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RTM-DEM的阿尔泰山构造地貌特征分析 被引量:27
1
作者 洪顺英 申旭辉 +1 位作者 荆凤 杜则澄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07年第3期62-66,I0006-I0007,共7页
基于美国SRTM-DEM数据,利用彩色晕染、密度分割与GIS空间统计分析等技术,并结合地质资料,通过地形高程、地表坡度及地形剖面等分析手段,对阿尔泰山的构造地貌特征进行初步分析。研究表明,阿尔泰山脉平均海拔约1 790 m,平均坡度约21... 基于美国SRTM-DEM数据,利用彩色晕染、密度分割与GIS空间统计分析等技术,并结合地质资料,通过地形高程、地表坡度及地形剖面等分析手段,对阿尔泰山的构造地貌特征进行初步分析。研究表明,阿尔泰山脉平均海拔约1 790 m,平均坡度约21°,其高海拔与高坡度的现代地貌特征,主要与强烈的断裂构造活动有关;山脉严格受到以北西向为主的断裂构造活动的影响与控制,其发育的构造地貌单元基本上呈北西走向特征;山脉阶梯状地貌特征明显,共发育5级剥夷面,不同级剥夷面所处的海拔不一样,同级剥夷面具有东北侧高于西南侧,山脉东、中段高于西段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TM—DEM 阿尔泰山 构造地貌 剥夷面
下载PDF
福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及其附近地区的地貌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尚仁 《热带地理》 2004年第3期216-220,241,共6页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及其附近地区由花岗岩、火山熔岩、变质岩和砂页岩等构成的中山、低山占最大面积。最高海拔约1800m,在海拔350~1200m,有7级剥蚀夷平面,形态有山顶缓坡型、山坡肩膀型、谷底裂点型(占绝大多数)。丹霞地貌的顶面坡以圆...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及其附近地区由花岗岩、火山熔岩、变质岩和砂页岩等构成的中山、低山占最大面积。最高海拔约1800m,在海拔350~1200m,有7级剥蚀夷平面,形态有山顶缓坡型、山坡肩膀型、谷底裂点型(占绝大多数)。丹霞地貌的顶面坡以圆弧形为主,陡崖坡有罕见的切层洞穴群和最大的晒布岩,崖麓缓坡多由红层组成。河流纵谷常沿着NNE走向较软的中生界砂页岩发育,断层谷断续长数十公里;横谷常沿着NWW的走向节理发育。据6个TL年龄认定河流阶地的沉积年代:第一级阶地Q3,第二级阶地Q2或Q2为主,第三级阶地Q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剥蚀夷平面 丹霞地貌 基座阶地 九曲溪生态保护区 武夷山 福建
下载PDF
粤东地区的河流阶地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尚仁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1-136,共6页
依据广东东部超过32条河流、55处河流阶地、至少25个14C、热释光的冲积层测龄数据等情况,可知:粤东最多有6级河流阶地,最大阶地高度70 m且靠近现代主河床分布。从上游向下游第一级阶地明显变形:龙川县黎咀镇上游为常态阶地,黎咀镇下游... 依据广东东部超过32条河流、55处河流阶地、至少25个14C、热释光的冲积层测龄数据等情况,可知:粤东最多有6级河流阶地,最大阶地高度70 m且靠近现代主河床分布。从上游向下游第一级阶地明显变形:龙川县黎咀镇上游为常态阶地,黎咀镇下游至博罗县园洲镇为半埋藏阶地,园洲镇下游进入东江三角洲为埋藏阶地。而且该冲积物时代有渐新趋势,反映晚更新世河源地区的构造抬升较早或速率较快,中下游地区构造逐渐稳定或下沉。粤东至少有12处较典型的剥夷面砾石层。其特怔:①分布海拔20~210 m,与当地剥蚀台地高度相似;②位于当地级别最高、分布面积大的河流阶地上;③石岩镇玉律、平陵镇、东坑镇、水唇镇、龙母镇张坊等剥夷面砾石层由昔日河流形成,其谷中谷成为今日小河(只有狭窄河床河漫滩,或许有第一级河流阶地),今昔河流发育相隔数十万年;④剥夷面有两个倾斜方向:流域内向河谷和向下游倾斜;总体上由南岭向南海倾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阶地 剥夷面砾石层 分布 特征 广东东部
下载PDF
贵州的多级剥夷面 被引量:17
4
作者 秦守荣 张慧 王天华 《贵州地质》 2002年第2期86-92,共7页
简要论述剥夷面的基本概念及工作方法。以图切地质地貌剖面为基础 ,结合区域地质地貌特征 ,划分了贵州区域性多级剥夷面及地文期。认定贵州新构造运动的主要形式是间歇性持续上升 ,总体西高东低的地势为历次溯源侵蚀夷平范围渐次缩小而成。
关键词 剥夷面 贵州 新构造运动 地文期 识别 划分
下载PDF
贵州高原喀斯特区地文期辨析 被引量:22
5
作者 李兴中 《贵州地质》 2001年第3期182-186,共5页
本文根据碳酸盐岩溶速率及地质年代测定等有关新的研究资料 ,对贵州高原喀斯特区传统地文期提出质疑 ,其论点主要有三 :①下第三纪时的喜山构造期不是构造宁静期 ,当时的地面远未达到剥蚀夷平的程度 ,“大娄山期”剥夷面不太有可能形成 ... 本文根据碳酸盐岩溶速率及地质年代测定等有关新的研究资料 ,对贵州高原喀斯特区传统地文期提出质疑 ,其论点主要有三 :①下第三纪时的喜山构造期不是构造宁静期 ,当时的地面远未达到剥蚀夷平的程度 ,“大娄山期”剥夷面不太有可能形成 ;②“山盆期”夷平面是由定型于上新世末的喀斯特准平原面 ,经新构造大幅度抬升发展演化而成的 ,由于遭受长期的喀斯特叠加发育及剥蚀降低 ,其地质时代与地貌年代已相差甚远 ,两者不能相提并论 ;③贵州高原喀斯特层状地貌发育 ,至上而下主要有三级 :Ⅰ级夷平程度高 ,称夷平面 ;Ⅱ、Ⅲ级剥蚀夷平程度低 ,称剥夷面。其地质时代分属上新世末及下、中更新世 ;但其以峰林为主体的地貌形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高原 喀斯特发育史 剥夷面 新构造 碳酸盐岩 地质年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