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ovel mutation, Y255X, of the ARSB gene in a Chinese family with 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Ⅵ 被引量:1
1
作者 林青雲 陳安琪 +4 位作者 赖志刚 陳偉雄 陳恩和 石志忠 湯瑞芬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1850-1852,共3页
关键词 mucopolysaccharidosis · arsb gene · mutation analysis
原文传递
中国人Ⅱ型MPS家系IDS基因的一种新突变的鉴定 被引量:6
2
作者 郭奕斌 潘宏达 +2 位作者 郭春苗 李咏梅 陈路明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101-1106,共6页
为了研究粘多糖贮积症Ⅱ型(MPSⅡ)患者发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以便为今后的产前基因诊断等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文章先采用尿糖胺聚糖(GAGs)定性检测法对疑似MPSⅡ的先证者进行初诊,然后采用PCR、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 为了研究粘多糖贮积症Ⅱ型(MPSⅡ)患者发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以便为今后的产前基因诊断等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文章先采用尿糖胺聚糖(GAGs)定性检测法对疑似MPSⅡ的先证者进行初诊,然后采用PCR、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突变检测。在检出IDS基因c.876del2新突变后,对随机采集的120例正常对照和其他非II型MPS患者包括MPSⅠ,Ⅳ,Ⅵ三型的病人共15例的IDS基因exon6进行序列分析,同时采用不同物种突变点序列的保守性分析法,以及直接测定患儿及其家庭相关成员IDS酶活性的方法对该新突变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显示:先证者尿检呈强阳性(GAGs+++);其IDS基因exon6编码区内存在c.876-877delTC新缺失突变,为半合子突变,而其母、其姐为杂合突变;正常对照和其他非II型MPS患者的IDS基因exon6的检测结果均未发现该突变;不同物种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比对显示:c.876-877delTC突变所在的位置即p.292-293的苯丙氨酸(F)谷氨酰胺(Q)高度保守;酶活性测定的结果显示:先证者的IDS酶活性仅为2.3nmol/4h/mL,大大低于正常值,而其父的为641.9nmol/4h/mL,其母的血浆酶活性为95.8nmol/4h/mL,其姐的为103.2nmol/4h/mL。说明所发现的c.876-877delTC缺失移码突变是一种新的病理性突变,是该MPSⅡ患儿发病的根本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多糖贮积症Ⅱ型 IDS基因 新突变 序列分析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1例粘多糖病ⅣA型儿童GALNS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成礼 阴怀清 +4 位作者 石岩 潘丽丽 王凤娇 李素仙 李伟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15期9-10,13,共3页
目的研究1例粘多糖病ⅣA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ⅣA,Morquio A,MPS ⅣA)患者的临床特点及N-乙酰半乳糖胺-6-硫酸酯酶(GALNS)基因的突变。方法研究对象为1例散发粘多糖病ⅣA型患儿及50例正常儿童。分别取其外周血5mL,提取DNA,应用聚... 目的研究1例粘多糖病ⅣA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ⅣA,Morquio A,MPS ⅣA)患者的临床特点及N-乙酰半乳糖胺-6-硫酸酯酶(GALNS)基因的突变。方法研究对象为1例散发粘多糖病ⅣA型患儿及50例正常儿童。分别取其外周血5mL,提取DNA,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GALNS基因的全部14个外显子,应用正反引物对PCR产物进行基因序列直接测序。结果该患儿未发现GALNS基因致病突变。但是检测出2个GALNS基因多态性1431A>G、1569+36A>G。结论 GALNS基因突变不是本研究中1例散发MPSⅣA患儿的主要致病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多糖病ⅣA型 GALNS基因 突变 分析
下载PDF
黏多糖贮积症Ⅵ型表现型和基因型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姜煜 郭源平 +4 位作者 艾阳 唐佳 方子水 杜敏联 郭奕斌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42-147,F0002,共7页
目的对3家拟诊为黏多糖贮积症Ⅵ型(MPSⅥ)的患儿及其父母进行芳香基硫酸酯酶B(ARSB)基因的突变检测,以阐明其分子发病机制并揭示MPSⅥ表现型和基因型的相关性。方法尿糖胺聚糖(GAG)定性检测后对患儿及其父母的DNA进行ARSB基因的PCR扩增... 目的对3家拟诊为黏多糖贮积症Ⅵ型(MPSⅥ)的患儿及其父母进行芳香基硫酸酯酶B(ARSB)基因的突变检测,以阐明其分子发病机制并揭示MPSⅥ表现型和基因型的相关性。方法尿糖胺聚糖(GAG)定性检测后对患儿及其父母的DNA进行ARSB基因的PCR扩增及Sanger测序。对所发现的新突变,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法进行快速筛检,用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新突变的致病性进行系列鉴定。结果家系1先证者为c.943C>T和c.1197C>G的复合杂合子;家系2先证者为c.523T>G/p.Y175D(新突变,父源)和c.1197C>G/p.F399L(母源)的复合杂合子;家系3先证者的E2和E3无扩增产物,而其父母均有400 bp和459 bp特异带。DHPLC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和患儿母亲为正常单峰,而患儿及其父为异常双峰。正常和突变的ARSB蛋白的高级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突变点所在氨基酸在物种进化过程中具有高度保守性;Poly Phen-2和SIFT软件预测结果:Probably damaging(很可能有害)和Damaging(有害的)。结论家系2的p.Y175D是一新的致病性突变,为患儿发病的内在原因之一。家系1和2可确诊为MPSⅥ型,其表现型和基因型有显著的相关性;家系3虽经酶检确诊,临床症状、尿检结果也均与MPSⅥ型符合,但DNA水平未查到明确突变类型,其表现型与基因型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多糖贮积症Ⅵ型 arsb基因 新突变 鉴定 相关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