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clerosing cholangitis secondary to bleomycin-iodinated embolization for liver hemangioma 被引量:6
1
作者 Shuo Jin Xiao-Ju Shi +2 位作者 Xiao-Dong Sun Si-Yuan Wang Guang-Yi Wa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4年第46期17680-17685,共6页
Sclerosing cholangitis(SC)is a rarely reported morbidity secondary to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with bleomycin-iodinated oil(BIO)for liver cavernous hemangioma(LCH).This report retrospectively eval... Sclerosing cholangitis(SC)is a rarely reported morbidity secondary to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with bleomycin-iodinated oil(BIO)for liver cavernous hemangioma(LCH).This report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d the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course of a patient with LDH who presented obstructive jaundice 6 years after TACE with BIO.Preoperative imaging identified a suspected malignant biliary stricture located at the convergence of the left and right hepatic ducts.Operative exploration demonstrated a full-thickness sclerosis of the hilar bile duct with right hepatic duct stricture and right lobe atrophy.Radical hepatic hilar resection with right-side hemihepatectomy and Roux-en-Y hepaticojejunostomy was performed because hilar cancer could not be excluded on frozen biopsy.Pathological results showed chronic pyogenic inflammation of the common and right hepatic ducts with SC in the portal area.Secondary SC is a long-term complication that may occur in LCH patients after TACE with BIO and must be differentiated from hilar malignancy.Hepatic duct plasty is a definitive but technically challenging treatment modality for secondary 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lerosing cholangitis Secondary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Bleomycin-iodinated oil liver cavernous hemangioma Hilar strictur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Definitive surgery
下载PDF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双重供血及外科处理 被引量:10
2
作者 潘承恩 王居邠 +5 位作者 李志超 王林 苟百锁 王治全 王荣 刘绍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8期579-581,共3页
13年来,住院治疗的68例成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男31例,女37例,年龄36-67,平均43岁。肿瘤直径3.5-29cm。手术包括单纯肿瘤切除,肝脏楔脉造影显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系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肝动脉栓... 13年来,住院治疗的68例成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男31例,女37例,年龄36-67,平均43岁。肿瘤直径3.5-29cm。手术包括单纯肿瘤切除,肝脏楔脉造影显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系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肝动脉栓塞,硬化疗法和结扎的适应证:有症状的大海绵状血管,手术切除困难或有较大的手术危险性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 血管瘤 肝动脉 门静脉 肝肿瘤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动脉栓塞术与微波消融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陆鹏 曹广劭 +2 位作者 曹会存 刘建文 刘玉岩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276-279,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动脉栓塞术(TAE)与微波消融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CHL)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2018年4月我院综合介入科就诊的74例CHL患者,其中37例接受微波消融治疗,另37例接受TAE治疗,随访6个月。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86... 目的对比研究动脉栓塞术(TAE)与微波消融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CHL)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2018年4月我院综合介入科就诊的74例CHL患者,其中37例接受微波消融治疗,另37例接受TAE治疗,随访6个月。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86.5%对75.7%,P>0.05);治疗后,微波消融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分别为(47.9±5.7)U/L和(35.5±4.3)U/L,显著低于TAE组[分别为(93.5±11.2)U/L和(61.3±5.8)U/L,P<0.05];术后12 h、24 h和48 h时,微波消融组视觉模拟评分分别为(2.8±0.5)分、(1.7±0.2)分和(1.1±0.1)分,显著低于TAE组[分别为(4.7±0.9)分、(2.6±0.8)分和(1.8±0.3)分,P<0.05];治疗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E和微波消融治疗CHL患者疗效类似,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可根据技术条件选择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海绵状血管瘤 动脉栓塞术 微波消融 视觉模拟评分 疗效
下载PDF
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被引量:5
4
作者 鲁东 吕维富 +4 位作者 王伟昱 侯昌龙 张行明 张正峰 高宗根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384-388,共5页
目的评价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经导管注入碘油和平阳霉素混合乳剂,再用适量明胶海绵颗粒加强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28例(34次),术后随访12~24月,观察栓塞前、后瘤体的变化及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所有... 目的评价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经导管注入碘油和平阳霉素混合乳剂,再用适量明胶海绵颗粒加强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28例(34次),术后随访12~24月,观察栓塞前、后瘤体的变化及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经1~3次栓塞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瘤体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部分缓解者(瘤体缩小大于50%)19例(67.9%,19/28),好转者(瘤体缩小25%~50%)7例(25%,7/28),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碘油和平阳霉素混合乳剂加适量明胶海绵颗粒联合栓塞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较为理想的方法,临床观察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海绵状血管瘤 碘油 平阳霉素 介入栓塞治疗
下载PDF
肝海绵状血管瘤供血方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杨威 刘青光 +1 位作者 潘承恩 于良 《肝胆外科杂志》 1999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研究肝海绵状血管瘤(CHL)的血供,探讨经肝动脉、门静脉治疗CHL。方法综合使用术中美兰染色,离体标本造影,剔除与肿瘤相邻的正常肝脏组织检查血管与肿瘤的关系,组织病理学连续切片等方法研究CHL供血血管的特点。结果美兰染色... 目的研究肝海绵状血管瘤(CHL)的血供,探讨经肝动脉、门静脉治疗CHL。方法综合使用术中美兰染色,离体标本造影,剔除与肿瘤相邻的正常肝脏组织检查血管与肿瘤的关系,组织病理学连续切片等方法研究CHL供血血管的特点。结果美兰染色及造影显示肝动脉、门静脉参与供血,经肝静脉流出;与肿瘤相邻的血管大多数为小静脉样结构;连续切片未发现血管直接出入肿瘤,肿瘤边缘包膜中断处血管较多,动静脉结构共存,扩张血窦与肝组织混杂存在。2例不能手术切除的CHL施行肝动脉、门静脉分支结扎插管,并行硬化治疗取得近期疗效。结论CHL由肝动脉、门静脉双重供血,肝静脉为其流出道;对不能手术切除的CHL同时经肝动脉、门静脉介入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海绵状血管瘤 血液供给 肝动脉 门静脉
下载PDF
肝血管瘤及不同肝癌病灶的能谱CT参数差异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鲍乐 王友彬 +3 位作者 李鹏飞 陈龙 梁爽 蒋博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84-1288,共5页
本研究探讨晚期肝癌介入术后残留病灶及早期新增病灶特征的能谱CT参数特征及意义。选取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组),同时选取50例肝血管瘤患者作为对照(肝血管瘤组),原发性肝癌患者给予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分析术前两组能... 本研究探讨晚期肝癌介入术后残留病灶及早期新增病灶特征的能谱CT参数特征及意义。选取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组),同时选取50例肝血管瘤患者作为对照(肝血管瘤组),原发性肝癌患者给予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分析术前两组能谱CT参数差异,同时分析肝癌组术后病灶残留、复发及无残留或复发病灶能谱CT参数差异。肝癌组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VNIC)、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ANIC)、标准化碘浓度比率(ICratio)、动脉期曲线斜率、静脉期曲线斜率明显高于肝血管瘤患者(P<0.05)。复发病灶VNIC、ANIC、ICratio、动脉期曲线斜率和静脉期曲线斜率明显高于残留病灶、无残留或复发病灶(P<0.05)。能谱CT参数在肝血管瘤和肝癌中有明显差异,并在诊断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复发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肝血管瘤 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 能谱CT 复发 残留病灶
下载PDF
肝血管瘤的介入栓塞治疗 被引量:2
7
作者 林坚 李卓永 +3 位作者 梁宇闯 杨锦钊 李宗业 麦栩榆 《中国现代医生》 2008年第15期74-75,137,共3页
目的评价经肝动脉途径介入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患者18例,主要病灶瘤体最小3.5cm×3.3cm,最大10.0cm×8.0cm,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选择性肝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造... 目的评价经肝动脉途径介入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患者18例,主要病灶瘤体最小3.5cm×3.3cm,最大10.0cm×8.0cm,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选择性肝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将导管超选择性插管至肿瘤供血动脉后注入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必要时用明胶海绵碎粒栓塞肿瘤供血动脉主干。所有患者均术后随访3个月~2年。结果经栓塞治疗后所有瘤体均有不同程度缩小,碘油沉积良好,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如胆管损毁性病变发生。结论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有效且并发症少,是治疗肝血管瘤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血管瘤 动脉栓塞 平阳霉素碘油乳剂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平阳霉素加碘化油经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42例临床体会 被引量:5
8
作者 郭曦 王家平 +3 位作者 孔鹏 孙寅 童玉云 姜华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74-76,共3页
目的分析经肝动脉插管平阳霉素碘油乳化剂(pingyangmycin lipiodolemulsion,PLE)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CHL)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总结经肝动脉灌注PLE治疗4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并随访6~18个月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42... 目的分析经肝动脉插管平阳霉素碘油乳化剂(pingyangmycin lipiodolemulsion,PLE)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CHL)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总结经肝动脉灌注PLE治疗4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并随访6~18个月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42例患者肝动脉插管直接进入CHL供血血管17例,其余均为进入血管瘤所在的肝段或联合肝段动脉.血管瘤直径5~10 cm者栓塞(1.3±1.1)次/人,10~20 cm者栓塞(2.8±2.2)次/人、21~30 cm者栓塞(3.3±2.3)次/人.术后访问6~18个月,4例瘤体缩小>50%,31例缩小25%~50%,6例缩小≤25%,无明显变化1例.全组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平阳霉素加碘化油经肝动脉栓塞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动脉栓塞 介入治疗
下载PDF
CT联合动脉造影对肝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分型及介入栓塞治疗的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陈彤 姚建军 +3 位作者 王维明 姜荣兴 周攀 王鹤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2期1183-1185,I0003,共4页
目的评价螺旋CT增强联合动脉造影对肝海绵状血管瘤(CHL)介入治疗术前方法选择、术后疗效评价的指导意义。方法确诊CAL患者36例,共83个病灶纳入研究。对比不同分型肝血管瘤介入治疗后瘤体缩小率差异,探讨两种分型方法与栓塞治疗疗效间的... 目的评价螺旋CT增强联合动脉造影对肝海绵状血管瘤(CHL)介入治疗术前方法选择、术后疗效评价的指导意义。方法确诊CAL患者36例,共83个病灶纳入研究。对比不同分型肝血管瘤介入治疗后瘤体缩小率差异,探讨两种分型方法与栓塞治疗疗效间的关系,总结其应用价值。结果 CT强化特点符合高流量的18例(50%),中等流量15例(41.7%),低流量3例(0.08%)。动脉造影符合富血型20例(55.6%),乏血型11例(31%),动静脉分流型(AVS)5例(13.9%),无门静脉供血型。36例患者经栓塞治疗后平均瘤体缩小率54.8%,其中富血型瘤体缩小率63.3%,而乏血型21.4%,AVS型57.6%。高流量瘤体缩小率76.2%,中等流量瘤体缩小率53.2%,低流量20.1%,各型间瘤体缩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富血型和AVS型均较乏血型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流量和中等流量均较低流量为高(P<0.05)。结论 CHL的CT多期扫描联合动脉造影术前准确分型,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术后疗效评估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海绵状血管瘤 动脉造影分型 肝动脉栓塞 CT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动脉期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附29例报告) 被引量:3
10
作者 章其林 《淮海医药》 CAS 2009年第5期398-399,402,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脉期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用GE Lightspeed16层螺旋CT,0.8 s螺旋扫描,扫描参数:120~140 kV,280 mA,层厚10 mm,间隔10 mm,螺距1.375。结果肝海绵状血管瘤在增强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结节状强化。结论动脉...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脉期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用GE Lightspeed16层螺旋CT,0.8 s螺旋扫描,扫描参数:120~140 kV,280 mA,层厚10 mm,间隔10 mm,螺距1.375。结果肝海绵状血管瘤在增强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结节状强化。结论动脉期病灶边缘的结节状强化或点状强化对肝海绵状血管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海绵状血管瘤 动脉期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宝石能谱CT诊断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及肝脏血管瘤的价值 被引量:3
11
作者 彭诚初 尹天宝 黄旭胜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第14期43-46,共4页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及肝脏血管瘤的价值。方法2015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行宝石能谱CT增强扫描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组,26例)、肝转移瘤(liver metastases cancer,LMC组,15例)及肝脏血管瘤(...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及肝脏血管瘤的价值。方法2015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行宝石能谱CT增强扫描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组,26例)、肝转移瘤(liver metastases cancer,LMC组,15例)及肝脏血管瘤(hepatic hemangioma,HH组,11例)为研究对象,记录并分析70 keV动脉期的CT值、能谱曲线斜率、碘浓度比(ratio of iodine concentratio,ICR)及病灶与正常肝组织碘浓度比(lesion-to-normal hepatic tissue ratio,LNR),比较PLC、LMC及HH的宝石能谱参数差异及上述参数鉴别诊断PLC、LMC及HH的价值。结果PLC及LMC患者的CT值、ICR、LNR均高于HH患者;PLC患者的能谱曲线斜率高于HH患者;LMC患者的CT值、ICR、LNR均高于HH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宝石能谱CT 70 keV动脉期的CT值鉴别诊断PLC及HH的AUC>0.8,其诊断PLC的阈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2.16 HU、89.60%、82.50%;诊断HH的阈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0.80 HU、86.50%、78.60%。结论宝石能谱CT有助于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及肝脏血管瘤的诊断,尤其是70 keV动脉期CT值在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及肝脏血管瘤有较好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石能谱CT 原发性肝癌 肝转移瘤 肝脏血管瘤 70keV动脉期CT值 鉴别诊断 价值
下载PDF
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分析
12
作者 何乾文 秦建平 +3 位作者 朱结辉 盛金平 胡朝芬 顾明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1年第6期598-600,共3页
目的探讨肝动脉栓塞在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57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用平阳霉素与超液态碘化油乳剂和明胶海绵栓塞肝动脉。病灶较大的,间隔2个月再次行栓塞治疗。术后0.5~1年行CT或MRI复查。结... 目的探讨肝动脉栓塞在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57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用平阳霉素与超液态碘化油乳剂和明胶海绵栓塞肝动脉。病灶较大的,间隔2个月再次行栓塞治疗。术后0.5~1年行CT或MRI复查。结果 8例行2次栓塞,2例行3次栓塞,57例患者共栓塞69次。术后复查,病灶缩小〉50%、缩小25%~50%、缩小〈25%分别为28例、24例、5例,有效率91.2%。病灶缩小〈25%的5例,术前CT、MRI增强检查显示病灶强化不明显。结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行肝动脉栓塞疗效明显,但对于术前MRI、CT扫描增强检查增强不明显者的疗效不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动脉栓塞 介入治疗 疗效
下载PDF
肝动脉栓塞化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13
作者 王天才 张欣 +2 位作者 谌辉 李善高 梁扩寰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6期533-534,共2页
为探讨重复肝动脉化疗(TAE)对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肝脏损伤的影响,对40例经3次TAE治疗的PHC患者和25例肝血管瘤患者(经1次TAE治疗)测定治疗前后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人Ⅲ型前胶原(HpcⅢ)和Ⅳ型胶原(Ⅳ·C... 为探讨重复肝动脉化疗(TAE)对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肝脏损伤的影响,对40例经3次TAE治疗的PHC患者和25例肝血管瘤患者(经1次TAE治疗)测定治疗前后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人Ⅲ型前胶原(HpcⅢ)和Ⅳ型胶原(Ⅳ·C)的含量。结果发现第2次TAE治疗后,上述4项指标TAE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第3次TAE后升高最为明显(P<0.01)。提示重复TAE治疗常可加重PHC患者的肝损害,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栓塞 原发性 肝癌 肝硬化 药物疗法
下载PDF
经导管动脉超选择性插管栓塞治疗对肝多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临床效果及病灶直径的影响
14
作者 蒋寒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第10期29-31,共3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超选择性插管栓塞治疗对肝多发海绵状血管瘤(CHL)患者临床效果及病灶直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本院肝多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6例。对照组应用微波消融治疗,研究组应...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超选择性插管栓塞治疗对肝多发海绵状血管瘤(CHL)患者临床效果及病灶直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本院肝多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6例。对照组应用微波消融治疗,研究组应用经导管动脉超选择性插管栓塞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病灶直径、肝功能情况(AST、TBIL、ALB、AST)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病灶直径为(2.7±0.6)cm,小于对照组的(3.4±0.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89.13%)高于对照组(6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ST水平为(35.4±4.2)U/L,TBIL水平为(13.4±1.7)μmol/L,ALB水平为(43.4±5.5)g/L,ALT水平为(47.8±5.6)U/L,均低于对照组的(61.2±5.7)U/L、(17.1±1.8)μmol/L、(44.6±4.7)g/L、(93.4±11.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多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应用经导管动脉超选择性插管栓塞治疗效果理想,可以有效地缩小病灶,且对肝功能的损伤较小,治疗效果高,值得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动脉超选择性插管栓塞 肝多发海绵状血管瘤 临床疗效 病灶直径
下载PDF
药物栓塞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附33例报告)
15
作者 任翰淼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2年第6期276-277,共2页
目的 :探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动脉介入不同药物治疗的效果。材料与方法 :33例患者经B超、CT或MRI及DSA中三项检查共同诊断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分为三组分别进行了药物栓塞治疗。其一为单纯用碘化油栓塞肿瘤者 7例 ,其二为碘化油 +鱼... 目的 :探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动脉介入不同药物治疗的效果。材料与方法 :33例患者经B超、CT或MRI及DSA中三项检查共同诊断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分为三组分别进行了药物栓塞治疗。其一为单纯用碘化油栓塞肿瘤者 7例 ,其二为碘化油 +鱼肝油酸钠栓塞肿瘤后 ,加用明胶海绵栓塞肿瘤动脉近端者 7例 ,其三为碘化油 +无水酒精栓塞肿瘤者 1 9例。结果 :第一组中 3例有复发现象 ;第二组无复发 ,但瘤体缩小不显著 ;第三组栓塞完全、无复发病例 ,瘤体缩小多数明显 ,瘤体巨大伴斑痕者例外 ,但术后短期反应较明显。结论 :碘化油 +无水酒精栓塞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安全可靠、效果好 ,瘤体小者碘化油 +鱼肝油酸钠 +明胶海绵栓塞也可达到理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动脉介入 药物栓塞
下载PDF
肝动脉栓塞介入术治疗不同血供类型肝血管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6
作者 郑贝贝 任芳芳 郑莹莹 《实用癌症杂志》 2022年第12期2050-2053,共4页
目的分析富血供型、中等血供型、乏血供型对肝血管瘤经肝动脉栓塞介入术后瘤体缩小率、动脉期强化比率缩小率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不同血供类型HHC患者,富血供型30例、中等血供型30例、乏血供型30例,分别纳入富血供组、中等血供组... 目的分析富血供型、中等血供型、乏血供型对肝血管瘤经肝动脉栓塞介入术后瘤体缩小率、动脉期强化比率缩小率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不同血供类型HHC患者,富血供型30例、中等血供型30例、乏血供型30例,分别纳入富血供组、中等血供组、乏血供组。3组患者接受肝动脉栓塞介入术治疗。术后统计3组患者术后瘤体缩小、动脉期强化比率缩小率及博来霉素碘化油用量。评定临床疗效、肝功能和微循环及并发症。结果富血供组、中等血供组、乏血供组术后瘤体缩小、动脉期强化比率缩小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富血供组患者博来霉素碘化油用量均高于中等血供组、乏血供组(P<0.05)。3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28/30、25/30、26/30)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3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富血供组患者ALT、TBIL水平均低于中等血供组、乏血供组(P<0.05)。术前3组患者D-D和PT水平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富血供组患者D-二聚体(D-D)和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均低于中等血供组、乏血供组(P<0.05)。3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4/30、6/30、5/30)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动脉栓塞介入术治疗不同血供类型肝血管瘤能在保证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基础上改善患者机体微循环状态,并对富血供型患者肝功能改善最明显,建议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供类型 肝血管瘤 肝动脉栓塞介入术 瘤体缩小 动脉期强化 肝功能
下载PDF
肝血管瘤血供类型对经肝动脉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姚煜 戴峰 徐春阳 《肝脏》 2020年第6期591-594,共4页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血供类型对经肝动脉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市第二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肝血管瘤患者128例,根据患者的血供情况分成3组,分别为富血供组(43例)、中等血供组(47例)、乏血供组(38例)。所有患者均经肝...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血供类型对经肝动脉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市第二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肝血管瘤患者128例,根据患者的血供情况分成3组,分别为富血供组(43例)、中等血供组(47例)、乏血供组(38例)。所有患者均经肝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分别在术后3、6个月评估临床疗效,并记录术后6个月的瘤体缩小率、动脉期强化比率缩小率。比较3组术前及术后3 d、7 d、14 d的肝功能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水平,分析并发症情况。结果富血供组、中等血供组术后3个月的总缓解率分别为76.74%、72.34%,均显著高于乏血供组的47.37%(P<0.05)。富血供组、中等血供组术后6个月的总缓解率分别为72.09%、63.83%,均显著高于乏血供组的39.47%(P<0.05)。富血供组、中等血供组的瘤体缩小率分别为(55.62±10.05)%、(50.34±8.51)%,均显著高于乏血供组的(31.28±8.32)%(P<0.05)。富血供组、中等血供组的动脉期强化比率缩小率分别为(28.53±5.12)%、(23.64±4.87)%,均显著高于乏血供组的(17.29±5.23)%(P<0.05)。3组术后3 d、7 d的血清ALT、DBil、TBil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3组并发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乏血供者相比,富血供、中等血供者经肝动脉栓塞介入术后3、6个月的疗效更好,且瘤体缩小率与动脉期强化比率缩小率高于乏血供患者,但不同血供类型患者的肝功能、并发症未见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血管瘤 肝动脉栓塞介入术 瘤体缩小率 肝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肝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的近期疗效及对肝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丹阳 《哈尔滨医药》 2021年第5期8-10,共3页
目的研究肝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的近期疗效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确诊为肝血管瘤且在我院介入放射科接受肝动脉介入栓塞术(TAE)治疗的53例患者的临床信息。观察TAE手术成功率、治疗10d后的疗效和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前... 目的研究肝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的近期疗效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确诊为肝血管瘤且在我院介入放射科接受肝动脉介入栓塞术(TAE)治疗的53例患者的临床信息。观察TAE手术成功率、治疗10d后的疗效和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前和术后3月、6月、9月的血管瘤大小和肝功能指标。结果 TAE手术成功率为100%。治疗前肝血管瘤直径为(8.97±2.64)cm,治疗后3月、6月、9月肝血管瘤直径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10d后的总有效率为83.02%。TAE术后3d,7d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水平(TBIL)、直接胆红素水平(DBIL)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且其术后10d水平较术后3d、7d降低(P<0.05),10d与术前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E术后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间接胆红素水平(IBIL)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的近期疗效可靠,虽然短期会导致肝功能异常,但10d内可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 栓塞术 肝血管瘤 肝功能
下载PDF
三维血管成像在肝脏血管瘤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19
作者 卢伟 朱景波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11期2004-2007,共4页
目的分析CT三维血管成像在肝脏血管瘤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永煤集团总医院收治的90例肝脏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接受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研究组(45例)在接受对照组栓... 目的分析CT三维血管成像在肝脏血管瘤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永煤集团总医院收治的90例肝脏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接受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研究组(45例)在接受对照组栓塞治疗前应用CT三维血管成像,评估两组的临床疗效、定位和入路设计准确性及肝功能,并记录两组的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的定位和入路设计准确性(77.78%、82.22%)高于对照组(57.78%、55.56%)(P<0.05)。研究组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总有效率(91.11%)高于对照组(73.33%)(P<0.05),复发率(11.11%)低于对照组(28.89%)(P<0.05),并发症发生率(22.22%)稍低于对照组(2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联合CT三维血管成像可有效提高肝脏血管瘤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并改善肝功能,且术中定位及手术入路设计的准确性较高,预后良好,可为临床肝脏血管瘤的介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血管成像 肝脏血管瘤 肝动脉栓塞介入术
下载PDF
514例肝血管瘤的治疗与临床评分 被引量:24
20
作者 周成明 张金辉 +5 位作者 任伟新 赵晋明 邰沁文 曹峻 吐尔洪江·吐逊 温浩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目的 探讨肝血管瘤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提出肝血管瘤临床评分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3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14例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别施行手术切除、肝动脉栓塞术(TAE)、RF... 目的 探讨肝血管瘤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提出肝血管瘤临床评分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3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14例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别施行手术切除、肝动脉栓塞术(TAE)、RFA治疗或随访观察,观察其治疗情况,手术时间,术后1周ALT水平,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评价其临床疗效.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肿瘤直径、位置、肿瘤直径增长速度4项相关因素,提出肝血管瘤临床评分:分值≥4分者可考虑行手术治疗,对不宜或不愿行手术切除者,可考虑TAE或随访观察;分值<4分且未合并危险因素者可随访观察,合并者视患者个体情况选择个性化随访、再评估后手术切除、TAE或RFA.采用门诊及电话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6月.结果 (1)治疗情况:①手术疗效,380例患者肿瘤完整切除.195例患者症状缓解,17例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手术时间为(175±15) min,术后1周ALT为(139±14) U/L,术后住院时间为(11.5±1.4)d,术后发生并发症58例.②TAE疗效,37例患者行TAE,术后CT检查示1例患者瘤体未见强化;36例瘤体部分强化,体积缩小25% - 90%.13例患者症状缓解,10例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手术时间为(67 ± 13) min,术后1周ALT为(64±13) U/L,术后住院时间为(6.8±0.7)d,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③RFA疗效,16例患者行RFA,术后CT检查示2例患者瘤体未见强化;14例瘤体部分强化,体积缩小29%-72%.3例患者症状缓解,1例患者未缓解,手术时间为(75±26) min,术后1周ALT为(41±18) U/L,术后住院时间为(5.3±2.7)d.④随访观察情况,81例仅随访观察患者中24例症状消失,8例未缓解,49例仍无症状.20例肿瘤缓慢增大,3例因肿瘤增大迅速行手术切除,无并发症发生.(2)临床评分:分值≥4分患者176例,手术切除159例,TAE 8例,随访观察9例;分值<4分患者338例,手术切除221例,TAE29例,RFA 16例,随访观察72例.(3)随访情况: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 15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89个月,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肝血管瘤的有效方法,TAE及RFA具有创伤小的优点,但疗效欠佳,随访观察可作为暂无手术指征患者的选择.肝血管瘤临床评分可作为选择治疗方式的参考依据,但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血管瘤 肝切除术 肝动脉栓塞术 射频消融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