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nal Facies Architecture and Evolution History of Changxing Mouth-Bar Complex in the Changjiang(Yangtze)Delta,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SU Jianfeng FAN Daidu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1281-1289,共9页
River-mouth bar is a fundamental element to constitute a delta system, and its internal facies architectures are vital to reconstruct delta evolution history and study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Changxing ... River-mouth bar is a fundamental element to constitute a delta system, and its internal facies architectures are vital to reconstruct delta evolution history and study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Changxing Island is a representative mouth-bar complex in the modern Changjiang Delta. Its vertical stacked strata produced by delta progradation were first studied by detailed facies analysis of core CX03, and then a general facies architecture and evolution history of mouth-bar complexes in the modern Changjiang Delta were discussed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5 different cores and historical charts. A progradational deltaic sequence has generally a similar internal facies architecture, composed of massive muddy deposits of prodelta and delta-front slope facies at the bottom, sand-dominated deposits of delta-front platform, inter-bar channel and mouth-bar facies at the middle, and heterolithic deposits of tidal flat and saltmarsh facies at the top. There is a significant time lag for the initial formation of channel-mouth bar systems between Chongming and Jiuduansha Islands. Compared with subtidal flats, sedimentation rates on intertidal flats were highly accelerated, potentially resulting from weakening wave and tidal strength over extensive intertidal flats and increasing human embankment activities in the last few centurie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some new clues to understand modern and ancient mouth-bar evolution and resultant sequence strata in tide-dominated delt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gxing Island CHANGJIANG DELTA river-mouth bar TIDE dominated SEDIMENTARY FACIES FACIES architecture DELTA evolution
下载PDF
一个理想河口中拦门沙的存在对河口羽流扩展的影响
2
作者 吴文森 张昊丹 +1 位作者 刘嘉欢 龚文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50,共14页
河口羽流是河口冲淡水在陆架中扩展的主要形式,其扩展受到诸多动力与地形因素的影响,口门拦门沙就是其中之一。以一个理想化的河口为例,采用区域海洋模型(regional ocean modelling system,ROMS),研究口门拦门沙对河口羽流扩展的影响,... 河口羽流是河口冲淡水在陆架中扩展的主要形式,其扩展受到诸多动力与地形因素的影响,口门拦门沙就是其中之一。以一个理想化的河口为例,采用区域海洋模型(regional ocean modelling system,ROMS),研究口门拦门沙对河口羽流扩展的影响,具体包括拦门沙对羽流的出流状态、扩展范围以及远场区沿岸流淡水输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拦门沙增加了口门处的水体分层,减小了羽流出流速度,增大了羽流凸出体的半径,减小了远场区沿岸流宽度,并进而减少了沿岸流中的淡水输送。本项研究对地形因素对河口羽流的扩展研究以及陆源物质的向海输运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羽流 拦门沙 ROMS海洋模式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A油田新近系储层钙质砂岩夹层成因
3
作者 戴建文 柴愈坤 +3 位作者 王冠民 孙爽 郭飞 薛亚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91-400,共10页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A油田新近系主力储层中普遍含有钙质砂岩夹层,对油田的进一步精细开发有较大的影响,迫切需要准确掌握这些钙质砂岩夹层的成因与分布规律。基于对岩心的精细观察和分析,利用岩石铸体薄片分析钙质填隙物的成因,结合沉...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A油田新近系主力储层中普遍含有钙质砂岩夹层,对油田的进一步精细开发有较大的影响,迫切需要准确掌握这些钙质砂岩夹层的成因与分布规律。基于对岩心的精细观察和分析,利用岩石铸体薄片分析钙质填隙物的成因,结合沉积相、粒度、测井曲线、岩石密度分析和地震反演等手段,确定研究区新近系主力储层中钙质砂岩夹层主要是沉积成因,少量属于成岩过程中的胶结成因。古珠江三角洲前缘常被波浪改造形成沿岸砂坝,钙质砂岩夹层主要形成于沿岸砂坝向陆的后滨或坝后混合坪亚相中,是在潮间—潮上带的浅水或者暴露环境下,海水强烈蒸发形成碳酸盐矿物沉淀,并胶结砂质碎屑颗粒而形成的。钙质砂岩夹层在垂向上与坝后泥坪或潟湖的泥岩相邻,其分布规律具有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砂岩夹层 沿岸砂坝 新近系 恩平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河控三角洲河口坝地下储层构型精细解剖方法 被引量:53
4
作者 温立峰 吴胜和 +2 位作者 王延忠 岳大力 李艳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72-1078,共7页
以胜坨油田胜二区沙二段8砂组为例,应用岩芯、测井,动态等资料,对研究区单一河口坝、单一河口坝内部增生体进行识别划分,形成一套针对河口坝地下储层构型精细解剖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归纳3种单一河口坝识别标志:区域性曲线形态及地层... 以胜坨油田胜二区沙二段8砂组为例,应用岩芯、测井,动态等资料,对研究区单一河口坝、单一河口坝内部增生体进行识别划分,形成一套针对河口坝地下储层构型精细解剖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归纳3种单一河口坝识别标志:区域性曲线形态及地层厚度差异;坝缘微相的出现;夹层个数的差异。在密井网区利用丰富的动态资料,运用"模式拟合,动态验证"的研究思路得出该区单一河口坝内部3级界面倾角为2°~4°,为全区的河口坝解剖提供了定量、可靠的的地质模式,最终建立研究区真正意义上的三维储层构型模型,为寻找剩余油及挖潜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控三角洲 胜坨油田 储层构型 河口坝 隔层 夹层
下载PDF
GIS支持下的长江口拦门沙泥沙冲淤定量计算 被引量:33
5
作者 吴华林 沈焕庭 +2 位作者 胡辉 张莉莉 黄清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4-93,共10页
依据1842~1997年10幅不同年代的长江口海图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化仪进行处理,建立不同时期的长江口水下数字高程模型,以此作为基础资料,实现了从横剖面、深泓线纵剖面、平面变化等不同角度对长江口拦门沙地区滩槽演变、岸线侵... 依据1842~1997年10幅不同年代的长江口海图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化仪进行处理,建立不同时期的长江口水下数字高程模型,以此作为基础资料,实现了从横剖面、深泓线纵剖面、平面变化等不同角度对长江口拦门沙地区滩槽演变、岸线侵蚀、沙岛形成与变迁等进行研究.通过计算河槽容积,实现了对不同时段泥沙冲淤量的计算.结果表明,155a来拦门沙总的趋势是不断淤积,但不同时期淤积速度大不一样,个别时期甚至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冲刷,这主要与动力条件的波动有关.1842~1997年,共淤积泥沙38.10亿t,平均每年淤积 0.246亿t,约占长江来沙的5%,年均淤厚为1.1cm 泥沙淤积部位主要在九段沙、横沙及横沙东滩、崇明东滩三处.发生冲刷的范围较小,仅占总面积的21.4%,主要在北槽,北港上段和南槽局部也有轻微的冲刷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拦门沙 GIS 泥沙淤积 地理信息系统 数字高程模型
下载PDF
陕甘宁盆地华池地区延长组缓坡带三角洲前缘的微相构成 被引量:83
6
作者 李凤杰 王多云 +4 位作者 郑希民 刘自亮 王峰 李树同 王志坤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82-587,共6页
以晚三叠世华池地区延长组为例 ,对缓坡背景下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两种主要储油微相进行研究 ,建立了分类方案和识别标志。将水下分流河道划分为截削式和完整式两大类 10种类型 ;河口坝细分为孤立式、叠加式和复合式三大... 以晚三叠世华池地区延长组为例 ,对缓坡背景下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两种主要储油微相进行研究 ,建立了分类方案和识别标志。将水下分流河道划分为截削式和完整式两大类 10种类型 ;河口坝细分为孤立式、叠加式和复合式三大类 5种类型。文中根据入湖后的水下分流河道能量强弱变化和湖水深浅的不同组合关系 ,对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的沉积条件进行分析 ,归纳总结了本区缓坡条件下的三角洲前缘的沉积模式。同时讨论了本区独具特色的复合式坝 (“坝上河”)沉积微相的成因类型 :分流河道侵蚀河口坝型复合式河口坝和分流河道叠加河口坝型复合式坝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池地区 延长相 水下分流河道 河口坝 复合式坝 陕甘宁盆地 沉积条件 油气储层 沉积微相
下载PDF
河口坝内部储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特征——以大港油田枣南断块长轴缓坡辫状河三角洲为例 被引量:28
7
作者 印森林 陈恭洋 +3 位作者 戴春明 吴胜和 芦凤明 冯文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30-639,共10页
利用岩心、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综合层次分析、模式拟合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河口坝内部储层构型模式进行研究,同时探讨了其内部夹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受分流水道不同的沉积物卸载方式控制,河口坝内部夹层具有侧... 利用岩心、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综合层次分析、模式拟合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河口坝内部储层构型模式进行研究,同时探讨了其内部夹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受分流水道不同的沉积物卸载方式控制,河口坝内部夹层具有侧向叠置状及上拱状两种分布样式。侧向叠置状夹层样式在垂直物源方向呈一定倾角的侧向叠置状;上拱状夹层样式在垂直物源方向上呈多层隆升状。其中不同夹层分布样式的规模和方向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样式夹层剩余油富集方式存在差异。平行物源方向上,剩余油往往富集在夹层控制的注采不对应的前积体(增生体)内部,且其前端剩余油富集程度较高。垂直物源方向上,对侧向叠置状夹层样式来说,剩余油大量富集在坝主体内部夹层隔挡的侧积体内;对上拱样式来说,剩余油受水驱控制大量富集在拱状高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构型 河口坝 夹层 剩余油 枣南断块
下载PDF
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储层构型界面层次表征 被引量:45
8
作者 李云海 吴胜和 +4 位作者 李艳平 程会明 辛志国 赵红兵 崔文富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9-52,共4页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构型理论为指导,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对胜坨油田沙二段8砂组河口坝砂体构型界面进行了层次表征。根据高频湖泛面将8砂组划分为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17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建立了河口坝储层5级...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构型理论为指导,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对胜坨油田沙二段8砂组河口坝砂体构型界面进行了层次表征。根据高频湖泛面将8砂组划分为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17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建立了河口坝储层5级构型界面层次:5级界面常发育稳定的前三角洲泥岩,构成油田开发中的隔层;4级界面由厚度变化的泥岩、粉砂质泥岩组成,形成流体渗流屏障;3级界面为低渗透的薄层泥质粉砂岩构成,对地下流体的流动起一定的阻碍和缓冲作用。利用密井网区的动态监测资料,建立了储层构型界面分布模型。构型界面的层次表征揭示了储层内部复杂的构型界面对剩余油分布具有控制作用,为剩余油的挖潜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三角洲 河口坝 构型界面 层次分析 渗流屏障 胜坨油田
下载PDF
河控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定量研究——以鄱阳湖三角洲为例 被引量:31
9
作者 段冬平 侯加根 +2 位作者 刘钰铭 王成刚 高建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0-277,共8页
通过现代三角洲沉积的卫星照片可以获取并分析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的定量数据及其平面分布规律,丰富与完善储层地质知识库。以鄱阳湖三角洲为主要为研究对象,结合Wax Lake Delta现代沉积的卫星照片,对典型的朵状河控三角洲前缘水下分... 通过现代三角洲沉积的卫星照片可以获取并分析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的定量数据及其平面分布规律,丰富与完善储层地质知识库。以鄱阳湖三角洲为主要为研究对象,结合Wax Lake Delta现代沉积的卫星照片,对典型的朵状河控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的平面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定性及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水下分流河道的分叉角度近50°,向湖盆方向宽度变窄(宽度降低0.72倍)、数量变多,呈发散叶脉状;单一的河口坝呈三角状和狭长心滩状,其中三角状河口坝发育在三角洲前缘下部,狭长心滩状河口坝位于三角洲前缘中上部,并且河口坝长度与宽度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研究结果可以有效指导相似地下储层的精细微相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前缘 分流河道 河口坝 鄱阳湖三角洲
下载PDF
长江口拦门沙河槽季节性冲淤的主控因子探讨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杨世伦 赵庆英 +1 位作者 丁平兴 谢文辉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8-265,共8页
根据长江口南槽 3a中的 2 3次地形实测资料 ,揭示拦门沙航道的季节性冲淤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并利用所获得的经验关系对入海水沙特征年份及洪水、风暴迭加情况下河床的冲淤幅度进行了预报。结果表明 :拦门沙航槽的季节性冲淤变化主... 根据长江口南槽 3a中的 2 3次地形实测资料 ,揭示拦门沙航道的季节性冲淤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并利用所获得的经验关系对入海水沙特征年份及洪水、风暴迭加情况下河床的冲淤幅度进行了预报。结果表明 :拦门沙航槽的季节性冲淤变化主要受洪水和风暴控制。在不受风暴干扰的前提下 ,河槽纵向上各点的水深同大通站径流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关性以径流同落后 1~ 2月的地形之间的关系为最好 ;随着向海距离增大 ,这种“滞后”时间有延长趋势。正常年份径流引起的洪枯季最大冲淤幅度约为 0 .6~ 0 .7m量级 ,特枯水 (沙 )年和特丰水 (沙 )年引起的洪枯季最大冲淤幅度估计分别为 0 .4~ 0 .5m和 0 .9~ 1.0m量级。十年一遇的风暴引起约 0 .4m的淤积。若特丰水 (沙 )年洪水和百年一遇的强台风碰头 ,拦门沙河床的洪枯季冲淤幅度可能达 1.5m左右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冲淤 拦门沙 径流 台风 长江口 季节性冲淤
下载PDF
陕北地区大型三角洲油藏富集规律及勘探技术应用 被引量:101
11
作者 杨华 付金华 喻建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10,共5页
陕北地区发育大型三角洲沉积体 ,储集体主要以三角洲分流河道、河口坝沉积为主 ,主砂体厚度大于 15m ,砂体在纵向上可对比追踪 ,平面上复合连片。该储层由于次生浊沸石溶解在低渗透背景上而形成了相对高渗区。形成的三角洲油藏具有含油... 陕北地区发育大型三角洲沉积体 ,储集体主要以三角洲分流河道、河口坝沉积为主 ,主砂体厚度大于 15m ,砂体在纵向上可对比追踪 ,平面上复合连片。该储层由于次生浊沸石溶解在低渗透背景上而形成了相对高渗区。形成的三角洲油藏具有含油显示普遍、工业产层多、油气资源丰富的特点 ,具备形成大型油田的物质基础。对该区的石油勘探成果、地质条件及勘探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综合分析 ,阐述了探明 12亿t规模的石油地质储量的基础及采取的勘探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地区 三角洲沉积体 分流河道 河口坝沉积 油气富集 勘探技术
下载PDF
三角洲沉积的物理模拟 被引量:18
12
作者 王俊辉 姜在兴 +3 位作者 张元福 高丽明 魏小洁 张文昭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58-764,共7页
为进一步清晰地认识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及砂体发育规律,利用水槽实验对三角洲的发育过程进行了物理模拟,追踪了河口坝、分流河道和滑动-滑塌砂体的沉积过程与沉积特征。通过观察与分析,认为三角洲生长是多次侵蚀与沉积交替的结果,其中洪... 为进一步清晰地认识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及砂体发育规律,利用水槽实验对三角洲的发育过程进行了物理模拟,追踪了河口坝、分流河道和滑动-滑塌砂体的沉积过程与沉积特征。通过观察与分析,认为三角洲生长是多次侵蚀与沉积交替的结果,其中洪水期侵蚀作用小于沉积作用,表现为"填低补平";枯水期侵蚀作用大于沉积作用,表现为"削高填低"。河口坝的发育从水下浅滩开始,按照向前—垂向—向后—横向的顺序进行生长,并且存在单个河口坝的多级分流与多列河口坝的同时分流两种分流方式。三角洲平原河道演变包括河流改道与分流两种方式,分别与洪水和河口坝有关。洪水事件可以作为三角洲前缘滑动-滑塌沉积的触发因素。三角洲是河流搬运、卸载与蓄水体接受、改造沉积物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产物,在此过程中形成沉积坡折带,它是优质储层发育的有利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槽实验 三角洲模拟 河口坝 分流河道 滑动-滑塌沉积 优质储层
下载PDF
基于构型单元的储层质量分布模式——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8砂组厚层河口坝砂体为例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友 侯加根 +5 位作者 曹彦清 郑兴平 邵冠铭 贾俊山 白晓佳 段冬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62-872,共11页
以取心井岩心、薄片、扫描电镜、测井资料及生产动态分析为基础,采用"垂向细分"、"侧向划界"以及"平面组合"的思路,针对胜坨油田二区厚层河口坝砂体,按复合河口坝、单一河口坝及单一河口坝内部增生体3个... 以取心井岩心、薄片、扫描电镜、测井资料及生产动态分析为基础,采用"垂向细分"、"侧向划界"以及"平面组合"的思路,针对胜坨油田二区厚层河口坝砂体,按复合河口坝、单一河口坝及单一河口坝内部增生体3个层次进行构型单元的逐级解剖,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基于构型单元的储层质量分布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构型单元内部储层参数分布规律分异性较强。Ⅰ类和Ⅱ类储层主要分布于河口坝主体,Ⅲ类储层多分布在河口坝侧翼以及河口坝内部夹层的遮挡区,Ⅳ类储层则集中分布于席状砂。此外,结合生产动态数据等探讨了注水开发过程中不同构型单元内储层参数的动态变化特征。其中,储层孔隙度随注水开发的进行总体趋势是增大的,但变化幅度不大。坝主体孔隙度增幅最大,坝侧缘次之,席状砂基本不变。储层渗透率的趋势既有增大、又有减小。随注入水的不断冲洗,坝主体等高-特高渗储层有效渗透率升高,坝侧缘、水下分流河道等中-低渗储层渗透率降低,席状砂等低渗储层基本不变。储层孔隙度增加幅度较渗透率小得多。从低含水到特高含水阶段,不同构型单元的粒度中值都有所增大,泥质含量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坝 储层构型 沙河街组 胜坨油田二区
下载PDF
分流河道内砂体沉积特征及定量参数——以鄱阳湖赣江三角洲为例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燕 金振奎 +2 位作者 高白水 石良 李桂仔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206-216,共11页
分流河道是很多大型油气田的重要储集体,但目前对分流河道内部砂体的系统研究仍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油气的开发效果。采用野外实地考察、浅钻孔、探坑、探槽等方法,对赣江三角洲分流河道内发育的砂体类型、沉积特征、砂体规模进行... 分流河道是很多大型油气田的重要储集体,但目前对分流河道内部砂体的系统研究仍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油气的开发效果。采用野外实地考察、浅钻孔、探坑、探槽等方法,对赣江三角洲分流河道内发育的砂体类型、沉积特征、砂体规模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流河道内发育水道、边滩、汊口滩、并口滩4种砂体,其中汊口滩发育在分流河道的分汊口处,并口滩发育在分流河道的合并处;不同砂体的堆积方式不同,水道为垂向加积,边滩为侧向加积,汊口滩为逆流加积,并口滩为顺流加积。对不同砂体的规模进行测量,建立了分流河道内砂体定量参数地质资料库。上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内边滩、汊口滩的规模普遍大于下三角洲平原,上三角洲平原的边滩长度集中在500~2 000 m之间,边滩宽度集中在100~400 m之间,下三角洲平原边滩长度一般为300~900m,宽度一般为50~200m。并口滩的规模较小,长度一般为20~100m,宽度一般为20~60m,且仅在下三角洲平原发育。本次研究对油气田开发中预测砂体和寻找新的潜力目标区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流河道 定量参数 边滩 汊口滩 并口滩 堆积方式 赣江三角洲 鄱阳湖
下载PDF
基准面旋回对河口坝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影响——以胜坨油田三区沙二段9砂层组河口坝储集层为例 被引量:13
15
作者 梁宏伟 吴胜和 +5 位作者 王军 岳大力 李宇鹏 印森林 喻宸 王夏斌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6-442,共7页
为探究不同旋回阶段同类微相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差异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机理,运用基准面旋回沉积动力学原理,基于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及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定量评价参数,分析胜坨油田三区沙二段9砂层组河口坝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主控因素。... 为探究不同旋回阶段同类微相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差异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机理,运用基准面旋回沉积动力学原理,基于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及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定量评价参数,分析胜坨油田三区沙二段9砂层组河口坝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主控因素。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对河口坝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产生差异控制,不同级次基准面升降引起的自旋回与异旋回因素的变化,使可容纳空间与物源供给条件发生改变,导致不同旋回阶段河口坝储集层沉积环境出现差异,使短期旋回中单一河口坝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表现为底强顶弱特征,中期旋回中复合河口坝(多期单一河口坝组成)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自下向上总体呈变弱趋势,长期基准面旋回中多期复合河口坝间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变化规律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准面旋回 微观非均质性 胜坨油田 河口坝
下载PDF
川西邛崃县白马庙气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赵永刚 雷卞军 +4 位作者 杨跃明 蒋裕强 李跃纲 赵永鹏 王身建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84-288,共5页
本文认为白马庙气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的主要沉积相类型为湖成三角洲和湖泊沉积。通常有2~3条主分流河道自北西方向进入研究区,三角洲属河控型鸟足状三角洲;滨、浅湖相构成了湖泊相的主要亚相类型。三角洲前缘为该区的优势亚相,砂体展... 本文认为白马庙气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的主要沉积相类型为湖成三角洲和湖泊沉积。通常有2~3条主分流河道自北西方向进入研究区,三角洲属河控型鸟足状三角洲;滨、浅湖相构成了湖泊相的主要亚相类型。三角洲前缘为该区的优势亚相,砂体展布明显受控于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远砂坝等微相,指状砂坝、复合式砂坝是该区蓬莱镇组Ⅲ、Ⅳ段(主力产气层段)的有利储集体。今后,基于沉积微相研究的砂体展布精细研究始终是该气田地质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河口坝 砂体展布 蓬莱镇组 上侏罗统 水下分流河道
下载PDF
胜二区沙二段7砂组地层基准面旋回与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温立峰 吴胜和 +1 位作者 岳大力 李艳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4-151,共8页
应用油田开发区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胜坨油田二区7砂组高分辨率层序发育特征以及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内部沉积微相空间展布规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该区7砂组发育多级基准面旋回,包括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9个短... 应用油田开发区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胜坨油田二区7砂组高分辨率层序发育特征以及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内部沉积微相空间展布规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该区7砂组发育多级基准面旋回,包括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9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反映了可容空间与沉积物补给速率比值(A/S比值)在纵向上的多级变化发育模式,即在A/S比值总体向上变小的背景上,有多个次级A/S比值向上变小再变大的旋回。随着基准面的下降-波动-下降,沉积微相从7砂组底部的河口坝过度为地层中部的席状砂背景下残存的分流河道沉积,再到7砂组上部的河口坝沉积。A/S比值控制着研究区沉积微相的发育类型、展布模式。弄清楚研究区地层沉积特征与基准面旋回之间的关系对于精细储层表征和油田开发中后期井网调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准面旋回 沉积微相 胜坨油田 分流河道 河口坝
下载PDF
1959~2013年长江河口南槽动力地貌演变过程 被引量:18
18
作者 谢华亮 戴志军 +1 位作者 左书华 韩志远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59,共9页
南槽作为长江口入海四口之一,是长江水沙输运向海的主要通道。在长江入海水沙急剧变化和长江口大型涉水工程的影响下,南槽的动力地貌过程成为当前长江河口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分析和揭示近50年来南槽的动力地貌变化过程对理解长江河口... 南槽作为长江口入海四口之一,是长江水沙输运向海的主要通道。在长江入海水沙急剧变化和长江口大型涉水工程的影响下,南槽的动力地貌过程成为当前长江河口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分析和揭示近50年来南槽的动力地貌变化过程对理解长江河口响应人类活动和自然驱动作用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1959~2013年长时间序列的南槽地形资料,研究长江入海水沙变化及南槽落潮分流分沙比影响下的南槽动力地貌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南槽在1989年江亚南沙并滩前后呈现两种不同的地貌演化阶段:江亚南沙并滩前,南槽普遍发生淤积,两侧浅滩不断淤涨,河槽总体呈缩小态势,河槽拦门沙呈现"双峰"状态;江亚南沙并滩后,南槽呈现出"上段冲蚀加深、中段微冲、下段河槽束窄、两侧浅滩淤积"的状态,拦门沙向"单峰"发展。此外,周边涉水工程的实施对近期南槽地貌的冲淤演变过程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南槽 拦门沙 江亚南沙 地貌演变
下载PDF
长江口动水絮凝沉降与拦门沙淤积的关系 被引量:29
19
作者 张志忠 阮文杰 蒋国俊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632-638,共7页
根据1982年4月-1983年3月长江口南槽3个站位全年逐月大潮的水化学成分、悬沙粒度与粘土矿物资料,1984-1992年在环形水槽中获得的近百个组次的动水絮凝沉降试验研究资料,以及长江口细颗粒泥沙、浮泥与底质研究成果,对拦门沙形成过... 根据1982年4月-1983年3月长江口南槽3个站位全年逐月大潮的水化学成分、悬沙粒度与粘土矿物资料,1984-1992年在环形水槽中获得的近百个组次的动水絮凝沉降试验研究资料,以及长江口细颗粒泥沙、浮泥与底质研究成果,对拦门沙形成过程及其机理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拦门沙为最年轻的活动三角洲,汛期集中输水输沙与台湾暖流同期相遇,为动水絮凝沉降最强和浮泥最为发育时期;涨潮期当盐度为(9-13)x10-3时,伊利石、高岭石在盐水楔顶部发生动水絮凝沉降,而落潮期当盐度在(19—24)X10-3时,蒙脱石在盐水楔尾部发生动水絮凝沉降,揭示了拦门沙水平淤积的基本规律;半月周期的浮泥透镜体所残积的中、粗粉沙形成钻孔中常见的透镜体与薄层理,则揭示了拦门沙的垂直加积的基本规律,为拦门沙综合治理与深水航道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拦门沙 细颗粒泥沙 动水絮凝 沉降
下载PDF
长江河口拦门沙冲淤变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莉莉 李九发 +1 位作者 吴华林 沈焕庭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3-80,共8页
该文在对长江河口拦门沙百余年来冲淤变化过程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GIS工具 ,计算了长江口拦门沙自 184 2年以来的冲淤量 ,其结果表明 ,15 0余年来 ,长江口拦门沙地区虽存在时冲时淤的变化规律 ,但总体上是处于不断淤积之中 ,在计算区域... 该文在对长江河口拦门沙百余年来冲淤变化过程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GIS工具 ,计算了长江口拦门沙自 184 2年以来的冲淤量 ,其结果表明 ,15 0余年来 ,长江口拦门沙地区虽存在时冲时淤的变化规律 ,但总体上是处于不断淤积之中 ,在计算区域内净淤积总量达 4 0 .93× 10 8t ,最大年份高达约 1× 10 8t/a。这些可加深对河口拦门沙河段形成和沉积过程的认识 ,同时也可为长江河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系统 长江河口 拦门沙 冲淤变化过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