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复位螺纹克氏针竹排式成角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军 曹念蒙 +5 位作者 乔绍文 杨美英 吴西津 陆弛浩 马斌 王国强 《临床骨科杂志》 2012年第3期322-323,共2页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的多枚螺纹克氏针竹排式成角固定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4例(15足)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微创撬拨复位、多枚螺纹克氏针竹排式成角固定;术后评定患足功能,测量手术前后X线片跟骨的长度、宽度、高度、Bhler角、...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的多枚螺纹克氏针竹排式成角固定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4例(15足)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微创撬拨复位、多枚螺纹克氏针竹排式成角固定;术后评定患足功能,测量手术前后X线片跟骨的长度、宽度、高度、Bhler角、Gissane角。结果 14例均获随访,时间3~14个月。功能评价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优6足,良7足,可2足。术后跟骨高度、长度、宽度、Bhler角、Gissane角均接近正常,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创复位、多枚螺纹克氏针竹排式成角固定法治疗跟骨骨折,创伤小,固定可靠,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螺纹克氏针 竹排式 成角固定
下载PDF
基于浮筏撬拨技术的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术式设计及运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沈影超 王强 +3 位作者 蒋晓伟 陆苇 周烨 殷丽梅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0年第2期184-188,共5页
目的对于移位的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设计规范程式化的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术式,探索新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共48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7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63.5岁。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 目的对于移位的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设计规范程式化的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术式,探索新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共48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7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63.5岁。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23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3例;年龄58~80岁,平均年龄63.2岁。对照组患者25例,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龄57~81岁,平均年龄63.8岁。治疗组借助浮筏撬拨技术复位、围旋前方肌双窗口技术暴露和"鱼簖"技术定位实现接骨板掌侧内固定术;对照组使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腕关节功能。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缩短[(39.12±3.04) min vs(46.52±3.53) min;t=1.762,P <0.05]。术后3个月,治疗组腕关节功能减损值为8.9°,对照组腕关节功能减损值为12.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2,P <0.05)。结论基于浮筏撬拨技术的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术式可以实现程式化,缩短手术时间,维护腕部和前臂旋转功能,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筏撬拨 桡骨远端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下载PDF
“竹筏钢板”技术治疗Ⅱ型跟骨鸟嘴骨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彭亮 巫宗德 +3 位作者 刘亮 魏国华 张强 刘然 《四川医学》 CAS 2020年第10期1044-1047,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竹筏技术”理念治疗跟骨鸟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系统回顾我院2012年1月至2017年4月期间跟骨鸟嘴骨折住院患者,根据跟骨后结节骨折Beavis分型,其中II型18例,男7例,女11例;年龄42~76岁,平均61.5岁。其中波及距下... 目的探讨应用“竹筏技术”理念治疗跟骨鸟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系统回顾我院2012年1月至2017年4月期间跟骨鸟嘴骨折住院患者,根据跟骨后结节骨折Beavis分型,其中II型18例,男7例,女11例;年龄42~76岁,平均61.5岁。其中波及距下关节面6例,波及未关节面12例,所有病例均为闭合性损伤,均通过“竹筏原理”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常规随访,均进行X片复查,并运用AOFAS后足及踝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1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8~48个月,平均(11±0.2)个月。其中手术切口均I、II期愈合,皮瓣坏死1例(腓肠神经血管皮瓣移植后愈合),无感染性骨髓炎、腓肠神经损伤,按AOFAS评定标准:优11例,良6例,中:1例:差:0例,优良率为94.4%;总体平均得分(91.0±2.8)。结论跟骨鸟嘴骨折是足踝部骨折急诊手术之一,如何减少皮瓣坏死、骨折移位丢失、早期功能锻炼是临床治疗的难题与重点,通过有限切开复位结合钉筏钢板螺钉技术内固定术,能直观复位、有效固定、避免复发撬拨骨质丢失及软组织损伤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后结节骨折 鸟嘴骨折 竹筏技术 内固定术
下载PDF
关节镜监视复位排钉技术固定治疗Schatzker 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庆元 吕淑宝 曾明辉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1年第6期435-438,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监视复位排钉技术固定治疗Schatzker 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28例Schatzker 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单侧骨折,左侧12例,右侧16例。骨折分型:Ⅱ... 目的探讨关节镜监视复位排钉技术固定治疗Schatzker 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28例Schatzker 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单侧骨折,左侧12例,右侧16例。骨折分型:Ⅱ型15例,Schatzker Ⅲ型13例。均于关节镜监视下行点对点前交叉韧带定位器定位,4.5空心钻钻至平台软骨下骨,4.0斯氏针推顶复位,排钉板固定。结果本组28例均完成关节镜下复位排钉板固定,手术时间平均72.2(56~89)min,术中出血量平均86.5(50~220)ml,住院时间平均8.6(6~15)d。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亦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发生。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5(13~40)个月。所有患者术后10~17周骨折均愈合,无膝关节活动受限或膝关节内外翻畸形。术后1年采用Rasumssen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优22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为89.3%。结论关节镜监视复位排钉技术固定治疗Schatzker 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临床效果确切,关节面平整,患者可早期锻炼,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关节镜检查 骨折固定术 排钉技术
下载PDF
双排筏固定技术在胫骨外侧平台骨折固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曹相勋 孔祥娣 +1 位作者 孙守密 万法青 《创伤外科杂志》 2020年第12期936-939,共4页
目的总结克氏针结合近端锁定接骨板双排筏技术治疗胫骨外侧平台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沂市中心医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采用双排筏技术治疗的2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55~65岁,平均59.4岁;左膝11例... 目的总结克氏针结合近端锁定接骨板双排筏技术治疗胫骨外侧平台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沂市中心医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采用双排筏技术治疗的2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55~65岁,平均59.4岁;左膝11例,右膝13例;骨折类型按Schatzker分型:Ⅱ型13例,Ⅳ型2例,V型4例,Ⅵ型5例。术中于外侧平台前外缘用2~4枚直径1.5~2.0mm的克氏针从胫骨平台外侧紧贴软骨下骨质并排或交叉穿入固定为第一排筏,稳定关节面,用锁定接骨板置于胫骨平台前外侧放置锁定螺钉固定,形成第二排固定,固定平面为抬起的整个大骨片下缘,承载支撑第一排固定,必要时加用内侧钢板支撑固定。骨折愈合后观察平台塌陷、复位丢失情况,采用Rasmussen胫骨髁部骨折放射学评分及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3d复查X线片显示21例获得解剖复位,3例存在<2mm的台阶。术后3d、3个月、>6个月膝关节内翻(TPA)、外侧胫骨平台后倾(PA)、胫股角(FT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满1年时,Rasmussen放射评分(14.02±4.24)分,优良率87.5%。功能评分(24.05±5.58)分,优良率83.3%。24例患者骨折均临床愈合,无骨不连、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克氏针、近端锁定接骨板双排筏内固定技术可有效固定并支撑胫骨平台塌陷及关节面碎骨块,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克氏针 双排筏固定
下载PDF
竹筏原理在Pilon骨折中的应用
6
作者 张满才 闻伟敬 崔海明 《基层医学论坛》 2012年第22期2897-2898,F0003,共3页
目的总结利用竹筏原理,采用T形锁定板和苜蓿钢板治疗Pilon骨折的经验。方法 36例Pilon骨折患者按Ruedi-Allgower分型,达Ⅱ型19例,Ⅲ型17例,均采用切开复位,L形锁定板或苜蓿钢板内固定术。结果治疗后,临床疗效优良率80.6%,其中Ⅱ型达84.... 目的总结利用竹筏原理,采用T形锁定板和苜蓿钢板治疗Pilon骨折的经验。方法 36例Pilon骨折患者按Ruedi-Allgower分型,达Ⅱ型19例,Ⅲ型17例,均采用切开复位,L形锁定板或苜蓿钢板内固定术。结果治疗后,临床疗效优良率80.6%,其中Ⅱ型达84.2%,Ⅲ型达76.5%。结论利用竹筏原理,采用L形锁定板或苜蓿钢板治疗Pilon骨折,具有固定稳定性可靠,有利于骨折愈合和早期关节负重的优点,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ON骨折 内固定 竹筏原理 切开复位
下载PDF
外侧排筏钢板结合Jail螺钉固定治疗累及后外侧柱的胫骨平台塌陷骨折近期疗效 被引量:4
7
作者 孔祥如 王冰 +7 位作者 杨春 单宇宙 陈浩 孙健宁 姜伟 钱玉 杨太明 刘旭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18,共7页
目的 比较外侧排筏钢板结合Jail螺钉固定与单独外侧排筏钢板固定治疗累及后外侧柱的胫骨外侧平台塌陷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06例(106膝)累及后外侧柱的胫骨外侧平台塌陷骨折患者。根据是否联合J... 目的 比较外侧排筏钢板结合Jail螺钉固定与单独外侧排筏钢板固定治疗累及后外侧柱的胫骨外侧平台塌陷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06例(106膝)累及后外侧柱的胫骨外侧平台塌陷骨折患者。根据是否联合Jail螺钉固定,分为对照组(单纯采用外侧排筏钢板固定,52例)和研究组(外侧排筏钢板联合Jail螺钉固定,5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膝侧别、致伤原因、Schatzker分型、Tscherne-Gotzen分度、受伤至手术时间及术前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slope angle,PSA)、胫骨平台内翻角(tibial plateau varus angle,TPVA)、Rasmussen解剖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累计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年X线片、CT所示PSA、TPVA、Rasmussen解剖评分;记录术后1年两组关节面塌陷例数,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19.5个月。两组手术时间、累计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例(3.7%)和3例(5.8%)患者发生切口浅表感染,经清创换药后愈合,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2,P=0.616)。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术后1年对照组有9例(17.3%)出现关节面塌陷2~3 mm,而研究组仅出现2例(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71,P=0.022)。术后1年,两组PSA、TPVA、Rasmussen解剖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研究组PSA、TPVA、Rasmussen解剖评分手术前后差值及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外侧排筏钢板结合或不结合Jail螺钉固定治疗累及后外侧柱的胫骨外侧平台塌陷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结合Jail螺钉可以增强固定并减少关节面塌陷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内固定 外侧排筏钢板 Jail螺钉技术
原文传递
经改良后内侧入路联合支撑技术治疗关节面塌陷的后Pilon骨折 被引量:28
8
作者 陈宇 张晖 +4 位作者 刘熹 李亚星 邓伟 任毅 吴仕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1631-1635,共5页
目的探讨经改良的后内侧入路联合支撑技术对后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治疗的51例关节面塌陷的后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21例;年龄19~66岁,平均49岁。根据视觉模拟疼... 目的探讨经改良的后内侧入路联合支撑技术对后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治疗的51例关节面塌陷的后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21例;年龄19~66岁,平均49岁。根据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对结果进行主观评估。末次随访时使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中足评分(AOFAS)量表评估综合恢复情况。术后3 d拍踝关节正侧位、踝穴位X线片,行踝关节三维检查,根据Burwell-Charnley影像学标准判定骨折复位质量。正态分布参数前后比较使用t检验。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骨折均于术后3~6个月愈合,平均(3.7±0.7)个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依据Burwell-Charnley影像学标准判定骨折复位质量,获解剖复位50例,一般复位1例。末次随访时AOFAS量表踝关节功能评估,优41例,良9例,可1例,优良率98.0%。AOFAS踝与后足评分(93.6±2.2)分;患者术前VAS评分为(7.5±1.1)分,术后(0.3±0.7)分,手术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31,P=0.000)。末次随访术后患侧活动度背伸为13.3°±3.4°,跖屈为33.5°±4.7°,活动范围为46.9°±6.1°,而健侧则分别为19.8°±2.3°、36.0°±5.7°和55.6°±2.7°,两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8.932、121.231、113.432,均P<0.05)。结论对于后Pilon骨折,采用改良后内侧入路可直视下复位踝关节面,支撑技术结合小钢板,固定牢固,软组织并发症少,短期随访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Pilon骨折 改良后内侧入路 支撑技术 内固定
原文传递
胫骨平台双髁四象限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32
9
作者 张世民 姚勐炜 +5 位作者 张立智 张英琪 陈文龙 王欣 黄轶刚 祝晓忠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1808-1815,共8页
[目的]介绍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累及双髁四象限)"内撑外吊"的内固定策略及其应用效果。[方法]自2008~2011年,对16例累及双髁(内、外侧髁)四象限(前内、前外、后内、后外)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类第Ⅵ型,AO/OTA分类41C2... [目的]介绍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累及双髁四象限)"内撑外吊"的内固定策略及其应用效果。[方法]自2008~2011年,对16例累及双髁(内、外侧髁)四象限(前内、前外、后内、后外)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类第Ⅵ型,AO/OTA分类41C2,C3型),采用仰卧健侧漂浮体位,经后内侧倒L形切口,从腓肠肌-比目鱼肌内侧入路,暴露前内、后内和后外三个象限的骨折块,采用小型钢板以单皮质短螺钉抗滑方式固定,维持骨块的解剖复位;再经前外侧切口,复位劈裂塌陷的外侧关节面并植骨,用强力厚重的外侧锁定钢板以排筏支撑方式固定。术后采用影像学和HSS膝关节量表及SMFA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本组男11例、女5例,共16膝,平均年龄51岁(39~64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11 d(7~21 d)。经后内侧、前外侧双切口,16例进行了前内侧、后内侧象限骨块固定,11例进行了后外侧象限皮质固定,16例采用了外侧锁定钢板。术后1例出现后内侧切口脂肪液化裂开,清创VSD后,重新缝合而愈。骨折愈合及完全负重的时间平均为21周(16~26周)。3例发生轻度关节面复位丢失。没有负重力线的改变。所有患者随访超过1年(12~33个月,平均21个月),膝关节活动幅度平均为98°(80°~125°)。HSS膝关节评分平均为87.7分(75~95分),SMFA评分平均为21.3分(12~33分)。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对累及双髁四象限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通过健侧漂浮体位双切口入路,采用"内撑外吊"的内固定模式,可望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双髁骨折 后髁骨折 四象限骨折 漂浮体位 抗滑固定 排筏固定
原文传递
排钉内固定结合植骨治疗Ⅱ、Ⅲ型Pilon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道振 赵志坚 +2 位作者 陈坤峰 白天峰 张俊霞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6年第1期74-76,共3页
目的探讨排钉内固定结合植骨治疗Ruedi—AllgowerⅡ、Ⅲ型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且获得随访的2l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6例;年龄23.0—68.0岁,平均(38.2±3.7)岁;16例为闭合性骨折,... 目的探讨排钉内固定结合植骨治疗Ruedi—AllgowerⅡ、Ⅲ型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且获得随访的2l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6例;年龄23.0—68.0岁,平均(38.2±3.7)岁;16例为闭合性骨折,5例为开放性骨折;骨折按Ruedi—Allgower分型Ⅱ型12例,Ⅲ型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7~14d,平均8,5d。所有患者均采用L型解剖锁定加压骨板排状螺钉内固定结合植骨方法治疗。结果21例患者术后获8~30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16~24周,平均18.2周。根据Burwell-Chamley放射学复位标准评定:解剖复位17例,复位可4例;末次随访时按Mazur评分标准评定踝关节功能:优8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5.7%。结论采用排钉内固定结合植骨治疗Ⅱ、Ⅲ型Pilon骨折可有效预防关节面二次塌陷,达到解剖复位、坚强固定及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的目的,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排状螺钉 植骨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多板钉排筏式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被引量:10
11
作者 赵加军 许庆龙 +2 位作者 梅仁俊 何恒 韩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43-746,共4页
[目的]介绍多板钉排筏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7月~2019年10月本院手术治疗Schatzker分型V^VI型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5例。肢体肿胀消退、皮肤出现皱褶、软组织情况满意后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 [目的]介绍多板钉排筏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7月~2019年10月本院手术治疗Schatzker分型V^VI型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5例。肢体肿胀消退、皮肤出现皱褶、软组织情况满意后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时机,通常为伤后3~14 d。采用前外、后内倒"L"联合切口完成断端及平台关节面的显露与复位固定。对关节面骨折块进行开窗撬拨或隧道顶托复位。复位满意后选用自体骨或异体骨植骨,1~2块T型或重建钢板塑形后固定后侧柱。屈膝位下于前外切口进行外侧柱骨折复位及钢板螺钉固定,将主力钢板螺钉,置于胫骨平台软骨下骨的下方,以起到支撑作用,达到多板钉排筏式固定效果。[结果]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一例出现感染及皮肤软组织坏死,无血管神经损伤,骨折及关节面复位满意,内固定无松动断裂,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达93.33%。[结论]多板钉排筏式固定可以达到坚强固定,利于早期膝关节功能康复,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联合切口 多板钉排筏式固定 功能康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