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2 Syntactic Alignment in the Reading-Writing Integrated Continuation Task: Evidence From Chinese EFL Learners’ Description of Motion Events 被引量:7
1
作者 Min WANG Qiao GAN Julie BOLAND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21年第3期292-313,430,共23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how the mode in which the reading-writing integrated continuation task was conducted modulates the effects of second language(L2) syntactic alignment, through the English motion event constru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how the mode in which the reading-writing integrated continuation task was conducted modulates the effects of second language(L2) syntactic alignment, through the English motion event construction with manner verbs. Ninety Chinese students were assigned to either of the two experimental groups or a control group, and they all experienced a pretest, an alignment phase and a posttest. In the alignment phase, the two experimental groups completed a reading-writing integrated continuation task but in different modes. For the multi-turn mode,participants reconstructed a picture story by continuing the episodes extracted from the story with one episode presented and continued at a time;for the single-turn mode, the first half of the same picture story was presented as a chunk, and then participants read and continued it. Results show that L2 learners aligned with the target structure in completing the story, and the alignment effect was retained in the posttest conducted after a delay of two weeks. Moreover, syntactic alignment was modulated by task mode with the multi-turn group exhibiting stronger immediate and longterm alignment effects. We conclude that the continuation task is a fruitful context for L2 structural alignment, and the magnitude of alignment effect hinges on interactive inten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ding-writing integrated continuation task syntactic alignment task mode interactive intensity motion event construction with manner verbs L2 learning
下载PDF
现代汉语隐喻运动事件构式的动词-构式关系研究
2
作者 李秀娟 《皖西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09-115,共7页
借鉴Talmy关于虚构运动事件及Goldberg构式定义,对隐喻运动事件构式进行界定。语料分析结果显示,汉语隐喻运动事件构式呈现出认知可及性、以动写静两大特征,包含自动式和他动式两大类型,且均为复合式运动事件构式。再者,本研究以构式语... 借鉴Talmy关于虚构运动事件及Goldberg构式定义,对隐喻运动事件构式进行界定。语料分析结果显示,汉语隐喻运动事件构式呈现出认知可及性、以动写静两大特征,包含自动式和他动式两大类型,且均为复合式运动事件构式。再者,本研究以构式语法理论和语法整合理论为基石,通过构建的整合-压制理论模型对隐喻运动事件构式中动词与构式关系进行分析,指出隐喻运动事件构式中动词与构式形成双向互动融合关系,需要兼顾构式对动词的压制作用和动词及其论元的语义潜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运动事件构式 动词 构式 论元 互动融合
下载PDF
英汉运动动词词汇化模式对比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国光 林岷江 单红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95-97,共3页
以Talmy提出的运动事件框架及词汇化模式类型学理论为基础,探讨英汉方式运动动词和路径运动动词的共性和差异。英汉方式运动动词的共性表现为:英汉之间存在许多表达相同语义范畴的方式运动动词;差异表现为,汉语方式运动动词的数量没有... 以Talmy提出的运动事件框架及词汇化模式类型学理论为基础,探讨英汉方式运动动词和路径运动动词的共性和差异。英汉方式运动动词的共性表现为:英汉之间存在许多表达相同语义范畴的方式运动动词;差异表现为,汉语方式运动动词的数量没有英语丰富,在表达运动方式时,英语采用综合式表达法,而汉语常常使用分析式表达法。英汉路径运动动词的共性也表现为英汉之间存在许多表达相同语义范畴的路径动词,但二者的用法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事件框架理论 方式运动动词 路径运动动词
下载PDF
现代汉语运动事件表达方式的类型学特征散论 被引量:2
4
作者 宋文辉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53-66,共14页
Talmy所创建的宏事件词化模式类型学跟生成语义学有一定渊源,但其理论比生成语义学的词汇解构更强调事件概念结构整体的构造和凸显模式,并强调不同语言表达相同概念结构时形态句法上的系统差异。而以词项特征为核心关注点的运动事件词... Talmy所创建的宏事件词化模式类型学跟生成语义学有一定渊源,但其理论比生成语义学的词汇解构更强调事件概念结构整体的构造和凸显模式,并强调不同语言表达相同概念结构时形态句法上的系统差异。而以词项特征为核心关注点的运动事件词化模式研究,偏离了上述传统,分析结果存在偏差。判定一种语言是哪种构架类型,不能仅靠表达运动事件的句法结构的核心动词的类型,而应关注表达路径的句法成分的句法地位、语义划分精度和结构复杂度。由此可知,现代汉语路径动词作核心动词的动趋式并非现代汉语不属于典型附语构架语言的证据,指示性和非指示性路径动词共现的确是现代汉语凸显的语言类型学特征,特别是两类路径动词都作附语的情况,仅在少数附语构架语言中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 动趋式 运动事件 语言类型学
下载PDF
自移处所宾语构式英汉对比研究
5
作者 刘琦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75-80,106,共7页
本文基于英国国家语料库BNC和北京语言大学的现代汉语语料库BCC,以英汉常用动词“walk/走、run/跑、fly/飞”为例,在构式语法视域下对比分析英汉自移处所宾语构式异同并究其缘由。研究表明:英语自移处所宾语构式的形频和类频低于汉语构... 本文基于英国国家语料库BNC和北京语言大学的现代汉语语料库BCC,以英汉常用动词“walk/走、run/跑、fly/飞”为例,在构式语法视域下对比分析英汉自移处所宾语构式异同并究其缘由。研究表明:英语自移处所宾语构式的形频和类频低于汉语构式;英语处所宾语构式类型涉及起点和过途而汉语涉及终点和过途,汉语构式义涉及位移目的而英语无此类构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移事件 处所宾语 方式动词 英汉对比
下载PDF
汉语基本位移方式动词的显赫性及英译策略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姜淑珍 黎昌抱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65-78,共14页
从位移方式表达的精细度和方式动词库存量来判断,汉语位移事件的方式凸显度较低。但是,与低方式凸显语言常常不编码位移方式不同,汉语语篇大量使用基本方式动词,这类词能产性强、语义涵盖面广。本文以《鹿鼎记》及其英译本为封闭语料,... 从位移方式表达的精细度和方式动词库存量来判断,汉语位移事件的方式凸显度较低。但是,与低方式凸显语言常常不编码位移方式不同,汉语语篇大量使用基本方式动词,这类词能产性强、语义涵盖面广。本文以《鹿鼎记》及其英译本为封闭语料,调查该书中基本方式动词"爬"的使用情况及英译策略,并进一步与英汉及英巴翻译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统计数据表明,汉英译者大量使用补偿和增强策略,使位移方式表达更加细致,以迎合译入语高方式凸显的语篇风格。这与英汉翻译多采用部分和补偿策略,以及动词框架语译者在翻译英文语篇时多采用省略和部分策略形成鲜明对比。译者翻译方式动词时采用何种策略主要取决于译出语和译入语之间方式凸显度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移事件 方式凸显 基本方式动词 翻译策略
下载PDF
基于参照点模型的日语样态存在句认知分析——以运动方式动词构成的样态存在句为中心
7
作者 金成 刘琛琛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2年第1期86-95,共10页
本文以"运动方式动词"构成的样态存在句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类动词的语义特点,并通过构建参照点模型,从认知角度具体分析了认知主体对存在主体的存在样态的认知方式。我们发现,在"抽象-具象"、"静态-动态"... 本文以"运动方式动词"构成的样态存在句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类动词的语义特点,并通过构建参照点模型,从认知角度具体分析了认知主体对存在主体的存在样态的认知方式。我们发现,在"抽象-具象"、"静态-动态"维度下,认知主体对存在主体的认知方式均有所不同,具体体现在句中运动方式动词语义的抽象化程度上,即具象动态<抽象动态<抽象静态,这与认知主体的主观意愿的表现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语 参照点模型 样态存在句 认知分析 运动方式动词 Vている
下载PDF
文学语篇中汉语位移方式动词的维译策略——基于中篇小说《地久天长》的封闭语料库研究
8
作者 姚家兴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103-108,共6页
空间运动概念范畴在人类语言中具有普适性,不同类型的语言在编码运动事件时所选用的词化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方式”语义作为位移事件的副事件概念要素是影响语篇叙述风格和翻译风格的动因之一。通过对封闭语料库的统计和分析,文学... 空间运动概念范畴在人类语言中具有普适性,不同类型的语言在编码运动事件时所选用的词化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方式”语义作为位移事件的副事件概念要素是影响语篇叙述风格和翻译风格的动因之一。通过对封闭语料库的统计和分析,文学语篇中汉语位移方式动词的维译策略等级为:对等>省略>替换>补偿>增强>部分,维吾尔语中的基本方式动词与汉语相对应,但一些高方式动词在翻译语篇中多被省略,方式动词的种类和库存量相对缺乏,对“方式”信息的关注度不及汉语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篇 位移事件 方式动词 汉维翻译 翻译策略
下载PDF
位移事件视域下“动+往+宾_(L)”构式的语义阐释及对动词的选择机制
9
作者 顾龙飞 唐厚广 《语言教学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3-112,共10页
文章基于大规模语料库,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了“动+往+宾L”构式表达位移事件的构式义及对动词的选择机制。“动+往+宾_(L)”的构式义具有高度整合性,表达物体朝远距离目的地移动且凸显目的地。动词能否被准入,一... 文章基于大规模语料库,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了“动+往+宾L”构式表达位移事件的构式义及对动词的选择机制。“动+往+宾_(L)”的构式义具有高度整合性,表达物体朝远距离目的地移动且凸显目的地。动词能否被准入,一方面受构式义的制约,另一方面也与动词核心词义及百科词义体现出的各种位移语义潜势直接相关。文章阐述了“动+往+宾_(L)”构式准入动词的语义偏向,并对不同类型动词的准入情况进行了分析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移事件 “动+往+宾_(L)” 构式义 语义潜势 动介构式
原文传递
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天宇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95-410,共16页
本文在回顾认知类型学三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以史文磊(2014)为引探讨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研究的相关问题,包括路径动词的判定标准,汉语中的双框架结构和综合性动词,连动式和动补式的异同,现代汉语中的连动结构和附加语结构,以及虚拟运... 本文在回顾认知类型学三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以史文磊(2014)为引探讨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研究的相关问题,包括路径动词的判定标准,汉语中的双框架结构和综合性动词,连动式和动补式的异同,现代汉语中的连动结构和附加语结构,以及虚拟运动。本文认为,汉语路径动词应根据Lin(2011)重新判定;综合性动词同时编码方式信息和路径信息,因此应区别于方式动词和路径动词;连动式内部V 1V 2皆为可独立使用的动词,而动补式内部V 2则语法化为不可独立使用的补语;在运动事件编码中,连动式体现了连动特征,而动补式体现了附加语特征;虚拟运动和具体运动在词化类型有所不同,因而值得将其二者予以区分。本文所做出的讨论有助于厘清汉语运动事件研究中的上述问题,并界定传统汉语语言学中连动式和动补式的异同,从而为后续汉语认知类型学的考察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类型学 运动事件 路径动词 综合性动词 连动式 动补式
原文传递
“方式移动动词”还是“动作动词”——英语移动事件表达中方式动词的成份意义与构式意义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雪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9-84,共6页
Talmy把世界语言按照移动事件的表达方式分为两种类型:附加语构架语和动词构架语,前者主要用[方式移动动词+路径附加语]结构表达移动事件,通常有丰富的方式移动动词;后者主要用[路径移动动词]结构表达移动事件,没有丰富的方式移动动词... Talmy把世界语言按照移动事件的表达方式分为两种类型:附加语构架语和动词构架语,前者主要用[方式移动动词+路径附加语]结构表达移动事件,通常有丰富的方式移动动词;后者主要用[路径移动动词]结构表达移动事件,没有丰富的方式移动动词。英语是较典型的附加语构架语。关于汉语的类型划分,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因为汉语既表现出附加语构架语的特征,同时又具有动词构架语的特征,如汉语多用附加语构架模式表达移动事件,但方式移动动词类型远不如英语丰富。本文以此为研究问题的起点,对英语中的方式移动动词范畴的定位问题作深入探讨。研究发现:英语中的方式移动动词范畴构成一个等级性链条,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有些类型表达的是移动发生的内在方式或常规方式,是典型的方式移动动词;有些类型的动词本身表达的只是动作,但是在和路径短语连用后却可以获得移动意义,这是由构式对动词的压制作用而产生的意义,动词本身不是方式移动动词。同时,基于使用的语言观表明,语言使用会影响进入自主移动构式的动词用法的规约性,造成它们之间等级性的差异,并且会引起词类范畴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事件 方式移动动词 动作动词 构式
原文传递
现代汉语动趋式的显赫性及扩张效应 被引量:6
12
作者 方迪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9-240,共12页
本文采用语言库藏类型学的视角,对现代汉语动趋式的显赫性和扩张效应进行探讨。文章首先论证动趋式是现代汉语路径表达的主要库藏形式,指出其原型意义是表示位移路径过程;接着具体分析了动趋式共时层面的扩张,包括趋向范畴内部扩张和外... 本文采用语言库藏类型学的视角,对现代汉语动趋式的显赫性和扩张效应进行探讨。文章首先论证动趋式是现代汉语路径表达的主要库藏形式,指出其原型意义是表示位移路径过程;接着具体分析了动趋式共时层面的扩张,包括趋向范畴内部扩张和外部扩张,外部扩张到结果范畴、时体范畴,并形成一些固化格式;最后结合跨语言的对比,考察了现代汉语趋向补语的显赫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向补语 库藏形式 位移事件 显赫范畴 扩张效应
原文传递
汉语趋向动词的句法位置和形态特点
13
作者 郝琦 《语言学研究》 2020年第2期83-99,共17页
本文在"动词框架/卫星框架"这一语言类型的视角下,描写分析汉语趋向动词及相关成分(如受事论元、体助词"了"等)在运动事件的表达中展现出来的形态句法特点,同时在生成句法的新构式主义理论框架下,对这些形态句法特... 本文在"动词框架/卫星框架"这一语言类型的视角下,描写分析汉语趋向动词及相关成分(如受事论元、体助词"了"等)在运动事件的表达中展现出来的形态句法特点,同时在生成句法的新构式主义理论框架下,对这些形态句法特点的形成进行解释。主要结论有:(1)趋向动词中的"上"类字是功能词Path,而"来、去"是表达说话人对路径或运动事件观察的指向义轻动词vdeixis,以Path P或v P/Voice P作为其补足语;(2)汉语的Path语素具有释音缺陷性,有形态上的要求"邻接于[....v...]",表明汉语是弱卫星框架语言(Acedo-Matellàn 2016);(3)汉语动趋式的形态句法表现,如"了"的(不)可插入性,带受事宾语的语序模式等问题,可以通过上述假设得到有效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事件 “动词框架/卫星框架”语言类型 汉语趋向动词 动趋式
原文传递
“动+在+宾_(L)”与“动+到+宾_(L)”的位移表达及认知建构差异
14
作者 顾龙飞 唐厚广 《语言研究》 2024年第4期1-9,共9页
“动+在+宾_(L)”和“动+到+宾_(L)”的准入动词有不同的语义偏向特点,可表达的现实位移类型有同有异。二者都可表达瞬间延伸/非延伸路径位移。不同之处体现在隐现位移和持续延伸路径位移的表达上,“动+在+宾_(L)”与前者的关联度强,“... “动+在+宾_(L)”和“动+到+宾_(L)”的准入动词有不同的语义偏向特点,可表达的现实位移类型有同有异。二者都可表达瞬间延伸/非延伸路径位移。不同之处体现在隐现位移和持续延伸路径位移的表达上,“动+在+宾_(L)”与前者的关联度强,“动+到+宾_(L)”与后者的关联度强。以上异同均与二者对位移事件的认知建构方式有关。“动+在+宾_(L)”是认知主体通过对比物体发生位移前后两个时间点所处的不同位置完成对位移事件的识解的,位移路径不在基体当中。“动+到+宾_(L)”是认知主体通过对物体经过的空间位置进行逐一扫描与比较完成对位移事件的识解的,位移路径包含在基体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在+宾_(L)” “动+到+宾_(L)” 位移事件 认知建构 近义构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