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RENOVATING PLAN OF THE LOESS PLATEAU AND LIUPANSHAN MOUNTAINOUS AREA IN NINGXIA
1
作者 Chen Jisen Ningxia Research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Yinchuan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1993年第Z1期480-483,共4页
1.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Loess Plateau and Liupanshan mountainous area in Ningxia The landuse structure in the studied region was very irrational in 1970s, the propor-tions covered by farming, forestry and ... 1.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Loess Plateau and Liupanshan mountainous area in Ningxia The landuse structure in the studied region was very irrational in 1970s, the propor-tions covered by farming, forestry and animal husbandry are separately 50.91%, 6.32% and33.3%. Since 1980s, the farmland has been returned back to forestry and pasture so th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loess plateau Liupanshan mountainS Environmental Qulity
下载PDF
陕北黄土区山地苹果园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敏 高铭雨 +4 位作者 郑恩 王俊 陈慕昊 冯淑 张永旺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6-34,共9页
以八年生矮化红富士果树为试材,采用野外定位观测法,对陕西省延安地区苹果园0~100 cm不同深度土壤水分与温度及相应气象要素进行连续1年的定位观测分析,对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进行研究。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和... 以八年生矮化红富士果树为试材,采用野外定位观测法,对陕西省延安地区苹果园0~100 cm不同深度土壤水分与温度及相应气象要素进行连续1年的定位观测分析,对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进行研究。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土壤水分的主导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研究表明:观测期土壤墒情的季节变化可划分为水分快速消耗期(4—6月)、水分恢复期(7—10月)、稳定期(11—次年3月);土壤体积含水量由浅到深呈先增后减、稳定性增强、垂直变化季节差异显著等特点;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中土壤温度及电导率所占比重较大,第二主成分中大气温度和湿度指标权系数的绝对值在所有主成分指标系数中是最大的,降雨量是第三主成分中标权系数最大的;研究区降雨量季节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生长季7—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3.5%,不同月份、深度的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均属于中等程度变异,土壤水分与大气温度、电导率降雨量、相对湿度、降雨量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风速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该研究揭示了山地苹果园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可为黄土高原地区果园的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山地果园 土壤水分 降雨量
下载PDF
近30年来黄土高原山洪灾害风险时空变化及成因
3
作者 孙珑 江曦 +1 位作者 韩剑桥 刘仪航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1-247,257,共8页
[目的]揭示近30年黄土高原山洪灾害风险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制,为黄土高原山洪灾害宏观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降雨、植被覆盖、人口密度等数据建立山洪灾害风险评估体系,集成GIS和层次分析法(AHP)等方法,在绘制各驱... [目的]揭示近30年黄土高原山洪灾害风险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制,为黄土高原山洪灾害宏观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降雨、植被覆盖、人口密度等数据建立山洪灾害风险评估体系,集成GIS和层次分析法(AHP)等方法,在绘制各驱动因子风险分布图的基础上,综合评估了黄土高原1990年和2020年的山洪灾害风险。[结果](1)黄土高原山洪灾害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南部和东南部地区,这些区域具有降雨强度大、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耕地面积大等特点。(2)1990—2020年期间,黄土高原总体山洪灾害风险增加,表现为风险高的区域在原来的基础上向其四周拓展,其中山西省东南部、青海省西北部、内蒙古东北部最为明显。[结论]近30年来,增加的降雨强度、人口密度和GDP是山洪灾害风险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需要持续加强对极端降雨引发山洪灾害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灾害 风险评估 时空变化 黄土高原
下载PDF
佳芦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实践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尧 张茂省 +2 位作者 陈华军 魏欣 郭迟辉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1-128,共8页
流域生态系统是以地表水和地下水为主要纽带,具有明确边界的国土空间地理单元,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最佳实施单元。基于流域生态恢复理论,以黄土高原地区佳芦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客观了解流域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问题的基础上,按照... 流域生态系统是以地表水和地下水为主要纽带,具有明确边界的国土空间地理单元,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最佳实施单元。基于流域生态恢复理论,以黄土高原地区佳芦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客观了解流域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问题的基础上,按照“保持水土资源,恢复自然生态”的理念,突出水资源涵养和科学利用措施,以保水为主线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将流域划分为8个修复单元,实施13类工程措施,部署4个子项目,形成小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体系,对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进行系统保护和修复。研究结果表明,开展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有助于控制佳芦河流域及沿岸生态系统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工矿与城镇水污染凸显、历史遗留矿山、农用地质量较低、生态保护和修复能力较弱等问题,有效缓解水土流失状况和减少入黄泥沙,持续提升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筑牢中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对黄土高原地区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生态修复 黄土高原 山水林田湖草沙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佳芦河流域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治理的思路建议
5
作者 王莹 赵军营 +1 位作者 赵通 张德 《甘肃林业科技》 2023年第4期79-82,共4页
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黄河流域20%的年径流量由甘肃段补给,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切实提升黄河流域甘肃段水源涵养补给能力,研究提出以甘南高原、祁连山东麓、黄土高原区和... 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黄河流域20%的年径流量由甘肃段补给,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切实提升黄河流域甘肃段水源涵养补给能力,研究提出以甘南高原、祁连山东麓、黄土高原区和黄河干流区四大生态空间为重点区域,聚焦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围绕增强水源涵养补给能力、提高植被阻土拦沙能力、提高黄河两岸生态建设质量,继续实施好现有重大生态工程,谋划一批重点区域生态工程,并提出了几点具体的治理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水源涵养 甘南高原 黄土高原 祁连山
下载PDF
天山黄土区与黄土高原表土磁性特征对比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24
6
作者 郭雪莲 刘秀铭 +4 位作者 吕镔 汤德平 毛学刚 陈家胜 陈晓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854-1862,共9页
本文对黄土高原和天山黄土区表土进行系统的岩石磁学和粒度测试分析,探讨了表土磁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表土中的强磁性矿物均为磁铁矿和磁赤铁矿,弱磁性矿物为赤铁矿和纤铁矿或针铁矿,黄土高原黄土地层中的磁赤铁矿至少有部分属... 本文对黄土高原和天山黄土区表土进行系统的岩石磁学和粒度测试分析,探讨了表土磁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表土中的强磁性矿物均为磁铁矿和磁赤铁矿,弱磁性矿物为赤铁矿和纤铁矿或针铁矿,黄土高原黄土地层中的磁赤铁矿至少有部分属于风积成因.黄土高原表土中磁化率与频率磁化率呈良好的正相关,气候作用是主导黄土高原表土磁化率增强的主要因素.天山表土的磁颗粒比黄土高原粗,以多畴为主.近物源,粗粒度,弱成土(即成壤作用对磁化率的贡献小)是天山表土基本特点,并且风力强弱是影响该地区磁化率变化的主要因素.频率磁化率在不同地区显示出与年均降水量较明显正相关关系;而磁化率与年均降水量的相关关系在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表现不同:在黄土高原中部(本研究区)显示正相关;而在伊犁地区表现为反相关.因此应用磁化率解释环境时要注意其区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 磁学性质 磁化率 天山黄土区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高原马栏林区主要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47
7
作者 汪超 王孝安 +2 位作者 郭华 范玮熠 朱志红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91-797,共7页
应用丰富度指数(S)、多样性指数(H1)、优势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s)对子午岭马栏林区的主要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1个样地共记录草本151种,灌木111种,乔木33种。马栏林区森林植物群落其总体多样性是混交林>纯林... 应用丰富度指数(S)、多样性指数(H1)、优势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s)对子午岭马栏林区的主要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1个样地共记录草本151种,灌木111种,乔木33种。马栏林区森林植物群落其总体多样性是混交林>纯林>人工林;不同森林群落各层的物种多样性基本都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物种多样性乔木层以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较高,灌木层以油松+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混交林、白桦林和天然油松林多样性较高;草本层则是人工刺槐 (Robinia pseudoacacia)林、白桦林和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多样性较高。人工刺槐林和人工油松林在乔木层和灌木层多样性指数都较低。物种均匀度乔木层是落叶阔叶混交林最高,人工油松林和人工刺槐林最低;灌木层各群落的均匀度较为接近;草本层则表现为人工刺槐林均匀度最高,混交林最低。β多样性分析显示人工刺槐林与其它森林群落相异性较大,而辽东栎林、天然油松林和油松+白桦混交林均与油松+辽东栎混交林的相异性较小。研究表明多树种营造混交林可以增加群落的多样性,建造具有较高物种多样性的群落应种植混交林取代单一物种的人工纯林,在选择树种时应优先考虑乡土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子午岭 森林群落 物种多样性 相异性
下载PDF
黄土高原山地采煤沉陷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被引量:19
8
作者 黄翌 汪云甲 +2 位作者 王猛 田丰 敖剑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28-235,共8页
为了测度山地井工采煤区地表沉陷引起的土壤侵蚀因子在空间和数量上的变化,该文以开采沉陷规律和模型为基础,运用数字地形分析、遥感影像融合等技术,揭示了黄土高原煤矿区山地开采沉陷引起的地表坡度、坡长、植被覆盖3大因子在空间上的... 为了测度山地井工采煤区地表沉陷引起的土壤侵蚀因子在空间和数量上的变化,该文以开采沉陷规律和模型为基础,运用数字地形分析、遥感影像融合等技术,揭示了黄土高原煤矿区山地开采沉陷引起的地表坡度、坡长、植被覆盖3大因子在空间上的改变量以及由此导致的土壤侵蚀变化量,并分析了土壤侵蚀的变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研究区因开采沉陷导致地表平均坡度减少0.025°,平均坡长因子减少0.139;沉陷区内土壤侵蚀量不变、减小和增大的土地面积分别为3.083、3.412和4.707 km2,沉陷区外土壤侵蚀量减小和增大的土地面积分别为0.143和0.023 km2,土壤侵蚀总量减少78426.95 t,平均减小689.892t/(km2·a);开采沉陷导致坡长因子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波及到沉陷区以外的部分地区;山地开采沉陷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与平地差异明显,不存在绝对的正向或负向影响,并且在沉陷区内外均可能为正向或负向,其结果与原地貌及沉陷幅度、区位密切相关;沉陷可能导致坡面下游区域的汇水面积和坡长因子变化。该研究结论为山地矿区土壤侵蚀区位、侵蚀量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开采 沉陷 坡度 坡长 山地矿区 黄土高原
下载PDF
秦岭北坡及陕北黄土高原区山杨林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朱志诚 黄可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71-85,共15页
山杨林是秦岭和黄土区系顶极森林群落破坏后的次生林代表,秦岭上限受温度的限制,一般不超出针阔叶混交林的上限。山杨林在黄上区的北限,主要受水条件的制约,与落叶阔叶林的北限基本吻合。由于秦岭和黄土区山杨林水热条件配合的差异,群... 山杨林是秦岭和黄土区系顶极森林群落破坏后的次生林代表,秦岭上限受温度的限制,一般不超出针阔叶混交林的上限。山杨林在黄上区的北限,主要受水条件的制约,与落叶阔叶林的北限基本吻合。由于秦岭和黄土区山杨林水热条件配合的差异,群落区系组成、层片结构以及生态类型等方面,均表现明显不同。山杨林在这里皆被落叶栎林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杨林 秦岭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高原西部兰州市郊植被的水环境响应 被引量:17
10
作者 肖洪浪 段争虎 +1 位作者 宋耀选 程国栋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7-521,共5页
通过调查兰州南北两山及周边地区的植被类型、生长状况以及土壤水分等因子,分析了植被的生长与气候环境的关系,对在兰州地区造林绿化的适应性以及各地植被分布的类型、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年降水量是决定植被生长状况最关... 通过调查兰州南北两山及周边地区的植被类型、生长状况以及土壤水分等因子,分析了植被的生长与气候环境的关系,对在兰州地区造林绿化的适应性以及各地植被分布的类型、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年降水量是决定植被生长状况最关键的因子,兰州市周边地区的植被分布状况基本是东部稍好于南部,南部显著好于北部。东部和南部植被以乔木为主,北部以耐旱灌木为主。不论乔木和灌木,保障土壤含水量常年处于5%以上是人工造林可持续发展的底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树造林 气候条件 兰州市南北两山 黄土高原
下载PDF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宁夏山地黄土塬区的应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佐强 关继荣 刘惠清 《煤炭技术》 CAS 2008年第9期113-114,共2页
总结多年山地地震勘查经验,分析了山地黄土塬区三维地震勘探存在的技术难题,并通过实例证明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及数据处理技术是行之有效的,可为同类区域三维勘查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山地黄土塬 三维地震勘探 数据处理
下载PDF
秦岭太白山古冰川发育与黄土高原气候变迁 被引量:15
12
作者 田泽生 黄春长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5-23,共9页
本文通过古冰川遗迹的系统分析,揭示了太白山雪线变化和冰川发育过程,将其与黄土高原晚第四纪气候变化模式对比,阐明了太白山雪线变化和冰川发育的时代和时间序列问题。
关键词 古冰川 黄土高原 气候变迁 秦岭
下载PDF
子午岭天然林与人工林群落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44
13
作者 李裕元 郑纪勇 邵明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447-2456,共10页
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对比研究了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人工刺槐林、人工油松林与天然林山杨林、白桦林与辽东栎林的群落特征.结果表明,人工林与天然演替森林山杨林与白桦林均具有较丰富的物种组成,为62种左右,而天然顶极森林辽东栎林的物种... 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对比研究了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人工刺槐林、人工油松林与天然林山杨林、白桦林与辽东栎林的群落特征.结果表明,人工林与天然演替森林山杨林与白桦林均具有较丰富的物种组成,为62种左右,而天然顶极森林辽东栎林的物种数量则相对较少,为48种.人工林与天然林空间层次分化明显,而且还有一定数量的层间藤本植物.从群落结构的空间格局来看,人工油松林与天然林乔木层与灌木层发育较好,但人工刺槐林的草本层发育较好.人工林的植物多样性主要体现在草本层,而天然林乔木层与灌木层也具有相对较高的多样性.以天然辽东栎林为参照,群落物种组成相似性的比较结果表明,人工刺槐林与天然林的相似性较低,其相似性指数Is为19.4,而人工油松林与天然林的相似性则较高,Is值为43.4,甚至高于天然白桦林33.3与山杨林42.9.因此,相比较而言,油松比刺槐更适合作为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的人工造林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天然林 群落特征 植物多样性 相似性 黄土高原 子午岭
下载PDF
黄土高原西部兰州市郊地貌驱动的土壤水分变化及对植物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6
14
作者 段争虎 肖洪浪 +1 位作者 宋耀选 程国栋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2-526,共5页
选择黄土高原造林的主要模式,即梯田、水平沟、鱼鳞坑和台地等,并按照阴阳坡向,栽植树种等的不同,采用中子水分仪每10d测定土壤水分一次,对各种造林模式下土壤水分进行了长期的监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季植物萌发之前,无植物生长影... 选择黄土高原造林的主要模式,即梯田、水平沟、鱼鳞坑和台地等,并按照阴阳坡向,栽植树种等的不同,采用中子水分仪每10d测定土壤水分一次,对各种造林模式下土壤水分进行了长期的监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季植物萌发之前,无植物生长影响的情况下,土壤水分含量阴坡高于阳坡,南山与北山同坡向相比,南山的水分条件要好于北山;4月中旬以后,受植物生长消耗的影响,北山的水分含量大于南山,南山的水分波动则大于北山;鱼鳞坑、水平沟都具有一定的集水保水作用,但这种集水的作用与降水量的大小有关,水平沟由于面积较大,表面覆膜集水效果更好;阴坡梯田由外向内随着距离的增加,水分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梯田内侧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植树造林 地形 兰州南北两山 黄土高原
下载PDF
宁夏固原云雾山天然草坡土壤电阻率和含水率的关系及其空间变异 被引量:12
15
作者 段旭 王彦辉 程积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0-137,共8页
为了解黄土区坡面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于2010年5月初选择宁夏固原云雾山2个典型草坡上利用多电极电阻仪法(ERT)测定了土壤电阻率的坡面空间分布。分别在长约400m的东南坡向坡面和圆丘坡面的4个长约100m坡向上设置纵向样线,并在样线上多... 为了解黄土区坡面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于2010年5月初选择宁夏固原云雾山2个典型草坡上利用多电极电阻仪法(ERT)测定了土壤电阻率的坡面空间分布。分别在长约400m的东南坡向坡面和圆丘坡面的4个长约100m坡向上设置纵向样线,并在样线上多点同步地测定了土壤含水率和电阻率,结果表明:土壤电阻率沿纵向坡面的空间连续性和变异性总体较好,阴坡半阴坡(西北、东北)的土壤电阻率小于阳坡半阳坡(东南、西南),并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大。同时,土壤电阻率随着体积含水率增大而几乎线性降低,其相关关系较好,说明利用土壤电阻仪测定值计算土壤含水率的空间连续发布是定量了解黄土坡面土壤水分空间分布非破坏性的一个适合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分 电阻 空间变异 黄土高原 云雾山
下载PDF
秦岭及陕北黄土区辽东栎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57
16
作者 岳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124-131,共8页
应用5种物种多样性测度指标及4种物种—多度分布模型对秦岭和黄土区辽东栎林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及木本植物种—多度分布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秦岭辽东栎林无论是群落物种多样性还是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均高于黄土区辽东栎林。秦... 应用5种物种多样性测度指标及4种物种—多度分布模型对秦岭和黄土区辽东栎林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及木本植物种—多度分布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秦岭辽东栎林无论是群落物种多样性还是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均高于黄土区辽东栎林。秦岭辽东栎林木本植物种—多度分布符合对数正态分布而黄土区辽东栎林则符合对数级数分布,分布区气候差异是造成两类辽东栎林物种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原因。物种—多度分布分析与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栎林 物种多样性 秦岭 陕北黄土区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黄土高原城镇空间发展探索——以米脂卧虎湾新区为例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庆华 白钰 杨彦龙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78-82,共5页
我国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悬殊,在这一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是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方式,而地域性城镇空间发展是重要的支撑。黄土高原具有独特的地貌环境,同时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快速... 我国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悬殊,在这一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是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方式,而地域性城镇空间发展是重要的支撑。黄土高原具有独特的地貌环境,同时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快速通道。强化设计结合自然,尊重地域生态环境,建立从绿色生土建筑、绿色黄土山地城镇到绿色生态安全格局的黄土高原人居环境空间体系,是黄土高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黄土高原 山地城镇 生土建筑 生态安全
下载PDF
黄土高原西部兰州市郊人工林地水分亏缺与调控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段争虎 肖洪浪 宋耀选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7-531,共5页
通过定位监测与对比分析,对兰州市南北两山不同水分管理人工林地植物水分亏缺度及植物水分亏缺补偿度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溉林地的植物水分亏缺度最小,亏缺度大部分时间都在20%以下,有自然坡面集雨的林地植物水分亏... 通过定位监测与对比分析,对兰州市南北两山不同水分管理人工林地植物水分亏缺度及植物水分亏缺补偿度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溉林地的植物水分亏缺度最小,亏缺度大部分时间都在20%以下,有自然坡面集雨的林地植物水分亏缺状况好于不灌溉的林地,侧柏林地喷灌、自然坡面集雨和不灌三种处理方式下的植物水分亏缺度虽然稍有差异,但都处于水分极度亏缺的状况。补充灌溉除满足林地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外,对土壤水分也有一定的补偿,补偿度在70%左右。其他不灌溉地块补偿度都为负值,说明这些地块整个雨季没有对水分进行补偿,还将土壤以前贮藏的部分土壤水分利用。植物水分亏缺度在空间上的变化与植物根系的分布相一致。既在水平方向上,随着离树干距离的加大,植物水分亏缺度依次降低。在垂直方向上,表层植物水分的亏缺度最低,随着深度的增加,亏缺度逐渐增大,100~120cm深达到最大,以后又缓慢降低。植物水分补偿度是降雨与植物水分亏缺程度的反映,植物水分亏缺度越高,补偿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树造林 土壤水分亏缺 兰州市南北两山 黄土高原
下载PDF
成都粘土中石英的粒度分布及其表面微结构特征 被引量:24
19
作者 胡兆国 冯金良 鞠建廷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2-406,共15页
对成都粘土以及相邻的川西黄土(青藏高原东部黄土)和北部黄土(秦岭山地及黄土高原黄土)的石英粒度分布和石英表面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成都粘土的石英颗粒粒度频率曲线与川西黄土、北部黄土相似,为单峰分布,但有些成都粘土... 对成都粘土以及相邻的川西黄土(青藏高原东部黄土)和北部黄土(秦岭山地及黄土高原黄土)的石英粒度分布和石英表面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成都粘土的石英颗粒粒度频率曲线与川西黄土、北部黄土相似,为单峰分布,但有些成都粘土样品表现为双峰分布。成都粘土的石英粒度组成、粒度参数与川西黄土和北部黄土存在差异,成都粘土以粉砂粒级为主,有较好的分选。成都粘土的石英颗粒表面微结构与北部黄土存在差异,成都粘土石英颗粒表面的三角形撞击坑和碟形坑较深,轮廓线明显呈规则排列,表现出水下环境形成的特征。依据石英粒度分布和石英表面微结构特征,对成都粘土成因和物源进行了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粘土 四川盆地 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 秦岭 风尘堆积 物源
下载PDF
黄土高原贫困山区经济持续发展战略——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贵祥 王金亮 《山地学报》 CSCD 2000年第5期462-467,共6页
针对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区情特点 ,在分析预测该区发展机遇和主要产品市场前景的基础上 ,提出了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同时选出区域的重点产业和重点开发区 ,相对集中建设 ,以培植区域增长极 ,作为山区开发整... 针对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区情特点 ,在分析预测该区发展机遇和主要产品市场前景的基础上 ,提出了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同时选出区域的重点产业和重点开发区 ,相对集中建设 ,以培植区域增长极 ,作为山区开发整治的依托 ,最后提出贫困山区科技扶贫、信息与联系协作扶贫、融资与项目扶贫等对策思路。其结论为 :黄土高原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同时肩负着脱贫致富与生态建设双重重任 ,须将经济开发与环境整治及科技进步相结合 ,并寓治理于开发之中 ,既要依靠经济开发为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提供资金、技术和政策保证 ,又要把环境保护、建设和管理产业化、市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贫困山区 重点产业 重点开发区 经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