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超越“自我”的“晚年样式”——大江健三郎《晚年样式集》论 |
霍士富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CSSCI
|
2023 |
0 |
|
2
|
《达洛维夫人》的叙事和东方意象 |
丁怡伟
|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
2023 |
1
|
|
3
|
中国白话小说中诗词赋赞的蜕变和语言转型 |
徐德明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8
|
|
4
|
钩沉与还原:中国现当代艺术学史的多视域整合 |
夏燕靖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7
|
|
5
|
不可靠叙述和多主线叙事——朱利安·巴恩斯小说《终结感》叙事策略探析 |
聂宝玉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3 |
9
|
|
6
|
论《八月之光》的多视角叙事模式 |
葛纪红
|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0 |
3
|
|
7
|
论新文学乡土叙事的历史复杂性 |
宋剑华
|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 |
2
|
|
8
|
儿童视角的叙事学意义 |
王黎君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48
|
|
9
|
《一小时的故事》的多视角叙事及心理空间构建 |
刘丹
刘风光
|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3 |
2
|
|
10
|
一曲女性自由的悲歌——兼析《一小时的故事》的多视角叙述手法 |
胡爱华
|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
17
|
|
11
|
《一小时的故事》的叙事技巧 |
胡爱华
|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9
|
|
12
|
《我是歌手》节目的多重视角与情感叙事 |
贾雯霞
|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
2013 |
5
|
|
13
|
《呼啸山庄》中纳莉的多重身份 |
孙艳
|
《衡水学院学报》
|
2006 |
3
|
|
14
|
后现代语境下“我”的身份之谜 |
曾斌
陈志华
|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
2009 |
1
|
|
15
|
论《宣叙》的叙事策略 |
史敏
|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1
|
|
16
|
卡勒德·胡赛尼作品的空间叙事策略 |
张宇
|
《怀化学院学报》
|
2018 |
2
|
|
17
|
《鲁滨逊漂流记》的多重叙述特征分析 |
顾向阳
|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
2013 |
1
|
|
18
|
论约瑟夫·康拉德《吉姆爷》的叙事技巧 |
梁洪兰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1
|
|
19
|
论《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主义创作技巧 |
葛纪红
|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2
|
|
20
|
“春秋笔法”与《红楼梦》审美接受 |
陈才训
|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