素利用率 土壤养分 干物质积累
下载PDF
钼、氮配合施用对冬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胡承孝 王运华 +4 位作者 李宗堂 何华 谭启玲 杜昌文 魏文学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25-228,共4页
采用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了钼、氮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仍然是冬小麦高产所必需的,在高施氮量下配施钼肥,钼肥对冬小麦的增产效果更明显,并提高氮肥增产效果;高氮条件下施钼能增加冬小麦出苗... 采用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了钼、氮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仍然是冬小麦高产所必需的,在高施氮量下配施钼肥,钼肥对冬小麦的增产效果更明显,并提高氮肥增产效果;高氮条件下施钼能增加冬小麦出苗数、冬至苗数和穗数以及株高、穗长,并使植株、麦穗整齐度增加;施钼处理冬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高峰在拔节至抽穗期,而缺钼植株则在抽穗至成熟期。施钼植株拔节期、抽穗期功能叶干物重增加,说明功能叶光合能力因施钼而增强;与营养器官相比,钼肥能更显著地增加籽粒产量,对生殖生长促进作用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产量 干物质 施肥
下载PDF
施氮量对不同基因型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39
6
作者 王桂良 叶优良 +1 位作者 李欢欢 朱云集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6-122,共7页
为了解基因型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累积的影响,以土壤肥力不同的温县大尚、赵堡为试验地点,在0、1503、00 kg.hm-2施氮水平下研究了施氮量对15个基因型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籽粒产量差异的显著性关系为标准... 为了解基因型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累积的影响,以土壤肥力不同的温县大尚、赵堡为试验地点,在0、1503、00 kg.hm-2施氮水平下研究了施氮量对15个基因型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籽粒产量差异的显著性关系为标准进行聚类分析,可将15个小麦品种分为高产、中产、低产三个类型。在3个施氮水平下,豫麦49-198在两地都表现为高产,适应性和稳产性好,但两地没有共同的中产和低产品种类型。不同基因型小麦在整个生育期内干物质累积都呈"慢-快-慢"的动态模式,不同基因型小麦在开花和成熟期干物质累积量差异显著。氮肥对小麦干物质变化率影响最大的时期是开花期,最小的是分蘖期;在3个施氮水平下,各时期干物质增加率在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然而两地都表现为在开花和成熟期干物质增加率最大的是高产基因型,最小的是低产基因型;施氮使高产基因型小麦的花后干物质转移率及花后干物质转移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基因型 施氮量 干物质 产量
下载PDF
施氮量对超高产冬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1
7
作者 郝代成 高国华 +4 位作者 朱云集 郭天财 叶优良 王晨阳 谢迎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46-352,共7页
为给冬小麦超高产栽培中氮肥合理运筹提供参考依据,于2007-2008年在河南温县、兰考两试验点,以两个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冬小麦品种豫麦49和兰考矮早八为供试材料,在全生育期施氮0、90、180、270和360 kgN.hm-2(底施和拔节期追施各半)的... 为给冬小麦超高产栽培中氮肥合理运筹提供参考依据,于2007-2008年在河南温县、兰考两试验点,以两个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冬小麦品种豫麦49和兰考矮早八为供试材料,在全生育期施氮0、90、180、270和360 kgN.hm-2(底施和拔节期追施各半)的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试验点施氮量180和270 kg.hm-2处理的籽粒产量均达到了每公顷9 000 kg以上的水平,高于其他施氮处理,与不施氮和90 kg N.hm-2处理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与其他处理相比,180和270kg.hm-2处理提高了两个小麦品种开花后旗叶光合速率和SPAD值,进而增加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两试验点的施氮处理对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成穗数影响不显著,而施氮量180和270 kg.hm-2处理显著提高了多穗型品种豫麦49的成穗数;两品种穗粒数和粒重均表现为不施氮和90 kg N.hm-2处理显著低于适宜施氮量(180和270 kg N.hm-2)处理。两品种在两试验点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不同,豫麦49和兰考矮早八分别在270和180kg.hm-2获得最高产量。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两个品种在施氮量180~270 kg.hm-2、基施和拔节期比例5∶5条件下,在稳定足够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促进花后物质积累量,提高粒重,可实现超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施氮量 光合特性 干物质积累 籽粒产量
下载PDF
氮肥施用时期与比例对超高产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7
8
作者 姜丽娜 邵云 +1 位作者 金毓翠 李春喜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70-73,共4页
选用具有超高产潜力的豫麦 4 9号 ,研究了总施氮量 2 70 kg.hm- 2 时不同氮肥施用时期与比例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1干物质积累量及日积累量在拔节期以前随底施氮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 ,同时又受追施氮肥的影响。植株... 选用具有超高产潜力的豫麦 4 9号 ,研究了总施氮量 2 70 kg.hm- 2 时不同氮肥施用时期与比例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1干物质积累量及日积累量在拔节期以前随底施氮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 ,同时又受追施氮肥的影响。植株地上部干物质日积累量高峰值出现在抽穗~灌浆初期 ;2药隔期追施氮肥 ,可以改善产量性状 ,提高产量。扬花期喷施氮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例 超高产 冬小麦 氮肥 干物质积累 疸施肥 施肥时期
下载PDF
水氮互作对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9
9
作者 王磊 董树亭 +2 位作者 刘鹏 张吉旺 赵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01-308,共8页
针对黄淮海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水资源供应短缺,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设计试验研究水氮互作对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为黄淮海地区高效利用水氮资源提供理论依据。2015-2017年以石麦15(SM15)为材料,利用水肥渗漏研究池,设计2... 针对黄淮海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水资源供应短缺,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设计试验研究水氮互作对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为黄淮海地区高效利用水氮资源提供理论依据。2015-2017年以石麦15(SM15)为材料,利用水肥渗漏研究池,设计2个供水量水平(500,250 mm);2个施氮量水平(90,180kg/hm^2);2个氮肥类型(无机肥尿素,有机肥牛粪)。结果表明:2年试验内冬小麦旗叶光合生理特性变化规律相似,各处理的冬小麦旗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单叶水分利用效率在生育期内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水氮互作对小麦旗叶光合速率影响显著,W1(供水量500mm)处理的旗叶光合速率明显高于W2(供水量250mm)处理,施氮肥180kg/hm^2处理的旗叶光合速率明显高于施氮肥90kg/hm^2的处理,与施用无机肥相比,施用有机肥可保证冬小麦生育后期维持较高的旗叶光合速率。2年试验干物质积累量最多、产量最高的处理为W1M1(供水量500mm,施有机氮肥180kg/hm^2)。综合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籽粒产量,本试验条件下有机肥增产效果优于无机肥,冬小麦生育期供水量500mm,施有机氮肥180kg/hm^2时冬小麦旗叶光合生理特性较优,获得较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互作 冬小麦 光合生理特性 干物质 籽粒产量
下载PDF
氮磷配施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10
作者 崔正勇 李新华 +4 位作者 裴艳婷 高国强 张凤云 孙明柱 李鹏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9-346,共8页
为了探究氮磷配施对小麦干物质向籽粒分配的调控效应,以高产小麦品种‘鲁原502'为试验材料,比较不同氮磷处理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及构成因素等性状差异。结果表明,适量增加施氮量和施磷量可促进小麦起身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以... 为了探究氮磷配施对小麦干物质向籽粒分配的调控效应,以高产小麦品种‘鲁原502'为试验材料,比较不同氮磷处理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及构成因素等性状差异。结果表明,适量增加施氮量和施磷量可促进小麦起身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以及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向营养器官的分配,对越冬前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影响。增加施氮量可提高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同化物转运量、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以及对籽粒贡献率,同时降低花前营养器官总转运量对籽粒贡献率;增加施磷量则可提高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同化物总转运量以及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增加施氮量和施磷量均可提高小麦穗数、穗粒数,进而增加产量。研究结果表明,240kg·hm^(-2) N、100kg·hm^(-2) P_2O_5(N_2P_2)处理可作为黄淮麦区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获得高产的施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配施 冬小麦 干物质 积累分配 产量
下载PDF
雨养和灌溉条件下施氮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5
11
作者 蔡瑞国 张迪 +2 位作者 张敏 李瑞奇 王文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4-202,共9页
为给冀东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以高蛋白质品种京冬8号和低蛋白质品种宝麦38为材料,设置0、120、240和360kg·hm^-2三个施氮水平,研究了在灌溉和雨养条件下氮素营养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适量... 为给冀东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以高蛋白质品种京冬8号和低蛋白质品种宝麦38为材料,设置0、120、240和360kg·hm^-2三个施氮水平,研究了在灌溉和雨养条件下氮素营养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适量施氮提高了小麦干物质积累量、结实小穗数和穗粒数,促进了叶片、茎和鞘的花前贮存干物质在花后向籽粒中的转移,但过量施氮则抑制灌溉条件下营养器官花前贮存干物质在花后向籽粒的转移。施氮量对千粒重的影响因基因型和土壤水分状况不同而差异。随施氮量的增加,在雨养和灌溉条件下京冬8号千粒重分别呈降低和增加趋势,宝麦38千粒重均呈下降趋势。适当施氮可促进分蘖和分蘖成穗。与雨养栽培相比,灌溉可促进小麦干物质积累,增加穗数和延长灌浆时间,提高籽粒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两品种的氮肥生产效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均降低。宝麦38和京冬8号籽粒产量达到最高的施氮量在雨养条件下均为120kg·hm^-2,在灌溉条件下分别为120和240kg·hm^-2。从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综合来看,宝麦38的适宜施氮量为120kg·hm^-2,京冬8号的适宜施氮量为120~24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水分供应 施氮量 干物质积累与转移 产量
下载PDF
耕作方式和施氮量对旱地冬小麦开花后干物质转运特征、糖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12
作者 张礼军 鲁清林 +4 位作者 张文涛 白玉龙 周刚 汪恒兴 杨长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53-1464,共12页
为探讨耕作方式和氮肥对旱地小麦的互作效应,在甘肃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以常规耕作(CT)、秸秆还田(CTI)、全膜覆土穴播(PM)、免耕秸秆覆盖(NTS)4种耕作方式为主区,75、150、225、300kg·hm^(-2)4个... 为探讨耕作方式和氮肥对旱地小麦的互作效应,在甘肃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以常规耕作(CT)、秸秆还田(CTI)、全膜覆土穴播(PM)、免耕秸秆覆盖(NTS)4种耕作方式为主区,75、150、225、300kg·hm^(-2)4个施氮量(分别用N1~N4表示)为副区,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及施氮量组合处理下旱地冬小麦花后干物质转运、糖含量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4种耕作方式中,PM的株高最高,叶面积最大,籽粒产量最高,较CT增产14.50%。PM增产主要是通过增加穗长和穗粒数来实现,也归因于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的积累量及其在花后向籽粒中转运量、转运效率和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较CT显著增加,特别是增加了叶片和颖壳的干物质转运量、转运效率。CTI的千粒重和有效穗数虽然最高,但产量与CT无显著差异;NTS的株高、千粒重、有效穗数、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向籽粒中转运量均处于较低水平,产量较CT降低16.74%。施氮显著增加了旱地冬小麦的籽粒产量,平均产量表现为N4>N2>N3>N1。CT、CTI、NTS下,施氮的增产作用显著,但PM下不显著。在所有处理中,PMN2的籽粒产量最高,比最低的NTSN1增加70.55%。施氮增产的原因主要是促进了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和开花后干物质转运。NTS提高了各器官的可溶性糖含量,但其效应在不同生育时期存在差异,茎秆主要表现在开花后20~30d,叶片和颖壳在开花后10~40d,叶鞘在开花后20~40d,籽粒在开花后10~30d。施氮显著降低了开花后0~30d茎秆和叶片的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但显著增加了开花后20d籽粒的可溶性糖含量。以上结果说明,在甘肃旱地雨养农业区,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全膜覆土穴播下冬小麦高产的氮肥施用量以中等水平(150kg·hm^(-2))最佳,免耕秸秆覆盖下需增加氮肥施用量(30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施氮量 冬小麦 干物质转运 开花后糖代谢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水肥条件下冬小麦的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 被引量:56
13
作者 李志勇 陈建军 陈明灿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0-83,共4页
为了给冬小麦种植中合理水肥管理提供依据,以京冬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水肥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水肥相比,优化水肥、秸秆还田优化水肥的冬小麦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总量和经济系... 为了给冬小麦种植中合理水肥管理提供依据,以京冬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水肥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水肥相比,优化水肥、秸秆还田优化水肥的冬小麦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总量和经济系数均有所提高,物质生产结构较优;单位面积收获穗数有所增加,穗粒数显著减少,千粒重显著提高,籽粒产量有所增加;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性差异,氮肥当季利用率显著提高。与优化水肥相比,秸秆还田优化水肥有利于增加单位面积籽粒产量,是种植冬小麦的最佳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溉 施肥 秸秆还田 干物质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不同氮素处理对中麦175和京冬17产量相关性状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李法计 徐学欣 +2 位作者 肖永贵 何中虎 王志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53-1863,共11页
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国黄淮和北部冬麦区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模式对氮高效吸收和利用的影响,以及中麦175和京冬17产量对不同施氮处理的响应。2013—2014和2014—2015连续两年在河北吴桥和北京顺义两地种植两品种,观测不同施氮量和基追比处理下... 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国黄淮和北部冬麦区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模式对氮高效吸收和利用的影响,以及中麦175和京冬17产量对不同施氮处理的响应。2013—2014和2014—2015连续两年在河北吴桥和北京顺义两地种植两品种,观测不同施氮量和基追比处理下,冬小麦的群体特性、产量相关性状,以及氮素吸收效率(NUp E)和氮素利用效率(NUt E)。在吴桥点设0、60+0、120+0、120+60、120+120、120+180 kg hm^(-2)(基肥+拔节肥)6个处理,在顺义点仅设前5个处理。在总施氮量0~240 kg hm^(-2)(吴桥)和0~180 kg hm^(-2)(顺义)范围内,随施氮量增加,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气冠温差(CTD)提高,群体总粒数和成熟期生物量增加,进而产量提高;但继续增加施氮量会导致粒重、开花前干物质向籽粒转运量、转运率、对籽粒贡献率、收获指数、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降低。在不同施氮水平下,中麦175的产量和稳定性均优于京冬17,表现出穗数多、穗粒重稳定性好、群体活力持久、生物量和收获指数高、花前干物质积累量高和花后干物质转运能力强、氮素吸收效率高,这可能是其高产高效的重要基础。考虑到产量回报和经济效益,推荐中麦175和京冬17在黄淮麦区(北片)施氮量为180~240 kg hm^(-2),在北部冬麦区施氮量为120~180kg hm^(-2)。灌浆中后期,NDVI和CTD与穗数、产量和生物量相关性高,可作为快速评价品种氮肥敏感性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素利用效率 干物质 高产 稳产
下载PDF
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马迎辉 王玲敏 +1 位作者 叶优良 朱云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82-1288,共7页
为给小麦栽培管理提供指导,连续两个小麦生长季在河南省温县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农民习惯栽培(T1)、优化管理1(T2)、高产栽培管理(T3)、优化管理2(T4)4种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和氮素吸收、分配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给小麦栽培管理提供指导,连续两个小麦生长季在河南省温县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农民习惯栽培(T1)、优化管理1(T2)、高产栽培管理(T3)、优化管理2(T4)4种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和氮素吸收、分配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1相比,T2通过基肥和拔节期追肥2次施肥,提高了干物质快速增长的时间和速率,增加了籽粒中干物质的积累和茎叶氮素向籽粒的转运,提高了穗粒数和粒重,从而达到产量和效率的提高;与T3相比,T4减少了氮磷钾用量,通过提高花后叶片中氮素的转运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来增加粒重,在不降低产量的同时提高了养分效率。T3、T4模式与T1、T2模式相比,提高了干物质快速增长的时间和速率以及花后小麦茎叶贮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在本试验条件下,T2模式是目前生产情况下值得推广的优化栽培模式,T4模式是在产量进一步提高,达到高产条件下兼顾高产高效的最优栽培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管理模式 冬小麦 干物质 氮素 产量
下载PDF
CO_2浓度升高和施氮对冬小麦花前贮存碳氮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9
16
作者 许育彬 沈玉芳 李世清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65-1474,共10页
为探讨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花前贮存碳氮转运的影响及氮素营养的调节作用,以小偃22和小偃6号为材料,于2007-2009连续2个生长季,利用开顶式气室进行盆栽试验,对背景CO2浓度(375μLL-1)和高CO2浓度(2007-2008年度680μLL-1,2008-2009... 为探讨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花前贮存碳氮转运的影响及氮素营养的调节作用,以小偃22和小偃6号为材料,于2007-2009连续2个生长季,利用开顶式气室进行盆栽试验,对背景CO2浓度(375μLL-1)和高CO2浓度(2007-2008年度680μLL-1,2008-2009年度750μLL-1)条件下不同施氮处理的干物质和氮素在籽粒、花前地上部中的累积以及花后营养器官的转运进行了评价。2007—2008年度设4个施氮水平,分别是0、0.1、0.2和0.3gkg-1土;2008—2009年度设3个施氮水平,分别是0、0.15和0.30gkg-1土。结果表明,施氮和CO2浓度升高促进了干物质和氮素在籽粒和花前营养器官的积累,增加了花前营养器官和地上部贮存干物质和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适量施氮提高了CO2浓度升高对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素累积以及花后向籽粒转运的正向效应。与背景CO2浓度相比,高CO2浓度提高了花前营养器官和地上部干物质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和转运率,但CO2浓度升高对花前氮素的贡献率和转运率的影响因年份和品种而异。CO2浓度升高后,2007-2008年度各营养器官和地上部,以及2008-2009年度茎鞘和穗的氮素贡献率和转运率均增加,但2008-2009年度2个品种叶片和地上部氮素贡献率在施氮时均显著降低,小偃22叶片和地上部氮素转运率在各施氮水平下以及小偃6号地上部氮素转运率在0.13gkg-1土施氮水平下均明显增加。适量施氮也在大多数情况下增强了CO2浓度升高对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素的贡献率和转运率的正向效应。说明CO2浓度升高后小麦产量和氮素积累增加与其促进花前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及花后向籽粒的转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CO_2浓度 施氮 产量 物质积累和转运
下载PDF
氮肥底追比例对超高产栽培中小麦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31
17
作者 张娟 张永丽 +2 位作者 武同华 白洪立 于振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08-513,共6页
为给小麦超高产栽培中氮肥的合理运筹提供依据,2009-2010年小麦生长季以济麦22为材料,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设置4个试验处理:N0(不施氮),N1(在总施氮270 kg.hm-2的条件下,底施70%、拔节期追施30%)、N2(底施50%、拔节期追施50%)、N3(底施30... 为给小麦超高产栽培中氮肥的合理运筹提供依据,2009-2010年小麦生长季以济麦22为材料,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设置4个试验处理:N0(不施氮),N1(在总施氮270 kg.hm-2的条件下,底施70%、拔节期追施30%)、N2(底施50%、拔节期追施50%)、N3(底施30%、拔节期追施70%),研究了不同氮肥底追比例对小麦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随氮肥追施比例的增加,旗叶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升高,细胞间隙CO2浓度降低,小麦群体净光合速率先升高后降低;N2处理提高了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以及成熟期干物质向籽粒的分配比例,籽粒产量最高(达到11 698.94 kg.hm-2),氮肥生产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亦最高;氮肥追施比例过多(N3),则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及对籽粒的贡献率、成熟期干物质向籽粒的分配比例、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均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底追比例为5∶5的处理是兼顾高产和高氮肥利用效率的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底追比例 光合特性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产量
下载PDF
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雷钧杰 张永强 +8 位作者 赛力汗.赛 薛丽华 乔旭 张宏芝 于建新 冯兵 梁玉超 王成 陈兴武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7-83,共7页
【目的】揭示不同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特征的影响。【方法】大田滴灌条件下,通过设置180 kg/hm2(N1)、240 kg/hm2(N2)、300 kg/hm2(N3)、360 kg/hm2(N4)4个施氮量处理,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 【目的】揭示不同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特征的影响。【方法】大田滴灌条件下,通过设置180 kg/hm2(N1)、240 kg/hm2(N2)、300 kg/hm2(N3)、360 kg/hm2(N4)4个施氮量处理,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整个生育进程中冬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基本呈N3〉N4〉N2〉N1变化规律;冬小麦籽粒产量的形成以花后同化物转移贡献为主,花前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在27.41%-38.12%,花后为61.88%-72.59%;产量最高为9 540.15 kg/hm2(N3处理),分别较N1、N2、N4处理产量提高了24.72%、14.44%和6.23%,达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水平。【结论】滴灌冬小麦的最适施氮量为30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冬小麦 干物质积累 转运 产量
下载PDF
施用有机肥条件下氮肥不同底追比对冬小麦干物质运转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毛平平 王丽 +3 位作者 张永清 党建友 裴雪霞 武雪萍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0-54,共5页
以冬小麦品种‘临Y7287’为供试材料,秸秆还田条件下,研究了在等化肥施用量,额外增施生物有机肥,氮肥不同底追比对小麦生长发育、干物质运转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化肥与生物有机肥配施可显著提高冬小麦叶面积,提... 以冬小麦品种‘临Y7287’为供试材料,秸秆还田条件下,研究了在等化肥施用量,额外增施生物有机肥,氮肥不同底追比对小麦生长发育、干物质运转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化肥与生物有机肥配施可显著提高冬小麦叶面积,提高灌浆期干物质累积量,促进干物质向籽粒转移,显著提高了千粒重、穗粒数和成穗数,从而提高了小麦产量。在配施生物有机肥4 500 kg·hm^(-2)条件下,以氮肥底追比为1∶1(即50%氮肥底施,50%氮肥拔节期追施)增产效果最好,较单施化肥成穗数提高了12.71%,穗粒数提高了4.93%,千粒重提高了6.42%,产量增加了11.27%。因此,推荐山西临汾盆地冬小麦施肥方案:以生物有机肥4 500 kg·hm^(-2)配施N 225 kg·hm^(-2),50%氮肥底施,50%拔节期追施较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底追比 生物有机肥 产量 干物质
下载PDF
返青期水分胁迫、复水和施肥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岳文俊 张富仓 +3 位作者 李志军 李万春 薛冯定 索岩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7-63,78,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氮磷营养条件下返青期水分胁迫后复水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水分胁迫条件下作物的水肥高效利用和最优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小偃22作为试验材料,设置返青期轻度胁迫(占田间持水量的55%~70%... 【目的】研究不同氮磷营养条件下返青期水分胁迫后复水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水分胁迫条件下作物的水肥高效利用和最优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小偃22作为试验材料,设置返青期轻度胁迫(占田间持水量的55%~70%)、重度胁迫(占田间持水量的40%~55%),其它生育期不胁迫和全生育期不胁迫(占田间持水量的70%~85%)3个水分处理,以及N1P1(纯氮0.1g/kg,P2O50.05g/kg)、N2P2(纯氮0.2g/kg,P2O50.1g/kg)和N3P3(纯氮0.3g/kg,P2O50.15g/kg)3个氮磷肥水平,研究返青期水分胁迫后复水以及不同氮磷水平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返青期不同程度的水分胁迫都会影响冬小麦干物质累积以及产量的形成。与CK相比较,轻度胁迫、重度胁迫处理在N1P1、N2P2、N3P33种施肥处理条件下,冬小麦(复水后14d)的株高分别降低了7.39%和31.48%,7.29%和30.66%,24.42%和37.23%;复水26d后,冬小麦地上部干质量分别降低了5.24%和21.45%,7.24%和24.64%,2.92%和28.66%,地下部干质量分别降低了3.21%和32.80%,5.76%和29.47%,0.83%和33.80%;复水后14d,冬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都在增加,而蒸腾速率在减少。冬小麦返青期水分胁迫后复水,轻度胁迫处理在N1P1、N2P2、N3P33种施肥处理条件下,冬小麦产量分别增加了6.47%,4.68%,9.55%,而重度胁迫处理分别减少了22.50%,24.85%,13.76%。在相同水分处理情况下,冬小麦产量的变化趋势为N3P3>N2P2>N1P1,表明适当的增加施肥量能够提高冬小麦产量。【结论】在试验的土壤条件下,返青期轻度水分胁迫和氮磷施用量为纯氮0.3g/kg、P2O50.15g/kg的组合处理最有利于冬小麦生长,且具有最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返青期 水分胁迫 干物质累积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