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pileptic brain network mechanisms and neuroimaging techniques for the brain network
1
作者 Yi Guo Zhonghua Lin +1 位作者 Zhen Fan Xin Tia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2期2637-2648,共12页
Epilepsy can be defined as a dysfunction of the brain network,and each type of epilepsy involves different brain-network changes that are implicated diffe rently in the control and propagation of interictal or ictal d... Epilepsy can be defined as a dysfunction of the brain network,and each type of epilepsy involves different brain-network changes that are implicated diffe rently in the control and propagation of interictal or ictal discharges.Gaining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brain network alterations can help u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of epilepsy and pave the way for brain network-based precise therapeutic approaches in clinical practice.An increasing number of advanced neuroimaging techniques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techniques such as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based fiber tra ctography,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based fiber tractography,fiber ball imagingbased tra ctography,electroencephalography,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agnetoencephalography,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molecular imaging,and functional ultrasound imaging have been extensively used to delineate epileptic networks.In this review,we summarize the relevant neuroimaging and neuroelectrophysiological techniques for assessing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brain networks in patients with epilepsy,and extensively analyze the imaging mechanisms,advantages,limitations,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ranges of each technique.A greater focus on emerging advanced technologies,new data analysis software,a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techniques,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ersonalized virtual epilepsy models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brain network mechanisms of epilepsy and make surgical deci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physiological techniques EPILEPSY functional brain network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machine leaning molecular imaging neuroimaging techniques structural brain network virtual epileptic models
下载PDF
Effects of 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Ⅱ Inhibitor,KN-93,on Electrophysiological Features of Rabbit Hypertrophic Cardiac Myocytes 被引量:2
2
作者 柯俊 陈锋 +6 位作者 张存泰 肖幸 涂晶 戴木森 王晓萍 陈兵 陈敏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2年第4期485-489,共5页
Cardiac hypertrophy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linical settings and the 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and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re closely related.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 Cardiac hypertrophy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linical settings and the 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and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re closely related.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the 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CaMK) Ⅱ inhibitor,KN-93,on L-type calcium current(I Ca,L) and 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s(EADs) in hypertrophic cardiomyocytes.A rabbit model of myocardial hypertrophy was constructed through abdominal aortic coarctation(LVH group).The control group(sham group) received a sham operation,in which the abdominal aortic was dissected but not coarcted.Eight weeks later,the degree of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 was evaluated using echocardiography.Individual cardiomyocyte was isolated through collagenase digestion.Action potentials(APs) and I Ca,L were recorded using the perforated patch clamp technique.APs were recorded under current clamp conditions and I Ca,L was recorded under voltage clamp conditions.The incidence of EADs and I ca,L in the hypertrophic cardiomyocytes were observe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low potassium(2 mmol/L),low magnesium(0.25 mmol/L) Tyrode’s solution perfusion,and slow frequency(0.25-0.5 Hz) electrical stimulation.The incidence of EADs and I ca,L in the hypertrophic cardiomyocytes were also evaluated after treatment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KN-92(KN-92 group) and KN-93(KN-93 group).Eight weeks later,the model was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Under the conditions of low potassium,low magnesium Tyrode’s solution perfusion,and slow frequency electrical stimulation,the incidence of EADs was 0/12,11/12,10/12,and 5/12 in sham group,LVH group,KN-92 group(0.5 μmol/L),and KN-93 group(0.5 μmol/L),respectively.When the drug concentration was increased to 1 μmol/L in KN-92 group and KN-93 group,the incidence of EADs was 10/12 and 2/12,respectively.At 0 mV,the current density was 6.7±1.0 and 6.3±0.7 PA·PF-1 in LVH group and sham group,respectively(P>0.05,n=12).When the drug concentration was 0.5 μmol/L in KN-92 and KN-93 groups,the peak I Ca,L at 0 mV was decreased by(9.4±2.8)% and(10.5±3.0)% in the hypertrophic cardiomyocytes of the two groups,respectively(P>0.05,n=12).When the drug concentration was increased to 1 μmol/L,the peak I Ca,L values were lowered by(13.4±3.7)% and(40±4.9)%,respectively(P<0.01,n=12).KN-93,a specific inhibitor of CaMKII,can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occurrence of EADs in hypertrophic cardiomyocytes partially by suppressing I Ca,L,which may be the main action mechanism of KN-93 antagonizing the occurrence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in hypertrophic myocardi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KN-93 myocardial hypertrophy electrophysiologY perforated patch recording techniques
下载PDF
Utility of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ies to predict arrhythmic events 被引量:1
3
作者 Gabriela Hilfiker Andreas W Schoenenberger +1 位作者 Paul Erne Richard Kobza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15年第6期344-350,共7页
AIM:To evaluate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electrophysiological stimulation(EPS) in the risk stratification for tachyarrhythmic events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SCD).METHODS:We conducted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ana... AIM:To evaluate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electrophysiological stimulation(EPS) in the risk stratification for tachyarrhythmic events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SCD).METHODS:We conducted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analyzed the long-term follow-up of 265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rogrammed ventricular stimulation at the Luzerner Kantonsspital(Lucerne,Switzerland) between October 2003 and April 2012. Patients underwent EPS for SCD risk evaluation because of 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heart disease and/or electrical conduction abnormality and/or after syncope/cardiac arrest. EPS was considered abnormal,if a sustaine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 was inducible. The primary endpoint of the study was SCD or,in implanted patients,adequate ICD-activation.RESULTS:During EPS,sustained VT was induced in 125 patients(47.2%) and non-sustained VT in 60 patients(22.6%); in 80 patients(30.2%) no arrhythmia could be induced. In our cohort,153 patients(57.7%) underwent ICD implantation after the EPS. During follow-up(mean duration 4.8 ± 2.3 years),a primary endpoint event occurred in 49 patients(18.5%). 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 was 0.593(95%CI:0.515-0.670) for a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 < 35% and 0.636(95%CI:0.563-0.709) for inducible sustained VT during EPS. The AUROC of EPS was higher in the subgroup of patients with LVEF ≥ 35%(0.681,95%CI:0.578-0.785).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both,sustained VT during EPS(HR:2.26,95%CI:1.22-4.19,P = 0.009) and LVEF < 35%(HR:2.00,95%CI:1.13-3.54,P = 0.018) we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primary endpoint events.CONCLUSION:EPS provides a benefit in risk stratificationfor future tachyarrhythmic events and SCD and should especially be considered in patients with LVEF ≥ 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physiologic techniques CARDIAC ARRHYTHMIA SUDDEN CARDIAC DEATH
下载PDF
电生理适宜技术在经皮肾镜围术期快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4
作者 李龙凤 晏致霞 +2 位作者 彭恬 邹晓峰 张国玺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8-91,共4页
目的:探讨电生理适宜技术在经皮肾镜围术期快速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6月200例行经皮肾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干预方式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电生理适宜... 目的:探讨电生理适宜技术在经皮肾镜围术期快速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6月200例行经皮肾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干预方式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电生理适宜技术低频电刺激干预。比较2组不同时间VAS评分及术后疼痛评分、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结果:2组术后第1次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6);观察组术后第2次、第3次、第4次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01);观察组术后首次通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01);2组术后第1次听诊肠鸣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7),观察组术后第2次听诊肠鸣音次数较对照组多(P<0.001);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P=0.010)。结论:电生理适宜技术能有效预防术后切口疼痛,术后能做到早期下床活动,促进患者早日通气排便,预防术后腹胀的发生,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适宜技术 肾切开取石术 经皮 围手术期 术后加速康复 低频 刺激
下载PDF
B超引导下股静脉穿刺技术在心脏电生理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5
作者 吕游 蒋瑞辉 +2 位作者 种甲 施海峰 相仕涛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528-530,共3页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股静脉穿刺在心脏电生理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期间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手术患者194例。其中94例应用实时超声引导下股静脉穿刺方法,定义为超声组;100例应用解剖定位股静脉穿刺...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股静脉穿刺在心脏电生理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期间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手术患者194例。其中94例应用实时超声引导下股静脉穿刺方法,定义为超声组;100例应用解剖定位股静脉穿刺法,定义为对照组。结果超声组较对照组的每次穿刺时间[(8.1±2.6)min比(4.6±1.4)min,P<0.05]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声组误穿动脉总次数3次,对照组误穿刺动脉总数11次(P<0.05)。2种方法的穿刺成功率(97.9%比91.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声组无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发生,对照组发生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各1例,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股静脉穿刺术可以为心脏电生理手术提供更安全的保障,减少组织血肿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术 电生理学技术 心脏 超声检查 介入性 股静脉
下载PDF
昼夜节律紊乱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电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聂鹂庆 刘旨浩 +3 位作者 矫鹂莹 张嵩 王宇虹 江洪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昼夜节律紊乱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脏电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1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昼夜紊乱组(缺血再灌注+昼夜节律紊乱),每组5只。所有大鼠饲养于12 h:12 h光照黑暗循环的环境中,其中... 目的探讨昼夜节律紊乱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脏电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1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昼夜紊乱组(缺血再灌注+昼夜节律紊乱),每组5只。所有大鼠饲养于12 h:12 h光照黑暗循环的环境中,其中昼夜紊乱组于术前给予24 h持续光照干预1周。缺血再灌注组和昼夜紊乱组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24 h后记录各组大鼠心电图,分析心率变异性[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和LF/HF比值]、PR间期、QRS波群时限和QT间期,测量左心室有效不应期。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PR间期、QRS波群时限、QT间期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昼夜紊乱组PR间期、QRS波群时限、QT间期明显延长[(55.69±2.11)ms vs(48.73±2.55)ms,(40.45±3.89)ms vs(31.38±5.14)ms,(70.49±4.58)ms vs(60.72±4.87)ms,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左心室心尖部、左心室心中部和左心室心底部的有效不应期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昼夜紊乱组左心室心尖部、左心室心中部和左心室心底部的有效不应期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LF、LF/HF比值明显升高,HF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昼夜紊乱组LF、LF/HF比值明显升高,HF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昼夜节律紊乱可加重缺血再灌注后心电生理的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节律 心肌缺血 心肌再灌注损伤 电生理学技术 心脏 自主神经系统
下载PDF
食管调搏终止心外科术后心房扑动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赵少锋 陈元禄 +2 位作者 陈庆华 高静 崔壮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45-1249,共5页
目的 探讨经食管心房调搏(TEAP)终止心外科术后心房扑动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单中心心脏外科术后5 d内发生心房扑动的患者298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胺碘酮治疗(对照)组150例和TEAP治疗(观察)组148例,分析2组心房内径和手术相关... 目的 探讨经食管心房调搏(TEAP)终止心外科术后心房扑动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单中心心脏外科术后5 d内发生心房扑动的患者298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胺碘酮治疗(对照)组150例和TEAP治疗(观察)组148例,分析2组心房内径和手术相关指标差异,以及有效率、不良反应、术后6个月的复发率等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TEAP终止房扑疗效的因素。结果 2组心房内径及手术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增加(47.3%vs. 83.8%,P<0.05),2组不良反应、住院期间病死率、术后6个月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较大的左房前后径(OR=1.156,95%CI:1.066~1.255)、连续刺激终止方式(OR=6.019,95%CI:1.911~18.953)是TEAP治疗房扑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EAP终止心脏外科术后心房扑动疗效可靠,刺激方式建议采用递增刺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外科手术 心房扑动 电生理学技术 心脏 危险因素 方案评价
下载PDF
基于中医经络理论电生理技术联合腕踝针治疗前列腺癌术后的临床研究
8
作者 方乾元 徐敏 +7 位作者 祁凌艺 郁超 梁世杰 陶菁 何晓锋 赵友康 尹仁武 陈凯旻 《中国性科学》 2023年第4期97-102,共6页
目的研究经络电生理技术联合腕踝针对前列腺癌术后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08例前列腺癌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54例。对照组予以经络... 目的研究经络电生理技术联合腕踝针对前列腺癌术后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08例前列腺癌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54例。对照组予以经络理论电生理治疗(低频神经肌肉治疗仪);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腕踝针疗法。干预前后,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制定的第3版EORTC生命质量核心量表(QLQ-C30)、EORTC生命质量前列腺癌特异模块量表(QLQ-PR25)、NRS疼痛数字评分法(NRS)、红外热成像对两组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干预后,对照组总体健康状况、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疼痛、尿路症状及NRS评分优于干预前,下腹部平均温度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治疗组总体健康状况、各功能领域、疼痛、失眠、便秘、尿路症状、肠道症状及NRS评分优于干预前,下腹部平均温度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治疗组疼痛、失眠、便秘、尿路症状、肠道症状、NRS评分、下腹部平均温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腕踝针联合经络电生理技术有助于改善前列腺癌术后患者的疼痛、失眠、便秘、尿路及肠道症状,并可改善局部代谢和循环,显著提高总体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踝针 经络理论电生理技术 前列腺癌 术后 生命质量 预后评价
下载PDF
α-芋螺毒素LvIA第11位氨基酸的新突变体合成及其靶点活性
9
作者 李浩楠 杨奕帅 +2 位作者 长孙东亭 朱晓鹏 罗素兰 《热带生物学报》 2023年第1期1-7,共7页
为了进一步探究第11位氨基酸的性质对LvIA靶点结合活性的影响,设计了LvIA的2个新型突变体[D11R]LvIA和[D11H]LvIA,即用2个碱性氨基酸-精氨酸(R)和组氨酸(H)分别替换原来的酸性氨基酸D。先人工合成了这2个新突变体的线性肽,然后采用2步... 为了进一步探究第11位氨基酸的性质对LvIA靶点结合活性的影响,设计了LvIA的2个新型突变体[D11R]LvIA和[D11H]LvIA,即用2个碱性氨基酸-精氨酸(R)和组氨酸(H)分别替换原来的酸性氨基酸D。先人工合成了这2个新突变体的线性肽,然后采用2步氧化法进行折叠,以获得在第1位和第3位半胱氨酸(Cys 1~3)、第2位和第4位半胱氨酸(Cys 2~4)之间定点连接形成二硫键。经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和质谱鉴定,合成了含有Cys(1~3, 2~4)二硫键连接方式的多肽,其分子质量正确,纯度在95%以上。利用双电极电压钳电生理学技术对这2种突变体与α3β2 nAChR的结合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当该位点的氨基酸性质由酸性转换为碱性后,对LvIA的活性影响巨大,直接导致对α3β2 nAChR的阻断活性丧失。[D11R]LvIA和[D11H]LvIA的活性与野生型LvIA相比分别降低了574.38%和408.62%。由此表明,第11位氨基酸的酸碱性对LvIA的活性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芋螺毒素LvIA 突变体设计与合成 α3β2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靶点结合活性 电生理学技术
下载PDF
膜片钳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联合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10
作者 陈颖弘 刘诗涵 +1 位作者 杨礼菊 李鹏云 《医学综述》 CAS 2023年第22期5118-5123,共6页
膜片钳技术是研究离子通道电活动的“金标准”,不仅用于研究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细胞膜离子通道电生理特性和膜电位的变化,还广泛应用于分析药物作用离子通道机制、优化化合物结构以及评价药物毒性等方面。目前,膜片钳技术已成为现代细胞... 膜片钳技术是研究离子通道电活动的“金标准”,不仅用于研究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细胞膜离子通道电生理特性和膜电位的变化,还广泛应用于分析药物作用离子通道机制、优化化合物结构以及评价药物毒性等方面。目前,膜片钳技术已成为现代细胞电生理学研究的常规方法,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心血管科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等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光遗传学、质谱技术和芯片技术等的不断涌现和日益完善,这些新技术与膜片钳技术的联合应用极大促进了以离子通道为靶点的药物研发和对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进一步拓宽了生命现象的研究维度,促进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片钳技术 电生理 离子通道
下载PDF
LRSAM1突变导致的腓骨肌萎缩症2P型1例临床表现及电生理特点并文献复习
11
作者 杜红 杨建 +1 位作者 林启鹏 唐凌雯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23年第4期255-256,F0003,共3页
本文旨在探讨由内含子突变引起的腓骨肌萎缩症2P型(CMT2P)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根据患者临床表型及肌电图特点并结合基因测序可以诊断CMT2P型,这有助于新的位点突变的发现,且具有一定临床指导价值。
关键词 腓骨肌萎缩症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电生理学 遗传学技术
下载PDF
运动疲劳对大鼠新纹状体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36
12
作者 乔德才 侯莉娟 +1 位作者 何德富 翁恩琪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76-680,共5页
目的:观察运动疲劳大鼠新纹状体神经元自发放电情况,探讨运动疲劳产生的中枢机制。方法:采用胞外玻璃微电极技术,对运动疲劳前后大鼠新纹状体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神经元动作电位时程及动作电位发放形式进行记录,并对放电神经元的分布... 目的:观察运动疲劳大鼠新纹状体神经元自发放电情况,探讨运动疲劳产生的中枢机制。方法:采用胞外玻璃微电极技术,对运动疲劳前后大鼠新纹状体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神经元动作电位时程及动作电位发放形式进行记录,并对放电神经元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1)在记录到的运动疲劳组大鼠新纹状体神经元中,19%自发放电频率>10Hz,而对照组仅有6%,两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2)运动疲劳组大鼠新纹状体神经元除观察到规则单脉冲放电、不规则单脉冲放电、单脉冲与爆发式并存的放电形式外,还观察到规则爆发式放电,其串间隔集中在140~210ms;(3)运动疲劳组高频自发放电的神经元主要集中在新纹状体的外侧深部区域。结论:运动疲劳后新纹状体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发生改变,高频放电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结果提示运动疲劳后神经元放电形式发生改变,可能与神经元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疲劳 新纹状体 胞外记录 玻璃微电极技术 电生理学方法
下载PDF
害虫拒食行为调控物质的筛选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尚稚珍 徐建华 +2 位作者 苏胜忠 蒋志胜 杨淑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25-30,共6页
以亚洲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幼虫为试材 ,以电生理技术顶端记录法 ,确定栓锥感受器是拒食活性的靶标器官 ,建立拒食活性物质规范化的筛选模型 ,作为检测合成或半合成的克罗烷二萜类化合物的拒食活性。结果表明 :既可抑制其糖电... 以亚洲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幼虫为试材 ,以电生理技术顶端记录法 ,确定栓锥感受器是拒食活性的靶标器官 ,建立拒食活性物质规范化的筛选模型 ,作为检测合成或半合成的克罗烷二萜类化合物的拒食活性。结果表明 :既可抑制其糖电位诱发侧栓锥感受器的脉冲频率 ,亦可直接诱发中栓锥感受器特定细胞引起的脉冲频率变化 ,且与拒食行为生测法的结果基本吻合 ,成正相关。利用离体的味觉感受靶标器官的电生理方法 ,可以定性或定量检测拒食活性 ,研究构效关系 ,具有快速、灵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拒食行为调控物质 栓锥感受器 电生理技术顶端记录法 害虫 筛选模型
下载PDF
不同浓度右美托咪定对离体兔心室肌电生理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龙娟 高鸿 +3 位作者 李惠 张凯强 刘艳秋 钟毅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00-1002,共3页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离体兔心室肌单相动作电位的影响。方法成年家兔18只,体重2.0~2.5kg,制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K-H液平衡灌注15min后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C组)继续灌注37℃K-H液60min;低浓度右美托咪定组(L组)灌...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离体兔心室肌单相动作电位的影响。方法成年家兔18只,体重2.0~2.5kg,制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K-H液平衡灌注15min后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C组)继续灌注37℃K-H液60min;低浓度右美托咪定组(L组)灌注含25ng/ml右美托咪定的K-H液60min;高浓度右美托咪定组(H组)灌注含50ng/ml右美托咪定的K-H液60min,每组6只。观察记录平衡灌注15min(T0)、继续灌注15min(T1)、30min(T2)、60min(T3)时的HR、左心室前壁三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计算单相动作电位复极50%和90%的时程(MAPD50和MAPD90)。记录早期后除极、延迟后除极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T1~T3时H组HR明显减慢(P〈0.01),MAPD50、MAPD90明显延长(P〈0.05)。C组和L组HR明显快于H组,MAPD50、MAPD90明显短于H组(P〈0.05)。结论 50ng/ml右美托咪定可延长MAPD50和MAPD90,其对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影响可能是减慢心率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单相动作电位 电生理学技术
下载PDF
成人心房肌细胞的急性分离和电生理学鉴定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兵 曹济民 +3 位作者 陈雷 刘振伟 左明章 李立环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286-2288,共3页
目的介绍一种适用于成人的心房肌细胞膜片钳研究的急性分离方法,并对所分离的细胞进行电生理学鉴定。方法采用两步酶解与机械分离相结合的方法制备成年人心房肌细胞标本,应用倒置显微镜初步观察细胞形态、数目后,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鉴... 目的介绍一种适用于成人的心房肌细胞膜片钳研究的急性分离方法,并对所分离的细胞进行电生理学鉴定。方法采用两步酶解与机械分离相结合的方法制备成年人心房肌细胞标本,应用倒置显微镜初步观察细胞形态、数目后,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鉴定细胞的电生理学特性。结果分离的细胞呈多种形态,其中有良好折光性、细胞膜完整、有清晰横纹的杆状细胞约占50%-60%,计算出11例独立实验分离出的此类细胞获得率为(57.2±3.1)%;具有正常的电生理学特性,能够诱发出人心房肌细胞上主要的Na+、K+通道混合电流以及心房肌细胞特有的超快速激活钾通道电流(IKur)。结论实验数据表明该方法分离的细胞保持有其典型的通道特性,并证明其具有实用、快速和高效的特点,适用于人心房肌细胞的电生理学和电药理学研究,有良好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分离 膜片钳术 电生理学
下载PDF
厄贝沙坦电生理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杨俊 黄从新 +1 位作者 江洪 王腾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 :研究厄贝沙坦 (Irbesartan)对正常豚鼠心室肌细胞L 型钙电流 (ICa L)、内向整流性钾电流 (IK1)、快钠流(INa)以及跨膜动作电位的影响 .方法 :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记录各项离子流和跨膜动作电位 .结果 :①厄贝沙坦呈浓度依赖... 目的 :研究厄贝沙坦 (Irbesartan)对正常豚鼠心室肌细胞L 型钙电流 (ICa L)、内向整流性钾电流 (IK1)、快钠流(INa)以及跨膜动作电位的影响 .方法 :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记录各项离子流和跨膜动作电位 .结果 :①厄贝沙坦呈浓度依赖性阻断ICa L,10 ,10 0和 10 0 0nmol/L的厄贝沙坦分别使ICa L密度 (pA/pF)从 (- 9 8± 1 1)减少到 (- 6 7± 0 9) ,(- 4 2± 0 8)和 (- 2 1± 0 4 ) (n =5 ,P <0 0 5或P <0 0 1) .②厄贝沙坦可使ICa L I V曲线上移 ,但不改变其激活的电压依赖性和反转电位 .③厄贝沙坦呈使用依赖性阻滞ICa L.④厄贝沙坦对ICa L激活曲线无明显影响 ,但可使钙电流稳态失活曲线左移 ,加速钙通道电压依赖性失活 ,对照组V1/ 2 和κ值分别为 (- 30± 5 )mV ,(8 2± 0 7) ,厄贝沙坦组为 (- 39± 7)mV ,(11 6± 1 3) (n =5 ,P均 <0 0 5 ) .⑤厄贝沙坦 10 0nmol/L使ICa L失活后再激活的恢复时间常数 (τ)从对照组 (6 2 5± 2 3)ms延长至 (12 6 4± 2 6 )ms(P <0 0 1) .⑥厄贝沙坦对IK1和INa无明显影响 .⑦厄贝沙坦 (10 0nmol/L)可使单个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 (APD30 ,APD5 0 ,APD90 )从 (10 6± 10 ) ,(12 5± 16 ) ,(178± 2 3)ms缩短至 (82± 16 ) ,(99± 6 ) ,(12 2± 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贝沙坦 心肌 钙通道 膜片钳术 电生理学
下载PDF
腺苷抗豚鼠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研究(英文) 被引量:4
17
作者 赵正航 臧伟进 +1 位作者 于晓江 臧益民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6-41,共6页
实验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上研究了腺苷 (Ado)对正常及异丙肾上腺素 (Iso)致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迟后除极 (DAD)、L 型钙电流 (ICa.L)和短暂内向电流 (Iti)的作用。结果表明 :(1)Ado在2 0~ 10 0 μmol/L时对豚... 实验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上研究了腺苷 (Ado)对正常及异丙肾上腺素 (Iso)致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迟后除极 (DAD)、L 型钙电流 (ICa.L)和短暂内向电流 (Iti)的作用。结果表明 :(1)Ado在2 0~ 10 0 μmol/L时对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和ICa .L无明显直接作用 ,但却可明显降低Iso所致的动作电位时程(APD)延长和ICa .L峰值增大 ,Iso (10nmol/L)使细胞APD50 从 3 40± 2 1ms延长到 486± 2 8ms (P <0 0 1) ,APD90从 3 61± 17ms延长至 5 0 1± 2 9ms (P <0 0 1) ;ICa .L峰值从 - 6 5 3± 1 4pA/pF增大到 - 18 2 8± 2 4pA/pF (P <0 0 1) ,电流电压曲线明显左移和下移 ;Ado (5 0 μmol/L)使APD50 和APD90 降至 40 3± 19ms和 419± 2 6ms ,但并不影响动作电位其它参数 ,使ICa.L峰值降低至 - 10 2± 1 5pA/pF (P <0 0 1)。 (2 )Iso (3 0nmol/L)可诱发心室肌细胞产生DADs,其发生率为 10 0 % ;Ado (5 0 μmol/L)可完全抑制Iso引发DADs;细胞经 - 40~ +2 0mV、时程 2s的除极电压 ,Iso (3 0nmol/L)诱导出Iti,其发生率为 10 0 % ;Ado (5 0 μmol/L)可明显抑制Iso致Iti的发生 ,其发生率降为 14 3 %。研究结果提示 ,Ado对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和ICa.L无明显直接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学 电生理研究 腺片钳技术 腺苷 后除极
下载PDF
CARTO标测指导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舒茂琴 冉擘力 +5 位作者 钟理 宋治远 朱平 周扬 李永华 李华康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41-346,共6页
目的探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macroreentry atrial tachycardia,MAT)电生理特征和消融效果。方法 2009年8月至2011年9月本科电生理检查确诊的MAT共计38例,年龄(48.4±10.8)岁,男性17例,女性21例,38例中15例为... 目的探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macroreentry atrial tachycardia,MAT)电生理特征和消融效果。方法 2009年8月至2011年9月本科电生理检查确诊的MAT共计38例,年龄(48.4±10.8)岁,男性17例,女性21例,38例中15例为持续性或无休止性心动过速。合并右房明显扩大12例。常规电生理检查初步确定房速的起源心腔,在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三维电激动和/或电压标测,确定MAT关键峡部及其基质,用冷盐水灌注导管行相应的线性消融或局灶性消融。结果①右房MAT共31例,27例无外科手术及消融术病史,54.8%(17/31)为单个折返环MAT,45.2%(14/31)合并其他类型心动过速。31例MAT均行三尖瓣峡部消融,30例消融峡部房扑终止。16例单纯消融峡部达到消融终点,另14例则同时行其他部位消融。②7例左房MAT均为导管消融术后患者,其中4例在原有的消融线上存在传导裂隙(GAP),3例为二尖瓣峡部依赖性房扑。6例消融成功。③本组消融成功率为94.7%(36/38)。随访时间2~36(18.6±4.5)个月,7例复发[复发率19.4%(7/36)],5例再次消融成功,随访期间89.5%(34/38)的患者无房速发作。结论右房MAT常与三尖瓣峡部和自发性瘢痕有关,而左房MAT多与手术损伤有关,三维标测有助于提高复杂心律失常的消融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折返性 电生理学技术 心脏 导管消融术
下载PDF
稳心颗粒对心肌梗死后抑郁大鼠心脏电生理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4
19
作者 梁锦军 石少波 +7 位作者 谌晶晶 王芳 谌莹莹 袁晓冉 曲川 黄鹤 杨波 黄从新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649-654,F0004,共7页
目的:运用稳心颗粒干预心肌梗死后合并抑郁大鼠,探讨其对心梗后抑郁大鼠心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选择SD大鼠50只,均分为正常组,心梗组,抑郁组,心梗后抑郁组(模型组)和稳心颗粒干预组(以2g/d的稳心颗粒给模型组大鼠灌胃28d)。先后急性结... 目的:运用稳心颗粒干预心肌梗死后合并抑郁大鼠,探讨其对心梗后抑郁大鼠心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选择SD大鼠50只,均分为正常组,心梗组,抑郁组,心梗后抑郁组(模型组)和稳心颗粒干预组(以2g/d的稳心颗粒给模型组大鼠灌胃28d)。先后急性结扎左冠脉和予以慢性不可控的温和应激,制作心肌梗死后抑郁模型大鼠,予稳心颗粒干预,评价其对模型大鼠在体单向动作电位(MAP90)、左室有效不应期(ERP)和室颤阈值(VFT)等电生理学指标的影响。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行为学评分有显著下降(P<0.05),经过4周稳心颗粒治疗后,其行为学评分显著上升(P<0.01);(2)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MAPD90和ERP明显延长,VFT明显降低(P<0.05);稳心颗粒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稳心颗粒组MAPD90[(89.33±7.12)ms比(72.29±8.37)ms]、ERP[(84.00±6.57)ms比(68.00±7.43)ms]明显缩短,VFT[(7±3.11)V比(29±5.60)V]明显升高(P<0.05)。结论:稳心颗粒能改善心肌梗死后抑郁大鼠心脏电重构,包括缩短单向动作电位和左室有效不应期,增加室颤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抑郁 电生理学技术 心脏
下载PDF
对医学研究生开展细胞电生理学实验技术课程的探讨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腾 李海涛 +2 位作者 甘文云 黄鹤 唐其柱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11期1192-1194,共3页
细胞电生理学实验技术课程是医学研究生需要掌握的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应用课程。文中针对目前细胞电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就如何加强实验教学,培养研究生动手能力、科研创新意识、逻辑思维能力及实验基本功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细胞 电生理学 实验技术 医学研究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