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师角色本义溯源——以奥克肖特《学与教》为省思凭证 被引量:1
1
作者 闻达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4年第2期19-26,共8页
以智能化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生产-传授机制的迅捷发展正逐渐削弱对教师的绝对信任。工具理性眼中以技术为主宰的教学单位是创造超高价值、效益和竞争优势的教育形态,派生出一系列外在而夸诞的教育“赝品”。机械技术霸权操控下... 以智能化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生产-传授机制的迅捷发展正逐渐削弱对教师的绝对信任。工具理性眼中以技术为主宰的教学单位是创造超高价值、效益和竞争优势的教育形态,派生出一系列外在而夸诞的教育“赝品”。机械技术霸权操控下的教学模式妄图替代和超越传统教育的根基。被技术变革思潮催驱的教育组织和践行者被迫对教师角色的存在本义赋予新的正当化。通过对教师角色的解义与申辩,论证其在时代境况和社会环境的巨变中仍是教育中枢的事实。依照奥克肖特《学与教》中的理论凭据,从本体论上澄清教师角色的出场与指归、元素构造与机理特征以及教学定位的逻辑蕲向。奥氏教师角色所锻铸的身份底色就是滋养、疗愈学生砌筑美善生活的道德本心,与功利效益和技术特权保持审慎的反思性对话,在传统与现代、保守与进步的争持相拥中催生忧患意识,从追逐时代潮流的冲动利欲中解脱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克肖特 教师角色 存在本义 道德本心 忧患意识
下载PDF
中国传统道德敬畏观的内在价值逻辑和现代转化--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
2
作者 李文静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1-57,共15页
传统道德敬畏观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对道德原则的尊重和敬畏,认为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这种道德观念源于自然规律和社会实践,具有深刻的逻辑关系和历史渊源,是中华民族道德自... 传统道德敬畏观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对道德原则的尊重和敬畏,认为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这种道德观念源于自然规律和社会实践,具有深刻的逻辑关系和历史渊源,是中华民族道德自信的重要来源,也是进行道德建设的传统根基。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道德敬畏观的本质内涵与目标指向更加明确,它强调对道德原则的尊重和敬畏,指向生命与自然,因而有必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现代转化,以充分发挥其内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道德敬畏观 历史渊源 内在价值 现代转化
下载PDF
性恶论与政治秩序——对荀子人性论的分析与重释 被引量:2
3
作者 何怀宏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69,共8页
荀子的人性论以主张性恶著称。但这种性恶论是否真的如其所称的那样完全真实?其逻辑是否自洽?从荀子的诸多论述验之以人的知、情、欲三个部分,却明显透露出并非如此。对人性既然可以“化性起为”,就要有化的动力和根据。这些根据和动力... 荀子的人性论以主张性恶著称。但这种性恶论是否真的如其所称的那样完全真实?其逻辑是否自洽?从荀子的诸多论述验之以人的知、情、欲三个部分,却明显透露出并非如此。对人性既然可以“化性起为”,就要有化的动力和根据。这些根据和动力也正是荀子承认的人普遍具有的道德辨知和同情的能力。这些能力在人性中可视作善端而存在。被荀子视为性恶的欲望,主要指过度和不加节制的欲望,而非一般的生欲。那么,荀子为什么还要极力主张一种性恶论呢?这与他对一般政治秩序的捍卫紧密相关。这种对“明分使群”的捍卫正是荀子对传统道德和政治哲学的一个特别有意义的贡献。但在特殊政治秩序方面,它和西方近代以来对人性估计不高的政治理论的主要趋势还是迥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善恶 政治秩序 荀子 性恶论 道德辨知 政治哲学
下载PDF
论道德教育的社会图像——一种对于道德教育发生过程的卢梭式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胡君进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23年第6期37-44,共8页
道德教育的社会图像是指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事实,有着独特的社会构造和发生方式。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是直接让人学习具体的道德规范,而是将人放置在一个由宗教、家庭和政治构成的连续体中,以便让人真正理解宗教的自然法则、家庭的... 道德教育的社会图像是指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事实,有着独特的社会构造和发生方式。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是直接让人学习具体的道德规范,而是将人放置在一个由宗教、家庭和政治构成的连续体中,以便让人真正理解宗教的自然法则、家庭的爱欲原则和政治的契约规则。自然宗教、原初家庭和公共政治作为最基础的社会事实,滋养了人的本性和行为,也让人在连续的经验世界中接受了一套完整的道德教育。卢梭在《爱弥儿》第四卷和第五卷中以图像化的方式呈现了这样一个连续的道德教育过程,深入诠释这一过程有利于我们对道德教育的社会性质和存在形态形成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社会图像 自然宗教 原初家庭 公共政治
下载PDF
《性自命出》道德教化思想
5
作者 吴凡明 郑楠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1期66-73,共8页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的道德教化思想是先秦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性自命出》篇以其人性论思想作为道德教化的基础,强调人性的自然属性及其内在倾向;人性之中的道德倾向为教化指明了方向,以君子、圣人作为道德教化所追寻的终...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的道德教化思想是先秦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性自命出》篇以其人性论思想作为道德教化的基础,强调人性的自然属性及其内在倾向;人性之中的道德倾向为教化指明了方向,以君子、圣人作为道德教化所追寻的终极理想人格;道德理想的实现是通过以情导之、心志引之以及礼乐相成等路径来具体展开的。在充分尊重个体心理差异和主体意识的基础上,采用内外两条路径来引导、激励个体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楚简 《性自命出》 道德教化
下载PDF
论道德叙事与学校德育 被引量:17
6
作者 洪明 龙宝新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46,共6页
道德叙事,就是教育者对道德事件的讲述或重叙,它是帮助学生净化心灵、升华德性、迈向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道德叙事负载着两种价值——原初价值和附加价值,每个道德叙事都有一定的价值载荷。在学校德育中,道德叙事是道德知识、规范的传... 道德叙事,就是教育者对道德事件的讲述或重叙,它是帮助学生净化心灵、升华德性、迈向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道德叙事负载着两种价值——原初价值和附加价值,每个道德叙事都有一定的价值载荷。在学校德育中,道德叙事是道德知识、规范的传递者,是道德行为图式的储蓄所,是道德情感的传达者,是道德经验的转述者,是道德思维的传承者。道德故事的遴选、聆听视角的建立、道德故事的重叙和价值立场的形成是学校德育的"四部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 道德叙事 道德事件 原生事件 学校德育
下载PDF
道德的起源与人的需要 被引量:17
7
作者 杜振吉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5-29,共5页
在伦理思想史上 ,许多思想家都曾对道德的起源问题进行过研究和探讨 ,并取得了一定的认识成果 ,但从总体上看 ,都未能正确揭示道德的起源。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 ,实质上是一种人际关系的调节机制和协调方式 ,也是一种人的自我完... 在伦理思想史上 ,许多思想家都曾对道德的起源问题进行过研究和探讨 ,并取得了一定的认识成果 ,但从总体上看 ,都未能正确揭示道德的起源。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 ,实质上是一种人际关系的调节机制和协调方式 ,也是一种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方式。它是人类为了满足个体与群体生存与繁衍的需要 ,协调相互关系、求得共同发展的需要 ,以及自我肯定、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而确定的一种平衡机制和实现方式。不论从道德的本质来看 ,还是从其功能与作用来看 ,道德都是人的需要的产物 ,人作为主体的需要是道德得以产生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起源 需要 道德原则 道德规范
下载PDF
从德育的视角探索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被引量:8
8
作者 王文利 张润杰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76-79,共4页
本文从创新型人才内涵出发,针对目前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的突出问题,阐明德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并提出大学德育对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 德育 创新型人才 研究生教育
下载PDF
人的道德意识的来源 被引量:7
9
作者 王孝哲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4,共4页
人的道德意识是人对具体的社会存在状况的反映。人的道德意识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来源:人内心深处的道德本能,包括人的自爱利己之心、仁爱利人之心和同类怜悯之心,它们分别根源于人的物质属性、生存需要、尊重需要、社会属性和归属需要... 人的道德意识是人对具体的社会存在状况的反映。人的道德意识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来源:人内心深处的道德本能,包括人的自爱利己之心、仁爱利人之心和同类怜悯之心,它们分别根源于人的物质属性、生存需要、尊重需要、社会属性和归属需要,以及种类繁衍需要和同类怜悯心理;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感悟,包括反思自己和观察别人,逐渐明白怎样的手段和行为才是好的、恰当的手段和行为,能够使人们的相互关系实现协调和睦;人在接受别人言行的道德影响、社会风尚的道德熏陶和社会管理者的道德教育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道德 来源
下载PDF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辩难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海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共5页
一切有利于人类的生物都应该成为道德共同体的成员。但是,只有道德的特殊的起源、目的和标准,才可能是为了增进人类与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共同利益;而道德的终极的起源、目的和标准,则必定只能是为了增进人类的利益。这样,一方面,当... 一切有利于人类的生物都应该成为道德共同体的成员。但是,只有道德的特殊的起源、目的和标准,才可能是为了增进人类与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共同利益;而道德的终极的起源、目的和标准,则必定只能是为了增进人类的利益。这样,一方面,当人类与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一致时,便应该遵循道德的特殊的、直接的目的和标准,因而应该既增进人类利益又增进动植物的利益,甚至应该为了增进动植物的利益而增进动植物的利益:非人类中心主义是真理。另一方面,当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与人类的利益发生冲突不可两全时,道德的特殊的直接的目的和标准便不起作用了,这时,便应该诉诸道德终极目的和标准“增进人类的利益”,从而应该牺牲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而保全人类的利益:人类中心主义是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直接的起源、目的和标准 道德终极的起源、目的和标准
下载PDF
试论宗教与道德的起源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乔芬 于海艳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57-59,共3页
宗教与道德都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是特殊的社会现象,都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尽管宗教和道德各自的起源和发生有自己的特点和过程,然而宗教和道德的起源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否认的,它们都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类自身的利益、人类意识的... 宗教与道德都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是特殊的社会现象,都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尽管宗教和道德各自的起源和发生有自己的特点和过程,然而宗教和道德的起源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否认的,它们都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类自身的利益、人类意识的发展水平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在宗教和道德的起源阶段,二者之间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道德 起源 联系
下载PDF
道德演化的逻辑——基于制度发生学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文贵 李一中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8-22,共5页
从制度发生学的视角来看,道德演化与其他制度演化一样,是个开放的系统,它的产生有两大动力因素:个体的自律性要求与社会的他律性要求。道德起源和演化具有一定范式和路径,面临一种被选择的竞争压力并受人的理性和认知水平的制约和影响。
关键词 制度发生学 道德起源 道德演化
下载PDF
关于道德的起源和目的四种理论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海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13,共7页
道德与法一样,就其自身来说,不过是对人的某些欲望和自由的压抑、侵犯,因而是一种害或恶;就其结果和目的来说,却能够防止更大的害或恶(如社会的崩溃)和求得更大的利或善(如社会的存在发展),因而是净余额为善的恶,是必要的恶。美德与道... 道德与法一样,就其自身来说,不过是对人的某些欲望和自由的压抑、侵犯,因而是一种害或恶;就其结果和目的来说,却能够防止更大的害或恶(如社会的崩溃)和求得更大的利或善(如社会的存在发展),因而是净余额为善的恶,是必要的恶。美德与道德一样,是净余额为善的恶,是必要的恶。所以,道德的起源与目的不可能是自律的,不可能是为了道德自身、为了完善每个人的品德;而只能是他律的,只能是为了道德和美德之外的他物:人类与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和幸福。但是,只有道德的特殊的和直接的起源、目的以及标准,才可能是为了增进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而道德终极的起源、目的和标准,则只能是为了增进人类的利益。这样,一方面,当人类与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一致时,便应该遵循道德的特殊的、直接的目的和标准,便应该既增进人类利益又增进动植物的利益,甚至应该为了增进动植物的利益而增进动植物的利益;另一方面,当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与人类的利益发生冲突不可两全时,道德的特殊的直接的目的和标准便不起作用了;这时,便应该诉诸道德终极目的和标准"增进人类的利益",从而应该牺牲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而保全人类的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必要恶 纯粹善 道德的直接起源和目的 道德的终级起源和目的
下载PDF
刘熙载“厚而清”艺术理念评介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柏岭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92-98,共7页
刘熙载“厚而清”的艺术理念,既是浙、常词学旨趣的整合,也是“李杜”诗歌艺术的整合,更是陶潜情结的转移印证。“厚而清”词说的哲学基础是理学,自蕴着求新变的机制,既是道德本心的象征,也是存养工夫的体现,充分体现了刘熙载在人文合... 刘熙载“厚而清”的艺术理念,既是浙、常词学旨趣的整合,也是“李杜”诗歌艺术的整合,更是陶潜情结的转移印证。“厚而清”词说的哲学基础是理学,自蕴着求新变的机制,既是道德本心的象征,也是存养工夫的体现,充分体现了刘熙载在人文合一中尤重人品、在“道艺合一”中尤重“知道”的道德批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熙载 厚而清 道德本心 儒雅风流
下载PDF
道德存在合理性根据的追问和反思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维香 吴锋锋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年第9期5-8,共4页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对2008年初"雪灾"中出现的道德"爬坡"现象与"艳照门"中的道德"滑坡"现象,道德构建的必然性应运而生。道德这种制度的产生是因为其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以保障社会存...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对2008年初"雪灾"中出现的道德"爬坡"现象与"艳照门"中的道德"滑坡"现象,道德构建的必然性应运而生。道德这种制度的产生是因为其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以保障社会存在发展,增进每个人的利益。同时,道德制度内生于经济制度中,随经济制度的变迁而变迁。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需要道德的存在与道德意识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起源 市场经济 存在 提升
下载PDF
美德:医学伦理学的重要基础 被引量:17
16
作者 杜治政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5,共5页
美德是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养成的良好的、稳定的道德品质,为历代哲学家所关注。医生的美德是医学伦理的起点,具有原德的性质,它是大众就医和各种疾病诊治的伦理屏障,是维护所有医学技术干预的伦理保护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医生的... 美德是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养成的良好的、稳定的道德品质,为历代哲学家所关注。医生的美德是医学伦理的起点,具有原德的性质,它是大众就医和各种疾病诊治的伦理屏障,是维护所有医学技术干预的伦理保护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医生的美德(德性)伦理和医疗技术伦理,是医学伦理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二者不能互相取代,亦缺一不可;包括美德在内的医生专业主义精神、医学技术、医疗保障制度,是当代保健服务体系正常运行的基本支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德 原德 美德冲动 医疗干预
下载PDF
从祖灵意识谈儒家思想的逻辑起点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刚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04-108,共5页
祖灵意识是贯穿中国上古文化的一条思想主线 ,在此基础上 ,形成了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孝道观念 ,而孔子正是通过进一步总结中国传统孝道精神 ,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从这种意义上说 。
关键词 孔子 儒家 祖灵意识 孝道
下载PDF
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民道德现状——一项基于实地调查的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建荣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22,共7页
农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加强农民道德建设,必须充分认识社会转型对农民道德状况的影响。在立足对全国多个省县农民开展实证调研,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当代中国农... 农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加强农民道德建设,必须充分认识社会转型对农民道德状况的影响。在立足对全国多个省县农民开展实证调研,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当代中国农民的道德现状,并进行了深层次的成因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道德现状 成因分析 社会转型时期
下载PDF
莱茵霍尔德·尼布尔的基督教现实主义道德观 被引量:7
19
作者 程又中 付强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9-93,共5页
莱因霍尔德.尼布尔是20世纪在美国乃至西方最著名和颇具影响的基督教神学家。他坚持原罪论,并将基督教伦理思想广泛应用于社会问题及政治问题的研究,从而形成了系统并具有现代精神的基督教应用伦理学(即基督教现实主义伦理学),在现代宗... 莱因霍尔德.尼布尔是20世纪在美国乃至西方最著名和颇具影响的基督教神学家。他坚持原罪论,并将基督教伦理思想广泛应用于社会问题及政治问题的研究,从而形成了系统并具有现代精神的基督教应用伦理学(即基督教现实主义伦理学),在现代宗教伦理学的推广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所倡导的现实主义伦理学影响了一代神学家和政治家,后来更是成为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的哲学依据。本文考察了尼布尔的原罪论及其与理想主义的分歧,以及尼布尔现实主义道德观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茵霍尔德·尼布尔 原罪论 理想主义 现实主义道德观
下载PDF
道德发展理论的新突破——道德基础理论解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志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8-80,共13页
道德发展理论在根本上制约着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认知发展理论在世界道德心理学领域一直居于统治地位,但近年来随着道德心理学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道德基础理论"的提出,道德心理学界对道德起源与发展... 道德发展理论在根本上制约着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认知发展理论在世界道德心理学领域一直居于统治地位,但近年来随着道德心理学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道德基础理论"的提出,道德心理学界对道德起源与发展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实现了重大突破。美国心理学家海特等人研究提出了道德基础理论的动因。道德基础理论是批判继承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思想,以史威德道德三元论和菲斯克道德四元论为基础,整合文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道德研究新成果的产物。道德基础理论实现了对道德基础二元论、道德判断理性论、道德熟思主要功能定位的突破,同时也面临研究方法、研究视野、理论功效方面的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基础理论 问题源起 思想逻辑 突破 争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