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e Natural Restoration and the Artificial Culture of the Moss Crusts on Fixed Dunes in the Tengger Desert,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Tian Guiquan Bai Xueliang +1 位作者 Xu Jie Wang Xiandao 《Frontiers in Biology》 CSCD 2006年第1期13-17,共5页
Soil microbiotic crusts cover extensive portions of the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of the world and play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role.Moss is one of the major components in the crusts.The reproduction and establishment... Soil microbiotic crusts cover extensive portions of the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of the world and play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role.Moss is one of the major components in the crusts.The reproduc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mosses are crucial to the formation of moss crusts.Bryum argenteum is the dominant species of moss crusts in the Shapotou region(104°57′E,37°27′N)of the Tengger Desert.In search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reproduc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mosses,10 quadrates(10×10 cm for each)were obtained by removing the moss crusts in different positions of fixed dunes.These 10 quadrates were observed for 3 years depending on the species’components and coverage.Meanwhile,in the third year,two quadrates(1×1 m for each)were set up in a crustabsent area and two different experiments of the asexual reproduction(broadcast planting and offshoots)were conducted,respectively.The reproductive process was observed under the microscope,and the morphological indicators of the new individuals were measured.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ones from indoor experiments using the same methods.All the results showed the following:(1)70%of the quadrates(i.e.,7 of the 10 quadrates)were recovered within 3–4 years;thus,the quick recovery might be due to the dispersal and reproduction of the fragments of stems and leaves of B.argenteum;(2)as for the two quadrates in the artificial reproduction test,the new plants occupied the uncovered space of the quadrates in 1 month,and there were two main reproduction approaches,one of which was that the stems continually branched and produced young plants,and the other was that the young plants and the fragments of the stems and leaves repeatedly and extensively reproduced protonema,which finally developed into a large number of new plants;(3)the reproductive characteristics were identical,though the protonema in the field was more robust and had more branches than the ones indo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ngger desert moss crusts natural restoration artificial culture REPRODUCTION
原文传递
Topographic differentiations of biological soil crusts and hydraulic properties in fixed sand dunes, Tengger Desert 被引量:14
2
作者 Zhi Shan ZHANG Yong Le CHEN +3 位作者 Bin Xing XU Lei HUANG Hui Juan TAN Xue Jun DO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5年第2期205-215,共11页
Biological soil crusts (BSC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urface soil hydrology. Soils dominated with moss BSCs may have higher infiltration rates than those dominated with cyanobacteria or algal BSCs. However, it is... Biological soil crusts (BSC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urface soil hydrology. Soils dominated with moss BSCs may have higher infiltration rates than those dominated with cyanobacteria or algal BSCs. However, it is unnown whether improved infiltration in moss BSCs is accompanied by an increase in soi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r water retention capacity. We investigated this question in the Tengger Desert, where a 43-year-old revegetation program has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two distinct types of BSCs along topographic positions, i.e. the moss-dominated BSCs on the interdune land and windward slopes of the fixed sand dunes, and the al- gal-dominated BSCs on the crest and leeward slopes. Soil water retention capacity an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were measured using an indoor evaporation method and a field infiltration method. And the results were fitted to the van Genuchten-Mualem model. Un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ies under greater water pressure (〈-0.01 MPa) and water retention capacities in the entire pressure head range were higher for both crust types than for bare sand. However, saturated and un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ies in the near-saturation range (〉-0.01 MPa) showed decreasing trends from bare sand to moss crusts and to algal crusts. Our data suggested that topographic differentiation of BSC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not only soil water retention and hydraulic conductivities, but also the overall hydrology of the fixed sand dunes at a landscape scale, as seen in the reduction and spatial variability in deep soil water stor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gal crusts hydraulic conductivity moss crusts soil water retention curve Tengger Desert
下载PDF
Carbon fix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iological soil crusts in a revegetated area of the Tengger Desert,northern China 被引量:8
3
作者 Lei HUANG ZhiShan ZHANG XinRong LI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4年第6期725-734,共10页
Biological soil crusts (BSCs) are an important type of land cover in arid desert landscapes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arbon source-sink exchange within a desert system. In this study, two typical BSCs, moss... Biological soil crusts (BSCs) are an important type of land cover in arid desert landscapes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arbon source-sink exchange within a desert system. In this study, two typical BSCs, moss crusts and algae crusts, were selected from a revegetated sandy area of the Tengger Desert in northern China, and th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over a 3-year period from January 2010 to November 2012. We obtained the effec- tive active wetting time to maintain the physiological activity of BSCs basing on continuous field measurements and previous laboratory studies on BSCs photosynthesis and respiration rates. And then we developed a BSCs carbon fixation model that is driven by soil moistur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oss crusts and algae crusts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soil moisture and temperature dynamics by decreasing rainfall infiltration. The mean carbon fixation rates of moss and algae crusts were 0.21 and 0.13 g C/(m2.d), respectively. The annual carbon fixations of moss crusts and algae crusts were 64.9 and 38.6 g C/(m2.a), respectively, and the carbon fixation of non-rainfall water reached 11.6 g C/(m2.a) (30.2% of the total) and 8.8 g C/(m2.a) (43.6% of the total), respectively. Finally, the model was tested and verified with continuous field observations. The data of the modeled and measured CO2 fluxes matched notably well. In desert regions, the carbon fixation is higher with high-frequency rainfall even the total amount of seasonal rainfall was the sa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s crusts algae crusts soil moisture dynamics non-rainfall water effective wetting time
下载PDF
斑块面积对干燥-复水条件下藓类植物生理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乔羽 赵允格 +2 位作者 高丽倩 井海梦 张珺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81-2088,共8页
干扰会导致生物结皮斑块破碎并退化。为明确生物结皮斑块破碎诱发生物结皮退化机理,以黄土丘陵区土生对齿藓(Didymodon vinealis)结皮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干燥-复水条件下,单株和直径1 cm、2 cm、3 cm、4 cm、5 cm的藓结皮斑块内土生对齿... 干扰会导致生物结皮斑块破碎并退化。为明确生物结皮斑块破碎诱发生物结皮退化机理,以黄土丘陵区土生对齿藓(Didymodon vinealis)结皮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干燥-复水条件下,单株和直径1 cm、2 cm、3 cm、4 cm、5 cm的藓结皮斑块内土生对齿藓的干燥速率、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和光合色素含量等的变化,以期揭示干扰后生物结皮退化的生物学机理。结果表明(1)除单株外,干燥速率随斑块面积减小而增加,直径1 cm斑块内藓的干燥速率是直径5 cm的2倍。(2)反复干燥-复水25天后,直径小于5 cm的斑块内藓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低于直径5 cm斑块内藓的含量,丙二醛含量随斑块面积变化无明显规律。(3)干燥速率与斑块面积、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叶绿素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以上结果表明,藓结皮斑块面积通过影响斑块内藓类植物干燥速率进而影响其渗透调节和光合作用能力。藓结皮斑块面积减小,藓类植物干燥速率增大,生理活性降低,是藓结皮斑块破碎诱发其退化的原因。研究从藓类植物生理的角度,阐明了干扰后藓类植物衰亡的生理学原因,为生物结皮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藓结皮 斑块面积 干燥速率 光合色素 渗透调节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藓类结皮覆盖下土壤多功能性特征及影响因子
5
作者 雷菲亚 李小双 +7 位作者 陶冶 尹本丰 荣晓莹 张静 陆永兴 郭星 周晓兵 张元明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2-820,共9页
生物土壤结皮是由干旱区重要的活性地被物组成,可显著影响地表土壤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改善表层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从而影响土壤多功能性(Soil Multifunctionality,SMF)。藓类结皮是生物土壤结皮的重要类型之一,本研究旨... 生物土壤结皮是由干旱区重要的活性地被物组成,可显著影响地表土壤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改善表层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从而影响土壤多功能性(Soil Multifunctionality,SMF)。藓类结皮是生物土壤结皮的重要类型之一,本研究旨在探究西北干旱区荒漠藓类结皮覆盖下土壤与裸沙的SMF差异性,探究两者SMF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通过分析土壤的8个干旱区关键生态系统功能指标,运用平均值法和因子分析法计算SMF,运用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SEM)等探究SMF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藓类结皮覆盖下土壤的单一和多功能性显著高于裸沙。(2)裸沙和藓类结皮覆盖下SMF变化的驱动要素具有差异性,裸沙SMF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干旱(Aridity)和土壤含水量(SWC),而藓类结皮覆盖下SMF驱动要素为土壤砂粒含量。(3)年均温(MAT)对裸沙和藓结皮覆盖土壤SMF的变化均呈现最大的间接效应。因此,藓类结皮发育显著增加了荒漠土壤SMF,同时也调节SMF的相关驱动因素。以上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荒漠裸沙和结皮覆盖下SMF的差异性及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多功能性 西北干旱区 藓类结皮 驱动因素 结构方程模型
下载PDF
苔藓结皮短期添加对青藏高原人工草地植被和土壤的影响
6
作者 马录花 孟宪超 +4 位作者 王贵强 马子峰 李以康 周华坤 宋明华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48-1358,共11页
为揭示苔藓结皮短期添加对人工草地植被和土壤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同禾草组合处理的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苔藓结皮短期添加后人工草地植被和土壤的变化特征和相关关系,发现苔藓结皮短期添加显著提高群落地上生物量和高度(P<0.05)... 为揭示苔藓结皮短期添加对人工草地植被和土壤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同禾草组合处理的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苔藓结皮短期添加后人工草地植被和土壤的变化特征和相关关系,发现苔藓结皮短期添加显著提高群落地上生物量和高度(P<0.05),随着苔藓结皮添加量增加群落地上生物量也增加并且在SFXF组合中最高;土壤全磷、全氮、含水量随着苔藓结皮添加量增加而增加,pH呈相反趋势,苔藓结皮A1添加处理对速效养分的影响比A2明显,土壤蔗糖酶活性随着苔藓结皮添加量增加而提高;相关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有效磷和多酚氧化酶在SFXF组合中苔藓结皮添加简单效应显著(P<0.05),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添加苔藓结皮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影响植被群落。因此,短期添加苔藓结皮对青藏高原“黑土滩”的恢复和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结皮 人工草地 土壤养分 酶活性
下载PDF
红壤丘陵区苔藓结皮土壤分离能力季节变化特征
7
作者 宓桂音 平原 +2 位作者 赵娅君 刘福君 郭忠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0391-10400,共10页
土壤分离是土壤侵蚀的初级阶段,受植物根系、生物结皮的生长等影响,可能存在明显季节变化。而南方红壤丘陵区水热资源丰富,生物结皮在林下广泛存在,势必会影响林下水土流失过程。以红壤丘陵区樟树林和油茶园内苔藓结皮为对象,研究了苔... 土壤分离是土壤侵蚀的初级阶段,受植物根系、生物结皮的生长等影响,可能存在明显季节变化。而南方红壤丘陵区水热资源丰富,生物结皮在林下广泛存在,势必会影响林下水土流失过程。以红壤丘陵区樟树林和油茶园内苔藓结皮为对象,研究了苔藓结皮土壤分离能力季节变化特征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1)苔藓结皮表面特征随季节变化显著,水热条件适宜时,苔藓结皮表面特征发育良好;降雨减少干旱时,苔藓结皮开始退化。(2)随着苔藓结皮盖度、厚度、株高和黏结力增加,土壤抗蚀性能增强,土壤分离能力下降;细沟可蚀性与土壤分离能力变化趋势一致,均随苔藓结皮发育程度增加而减小;干旱时苔藓结皮退化有滞后效应,土壤分离能力迅速增大后再缓慢增大。(3)采用水流剪切力、结皮盖度、土壤黏结力等来模拟土壤分离能力的季节变化,通过拟合方程可以较好地解释区域内经果林下苔藓结皮发育对土壤分离能力的季节变化,模型精度(NSE=0.728)表明该模型在预测和解释土壤分离能力变化方面具有较好效果。研究苔藓结皮季节动态及分离能力变化可为南方红壤丘陵区的水土流失防治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结皮 土壤分离能力 季节变化 细沟可蚀性 红壤丘陵区
下载PDF
九寨沟典型苔藓结皮的生态效应研究
8
作者 黄玉林 夏红霞 +7 位作者 朱大林 类延宝 孙庚 旷培刚 杨小平 杜杰 胡霞 陈群龙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71-77,共7页
苔藓植物作为初生演替阶段的先锋种,其独特的生理结构和脱水复苏能力在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不同生境下(草地、灌木、乔木林以及空地)东亚砂藓(Racomitrium japonicum)、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 苔藓植物作为初生演替阶段的先锋种,其独特的生理结构和脱水复苏能力在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不同生境下(草地、灌木、乔木林以及空地)东亚砂藓(Racomitrium japonicum)、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及阔边匐灯藓(Plagiomnium ellipticum)3种苔藓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与室内分析,评估3种典型苔藓结皮的溶蚀能力、固土以及保水特性对九寨沟国家自然保护区震后恢复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东亚砂藓具有最高的碳酸酐酶活性(50.5 U·g^(-1) DW),进而具备最大的溶蚀速率(4.8×10^(-4) t·km^(-2)·a^(-1) CO_(2))与碳汇量(2.12 mg·m^(-2)·a^(-1))。不同生境条件下的不同苔藓固土能力不同,其中大灰藓结皮层的固土量最高(3.1×103 kg·hm^(-2)),最高固土率可达到自身干重的2倍以上。此外,阔边匍灯藓的保水能力均高于大灰藓与东亚砂藓,其保水量维持在1100-1400 kg·hm^(-2)之间,保水率可达自身干重的8倍以上。综上,在利用苔藓结皮进行生态恢复过程中,建议从成土、固土、保水等生态修复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生境条件选择特定藓种,以加快九寨沟地区震后的生态恢复与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植物 苔藓结皮 九寨沟国家自然保护区 生态效应 生态恢复
下载PDF
施用粉碎、炭化玉米秸秆对藓类结皮生长特性影响研究
9
作者 王鹤松 吴慧光 +2 位作者 徐芸 罗亚勇 周立业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9-74,共6页
探究粉碎、炭化玉米秸秆对藓类结皮生长特性的影响,以促进科尔沁沙地生态快速恢复。设置施用粉碎、炭化秸秆各5水平,分别测定藓类结皮盖度、结皮层厚度、株高、密度、结皮层干质量,综合评价粉碎、炭化秸秆对藓类结皮生长特性的影响。结... 探究粉碎、炭化玉米秸秆对藓类结皮生长特性的影响,以促进科尔沁沙地生态快速恢复。设置施用粉碎、炭化秸秆各5水平,分别测定藓类结皮盖度、结皮层厚度、株高、密度、结皮层干质量,综合评价粉碎、炭化秸秆对藓类结皮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粉碎秸秆比炭化秸秆对藓类结皮生长发育影响更显著;藓类结皮生长特性随施用粉碎秸秆量水平增加呈“低-高-低”变化趋势,且施用水平2(126 g/m^(2))为最优施用水平;藓类结皮生长特性随施用炭化秸秆水平增加呈增长趋势,施用水平5为最优施用水平。本研究条件下,建议对科尔沁沙地土壤施用126 g/m^(2)粉碎秸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藓类结皮 生长特性 玉米秸秆 粉碎 炭化
下载PDF
生物土壤结皮对荒漠土壤种子库和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33
10
作者 苏延桂 李新荣 +2 位作者 陈应武 谭会娟 贾荣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38-946,共9页
研究了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在不同自然条件(风、温度、水分)下,人工固沙植被区(24龄、41龄、50龄)和相邻天然植被区的两种生物土壤结皮对荒漠土壤种子库和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荒漠土壤种子库在苔藓结皮上的储量显著高于藻类结皮。随... 研究了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在不同自然条件(风、温度、水分)下,人工固沙植被区(24龄、41龄、50龄)和相邻天然植被区的两种生物土壤结皮对荒漠土壤种子库和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荒漠土壤种子库在苔藓结皮上的储量显著高于藻类结皮。随着生物土壤结皮的发育,种子萌发量在苔藓结皮上增加,在藻类结皮上减少。生物土壤结皮层的含水量对种子萌发有显著的影响(p<0.05),植物种子在湿润处理的生物土壤结皮上的萌发量高于干燥处理的生物土壤结皮上的种子萌发量。生物土壤结皮表层温度和亚表层温度对荒漠植物种子萌发无显著影响(p>0.05),但总体而言,对于苔藓结皮,植物种子在较高温度下的萌发量略高于在较低温度下的萌发量,而对于藻类结皮,植物种子在较低温度下的萌发量略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藻类结皮 苔藓结皮 土壤种子库 种子萌发
下载PDF
生物结皮影响下沙漠土壤表面凝结水的形成与变化特征 被引量:34
11
作者 张静 张元明 +2 位作者 周晓兵 张丙昌 魏美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600-6608,共9页
在水资源匮乏的沙漠生境,凝结水是植物、生物结皮、无脊椎和脊椎小动物的重要水分来源之一。采用微渗计法对比研究3种生物结皮类型(藻结皮、地衣结皮和苔藓结皮)和自然裸沙对地表凝结水量及凝结水蒸散过程的影响。微渗计的规格为内径6cm... 在水资源匮乏的沙漠生境,凝结水是植物、生物结皮、无脊椎和脊椎小动物的重要水分来源之一。采用微渗计法对比研究3种生物结皮类型(藻结皮、地衣结皮和苔藓结皮)和自然裸沙对地表凝结水量及凝结水蒸散过程的影响。微渗计的规格为内径6cm,高3.5cm的PVC管。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地表的总凝结水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总凝结水量随生物结皮发育水平呈显著增加的趋势,依次为:裸沙<藻结皮<地衣结皮<苔藓结皮,即生物结皮的存在有利于沙漠地表凝结水的形成。不同类型地表凝结水量的日均值有所差异。对于同一地表类型,凝结水量的最大值为最小值的数倍。黎明时,苔藓结皮的凝结水量最大,而裸沙的凝结水量最小,地衣结皮和藻结皮居中。凝结现象自20:00~22:00,次日8:00~9:00结束。大多数日出后凝结现象仍继续发生。不同类型地表的凝结及蒸散过程经历2个阶段:日出前凝结水量呈缓慢增加的趋势,日出后随温度的升高凝结水量快速减少,其中以苔藓结皮凝结水量下降最为迅速。凝结水量主要受温度、大气湿度、凝结面类型、气象条件和生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结水 藻结皮 地衣结皮 苔藓结皮 裸沙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固定沙丘藓类植物结皮层的自然恢复及人工培养试验研究 被引量:30
12
作者 田桂泉 白学良 +1 位作者 徐杰 王先道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4-169,共6页
通过藓类结皮层的自然恢复和人工培养藓类植物促进结皮层形成试验,研究了腾格里沙漠固定沙丘生物 结皮层形成过程中优势成分真藓(Bryum argenteum)的繁殖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藓类结皮层人工去除后在3-4 年内70%的样方基本恢复,在此过... 通过藓类结皮层的自然恢复和人工培养藓类植物促进结皮层形成试验,研究了腾格里沙漠固定沙丘生物 结皮层形成过程中优势成分真藓(Bryum argenteum)的繁殖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藓类结皮层人工去除后在3-4 年内70%的样方基本恢复,在此过程中真藓主要靠茎叶碎片传播和繁殖;通过分株法、撒茎叶法培养的真藓在1个 月后长满整个样地,主要通过如下方式繁殖--茎的碎片连续分枝可产生小植株,茎、叶均可产生原丝体,由原丝 体发育产生小植株,小植株又可再生原丝体,如此反复产生新植物体,这一过程是野外人工促进生物结皮层形成过 程中真藓主要的繁殖途径。与室内培养中真藓的繁殖特性相比较,野外培养的真藓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原丝体较 粗壮,分枝多,但在两种条件下的繁殖特性相同,能够揭示该地区自然条件下藓类植物萌发和定居的繁殖机理。该 研究为人工促进生物结皮层形成及治理受损结皮层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藓类植物结皮层 自然恢复 人工培养 繁殖生物学 真藓 生物结皮层
下载PDF
不同尺度苔藓结皮土壤性状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13
作者 吉雪花 张元明 +2 位作者 周小兵 吴林 张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4006-4016,共11页
苔藓结皮是生物结皮的高级阶段,它在防风固沙、改善土壤水分、养分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作用,但前期研究多是对结皮区和无结皮覆盖区土壤性状的比较,对结皮斑块内土壤理化因子的空间分布情况尚不明确。运用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以及... 苔藓结皮是生物结皮的高级阶段,它在防风固沙、改善土壤水分、养分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作用,但前期研究多是对结皮区和无结皮覆盖区土壤性状的比较,对结皮斑块内土壤理化因子的空间分布情况尚不明确。运用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以及克里格插值法探讨了土壤水分、有机质、全氮、全磷、总盐在样方和斑块两个尺度的空间变异特征,旨在阐明不同尺度藓类结皮土壤空间异质性的强度,明确不同尺度土壤各性状合适的取样距离。研究结果表明藓类结皮土壤性状在两种尺度均表现出中等程度的变异,随着取样尺度减小,自相关性在空间异质性中占的比重增加,结构因素的影响增强,随机因素的影响减弱。样方尺度的空间异质性大于斑块尺度异质性,且土壤性状的变程较大,采样时可适当增大取样间距;两种尺度下5个土壤性状中,全磷的变程最小,实际取样时应适当缩小取样距离,总盐变程大,自相关程度低,因而取样间距可适当放大。斑块尺度,藓类结皮土壤性状由边缘向中心递增(磷递减)的现象与斑块的边缘效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结皮 斑块 尺度 土壤性状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实验室条件下两种生物土壤结皮对荒漠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苏延桂 李新荣 +2 位作者 黄刚 李小军 郑敬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845-1851,共7页
生物土壤结皮广泛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深刻影响着土壤表层特性,进而对植物种子散布、萌发和定居产生极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生物土壤结皮与植物关系的研究很少见到,并且这些有限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存在着争议。研究了不同年龄的两种... 生物土壤结皮广泛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深刻影响着土壤表层特性,进而对植物种子散布、萌发和定居产生极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生物土壤结皮与植物关系的研究很少见到,并且这些有限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存在着争议。研究了不同年龄的两种生物土壤结皮(苔藓结皮和藻类结皮)对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和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种子萌发的影响,同时也研究了这两种结皮在失去活性前后对油蒿、雾冰藜和小画眉草(Eragrostispoaeoides)种子萌发的影响。苔藓和藻类结皮的出现对油蒿和雾冰藜种子的萌发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结皮年龄对植物种子的萌发没有显著的差异。对于不同的植物种,结皮类型和活性对种子的萌发具有不同的作用。雾冰藜在两种结皮上的萌发有显著的差异而油蒿和小画眉草在两种结皮上的萌发没有显著差异。活藻类显著地增加了三种植物的种子萌发,活苔藓仅增加了油蒿和雾冰藜种子萌发量而对小画眉草种子的萌发没有作用,研究表明,生物土壤结皮对一些植物种子萌发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结皮 苔藓结皮 种子萌发 油蒿 雾冰藜 小画眉草
下载PDF
沙地不同发育阶段的人工生物结皮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 被引量:11
15
作者 徐杰 敖艳青 +3 位作者 张璟霞 姚一平 高天云 骆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7402-7410,共9页
生物结皮广泛存在于沙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通过对位于库布齐沙漠腹地达拉特旗火力发电厂附近沙地中不同年代人工生物结皮及物理结皮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旨在分析不同类型生物结皮及物理结皮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重金属富集的... 生物结皮广泛存在于沙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通过对位于库布齐沙漠腹地达拉特旗火力发电厂附近沙地中不同年代人工生物结皮及物理结皮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旨在分析不同类型生物结皮及物理结皮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重金属富集的影响和重金属污染的指示程度。通过分析和比较,得出以下结论:不同年代生物结皮和物理结皮各种重金属含量均表现为随着发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生物结皮重金属含量多数类型表现为:Zn>Cr>Ni>Pb>Cu>As>Co>Cd>Hg的顺序关系,少数类型表现为:Cr>Zn>Ni>Pb>Cu>As>Co>Cd>Hg的顺序关系。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不同年代藓结皮中各种元素差异显著性(P<0.05)明显低于藻结皮和物理结皮.相同年代生物结皮和物理结皮重金属含量都表现为同样地规律:藓结皮>藻结皮>物理结皮,表明相同背景条件下,藓结皮对各种重金属的富集能力明显比藻结皮和物理结皮的富集能力强。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Hg和Ni元素含量在所有相同年代样地的生物结皮和物理结皮均无差异,Cr、Zn、Cu、Co元素含量均存在差异(P<0.05),但差异有的表现在藓结皮和藻结皮之间,而有的表现为藻结皮和物理结皮之间,而Pb、As、Cd元素含量则表现为有的年代有差异,有的年代无差异。通过污染因子CF值分析,藓结皮对污染的指示作用要明显比藻结皮和物理结皮敏感。同时生物结皮对于重金属的富集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像Hg、Ni、Zn、Cu、Pb、Co等元素生物结皮相对富集较少,而像Cr、Cd、As等元素相对富集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藓结皮 藻结皮 物理结皮 重金属 富集作用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苔藓结皮对荒漠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被引量:27
16
作者 苏延桂 李新荣 +1 位作者 贾荣亮 潘颜霞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04-508,共5页
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人工植被区和天然植被区苔藓结皮种子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种子库密度随着苔藓结皮的发育呈现增加的趋势,天然植被区是24年生人工植被区的3.4倍.种子库中共发现12种植物种子,分属于6科,其中1年生草本植物... 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人工植被区和天然植被区苔藓结皮种子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种子库密度随着苔藓结皮的发育呈现增加的趋势,天然植被区是24年生人工植被区的3.4倍.种子库中共发现12种植物种子,分属于6科,其中1年生草本植物占70%以上.人工植被区未发现有多年生草本的植物种子,天然植被区多年生草本占20%,半灌木植物在人工植被区和天然植被区分别占20%和10%.人工植被区土壤种子库物种丰富度指数相对较低,而天然植被区物种丰富度指数是人工植被区的2倍;人工植被区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指数随着结皮的发育略有下降,天然植被区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为0.693;人工植被区土壤种子库物种相似性指数为1,相对较高,而人工植物区与天然植被区的物种相似性指数为0.4.苔藓结皮的出现增加了地表粗糙度,有利于对种子的捕获,同时显著地改善了土壤环境,有利于更多植物的定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苔藓结皮 土壤种子库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藓结皮人工培养方法试验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陈彦芹 赵允格 冉茂勇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86-592,共7页
以陕北黄土丘陵区自然发育的藓结皮为繁殖材料,通过室内人工培养研究了藓类植物孢子繁殖法(孢子法)、植物碎片营养繁殖(断茎法)以及生物结皮团块粉碎(碎皮法)接种等不同方法对藓结皮形成发育的影响,并对不同培养温度和土壤含水量... 以陕北黄土丘陵区自然发育的藓结皮为繁殖材料,通过室内人工培养研究了藓类植物孢子繁殖法(孢子法)、植物碎片营养繁殖(断茎法)以及生物结皮团块粉碎(碎皮法)接种等不同方法对藓结皮形成发育的影响,并对不同培养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的藓结皮生长发育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相同培养条件下,碎皮法接种有利于藓结皮盖度的形成,在20℃、光照5 230 lx、光周期12 h/d条件下,经80 d培养,藓结皮盖度、密度分别达到76%和59株/cm^2,且显著高于其他方法.(2)不同的接种量对藓结皮形成发育影响显著,采用碎皮法,接种量在500-750 g/m^2水平下藓结皮的盖度和藓类植物的密度生长较高.(3)温度显著影响藓结皮的形成和发育,在试验条件下,17℃有利于藓结皮盖度、藓类植株密度和株高的生长.(4)土壤含水量只有〉60%田间持水量时才有藓结皮形成,当土壤含水量达到超饱和含水量,并在近地面处有水汽存在时则更有利于藓结皮的形成和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藓结皮 接种方法 接种量 培养温度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固定沙丘结皮层藓类植物多样性及固沙作用研究 被引量:99
18
作者 徐杰 白学良 +1 位作者 杨持 张萍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45-551,共7页
根据对沙坡头固定沙丘生物结皮的物种调查、鉴定及盖度和生物量的研究,藓类植物共2科,7属,16种,以真藓(Bryum argentuum)为优势种。随着固沙时间的延长,生物结皮中藓类和藻类总盖度呈上升趋势;沿不同年代固定沙丘坡面向上等距离梯度,藓... 根据对沙坡头固定沙丘生物结皮的物种调查、鉴定及盖度和生物量的研究,藓类植物共2科,7属,16种,以真藓(Bryum argentuum)为优势种。随着固沙时间的延长,生物结皮中藓类和藻类总盖度呈上升趋势;沿不同年代固定沙丘坡面向上等距离梯度,藓类盖度显著下降,而藻类盖度则平稳上升。对不同年代固定沙丘生物结皮优势种真藓的生物量和固沙量的测定表明,随沙丘固定年代的增加,真藓的生物量和固沙量增加,50年代固沙区结皮层真藓生物量是944.33 kg·hm^(-2),固沙量是3.925×10~4kg·hm^(-2),但固沙率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少。真藓的饱和吸水量与生物量呈正相关,50年代固定沙丘藓类结皮层可吸水7.06×10~3kg·hm^(-2),说明藓类结皮层具有很强的吸水和保水能力,对于干燥少雨的沙漠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沙丘 生物结皮 生物量 固沙量 藓类植物 多样性 固沙作用
下载PDF
生物土壤结皮对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土壤水分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莉 秦树高 +5 位作者 张宇清 吴斌 冯薇 刘军 白宇轩 佘维维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8-56,共9页
为进一步探究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内结皮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了结皮(地衣结皮和苔藓结皮)未受干扰和移除处理下的土壤水分入渗、蒸发及含水量状况。结果显示:1)两种结皮均对土壤水分入渗具有抑制作用,移除两种结皮后,土壤水分初渗速率... 为进一步探究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内结皮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了结皮(地衣结皮和苔藓结皮)未受干扰和移除处理下的土壤水分入渗、蒸发及含水量状况。结果显示:1)两种结皮均对土壤水分入渗具有抑制作用,移除两种结皮后,土壤水分初渗速率、稳渗速率以及累积入渗量均显著增大(P<0.05);2)结皮对土壤蒸发的影响与结皮类型及蒸发阶段有关,地衣结皮对整个蒸发过程中日蒸发量及蒸发总量无显著影响(P>0.05),而苔藓结皮对土壤日蒸发量的影响在模拟蒸发前期表现为抑制(第1~5天),后期表现为促进(第6~15天),但对总蒸发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3)总体来看,地衣结皮覆盖区0~40 cm土层含水量高于地衣结皮移除区,而苔藓样地规律则相反。从不同土层来看,相比于移除结皮,地衣结皮覆盖区40 cm深度以上各层土壤含水量均较高,苔藓结皮覆盖区土壤含水量在5和10 cm深度较高,20和40 cm较低。研究结果表明,地衣结皮提高了油蒿群落土壤水分有效性,应对其进行保护;苔藓结皮降低了油蒿种群土壤水分有效性,却提高了浅根系草本土壤水分有效性,这是驱动油蒿群落演替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在为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提供水分管理依据的同时,也从土壤水分方面为该群落的演替提供一定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蒿群落 地衣结皮 苔藓结皮 水分入渗 土壤蒸发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固定沙丘生物结皮层藓类植物形态结构及其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31
20
作者 田桂泉 白学良 +1 位作者 徐杰 张建升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9-255,共7页
对腾格里沙漠沙坡头地区及其毗邻区域固定沙丘生物土壤结皮层6种有代表性藓类植物形态解剖结构及其适应性进行了观察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优势种真藓、土生对齿藓和刺叶赤藓植物体密集丛生,其中真藓和土生对齿藓易于通过茎叶碎片或芽胞... 对腾格里沙漠沙坡头地区及其毗邻区域固定沙丘生物土壤结皮层6种有代表性藓类植物形态解剖结构及其适应性进行了观察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优势种真藓、土生对齿藓和刺叶赤藓植物体密集丛生,其中真藓和土生对齿藓易于通过茎叶碎片或芽胞进行无性繁殖,其茎的结构中皮部细胞壁明显增厚、中轴分化明显;刺叶赤藓和芦荟藓叶片结构最复杂,刺叶赤藓叶片具两层细胞,细胞密被透明马蹄形细疣,芦荟藓叶片内卷成兜形,中肋扁宽,背部有多层厚壁细胞,腹部着生许多绿色丝体;绿色流苏藓和盐土藓的叶片细胞也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藓类植物多样的形态结构特征使其适应沙漠环境中水分缺乏、基质不稳、强光辐射伤害等不利环境因子。植物体集群生长状态是其形态适应性的重要特征,与繁殖过程中植物体的连续分枝和原丝体反复再生及外延生长特性直接相关,个体和种群形态结构上的适应性对减缓细胞内生理条件的剧烈变化,减弱细胞器受损害的程度,加快其生理功能的恢复速度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沙丘 适应性 生物结皮 叶片细胞 生长状态 形态解剖 无性繁殖 藓类植物 植物体 沙坡头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