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Carbon Fiber Cathodes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in Microbial Fuel Cells on Ocean Floor 被引量:2
1
作者 FU Yubin LIU Yuanyuan +2 位作者 XU Qian LU Zhikai ZHANG Yelo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4年第2期257-261,共5页
Cathode activ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icrobial fuel cells on ocean floor (BMFCs). A comparison study between Rayon-based (CF-R) and PAN-based carbon fiber (CF-P) cathodes is conduct... Cathode activ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icrobial fuel cells on ocean floor (BMFCs). A comparison study between Rayon-based (CF-R) and PAN-based carbon fiber (CF-P) cathodes is conducted in the paper. The two carbon fibers were heat treated to improve cell performance (CF-R-H & CF-P-H), and were used to build a new BMFCs structure with a foamy carbon anode. The maximum power density was 112.4mWm-2 for CF-R-H, followed by 66.6mWm-2 for CF-R, 49.7 mWm-2 for CF-P-H and 21.6mWm-2 for CF-P respectively. The higher specific area and deep groove make CF-R have a better power output than with CF-P. Meanwhile, heat treatment of carbon fiber can improve cell power, nearly two-fold higher than heat treatment of plain fiber. This improvement may be due to the quinones group formation to accelerate the reduction of oxygen and electron transfer on the fiber surface in the three phase boundary after heat treatment. Compared to PAN-based carbon fiber, Rayon-based carbon fiber would be preferentially selected as cathode in novel BMFCs design due to its high surface area, low cost and higher power. The comparison research is significant for cathode material selection and cell desi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bial fuel cells on ocean floor carbon fiber cathode heat treatment power density theoretical analysis
下载PDF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Electrodes with Different Shapes and Diffusion Kinetic Analysis of Microbial Fuel Cells on Ocean Floor 被引量:3
2
作者 FU Yubin LIU Jia +3 位作者 SU Jia ZHAO Zhongkai LIU Yang XU Qia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2年第1期25-31,共7页
Microbial fuel cell(MFC) on the ocean floor is a kind of novel energy-harvesting device that can be developed to drive small instruments to work continuously.The shape of electrode has a great effect on the performanc... Microbial fuel cell(MFC) on the ocean floor is a kind of novel energy-harvesting device that can be developed to drive small instruments to work continuously.The shape of electrode has a great effe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FC.In this paper,several shapes of electrode and cell structure were designed,and their performance in MFC were compared in pairs:Mesh(cell-1) vs.flat plate(cell-2),branch(cell-3) vs.cylinder(cell-4),and forest(cell-5) vs.disk(cell-6) FC.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power densities were 16.50,14.20,19.30,15.00,14.64,and 9.95 mWm-2 for cell-1,2,3,4,5 and 6 respectively.And the corre-sponding diffusion-limited currents were 7.16,2.80,18.86,10.50,18.00,and 6.900 mA.The mesh and branch anodes showed higher power densities and much higher diffusion-limited currents than the flat plate and the cylinder anodes respectively due to the low diffusion hindrance with the former anodes.The forest cathode improved by 47% of the power density and by 161% of diffusion-limited current than the disk cathode due to the former's extended solid/liquid/gas three-phase boundary.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hape of electrode is a major parameter that determining the diffusion-limited current of an MFC,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elec-trode shape lead to the differences in cell performance.These results would be useful for MFC structure design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bial fuel cell on ocean floor electrode shape diffusion kinetics three-phase boundary power output
下载PDF
Initial Stable State of Ocean Floor Deposits
3
作者 洪振舜 石名磊 《海洋工程:英文版》 EI 2004年第3期469-476,共8页
Extensive oedometer tests and physical tests have been conducted on remolded and reconstituted marine soils with different initial water contents and liquid limits. The oedometer test data can be well fitted with a st... Extensive oedometer tests and physical tests have been conducted on remolded and reconstituted marine soils with different initial water contents and liquid limits. The oedometer test data can be well fitted with a straight line in the bilogarithmic ln(1+ e ) ~ lg p plot. The initial effective stress corresponding to the initial void ratio is determined by extrapolation of the bilogarithmic compression line. This new way of extrapolating oedometer test data to the initial void ratio overcomes the difficulty of measuring the residual effective stress of soils in the remolded state. The initial stable compression line of ocean floor deposits under different deposition environments corresponds to the compression line at the sensitivity equal to one. This initial stable compression line obtained in this study is consistent with the available compression line at the sensitivity equal to one which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 of remolded undrained strength and the theoretical concept of Cam clay critical state l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itial effective stress initial stable state initial void ratio interpretation of oedometer test data normalized initial void ratio ocean floor deposits sensitivity equal to one
下载PDF
海底氢气成藏模式与全球分布
4
作者 索艳慧 姜兆霞 +1 位作者 李三忠 吴立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5-182,共8页
氢能是一种清洁、高效、零碳的顶极能源。天然氢的形成和运聚与板块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地球作为整个太阳系已知唯一发育有板块构造和表面存在液态水的岩质星球,具备地球脱气、蛇纹岩水岩反应、水辐射分解等独特的地质生氢路径。占据现... 氢能是一种清洁、高效、零碳的顶极能源。天然氢的形成和运聚与板块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地球作为整个太阳系已知唯一发育有板块构造和表面存在液态水的岩质星球,具备地球脱气、蛇纹岩水岩反应、水辐射分解等独特的地质生氢路径。占据现今地球表面面积2/3的海底,发育洋壳甚至有地幔物质的直接剥露,具备蛇纹石化形成天然氢的巨大潜力。海底天然氢有沿微板块边界的大量氢气产出机制和海底裂缝导致的海底渗透型的另类机制,现今海底微板块边界、洋底高原、海底裂隙系统、沿超慢速-慢速洋中脊和非火山型被动陆缘出露的微幔块都是寻找天然氢的有利目标,南海东北陆缘的“陆壳裂洞”也十分值得关注。由于不同构造环境的天然氢的形成和储存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天然氢在生成、运移和存储等方面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因此难以建立一套统一的氢气成藏模式,也无法精准确定潜在资源量。已有的氢气显示和预测的有利生氢场所,能否成藏、成藏机制如何以及如何开发利用,也依然是未来需要探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氢气藏 成藏模式 蛇纹石化 微板块 热液系统 海底裂隙
下载PDF
典型水深与海底介质条件下的OBC/OBN多分量地震数据波型特征
5
作者 王腾飞 刘学义 程玖兵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60,共16页
海底电缆或海底节点(OBC/OBN)多分量地震是开展海上复杂油气藏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地震波与自由表面及海底界面的互相作用,海底多分量地震记录中波型成分十分复杂。调查其中各类信号与噪声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可为后续数据处理与... 海底电缆或海底节点(OBC/OBN)多分量地震是开展海上复杂油气藏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地震波与自由表面及海底界面的互相作用,海底多分量地震记录中波型成分十分复杂。调查其中各类信号与噪声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可为后续数据处理与解释提供关键依据。针对海底多分量地震观测条件下潜在的波场信号,按照不同水深与典型海底沉积物性质构建代表性的弹性参数模型,利用谱元法合成OBC/OBN多分量地震记录,分析各类波型成分的表现特征,揭示水深和海底介质特性对波场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的影响。通过与东海浅水区和南海深水区海底地震仪(OBS)采集的实际地震数据的对比分析,确认了水深与海底介质条件对表面多次波与海底界面波的调控机理,为海底多分量地震数据处理方法研究与技术应用提供有益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多分量地震 海底界面效应 P-S模式耦合 自由表面多次波 海底地震仪 OBC/OBN
下载PDF
寻找消失的大陆 被引量:19
6
作者 任纪舜 徐芹芹 +1 位作者 赵磊 朱俊宾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69-989,共21页
已发表的大量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和海底钻探文献资料表明,现今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的不同部位——海底高原、深海平原、海沟、转换断层以至大洋中脊都可以找到大陆残块或大陆壳的痕迹。值得注意的是,大洋盆地中已经发现的大陆残... 已发表的大量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和海底钻探文献资料表明,现今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的不同部位——海底高原、深海平原、海沟、转换断层以至大洋中脊都可以找到大陆残块或大陆壳的痕迹。值得注意的是,大洋盆地中已经发现的大陆残块,在全球磁异常图上,大多位于南美洲、非洲、欧洲、南极洲、大洋洲的大陆磁异常带向相邻大洋盆地延伸部分,二者互相印证。这说明,具有大陆磁异常特征的这部分大洋盆地的基底具有大陆壳的性质,这是否意味着现代大洋的相当一部分深海盆地并不是以典型的大洋地壳,而是以大陆属性的地壳为基底的。然而,在世界地质图上,这些深海盆地的底多被以海底磁异常条带为基础的海底扩张模型解释为白垩纪的大洋地壳。这就不得不使我们对根据Vine—Matthews假说建立的海底扩张模型产生质疑。基于上述事实,我们认为,在大地构造研究中,不仅要在各时代的造山带中寻找消失的大洋,而且要在各个时期的海洋中寻找消失的大陆,才能更准确地进行古构造一古地理再造,还原各地史时期大地构造的真实面貌。我们认为,大陆经裂谷作用转化为大洋,大洋经造山作用转化为大陆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地球各层圈之间,特别是壳幔之间的物理、化学作用。因此,大地构造研究必须从全球整体出发,注意物质水平运动的同时,还要更加注意研究壳与幔、幔与核,以及壳、幔、核的不同层次之间能量的转换和物质转化过程,才能对大陆与大洋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作出正确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 大洋 磁异常 海底扩张 海底高原 消失的大陆
下载PDF
洋底富钴结壳的开采方法 被引量:8
7
作者 梁平 石海林 +1 位作者 崔波 朱敏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20-22,共3页
在收集了大量洋底富钴结壳开发资料的基础上 ,详细介绍了日本进行的CLB(连续绳斗 )法开采试验。重点介绍了美国富钴结壳矿床开采系统方案 ,包括采矿机切割头、水力吸矿、行走机构的设计、软管。
关键词 富钴结壳 海底采矿 CLB法 EIS法 连续绳斗法 采矿机
下载PDF
如何判定俯冲增生杂岩中的高度肢解的洋底高原-海山系统 被引量:3
8
作者 肖庆辉 刘勇 +4 位作者 程杨 邱瑞照 范玉须 裴斐 杨斌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2-162,共11页
巨型洋底高原或海山系统到达俯冲带发生俯冲以后会在俯冲过程中发生肢解,在增生杂岩带中形成面目全非的小型洋底高原-海山系统的断块或碎片,使得在增生杂岩带中识别古老洋底高原-海山系统变得十分困难。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洋板块地层... 巨型洋底高原或海山系统到达俯冲带发生俯冲以后会在俯冲过程中发生肢解,在增生杂岩带中形成面目全非的小型洋底高原-海山系统的断块或碎片,使得在增生杂岩带中识别古老洋底高原-海山系统变得十分困难。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洋板块地层、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联合研究的新方法及其识别标志,重新审定增生杂岩中洋底高原或海山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板块地质 俯冲增生杂岩带 洋底高原 海山
下载PDF
海底火山喷发引发厄尔尼诺事件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9
9
作者 刘厚赞 刘辉 俞永强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602-610,共9页
在东北太平洋海底火山实际位置,模仿实际火山喷发所产生的地热通量,对IAP海-气耦合模式进行了强迫作用下积分试验。积分结果表明:海底火山溢流所产生的热能通过海洋对流影响表层海温,深层扩散极少;模拟出类似1986~198... 在东北太平洋海底火山实际位置,模仿实际火山喷发所产生的地热通量,对IAP海-气耦合模式进行了强迫作用下积分试验。积分结果表明:海底火山溢流所产生的热能通过海洋对流影响表层海温,深层扩散极少;模拟出类似1986~1987年和1991~1992年厄尔尼诺事件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火山 厄尔尼诺事件 数值模拟 海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华北新元古界下马岭组富有机质层段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初探 被引量:32
10
作者 陈践发 孙省利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10-114,共5页
华北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下马岭组是我国华北地区从元古界到下古生界海相沉积有机质相对富集的沉积层段,其有机质含量最高达16%以上。对下马岭组富有机质层段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机质含量的系统分析表明:该组富有机质泥质岩的SiO2含... 华北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下马岭组是我国华北地区从元古界到下古生界海相沉积有机质相对富集的沉积层段,其有机质含量最高达16%以上。对下马岭组富有机质层段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机质含量的系统分析表明:该组富有机质泥质岩的SiO2含量明显高于贫有机质的泥质岩,且SiO2含量与TOC成正相关关系、与TiO2(指示陆源物质加入)的含量成反比关系,Si/(Si+Al+Fe)值与TOC具正相关关系;同时,在富有机质层段中与海底热水流体活动有关的P、Cu、Zn、Co、Ni、V等元素明显富集,Ba/Sr值远远大于1。认为下马岭组富有机质层段沉积时可能存在海底热水活动;海底热水活动一方面可能为生物的繁衍提供了大量的N、P、K、SiO2等营养物质,另一方面可能为生物的繁荣茂盛提供了能量,从而造成海底热水流体活动区沉积层段中有机质明显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元素分布 有机质含量 海底热水流体 华北新元古界
下载PDF
南海西北次海扩张时代和洋壳性质:沉积地层及重磁依据 被引量:9
11
作者 魏喜 祝永军 +4 位作者 陈亦寒 胡礼国 武金云 姜建群 李振远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83-388,共6页
利用沉积地层被动超覆和基底重磁异常特征对南海西北次海形成时代和洋壳性质进行了探讨。推断南海西北次海初始扩张时间为早渐新世,结束扩张时间为晚渐新世早期。地层变形、被动超覆特征、洋壳基底形态及对称性特点反映出两期洋壳扩张... 利用沉积地层被动超覆和基底重磁异常特征对南海西北次海形成时代和洋壳性质进行了探讨。推断南海西北次海初始扩张时间为早渐新世,结束扩张时间为晚渐新世早期。地层变形、被动超覆特征、洋壳基底形态及对称性特点反映出两期洋壳扩张事件。第一期发生在早渐新世。由于洋壳扩张,上始新统被拉断,在洋壳边界处上始新统突然终止现象明显。受洋壳横向扩张推挤和纵向沉降作用影响,上始新统明显变形,并向扩张中心倾覆。第二期洋壳扩张发生在晚渐新世早期。该期洋壳扩张持续时间短,扩张幅度小,下渐新统被拉开的距离有限。由于南海西北次海形成期间不同部位地壳伸展减薄程度不同,南海西北次海洋壳基底呈北东部较宽,向南西方向变窄,并逐渐尖灭的不规则三角形。根据盆地边缘上始新统向海盆中心方向的断点/线和重磁异常资料,推测西北次海南西侧洋壳边界位于海盆基底坡角处附近,洋壳较窄;而北东侧洋壳边界位于海底坡角处附近,洋壳相对较宽。另外,重磁异常表明,在洋壳基底中有陆壳残留块体存在。上述这些现象说明南海西北次海在洋壳萌芽阶段就先天夭折,停止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壳性质 扩张时代 重磁异常 沉积地层 南海西北次海
下载PDF
论大宝山矿床成因 被引量:6
12
作者 姚德贤 曾令初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3期91-100,共10页
通过对大宝山矿区各矿床产出的地质环境、矿体产状、矿石类型和结构构造、矿石稳定同位素特征、稀土元素特征、成矿温度等方面的研究,论证矿区的成矿历史分2个成矿期、4个成矿阶段,即中泥盆世多金属成矿期的铜铅锌银硫化物成矿阶段... 通过对大宝山矿区各矿床产出的地质环境、矿体产状、矿石类型和结构构造、矿石稳定同位素特征、稀土元素特征、成矿温度等方面的研究,论证矿区的成矿历史分2个成矿期、4个成矿阶段,即中泥盆世多金属成矿期的铜铅锌银硫化物成矿阶段、菱铁矿成矿阶段;早白垩世铁钼钨成矿期的铁钨成矿阶段、用钨成矿阶段,各阶段均有各自的成矿地质环境和成矿方式,构成一个在空间上关系密切,成因上有一定联系,时间上差别明显的矿床系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热液 矿浆 矿床系列 矿床成因
下载PDF
滇西南曼信夭折堆积岩的确认及其意义 被引量:6
13
作者 朱勤文 张双全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3,共3页
产于滇西南孟连曼信的苦橄岩,前人定为苦橄玢岩岩脉。经研究发现该苦橄岩普遍发育堆积结构,同时又普遍发育枕状构造且基质具淬火结构,并且与石炭纪洋脊型—准洋脊型玄武岩具有成因演化关系。这表明该苦橄岩不是岩脉,而是水下喷出相... 产于滇西南孟连曼信的苦橄岩,前人定为苦橄玢岩岩脉。经研究发现该苦橄岩普遍发育堆积结构,同时又普遍发育枕状构造且基质具淬火结构,并且与石炭纪洋脊型—准洋脊型玄武岩具有成因演化关系。这表明该苦橄岩不是岩脉,而是水下喷出相的夭折堆积岩,是因洋底扩张速度改变而导致岩浆房状态改变的结果,这也为澜沧江洋的扩张作用提供了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积岩 滇西南 洋脊型玄武岩 洋底扩张
下载PDF
海底地磁观测技术方法研究和展望 被引量:7
14
作者 罗玉芬 潘飞儒 +1 位作者 徐行 何其武 《华南地震》 2017年第3期63-68,共6页
回顾了国内外地磁观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剖析了各类海底地磁观测技术及相关的辅助技术和关键技术,在结合分析现今海洋科学、资源勘探、国防军事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应用研究中的技术需求的基础上,对海底地磁观测技术在各领域中的应用做了探... 回顾了国内外地磁观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剖析了各类海底地磁观测技术及相关的辅助技术和关键技术,在结合分析现今海洋科学、资源勘探、国防军事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应用研究中的技术需求的基础上,对海底地磁观测技术在各领域中的应用做了探讨。指出今后海底地磁观测技术发展和方法研究的方向应重视日益增长的需求分析,加强海底地磁观测技术装备的研发,积极开展相关的技术方法研究,拓宽海洋地磁学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 观测 海底 总场磁力仪 矢量磁力仪
下载PDF
深海海洋动力环境原位实时监测系统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海燕 李欣 +2 位作者 李康 宋忠强 李培良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1-227,共7页
针对海底观测网中海洋动力环境参数的长期实时监测问题,研究和设计了深海海洋动力环境原位实时监测系统。该系统采用温盐深仪(电导率、温度、深度(CTD)测量系统)、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DV)、浊度传感器和溶... 针对海底观测网中海洋动力环境参数的长期实时监测问题,研究和设计了深海海洋动力环境原位实时监测系统。该系统采用温盐深仪(电导率、温度、深度(CTD)测量系统)、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DV)、浊度传感器和溶解氧传感器等海洋仪器作为数据采集设备,搭建了以嵌入式ARM内核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硬件平台,基于Linux操作系统设计了长期实时监测软件。该深海海洋动力环境原位实时监测系统于2011年4月至10月,在美国蒙特利海湾在接入海底观测试验网——蒙特利加速研究系统(MARS)下连续运行187天,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长期稳定地实时获取海洋动力环境原位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观测网 海洋动力环境 原位实时监测 嵌入式系统 LINUX
下载PDF
海底热液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点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弘 朱本铎 崔兆国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9-84,共6页
海底热液矿床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科学意义。其产出构造背景包括洋中脊、弧后扩张中心及板内热点处。处于不同构造环境的热液矿床具有不同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点。系统总结了海底热液矿床产出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点,主要包括热液矿床产... 海底热液矿床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科学意义。其产出构造背景包括洋中脊、弧后扩张中心及板内热点处。处于不同构造环境的热液矿床具有不同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点。系统总结了海底热液矿床产出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点,主要包括热液矿床产出的构造背景、围岩类型、矿区的矿物及矿物组合特点以及不同热液区矿床的元素组成、稀土和硫同位素特点等,对各构造环境中热液矿床的特点进行了对比,指出不同热液区热液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点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所处构造环境的不同和扩张速率的差异。文章最后提出了今后应着重研究的几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热液矿床 构造背景 大洋中脊 弧后扩张中心 扩张速率
下载PDF
樟脑磺酸掺杂聚苯胺复合阳极在海底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赵仲凯 付玉彬 +3 位作者 宰学荣 徐谦 李魁忠 刘佳 《材料开发与应用》 CAS 2011年第4期33-37,45,共6页
制备了一种樟脑磺酸掺杂聚苯胺(PANI-(D-CSA))新型复合阳极,研究了其最佳配比,并在海底微生物燃料电池(BMFC)中测定其电化学性能。采用XRD衍射、热失重对聚苯胺阳极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PANI-(D-CSA)为部分结晶,热稳定性较好... 制备了一种樟脑磺酸掺杂聚苯胺(PANI-(D-CSA))新型复合阳极,研究了其最佳配比,并在海底微生物燃料电池(BMFC)中测定其电化学性能。采用XRD衍射、热失重对聚苯胺阳极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PANI-(D-CSA)为部分结晶,热稳定性较好。性能测试表明,PANI-(D-CSA)质量分数为50%时复合阳极具有最小的内阻,最低的阳极极化曲线斜率,同时电池的输出功率密度显著提高,最大输出功率密度达到233.9 mW/m2,是BMFC-石墨阳极的3.7倍。这种新型复合阳极有望应用在BMFC中以得到较高的输出功率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脑磺酸掺杂聚苯胺 复合阳极 电化学性能 海底微生物燃料电池
下载PDF
热点作用背景下的洋中脊跃迁和扩展作用:印度洋盆地张开过程探讨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江海 张华添 +1 位作者 李洪林 刘仲兰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4-80,共7页
在《印度洋底大地构造图》的基础上,分析了印度洋盆构造格局和洋盆演化重大事件序列,并从印度洋盆初始裂解机制、扩张中心跃迁与热点作用、洋中脊扩展作用等方面讨论了印度洋盆的张开过程,提出以下几点认识:(1)现今印度洋洋中脊可分为... 在《印度洋底大地构造图》的基础上,分析了印度洋盆构造格局和洋盆演化重大事件序列,并从印度洋盆初始裂解机制、扩张中心跃迁与热点作用、洋中脊扩展作用等方面讨论了印度洋盆的张开过程,提出以下几点认识:(1)现今印度洋洋中脊可分为两个系统:东南印度洋中脊-中印度洋中脊-卡斯伯格洋脊系统(东支)和西南印度洋中脊系统(西支),前者是太平洋洋中脊扩展作用的产物,后者是太平洋-东南印度洋中脊与大西洋中脊之间构造调节的产物;(2)印度洋盆最初裂解受地幔柱垂向挤压-水平伸展作用控制,沿前寒武造山带等地壳薄弱带发育;(3)印度洋盆经历两次扩张中心的跃迁,其趋向性跃迁方向与热点相对板块的运动方向具有一致性,显示两者存在内在联系。(4)大西洋和太平洋洋中脊在印度洋交汇,于古近纪连通,末端伴随陆块持续发生碎裂化、裂解化,可称为鱼尾构造模式,表明印度洋盆衔接和调节了三大洋盆的发育和演化过程,具有全球洋盆枢纽的关键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洋盆张开 洋中脊跃迁 洋中脊扩展 热点作用 构造格局 构造演化 鱼尾构造模式
下载PDF
钦杭结合带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规律 被引量:61
19
作者 周永章 李兴远 +5 位作者 郑义 沈文杰 何俊国 虞鹏鹏 牛佳 曾长育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67-681,共15页
钦杭成矿带是钦州湾-杭州湾成矿带的简称,具有矿床规模大、矿床分布密集、矿床类型齐全、伴生组分多样的显著特点,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规划的全国重点成矿区带。钦杭成矿带又称为钦杭(构造)结合带,大地构造位置对应于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的... 钦杭成矿带是钦州湾-杭州湾成矿带的简称,具有矿床规模大、矿床分布密集、矿床类型齐全、伴生组分多样的显著特点,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规划的全国重点成矿区带。钦杭成矿带又称为钦杭(构造)结合带,大地构造位置对应于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的接合带。研究显示,钦杭带是一条古老俯冲带。它在古生代仍存在洋壳,属于洋陆俯冲体系。中生代构造转换是一个重要的地质事件,它使钦杭带由特提斯构造域卷入到西太平洋构造域中,大地构造性质从华夏和扬子板块之间的板块构造机制为主,转为陆内岩石圈拉张伸展构造环境,并产生巨大的地质效应,最突出的是燕山期岩浆的大规模活动以及成矿作用的大爆发。燕山期花岗岩存在确切的幔源端元信息,幔源物质参与了许多矿床的形成,并为最近钨多金属矿床北拓找矿所验证。钦杭结合带是重要的斑岩铜(钼)矿带,斑岩铜(钼)矿在钦杭结合带北、中、南三段均有产出,它们的主成岩成矿年龄是燕山期,但带有古老俯冲带岛弧体系的基因。钦杭带也是一条古海洋喷流热水沉积矿床密集分布带,VMS型铜多金属矿床和SEDEX型铅锌多金属矿床发育。钦杭带是一条古老俯冲带改造成矿带,古老俯冲带经燕山期改造/叠加成矿是钦杭成矿带的重要成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杭结合带(成矿带) 华夏板块 古老俯冲带 中生带构造转换地质事件 燕山期成矿大爆 斑岩铜(钼)矿 喷流热水沉积矿床 改造/叠加成矿作用
下载PDF
中国海与现代科学技术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光鼎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97年第4期1-26,共26页
中国既是一个大陆国家又是一个海洋国家.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与6500多个岛屿如同陆地资源一样为中国人民提供了舟辑之便与渔盐之利,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经过10年的讨论于1982年4月通过《联合国海洋公约》这为利用国际法维护我... 中国既是一个大陆国家又是一个海洋国家.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与6500多个岛屿如同陆地资源一样为中国人民提供了舟辑之便与渔盐之利,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经过10年的讨论于1982年4月通过《联合国海洋公约》这为利用国际法维护我国的海洋主权与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要求中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确定中国海的环境、资源,以及有关的条法与国际关系史,为海域划界提出可靠的资料与方案.海洋空间包括水层一大气层在气水界面的相互作用,海洋洋底的水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海洋还是现代地球科学的发祥地与实验场,板块构造学说就诞生在海洋.海洋还包括几乎所有现代已发现的资源,并有其自己的独特之处海洋环境与航海交通以及任何开展作业有关,要求全天侯进行监测航海的导航定位经历了指南针、磁罗经与电罗经、子午仪卫星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海洋环境监测包括海洋大气要素。物理海洋要素、海洋污染要素各种传感器的制作是海洋监测系统的关键.海底地形地貌通过地球物理高新技术实现,大洋底具独特的地貌特征与多金属结核.海底地质结构与大陆明显不同;大陆架上赋存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应用现代地球物理的重力、磁法、地震、测井资料是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基础.开发中国海势必发展或为一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 海洋环境监测 海底地形 大陆架 油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