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退耕还林后土壤养分变化和微生物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
作者 易海燕 宫渊波 +4 位作者 陈林武 张敏 唐春香 黄正全 陈鑫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0-135,共6页
通过实地调查与实验分析,对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退耕还林后土壤养分状况和微生物数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N含量为交错带山地森林段>交错带山地森林下缘地段>干旱河谷地段;土壤全P含量为交错带山地... 通过实地调查与实验分析,对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退耕还林后土壤养分状况和微生物数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N含量为交错带山地森林段>交错带山地森林下缘地段>干旱河谷地段;土壤全P含量为交错带山地森林下缘地段>交错带山地森林段>干旱河谷地段;土壤pH值为干旱河谷地段>交错带山地森林下缘地段>交错带山地森林段;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氨化菌以及固氮菌的数量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多后减少,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多。同时,通过对交错带山地森林下缘3种植被恢复模式研究表明,恢复植被能显著提高土壤的养分,增加微生物的数量。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变化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层次现象,即随土层的加深呈降低的趋势。本研究区域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养分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植被恢复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态碳特征 被引量:16
2
作者 刘正刚 裴柏洋 王宪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27,31,共5页
生态交错带是全球变化敏感区,研究生态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可为生态交错带因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对土壤碳汇功能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该文研究了岷江上流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具有代表性的高山栎... 生态交错带是全球变化敏感区,研究生态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可为生态交错带因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对土壤碳汇功能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该文研究了岷江上流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具有代表性的高山栎地、灌丛地、灌木林地、花椒地、农耕地以及人工刺槐林地不同土层深度土壤中有机碳和易氧化态碳的含量和分布特征,以及易氧化态碳与有机碳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有机碳含量和易氧化态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易氧化态碳与有机碳间呈极显著的相关性;土壤易氧化态碳占有机碳的比例波动为3.57%~12.71%,表现为高山栎地〉农耕地〉灌木林地〉人工刺槐林地〉灌丛地〉花椒地。研究结果说明植被类型是导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有机碳和易氧化态碳含量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 土地利用类型 有机碳 易氧化态碳
下载PDF
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易海燕 宫渊波 +3 位作者 伍维翰 文维全 陈林武 张健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5-149,共5页
为了解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以交错带森林段及其下缘地段为研究对象,选取干旱河谷段封禁造林地为参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的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为了解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以交错带森林段及其下缘地段为研究对象,选取干旱河谷段封禁造林地为参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的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交错带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以及蛋白酶的活性均随着海拔的升高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多后减少。通过对交错带山地森林下缘3种植被恢复模式研究表明,恢复植被能显著提高土壤的养分,增加土壤的生物活性。同时,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变化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层次现象,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降低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4种土壤酶活性均与土壤pH呈负相关关系,与土壤其他养分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受植被、pH值、土壤养分和含水量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 植被恢复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酶
下载PDF
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固氮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钟熙敏 宫渊波 +4 位作者 陈林武 伍维翰 房建佳 张振恒 程良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8-213,共6页
以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5种植被恢复模式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5种不同植被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且根际土壤... 以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5种植被恢复模式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5种不同植被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且根际土壤含量大于非根际土壤,依次为:青冈次生林>灌木林>刺槐林>人工幼林>针阔混交林;DGGE图谱显示,5种植被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固氮类群有一条明显的共有条带,其中刺槐林和灌木林的固氮菌多样性最高;多样性指数、群落丰富度分析表明,灌木根际土壤固氮菌的群落种群结构最丰富,其次为刺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植被恢复的10种供试土壤样品分为4大类群。总之,自然恢复(青冈林和灌木林)效果好于人工林(刺槐林、人工幼林、针阔林);3种人工林相比较,刺槐林比其它两种人工林更有利于提高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在人工幼林地采取的封禁措施也有利于植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固氮菌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植被恢复
下载PDF
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表层土壤侵蚀率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 被引量:6
5
作者 何淑勤 宫渊波 +1 位作者 郑子成 王玲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24-830,共7页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表层土壤侵蚀率及其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不同植被条件下表层土壤侵蚀较为严重,平均土壤侵蚀率为27.58%。土壤侵蚀率与土壤结构破坏率(...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表层土壤侵蚀率及其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不同植被条件下表层土壤侵蚀较为严重,平均土壤侵蚀率为27.58%。土壤侵蚀率与土壤结构破坏率(SPBR)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SA)、湿筛后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显著负相关。土壤侵蚀率分别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结构破坏率、湿筛后团聚体MWD和GMW、>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建立的回归方程预测效果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森林 干旱河谷交错带 土壤侵蚀率 土壤物理性质 不同植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