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Near-Surface Absorption on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ntinental Interbedded Strata:the Dagang Oilfield as an Example 被引量:10
1
作者 LI Guofa CAO Mingqiang ZHOU Hu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5期1306-1314,共9页
Due to the effects of seismic wave field interference, the reflection events generated from interbedded and superposed sand and shale strata no longer have an explicit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geological in... Due to the effects of seismic wave field interference, the reflection events generated from interbedded and superposed sand and shale strata no longer have an explicit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geological interface. The absorption of the near-surface layer decreases the resolution of the seismic wavelet, intensifies the interference of seismic reflections from different sand bodies, and makes seismic data interpretation of thin interbedded strata more complex and difficult. In order to concretely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effects of the near-surface absorption on seismic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bedded strata, and to make clear the ability of current technologies to compensate the near-surface absorption, a geological model of continental interbedded strata with near-surface absorption was designed, and the prestack seismic wave field was numerically simulated with wave equations. Then, the simulated wave field was processed by the prestack time migration, the effects of near-surface absorption on prestack and poststack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and the near-surface absorption was compensated for by inverse Q-filtering. The model test shows that: (1) the reliability of prediction and delineation of a continental reservoir with AVO inversion is degraded due to the lateral variation of the near-surface structure; (2)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ismic reflection events and geological interfaces are further weakened as a result of near-surface absorption; and (3) the current technology of absorption compensation probably results in false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anomaly. Based on the model experiment, the real seismic data of the Dagang Oil Field were analyzed and processed. The seismic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ntinental interbedded strata were improved, and the reliability of 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from seismic data was enhan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ental deposit interbedded strata near surface ABSORPTION resolution inverse Q-filtering
下载PDF
Stability of High Slope Interbedded Strata with Low Dip Angle Constituted by Soft and Hard Rock Mass
2
作者 邓荣贵 周德培 张倬元 《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2002年第1期74-84,共11页
Slopes consisting of interbedded strata of soft and hard rock mass, such as purplish red mudstone and grey brown arkosic sandstone of Jurassic age, are very common in Sichuan basin of China. The mudstone is soft whil... Slopes consisting of interbedded strata of soft and hard rock mass, such as purplish red mudstone and grey brown arkosic sandstone of Jurassic age, are very common in Sichuan basin of China. The mudstone is soft while the sandstone is hard and contains many opening or closing joints with a high dip angle. Some are nearly parallel and the others are nearly decussated with the trend of the slopes. Many natural slopes are in deformation or sliding because of those reasons. The stability of cutting slopes and supporting method to be taken for their stability in civil engineering are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the stability and deformation of the slopes are studied. The methods of analysis and support design principle are analyzed also. Finally, the method put forward is applied to study Fengdian high cutting slope in Sichuan section of the express way from Chengdu to Shanghai.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ethod is eff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 mass mechanics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high slope interbedded strata with low dip angle expressway slope
下载PDF
Model test of the mechanism underpinning water-and-mud inrush disasters during tunnel excavation in sandstone and slate interbedded Presinian strata 被引量:2
3
作者 Peng XU Peng PENG +1 位作者 Rong-hua WEI Zhi-qiang ZHANG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882-899,共18页
Water-and-mud inrush disasters have become a major challenge in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unnels in sandstone and slate interbedded Presinian strata.Disaster prediction and prevention rely in pa... Water-and-mud inrush disasters have become a major challenge in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unnels in sandstone and slate interbedded Presinian strata.Disaster prediction and prevention rely in part on realistic modeling and observation of the disaster process,as well as the identification and examination of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Based on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the historical records of the Xinping Tunnel on the China–Laos Railway,an engineering geological model of the water-and-mud inrush was established.A physical model test that accurately reproduced water-and-mud inrush during tunnel excavation in sandstone and slate interbedded strata was also carried out.Then,testing was conducted that examined the stress and strain,seepage pressure,and high-leakage flow of the surrounding rock.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water-and-mud inrush proceeded through three stages:seepage stage,high-leakage flow stage,and attenuation stage.In essence,the disaster was a catastrophic process,during which the water-resistant stratum was reduced to a critical safety thickness,a water-inrush channel formed,and the water-resistant stratum gradually fail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xcavation unloading and in situ stress–seepage coupling.Parameters such as the stress and strain,seepage pressure,and flow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had evident stage-related features during water-and-mud inrush,and their variation indicated the formation,development,and evolution of the disaster.As the tunnel face advanced,the trend of the stress–strain curve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shifted from sluggish to rapid in its speed of increase.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ain energy density revealed the erosion and weakening effect of groundwater on the surrounding rock.The seepage pressure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water-resistant stratum had a positive linear relationship,and the flow and thickness a negative linear relationship.There was a pivotal point at which the seepage pressure changed from high to low and the flow shifted from low to high.The thickness of the water-resistant stratum corresponding to the pivotal point was deemed the critical safety thick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and-mud inrush Sandstone and slate interbedded Presinian strata Model test Evolution law Thickness of water-resistant stratum Inducing mechanism
原文传递
深厚软弱场地地震反应特性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陈继华 陈国兴 史国龙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4年第2期131-138,共8页
以南京、盐城、上海的 3个典型场地作为长江下游地区深厚软弱场地的代表 ,探讨了深厚软弱场地的地震效应特性。首先 ,利用南京工业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自行研制的GZZ 1自振柱试验机 ,对 3个典型场地的原状土样进行试验研究 ,获得了各类... 以南京、盐城、上海的 3个典型场地作为长江下游地区深厚软弱场地的代表 ,探讨了深厚软弱场地的地震效应特性。首先 ,利用南京工业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自行研制的GZZ 1自振柱试验机 ,对 3个典型场地的原状土样进行试验研究 ,获得了各类典型土的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随剪应变的变化曲线 ;其次 ,选用Taft、ElCentro和Northridge地震记录作为输入地震动 ,将Taft、ElCentro和Northridge地震波加速度时程的峰值水平调整为 0 .35m/s2 ,0 .70m/s2和 0 .98m/s2 ,利用程序SHAKE91对 3个场地进行了输入不同地震波、不同峰值加速度水平的 2 7种组合的地震反应分析。数值分析表明 :场地条件和基岩输入地震动特性对土层的地震加速度放大效应有显著影响 ,地表处的地震加速度放大系数随着输入地震波峰值的增加而减小 ,土层内部的这种规律性不如地表处表现得明显 ;地表软弱土的存在使土层地表处的地震加速度放大系数急剧增大 ,场地内部软弱土夹层处的地震加速度放大系数急剧增大 ,强震时易失效 ;互层土特殊的层理构造会造成该土层的剪应变幅值急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地震效应 地面加速度放大系数 互层土 软弱夹层
下载PDF
基于参数劣化的软硬相间顺层边坡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梁德明 李长冬 +2 位作者 雍睿 王姣 胡斌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195-202,共8页
三峡库区侏罗系地层具有独特的软硬相间的岩性组合和结构特征,侏罗系砂泥岩软硬相间地层是该地区典型的易滑地层,是滑坡集中发育的地层之一,也是三峡库区滑坡防治工作中的重点区域。为深入研究软硬相间层状岩质边坡的稳定性,通过对理论... 三峡库区侏罗系地层具有独特的软硬相间的岩性组合和结构特征,侏罗系砂泥岩软硬相间地层是该地区典型的易滑地层,是滑坡集中发育的地层之一,也是三峡库区滑坡防治工作中的重点区域。为深入研究软硬相间层状岩质边坡的稳定性,通过对理论概化模型的分析,构建了软硬相间顺层岩质边坡的参数劣化计算模型。考虑风化作用对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劣化的影响,引入空间变异函数,提出软硬相间层状岩质边坡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劣化模型,导出软硬相间层状岩质边坡沿层面方向抗剪强度参数劣化的函数表达式,表征了分析点的风化影响厚度与其强度参数的一一对应关系,有利于边坡稳定性的定量分析。利用该函数表达式对沿层面方向岩体的强度参数进行劣化,利用劣化后的强度参数进行稳定性评价,得到分析点至坡面距离与该点稳定系数的对应关系曲线,并结合三峡库区边坡实例进行了验证分析,指出软硬相间层状岩质边坡岩体抗剪强度参数的劣化对其稳定性评价具有较大影响,单平面滑动的稳定分析中抗剪强度参数沿层面恒定分布的假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若不考虑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的劣化,可能导致稳定性计算结果偏于不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边坡 稳定性评价 软硬相间地层 变异函数 参数劣化
下载PDF
小波变换与最大熵法联合计算薄层厚度 被引量:15
6
作者 邵治龙 贺振华 黄德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04-213,共10页
薄层、薄互层厚度的预测是储层横向预测的一个重要环节。常规计算薄层厚度的方法是在时间域或频率域上通过提取单参数来实现的。本文则利用小坡变换,在时一频域进行最大滴分析,并提取多种特征参数;然后利用对薄层厚度敏感的地震特征... 薄层、薄互层厚度的预测是储层横向预测的一个重要环节。常规计算薄层厚度的方法是在时间域或频率域上通过提取单参数来实现的。本文则利用小坡变换,在时一频域进行最大滴分析,并提取多种特征参数;然后利用对薄层厚度敏感的地震特征参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使用神经网络算法,建立了一套计算薄层及薄互层厚度的方法。理论模型的正反演结果表明:该算法对薄层厚度及薄互层累积厚度的预测均有较好的效果,且具有一定的抗噪声能力。我们还利用本文所述方法对TZ地区DL-92-04测线部分剖面的石炭系I油组薄互层砂岩的累积厚度进行了预测,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变换 最大熵 地震特征 薄层 计算 地震勘探
下载PDF
层厚比对互层地层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探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志杰 徐海岩 +3 位作者 唐力 王岩 周平 夏勇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0-55,共6页
研究目的:互层围岩开挖易出现台阶溜垮、涌水涌砂等现象,为安全施工,本文以蒙华铁路阳城隧道第四系土砂互层地层隧道围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及数值模拟等方法,探究层厚比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论:(1)土砂互层... 研究目的:互层围岩开挖易出现台阶溜垮、涌水涌砂等现象,为安全施工,本文以蒙华铁路阳城隧道第四系土砂互层地层隧道围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及数值模拟等方法,探究层厚比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论:(1)土砂互层地层隧道围岩,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随层厚比变化趋势相反;(2)两层土砂互层地层围岩随着土层所占比例的增加,隧道拱顶沉降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两层、三层土砂互层地层围岩土砂比为1∶1或1∶1∶1均匀分布时,拱顶沉降和周边收敛最小,初期支护结构主应力差最小,围岩稳定性最好;(3)不同层厚比土砂互层地层隧道,拱脚水平位移比拱肩水平位移更大,波动范围更广,隧道施工中应尤其加强对拱脚位置处的支护;(4)本研究结果可为土砂互层地层隧道围岩稳定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为互层地层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华铁路 阳城隧道 第四系土砂互层地层 层厚比 围岩稳定性
下载PDF
长江下游地区深厚软弱场地地震效应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陈继华 陈国兴 王伟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7-121,共5页
以南京、盐城、常州、泰州、启东和上海的6个典型场地作为长江下游地区深厚软弱场地的代表,探讨了深厚软弱场地的地震效应特性。选用Taft、El Centro和Northridge地震记录作为输入地震动,将Taft、El Centro和Northridge地震波加速度时... 以南京、盐城、常州、泰州、启东和上海的6个典型场地作为长江下游地区深厚软弱场地的代表,探讨了深厚软弱场地的地震效应特性。选用Taft、El Centro和Northridge地震记录作为输入地震动,将Taft、El Centro和Northridge地震波加速度时程的峰值水平分别调整为0.35 m/s2、0.70 m/s2、0.98m/s2,对6个场地进行了输入不同地震波、不同峰值加速度水平的54种组合的地震反应分析,并得出一些有意义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厚软弱场地 地震效应 输入地震动 放大系数 互层土
下载PDF
煤矸互层顶板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覆岩活动规律相似模拟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伍永平 武永强 +2 位作者 解盘石 王红伟 吕文玉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3-76,80,共5页
为了弄清煤矸互层顶板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覆岩活动规律,以新疆焦煤集团25213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物理相似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煤矸互层顶板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覆岩活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5213工作面来压步距的变化范围为8~17m。与同... 为了弄清煤矸互层顶板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覆岩活动规律,以新疆焦煤集团25213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物理相似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煤矸互层顶板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覆岩活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5213工作面来压步距的变化范围为8~17m。与同倾角条件下的坚硬顶板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相比,工作面来压步距较大,覆岩垮落形成冲击载荷的量级较大,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平稳且较大,上、下端煤柱支承压力峰值均较小。沿煤层高度方向,该工作面下位岩层运移量大于上位岩层;沿煤层倾向,该工作面中上部区域覆岩运移量大于下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互层 大倾角 大采高 物理相似模拟 覆岩活动
下载PDF
南京粉质黏土与粉砂互层土及粉细砂的振动孔压发展规律研究 被引量:58
10
作者 陈国兴 刘雪珠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9-82,共4页
南京粉质黏土与粉砂互层土为粉质黏土与粉细砂交互沉积,呈现"千层饼"状外貌;南京粉细砂是一种以片状颗粒成分为主的粉细砂,与通常的圆形颗粒石英砂有一定区别,片状颗粒成分使得南京粉细砂具有各向异性的性质。利用南京工业大... 南京粉质黏土与粉砂互层土为粉质黏土与粉细砂交互沉积,呈现"千层饼"状外貌;南京粉细砂是一种以片状颗粒成分为主的粉细砂,与通常的圆形颗粒石英砂有一定区别,片状颗粒成分使得南京粉细砂具有各向异性的性质。利用南京工业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自行研制的DSZ-1型动三轴仪对南京粉质黏土与粉砂互层土及粉细砂进行对比试验,对其试验成果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在均压固结条件下,由于粉质黏土与粉砂互层土独特的结构性,其振动孔压发展模式与粉细砂的不同,可以用双曲线进行拟合,而粉细砂的振动孔压发展模式与Seed提出的砂土的振动孔压发展模式相同,可以用反正弦三角函数拟合;在偏压固结条件下,两者的振动孔压发展模式相同,均可以用双曲线进行拟合。此外,无论是均压固结还是偏压固结条件,对于粉质黏土与粉砂互层土,当以轴向双幅应变5%作为液化标准时,其发生液化的振动孔压均达不到围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市 粉质黏土 液化试验 振动孔压 均等固结 偏压固结
下载PDF
顺倾岩土互层路堑高边坡开挖破坏模式及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朱彦鹏 赵红 李婧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6-111,共6页
运用Midas/GTS模拟岩土互层路堑高边坡的开挖过程破坏模式及稳定性,分析岩土层倾角与破坏模式及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岩土互层路堑高边坡主要的滑移破坏模式为沿着通过坡脚的土层进行平面滑动,但也可能在坡脚以上的土层先产生滑... 运用Midas/GTS模拟岩土互层路堑高边坡的开挖过程破坏模式及稳定性,分析岩土层倾角与破坏模式及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岩土互层路堑高边坡主要的滑移破坏模式为沿着通过坡脚的土层进行平面滑动,但也可能在坡脚以上的土层先产生滑动;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顺倾向边坡的安全系数随岩土层倾角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开挖产生的水平位移先增大后减小,岩土层倾角为30°左右时边坡的安全系数最小,开挖过程中产生的水平位移最大;岩土互层边坡开挖影响范围整体呈现圆弧形,岩层与土层交界处产生"锯齿"状突变。岩土互层边坡的稳定性及开挖变形对土层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敏感性明显大于对岩层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互层 破坏模式 开挖过程 数值分析 稳定性
下载PDF
土砂互层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研究——以浩吉铁路阳城隧道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志杰 蔡李斌 +5 位作者 邱志洪 芮小豪 马兆飞 程宏生 张曾照 徐海岩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469-478,共10页
针对土砂互层隧道易出现大变形问题,以浩吉铁路阳城隧道为例,通过分析大变形原因、围岩预加固和逐榀换拱等方面,对大变形控制技术进行研究,最后以现场监测结果对大变形段的施工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土砂互层地层围岩性质差,围... 针对土砂互层隧道易出现大变形问题,以浩吉铁路阳城隧道为例,通过分析大变形原因、围岩预加固和逐榀换拱等方面,对大变形控制技术进行研究,最后以现场监测结果对大变形段的施工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土砂互层地层围岩性质差,围岩强度不均导致应力集中、偏压以及施工针对性不足等是隧道大变形发生的主要原因。2)围岩压力和格栅钢架应力总体表现为前期波动变化、后期逐步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而喷射混凝土则表现为明显的迅速增长、增长放缓和逐渐稳定3个阶段。围岩压力和支护结构受力变化范围均处于安全状态。3)大变形段支护结构的材料性能未被充分利用。喷射混凝土的最大压应力为1523k Pa,为混凝土极限强度的6.3%;格栅钢架最大压应力值为24553 k Pa,是其极限强度的6.1%。4)对大变形段进行整治后的围岩压力为0~85 k Pa,喷射混凝土应力为-2400~420 k Pa,钢架应力为-33000~1600 k Pa,表明隧道结构处于稳定状态且具有较大的安全储备。隧道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大变形控制技术对整治土砂互层隧道的大变形问题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浩吉铁路 阳城隧道 土砂互层 大变形控制技术 现场试验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东区隔夹层分布特征及对水平井影响——以苏里格气田东区召30区块为例
13
作者 冯敏 吴小宁 +1 位作者 陈志华 杨仁超 《低渗透油气田》 2014年第1期65-70,共6页
近年来,水平井作为提高单井产量的重要手段,已逐渐成为苏里格气田产能建设的主要开发方式。然而,从实际钻探效果来看,水平井开发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储层砂岩钻遇率低、钻遇隔夹层多等问题制约着水平井的开发以苏里格气田东区召30... 近年来,水平井作为提高单井产量的重要手段,已逐渐成为苏里格气田产能建设的主要开发方式。然而,从实际钻探效果来看,水平井开发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储层砂岩钻遇率低、钻遇隔夹层多等问题制约着水平井的开发以苏里格气田东区召30区块为研究目标.对该区隔夹层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深化储层认识,提高水平井的砂岩钻遇率,从而更好地为苏里格气田水平井开发进行指导和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夹层 非均质性 水平夹层 倾斜夹层 分布频率 水平井
下载PDF
混合钻头对软硬交错地层破岩特性的仿真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邓思洪 但斌斌 +3 位作者 容芷君 陈刚 樊孝兵 佘运玖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6-52,共7页
为了研究PDC-牙轮混合钻头的破岩过程及其钻进软硬交错地层时的工作特性,根据Drucker-Prager准则构建软硬交错岩石模型,并对混合钻头和传统PDC钻头进行钻进仿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钻进过程中距井眼轴心约2/3井眼半径部位的岩石所受应... 为了研究PDC-牙轮混合钻头的破岩过程及其钻进软硬交错地层时的工作特性,根据Drucker-Prager准则构建软硬交错岩石模型,并对混合钻头和传统PDC钻头进行钻进仿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钻进过程中距井眼轴心约2/3井眼半径部位的岩石所受应力较大;在软硬交错地层中,混合钻头比PDC钻头的机械钻速高28.8%、钻速波动值低27.0%、径向载荷峰值低27.6%。混合钻头利用PDC切削齿与牙轮切削齿进行协同破岩,相比PDC钻头能够更加快速、稳定地钻进软硬交错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钻头 PDC钻头 破岩特性 软硬交错地层 DRUCKER-PRAGER准则 机械钻速
下载PDF
清华园盾构隧道复杂互层地层下的掘进参数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徐汪豪 倪婉昱 +1 位作者 赵海涛 陈爽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2期373-378,共6页
为探明北京地区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在复杂互层地层下的掘进参数变化情况,依托北京地区目前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工程清华园隧道,使用数理统计的方法针对盾构由粉质黏土掘进至卵石土、砂、粉质黏土互层地层时盾构掘进参数的变化规律及波... 为探明北京地区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在复杂互层地层下的掘进参数变化情况,依托北京地区目前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工程清华园隧道,使用数理统计的方法针对盾构由粉质黏土掘进至卵石土、砂、粉质黏土互层地层时盾构掘进参数的变化规律及波动情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泥水平衡盾构在粉质黏土区域掘进时,盾构刀盘转矩及盾构推力波动情况不明显;泥水平衡盾构在复杂互层地质条件下掘进时,盾构刀盘转矩及盾构推力分别增长46.43%和46.03%,同时盾构刀盘转矩的波动情况较粉质黏土区域有所增长,而盾构推力的波动情况与粉质黏土区域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 复杂互层 掘进参数 刀盘转矩 盾构推力
下载PDF
砂-粘-粉互层地层明挖隧道沉降特征分析及预测
16
作者 邓志强 罗会武 +2 位作者 张瑞元 喻成成 陈培帅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2期71-79,共9页
为研究华北冲积平原边缘处砂-粘-粉互层地层中明挖暗埋隧道工后沉降特点及地下水位对隧道沉降影响,依据京雄铁路机场2号隧道施工期及运营期18个月的沉降监测数据,结合地质条件和地下水位资料,对该隧道沉降特征及差异性原因进行综合分析... 为研究华北冲积平原边缘处砂-粘-粉互层地层中明挖暗埋隧道工后沉降特点及地下水位对隧道沉降影响,依据京雄铁路机场2号隧道施工期及运营期18个月的沉降监测数据,结合地质条件和地下水位资料,对该隧道沉降特征及差异性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并利用Asaoka、双曲线和三点法对最终沉降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地下水位较高的砂-粉-粘互层地层沉降曲线可以分为类双曲线型、U型和振荡型三类。隧道沉降量及沉降特征与主要压缩层中粘性土含量呈正相关,主要压缩层中粘性土含量超过64%时,沉降曲线表现为类双曲线型。地下水位高度与回填深度是影响隧道沉降的重要因素,地下水浮力是隧道抬升的主动力。数据累计时间越长,曲线拟合法预测精度越高,恒载后数据积累9个月时Asaoka法和三点法预测最终沉降量误差均小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层地层 明挖法 隧道沉降 沉降预测
下载PDF
超大直径泥水盾构土岩交互地层掘进载荷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凯 曾垂刚 李治国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73-881,共9页
为解决土岩交互地层超大直径泥水盾构推力、转矩参数设计取值与施工参数控制问题,提出土岩交互地层掘进载荷计算模型。根据泥水盾构特点分析载荷各分项组成,建立掘进载荷数学模型,基于土岩交互地层模型、刀盘几何模型对载荷计算模型进... 为解决土岩交互地层超大直径泥水盾构推力、转矩参数设计取值与施工参数控制问题,提出土岩交互地层掘进载荷计算模型。根据泥水盾构特点分析载荷各分项组成,建立掘进载荷数学模型,基于土岩交互地层模型、刀盘几何模型对载荷计算模型进行数值仿真,利用汕头苏埃通道基岩段施工数据对模型进行计算验证,分析基岩侵入高度、岩石强度、贯入度等影响因素对刀盘转矩的影响规律。计算分析结果表明:1)掘进载荷计算模型理论推力与实测值误差为-6.4%~5.6%,刀盘理论转矩与实测值误差为-9.5%~9.0%,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可满足装备设计和工程应用的实际需要;2)随基岩侵入高度和贯入度增加,推力、转矩均增加,但转矩对岩石侵入高度、贯入度变化更灵敏;3)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每增加10 MPa,转矩约上升7%(强度在50~100 MPa,贯入度5 mm/r);4)在高贯入度下,刀盘转矩随岩石侵入高度的增加效应越显著;5)在刀盘1/2位置附近,岩石高度增量引起的转矩增加最为显著。建议在施工中根据地勘确定的基岩侵入高度、岩石强度、贯入度参数计算出对应的转矩,可作为施工中掘进控制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直径泥水盾构 掘进载荷 土岩交互地层 数学模型 数值仿真 推力 刀盘转矩
下载PDF
青海都兰盐沼区地震采集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志林 刘斌 +3 位作者 何京国 高芦潞 刘丽娟 孙俪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4年第3期510-515,共6页
都兰盐沼区地表覆盖大量盐池、盐湖,近地表结晶互层多而厚,呈现速度反转现象,致使地震资料品质不高。笔者通过对都兰地区近地表介质地震响应特征的深入分析,重点对结晶互层和串珠孔穴进行模拟分析,应用实际地震资料验证了近地表结晶互... 都兰盐沼区地表覆盖大量盐池、盐湖,近地表结晶互层多而厚,呈现速度反转现象,致使地震资料品质不高。笔者通过对都兰地区近地表介质地震响应特征的深入分析,重点对结晶互层和串珠孔穴进行模拟分析,应用实际地震资料验证了近地表结晶互层的吸收衰减规律。对该区近地表分层、井深设计以及观测系统变观优化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了相应的采集技术系列,并在实际采集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成功地解决了都兰盐沼区地震采集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兰 盐沼区 结晶互层 近地表 地震响应 井深设计 采集应用
下载PDF
薄互储层油藏层间干扰定量化表征新方法 被引量:5
19
作者 康凯 刘超 +2 位作者 许万坤 申春生 郑金定 《复杂油气藏》 2019年第3期46-50,共5页
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性,海上大部分薄互层油藏均采取多层大段合采的开发方式。由于层间物性、流体、厚度和压力的差异性,多层合采时层间干扰、注入水突进、储量动用程度低等层间矛盾日益突出。在注水开发和综合调整中,定量描述层间干扰... 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性,海上大部分薄互层油藏均采取多层大段合采的开发方式。由于层间物性、流体、厚度和压力的差异性,多层合采时层间干扰、注入水突进、储量动用程度低等层间矛盾日益突出。在注水开发和综合调整中,定量描述层间干扰有助于薄互层油藏合理划分开发层系和改善开发效果。运用物理实验模拟、生产动态反演法和油藏工程法对层间干扰系数进行了定量化表征,并应用于渤海湾PL油田的开发调整,取得了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互储层 层间干扰 多层合采 开发层系划分 定量表征
下载PDF
基于位移反演的中老铁路泥砂岩互层隧道支护时机研究
20
作者 许建军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129-135,共7页
为探究大断面泥砂岩互层隧道合理的支护时机,依托中老铁路会排山隧道,开展大断面泥砂岩互层隧道支护时机以及全位移反演研究。首先,通过三轴压缩试验对现场岩块的工程特性进行研究,并采用Hoek-Brown强度准则进行修正得到岩体力学参数;然... 为探究大断面泥砂岩互层隧道合理的支护时机,依托中老铁路会排山隧道,开展大断面泥砂岩互层隧道支护时机以及全位移反演研究。首先,通过三轴压缩试验对现场岩块的工程特性进行研究,并采用Hoek-Brown强度准则进行修正得到岩体力学参数;然后,对全位移进行推导求解,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得到全位移与实测位移的关系式;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得到拱顶沉降与塑性区半径的关系,找出特征点确定初期支护以及加强支护的时机,并根据实测位移与全位移的关系式得到基于现场监测数据的最佳支护时机。研究结果表明:1)泥砂岩互层围岩条件差,力学指标参数较单一围岩降低了1/2左右;2)实测位移为全位移的60%~70%,得到了实测位移与全位移的关系式;3)隧道需要随挖随支,当现场监测拱顶沉降达到170 mm且无收敛趋势时或现场监测变形速率异常时,应采取加强支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支护时机 泥砂岩地层 三轴压缩试验 数值模拟 位移反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