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preliminary study on correlations of triple-phase multi-slice CT scan with hist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and intratumoral microvascular/lymphatic invasion in gastric cancer 被引量:6
1
作者 YIN Xin-dao HUANG Wen-bin +3 位作者 L(U) Cheng-yu ZHANG Lin WANG Li-wei XIE Guang-hu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3期347-351,共5页
Background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cancer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microvascular invasion play a principle role in cancer progression and metastasis, and non-invasive imaging techniques such as CT, MRI and US ass... Background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cancer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microvascular invasion play a principle role in cancer progression and metastasis, and non-invasive imaging techniques such as CT, MRI and US assessing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surgical resectibility and the prognosis of cancers are now of great importance.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of triple-phase multi-slice CT scan with the hist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and intratumor microvascular/lymphatic invasion of progressive gastric cancer.Methods The present study included 64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all of whom underwent routinal and dual-phase contrast enhancement multi-slice CT examinations of the upper abdomen before surgery. The post-operative specimens were used for determination of hist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cancer cell invasion of intratumoral microvascular/lyrnphatic vessel identified by CD34 and D2-40 expression. Correlations between contrast enhancement ratio (CER) of triple-phase multi-slice CT scan in gastric cancer and hist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as well as intraturnoral microvascular/lymphatic invasion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Resul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CER of triple-phase CT scan in gastric cancer and tumor hist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P〈0.05). CER of the arterial phase in gastric cancer with intratumoral microvascular invas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without invasion (0.61±0.28 vs. 0.46±0.14, P 〈0.05); CER of the arterial-parenchymal phas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gastric cancer with intratumoral microvascular invasion than that without invasion (1.81±0.39 vs. 2.28±0.80, P〈0.05). However, CER of the parenchymal phase in gastric cancer with intratumoral lymphatic invas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without invasion (1.25±0.57 vs. 1.00±0.35, P〈0.05).Conclusions CER of triple-phase multi-slice CT scan in gastric cancer i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intratumoral microvascular and lymphatic invasion, and also could be used as a marker for hist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ic cancer multi-slice ct hist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vascular invasion
原文传递
基于血清学标记物和CT特征模型预测肝细胞癌组织分化程度
2
作者 黄翔 何畅 +5 位作者 陈莲环 凌文峰 张志强 朱志强 陈小凤 杨志企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6期649-654,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联合血清学标记物和CT特征模型在评估肝细胞癌(HCC)组织分化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梅州市人民医院2015年11月~2023年10月共206例HCC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其中训练组144例(包括42例低分化HCC和102例中高分化HCC),... 目的探讨基于联合血清学标记物和CT特征模型在评估肝细胞癌(HCC)组织分化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梅州市人民医院2015年11月~2023年10月共206例HCC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其中训练组144例(包括42例低分化HCC和102例中高分化HCC),验证组62例(包括21例低分化HCC和41例中高分化HCC)。比较低分化HCC和中高分化HCC组间血清学标记物及CT特征差异。采用多因素筛选HCC分化程度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模型。结果相比中高分化HCC,低分化HCC的AFP阳性率(P=0.001)、乙肝发生率(P=0.003)、低密度环征(P=0.015)和癌栓发生率(P=0.001)较高,平扫CT值较低(P=0.010)。多因素分析显示AFP(OR=0.269,P=0.027)、低密度环征(OR=0.273,P=0.047)、癌栓(OR=0.191,P=0.005)和肿瘤平扫CT值(OR=1.091,P=0.009)是HCC组织分化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联合AFP、低密度环征、癌栓和肿瘤平扫CT值的联合模型诊断效能最高,其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0和0.620。结论AFP、低密度环征、癌栓和肿瘤平扫CT值是HCC组织分化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对HCC组织分化程度具有较好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组织分化程度 ct 血清学标记物 诊断效能
下载PDF
胃癌CT征象与组织分化及p53、Ki67表达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景宇 冬冬 +2 位作者 戴春来 王淑清 周丹丹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5-559,共5页
目的探讨胃癌CT征象与病理组织分化及p53、Ki67表达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更多信息。方法使用多层螺旋CT机对158例胃癌患者行平扫、增强扫描,纪录CT观察指征(CT图像上最大径及厚度、强化差值、浆膜侵犯、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免疫组织化学和... 目的探讨胃癌CT征象与病理组织分化及p53、Ki67表达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更多信息。方法使用多层螺旋CT机对158例胃癌患者行平扫、增强扫描,纪录CT观察指征(CT图像上最大径及厚度、强化差值、浆膜侵犯、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免疫组织化学和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测定p53、Ki67的表达。结果组织分化与CT图像上病灶厚度(χ2=5.554,P=0.018)、强化差值(χ2=5.273,P=0.022)、淋巴结转移(χ2=6.061,P=0.014)具有相关性;p5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χ2=5.028,P=0.025);Ki67表达与CT图像肿瘤厚度(χ2=5.674,P=0.017)、淋巴结转移(χ2=5.028,P=0.025)具有相关性。结论螺旋CT做为一种简便、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以初步估计组织分化、p53及Ki67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征象 胃癌 组织分化 P53 KI67
下载PDF
不同组织学类型腮腺癌的MSCT特征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3
4
作者 徐志锋 潘爱珍 +1 位作者 周嫦英 雍昉 《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 2017年第2期1195-1200,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组织学类型腮腺癌MSCT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29例腮腺癌患者的CT影像资料,其中9例黏液表皮样癌,6例腺样囊性癌,5例淋巴上皮样癌,4例腺泡细胞癌,5例腺癌。对各类腮腺癌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增强... 目的探讨不同组织学类型腮腺癌MSCT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29例腮腺癌患者的CT影像资料,其中9例黏液表皮样癌,6例腺样囊性癌,5例淋巴上皮样癌,4例腺泡细胞癌,5例腺癌。对各类腮腺癌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增强扫描特征、是否囊变或坏死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这些征象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1)29例腮腺癌中粘液表皮样癌发病率最高,占31.03﹪,其次为腺样囊性癌,占20.69﹪;另外腺泡细胞癌病灶最大,其最大径平均约(2.82±1.89)cm。(2)各类型腮腺癌大部分病灶(60﹪以上)位于浅叶,病灶形态多以不规则为主,其中所有腺泡细胞癌表现为规则型(类圆形)。(3)腺样囊性癌和粘液表皮样癌发生囊变(坏死)比例最高,分别为83﹪和67﹪,而淋巴上皮样癌密度均匀一致,均未见囊变(坏死)征象。(4)淋巴结转移以淋巴上皮样癌发生率最高,占80﹪,而腺泡细胞癌无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5)腮腺癌中绝大部分呈"渐进性"强化模式,6例表现为"快进快退"强化模式,各类型腮腺癌表现中等及明显强化,其中腺泡细胞癌增强幅度及灌注率均最高;(6)性别、病灶位置、形态、大小、病灶囊变及坏死、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强化幅度和灌注率等在各类型腮腺癌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腮腺癌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但是该特征对不同组织学类型的分型价值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癌 鉴别诊断 组织学 多排螺旋ct 增强
下载PDF
胃癌CT灌注参数和组织学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米玉霞 苏慧东 李飞 《实用癌症杂志》 2022年第7期1133-1136,共4页
目的探讨胃癌CT灌注参数和组织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6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病理结果将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患者划分为低分化组(n=48),中分化腺癌和高分化腺癌患者划分为中高分化组(n=58)。比较2... 目的探讨胃癌CT灌注参数和组织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6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病理结果将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患者划分为低分化组(n=48),中分化腺癌和高分化腺癌患者划分为中高分化组(n=58)。比较2组患者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血流量(BF)、达峰时间(TTP)、Patlak血容量(PBV)、Patlak表面通透性(PPS)参数值,采用ROC曲线分析CT灌注成像参数值对胃癌组织低分化与中高分化的判断效能,并检测2组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和糖类抗原72-4(CA72-4)水平,分析其与CT灌注成像参数值的相关性。结果低分化组患者BF、PBV和PPS值均高于中高分化组(P<0.05),TTP值低于中高分化组(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CT灌注参数BF、TTP、PBV和PPS值联合评估胃癌患者组织低分化和中高分化的曲线下面积(AUC)高于四项参数单独判断的AUC值(P<0.05)。低分化组患者血清AFP、CA199和CA72-4水平均高于中高分化组(P<0.05),且血清AFP、CA199和CA72-4分别与胃癌患者CT灌注参数BF、PBV和PPS值呈正相关性(P<0.05),与TTP值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胃癌患者CT灌注参数BF、TTP、PBV和PPS与组织分化程度有关,并与血清肿瘤标志物具有良好相关性,四项参数的联合检测对评估胃癌患者组织分化程度的效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灌注参数 胃癌 组织学类型 组织学分化程度
下载PDF
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热点 被引量:2
6
作者 吴娜明 李军 陶娟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3期215-220,共6页
全球的恶性黑色素瘤(黑色素瘤)发病率从1990年的2.01/10万增加到2019年的3.75/10万。黑色素瘤在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近年来其发病率的增长速度(3%~5%)是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增长最快的,每年新发黑色素瘤患者达2~3... 全球的恶性黑色素瘤(黑色素瘤)发病率从1990年的2.01/10万增加到2019年的3.75/10万。黑色素瘤在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近年来其发病率的增长速度(3%~5%)是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增长最快的,每年新发黑色素瘤患者达2~3万例。黑色素瘤易侵袭和转移,Ⅳ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4.6%。早期诊断与治疗,能极大地改善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目前恶性黑色素瘤诊断热点包括视诊辅助工具、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组织学诊断及鉴别诊断等。视诊辅助工具可用于筛查黑色素瘤,皮肤镜和皮肤共聚焦技术(皮肤CT),诊断黑色素瘤灵敏度可分别为61%及100%;人工智能为基础诊断黑色素瘤比单纯的人工智能或医师诊断准确率更高,可将黑色素瘤诊断准确率从55.6%提高至75.0%。组织学诊断二代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尚缺乏适用于所有黑色素瘤的客观的、高重复性免疫组织化学标志,但随着黑色素瘤基因组学的研究逐渐深入,BRAF V600E、NRAS突变已经应用于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估。黑色素瘤侵袭性强,许多患者确诊时即为晚期,因此,我国黑色素瘤诊疗需重视多学科诊疗团队模式,并促进建立在多学科共识基础上的诊疗原则和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皮肤镜 皮肤ct 人工智能 组织学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胃癌多层CT三期扫描强化率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及瘤内脉管侵犯的关系 被引量:9
7
作者 殷信道 黄文斌 +7 位作者 张林 王丽萍 卢铃铨 王利伟 谢光辉 吴前芝 王书智 顾建平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28-731,共4页
目的 探讨胃癌多层CT三期扫描强化率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瘤内微血管及淋巴管侵犯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手术切除且资料完整的胃癌患者64例,术前均行上腹部多层CT常规及动脉-实质期增强扫描.术后标本确定组织分化程... 目的 探讨胃癌多层CT三期扫描强化率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瘤内微血管及淋巴管侵犯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手术切除且资料完整的胃癌患者64例,术前均行上腹部多层CT常规及动脉-实质期增强扫描.术后标本确定组织分化程度、癌细胞侵及瘤内微血管或淋巴管CD34和D2-40的表达.比较胃癌多层CT增强扫描强化率与其组织分化程度及瘤内微血管或淋巴管侵犯之间的关系.结果 胃癌多层CT三期扫描动脉期、实质期及动脉-实质期强化率与组织分化程度明显有关(P<0.05) 瘤内微血管侵犯的胃癌瘤体动脉期强化率(0.61±0.28)高于无瘤内微血管侵犯者(0.46±0.14),而动脉-实质期强化率(1.81±0.39)低于无瘤内微血管侵犯者(2.28±0.80),两者分别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瘤内淋巴管侵犯的胃癌瘤体实质期强化率(1.25±0.57)高于无瘤内淋巴管侵犯者(1.00±0.35)(P<0.05).结论 多层CT三期扫描强化率能够反映胃癌组织分化程度,并与瘤内微血管及淋巴管侵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多层ct 组织分化 脉管侵犯
原文传递
^18F-FDG PET-CT检查对宫颈癌原发病灶组织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肖金海 闫鼎鼎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0年第21期4117-4120,共4页
目的分析18氟标记的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检查对宫颈癌原发病灶组织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3月就诊的128例宫颈癌患者,在治疗前均接受^18F-FDG PET-C... 目的分析18氟标记的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检查对宫颈癌原发病灶组织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3月就诊的128例宫颈癌患者,在治疗前均接受^18F-FDG PET-CT检查,计算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分析^18F-FDG PET-CT检查对宫颈癌原发病灶组织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的诊断价值。宫颈癌患者原发病灶SUVmax值与FIGO临床分期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50岁和<50岁患者原发病灶SUVmax分别为(9.81±3.17)和(9.56±2.9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和非鳞癌患者原发病灶SUVmax值分别为(10.52±3.78)和(7.95±2.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分化和低分化宫颈癌患者原发病灶SUVmax值分别为(7.29±2.37)和(12.93±4.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a1~Ⅱb期和Ⅲa~Ⅳb期患者原发病灶SUVmax值分别为(8.11±2.75)和(12.04±3.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患者原发病灶SUVmax值与FIGO分期呈显著正相关(r=0.517,P=0.000)。结论^18F-FDG PET-CT检查宫颈癌原发病灶SUVmax值与病理学类型、组织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宫颈癌患者治疗前行^18F-FDG PET-CT检查有助于判断宫颈癌恶性程度,指导临床拟定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FDG PET-ct 宫颈癌 原发病灶 组织分化程度 临床分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