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7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为例
1
作者 吕翠香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3-35,共3页
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为例,通过纵观科学史的发展历程,以科学家的科研精神与科研态度,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实验过程,让学生由产生科研兴趣到增强科研信心,提高学生的科学探... 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为例,通过纵观科学史的发展历程,以科学家的科研精神与科研态度,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实验过程,让学生由产生科研兴趣到增强科研信心,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与科学思维素养,提升社会担当能力;进一步通过科技育人与故事育人等途径,促进学生积极践行责任担当,充分发挥生物学学科育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史 社会责任 DNA 学科德育 高中生物学
下载PDF
Do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by Taking Seriously Chen's Account of“Asia as Method”:In a Korean Case of Modern Schooling 被引量:1
2
作者 Duck-Joo Kwak 《ECNU Review of Education》 2024年第3期641-654,共14页
Purpose:This paper aims to exemplify how Chen's idea of"Asia as method"can be employed in a case study on Korean experiences of modern schooling.Design/Approach/Methods:It does so by focusing on the auth... Purpose:This paper aims to exemplify how Chen's idea of"Asia as method"can be employed in a case study on Korean experiences of modern schooling.Design/Approach/Methods:It does so by focusing on the author's personal experiences of modern schooling as both a student and a teacher in modern Korea.In this description,the author makes two seemingly contradictory moves:a move toward decolonialization by keeping a critical distance from her own native culture and a move toward deimperialization by keeping her distance from the West.Findings:This shows the challenges and tensions in the Korean experience of modern schooling as a student or teacher dealing with different moral languages such as Confucian and rationalist or rationalistandpost-rationalist.OriginalityValue:This experimental work suggests the possibility of forming a uniquely East Asian subjectivity while showing how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East Asia can be performative in the sense that it changes the way East Asians understand themselves and the world around th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ia as method decolonialization deimperialization East asian subjectivity education as selftransformation two moral languages
原文传递
增强获得感 提升亲和力——思政课“专题+体验”德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2
3
作者 周霞 陆怡楠 谢钦灵 《高教学刊》 2024年第5期164-168,共5页
增强获得感,提升亲和力,是完成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需要,是应对信息化给思政课带来严峻挑战的需要,是适应“00后”大学生成长特点的需要,也是消除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和提高思政课实效的需要。在各种教学模式中,“专题+体验”德育模式能扬长... 增强获得感,提升亲和力,是完成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需要,是应对信息化给思政课带来严峻挑战的需要,是适应“00后”大学生成长特点的需要,也是消除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和提高思政课实效的需要。在各种教学模式中,“专题+体验”德育模式能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具体实施途径包括,在专题教学中渗透体验、在体验式教学中凸显专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感 亲和力 专题德育模式 主体性 德育
下载PDF
德育活动中儿童的主体性及其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邱高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82,共5页
在儿童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关注儿童主体性的发挥,克服灌输式道德教育所带来的空心病,为儿童道德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提供更多对话的机会,在多方关系的互动中成就德育中儿童的主体性,并通过开展关系性的活... 在儿童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关注儿童主体性的发挥,克服灌输式道德教育所带来的空心病,为儿童道德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提供更多对话的机会,在多方关系的互动中成就德育中儿童的主体性,并通过开展关系性的活动,让儿童在与教师和同伴的亲密互动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提升道德判断力、执行力,深化道德教育的主题,进而提升儿童道德教育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道德教育 主体性 关系性存在
下载PDF
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前提性思考
5
作者 邹太龙 易连云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58,共8页
从概念上辨析和廓清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的内涵及要旨,正确理解和把握二者间的关系,既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观念前提和内在要求,也是提升新时代学校立德树人工作整体成效的必然诉求。二者的内在关联主要表现在终极旨归... 从概念上辨析和廓清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的内涵及要旨,正确理解和把握二者间的关系,既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观念前提和内在要求,也是提升新时代学校立德树人工作整体成效的必然诉求。二者的内在关联主要表现在终极旨归上的同一性、理论基础上的相通性和育人优势上的共同性等方面,二者的分殊边界集中反映在学科归属、适用学段、内容侧重和政治要求等维度。在构建合力育人机制的新形势下,实现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的纵向衔接和一体化建设,需要遵循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以及主导性与反复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德育 课程思政 思政课一体化 纵向衔接 立德树人
下载PDF
学科德育:内涵、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
6
作者 梁玉龙 崔佳歆 +1 位作者 梁春燕 崔占玲 《嘉应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9-103,共5页
教学是一项道德事业。学科德育作为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路径和有力抓手,具有实现立德树人,完善德育培养体系;聚焦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构建生命课堂,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等价值意蕴。未来,可以通过提升教师素养,发挥学科德育实施... 教学是一项道德事业。学科德育作为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路径和有力抓手,具有实现立德树人,完善德育培养体系;聚焦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构建生命课堂,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等价值意蕴。未来,可以通过提升教师素养,发挥学科德育实施主体职能;组织集体研究,落实德育融入课程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形式,创新学科德育实施新范式;加强组织管理,保障学科德育实施有序推进等方式打好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塑造的“组合拳”,助力学科德育在教学活动中有效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德育 立德树人 价值意蕴 实现路径
下载PDF
A Critical Review of Chines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Moral Education Since 2000 被引量:1
7
作者 Hongyan Cheng 《ECNU Review of Education》 2019年第4期561-580,共20页
Purpose: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summarize and reflect Chines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mor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value pluralism since 2000 and to propose possible directions for the... Purpose: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summarize and reflect Chines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mor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value pluralism since 2000 and to propose possible direction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Design/Approach/Methods:The research methods in this article are primarily literature review.Those papers which met the following criteria were selected and included in this review:(1)Papers published from 2000 to 2014 were included if they were cited by at least one other published article and(2)papers published from 2015 to 2017 were included if they were presented in a core research journal.Based on that,speculative think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 are also embodied in this research.Findings:Based on the features of“a man of virtue,”the article identifies the four dimensions that have influenced Chinese thinking about moral education:(1)Kantian and Enlightenment philosophy,(2)emotion and life experience,(3)social rights,and(4)the culture-value dimension.The four dimensions ofmoral education theory are related and complement,rather than contradict,eachother.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research scopes underlying current moral education theories are fairly narrow.Amore comprehensive,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is needed to improv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in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Originality/Value:The article provides a latest overview and critical insights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an era of societal transformation by comparing moral education research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nd proposing realizing a deep integra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vic education life experience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research review subjectIVITY
原文传递
西方德性教化思想中“身体”的演进脉络探析
8
作者 冯昊青 朱哲成 贺凯杰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5-55,共11页
因循理性主义的逻辑演化,西方德性教化视域下的身体长期被贬作道德实现的障碍,德性教化也因此被异化为祛身化的智性学习。在近代身体现象学思潮的激荡下,身心二分的教化模式遭到了质疑与挑战。尼采、梅洛-庞蒂等学者将主体重构为灵肉圆... 因循理性主义的逻辑演化,西方德性教化视域下的身体长期被贬作道德实现的障碍,德性教化也因此被异化为祛身化的智性学习。在近代身体现象学思潮的激荡下,身心二分的教化模式遭到了质疑与挑战。尼采、梅洛-庞蒂等学者将主体重构为灵肉圆融的身体主体,逐渐形成了“身体—世界”的具身认知结构。随着“具身”概念渗入教化领域,“具身德育”逐渐成为学界的焦点话题。从道德学习是全身心的、交互性的、生成性的角度,具身德育强调德性教化必须根植于此身经验与在世处境,以期构建道德与身体的圆融关系。而在现代伦理学的视域下,德性教化中的身体转向将道德澄明为面向德性的根身性实践,从而为贬身尊心、知行不一等既有教化问题提供了可鉴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祛身化 身体主体 具身德育
下载PDF
高考命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念遵循、实践策略和主体培植
9
作者 黄俊兴 《中国考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27,共8页
高考命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时代新人选育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在命题实践中应注重落实五育并举与学科素养衔接统一、高中育人要求与高校选才需求衔接统一、服务... 高考命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时代新人选育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在命题实践中应注重落实五育并举与学科素养衔接统一、高中育人要求与高校选才需求衔接统一、服务选才与引导教学衔接统一,推动高考命题实现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和综合育人。为此,专业化考试机构要建立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的命题机制,命题工作者须明确从出题者到育人者的职业角色定位,从公务性和专业性两个维度强化身份认同,不断提升业务能力素质,扎实做好高考命题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考命题 立德树人 理念遵循 实践策略 主体培植
下载PDF
智能时代高中落实立德树人路径探究
10
作者 王珍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25-130,共6页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高中教师应在当前数字化教育背景下重视智能时代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通过智能手段整合德育教育资源,通过创建网络德育教育模式,开辟立德树人新途径;以网络空间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制定立德树人对策;通过利用互联网平...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高中教师应在当前数字化教育背景下重视智能时代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通过智能手段整合德育教育资源,通过创建网络德育教育模式,开辟立德树人新途径;以网络空间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制定立德树人对策;通过利用互联网平台,渗透立德树人理念;通过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创设立德树人情境;利用网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通过智能时代各方面的路径探索,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培养有道德、有责任、有纪律、有文化、有爱心的新时代“五有新人”及可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智能时代 高中教育教学 网络资源 学科课程
下载PDF
ChatGPT赋能学校教育:技术优势、可能问题与应对策略
11
作者 黄海红 叶进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8-114,共7页
ChatGPT作为当前AI最具代表性的成果,表现出超强的角色赋予能力、语言文本分析能力、生成性互动能力和类人特征。将其应用于学校教育赋能教师教学工作,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赋能学生学习,有助于延伸教学场域,构建智能化、个性化学习... ChatGPT作为当前AI最具代表性的成果,表现出超强的角色赋予能力、语言文本分析能力、生成性互动能力和类人特征。将其应用于学校教育赋能教师教学工作,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赋能学生学习,有助于延伸教学场域,构建智能化、个性化学习形态。然而,ChatGPT又存在“标准化、公式化”的教学特点,易造成教育主体客体化复现、学生知识习得过程趋于异化、学校教育生态面临危机的潜在问题。为更好应用ChatGPT,需超越主、客二分的狭隘思维,重构人机教育教学主体;发展“高阶思维”,建构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坚持立德树人,形成“人机向善”的数字德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学校教育 教育主客体 知识观 德育
下载PDF
语言政策话语的再情景化:以“取消英语主科地位”为例
12
作者 魏爽 孙珂 陈美 《中国语言战略》 2024年第1期129-140,共12页
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导向、价值立场和学术路径,语言政策的话语研究路径着眼于话语从事何种实践活动,如何创造、解释和传播特定的语言政策,因此逐渐受到学界关注。本研究以新浪微博热搜语言政策相关事件“取消英语主科地位”的讨论话语为... 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导向、价值立场和学术路径,语言政策的话语研究路径着眼于话语从事何种实践活动,如何创造、解释和传播特定的语言政策,因此逐渐受到学界关注。本研究以新浪微博热搜语言政策相关事件“取消英语主科地位”的讨论话语为研究对象,采用合理化分析框架,重点考察“取消英语主科地位”如何融入其他社会事件语境中进行“再情景化”。研究结果表明:网民主要采用道德合理化、理性合理化、假设未来合理化三种合理化策略,围绕语言文化、教育资源、国家发展、科技信息四大主题支持或反对“取消英语主科地位”。上述研究发现对于揭示外语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话语冲突及其媒介表征,促进政策话语、学术话语与媒体话语的良性互动,对外语教育政策相关研究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路径视角 再情景化 合理化 外语教育政策 “取消英语主科地位”
下载PDF
笔谈: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与制度创新 被引量:64
13
作者 靳玉乐 朴雪涛 +2 位作者 赵婷婷 刘小强 司林波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25,共13页
教育评价及其改革是一项关乎国家未来、民族命运的事情,涉及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思想观念等多重因素,对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教育评价改革应立足于立德树人这根主线,着眼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 教育评价及其改革是一项关乎国家未来、民族命运的事情,涉及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思想观念等多重因素,对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教育评价改革应立足于立德树人这根主线,着眼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的价值追求,确保育人目标的实现。当前,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五唯”顽瘴痼疾,只是教育评价不合理的“表象”。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必须遵循教育评价改革的规律,坚决地“去三化”(即功利化、标签化、官僚化)和“兴三化”(即科学化、个性化和多样化)。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应着眼于完善基于多元主体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高度重视高等学校整体办学质量评价,加快推进高等教育评价技术和方法的研究,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评价反馈机制和持续改进策略。在学科评价方向上,要从对学科产品的评价走向对学科生产能力的评价,从纯粹的学术标准走向立德树人的根本标准,从专注学术影响评价走向关注社会影响评价。同时,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估改革要致力于规范评估边界、回归评估初心、聚焦真实质量,并基于直接证据开展评估。从公共治理的角度来看,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在于构建教育评价的价值体系、结构体系、功能体系、制度体系和运行体系,最终建构起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评价改革 教育评价导向 破除“五唯” 立德树人 教育评价体系 多元主体评价
下载PDF
高校主体性德育的现代建构 被引量:23
14
作者 李辉 王忠桥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43-149,共7页
主体性德育的提出是哲学和教育学关于主体性讨论的延伸,同时也是德育对现代社会发展的理论回应。市场经济、信息化技术和经济全球化分别从经济基础、科学技术和交往方式上把高校德育的关注点聚集在主体性上。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对... 主体性德育的提出是哲学和教育学关于主体性讨论的延伸,同时也是德育对现代社会发展的理论回应。市场经济、信息化技术和经济全球化分别从经济基础、科学技术和交往方式上把高校德育的关注点聚集在主体性上。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对高校德育目标新的诠释;生命教育、公民教育、信仰教育构成了高校主体性德育的主要内容;从学会生存、学会关怀,到学会选择是高校主体性德育的价值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主体性德育 生命教育 公民教育 信仰教育
下载PDF
高校主体性德育与大学生德育自我教育 被引量:18
15
作者 傅显捷 范云峰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0-85,共6页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德性是自主建构和主动发展的。实施主体性德育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是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也是时代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实施主体性德育就必须创新德育理念 ,创建主体性德育模式 ,变革德...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德性是自主建构和主动发展的。实施主体性德育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是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也是时代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实施主体性德育就必须创新德育理念 ,创建主体性德育模式 ,变革德育方法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德育 自育 高等院校
下载PDF
道德体验引论 被引量:40
16
作者 刘惊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5-93,共9页
道德体验论意在阐明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活动,是道德教育的本体。道德体验作为一种含有价值判断的关系融通性体验,从三重生态的视界消融了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二元"对立主体观"。道德体验论将教育者改称为"... 道德体验论意在阐明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活动,是道德教育的本体。道德体验作为一种含有价值判断的关系融通性体验,从三重生态的视界消融了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二元"对立主体观"。道德体验论将教育者改称为"导引者",受教育者改称为"体验者",凸显道德教育的情境性、建构性、生成性和创造性,并从体验活动和体验课程的融合上展开实践探索。在道德体验中,体验者可达成生态体验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体验 道德教育 体验模式 本体 生活世界 哲学
下载PDF
学科德育的实践意蕴及其实现途径 被引量:51
17
作者 叶飞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8-51,56,共5页
学科德育的基本理念,是要求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参与到德育工作中,而不是把德育工作视为德育课或者德育教师的专属任务。学科德育可以使各个学科的教师都自觉地成为德育工作者,从而对受教育者形成全方位的德育影响。从目前的情况看,学... 学科德育的基本理念,是要求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参与到德育工作中,而不是把德育工作视为德育课或者德育教师的专属任务。学科德育可以使各个学科的教师都自觉地成为德育工作者,从而对受教育者形成全方位的德育影响。从目前的情况看,学科德育面临很大困境。为有效提高学科德育效果,学校教育需要把握好各种影响因素,兼顾到各个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教师 学科德育 德育课程
下载PDF
主体性道德教育:意蕴与路径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洪席 郝德永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1-83,共3页
基于现代主体性哲学视域,深入考察和反思当今学校道德教育陷入低迷和失效的症结所在。规约化的行为控制机制、知识化的道德智慧追求、模塑化的道德教育逻辑是传统道德教育中学生道德主体性缺失的主要病理表征。培养和塑造师生的主体意... 基于现代主体性哲学视域,深入考察和反思当今学校道德教育陷入低迷和失效的症结所在。规约化的行为控制机制、知识化的道德智慧追求、模塑化的道德教育逻辑是传统道德教育中学生道德主体性缺失的主要病理表征。培养和塑造师生的主体意识、生成和提升生活世界的道德智慧、理解和对话的多元价值选择则是其走出困顿、提高实效的根本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主体性道德教育 建构
下载PDF
培养德育主体:德育创新之本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成文 王秉琦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48-52,共5页
转型时期的大学德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 ,根本问题在于德育主体价值的丧失。德育创新的根本出路在于培养德育主体 ,这是道德本质及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 ,也是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的现实需要。德育创新应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着... 转型时期的大学德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 ,根本问题在于德育主体价值的丧失。德育创新的根本出路在于培养德育主体 ,这是道德本质及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 ,也是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的现实需要。德育创新应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着重唤醒并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 主体 创新
下载PDF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被引量:67
20
作者 冯建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4-89,共6页
人是道德的主体 ,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人的主体性在道德活动中的具体化 ,构成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 ,包括为“我”性、求善性、内在超越性、自由意志性、自我约束性。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 ,是教育者和... 人是道德的主体 ,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人的主体性在道德活动中的具体化 ,构成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 ,包括为“我”性、求善性、内在超越性、自由意志性、自我约束性。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 ,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以道德文化为中介的交往而实现的受教育者德性自我建构的活动。主体道德教育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它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 ,以民主、平等的教育关系为保证 ,关注个体的需要 ,以培养生活中的道德主体为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主体 道德主体 主体道德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