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8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st-war Sustainability-Driven School Building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1
作者 Asayehgn Desta 《Management Studies》 2024年第1期58-65,共8页
The Safe Schools Declaration of 2015 is an inter-governmental political agreement signed by several countries designed to protect the schooling of the school-aged population during armed conflicts.Yet,in countries whe... The Safe Schools Declaration of 2015 is an inter-governmental political agreement signed by several countries designed to protect the schooling of the school-aged population during armed conflicts.Yet,in countries where civil war erupted,schools were demolished.Several school-aged children were either forcibly recruited by governments or coerced by rebel groups to serve in armed fights.As a result,several children were deprived of their education and have remained suffering from deep psychological scars.The central question of the study is:What kind of sustainability-driven school buildings can be initiated in countries that are now enduring peace so that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s are more comfortable and improve the well-being of the war-impacted children and school employees?After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a strategic conceptual framework that incorporated the synergis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social,and environmental aspects of sustainability was initiated to map out sustainable school buildings.In short,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proposed to construct school buildings in some of the war-affected developing countries includes assembling cost-efficiency and eco-effectiveness inputs,using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powered by natural sunlight,collecting rainwater in mud cisterns,reducing emissions of carbon oxides,and empowering the local community to be the main actors to design sustainable buildings during the preconstruction,construction,and post-construction stages to serve as learning spaces for the war-affected occupants and their neighborho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r-affected countries continuous cycle sustainable school buildings COST-EFFICIENCY renewable energy involvement of local community
下载PDF
中国数据新闻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
作者 翟红蕾 夏铭泽 刘金波 《中国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3-224,共12页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而高质量数字化人才建设是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支撑。在数据新闻发展和人才培养现状基础上,结合胜任力理论和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的方法,构建一套多层...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而高质量数字化人才建设是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支撑。在数据新闻发展和人才培养现状基础上,结合胜任力理论和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的方法,构建一套多层级、细粒度的数据新闻人才岗位胜任力量化等级模型,根据该模型指标体系,数据新闻人才培养需要从个人特质、知识素养以及技术能力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发现:聚焦数据新闻人才培养要素,落实人才胜任力提升;实践国家数字发展战略,积极服务国家新闻舆论宣传;对接国际数据新闻传播轨道,大力建构国际化传播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强国战略 数据新闻 岗位胜任力 人才培养
下载PDF
交通强国战略下交通院校建筑类研究生特色化培养机制研究
3
作者 袁红 袁芬 崔叙 《高等建筑教育》 2024年第3期47-55,共9页
交通强国战略导向下,交通院校应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进行建筑类研究生特色化培养,以满足我国交通建设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需求。对国内8所交通特色院校建筑类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进行调研发现,理论课程及... 交通强国战略导向下,交通院校应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进行建筑类研究生特色化培养,以满足我国交通建设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需求。对国内8所交通特色院校建筑类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进行调研发现,理论课程及设计实习均较少涉及对交通建设问题的探索,国际教育受限于学制和学籍管理而系统性和特色性不强,研究及实践未结合交通建设的前沿问题而创新性不足。因此,结合研究生高质量培养和交通强国战略的要求,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交通院校建筑类研究生特色化培养机制:建立多学科交叉、理论联合实际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立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国际联合培养机制。这对我国交通院校建筑类研究生特色化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强国战略 交通院校 建筑类研究生 多学科交叉 政产学研协同 国际联合培养
下载PDF
高质量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实现路径--专访西南大学陈时见教授
4
作者 陈时见 李培彤 《教师教育学报》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陈时见教授长期从事教师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他认为新时代的教师教育要立足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国家战略性需求,向着高质量发展转型,为教育提供战略性支撑和根本性保障。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陈时... 陈时见教授长期从事教师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他认为新时代的教师教育要立足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国家战略性需求,向着高质量发展转型,为教育提供战略性支撑和根本性保障。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陈时见教授指出,构建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发展体系需要扎根中国大地,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他还指出,探索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教师教育发展路径,需要构建教师教育主体协同机制,汇聚多元主体合力,激发主体创新活力,特别是要发挥师范大学和高水平综合大学的优势和特色,共同推进教师教育的质量跃迁。为此,要建设一支创新型教师教育人才队伍,为培养高质量的教师人才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为教师教育的创新发展厚植根本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教育 高质量发展 教育强国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 教师教育体系
下载PDF
习近平“教育强国”重要论述视域中的严复教育思想再析
5
作者 周晔 《复旦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共5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任务;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中,对建设教育强国这一重大命题做了系统阐述。习近平在福建及中央工作期间,曾多次就严复启蒙思想发表重要讲话。在习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任务;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中,对建设教育强国这一重大命题做了系统阐述。习近平在福建及中央工作期间,曾多次就严复启蒙思想发表重要讲话。在习近平“教育强国”重要论述指引下,重温严复的“教育救国、教育强国”“三育并举”“三学段”等教育思想及其主政复旦公学等学府的实践探索,能使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今天提倡“教育强国”的渊源与根基,从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教育强国”重要论述 严复教育思想 复旦公学
下载PDF
徐仲林先生的师德风范及其现实意义
6
作者 唐智松 袁思婷 《教师教育学报》 2024年第3期55-62,共8页
在6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徐仲林先生一方面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体现了立德树人是教师本职所在、扎实学问是教师立身之根、教书育人是教师为师之本、理想信念是教师修身之本、以身作则是教师育人之道、仁爱之心是教师处世之本、道德情操是教... 在6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徐仲林先生一方面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体现了立德树人是教师本职所在、扎实学问是教师立身之根、教书育人是教师为师之本、理想信念是教师修身之本、以身作则是教师育人之道、仁爱之心是教师处世之本、道德情操是教师成事之基等高尚的师德和优良的师风,另一方面还以躬耕求实的方式诠释了“经师”与“人师”融合统一、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立己与达人相辅相成等卓越的教学智慧。这些优秀品质和教学智慧共同构成了徐仲林先生独特的精神风貌,展现出时代“大先生”之风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仲林 师德风范 立德树人 教育家精神 “大先生” 教育强国建设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辩证品格和重大意义
7
作者 荣开明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5-25,共11页
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其文化篇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的思想体系,内涵丰富深刻,通过实现“第二个结合”推进又一次思... 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其文化篇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的思想体系,内涵丰富深刻,通过实现“第二个结合”推进又一次思想解放,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文化,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并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以弘扬人类共同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这一思想具有辩证品格和鲜明特色,突出地体现在辩证地认识和处理魂脉和根脉、人民性和党性、传承性和创新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理论和实践、危和机等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这一思想具有深远历史意义、重大现实意义和持久未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两个结合” “第二个结合”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强国建设
下载PDF
创新型城市试点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效应及其传导机制——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1
8
作者 姜浩 邓峰 《科技管理研究》 2024年第8期38-47,共10页
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但目前基于微观企业层面、采取定量方法对其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数字化战略选择的相关研究缺乏。在数字经济时代下,为给中国进一步推动企业利用制度优势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经验证据... 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但目前基于微观企业层面、采取定量方法对其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数字化战略选择的相关研究缺乏。在数字经济时代下,为给中国进一步推动企业利用制度优势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经验证据,从制度层面的视角,以微观企业数字化转型为研究对象,利用Python软件对2004—2020年中国上市企业年报关键词进行文本挖掘,构建企业数字化转型评价指标,运用多时点的双重差分(DID)模型考察创新型城市试点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相较于非试点城市,试点城市内的企业更加易于开展数字化转型,且这一政策效果在非国有企业、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企业以及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企业中更为显著;而且,创新型城市试点能够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科技人才集聚和优化创新环境(硬环境和软环境)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产生影响。据此,提出进一步总结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的经验、因企制宜地采用差别化的激励扶持政策,以及重视资金、人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传导渠道等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数字化转型 创新型城市 试点政策 政策效应 传导机制 创新型国家建设
下载PDF
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指引、战略重点与关键路径 被引量:5
9
作者 黄承伟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1,F0002,共12页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战略部署。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振兴乡村、怎样振兴乡村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全面系统...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战略部署。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振兴乡村、怎样振兴乡村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全面系统、逻辑严密、博大精深、动态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是新发展理念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全面贯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农村的创新实践,是百年大党领导“三农”工作实践探索的新发展新总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指引和行动纲领。本研究认为,在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提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效力效能,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论述为指引,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把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确保粮食安全两条底线作为前提基础,把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统筹推进作为战略重点,把促进融合发展作为关键路径,把凝聚振兴合力、推进发展路径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持续夯实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进程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农业强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理论指引 战略重点 关键路径
下载PDF
论“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结构体系与现实指向 被引量:1
10
作者 于安龙 《兰州学刊》 2024年第1期5-13,共9页
“三个务必”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其与“两个务必”之间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三个务必”的提出有其充分而深刻的历史和现实依据,它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论的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汲取... “三个务必”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其与“两个务必”之间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三个务必”的提出有其充分而深刻的历史和现实依据,它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论的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汲取等基础上的,具有“辩证统一”的体系构成、“一体两翼”的结构布局、“一故两新”的演进脉络、“融通互动”的作用机制等。“三个务必”思想内涵丰富、历史意义深远,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激发磅礴动力,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明确具体路径,为丰富党员干部精神世界提供根本遵循,为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提供重要支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 “三个务必”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精神力量
下载PDF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话语流变、价值建构与实践径向
11
作者 冯惠芳 梁志勇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16,共9页
党的二十大就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系统论述和部署,提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一新概念、新表述。把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话语的演进过程或流变迹象,及其建构的叙事结构和叙... 党的二十大就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系统论述和部署,提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一新概念、新表述。把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话语的演进过程或流变迹象,及其建构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视角,辩证澄析与历史确证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内在关联。结合“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深厚价值,诠释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性和科学性,回答新时代“四问”,指导建设强国、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新时代新征程“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需要构建叙事体系、破解独有难题、拓宽发展空间与营造稳定环境,确保“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续奋斗和顺利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 话语 价值 径向
下载PDF
教育强国建设目标下高等教育专任教师资源配置标准与需求预测
12
作者 胡咏梅 赵平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29,共8页
专任教师配置方案对于保障学龄人口所需的教师资源供给、促进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在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稳步增长、普及化程度递增、对外开放逐渐深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对专任教师资源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为加快推进教育、... 专任教师配置方案对于保障学龄人口所需的教师资源供给、促进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在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稳步增长、普及化程度递增、对外开放逐渐深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对专任教师资源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为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提前规划高等教育专任教师资源配置。参照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基于充足性、可行性原则,对2023—2035年高等教育专任教师资源配置标准与需求做出长期规划:(1)根据世界教育强国生师比水平分阶段配备我国高等教育专任教师,2025年、2030年、2035年高等教育生师比分别需要降至17.2∶1、16.1∶1、15.1∶1;(2)保障我国高等教育专任教师足额配备,2025年、2030年、2035年高等教育分别需要281.3万名、380.4万名、442.2万名专任教师,考虑教师自然减员,“十五五”“十六五”时期高等教育分别需要补充188.2万名、177.9万名专任教师;(3)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在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方面做出较大努力,以保障未来高等教育高质量的师资充足,2025年、2030年、2035年高等教育分别需要87万名、125.1万名、154.6万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考虑教师自然减员,“十五五”“十六五”时期高等教育分别需要补充61.9万名、62.3万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 生师比 教师需求预测
下载PDF
以党建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建设的历史考察
13
作者 聂平平 万苏春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4-144,共11页
以党建国,是不能忽视的历史存在,也是政治现代化的一种模式。“国家-社会”分析框架限制了研究者对政党主体作用的想象力,无法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合理的理论解释。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失序、社会崩塌的双弱格局中应运而生。作为新生政治... 以党建国,是不能忽视的历史存在,也是政治现代化的一种模式。“国家-社会”分析框架限制了研究者对政党主体作用的想象力,无法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合理的理论解释。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失序、社会崩塌的双弱格局中应运而生。作为新生政治力量的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苏维埃政权建设的领导者,它也是整合国家意志和社会力量的组织者。文章以“政党中心主义”为标识性概念,将中国共产党视为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建设的关键要素,在“政党-国家-社会”的分析框架中,从中国共产党早期执政过程的“以党建国”实践展开历史考察,深入探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建设的关键要素,在从制度之源到现代国家建设历史之维的理论思考中,揭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建设与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内在逻辑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政党-国家-社会 政党中心主义 以党建国
下载PDF
弘扬“两路”精神与交通强国建设的关联机理与共进逻辑
14
作者 施丽红 郑颖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3-91,共9页
“两路”精神与交通强国建设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肇始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发展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从二者的关联来看,“两路”精神是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来源,交通强国建设赋予“两路”精神鲜活的时代特征... “两路”精神与交通强国建设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肇始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发展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从二者的关联来看,“两路”精神是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来源,交通强国建设赋予“两路”精神鲜活的时代特征;弘扬“两路”精神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充分精神动能,交通强国建设为弘扬“两路”精神提供宏大时空场景。立足共性特征,基于关联机理,可以看出二者的互构相融、同向共进需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论立场,强化“两路”精神思想引领的认识论自觉,着眼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实践论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交通强国建设 “两路”精神
下载PDF
认知技能分布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教育强国的新证据
15
作者 黄斌 云如先 吴凯霖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32,共20页
教育强国建设亟须探索教育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新证据。以往研究对一国教育人力资本的测量大都采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测量国家教育人力资本应采用学生认知技能均值。然而,均值只能刻画分布所在位置... 教育强国建设亟须探索教育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新证据。以往研究对一国教育人力资本的测量大都采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测量国家教育人力资本应采用学生认知技能均值。然而,均值只能刻画分布所在位置,不能反映不同国家人口认知技能分布差异的全貌,并且学生与成人的认知技能分布很可能存在较大不同。本文构建了73个国家和地区学生与成人认知技能可比数据库(2000—2020年),同时采用技能分布的均值、变异系数与偏态三种指标分别反映教育人力资本的整体水平、差异状况及偏态结构,并就这三者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认知技能偏态结构是2000年以来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成人认知技能分布越左偏,高认知技能者占比越高,其经济增速就越快,并且伴随经济发展,技能左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在不断增大。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实施移民政策有助于提升高技能者占比,使得成人技能分布发生左偏改变,而扩张高等教育规模不具有显著影响。教育强国建设应以“基础教育补差,高等教育提优”为基本路径,构建以人的技能发展为核心的增值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坚持高等教育对外开放,降低国际优秀人才的流入门槛,引进国际一流教育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认识技能分布 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下载PDF
从全球产供链重构探析“智关强国”行动的实施路径
16
作者 崔建高 《海关与经贸研究》 2024年第1期39-47,共9页
近年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加速重构的新趋势,我国外贸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且难预料因素显著增多的时期,产业链供应链外迁、替代、撕裂的风险显著加大,更加需要海关切实发挥国内国际双循环交汇枢纽的作用,深入开... 近年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加速重构的新趋势,我国外贸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且难预料因素显著增多的时期,产业链供应链外迁、替代、撕裂的风险显著加大,更加需要海关切实发挥国内国际双循环交汇枢纽的作用,深入开展“智关强国”行动,持续优化海关职能的实现方式和监管要素的配置方式,精准分析研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进程,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找差距、补短板,有效服务和保障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供链重构 地缘政治 智关强国 产业外迁
下载PDF
教育研究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
17
作者 满忠坤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11,共9页
教育强国作为教育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首先应明确其作为教育学命题的特殊性。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是教育研究的时代使命与学术自觉,也是构建中国教育学“三大体系”的应然选择。厘清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梳理教育强国建设的“中... 教育强国作为教育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首先应明确其作为教育学命题的特殊性。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是教育研究的时代使命与学术自觉,也是构建中国教育学“三大体系”的应然选择。厘清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梳理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国经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回应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现实问题,是教育研究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定位。扎实开展教育强国建设专题问题研究,协同推进“中国经验”与国际比较研究,弘扬“经世致用”的中国学术优良传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教科研共同体,重视教育学知识的普及与实践成效,秉持开放多元的方法论原则,是教育研究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目标达成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研究 教育强国建设 “中国经验” 中国学术优良传统 教科研共同体 教育学知识
下载PDF
反映与创造:江西省兴国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党的建设实践与启示
18
作者 贺丹君 漆芸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4-32,共9页
思想建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与显著特征,贯穿中国革命与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始终高度重视思想建党,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创新与发展。本文聚焦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中国共产党人在江西“模范兴国”的思想... 思想建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与显著特征,贯穿中国革命与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始终高度重视思想建党,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创新与发展。本文聚焦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中国共产党人在江西“模范兴国”的思想建党,以马克思主义“反映与创造”为逻辑主线,深入剖析这一时期党的建设的客观背景和实践经验,总结“模范兴国”思想建党的新时代启示,提出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持续深入开展过程中,汲取党在兴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党建经验,始终树牢思想建党的根本原则;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始终坚持党性修养的自愿与自觉;始终保持敢于尝试、善于坚持的创新力;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牢固确立“国之大者”的思想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思想建党 模范兴国 启示 反映与创造
下载PDF
准确把握习近平“五新”重要论断的丰富内涵
19
作者 吴永刚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7-65,共9页
战略问题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方向。在2022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提出的“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重要论断系统回答了目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是对习近平新... 战略问题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方向。在2022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提出的“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重要论断系统回答了目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凸显出我国发展新的战略机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我国发展新的战略任务,“两个关键期”的交汇重合反映出我国发展进入新的战略阶段,坚定不移走好“五个必由之路”构成我国发展新的战略要求,“两个大局”同步交织和相互激荡展现出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的战略环境。准确把握习近平“五新”重要论断,可以有效增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性有利条件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关键期 必由之路 两个大局
下载PDF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产城教”融合生态构建
20
作者 陈思思 张熙苑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6-101,共6页
构建职业院校“产城教”融合生态是新时期职业院校彰显社会责任的必然选择,能够通过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以人为本教育使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基于职业院校“产城教”融合生态构... 构建职业院校“产城教”融合生态是新时期职业院校彰显社会责任的必然选择,能够通过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以人为本教育使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基于职业院校“产城教”融合生态构建的逻辑遵循,明晰以高水平产业升级为“引领者”、高质量城市发展为“承载者”、现代职业教育变革为“驱动者”的角色定位。从政策保障、标准先行、集群赋能与人才为要四个维度,提出健全政策体系、完善评价机制、推进集群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应然策略,以构建职业院校“产城教”融合生态,从而更好地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建设 “产城教”融合生态 高质量发展 应然策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