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lti-layer Tectonic Model for Intraplate Deformation and Plastic-Flow Network in the Asian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被引量:4
1
作者 Wang Shengzu Institute of Geology, State Seismological Bureau, Beijing Liu Linq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3年第3期247-271,共25页
In a large area of the east—central Asian continent there is a unified seismic network system composed of two families of large—seismic belts that intersect conjugately. Such a seismic network in the middle—upper c... In a large area of the east—central Asian continent there is a unified seismic network system composed of two families of large—seismic belts that intersect conjugately. Such a seismic network in the middle—upper crust is actually a response to the plastic flow network in the lower lithosphere including the lower crust and lithospheric mantle. The existence of the unified plastic flow system confirms that the driving force for intraplate tectonic deformation results mainly from the compression of the India plate, while the long-range transmission of the force is carried out chiefly by means of plastic flow. The plastic flow network has a control over the intraplate tectonic de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tectonic deformation multi-layer tectonic model large-scale seismic belt seismic network plastic flow network
下载PDF
A New D-GCL for Unidirectional Motion with Large Displacement
2
作者 Zhu Yixi Lu Zhiliang Guo Tongqing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CSCD 2018年第1期154-161,共8页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unsteady flow problems with moving boundaries commonly require the use of geometric conservation law(GCL).However,in cases of unidirectional large mesh deformation,the cumulative error caused ...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unsteady flow problems with moving boundaries commonly require the use of geometric conservation law(GCL).However,in cases of unidirectional large mesh deformation,the cumulative error caused by the discrete procedure in GCL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and a direct consequence is that the calculated cell volume may become negative.To control the cumulative error,a new discrete GCL(D-GCL)is proposed.Unlike the original D-GCL,the proposed method uses the control volume analytically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grid motion at the time level n,instead of using the calculated value from the D-GCL itself.Error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truncation error of the numerical scheme is guaranteed to be the same order as that obtained from the original D-GCL,while the accumulated error is greatly reduced.For validation,two challenging large deformation cases including a rotating circular cylinder case and a descending GAW-(1)two-element airfoil case are selected to be investigated.Good agreements are found between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nd some other literature data,demonstrating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D-GCL for unidirectional motions with large displac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MULATIVE error control geometric conservation law(GCL) UNSTEADY flow UNIDIRECTIONAL MOTION large mesh deformation
下载PDF
COUPLING COMPUTATION OF THE FLOW FIELD AND THE LARGE DEFORMATION OF MEMBRANE STRUCTURE OF STRATOSPHERE AIRSHIPS 被引量:1
3
作者 LIU Jian-min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08年第4期536-536,共1页
In this article,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coupling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fluid flow and the large deformation of membrane structure is established. The fluid-structure coupling interaction is simulated using t... In this article,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coupling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fluid flow and the large deformation of membrane structure is established. The fluid-structure coupling interaction is simulated using the computational codes developed by the authors. By analyzing the interactions of membrane and flow field, the aeroelasticity of the airship is detailed. All the results are adopted in the focused study of the stratosphere airship in trimmed st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dimensional flow large deformation of membrane structure fluid-structure coupling aeroelastics AIRSHIPS
原文传递
水滴在气流中变形破碎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4
作者 桑旭 金哲岩 +1 位作者 杨志刚 余放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9-427,共9页
针对水滴在结冰风洞实验中加速过程内易发生破碎而导致试验段内水滴粒径分布难以符合结冰气象条件的问题,利用流体体积(VOF)方法,模拟了直径为100、200、400、600、800、1000μm以及1200μm的水滴在不同气流速度作用下(20、50、80 m/s)... 针对水滴在结冰风洞实验中加速过程内易发生破碎而导致试验段内水滴粒径分布难以符合结冰气象条件的问题,利用流体体积(VOF)方法,模拟了直径为100、200、400、600、800、1000μm以及1200μm的水滴在不同气流速度作用下(20、50、80 m/s)的变形破碎情况.结果表明:在20 m/s气流作用下,直径为600μm的水滴不发生破碎;当风速为50 m/s时,直径为100μm的水滴不发生破碎;随着韦伯数增加,最大不稳定波波长也随之增大,水滴的破碎模式从袋状破碎变为包-蕊状破碎,随后转变为蕊-层状破碎,进一步转变为剪切破碎.水滴的破碎形式包括袋状破碎、包-蕊状破碎、蕊-层状破碎及剪切破碎,会对面积最大的液滴与初始液滴面积之比有较大影响.在初始水滴直径相同的条件下,入口速度越大,破碎后的面积比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冷大水滴 变形破碎 气液两相流 流体体积方法
下载PDF
基于Moldflow的大型细长塑料件的翘曲变形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林莅莅 谭安平 《模具技术》 2021年第1期14-19,共6页
以某汽车内饰条为例,采用Moldflow软件进行模流分析,预测最佳浇口位置,建立浇注系统模型。模具设计完成之后,对设计水路进行模拟验证,校验模具设计水路的合理性。从成型工艺出发,运用模流分析得到最佳的工艺参数,并预测出翘曲变形量达... 以某汽车内饰条为例,采用Moldflow软件进行模流分析,预测最佳浇口位置,建立浇注系统模型。模具设计完成之后,对设计水路进行模拟验证,校验模具设计水路的合理性。从成型工艺出发,运用模流分析得到最佳的工艺参数,并预测出翘曲变形量达到产品质量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细长塑件 模流分析 翘曲变形 最佳浇口 水路验证 工艺参数
下载PDF
西香高速泸沽湖特大型桥梁处碎石土力学特性研究
6
作者 郑达 周赛 周鸿轲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104-5113,共10页
针对桥梁重力锚布设对碎石土堆积体稳定性的影响问题,以西香高速泸沽湖特大型桥梁为例,围绕该处碎石土的力学特征与变形参数,采用室内大型三轴试验与PFC(particle flow code)-FLAC(fast Lagrangian analysis of continua)耦合的数值仿... 针对桥梁重力锚布设对碎石土堆积体稳定性的影响问题,以西香高速泸沽湖特大型桥梁为例,围绕该处碎石土的力学特征与变形参数,采用室内大型三轴试验与PFC(particle flow code)-FLAC(fast Lagrangian analysis of continua)耦合的数值仿真技术,建立柔性边界条件下的三轴试验模型,分析该碎石土的变形破坏特征以及力学机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三轴试验中围压与初始弹性模量E i呈正相关性,随着碎石土试样中粗颗粒料含量增加,内聚力会减少而内摩擦角增加;拟合得到该处碎石土试样破坏强度σ_(cre)与围压σ_(3)的线性关系式:σ_(cre)=2.95σ_(3)+176.105;三轴试样在低围压下,上下锥形区域持续压密吸收能量,碎石土试样内部出现两条剪切带,整体呈“X”形,随着围压的增加,能量出现冗余并向剪切带外扩散,产生新的裂隙,掩盖了剪切带的区域化特征,导致剪切带逐渐减少并在围压达到400 kPa时消失。研究成果对碎石土堆积体稳定性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石土 大型三轴试验 PFC-FLAC耦合 柔性边界 变形特征 力学机制
下载PDF
Regional Flow in the Lower Crust and Upper Mantle under the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5
7
作者 Zhi Wang Runqiu Huang +2 位作者 Jian Wang Shunping Pei Wenli Hu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1年第4期631-639,共9页
Seismic tomography reveals an “R-shape” regional flow constrained between the depths of 50 to 80 km in the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STP) which demonstrates some of the differences revealed by the magnetotelluri... Seismic tomography reveals an “R-shape” regional flow constrained between the depths of 50 to 80 km in the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STP) which demonstrates some of the differences revealed by the magnetotelluric (MT) soundings in some areas. The “R-shape” flow could be present in both the lower crust and uppermost mantle, but not in the lower crust above the Moho discontinuity. Lateral flow has been imaged under the Qiangtang and Songpan-Ganzi blocks while two channel flows have been revealed beneath the south part of the STP with the eastward lateral flow from the Qiangtang block separating into two channel flows. One branch turns southwards at the south Qiangtang block, along the Bangong-Nujiang fault reaching to the Indochina block, and another is across the Songpan-Ganzi block (fold system) which then separates into northward and southward parts. The northward branch is along the edge of the north Sichuan basin reaching to the Qingling fault and the southward channel turns south along the Anninghe fault, then turns eastward along the margins of the south Sichuan basin.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crustal deformation along the deep, large sutures (such as the Longmen Shan fault zone) is maintained by dynamic pressure from the regional flow intermingled with the hot upwelling asthenosphere. The material in the lower crust and uppermost mantle flowing outward from the center of the plateau is buttressed by the old, strong lithosphere that underlies the Sichuan basin, pushing up on the crust above and maintaining steep topography through dynamic pressure. We therefore consider that the “R-shape” regional flow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crustal deformation along the deep suture zones of the Bangong-Nujiang, the Longmen-Shan faults, and other local heavily faulted z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AL flow Channel flow CRUSTAL deformation Deep and large SUTURE
下载PDF
基于精细化建模的换热管涡激振动数值研究
8
作者 孙军帅 李旭鹏 +3 位作者 孙汝雷 温济铭 李小畅 田瑞峰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119-2127,共9页
为了研究换热管的涡激振动行为,本文基于大涡模拟方法建立了精细化流场计算模型。采用HHT-α方法求解结构动力学方程,结合局部动网格变形技术,得到了换热管涡激振动流固耦合计算模型。以雷诺数为3900的固定圆柱绕流算例和Jauvtis&Wi... 为了研究换热管的涡激振动行为,本文基于大涡模拟方法建立了精细化流场计算模型。采用HHT-α方法求解结构动力学方程,结合局部动网格变形技术,得到了换热管涡激振动流固耦合计算模型。以雷诺数为3900的固定圆柱绕流算例和Jauvtis&Williamson的经典涡激振动实验分别对流场计算模型和结构场计算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并研究了不同约化流速下换热管的振动响应、运动轨迹、尾迹模式等。结果表明:建立的涡激振动计算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单根换热管的涡激振动行为。本文研究对建立换热管管束结构的流致振动计算模型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建模 大涡模拟 圆柱绕流 局部动网格变形技术 流固耦合 流致振动 超级上端分支 锁频
下载PDF
大变形柔性管道两相流流致振动研究
9
作者 宿恒 瞿叶高 彭志科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2023年第6期31-38,共8页
针对柔性管道内段塞流引起的结构大变形流致振动问题,本文采用分区强流固耦合方法建立了面向大变形两相流输运管道的双向流固耦合数值计算模型.基于流体体积法对气液两相流动界面进行追踪并结合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LE)动网格方法考虑流... 针对柔性管道内段塞流引起的结构大变形流致振动问题,本文采用分区强流固耦合方法建立了面向大变形两相流输运管道的双向流固耦合数值计算模型.基于流体体积法对气液两相流动界面进行追踪并结合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LE)动网格方法考虑流体域网格变形,同时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柔性管道动力学模型,根据流体和管道壁面的相互作用构建强流固耦合计算模型.研究表明,在两相流作用下柔性管道的振动主要以类似一阶和二阶振动模态响应为主且会发生模态切换;模态切换与管内的液塞长度、液塞流动频率以及气液塞在管内的轴向分布有关;管道的大变形振动促进了短气塞的融合并显著改变了液塞的长度和频率,进而影响管道的振动和流型转变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变形 段塞流 强流固耦合 模态切换 流态转变
下载PDF
基于有效应力原理的泡沫改良粗粒土不排水残余剪切强度计算模型
10
作者 钟嘉政 王树英 +1 位作者 冯志耀 朱汉标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614-2623,共10页
泡沫常用于土压平衡盾构渣土改良,流动性良好的泡沫改良粗粒渣土有利于盾构进排土顺畅和土舱压力传递,进而避免地层过大变形和失稳。从泡沫改良粗粒土不排水压缩和剪切机理出发,推导了不排水条件下带压泡沫改良粗粒土流动大变形后的残... 泡沫常用于土压平衡盾构渣土改良,流动性良好的泡沫改良粗粒渣土有利于盾构进排土顺畅和土舱压力传递,进而避免地层过大变形和失稳。从泡沫改良粗粒土不排水压缩和剪切机理出发,推导了不排水条件下带压泡沫改良粗粒土流动大变形后的残余剪切强度统一理论模型。首先基于理想气体定律和土的有效应力-应变双曲线方程求解不排水一维压缩时的有效应力,然后推导不排水剪切引起的超孔隙压力和残余状态下剪切强度与有效应力的关系式,再构建剪切速率相关的残余剪切强度计算模型。采用不排水加压十字板剪切试验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准确性,试验值与理论值的平均误差约10%,表明该计算模型可用于确定泡沫改良粗粒土连续流动时的残余剪切强度。最后开展了影响因素分析,竖向总应力增大能提高残余剪切强度,而泡沫注入比增加能降低残余剪切强度;残余状态下流动大变形泡沫改良粗粒土的屈服应力和塑性黏度均与竖向总应力呈正相关,而与泡沫注入比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改良粗粒土 剪切大变形连续流动 有效应力 率相关残余剪切强度 不排水加压十字板剪切试验
下载PDF
《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程》主要技术标准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闫保营 《铁道技术标准(中英文)》 2023年第10期32-36,42,共6页
随着铁路建设的推进以及高速铁路建设逐渐向复杂艰险山区延伸,铁路工程遇到的不良地质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尤其是岩爆、有害气体、高地温以及植被茂密山区的滑坡、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隐蔽性,工程风险高,勘察难... 随着铁路建设的推进以及高速铁路建设逐渐向复杂艰险山区延伸,铁路工程遇到的不良地质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尤其是岩爆、有害气体、高地温以及植被茂密山区的滑坡、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隐蔽性,工程风险高,勘察难度大。本文系统总结勘察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补充完善岩溶、有害气体、高地温、高地应力等勘察内容,吸纳无人机勘察、反磁通等值瞬变电磁技术、微动探测技术等勘察新方法,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标准,提质深化各种不良地质勘察技术要求,提高不良地质勘察水平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工程不良地质 滑坡 泥石流 高地温 高地应力 大变形
下载PDF
弛张筛面大挠度非线性变形分析与实验 被引量:15
12
作者 彭利平 刘初升 +2 位作者 董海林 李珺 夏云飞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76-980,共5页
为研究高硬度弛张筛面挠曲运动过程中的大挠度非线性变形特性,考虑其受端部支承轴向压缩而失稳,建立了弛张筛面的细长压杆模型,引入换元积分,导出了筛面变形量随筛面长度的精确定量表达式,利用数值算法发现了筛板端部移动量应不大于0.27... 为研究高硬度弛张筛面挠曲运动过程中的大挠度非线性变形特性,考虑其受端部支承轴向压缩而失稳,建立了弛张筛面的细长压杆模型,引入换元积分,导出了筛面变形量随筛面长度的精确定量表达式,利用数值算法发现了筛板端部移动量应不大于0.271 5l(l为筛板长度);进行了筛面大挠度变形量的测试实验,发现变形筛面中心线两侧对称测点处的测量值十分接近,且筛面各测点处大挠度非线性变形的测量值和理论值的误差保持在7%以内,表明上述模型在表征筛面变形特性上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弛张筛面 大挠度变形 非线性变形
下载PDF
土体流动大变形的SPH数值模拟 被引量:38
13
作者 黄雨 郝亮 +1 位作者 谢攀 许强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520-1524,共5页
土体流动往往会造成工程结构物的严重破坏。针对目前常用计算方法在进行土体流动非线性极大变形研究中存在局限性的现状,建立了一种纯拉格朗日、无网格的流体动力学计算方法—光滑质点流体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简称S... 土体流动往往会造成工程结构物的严重破坏。针对目前常用计算方法在进行土体流动非线性极大变形研究中存在局限性的现状,建立了一种纯拉格朗日、无网格的流体动力学计算方法—光滑质点流体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简称SPH)方法,采用Bingham流体模型对土体流动大变形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通过土体流动构型及流动冲击力的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SPH数值模拟方法的准确性,从而实现了这种先进高性能计算方法在岩土工程领域的成功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H方法 数值模拟 土体流动 大变形 流体动力学
下载PDF
木寨岭隧道大变形特征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167
14
作者 刘高 张帆宇 +1 位作者 李新召 杨重存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A02期5521-5526,共6页
木寨岭隧道是国道212线改建中的控制性工程,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地质条件复杂。隧道埋深大且地应力高,地下水丰富,断层发育,有5条大断层(总厚度273 m,占全隧道长度的21.9%),岩体软弱破碎,隧道自稳能力差。隧道建设过程中,产生强烈变形... 木寨岭隧道是国道212线改建中的控制性工程,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地质条件复杂。隧道埋深大且地应力高,地下水丰富,断层发育,有5条大断层(总厚度273 m,占全隧道长度的21.9%),岩体软弱破碎,隧道自稳能力差。隧道建设过程中,产生强烈变形和严重破坏。隧道最大累计下沉和水平收敛分别达1.712和1.081 m;围岩初期变形迅速,变形速率大,变形持续时间长,隧道破坏严重,主要表现为拱顶下沉、边墙内挤、喷混凝土剥落、钢拱架扭曲、底鼓及仰拱开裂翘起、衬砌开裂等;变形破坏具有重复性和相似性。从围岩的岩性条件、地下水条件、地应力条件以及隧道变形破坏特征等方面,探讨了该隧道大变形的原因和机制,认为它是围岩塑性流动与围岩膨胀变形综合作用的结果。基于对围岩动态演化机制的正确认识,从围岩控制角度,修正并制定新的返修方案,对大变形段实施返修并取得了成功,同时将研究成果用于指导相同地质条件的后洞段施工,确保了隧道安全顺利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大变形 膨胀 塑性流动 软岩 断层带
下载PDF
砂土液化流动变形的简化方法 被引量:18
15
作者 陈育民 高星 刘汉龙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67-1573,共7页
已有的液化砂土流动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砂土在液化流动状态下是剪切稀化非牛顿流体,可以用幂函数表示其剪应力-剪应变率的关系,从而建立了砂土液化流动的本构方程。基于FLAC3D程序的二次开发平台,将液化流动本构方程开发到FLAC3D中,建立... 已有的液化砂土流动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砂土在液化流动状态下是剪切稀化非牛顿流体,可以用幂函数表示其剪应力-剪应变率的关系,从而建立了砂土液化流动的本构方程。基于FLAC3D程序的二次开发平台,将液化流动本构方程开发到FLAC3D中,建立了液化流动变形的简化分析方法。通过倾斜场地的液化流动变形分析,发现倾斜场地的液化变形曲线可以用正弦函数曲线描述,这与Towhata的理论分析成果一致,验证了本方法的合理性。分析了液化层坡度、稠度系数、流动指数以及弹性参数等变量对液化变形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液化变形随液化层坡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液化砂土的稠度系数和流动指数对液化流动变形有重要的影响,而弹性参数对变形基本无影响,因此,在实际工程分析中,需要对流动模型参数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土液化 流动变形 非牛顿流体 大变形 计算方法
下载PDF
饱和砂土液化后大变形机制的离散元细观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魏星 张昭 +1 位作者 王刚 张建民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96-1602,1625,共8页
采用颗粒流软件模拟了饱和砂土在不排水条件下的循环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因素对液化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饱和砂土液化后宏观变形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从孔隙分布角度解释了砂土液化后的大变形的细观物理机制。通过自编程序对颗粒... 采用颗粒流软件模拟了饱和砂土在不排水条件下的循环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因素对液化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饱和砂土液化后宏观变形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从孔隙分布角度解释了砂土液化后的大变形的细观物理机制。通过自编程序对颗粒排列和孔隙分布的演化过程进行定量描述,给出孔隙率标准差作为液化后体积收缩势的度量,并研究了孔隙率标准差与液化后大变形的关系。离散元细观数值模拟再现了室内试验中的宏观现象,证实了室内试验中饱和砂土液化后的有限剪切大变形是客观真实的材料响应。土体体积收缩势的累积所导致的孔隙均匀化以及土颗粒间自由空隙增大正是饱和砂土液化后循环剪应变逐渐增大的细观机制。孔隙率标准差作为孔隙均匀化的量化指标,与循环剪应变各周次幅值有良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流方法 砂土液化 孔隙分布 液化后大变形
下载PDF
激光腔靶中等离子体流场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6
17
作者 段庆生 常铁强 +2 位作者 张维岩 王光裕 王重基 《计算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10-615,共6页
针对激光腔靶中等离子体流场的复杂性,提出了一种网格的自适应算法以及活动网格方法。应用这些方法在不同的腔靶上进行了一些数值计算。得到的结果表明,这些数值方法是有效的。
关键词 激光腔靶流场 大变形流动 活动网格法 等离子体
下载PDF
水平定向穿越钢管回拖力的分析与实测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素贞 李翔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14-719,共6页
为了保证水平定向穿越的顺利实施,回拖力的确定至关重要.总结国内外管道回拖力计算的规范方法,针对主要区别的泥浆阻力及管道弯曲大变形阻力两部分,建立泥浆阻力模型和管道弯曲大变形阻力模型,形成更精细的回拖力计算公式,分析水平定向... 为了保证水平定向穿越的顺利实施,回拖力的确定至关重要.总结国内外管道回拖力计算的规范方法,针对主要区别的泥浆阻力及管道弯曲大变形阻力两部分,建立泥浆阻力模型和管道弯曲大变形阻力模型,形成更精细的回拖力计算公式,分析水平定向穿越回拖全过程的管道受力.对比某实际天然气管线工程整个回拖过程的施工监测结果表明,提出的回拖力计算方法与实际情况更吻合,管道弯曲大变形阻力占回拖力的主要部分,回拖力随管线大转角处拐角的增加呈指数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定向穿越 回拖力 泥浆阻力 管道弯曲大变形 施工监测
下载PDF
南京饱和细砂液化后大变形条件下动剪切模量衰减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庄海洋 胡中华 +1 位作者 王瑞 陈国兴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445-3452,3461,共9页
针对南京饱和细砂液化后特大变形条件下(双幅剪应变接近100%)应力-应变关系特征,分析了有效围压和初始静剪应力比等因素对南京饱和细砂初始液化后特大变形条件下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影响规律,即在液化后多次循环加载条件下零有效应力阶... 针对南京饱和细砂液化后特大变形条件下(双幅剪应变接近100%)应力-应变关系特征,分析了有效围压和初始静剪应力比等因素对南京饱和细砂初始液化后特大变形条件下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影响规律,即在液化后多次循环加载条件下零有效应力阶段、剪胀阶段和反向卸载阶段的剪切模量随单向流动累积变形的衰减特征。结果表明:有效围压、初始静剪应力和循环加载幅值对南京饱和细砂初始液化后特大变形条件下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在零有效应力阶段和剪胀阶段的剪切模量大小及其衰减特征的影响不明显,而对反向卸载阶段的剪切模量大小和衰减特征的影响相对较大。随着有效围压和加载幅值分别增大,南京饱和细砂初始液化后特大变形条件下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反向卸载阶段剪切模量都有明显增大的趋势,同时其剪切模量随后续循环加载次数的衰减速度也变快。但随着初始剪应力的增大,该阶段剪切模量随后续循环加载次数的衰减速度有减慢的趋势。同时,基于试验结果,给出了南京饱和细砂初始液化后特大变形条件下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在不同阶段的剪切模量与单向流动累积变形有关的衰减函数及其拟合参数确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饱和细砂 液化流动特大变形 剪切模量衰减 循环加载幅值 初始剪应力比
下载PDF
亚洲大陆岩石圈多层构造模型和塑性流动网络 被引量:47
20
作者 王绳祖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18,共18页
中、东部亚洲大陆的广大地区存在着由两族大型地震带共轭相交而成的统一地震网络;位于中、上地壳的这种地震网络,实际上是岩石圈下层(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塑性流动网络的一种响应。统一塑性流动网络系统的存在,证实了板内构造变形的... 中、东部亚洲大陆的广大地区存在着由两族大型地震带共轭相交而成的统一地震网络;位于中、上地壳的这种地震网络,实际上是岩石圈下层(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塑性流动网络的一种响应。统一塑性流动网络系统的存在,证实了板内构造变形的驱动力源主要来自印度板块的碰撞推挤,而作用力的远程传递主要借助于网络状塑性流动。塑性流动网络对板内构造变形起着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 岩石圈 构造模型 地震 网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