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语专业研究生“六位一体”系统性课程思政与德育培养策略探究
1
作者 刘明录 《昌吉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4-98,共5页
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外语专业研究生由于其专业特性有着独特的德育教育特点,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针对其特点做好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在教材改编、课堂教学、课后活... 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外语专业研究生由于其专业特性有着独特的德育教育特点,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针对其特点做好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在教材改编、课堂教学、课后活动、专业实践和科学研究等教学活动中融入思政元素,六位一体进行系统性的课程思政,全面多元地推进研究生的德育培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 系统性课程思政 德育培养
下载PDF
赏识教育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研究
2
作者 王金玲 付潇钰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01-104,共4页
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运用赏识教育法既有利于落实新课程标准、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质量,又有利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树立运用赏识教育法的科学理念、提高运... 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运用赏识教育法既有利于落实新课程标准、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质量,又有利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树立运用赏识教育法的科学理念、提高运用赏识教育法的能力和重视对赏识教育法的反思与强化,有利于切实发挥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铸魂育人的功能,真正帮助初中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赏识教育法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铸魂育人
下载PDF
“网络社会”与学校德育工作 被引量:3
3
作者 李越 毛建青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6-59,共4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上网人群日益增多,“网络社会”正日益改变着学生网民的生活和学习。由于网络社会本身的一些特点,它在对学生成长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其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学校德育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上网人群日益增多,“网络社会”正日益改变着学生网民的生活和学习。由于网络社会本身的一些特点,它在对学生成长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其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正视这一现实,要采取对策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生对网上信息的鉴别力;同时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良好的校园文化来净化网络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高校 德育
下载PDF
“学会关心”与责任生成 被引量:11
4
作者 宋晔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6-40,共5页
学会关心是关系中人发展的基本命题,它要求现代德育必须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从本质上说,关心是对关系的发现、关系的认同、关系的情感化,关心可以导致责任的自觉,学会关心与责任生成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当学会关心... 学会关心是关系中人发展的基本命题,它要求现代德育必须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从本质上说,关心是对关系的发现、关系的认同、关系的情感化,关心可以导致责任的自觉,学会关心与责任生成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当学会关心成为一种德育模式时,学生就能够体验到自我与非我的内在联系、体验到个体存在对整个生态系的依赖,也就能够使学生自然生成一种对自己、他人、社会、人类生存状态普遍关心的责任意识和完成责任行为的责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共生性 学会关心 责任生成 德育模式
下载PDF
发展性德育教学模式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黄秋明 王正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3期58-61,共4页
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是德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本文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德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为基础,探索构建以有效促进学生知、情、行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性德育教学模式。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德育课程 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发展性教学
下载PDF
儒家“仁礼合一”传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建 傅永聚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9,共5页
儒学是以"仁礼合一"为基本架构的思想学说。儒学由"仁"而"礼"是从自我人格修养向家庭、社会、国家、自然乃至宇宙天道扩展的过程,这种逐层展开,强化了人的道德自主和社会承担意识,奠定了儒家道德人文主... 儒学是以"仁礼合一"为基本架构的思想学说。儒学由"仁"而"礼"是从自我人格修养向家庭、社会、国家、自然乃至宇宙天道扩展的过程,这种逐层展开,强化了人的道德自主和社会承担意识,奠定了儒家道德人文主义的思想基调。儒家"仁礼合一"的人文传统正是以人格修养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家国情怀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依托的重要文化资源。只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实现儒家传统人文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儒学势必会在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仁礼合一 道德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下载PDF
“三全育人”德育观指导下体育院校德育工作有效探索——以南京体育学院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阚妮妮 李江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1期110-111,126,共3页
高等体育院校为国家培养各类体育及综合性人才,除了具有过硬的体育技能与素质以外,思想政治素质也是体育院校学生和运动员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体育教学"育体",德育教学"育心",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育人&... 高等体育院校为国家培养各类体育及综合性人才,除了具有过硬的体育技能与素质以外,思想政治素质也是体育院校学生和运动员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体育教学"育体",德育教学"育心",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育人"。以南京体育学院为例结合"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观对体育院校德育工作进行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院校 德育 探索
下载PDF
高校德育现状与创新发展思考 被引量:6
8
作者 王俊杰 《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58-61,共4页
分析了我国高校德育的现状及问题产生的原因,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述了21世纪我国高校德育的重大意义,进而提出德育创新与发展的思路,即确定现代化的德育观念,设计渐进式的德育内容,坚持生活化的德育价值取向,构建个性化的... 分析了我国高校德育的现状及问题产生的原因,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述了21世纪我国高校德育的重大意义,进而提出德育创新与发展的思路,即确定现代化的德育观念,设计渐进式的德育内容,坚持生活化的德育价值取向,构建个性化的德育模式,创立科学化的德育方法,构建健全的德育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德育网络。面向新的世纪,还需要继续探索高校德育适应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深入探讨高校德育的内在规律,进行古今中外的综合比较研究,完善高校德育的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 高校 中国 21世纪 管理体系 理论体系 创新 价值取向 素质教育
下载PDF
道德教育中思维方式的变革趋势——从概念思维到实践思维 被引量:1
9
作者 魏传光 《教育与现代化》 2004年第3期14-18,共5页
由于概念思维存在的诸多缺陷而无法解决道德教育中的许多困难与问题 ,应当由实践思维所取代。在道德教育中 ,实践思维的养成关键是要在道德教育实践中 ,正确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道德的关系 ,应以人的方式把握和理解人。
关键词 道德教育 高校 教学方法 概念思维 实践思维
下载PDF
浅析网络环境对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誉嘉 童保庆 《科教文汇》 2014年第1期18-19,共2页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大学生道德发展不仅受传统环境因素的制约,更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共享性、虚拟性等特点,网络的发展使高校道德教育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影响着大学生道德信仰。由此,本文阐述了网络环境的发...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大学生道德发展不仅受传统环境因素的制约,更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共享性、虚拟性等特点,网络的发展使高校道德教育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影响着大学生道德信仰。由此,本文阐述了网络环境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大学生道德在网络时代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对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大学生 道德教育
下载PDF
高校德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琰 《科教文汇》 2014年第17期104-105,共2页
通过对高校德育和艺术教育概念的表述,探讨德育和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指出德育需要艺术的支撑,艺术需要道德的滋养,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能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在高校课程教学中融合德育... 通过对高校德育和艺术教育概念的表述,探讨德育和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指出德育需要艺术的支撑,艺术需要道德的滋养,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能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在高校课程教学中融合德育与艺术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与成熟的心智,使他们成为知识结构合理、心理健康的社会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德育 艺术教育 关系 融合
下载PDF
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途径 被引量:15
12
作者 薛秀娟 王茜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第6期55-58,共4页
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关键取决于教师具有必备的核心素养。对于承担大学生"三观"教育重要职责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具有过硬的政治素养、良好的道德素养、较强的学习素养和较高社会素养,才能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生... 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关键取决于教师具有必备的核心素养。对于承担大学生"三观"教育重要职责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具有过硬的政治素养、良好的道德素养、较强的学习素养和较高社会素养,才能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与发展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新时代加快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其特殊使命与社会时代之共同所需,需要教师自身、高校和社会共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教师 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
下载PDF
初步探究复习课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认清基本国情(一)》复习课为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桂芳 《科教文汇》 2016年第30期124-126,共3页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教育部提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是指适应人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时代是习得养成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各学科应结合学科本质魅力,挖掘独特的育人价值,帮...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教育部提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是指适应人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时代是习得养成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各学科应结合学科本质魅力,挖掘独特的育人价值,帮助学生形成和完善相应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初中思想品德是初中阶段德育功能最明显的人文学科,作为教师应了解我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本文将结合《认清基本国情(一)》复习课为例,初步探究初中思想品德复习课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复习课 学生 核心素养
下载PDF
用“三个代表”思想指导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14
作者 秦洁 王志立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3年第2期116-119,共4页
高校应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教会学生既知道"为何而生",又明白"如何而生",着力于学生理想信念,志趣追求和精神境界的提升。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 高校应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教会学生既知道"为何而生",又明白"如何而生",着力于学生理想信念,志趣追求和精神境界的提升。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培养德才兼备,通专结合,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学素养,富有敬业和创新精神的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四有"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个代表” 大学生 道德教育
下载PDF
论高校德育视域下科尔伯格德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15
作者 刘飞飞 《科教文汇》 2014年第5期10-10,12,共2页
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最有影响力的一种教育理论派别。本文立足于我国高校德育现状,在概述该理论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该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关键词 认知发展学派 道德教育理论 高校德育
下载PDF
论“思与法”课程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
16
作者 涂珊 《科教文汇》 2013年第5期23-24,共2页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已是衡量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思与法"这门高校公共必修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课程思想,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将"思与法"课程...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已是衡量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思与法"这门高校公共必修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课程思想,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将"思与法"课程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势必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培养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与法”课程教学 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下载PDF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17
作者 曹慧敏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10期74-75,共2页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无论是课程标准的制定、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体系的确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评价体系,以及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的区分,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教育 评价 义务教育 非义务教育
下载PDF
校园文化建设育人育心
18
作者 黄玲 《科教文汇》 2013年第11期175-176,共2页
中职德育工作应将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精神充实、德厚仁爱、技能过硬、严谨尽责、吃苦耐劳、勇于进取的最受企业欢迎的劳动者作为最终目标。以最具生命力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浸润、熏陶和化导,让... 中职德育工作应将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精神充实、德厚仁爱、技能过硬、严谨尽责、吃苦耐劳、勇于进取的最受企业欢迎的劳动者作为最终目标。以最具生命力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浸润、熏陶和化导,让学生养成优秀的行为习惯,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文化建设 德育教育 育人育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