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2017-2020年江苏中部潮滩地貌的季节和年际演化
1
作者
樊一阳
彭雲
+1 位作者
王韫玮
于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4-44,共11页
为了研究江苏中部潮滩地貌的季节性演化规律,分别在江苏沿岸大丰港南侧、大丰港北侧,以及射阳河口北侧选取了三条跨岸剖面。在2017年11月—2018年11月进行了多次地貌和表层沉积物的重复观测和采样分析,并对2017—2020年间3条剖面的年际...
为了研究江苏中部潮滩地貌的季节性演化规律,分别在江苏沿岸大丰港南侧、大丰港北侧,以及射阳河口北侧选取了三条跨岸剖面。在2017年11月—2018年11月进行了多次地貌和表层沉积物的重复观测和采样分析,并对2017—2020年间3条剖面的年际变化进行了观测。结果显示,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大丰港南侧潮滩在春秋两季较为稳定,冬夏两季侵蚀较为明显,全年表现较为稳定;大丰港北侧潮滩全年基本处于明显侵蚀状态;射阳河口附近潮滩全年出现轻微侵蚀,但整体较为稳定。在年际尺度下,2017—2018年,大丰港附近潮滩均出现整体侵蚀的现象,射阳河口潮滩则出现潮间带上部淤积、下部侵蚀的现象;2018—2019年,江苏中部潮滩潮间带高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2019—2020年,江苏中部潮滩均出现潮间带上部稳定或轻微侵蚀、下部明显侵蚀现象。对潮滩演化状态研究显示,江苏中部潮滩的季节性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冬季波浪增强与夏季风暴频率增加均会导致江苏中部潮滩在当季出现侵蚀现象,沉积物供给减少会导致潮滩季节性冲淤趋势整体向侵蚀状态偏移;江苏潮滩北部的侵蚀/淤积区域分界点可能已经从射阳河口向南转移至大丰港南部区域;年际尺度下,江苏中部潮滩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潮滩
地貌变化
季节性变化
年际变化
冲淤分界点
江苏海岸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港珠澳大桥埋置式承台基坑冲淤试验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仇正中
吴启和
牛照
《中国港湾建设》
2013年第1期25-28,共4页
依托港珠澳大桥埋置式承台足尺模型工艺试验项目,采用理论计算分析与原位试验监测相结合的办法对埋置式承台基坑超挖深度进行研究。理论计算分析采用海港水文规范经验公式进行估算,原位试验采用单波束测深仪定期和不定期对试验基坑开挖...
依托港珠澳大桥埋置式承台足尺模型工艺试验项目,采用理论计算分析与原位试验监测相结合的办法对埋置式承台基坑超挖深度进行研究。理论计算分析采用海港水文规范经验公式进行估算,原位试验采用单波束测深仪定期和不定期对试验基坑开挖后水下地形进行测量,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宜的承台基坑超挖深度,为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建设关键施工参数的确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珠澳大桥
淤泥质海岸
埋置式承台
超挖深度
减淤措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辽东半岛东岸泥区有机碳来源及其对流域和海岸环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
1
3
作者
莫力佳
石勇
+5 位作者
高建华
盛辉
刘胜璟
汪亚平
杨旸
陈一宁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9-210,共12页
通过对北黄海中北部31个表层样和LD柱样中的沉积物总有机碳、总氮、碳稳定同位素、氮稳定同位素和木质素的测定,分析了该区域有机物的来源、分布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和流域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辽东半岛东岸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物...
通过对北黄海中北部31个表层样和LD柱样中的沉积物总有机碳、总氮、碳稳定同位素、氮稳定同位素和木质素的测定,分析了该区域有机物的来源、分布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和流域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辽东半岛东岸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物整体上以海源为主,陆源有机物则主要来自近岸中小河流的输入。C/N比值、沉积物干样中的木质素含量Σ8值和有机碳中的木质素含量Λ8值均呈现出随离岸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表明陆源有机物含量由陆向海逐渐减少;受C_(4)植物的影响,δ^(13)C值在辽东半岛东岸泥质区的近岸地区更加正偏。木质素参数S/V比值、C/V比值和木质素酚类单体植被指数(I_(LPV))进一步表明,陆源有机物主要来自被子植物的草本组织和木本组织。LD柱样的参数变化显示,1780年以前,辽东半岛东岸泥质区沉积环境稳定,人类活动干扰较少,且沉积物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海源有机物的贡献;1780–1865年,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径流输入的陆源碎屑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导致有机物含量呈现出相同的变化;1865年以后,由于养殖和港口建设等经济活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来自海源有机物的贡献增加,进而造成有机物含量上升。此外,木质素降解参数(Ad/Al)_(S)和P/(V+S)显示研究区木质素经历了较高程度的氧化降解和去甲基或去甲氧基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样
柱状样
木质素
陆源有机物
泥区
辽东半岛东岸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晚全新世东海泥质区物源输入、源区植被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来自MD06-3039A孔的正构烷烃记录
被引量:
11
4
作者
郑邦
周斌
+3 位作者
王可
庞洋
陈明德
郑洪波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93-1303,共11页
东海泥质区具有稳定的连续沉积,为开展气候环境演变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载体,但前人主要侧重于沉积模式、季风、洋流及海洋环境研究,关于有机碎屑输入、源区植被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还较缺乏。本研究通过晚全新世以来东海泥质...
东海泥质区具有稳定的连续沉积,为开展气候环境演变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载体,但前人主要侧重于沉积模式、季风、洋流及海洋环境研究,关于有机碎屑输入、源区植被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还较缺乏。本研究通过晚全新世以来东海泥质沉积序列MD06-3039A的正构烷烃等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分析,发现该区域4400 cal.a B.P.以来沉积有机质具有明显的陆源高等植物输入特征,其中在3200~1300 cal.a B.P.陆源输入相对减少,被认为与该区域夏季风减弱有关。nC31/nC27正构烷烃的变化表明,物源区植被呈现3个阶段的波动,早、晚阶段草本植物相对增多,中阶段3200~1300 cal.a B.P.木本植物相对较多;与此同时,植被变化呈现次一级的波动,如隋唐大暖期草本增多,明清小冰期早期木本增多。研究认为,这个区域的草/木本植物变化对气候冷暖变化的响应可能更明显。1300 cal.a B.P.以来气候总体上继续呈凉干状态,但草本植物大量增多,这与前阶段气候变冷呈现的木本植物相对增多不同,暗示人类活动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导致植被类型发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地球化学记录
草本/木本
浙闽泥质沉积
古气候环境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题名
2017-2020年江苏中部潮滩地貌的季节和年际演化
1
作者
樊一阳
彭雲
王韫玮
于谦
机构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出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4-44,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牡蛎礁多尺度沉积动力过程与地貌演化”(42076172)
江苏省自然资源发展专项资金(海洋科技创新)项目“黄海湿地生态岸线调查与保护关键技术研究”(JSZRHYKJ202115)。
文摘
为了研究江苏中部潮滩地貌的季节性演化规律,分别在江苏沿岸大丰港南侧、大丰港北侧,以及射阳河口北侧选取了三条跨岸剖面。在2017年11月—2018年11月进行了多次地貌和表层沉积物的重复观测和采样分析,并对2017—2020年间3条剖面的年际变化进行了观测。结果显示,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大丰港南侧潮滩在春秋两季较为稳定,冬夏两季侵蚀较为明显,全年表现较为稳定;大丰港北侧潮滩全年基本处于明显侵蚀状态;射阳河口附近潮滩全年出现轻微侵蚀,但整体较为稳定。在年际尺度下,2017—2018年,大丰港附近潮滩均出现整体侵蚀的现象,射阳河口潮滩则出现潮间带上部淤积、下部侵蚀的现象;2018—2019年,江苏中部潮滩潮间带高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2019—2020年,江苏中部潮滩均出现潮间带上部稳定或轻微侵蚀、下部明显侵蚀现象。对潮滩演化状态研究显示,江苏中部潮滩的季节性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冬季波浪增强与夏季风暴频率增加均会导致江苏中部潮滩在当季出现侵蚀现象,沉积物供给减少会导致潮滩季节性冲淤趋势整体向侵蚀状态偏移;江苏潮滩北部的侵蚀/淤积区域分界点可能已经从射阳河口向南转移至大丰港南部区域;年际尺度下,江苏中部潮滩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
泥质潮滩
地貌变化
季节性变化
年际变化
冲淤分界点
江苏海岸
Keywords
mud
flat
morphodynamics
seasonal change
interannual change
erosion/
deposit
ion dividing point
Jiangsu
coast
分类号
P737.1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港珠澳大桥埋置式承台基坑冲淤试验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仇正中
吴启和
牛照
机构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出处
《中国港湾建设》
2013年第1期25-28,共4页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1BAG07B03)
文摘
依托港珠澳大桥埋置式承台足尺模型工艺试验项目,采用理论计算分析与原位试验监测相结合的办法对埋置式承台基坑超挖深度进行研究。理论计算分析采用海港水文规范经验公式进行估算,原位试验采用单波束测深仪定期和不定期对试验基坑开挖后水下地形进行测量,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宜的承台基坑超挖深度,为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建设关键施工参数的确定提供依据。
关键词
港珠澳大桥
淤泥质海岸
埋置式承台
超挖深度
减淤措施
Keywords
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
mud
coast
embedded pile cap
over-break depth
deposit
ion reduction measures
分类号
U443.25 [建筑科学—桥梁与隧道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辽东半岛东岸泥区有机碳来源及其对流域和海岸环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
1
3
作者
莫力佳
石勇
高建华
盛辉
刘胜璟
汪亚平
杨旸
陈一宁
机构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与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出处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9-210,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76043,41530962)。
文摘
通过对北黄海中北部31个表层样和LD柱样中的沉积物总有机碳、总氮、碳稳定同位素、氮稳定同位素和木质素的测定,分析了该区域有机物的来源、分布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和流域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辽东半岛东岸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物整体上以海源为主,陆源有机物则主要来自近岸中小河流的输入。C/N比值、沉积物干样中的木质素含量Σ8值和有机碳中的木质素含量Λ8值均呈现出随离岸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表明陆源有机物含量由陆向海逐渐减少;受C_(4)植物的影响,δ^(13)C值在辽东半岛东岸泥质区的近岸地区更加正偏。木质素参数S/V比值、C/V比值和木质素酚类单体植被指数(I_(LPV))进一步表明,陆源有机物主要来自被子植物的草本组织和木本组织。LD柱样的参数变化显示,1780年以前,辽东半岛东岸泥质区沉积环境稳定,人类活动干扰较少,且沉积物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海源有机物的贡献;1780–1865年,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径流输入的陆源碎屑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导致有机物含量呈现出相同的变化;1865年以后,由于养殖和港口建设等经济活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来自海源有机物的贡献增加,进而造成有机物含量上升。此外,木质素降解参数(Ad/Al)_(S)和P/(V+S)显示研究区木质素经历了较高程度的氧化降解和去甲基或去甲氧基降解。
关键词
表层样
柱状样
木质素
陆源有机物
泥区
辽东半岛东岸
Keywords
surface sediments
sediment core
lignin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
mud
deposits
southeastern
coast
of Liaodong Peninsula
分类号
P593 [天文地球—地球化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晚全新世东海泥质区物源输入、源区植被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来自MD06-3039A孔的正构烷烃记录
被引量:
11
4
作者
郑邦
周斌
王可
庞洋
陈明德
郑洪波
机构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东京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
台湾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资源学院
云南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
出处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93-1303,共11页
基金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全球变化研究项目(批准号:2015CB953804)、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MGQNLM-KF201704)和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批准号:BK20171340)共同资助
文摘
东海泥质区具有稳定的连续沉积,为开展气候环境演变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载体,但前人主要侧重于沉积模式、季风、洋流及海洋环境研究,关于有机碎屑输入、源区植被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还较缺乏。本研究通过晚全新世以来东海泥质沉积序列MD06-3039A的正构烷烃等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分析,发现该区域4400 cal.a B.P.以来沉积有机质具有明显的陆源高等植物输入特征,其中在3200~1300 cal.a B.P.陆源输入相对减少,被认为与该区域夏季风减弱有关。nC31/nC27正构烷烃的变化表明,物源区植被呈现3个阶段的波动,早、晚阶段草本植物相对增多,中阶段3200~1300 cal.a B.P.木本植物相对较多;与此同时,植被变化呈现次一级的波动,如隋唐大暖期草本增多,明清小冰期早期木本增多。研究认为,这个区域的草/木本植物变化对气候冷暖变化的响应可能更明显。1300 cal.a B.P.以来气候总体上继续呈凉干状态,但草本植物大量增多,这与前阶段气候变冷呈现的木本植物相对增多不同,暗示人类活动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导致植被类型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
有机地球化学记录
草本/木本
浙闽泥质沉积
古气候环境
人类活动
Keywords
organic geochemical records
herbaceous/woody
mud deposits along zhejiang-fujian coast
paleoclimatic and paleoenvironment changes
human activities
分类号
P593 [天文地球—地球化学]
P722.6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2017-2020年江苏中部潮滩地貌的季节和年际演化
樊一阳
彭雲
王韫玮
于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港珠澳大桥埋置式承台基坑冲淤试验研究
仇正中
吴启和
牛照
《中国港湾建设》
2013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辽东半岛东岸泥区有机碳来源及其对流域和海岸环境变化的响应
莫力佳
石勇
高建华
盛辉
刘胜璟
汪亚平
杨旸
陈一宁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晚全新世东海泥质区物源输入、源区植被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来自MD06-3039A孔的正构烷烃记录
郑邦
周斌
王可
庞洋
陈明德
郑洪波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