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7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w Moral Subjects: Walking the Line Between Autonomy and Automaton
1
作者 Ralf Lüfter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23年第11期463-467,共5页
The question of“new moral subjects”arises today in connection with the use of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 the context of Industry 4.0,i.e.,the industrial enterprise investing in smart factories,co-robotic,additive manu... The question of“new moral subjects”arises today in connection with the use of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 the context of Industry 4.0,i.e.,the industrial enterprise investing in smart factories,co-robotic,additive manufacturing,augmented reality,cyber security,big data,etc.Industry 4.0 underpins what is being heralded as Industry 5.0.Technologies in this field excel in that they are not used for the mere execution of processes designed,programmed,and controlled by man,but are applied to realise“autonomously”goals in the industrial context.Consequently,their degree of automation is no longer defined by increasing independence from human beings,but by the ability to spontaneously initiate a process and implement it to useful effect.The comparison between man and machine,and the justification for the introduction of“new moral subjects”thus crucially depend on the location of“moral being”in the reference to their“autonomy”as a property characterising the“subject man”,but not the exclusive prerogative of the la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moral subjects ethics of automation RESPONSIBILITY AUTONOMY Industry 4.0
下载PDF
哲学视域下教师发展的德性存在、构成与实践
2
作者 石双华 《教师发展研究》 2024年第2期20-25,共6页
教师德性是教师发展内在、自主的驱动力量,是教师得以实现持续性发展的逻辑起点。这一德性存在根植于关系视域,以教师的社会性存在为基础,呈现为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教师在发展过程中要具有时代性的德性知识、审辩性的德性能... 教师德性是教师发展内在、自主的驱动力量,是教师得以实现持续性发展的逻辑起点。这一德性存在根植于关系视域,以教师的社会性存在为基础,呈现为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教师在发展过程中要具有时代性的德性知识、审辩性的德性能力、超越性的德性信仰。只有在人自觉、对象性的活动中,综合性的德性品格才会生成,因此还要关注教师发展的德性实践,了解教师生活活动样态中内在善的生成与外在善的实现。只有在哲学视域下建构起对教师德性的存在、构成和实践的整体逻辑认知,才能促进教师发展的自主和持续性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发展 教师德性 主体精神
下载PDF
利用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为例
3
作者 吕翠香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3-35,共3页
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为例,通过纵观科学史的发展历程,以科学家的科研精神与科研态度,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实验过程,让学生由产生科研兴趣到增强科研信心,提高学生的科学探... 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为例,通过纵观科学史的发展历程,以科学家的科研精神与科研态度,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实验过程,让学生由产生科研兴趣到增强科研信心,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与科学思维素养,提升社会担当能力;进一步通过科技育人与故事育人等途径,促进学生积极践行责任担当,充分发挥生物学学科育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史 社会责任 DNA 学科德育 高中生物学
下载PDF
增强获得感 提升亲和力——思政课“专题+体验”德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4
作者 周霞 陆怡楠 谢钦灵 《高教学刊》 2024年第5期164-168,共5页
增强获得感,提升亲和力,是完成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需要,是应对信息化给思政课带来严峻挑战的需要,是适应“00后”大学生成长特点的需要,也是消除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和提高思政课实效的需要。在各种教学模式中,“专题+体验”德育模式能扬长... 增强获得感,提升亲和力,是完成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需要,是应对信息化给思政课带来严峻挑战的需要,是适应“00后”大学生成长特点的需要,也是消除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和提高思政课实效的需要。在各种教学模式中,“专题+体验”德育模式能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具体实施途径包括,在专题教学中渗透体验、在体验式教学中凸显专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感 亲和力 专题德育模式 主体性 德育
下载PDF
德性如何“成于乐”——基于先秦乐教演变史的考察
5
作者 黄梦肖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9-100,共12页
自西周礼乐之治开始,即出现了旨在培养个体德性(政治德行)的乐教。“乐”与“礼”之规范性相辅相成,具有使不同身份的个体行为符合规范的教化功能,谓“礼、乐,德之则也”。随着诸子学说在春秋末年的兴起,德性的内涵从政治德行范畴深化... 自西周礼乐之治开始,即出现了旨在培养个体德性(政治德行)的乐教。“乐”与“礼”之规范性相辅相成,具有使不同身份的个体行为符合规范的教化功能,谓“礼、乐,德之则也”。随着诸子学说在春秋末年的兴起,德性的内涵从政治德行范畴深化为内在的道德品格,但乐教形式的自觉性价值亟待建构。孔子于礼乐制度规范失效的情况下挖掘了“乐”的自觉性价值:将由“乐”引起的情感视为个体作出道德行为的主要动力,以西周传统乐教的形式内容作为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的对象,并设置了理想人格作为德性实现的现实形态,建立了一条凸显个体内心自觉的德性修养路径,谓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是这一德性修养路径的方法论提纲。孔子“乐”论被孔门后学与荀子所继承,德性修养变为以人性、人情为基础的讨论。而荀子在性恶论基础上强调“乐”的规范性价值,与孔子强调“乐”的自觉性价值互为补充,使“乐”的德性精神留存于儒家教化思想中,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气质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教 德性修养 伦理规范 道德主体性
下载PDF
德育活动中儿童的主体性及其作用
6
作者 邱高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82,共5页
在儿童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关注儿童主体性的发挥,克服灌输式道德教育所带来的空心病,为儿童道德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提供更多对话的机会,在多方关系的互动中成就德育中儿童的主体性,并通过开展关系性的活... 在儿童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关注儿童主体性的发挥,克服灌输式道德教育所带来的空心病,为儿童道德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提供更多对话的机会,在多方关系的互动中成就德育中儿童的主体性,并通过开展关系性的活动,让儿童在与教师和同伴的亲密互动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提升道德判断力、执行力,深化道德教育的主题,进而提升儿童道德教育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道德教育 主体性 关系性存在
下载PDF
城中村道德适应的主体建构与责任边界
7
作者 刘刚 王颖 《城市学刊》 2024年第2期57-62,共6页
伦理实体在道德实践中经过个体、公民社会、政府一系列发展环节,最终导向伦理精神的实现。道德适应的责任主体建构直接关涉谁来对城中村居民道德适应进行伦理引导的问题。为此,我们要建构面向他者的道德责任,呼唤一种自由道德责任的回... 伦理实体在道德实践中经过个体、公民社会、政府一系列发展环节,最终导向伦理精神的实现。道德适应的责任主体建构直接关涉谁来对城中村居民道德适应进行伦理引导的问题。为此,我们要建构面向他者的道德责任,呼唤一种自由道德责任的回归。通过对城中村道德适应责任主体进行分层建构,并依此从个人主体的道德自觉、公民社会的伦理支持、适当政府的责任边界等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以明晰城中村居民道德适应的主体责任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道德适应 主体建构 责任边界
下载PDF
西方德性教化思想中“身体”的演进脉络探析
8
作者 冯昊青 朱哲成 贺凯杰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5-55,共11页
因循理性主义的逻辑演化,西方德性教化视域下的身体长期被贬作道德实现的障碍,德性教化也因此被异化为祛身化的智性学习。在近代身体现象学思潮的激荡下,身心二分的教化模式遭到了质疑与挑战。尼采、梅洛-庞蒂等学者将主体重构为灵肉圆... 因循理性主义的逻辑演化,西方德性教化视域下的身体长期被贬作道德实现的障碍,德性教化也因此被异化为祛身化的智性学习。在近代身体现象学思潮的激荡下,身心二分的教化模式遭到了质疑与挑战。尼采、梅洛-庞蒂等学者将主体重构为灵肉圆融的身体主体,逐渐形成了“身体—世界”的具身认知结构。随着“具身”概念渗入教化领域,“具身德育”逐渐成为学界的焦点话题。从道德学习是全身心的、交互性的、生成性的角度,具身德育强调德性教化必须根植于此身经验与在世处境,以期构建道德与身体的圆融关系。而在现代伦理学的视域下,德性教化中的身体转向将道德澄明为面向德性的根身性实践,从而为贬身尊心、知行不一等既有教化问题提供了可鉴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祛身化 身体主体 具身德育
下载PDF
高考命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念遵循、实践策略和主体培植
9
作者 黄俊兴 《中国考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27,共8页
高考命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时代新人选育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在命题实践中应注重落实五育并举与学科素养衔接统一、高中育人要求与高校选才需求衔接统一、服务... 高考命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时代新人选育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在命题实践中应注重落实五育并举与学科素养衔接统一、高中育人要求与高校选才需求衔接统一、服务选才与引导教学衔接统一,推动高考命题实现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和综合育人。为此,专业化考试机构要建立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的命题机制,命题工作者须明确从出题者到育人者的职业角色定位,从公务性和专业性两个维度强化身份认同,不断提升业务能力素质,扎实做好高考命题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考命题 立德树人 理念遵循 实践策略 主体培植
下载PDF
大概念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政史地跨学科教学浅析
10
作者 谭婉丹 《当代教研论丛》 2024年第3期34-38,共5页
大概念是学科知识体系中最具核心价值的内容,掌握大概念利于建立系统的教学体系。新课标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与高中其他学科相配合,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总任务,新高考“3+2+1”模式的施行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可行性。文章通... 大概念是学科知识体系中最具核心价值的内容,掌握大概念利于建立系统的教学体系。新课标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与高中其他学科相配合,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总任务,新高考“3+2+1”模式的施行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可行性。文章通过分析政史地跨学科教学在目标、内容、效果上更高的要求,在资源收集、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力求综合效益,以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学科大概念 跨学科融合 学科核心素养
下载PDF
ChatGPT赋能学校教育:技术优势、可能问题与应对策略
11
作者 黄海红 叶进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8-114,共7页
ChatGPT作为当前AI最具代表性的成果,表现出超强的角色赋予能力、语言文本分析能力、生成性互动能力和类人特征。将其应用于学校教育赋能教师教学工作,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赋能学生学习,有助于延伸教学场域,构建智能化、个性化学习... ChatGPT作为当前AI最具代表性的成果,表现出超强的角色赋予能力、语言文本分析能力、生成性互动能力和类人特征。将其应用于学校教育赋能教师教学工作,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赋能学生学习,有助于延伸教学场域,构建智能化、个性化学习形态。然而,ChatGPT又存在“标准化、公式化”的教学特点,易造成教育主体客体化复现、学生知识习得过程趋于异化、学校教育生态面临危机的潜在问题。为更好应用ChatGPT,需超越主、客二分的狭隘思维,重构人机教育教学主体;发展“高阶思维”,建构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坚持立德树人,形成“人机向善”的数字德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学校教育 教育主客体 知识观 德育
下载PDF
Analysis on the Value of Moral Language in the Light of Situation Theory
12
作者 He Shan Zeng Fanfe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6-291,共6页
As the outcome of humans' social activities,moral languag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ransmitting moral messages among human beings. Furthermore,the cognitive,emotional and w ill factors in its structure are of grea... As the outcome of humans' social activities,moral languag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ransmitting moral messages among human beings. Furthermore,the cognitive,emotional and w ill factors in its structure are of great value to the moral subject in its developing process of morality. T he meaning of moral language arises out of particular moral situations and alw ays refers to particular moral situations. C onsequently,only by combining and utilizing specific situations in moral practice,the value of moral language can be real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主体 语言 价值 社会活动
下载PDF
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的融合:儒家伦理思想的德育价值转化 被引量:4
13
作者 崔振成 李志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1-156,共6页
儒家伦理思想秉持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一体融合的价值立场。道德主体性表现为内在超越与刚健有为;伦理他者性体现为主体间伦理互系共在、主体对社群的使命与责任担承;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的一体融合即内圣与外王在个体道德生命建... 儒家伦理思想秉持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一体融合的价值立场。道德主体性表现为内在超越与刚健有为;伦理他者性体现为主体间伦理互系共在、主体对社群的使命与责任担承;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的一体融合即内圣与外王在个体道德生命建构中的伦理融化与统摄守一,这一伦理设计有效规避了主体的“单子式”僭越、主体间的伦理冲突以及主体与社群间的价值裂解。在廓清儒家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并保持必要的文化警惕前提下,儒家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一体融合的伦理思想为当代德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双重价值参鉴。在理论理性上,当代德育首先应致力于受教育者道德主体性的生成与发展,培育其他者性伦理格局与使命自觉,最终实现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的一体融合;在实践理性上,当代德育要注重道德体验与伦理实践的方法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 儒家伦理 德育价值转化
下载PDF
教师德性的主体建构:新时代师德建设的理论基点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志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1-58,共8页
破解新时代师德建设的难题与困局,亟需对师德建设进行根本性反思,对师德建设“建什么”“怎么建”等基点问题做以重新审视。首先,新时代师德建设“建什么”应突出强调“教师德性”这一取向选择,它既具有合逻辑的理论合法性,又契合事物... 破解新时代师德建设的难题与困局,亟需对师德建设进行根本性反思,对师德建设“建什么”“怎么建”等基点问题做以重新审视。首先,新时代师德建设“建什么”应突出强调“教师德性”这一取向选择,它既具有合逻辑的理论合法性,又契合事物发展内外因关系规律,亦有利于打破当前师德建设过于侧重规范制定的不平衡局面;其次,新时代师德建设“建什么”的内容框定应坚持教师理想信念、伦理操守、个人修养三位一体;最后,“主体建构”是新时代师德建设“怎么建”的适切路径,具体而言可从唤醒教师的主体建构意识、提升教师的主体建构能力、供给教师的主体建构资源三个方面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德建设 理论基点 教师德性 主体建构
下载PDF
王阳明“心”思想的澄清
15
作者 姜宗强 孙文高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53,共9页
王阳明对“心”的认识,受到孔子、孟子、北宋五子以及朱熹、陆象山等关键人物的影响。他把“吾心”纳入宇宙论体系中进行逻辑论证,以此说明“吾心”是世界的来源和组成部分,只有这样理解,方可以透悟“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从... 王阳明对“心”的认识,受到孔子、孟子、北宋五子以及朱熹、陆象山等关键人物的影响。他把“吾心”纳入宇宙论体系中进行逻辑论证,以此说明“吾心”是世界的来源和组成部分,只有这样理解,方可以透悟“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从而理解“心体”这个具有本体论意义的核心概念。如果不从本体论的角度深刻理解“心体”的涵义,我们就无法把握王阳明心性思想的精髓,进而把握“人心和道心”的关系。从认识论的角度厘清人心和道心这两个概念,建构人心和道心在心性学中的中枢地位,以诠释孟子所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而如果从工夫论的角度阐明“求放心”,则在儒家思想中又具有形而上学的理论意义。依照这样的逻辑理路,本体论与工夫论之间则可相得益彰,宇宙论和认识论就会达到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 道德主体 二重向度 超越论 心自体
下载PDF
核心厌恶与道德厌恶唤醒与适应的特异性:来自主观情绪体验和自主神经活动的证据
16
作者 王芹 王雨琪 +2 位作者 刘欣宇 许慧芳 罗文妤 《心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0-328,共9页
不同诱发物引发的厌恶情绪是否具有同质性目前存在争论。研究选择核心厌恶和道德厌恶图片为实验材料,以女大学生为被试,考察情绪诱发和适应阶段的主观情绪体验和自主神经活动变化。结果表明,(1)核心厌恶情绪下个体心率下降、心率变异性H... 不同诱发物引发的厌恶情绪是否具有同质性目前存在争论。研究选择核心厌恶和道德厌恶图片为实验材料,以女大学生为被试,考察情绪诱发和适应阶段的主观情绪体验和自主神经活动变化。结果表明,(1)核心厌恶情绪下个体心率下降、心率变异性HF显著升高,在情绪主观体验和生理唤醒上出现适应性反应,表现为随刺激反复出现,厌恶反应减少;(2)道德厌恶下个体心率显著上升,没有出现情绪适应性反应。研究结果支持了核心厌恶和道德厌恶情绪的特异性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厌恶 道德厌恶 适应性 主观情绪体验 自主神经活动
下载PDF
高职院校实施“三全育人”的机制与路径探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浩英 《职业技术》 2023年第4期29-34,共6页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是新形势下我国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三全育人”教育理念顺应了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契合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基本规律。结合职业教育...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是新形势下我国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三全育人”教育理念顺应了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契合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基本规律。结合职业教育的特质,揭示“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科学内涵、基础理论,探索高职院校实施“三全育人”的实践机制与策略路径,是新形势下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全育人 高职院校 主体性 立德树人 职业教育
下载PDF
学科德育评价素养模型指标:建构与解析
18
作者 王宇 《教育参考》 2023年第3期104-112,共9页
在落实教育评价改革政策要求下,该研究开展区域性教师学科德育评价素养现状调研,梳理核心问题。提出学科德育评价素养模型,厘清模型结构、要素构成、相互关系后,设计完善学科德育评价素养指标体系。积累课堂教学数据,SPSS量化分析下,形... 在落实教育评价改革政策要求下,该研究开展区域性教师学科德育评价素养现状调研,梳理核心问题。提出学科德育评价素养模型,厘清模型结构、要素构成、相互关系后,设计完善学科德育评价素养指标体系。积累课堂教学数据,SPSS量化分析下,形成不同类别教师学科德育评价素养基本情况,为后续开展提升路径实践奠定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德育 评价素养 教育评价 教师
下载PDF
“算法作者”的创作思维与美学原则——算法时代电影工业美学之伦理转向 被引量:14
19
作者 张立娜 陈旭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5-75,共11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影工业全方位的应用,人工智能编剧、人工智能演员、人工智能剧本医生、人工智能摄影、人工智能剪辑、人工智能营销系统的出现使电影工业链各个环节的制作流程发生了极大的变革,这些变革推动了电影的发展。算法的介...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影工业全方位的应用,人工智能编剧、人工智能演员、人工智能剧本医生、人工智能摄影、人工智能剪辑、人工智能营销系统的出现使电影工业链各个环节的制作流程发生了极大的变革,这些变革推动了电影的发展。算法的介入使得当下电影生产的创作思维发生了新变,主要表现为:首先,人的逻辑在“算法作者”创作的电影中不再居于中心位置,人的逻辑被弱化,算法的逻辑加强。在美学原则层面,“算法驱动”下电影生产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矛盾凸显,妥善处理好技术性带来利好的同时又葆有艺术性是当下电影工业美学需要进行前瞻性思考的问题。其次,“算法作者”具有人与机的双重伦理属性,但又不仅限于人与机的二元对立,存在人与机的交叉混合地带。从自主性、互动性与适应性三个层面确立“算法作者”的道德主体性,进一步明确其在电影生产中的道德责任。“算法逻辑”驱动下的电影生产存在价值导向偏差、情感匮乏以及算法歧视加剧现实歧视与隐私自治权丧失的伦理问题,而这正是电影工业美学或电影伦理学转向需要思考的必然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工业美学 人工智能 “算法作者” 道德主体性 算法歧视
下载PDF
新感性启蒙·再道德化·生存理性再生产——基于现实问题和未来走向的主体教育思考
20
作者 沈湘平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0-88,共9页
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基于现实问题和未来走向深化主体和主体教育研究。从对主体的理解看,面对理性祛魅、现实倒置、生命感受力下降、主体感凸显、沉浸式体验追求等问题,要走出传统认识论范式,强调主体作为现实的人及其本质力量的整体性,... 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基于现实问题和未来走向深化主体和主体教育研究。从对主体的理解看,面对理性祛魅、现实倒置、生命感受力下降、主体感凸显、沉浸式体验追求等问题,要走出传统认识论范式,强调主体作为现实的人及其本质力量的整体性,更加凸显与理性相对的身体、生命及激情、欲望,并使之与理性相和谐,从主体教育的角度倡导一种新感性启蒙。从主体与环境角度看,面对网络时代家庭、社会及其媒介对教育的深度介入乃至全球性的深刻影响,主体的意向性与外延性之间形成敏感的强相关关系,必须从主体自我实现的角度认识到环境的恒常性和自我认同的连续性受到威胁,以及由此带来的本体性不安全,从而突出主体教育的全球视野、风险素养培育和心灵安顿功能,强调再道德化任务。从主体间关系看,代际关系关涉主体何以可能以及何以持续可能的问题,面对“人类社会何去何从”的生存困境,主体教育要基于人类永续存在、共在,以“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为立脚点,通过诸主体的共同活动,不断再生产主体的生存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教育 主体 新感性 再道德化 生存理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