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Verbs of Motion“Ba” (come) and “Hevi” (bring)in Dictionaries of Contemporary Hebrew
1
作者 Pnina Trommer Avi Gvura Rama Manor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5期355-367,共13页
We focused in this study on two verbs of motion ba (come) and hevi (bring) used in contemporary Hebrew pointing to a number of semantic shifts occurring in each of them and to categorical shifts that occurred in t... We focused in this study on two verbs of motion ba (come) and hevi (bring) used in contemporary Hebrew pointing to a number of semantic shifts occurring in each of them and to categorical shifts that occurred in the verb ha. We conducted a semantic and syntactic analysis of these shifts in which we observed: a change in the syntactic valuation of ba and hevi, the semantic characteristic of the nominal collocations which form their syntactic setting, and the semant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ir original and new meanings. The article starts out with a presentation of the original meanings of the two verbs as belonging to the family of concrete verbs of motion. It then presents the semantic shifts each undergoing from designating motion to designating giving, existing, and modality (capability, intent and aspect) and concludes with the categorical shift of the verb ba to impersonal (ロ"λ∏) and to discourse marker. It is noteworthy that in each of the shifts observed we noticed relation between the meaning stemming from the shift and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ba and hevi as verbs of motion. We were able to prove that the original meaning is still echoed both in the semantic and category categorical shif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antic shift categorical shift motion verb syntactic valency location of goal
下载PDF
L2 Syntactic Alignment in the Reading-Writing Integrated Continuation Task: Evidence From Chinese EFL Learners’ Description of Motion Events 被引量:8
2
作者 Min WANG Qiao GAN Julie BOLAND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21年第3期292-313,430,共23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how the mode in which the reading-writing integrated continuation task was conducted modulates the effects of second language(L2) syntactic alignment, through the English motion event constru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how the mode in which the reading-writing integrated continuation task was conducted modulates the effects of second language(L2) syntactic alignment, through the English motion event construction with manner verbs. Ninety Chinese students were assigned to either of the two experimental groups or a control group, and they all experienced a pretest, an alignment phase and a posttest. In the alignment phase, the two experimental groups completed a reading-writing integrated continuation task but in different modes. For the multi-turn mode,participants reconstructed a picture story by continuing the episodes extracted from the story with one episode presented and continued at a time;for the single-turn mode, the first half of the same picture story was presented as a chunk, and then participants read and continued it. Results show that L2 learners aligned with the target structure in completing the story, and the alignment effect was retained in the posttest conducted after a delay of two weeks. Moreover, syntactic alignment was modulated by task mode with the multi-turn group exhibiting stronger immediate and longterm alignment effects. We conclude that the continuation task is a fruitful context for L2 structural alignment, and the magnitude of alignment effect hinges on interactive inten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ding-writing integrated continuation task syntactic alignment task mode interactive intensity motion event construction with manner verbs L2 learning
下载PDF
论动作型动词的概念隐喻类型及机制 被引量:14
3
作者 葛建民 赵芳芳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3-46,共4页
动作型动词是描述人类基本行为动作的核心动词,动作型动词的隐喻意义具有广泛性:包括单字动词和短语动词的多种隐喻用法。单字动作型动词的隐喻意义是由该动词与做主语或宾语的名词的非常规搭配所造成的语义冲突形成的。由动作型动词和... 动作型动词是描述人类基本行为动作的核心动词,动作型动词的隐喻意义具有广泛性:包括单字动词和短语动词的多种隐喻用法。单字动作型动词的隐喻意义是由该动词与做主语或宾语的名词的非常规搭配所造成的语义冲突形成的。由动作型动词和介词或副词等小品词组成的短语动词的隐喻性是由动词或小品词的隐喻意义构建的或由两者共同构建的。动作型动词的隐喻意义所体现的概念隐喻投射类型,即从表人类基本行为活动域向人类抽象思维活动域及客观事物活动域的隐喻映射进一步验证了人类思维的隐喻性和隐喻的体验动因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作型动词 语义冲突 隐喻性 体验动因
下载PDF
制约移动动词“来”的会话策略及其虚化假设 被引量:8
4
作者 邵敬敏 张寒冰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5-114,163-164,共10页
制约移动动词"来"还是"去"选择的会话策略,主要是说话人的"心理视角策略":会话语体决定于"主观视角",叙述语体决定于"客观视角",后者又可以分为"主体视角"与"客体视... 制约移动动词"来"还是"去"选择的会话策略,主要是说话人的"心理视角策略":会话语体决定于"主观视角",叙述语体决定于"客观视角",后者又可以分为"主体视角"与"客体视角"两种。此外,"会话策略"还包括"前后一致照应策略"、"语用含义理解策略"以及"保持中性平衡策略"。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来"的引申义以及所谓的"代动"用法,提出虚化假设,认为这是语用上的省略以及弱化、泛化、虚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动词“来” 会话策略 心理视角策略 虚化假设
下载PDF
英汉移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被引量:33
5
作者 李雪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9-112,共4页
对运动事件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移动"又是运动事件的核心概念,其词汇化形式是移动动词。大多数移动动词不仅表示"移动",还包含"移动方式"、"移动原因"和"移动路径"... 对运动事件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移动"又是运动事件的核心概念,其词汇化形式是移动动词。大多数移动动词不仅表示"移动",还包含"移动方式"、"移动原因"和"移动路径"等信息,不同语言的移动动词表现出不同的词汇化模式。本文主要探讨英汉移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动词 运动事件 词汇化模式 翻译
下载PDF
英汉运动动词词汇化模式对比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国光 林岷江 单红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95-97,共3页
以Talmy提出的运动事件框架及词汇化模式类型学理论为基础,探讨英汉方式运动动词和路径运动动词的共性和差异。英汉方式运动动词的共性表现为:英汉之间存在许多表达相同语义范畴的方式运动动词;差异表现为,汉语方式运动动词的数量没有... 以Talmy提出的运动事件框架及词汇化模式类型学理论为基础,探讨英汉方式运动动词和路径运动动词的共性和差异。英汉方式运动动词的共性表现为:英汉之间存在许多表达相同语义范畴的方式运动动词;差异表现为,汉语方式运动动词的数量没有英语丰富,在表达运动方式时,英语采用综合式表达法,而汉语常常使用分析式表达法。英汉路径运动动词的共性也表现为英汉之间存在许多表达相同语义范畴的路径动词,但二者的用法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事件框架理论 方式运动动词 路径运动动词
下载PDF
基于意象图式的动词“穿”的多义体系及意义连接机制 被引量:16
7
作者 朱彦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7-300,共14页
多义是认知的词汇语义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意义之间的连接机制更是多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空间运动动词的语义受空间意象图式直接驱动。本文在空间意象图式的基础上,整理出空间运动动词"穿"的20余种不同意义,得到一个呈辐... 多义是认知的词汇语义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意义之间的连接机制更是多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空间运动动词的语义受空间意象图式直接驱动。本文在空间意象图式的基础上,整理出空间运动动词"穿"的20余种不同意义,得到一个呈辐射结构的多义体系,并分析了"穿"不同义位之间的连接机制,即转喻和专指化。文末指出了精细多义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运动动词 空间意象图式 多义 多义连接
下载PDF
英汉移动动词词汇化模式的对比研究——一项基于语料的调查 被引量:25
8
作者 李雪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0年第2期39-42,共4页
本文以Talmy提出的移动动词类型学理论为基础,通过语料调查,对英汉移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英汉样本中移动动词的使用频率、类型及方式状语的使用三个方面的调查和对比,本文阐明了汉语移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类型,并对Ta... 本文以Talmy提出的移动动词类型学理论为基础,通过语料调查,对英汉移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英汉样本中移动动词的使用频率、类型及方式状语的使用三个方面的调查和对比,本文阐明了汉语移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类型,并对Talmy移动动词类型学理论中有关汉语的观点提出了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动词 语料调查 词汇化模式类型
下载PDF
“路径”含义的词汇化模式 被引量:19
9
作者 韩大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5-159,共5页
词汇是语言中变化最快的要素,不同语言具有不同的词汇系统。近年来兴起的认知语义学通过广泛调查各种语言词汇化的事实,研究了词汇化的类型、模式、机制和动因,极大地拓宽了词汇学研究的视野。在词汇化模式中,物像运动的路径是指一个事... 词汇是语言中变化最快的要素,不同语言具有不同的词汇系统。近年来兴起的认知语义学通过广泛调查各种语言词汇化的事实,研究了词汇化的类型、模式、机制和动因,极大地拓宽了词汇学研究的视野。在词汇化模式中,物像运动的路径是指一个事件得以完成的核心特征。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考察英、汉运动事件中有关动词隐喻词汇化模式中的“路径”意义,能够深入到抽象的认知、概念词化过程,揭示汉语在“路径”含义表达上的词汇化模式及其相关触发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型运动事件 路径 动词 词汇化模式 认知对比
下载PDF
维吾尔语位移动词句法语义互动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遐 《语言与翻译》 CSSCI 2018年第3期23-28,共6页
位移动词是位移事件中核心概念——"运动"在句法上的投射。本文分析了维吾尔语中自移动词、他移动词、共移动词三类位移动词的句法语义互动情况,指出了位移动词和位移事件其他概念成分的合作。
关键词 维吾尔语 位移动词 位移事件
下载PDF
使移事件及其小句 被引量:25
11
作者 程琪龙 梅文胜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2-88,共7页
动词和小句变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一直是语言理论研究和争论的热点。本文持语义连通观,提出动词之所以可以出现在相关小句中,是因为它们之间的语义相似或连贯。本文以三个使移小句变式为研究范围,发掘三个使移变式和使移动词、碰撞动词、... 动词和小句变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一直是语言理论研究和争论的热点。本文持语义连通观,提出动词之所以可以出现在相关小句中,是因为它们之间的语义相似或连贯。本文以三个使移小句变式为研究范围,发掘三个使移变式和使移动词、碰撞动词、部分不及物动词之间的连通关系及其语义理据,并力图构建简洁的表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和句型 使移事件 概念过程
下载PDF
运动的词汇化与概念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文旭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15,共8页
许多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运动在人类的思维中具有特殊的作用,研究运动对于揭示语言的本质和人类认知的奥秘都有重要的意义。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学家自然会期望所有语言都有表达运动的方式,都有描写各种不同运动的方式。心理学... 许多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运动在人类的思维中具有特殊的作用,研究运动对于揭示语言的本质和人类认知的奥秘都有重要的意义。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学家自然会期望所有语言都有表达运动的方式,都有描写各种不同运动的方式。心理学家Miller和Johnson-Laird(1976:527)认为,运动动词是"所有动词中最具动词特征的词",是"动词中最纯、最典型的词"。这种观点的逻辑延伸就是今天所说的"方位主义"。方位主义假设,运动为其他更抽象的认知域提供了认知框架,是研究其他认知域的基础。因此,研究运动、运动动词、运动的表达方式都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将首先论述运动及运动的结构,然后根据B. Levin对运动动词的划分,基于运动事件框架,探讨不同类型运动动词的语义、语用、认知特征以及运动事件的词汇化与概念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事件 运动动词 虚拟运动 词汇化 概念化
下载PDF
现代汉语代动词“来”新论 被引量:7
13
作者 池昌海 王芸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3-89,共7页
传统认为的现代汉语代动词"来"应该分为两类:代动词"来1"和"来+宾语"中的泛义动词"来2"。"来1"在不带宾语并在具体的语境中替代唯一可以被确定的具体动词时是代动词。"来+宾语&... 传统认为的现代汉语代动词"来"应该分为两类:代动词"来1"和"来+宾语"中的泛义动词"来2"。"来1"在不带宾语并在具体的语境中替代唯一可以被确定的具体动词时是代动词。"来+宾语"这一结构中的"来2"不是代动词,而是语义泛化了的位移动词。两者在性质、来源、语义、语法特征及语用功能等方面都呈现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 代动 泛义 运动模型
下载PDF
“方式移动动词”还是“动作动词”——英语移动事件表达中方式动词的成份意义与构式意义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雪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9-84,共6页
Talmy把世界语言按照移动事件的表达方式分为两种类型:附加语构架语和动词构架语,前者主要用[方式移动动词+路径附加语]结构表达移动事件,通常有丰富的方式移动动词;后者主要用[路径移动动词]结构表达移动事件,没有丰富的方式移动动词... Talmy把世界语言按照移动事件的表达方式分为两种类型:附加语构架语和动词构架语,前者主要用[方式移动动词+路径附加语]结构表达移动事件,通常有丰富的方式移动动词;后者主要用[路径移动动词]结构表达移动事件,没有丰富的方式移动动词。英语是较典型的附加语构架语。关于汉语的类型划分,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因为汉语既表现出附加语构架语的特征,同时又具有动词构架语的特征,如汉语多用附加语构架模式表达移动事件,但方式移动动词类型远不如英语丰富。本文以此为研究问题的起点,对英语中的方式移动动词范畴的定位问题作深入探讨。研究发现:英语中的方式移动动词范畴构成一个等级性链条,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有些类型表达的是移动发生的内在方式或常规方式,是典型的方式移动动词;有些类型的动词本身表达的只是动作,但是在和路径短语连用后却可以获得移动意义,这是由构式对动词的压制作用而产生的意义,动词本身不是方式移动动词。同时,基于使用的语言观表明,语言使用会影响进入自主移动构式的动词用法的规约性,造成它们之间等级性的差异,并且会引起词类范畴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事件 方式移动动词 动作动词 构式
下载PDF
不及物运动动词带处所宾语构式的认知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仇伟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3-87,共5页
英、汉语中的不及物运动动词都能带处所宾语,形成处所宾语句。处所宾语句与对应的介词宾语句之间存在系统差别。处所宾语句的语义特征主要有:表述构式义、体现论元增容、标示旁格升级和在类推的作用下向语义原型靠拢。此外,英语处所宾... 英、汉语中的不及物运动动词都能带处所宾语,形成处所宾语句。处所宾语句与对应的介词宾语句之间存在系统差别。处所宾语句的语义特征主要有:表述构式义、体现论元增容、标示旁格升级和在类推的作用下向语义原型靠拢。此外,英语处所宾语句是对运动事件的概念化,并且这种概念化跟汉语的相关句式存在有规律的联系和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动词 处所宾语 语义特征 概念化
下载PDF
古汉语动词词义引申的义素运动模式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何书 马景仑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2-95,共4页
从义素运动变化的视角研究,发现古汉语动词词义引中存在一定的内在机制和规律。动词词义引申过程中本义所含的义素或与本义密切关联的义素运动变化的模式,大致有三种。
关键词 古代汉语 动词词义引中 义素运动模式
下载PDF
“移动样态动词+处所宾语”的语义功能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靖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43,共7页
本文重点探讨"移动样态动词+处所宾语"的语义功能。当场所指代其"内容物"时,移动的目标就是场所中的"内容物"。主体通过移动达到目标,实现移动的目的(如"逛商场")。当场所是某一路径时,主体从... 本文重点探讨"移动样态动词+处所宾语"的语义功能。当场所指代其"内容物"时,移动的目标就是场所中的"内容物"。主体通过移动达到目标,实现移动的目的(如"逛商场")。当场所是某一路径时,主体从一系列移动路径的选项中选出一项,作为移动的方式、手段(如"走小路")。介词结构的主要功能是限定移动发生的场所或经过的地点,此场所或地点往往也是后续行为发生的"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动词 处所宾语 语义功能 介词结构
下载PDF
动词对受事宾语典型性强弱的制约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云秋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16,共6页
受事宾语像其他语法范畴一样也是一个典型范畴,因此,受事宾语在受事的典型性上也就存在着强弱差别。制约受事宾语典型性强弱的因素很多,而动词的制约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具体表现在动性程度的高低和动词在口语或语篇中出现频率的高... 受事宾语像其他语法范畴一样也是一个典型范畴,因此,受事宾语在受事的典型性上也就存在着强弱差别。制约受事宾语典型性强弱的因素很多,而动词的制约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具体表现在动性程度的高低和动词在口语或语篇中出现频率的高低。两者的高低与受事宾语的典型性强弱具有一定的共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事宾语 典型性 强弱等级 动性 词频
下载PDF
英汉运动事件的框架结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建伟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5期103-109,116,共8页
以"动词框架语"和"附语框架语"的类型学两分法为基本框架,以路径成分和方式成分的语义句法特点为分析重点,考察英语和汉语的框架结构特点。具体分析路径动词的词库,尤其是汉语"动趋结构"中的趋向成分的... 以"动词框架语"和"附语框架语"的类型学两分法为基本框架,以路径成分和方式成分的语义句法特点为分析重点,考察英语和汉语的框架结构特点。具体分析路径动词的词库,尤其是汉语"动趋结构"中的趋向成分的语法地位,以及方式动词的语义精细度。比教的结果显示,汉语运动事件的框架结构体现了更多的动词框架框语的语义-句法(语法)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事件 动词框架语 附语框架语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不规则动词演变的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邵斌 黄丹青 《山东外语教学》 2016年第4期12-20,共9页
英语不规则动词的历时演变是动词形态变异的重要组成部分,借此可窥探英语语言发展的趋势及背后潜在的规律。本文以历时美国英语语料库为数据来源,运用动态气泡图方法,对不规则动词过去式的频率变化进行可视化呈现,并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 英语不规则动词的历时演变是动词形态变异的重要组成部分,借此可窥探英语语言发展的趋势及背后潜在的规律。本文以历时美国英语语料库为数据来源,运用动态气泡图方法,对不规则动词过去式的频率变化进行可视化呈现,并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其演变规律进行阐释。研究发现:整体而言,大多数不规则动词在过去近200年来呈现规则化的趋势,但也有少数动词发生不规则化的演变。此外,论文从类推角度论证该变化的认知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规则动词 语料库 可视化 动态气泡图 类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