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moting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Dynamics Remedial Course
1
作者 Jacek Uziak Moses Tunde Oliran Marian Gizjowski 《Journal of Mechanics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2011年第5期365-376,共12页
The paper reports o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pproach to a remedial class in Dynamics. It uses the Kolb model and 4MAT learning system to introduce a learning cycle based on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exercises. The... The paper reports o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pproach to a remedial class in Dynamics. It uses the Kolb model and 4MAT learning system to introduce a learning cycle based on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exercises. The teaching approach based on learning cycle is described giving examples of different teaching elements applied in particular quadrants of the learning cycle. The attitude of students and their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learning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results presented cover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course delivery and students' perception. The results include students' statistics with respect to their registration and previous history related to the course, their motivatiion, assessment and satisfaction with the approach applied. This initial introduction of cooperative activities into the remedial Dynamics class can be assessed as a positive step in increasing student understanding and performance in the course. The students' positive reception of the non-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and their overall improved performance seem to confirm the advantages of collaborative leaming. In terms of the final grades,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were not as good as expected. However, the application of 4MAT learning system which exposed students to a variety of diverse learning styles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The positive aspect of the experiment was the attitude of students and their acceptance of the new mode of course delivery. In conclusio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ould be extended beyond remedial groups to normal student cla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laborative learning remedial course problem solving.
下载PDF
石化场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技术组合研究与应用进展
2
作者 周慧娣 李海明 +3 位作者 肖瀚 李梦娣 张翠霞 苏思慧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80-1885,共6页
基于国内外石化场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技术组合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概述了各项修复技术组合的优缺点和适用情景,总结了修复技术组合目前存在的修复机理不明确、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协同性不足和实际污染场地中试示范研究成果较少等问... 基于国内外石化场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技术组合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概述了各项修复技术组合的优缺点和适用情景,总结了修复技术组合目前存在的修复机理不明确、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协同性不足和实际污染场地中试示范研究成果较少等问题,并展望了修复技术组合研究和应用的发展趋势,以期为石化场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低成本高效修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化场地 土壤和地下水 污染修复 单一修复技术 修复技术组合
下载PDF
基于“两山”理论的“矿农协同”生态整治与矿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3
作者 杨璐璐 王立徽 《理论与现代化》 2023年第4期71-81,共11页
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清晰地指明了生态环境的经济福利价值。面对矿区乡村内主体间贫富差距拉大、矿业农业融合受阻、区域发展失衡等问题,需要重构新的生态整治思路和实现机制。共生理论揭示了“矿”与“农”从对立走向融合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清晰地指明了生态环境的经济福利价值。面对矿区乡村内主体间贫富差距拉大、矿业农业融合受阻、区域发展失衡等问题,需要重构新的生态整治思路和实现机制。共生理论揭示了“矿”与“农”从对立走向融合共生的逻辑,需要构建“三矿”“三农”协同的生态整治机制,即矿企和农民的主体协同治理,矿业和农业的产业协同发展,矿区和农村区域整体性治理,让多元主体参与到生态整治过程中,通过改变不可持续的产业发展结构,整治生态环境,实现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共同富裕。从“两山”理论的科学内涵着手,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生态福利化转换机制是矿区乡村生态整治的实现路径。在具体策略上需要聚焦主体、产业以及区域三个方面,紧紧围绕明晰产权主体,构建“共治共享”利益分配机制;探索“矿区整治+生态产业”的生态治理产业融合模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健全区域协调发展要素流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理论 矿农协同 生态整治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下载PDF
东部平原采煤沉陷区降污固碳协同修复机制与关键技术 被引量:6
4
作者 陈浮 朱燕峰 +3 位作者 马静 杨永均 尤云楠 王丽萍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836-2849,共14页
东部平原采煤沉陷区水体污染严重,极大地限制了湿地自净和碳汇功能的形成。为此,从东部平原采煤沉陷区积水污染成因着手,阐明降污固碳协同修复的现实需求,剖析新成湿地降污固碳的关键过程及碳汇形成机制,估算协同修复的潜力,提出协同修... 东部平原采煤沉陷区水体污染严重,极大地限制了湿地自净和碳汇功能的形成。为此,从东部平原采煤沉陷区积水污染成因着手,阐明降污固碳协同修复的现实需求,剖析新成湿地降污固碳的关键过程及碳汇形成机制,估算协同修复的潜力,提出协同修复的适应性管理方法和关键技术体系。结果表明:(1)复杂来水、多样化污染源和生态系统转换失稳是引发东部平原矿区采煤沉陷新成湿地水污染的主因,氮、磷、有机物降解和重金属移除过程中可以实现降污固碳协同修复,光合固碳、碳分配、碳沉积和碳损失等关键过程影响新成湿地的碳汇形成;(2)采煤沉陷新成湿地的碳库稳定性与植物根系分泌物、植物死亡残体、湿地水文过程、活性有机碳组分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显著相关;(3)东部平原采煤沉陷新成湿地现有碳汇潜力为4.43×10^(6) t/a,至2060年可达3.27×10^(7) t/a。新成湿地人工修复后可以分别提升氮、磷污染修复能力32.7倍和42.5倍;(4)构建资源与保护统筹立标、治污与固碳协同和效果与方案动态调整的适应性管理策略是落实东部平原采煤沉陷区固碳降污协同修复的重要保障;(5)未来应逐步形成环境材料强化微生物恢复技术、优势植被/功能菌筛选技术和固碳微生物定向增殖关键技术体系,为东部平原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耕地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 降污固碳 协同修复 生态碳汇 适应性管理
下载PDF
有色冶炼场地重金属污染特征与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曾嘉庆 高文艳 +5 位作者 李雪 李楚璇 唐璐 可文舜 罗兴华 薛生国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440-3461,共22页
重金属污染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随着有色金属产业升级,资源型城市及周边地区出现大面积的工业遗弃场地,存在极大的环境风险。针对我国有色冶炼工艺多样、地质条件复杂、污染溯源难等问题,对2002~2022年间发表的冶炼场地污染... 重金属污染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随着有色金属产业升级,资源型城市及周边地区出现大面积的工业遗弃场地,存在极大的环境风险。针对我国有色冶炼工艺多样、地质条件复杂、污染溯源难等问题,对2002~2022年间发表的冶炼场地污染特征研究和工程修复案例进行系统分析。综述了有色金属冶炼场地的精细刻画、污染形成、污染传输、污染阻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明晰土壤-地下水系统重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厘清污染物在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的迁移转化规律,探讨污染场地土壤-地下水协同修复技术耦合与策略制定;分析了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有色冶炼场地土壤-地下水协同修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遗弃场地的环境风险管控与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冶炼场地 重金属污染 精细刻画 土壤-地下水协同修复 修复策略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周边环境污染修复策略研究
6
作者 赵其勉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3年第8期160-165,共6页
为改善乡村人居条件及周边生态环境,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下周边环境污染修复策略研究。分析得出乡村污染主要来自农业、工业、生活污染和养殖污染;探究污染修复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包括政府观念落后、污染修复投资不足、企业忽视自身责任、... 为改善乡村人居条件及周边生态环境,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下周边环境污染修复策略研究。分析得出乡村污染主要来自农业、工业、生活污染和养殖污染;探究污染修复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包括政府观念落后、污染修复投资不足、企业忽视自身责任、村民环保意识较差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政府应增强主体协同观念,从农业、水源、动物和产业选择方面制定合理的修复措施;拓宽筹资渠道;健全企业发展政策,加强政府和企业合作,严格落实问责机制;调动村民积极性,建立多媒体平台,使群众和政府间形成有效互动,共同投入到污染修复工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环境污染修复 社会组织 监督功能 协同治理
下载PDF
生物化学法协同修复受污染底泥及条件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刘畅 庞磊 +2 位作者 吕梦怡 常素云 孙井梅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7-121,共5页
模拟底泥-上覆水系统,采用生物-化学法联合修复受污染底泥,通过正交试验方法优化修复条件。选择化学药剂、温度、投菌比例、投菌顺序及生物促生剂为影响因素,依据氮和有机物修复结果,分析正交试验数据并确定各因素水平的最优搭配。依据... 模拟底泥-上覆水系统,采用生物-化学法联合修复受污染底泥,通过正交试验方法优化修复条件。选择化学药剂、温度、投菌比例、投菌顺序及生物促生剂为影响因素,依据氮和有机物修复结果,分析正交试验数据并确定各因素水平的最优搭配。依据底泥-上覆水系统修复效果,提出一种优化的生化协同修复方案:首先向底泥中投加Ca(NO_3)_2,待稳定后向水体中均以1.50‰的比例注入好氧反硝化菌和酵母菌,菌剂浓度均为10^8cfu/m L,同时,分别以0.35‰和0.70‰的比例向水体和底泥中投加生物促生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道 协同修复 正交试验 有机物
下载PDF
论私权救济中司法与传媒的被动勾连——以“王老吉加多宝纠纷案”为例
8
作者 何莹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5年第2期27-33,共7页
在私权救济的过程中,司法与传媒可能双双异化为当事人经济利益实现的工具,在商业利益和公众话语的助推下二者还将被动地勾连,产生协同效应,从而呈现出以"私权救济"为话语基础,在私力救济场域内舆论营销化和公力救济场域内诉... 在私权救济的过程中,司法与传媒可能双双异化为当事人经济利益实现的工具,在商业利益和公众话语的助推下二者还将被动地勾连,产生协同效应,从而呈现出以"私权救济"为话语基础,在私力救济场域内舆论营销化和公力救济场域内诉讼商业化共存的暧昧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权 救济 司法 传媒 勾连
下载PDF
基于海绵城市的水环境整治——以松山湖(生态园)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崔东亮 王俊佳 +2 位作者 黄纪萍 王川涛 王成坤 《辽宁化工》 CAS 2018年第12期1250-1252,共3页
海绵城市提出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是对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排水方式的反思,也为新时代水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理念。以解决水环境问题突出的东莞松山湖(生态园)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为例,在保证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的前提下,从截污纳... 海绵城市提出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是对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排水方式的反思,也为新时代水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理念。以解决水环境问题突出的东莞松山湖(生态园)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为例,在保证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的前提下,从截污纳管、初雨调蓄、LID建设、湿地河道布局等方面,探讨了海绵城市建设与水环境整治共同建设的途径,以期为其他面临水污染问题地区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水环境治理 共同建设
下载PDF
物理生态协同净化装置对高浊度河水的处理效果
10
作者 袁红丹 王荣昌 +1 位作者 朱慧峰 邹丽东 《净水技术》 CAS 2016年第1期92-97,101,共7页
该研究针对崇明东滩河道泥沙多、浊度高、透明度低的问题,考察了物理生态协同净化装置对崇明东滩的高浊度河水的处理效果,并对负载弹性填料和仿生水草两种填料的中试装置进行了对比。中试结果表明,两套装置对河水浊度都有良好的去除... 该研究针对崇明东滩河道泥沙多、浊度高、透明度低的问题,考察了物理生态协同净化装置对崇明东滩的高浊度河水的处理效果,并对负载弹性填料和仿生水草两种填料的中试装置进行了对比。中试结果表明,两套装置对河水浊度都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在进水浊度为33.9±8.0NTU的条件下,仿生水草装置的出水浊度为8.7±2.5NTU,去除率为74.4±4.9%;弹性填料装置的出水浊度为9.5±1.8NTU,去除率为72.0±5.5%。季节温度变化对两套装置出水浊度无显著影响。装置对河水中粒径大于1000μm的颗粒去除效果明显,弹性填料装置和仿生水草装置处理后,河水中砂砾(62—2000μm)的体积百分比由河水中的16.5%分别降至3.6%和7.5%。同时,两套装置对河水中其他污染物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仿生水草装置对各污染物去除率较高,其氨氮去除率为40.2±0.07%,总氮去除率为27.7±0.09%,总磷去除率为32.6±0.10%,CODCr去除率为9.9±0.11%。本研究结果可为高浊度河水的水质修复提供经验借鉴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水质修复 弹性填料 仿生水草 高浊度 物理生态协同净化
下载PDF
我国土壤环境管理政策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瑞平 宋志晓 +3 位作者 崔轩 魏楠 季国华 王夏晖 《中国环境管理》 CSSCI 2021年第5期93-100,共8页
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美丽中国建设,保护好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本文系统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土壤环境管理政策发展历程,并将其划分为土壤环境基... 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美丽中国建设,保护好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本文系统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土壤环境管理政策发展历程,并将其划分为土壤环境基础调查、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试点示范、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四个阶段,提出了当前基于风险管控的土壤环境管理总体思路,以及土壤污染预防和保护、农用地分类管理、建设用地准入管理等主要制度具体要求。立足土壤污染防治实际和生态环境保护新形势、新要求,分析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土壤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并从制度标准完善、分级分类分区差异化防控、风险协同管控、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完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管理 土壤污染风险管控 土壤污染预防 协同管控 可持续修复
下载PDF
撂荒地治理:一种协同理论的解释——以广东省Z村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梁紫环 林辉煌 《农业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0-104,共15页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持续推进,耕地撂荒的问题日益严峻。本文通过对广东Z村撂荒地治理的案例分析,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分析框架,深入研究撂荒地治理中多元主体的有效协同机制。研究发现:当前村庄集体统筹力量的弱化是耕地撂荒...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持续推进,耕地撂荒的问题日益严峻。本文通过对广东Z村撂荒地治理的案例分析,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分析框架,深入研究撂荒地治理中多元主体的有效协同机制。研究发现:当前村庄集体统筹力量的弱化是耕地撂荒的关键原因,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是解决撂荒地困境的根本出路;多元主体在协同环境中,通过“以地方政府为协同中心、以基层组织为互动中心、以农民为主要工作对象”的协同结构,形成了目标协同、资源协同、权威协同和利益协同的治理形态;多元主体协同形成的治理合力,是有效解决撂荒地问题、推进治理系统稳定与发展的核心逻辑。因此,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多元治理主体、搭建主体互动的协同结构是当前推动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撂荒地整治 乡村治理 协同治理 治理能力现代化
原文传递
铵态氮肥和腐殖酸协同促进孔雀草对土壤中Cd的去除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冰清 阳琴 +7 位作者 李虹颖 熊启中 徐刚 孙瑞波 田达 李军利 郜红建 叶新新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006-6013,共8页
为了提升孔雀草(Tagetes patula L.)对镉(Cd)污染土壤的修复潜力,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铵态氮肥和腐殖酸对孔雀草生长以及土壤中Cd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N)与氮肥和腐殖酸联用处理(NHA)可显著提高孔雀草的生物量;与对照(CK)相比,NHA和... 为了提升孔雀草(Tagetes patula L.)对镉(Cd)污染土壤的修复潜力,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铵态氮肥和腐殖酸对孔雀草生长以及土壤中Cd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N)与氮肥和腐殖酸联用处理(NHA)可显著提高孔雀草的生物量;与对照(CK)相比,NHA和N处理下孔雀草地上部生物量分别提高了2.49倍和1.52倍(肥东土壤),提高了2.28倍和1.74倍(长丰土壤).在孔雀草生长期间,氮肥和腐殖酸能够降低土壤pH值,尤其是NHA处理;NHA处理较CK处理在肥东和长丰土壤上pH值分别降低了0.76和0.84个单位;腐殖酸处理(HA)能显著提高肥东与长丰土壤中DOC的含量.NHA和HA处理能显著促进孔雀草根系生长发育,改善孔雀草的根系形态特征.在肥东和长丰土壤中,与CK相比较,NHA处理土壤有效态Cd含量分别增加了64.1%和53.1%,孔雀草Cd的累积量分别增加了7.17倍和4.15倍;NHA处理的土壤Cd去除率最高,在肥东和长丰土壤上分别达到17.06%和14.08%.本研究表明在强化孔雀草修复重金属Cd污染土壤方面,铵态氮肥和腐殖酸的联用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提取 协同修复 孔雀草 硫酸铵 腐殖酸
原文传递
纳米Cu^0@Fe3O4活化PMS降解对-硝基苯酚的协同反应机制 被引量:5
14
作者 石清清 蒲生彦 杨犀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615-4625,共11页
为解决纳米Cu^0活化过硫酸盐体系主要依赖浸出铜离子参与均相反应且适应pH范围窄(<7)的缺陷,本研究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纳米Cu^0@Fe3O4催化剂,以对-硝基苯酚(PNP)为目标污染物,较系统地考察了Cu^0@Fe3O4活化PMS的性能和降解PNP的反应... 为解决纳米Cu^0活化过硫酸盐体系主要依赖浸出铜离子参与均相反应且适应pH范围窄(<7)的缺陷,本研究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纳米Cu^0@Fe3O4催化剂,以对-硝基苯酚(PNP)为目标污染物,较系统地考察了Cu^0@Fe3O4活化PMS的性能和降解PNP的反应机制.结果表明:(1)pH=5.65、200 mg·L^-1 Cu^0@Fe3O4和0.5 mmol·L^-1 PMS在60 min内对5 mg·L^-1 PNP的降解率可达到96%;(2)在Cu^0@Fe3O4/PMS体系中,总铜离子(TCu)和总亚铜离子(TCu+)以及铁离子浸出几乎可以忽略,可认为是非均相反应体系;(3)通过包覆Fe3O4成功改变了Cu^0活化PMS降解PNP的反应途径,在5~9的pH范围内都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4)反应体系中存在SO-4·和HO·两种活性自由基,对反应体系的贡献率分别为34%和60%,HO·是主导自由基;(5)体系中Fe和Cu之间存在双金属协同作用,Cu(Ⅰ)的存在能够促进Fe(Ⅲ)还原为Fe(Ⅱ),从而形成良好的氧化还原循环,提高了反应体系的持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0@Fe3O4 活化过一硫酸盐 对-硝基苯酚(PNP) 非均相反应 协同修复
原文传递
外生菌根对植物非生物胁迫的缓解作用及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何青 崔皓钧 马书荣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55-1764,共10页
外生菌根在林木共生系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具有提高宿主植物抗逆性的作用。在菌根学领域中,外生菌根与非生物胁迫互作的研究要远少于其他类型的菌根,尤其是缺乏综合、全面的总结性评述。文中总结了近5年来的相关研究,阐述了非生物胁迫(... 外生菌根在林木共生系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具有提高宿主植物抗逆性的作用。在菌根学领域中,外生菌根与非生物胁迫互作的研究要远少于其他类型的菌根,尤其是缺乏综合、全面的总结性评述。文中总结了近5年来的相关研究,阐述了非生物胁迫(干旱、寒冷、高温、盐碱、重金属和有毒物质)下菌根共生体与植物抗逆性的关系,其他因子与外生菌根协同提高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能力,以及外生菌根缓解非生物胁迫的生理机制和基因调节机制。本文结合了污染土壤修复、功能蛋白表达及微生物生态系统3个方面的研究,分析了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与存在的不足,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林木生态恢复和菌根学研究的扩充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生菌根 非生物胁迫 抗逆性 协同修复
原文传递
城市河流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构建——长沙市圭塘河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规划设计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苑 王润 +4 位作者 陆文钦 彭赤焰 王胤瑜(翻译) 王颖(翻译) 李慧彦(翻译)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19年第4期114-127,共14页
圭塘河作为湖南省长沙市最长的城市内河,曾是一条人水和谐的自然河流,如今随着城市迅速扩张,其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甚至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障碍。受长沙市圭塘河流域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委托,项目团队以重塑圭塘河自然水循... 圭塘河作为湖南省长沙市最长的城市内河,曾是一条人水和谐的自然河流,如今随着城市迅速扩张,其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甚至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障碍。受长沙市圭塘河流域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委托,项目团队以重塑圭塘河自然水循环过程为设计目标,综合运用水系水动力模型、水质模型、排水管网水动力模型和流域水文模型辅助寻找最适宜的规划方案,借此提出融合蓝绿生态网络与城市功能分区、恢复自然河道、优化河岸空间、构建流域尺度生态廊道和实施街区尺度海绵城市建设等策略,完成了由面(整个流域范围)及线(圭塘河),再由线到点(街区尺度的具体项目)的跨尺度流域治理规划。该规划旨在让河流回归自然,构建融社会、经济和自然于一体的城市河流复合生态系统,化解城市发展与生态系统构建之间的重重矛盾,实现城市河流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流域治理 数学模型 城市发展 跨专业协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