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陵山片区区域合作的背景分析与前景展望
1
作者 颜广明 陈珂 袁政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30-34,共5页
在中国经济区域化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科学跨越、后发赶超,携手共进、合作共赢,已经成为武陵山片区人民的共同抉择和现实选择,推进武陵山片区区域合作势在必行,前景广阔。通过对武陵山片区区域合作与跨越发展的相关背景和发展前景进行... 在中国经济区域化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科学跨越、后发赶超,携手共进、合作共赢,已经成为武陵山片区人民的共同抉择和现实选择,推进武陵山片区区域合作势在必行,前景广阔。通过对武陵山片区区域合作与跨越发展的相关背景和发展前景进行客观分析,以期提供多重有价值的理论支持、智力支撑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陵山 区域合作 背景分析 前景展望
下载PDF
华南高山背景地区黑碳云内清除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海保 马楠 +8 位作者 杨争 彭龙 谢林宏 何瑶 陶江川 洪娟 王俏巧 王伯光 毕新慧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475-4485,共11页
基于2020年南岭背景高山地区的3个典型云事件,利用地用逆流虚拟撞击器采集云中颗粒物,结合单颗粒黑碳光度计和激光雾滴谱仪分析黑碳浓度及云参数特征,探讨黑碳云内清除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进入云内的黑碳约占整体的20%,而云中含黑... 基于2020年南岭背景高山地区的3个典型云事件,利用地用逆流虚拟撞击器采集云中颗粒物,结合单颗粒黑碳光度计和激光雾滴谱仪分析黑碳浓度及云参数特征,探讨黑碳云内清除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进入云内的黑碳约占整体的20%,而云中含黑碳云滴的占比(4.67%)则少于含黑碳间隙颗粒的占比(15.31%);黑碳的分粒径质量清除率和数量清除率接近,变化范围均为28%~59%;高液态含水量和云滴数浓度有利于黑碳云内清除率的增加,而黑碳云内清除率会随黑碳总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各因素对于黑碳云内清除的影响由大到小为:云滴数浓度>液态含水量>总黑碳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事件过程 黑碳气溶胶 云内清除率 高山背景地区
下载PDF
广东南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规划建设策略 被引量:7
3
作者 庄长伟 修晨 +1 位作者 张荣京 张晓露 《林业调查规划》 2021年第3期167-170,177,共5页
在划定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范围的基础上,编制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举措。以广东南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例,基于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现状,结合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区域内... 在划定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范围的基础上,编制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举措。以广东南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例,基于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现状,结合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区域内实施分类管理,重点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本底调查 分级分区保护 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地 广东
下载PDF
五台山大气CO_(2)本底浓度及源汇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莹 闫世明 +5 位作者 王淑敏 张逢生 于小红 杨爱琴 岳江 靳泽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572-3583,共12页
基于五台山站2017年1月~2020年12月的大气CO_(2)连续观测资料,采用平均移动过滤法(MAF)和后向轨迹分析方法,对五台山大气CO_(2)本底浓度及源汇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五台山大气CO_(2)浓度受到区域或局地源汇的影响,筛分后的CO_(2)本底... 基于五台山站2017年1月~2020年12月的大气CO_(2)连续观测资料,采用平均移动过滤法(MAF)和后向轨迹分析方法,对五台山大气CO_(2)本底浓度及源汇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五台山大气CO_(2)浓度受到区域或局地源汇的影响,筛分后的CO_(2)本底小时浓度振幅为44.9×10^(-6),小于未经筛分的CO_(2)浓度振幅94.7×10^(-6).2017~2020年CO_(2)本底浓度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增幅放缓;抬升浓度占比有所下降,吸收浓度占比波动较小,表明人类活动对CO_(2)浓度的影响逐年减弱,而五台山周边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作用相对稳定.CO_(2)本底浓度夏季最低,秋冬季次之,春季最高;日变化夏季最明显,峰谷值分别出现在05:00和16:00,其他季节日振幅仅在0.7×10^(-6)~1.8×10^(-6)之间.与本底浓度相比,抬升浓度的差异值自10月至翌年3月明显增大,而吸收浓度的差异值在6~9月最显著,分别反映出人为活动排放源以及陆地生态系统吸收汇对CO_(2)本底浓度的影响.源汇浓度日变化均为单峰结构,抬升浓度白天高、夜间低,吸收浓度刚好相反.春、秋和冬季造成CO_(2)浓度明显抬升的地面风向主要为西南风,且随风速的增加CO_(2)浓度能够保持较高水平,而夏季主要为东北偏东风;春、夏季,2~4m/s的风速有利于进一步降低CO_(2)吸收浓度.后向轨迹分析表明,气团远距离输送对源汇浓度的影响除了取决于气团途径区域的CO_(2)排放情况,还与气团的空间垂直输送路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台山 温室气体 区域本底 源汇特征
下载PDF
御道口牧场山地苗圃建设前景探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孙国龙 宋伟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第2期93-93,132,共2页
该文叙述了河北省承德市御道口牧场自然气候和土壤植被分布状况等基本情况,并结合山地苗圃的发展背景及御道口牧场独特的区域优势,分析了御道口牧场建设山地苗圃对其生态文明所产生得巨大影响。
关键词 牧场 山地苗圃 发展背景 区域优势
下载PDF
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缘成矿带金锑成矿规律分析
6
作者 孟振文 王雁鹤 +2 位作者 马杰 王伟 王鹏 《世界有色金属》 2022年第10期114-117,共4页
巴颜喀拉山北缘是青海省重要的金、锑金属成矿带,现已发现大场金矿、东乘公麻金矿、东大滩锑矿,显示金锑矿种较多,地质矿产研究程度较高,对区内找金锑矿床提供了理论指导。区内找矿潜力巨大。本文主要对该区域地质背景与区域成矿地质特... 巴颜喀拉山北缘是青海省重要的金、锑金属成矿带,现已发现大场金矿、东乘公麻金矿、东大滩锑矿,显示金锑矿种较多,地质矿产研究程度较高,对区内找金锑矿床提供了理论指导。区内找矿潜力巨大。本文主要对该区域地质背景与区域成矿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希望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缘 区域地质背景 地质特征 金锑成矿规律特征
下载PDF
吉林省重要地质遗迹资源及其分区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科 牛岑岑 《水利水电快报》 2023年第11期46-51,共6页
为明确吉林省地质遗迹资源的类型、分布和特征,开展吉林省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按地质遗迹出露分布所在的地貌单元、构造单元将其划分为3个层次,采用单因素评价和综合评价方法对吉林省83处重要地质遗迹进行评价,划分吉林省重要地质遗迹资... 为明确吉林省地质遗迹资源的类型、分布和特征,开展吉林省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按地质遗迹出露分布所在的地貌单元、构造单元将其划分为3个层次,采用单因素评价和综合评价方法对吉林省83处重要地质遗迹进行评价,划分吉林省重要地质遗迹资源区。结果表明:根据地质遗迹出露分布所在的地貌单元、构造单元,按照大区、分区、小区3个层次,将吉林省重要地质遗迹划分为4个地质遗迹大区、9个地质遗迹分区、10个地质遗迹小区。研究成果可为地质遗迹的管理、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遗迹 区划 地质背景 地貌类型 长白山 松嫩平原 哈达岭 吉林省
下载PDF
华东区域高山背景点PM_(10)和PM_(2.5)背景值及污染特征 被引量:26
8
作者 苏彬彬 刘心东 陶俊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55-461,共7页
为了解华东森林及高山背景区域大气中PM10和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选取国家大气背景监测福建武夷山站2011年3月~2012年2月PM10、PM2.5为期1 a的监测数据,研究其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并利用后向轨迹模式探讨区域输送对背景区域P... 为了解华东森林及高山背景区域大气中PM10和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选取国家大气背景监测福建武夷山站2011年3月~2012年2月PM10、PM2.5为期1 a的监测数据,研究其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并利用后向轨迹模式探讨区域输送对背景区域PM10和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华东森林及高山区域现阶段PM10和PM2.5背景浓度分别为(23±16)μg·m-3和(18±12)μg·m-3;PM10和PM2.5浓度具有相同的季节变化特征,即春季>秋季>冬季>夏季,2011年春季武夷山背景点因受沙尘远距离输送影响,PM10和PM2.5浓度明显高于其它三季;武夷山背景地区主要以细粒子为主,PM2.5/PM10年平均比值为0.76;PM10和PM2.5浓度与气体污染物均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PM10和PM2.5可能来源于区域人为污染源的输送和二次粒子转化;2011年4月的污染事件与北方沙尘输送有关,而9月的污染事件主要与华东高污染负荷区的污染物输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背景站 颗粒物 气体污染物 沙尘 区域输送
原文传递
区域传输对华东森林及高山背景点位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20
9
作者 苏彬彬 许椐洋 +1 位作者 张若宇 纪贤鑫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871-2877,共7页
利用HYSPLIT4.8轨迹模式和2011年6月~2012年5月NCEP气象再分析资料计算每日抵达华东森林及高山背景区域的后向气流轨迹并进行聚类,探讨该区域的大气污染物传输特征.同时结合国家大气背景监测福建武夷山站同期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进一... 利用HYSPLIT4.8轨迹模式和2011年6月~2012年5月NCEP气象再分析资料计算每日抵达华东森林及高山背景区域的后向气流轨迹并进行聚类,探讨该区域的大气污染物传输特征.同时结合国家大气背景监测福建武夷山站同期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进一步分析不同气团的污染特征及高污染气团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有65%的轨迹输送污染气块,主要来自我国东部高污染负荷区、江西省以及西北部沙漠地区的高空,有35%的海洋性气团对站点污染物起清除作用,且各气团在各季节对污染物浓度的贡献有一定差异;SO2较高浓度主要受北方城市冬季采暖期燃煤影响,CO较高浓度主要受安徽省煤炭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影响,NOx、O3、PM10和PM2.5较高浓度主要受我国东部高污染负荷区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背景站 大气污染 区域输送 后向轨迹 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华东森林及高山背景区域臭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6
10
作者 苏彬彬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519-2525,共7页
为了探讨华东森林及高山背景区域大气中地面O3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以及相关物质和气象因子对O3生成和变化的影响,选取国家大气背景监测福建武夷山站2011年3月~2012年2月O3为期1 a的监测数据,研究其浓度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并利用后向... 为了探讨华东森林及高山背景区域大气中地面O3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以及相关物质和气象因子对O3生成和变化的影响,选取国家大气背景监测福建武夷山站2011年3月~2012年2月O3为期1 a的监测数据,研究其浓度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并利用后向轨迹模式探讨区域输送对华东森林及高山背景区域O3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华东森林及高山区域O3背景浓度为(87.9±34.1)μg.m-3;O3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季>秋季>夏季>冬季;与其它气体污染物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O3来源于远距离水平输送、平流层注入和光化学反应生成;来自高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气团的输送导致武夷山背景点O3浓度出现极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背景站 臭氧 变化特征 影响因子 区域输送 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