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wo-step 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or gene diagnosis of progressive pseudohypertrophic muscular dystrophy
1
作者 谭庆荣 吴保仁 王连钢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1994年第3期228-231,共4页
in the present study,9 exon-containing DNA segments of dystrophin gene with 9 sets of oligonucleotide primers by two-step 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PCR) were amplified. Subsequently,gene analysis was perfo... in the present study,9 exon-containing DNA segments of dystrophin gene with 9 sets of oligonucleotide primers by two-step 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PCR) were amplified. Subsequently,gen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in 36 cases of Duchenne mascular dystroply (DMD) and 4 cases of 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BMD). 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17 cases of deletion were detected by using the first 5 sets of primers with a relatively high incidence of deletion detection and 2 more cases of deletion were detected by using the remaining 4 sets of primers. The total deletion rate detected by mPCR with 9 cases of primers was 47. 5% of the patients examined,suggesting that about 79. 1% of the patients with gene deletion could be detected. Thus,as a preliminary screening, the two-step mPCR can be used in the gene diagnosis of DMD/BMD. The method is not only simple, convenient and rapid,but also free from radiosotope trou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scular dystroph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GENE diagnosis
下载PDF
Gene deletion and carrier detection in the family of 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 by short tandem repeat sequence polymorphism
2
作者 蔡竖平 沈定国 汪江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3期50-53,共4页
Objective To type haplotypes among the patients, carriers and normal offspring in a family of males with 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 in one generation by allelic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alysis. Methods Deletio... Objective To type haplotypes among the patients, carriers and normal offspring in a family of males with 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 in one generation by allelic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alysis. Methods Deletion analysis of the patients were performed using 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of amplification with 9 dystrophin exon primers. Intragenic short tandem repeat (STR) sequence (STR44, STR45, STR49 and STR50) were amplified by PCR to analyse allelic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 in the members of the family. Results The deletions of exons 17, 19 and 45, as well as deletions of allelic fragments at the loci of STR44 and STR45 were determined in the patients. Hemizygosity at those two loci were detected and carrier status ascertained in the mother of the patients. The normal haplotypes were typed in the sister of the patients. Conclusion The method of STR sequence polymorphism analysis can determine haplotypes at normal status or at risk status. It would be used in prenatal diagnosis and carrier detection in the families of Duchenne and 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scular dystroph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petitive sequences
原文传递
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流行病学与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张广慧 曹雪萍 +2 位作者 俞静 刘瑛 葛艳 《检验医学》 CAS 2015年第1期53-57,共5页
目的了解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病学情况以及耐药机制,帮助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鲍曼不动杆菌110株及敏感株6株,进行来源病区和标本种类的统计分析;应用重复... 目的了解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病学情况以及耐药机制,帮助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鲍曼不动杆菌110株及敏感株6株,进行来源病区和标本种类的统计分析;应用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REP-PCR)进行基因型分型;使用PCR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OXA、IMP、VIM等)及外排泵编码基因(ade A、ade B、ade C、ade J、ade G)的携带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比耐药菌株与敏感菌株的外排泵基因表达量的差异。结果 110株菌株主要来自痰标本,重症监护病房(ICU)分离率最高;所有菌株REP-PCR电泳图谱分为A^G 7型,110株耐药菌株均为A型,且均被检测到含有OXA-23、OXA-51基因,均未检测到含有OXA-24、OXA-58、IMP-1、IMP-2、VIM-1、VIM-2基因;外排泵编码基因ade A、ade B、ade C、ade J及ade G的阳性率均为100%;耐药菌株外排泵编码基因ade A、ade B、ade C表达量明显高于敏感菌株。结论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型别基本相同,均为A型,应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β-内酰胺酶基因(OXA-23、OXA-51)的表达以及外排泵基因(ade A、ade B、ade C)的过度表达与其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Β-内酰胺酶 外排泵 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东北地区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鲁阳 金春莲 +3 位作者 林长坤 武盈玉 刘丽英 孙开来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49-453,共5页
为了解东北地区Duchenne/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基因缺失的分布及进行产前基因诊断 ,用 12对引物以多重PCR法检测 12 0例DMD/BMD患者 ,并分析缺失型患者dystrophin基因的断裂点分布及各引物优化组合 ,并将高危男性胎儿行缺失检测。... 为了解东北地区Duchenne/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基因缺失的分布及进行产前基因诊断 ,用 12对引物以多重PCR法检测 12 0例DMD/BMD患者 ,并分析缺失型患者dystrophin基因的断裂点分布及各引物优化组合 ,并将高危男性胎儿行缺失检测。结果表明 ,缺失检出率为 4 9 2 % ,6 6 4 %的断裂点位于内含子 4 4~ 5 2内 ,以内含子5 0为最多 (14 8% ) ,4对外显子引物的优化组合为外显子 4 8、5 1、4 5和 8,总检出率为 4 1 7% ;2 9例高危胎儿中 9例男性胎儿为缺失型 ,缺失位点与先证者相同。通过首次对我国东北地区DMD/BMD患者筛查缺失发现dystrophin基因缺失主要分布于两个热区内 ,与国内其他地区比较外显子 8附近区域可能是该地区缺失断裂的高发区 ;内含子4 4~ 5 2高度不稳定 ,其中内含子 4 4的稳定性要高于中央缺失热区的稳定性 ,内含子 5 0的不稳定性存在地区及种族差异 ;引物优化组合为检测患者及产前基因诊断提供了捷径 ,尤其是对散发家系是可行的并且有其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营养不良症 基因缺失 多重PCR 产前基因诊断
下载PDF
REP-PCR及ERIC-PCR法对分离自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分型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马月姣 孙晓红 +3 位作者 赵勇 卢瑛 吴启华 潘迎捷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63-267,共5页
目的:采用细菌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扩增(REP-PCR)和肠道细菌基因间重复序列扩增(ERIC-PCR)两种方法对副溶血性弧菌2株标准株,13株实验室保存菌株和73株分离菌株共88株进行分子分型。方法:通过REP和ERIC-PCR指纹图谱扩增,利用NTsys-pc软... 目的:采用细菌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扩增(REP-PCR)和肠道细菌基因间重复序列扩增(ERIC-PCR)两种方法对副溶血性弧菌2株标准株,13株实验室保存菌株和73株分离菌株共88株进行分子分型。方法:通过REP和ERIC-PCR指纹图谱扩增,利用NTsys-pc软件采用Dice系数对指纹图谱进行聚类结果分析。结果:所有供试菌株可通过此两种方法进行分型得到清晰的指纹图谱,并反映出副溶血性弧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REP-PCR扩增出5~9条分布在609~4200bp之间的条带,可将副溶血性弧菌分为5个群12类型,分辨指数达0.93,其中tdh+株在相似系数0.86时可聚类在第Ⅰ群;ERIC-PCR扩增出5~11条分布在400~7593bp之间的条带,将副溶血性弧菌分为7个群11个类型,分辨指数为0.94,其中tdh+株在相似系数0.76时可聚类在第Ⅰ群。结论:两种方法均显现出很好的分型能力,能够很好地将环境分离tdh+菌株和标准菌株聚类在一起,其中REP-PCR较ERIC-PCR重复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TDH 肠内细菌基因组间重复序列分析 细菌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扩增 分型
下载PDF
联合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筛查缺失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 被引量:6
6
作者 陈枝挺 陈万金 +3 位作者 吴志英 王柠 林珉婷 慕容慎行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19-123,共5页
目的建立准确、快速的缺失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筛查方法。方法以35个家系中的35例临床诊断明确的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对dystrophin基因(DMD基因)缺失突变热区的11对引物分2组进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分别... 目的建立准确、快速的缺失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筛查方法。方法以35个家系中的35例临床诊断明确的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对dystrophin基因(DMD基因)缺失突变热区的11对引物分2组进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分别进行2%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对患者的基因缺失情况进行判断。结果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显示,正常对照组共出现11条电泳条带,分别代表11个外显子;DMD基因缺失型突变患者表现为部分电泳条带缺失。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显示,正常对照组共出现11个洗脱峰,分别代表11个外显子;DMD基因缺失型突变患者表现为部分洗脱峰消失。35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患者中19例呈缺失型突变,两种检测方法所得结果一致。结论联合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筛查缺失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患者准确、快速,可应用于缺失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患者的基因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 色谱法 高压液相 肌营养不良 基因 遗传学技术
下载PDF
羊羔美酒大曲中乳酸菌多样性及分子鉴定 被引量:6
7
作者 李艳 董振玲 +1 位作者 李佳 牟德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167-171,共5页
目的:分离和鉴定羊羔美酒大曲中的乳酸菌,探寻其菌群多样性,为酿酒工艺条件改进提供参考。方法:将酒曲进行梯度稀释、富集培养、平板画线等分离纯化,获取乳酸菌单菌落。采用菌落特征和个体形态特征结合的方法进行乳酸菌形态鉴定。乳酸... 目的:分离和鉴定羊羔美酒大曲中的乳酸菌,探寻其菌群多样性,为酿酒工艺条件改进提供参考。方法:将酒曲进行梯度稀释、富集培养、平板画线等分离纯化,获取乳酸菌单菌落。采用菌落特征和个体形态特征结合的方法进行乳酸菌形态鉴定。乳酸菌的分子鉴定采用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repetitive sequence-bas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p-PCR)技术和16S r DNA序列分析法。结果:从羊羔美酒大曲中共得到65株乳酸菌,形态学分为9类。用Rep-PCR技术在75%的相似性上将其区分为5类,经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分属于4个属的乳酸菌,分别为:片球菌属(Pediococcus)、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结论:传统微生物分离技术与现代分子鉴定技术相结合,可快速准确鉴定出羊羔美酒大曲中乳酸菌的菌群组成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羔美酒大曲 乳酸菌 分子鉴定 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 16S RDNA序列分析
下载PDF
应用毛细管无胶筛分电泳诊断缺失型杜氏肌营养不良基因 被引量:5
8
作者 许琪 朱宁宁 +3 位作者 韩富天 林炳承 沈岩 吴冠芸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00年第1期86-89,共4页
毛细管电泳是一项新兴的分离、分析技术,它以高效、快速、重复性好、自动化及微量等优点,在核酸分离分析的各方面均较以往的方法更具优势。本工作应用毛细管无胶筛分电泳与多重PCR技术相结合对缺失型杜氏肌营养不良的病人进行了直... 毛细管电泳是一项新兴的分离、分析技术,它以高效、快速、重复性好、自动化及微量等优点,在核酸分离分析的各方面均较以往的方法更具优势。本工作应用毛细管无胶筛分电泳与多重PCR技术相结合对缺失型杜氏肌营养不良的病人进行了直接基因诊断。与传统方法相比,本技术在分离速度、分辨率及灵敏度方面均有较大改善。毛细管电泳技术将广泛用于遗传病基因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电泳 基因诊断 肌营养不良 DMD PCR
下载PDF
多重PCR检测DMD/BMD患者DMD基因外显子缺失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郑世珍 胡华 +6 位作者 李瑾 李福祥 邓志宽 李真 陈琰 陈华萍 戢福云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08-1211,共4页
目的探索建立Duchenne/Becker肌营养不良(DMD/BMD)的稳定高效的基因诊断方法,为该疾病的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8年5月-2010年5月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就诊的汉族男性DMD/BMD患者64例,年龄0.7~45(9.3±1.1)岁。抽取... 目的探索建立Duchenne/Becker肌营养不良(DMD/BMD)的稳定高效的基因诊断方法,为该疾病的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8年5月-2010年5月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就诊的汉族男性DMD/BMD患者64例,年龄0.7~45(9.3±1.1)岁。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5ml,提取基因组DNA后,采用多重PCR(mPCR)扩增DMD/BMD患者DMD基因缺失热区内的18个外显子,确定DMD/BMD患者DMD基因外显子缺失类型。结果 64例DMD/BMD患者中,31例(48.44%)存在DMD基因缺失热区内的不同外显子缺失。其中,外显子50缺失频率最高,为35.48%(11/31);外显子47和43次之,分别为32.26%和25.81%(10/31和8/31),外显子45和49缺失率均为19.35%(6/31),外显子19和48缺失率均为16.13%(5/31)。缺失的外显子主要集中在DMD基因的中央缺失热区和5′端缺失热区。结论目前国内外采用的mPCR方法在DMD/BMD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探索DMD基因其他缺失热点、重复突变热点或点突变热点,并以此为依据建立新的DMD/BMD基因诊断方法仍然是提高DMD/BMD基因诊断率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营养不良 杜氏 外显子 基因缺失 聚合酶链反应 诊断技术和方法
下载PDF
医院环境中物体表面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污染及同源性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秦瑾 闻海丰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66-369,共4页
目的调查某院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污染情况及其同源性。方法对该院重症监护室(ICU)、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血液透析室、手术室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采用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对ICU、EIC... 目的调查某院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污染情况及其同源性。方法对该院重症监护室(ICU)、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血液透析室、手术室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采用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对ICU、EICU环境中污染的条件致病菌鲍曼不动杆菌进行扩增分型。结果除EICU医务人员手卫生结果达标外,ICU及EICU各检测项目细菌计数均不达标;血液透析室及手术室采样标本均合格。ICU、EICU物体表面共采集标本53份,检出鲍曼不动杆菌7株,检出率为13.21%;此7株菌均为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其中6株基因型相同,与患者痰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基因型相同。结论该院重点部门环境中物体表面分离的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同源性,应加强其环境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体表面 重症监护室 鲍曼不动杆菌 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 同源性
下载PDF
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型检测及同源性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胡志军 吴希静 +4 位作者 潘晓龙 崇慧峰 朱娟娟 赵哲 唐吉斌 《安徽医药》 CAS 2020年第7期1464-1467,共4页
目的检测临床分离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基因型,并对其同源性进行分析,研究其流行情况。方法收集铜陵市人民医院2012年9月至2016年10月临床分离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鉴定,改良H... 目的检测临床分离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基因型,并对其同源性进行分析,研究其流行情况。方法收集铜陵市人民医院2012年9月至2016年10月临床分离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鉴定,改良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表型,EDTA双纸片协同试验进行金属酶初筛,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bla KPC、bla IMP、bla VIM、bla NDM和bla OXA-48),并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基因测序;同源性分析采用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反应技术(ERIC-PCR)。结果共收集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25株,8株改良Hodge试验阳性,13株金属酶初筛试验阳性,其中4株携带bla NDM-1基因,1株携带bla IMP-4基因,1株携带bla KPC-2基因;ERIC-PCR检测分为10种型别。结论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主要是产金属酶,携带NDM-1型碳青霉烯酶大肠埃希菌需重点监测;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未在医院引起克隆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希氏菌属 序列同源性 基因 MDR 大肠埃希菌 碳青霉烯酶 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反应技术(ERIC-PCR)
下载PDF
应用PCR技术检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咏梅 封志纯 方振伟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731-733,共3页
目的应用PCR技术检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BMD)基因缺失和杂合子。方法根据DMD/BMD外显子缺失的多发位点,建立一个多重PCR体系,在不同的PCR条件下对23例DMD/BMD患者及其家系57名可疑女性携带者进行多重缺失的筛选、单链构象多态性(SS... 目的应用PCR技术检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BMD)基因缺失和杂合子。方法根据DMD/BMD外显子缺失的多发位点,建立一个多重PCR体系,在不同的PCR条件下对23例DMD/BMD患者及其家系57名可疑女性携带者进行多重缺失的筛选、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异源双链分析、连锁标记分析、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s)分析及微卫星分析。结果23例先证者中有14例为基因缺失,2例为基因重复,40例家系中女性亲属为杂合型。结论利用此PCR体系,可准确地检测出DMD/BMD的基因突变,可靠地筛选携带者并对其家系进行正确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营养障碍 分子生物学 基因诊断 PCR技术
下载PDF
重复序列PCR与多位点分型技术在白假丝酵母菌基因分型中的比较 被引量:2
13
作者 魏冰 刘锦燕 +1 位作者 史册 项明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445-1448,共4页
目的应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MLST)和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REP-PCR)对临床分离出的白假丝酵母菌进行分型,并对两种方法作出应用评价。方法收集上海地区医院中真菌性阴道炎分离出的40株白假丝酵母菌,选择合适引物进行扩增,通过电泳比较... 目的应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MLST)和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REP-PCR)对临床分离出的白假丝酵母菌进行分型,并对两种方法作出应用评价。方法收集上海地区医院中真菌性阴道炎分离出的40株白假丝酵母菌,选择合适引物进行扩增,通过电泳比较分析获得REP-PCR分型。选择7对管家基因进行PCR反应并测序,将测序结果与标准序列进行比对,获得由7对管家基因组成的等位基因谱,最终得到相应的序列分型。结果 REP-PCR中Ca22-Ca22引物对得到电泳条带最优,40株白假丝酵母菌共分成7种REP-PCR型;MLST分型得出29种,且均为新型。结论 MLST分辨率较REP-PCR高,但由于REP-PCR分型方法更为快捷、经济,更适用于实验室大量菌株分型和临床分型。MLST则更客观,更适合用于进化学的研究及全球性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假丝酵母菌 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 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分型
下载PDF
老年人根面菌斑内氏放线菌临床分离株基因型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郭斌 杨帆 +2 位作者 贾岳 夏茜 周学东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46-648,652,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人根面菌斑中内氏放线菌临床株的基因型多样性,探讨内氏放线菌基因型与根面龋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根面龋患者20例设为根面龋组,无根面龋老年人20例设为无龋组。根面龋组以暴露的无龋根面和根面龋损部位为取样位点,无龋组... 目的分析老年人根面菌斑中内氏放线菌临床株的基因型多样性,探讨内氏放线菌基因型与根面龋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根面龋患者20例设为根面龋组,无根面龋老年人20例设为无龋组。根面龋组以暴露的无龋根面和根面龋损部位为取样位点,无龋组以暴露的根面为取样位点,刮取菌斑进行临床株的分离鉴定,并利用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聚合酶链反应(REP-PCR)分析内氏放线菌基因型的多样性。结果 2组共分离出内氏放线菌299株,选择156株进行REP-PCR分析,分离出61个不同的基因型。根面龋组无龋根面分离的57株内氏放线菌有25个基因型,根面龋损部位分离的34株有25个基因型,无龋组分离的65株有26个基因型:内氏放线菌基因型存在多样性。单个取样位点的基因型数目存在差异(P<0.05)。结论多种基因型的内氏放线菌参与了根面龋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氏放线菌 根面龋 基因型 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重复序列PCR与多位点分型技术在热带假丝酵母菌基因分型中的比较 被引量:2
15
作者 江岑 董丹凤 +1 位作者 俞焙秦 彭奕冰 《检验医学》 CAS 2012年第11期917-920,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REP-PCR)与多位点分型技术(MLST)在热带假丝酵母菌基因分型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来自5个地区6家医院的147株热带假丝酵母菌,分别以Ca-21、Ca-22、Com-21两两组合为引物,选用最合适的引物对进行REP-PCR... 目的分析比较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REP-PCR)与多位点分型技术(MLST)在热带假丝酵母菌基因分型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来自5个地区6家医院的147株热带假丝酵母菌,分别以Ca-21、Ca-22、Com-21两两组合为引物,选用最合适的引物对进行REP-PCR后通过电泳获得REP-PCR型。在不同型别中各挑选3株采用MLST法扩增热带假丝酵母菌的6个管家基因,扩增片段测序后与数据库比对得到相应的序列型(sequencetype,ST)。结果 REP-PCR以Com21-Com21为引物对分型效果最好,REP-PCR与MLST分型结果一致。147株热带假丝酵母菌产生A~H共8种REP-PCR型,分别对应MLST的ST146、新型1、ST136、ST127、ST177、ST169、新型2和ST117。结论 REP-PCR与MLST在热带假丝酵母菌的基因分型中分辨率相同,而REP-PCR更为方便迅速,可作为实验室大量菌株分型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假丝酵母菌 REP-PCR MLST 基因分型
下载PDF
埃及血吸虫基因组内存在着曼氏血吸虫基因组“特异的”DNA重复序列 被引量:1
16
作者 何纳 姜庆五 +4 位作者 赵根明 刘建翔 韦建国 赵春琳 Joseph Hamburger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52-255,共4页
目的 探索埃及血吸虫基因组内是否存在曼氏血吸虫基因组“特异的”高度重复序列Sm1- 7。方法 以埃及血吸虫基因组 DNA为模板 ,用根据 Sm1- 7设计并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进行多聚酶链式反应 (PCR)扩增 ,选取扩增产物中长约 30 0 bp的 DN... 目的 探索埃及血吸虫基因组内是否存在曼氏血吸虫基因组“特异的”高度重复序列Sm1- 7。方法 以埃及血吸虫基因组 DNA为模板 ,用根据 Sm1- 7设计并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进行多聚酶链式反应 (PCR)扩增 ,选取扩增产物中长约 30 0 bp的 DNA片段 ,经过预处理后与去磷酸化的质粒载体 p Bluescript (KS+)进行连接 ,连接产物转化至大肠杆菌 JM10 9。重组质粒经纯化后作DNA序列测定。结果 从埃及血吸虫基因组 DNA中成功地扩增出与曼氏血吸虫基因组重复序列Sm1- 7同源的重复序列。通过 DNA序列测定显示 ,除个别碱基不同外 ,从埃及血吸虫基因组获得的重复序列与曼氏血吸虫基因组重复序列 Sm1- 7完全相同。灵敏度分析显示该重复序列在埃及血吸虫基因组内的拷贝数远低于其在曼氏血吸虫基因组内的拷贝数。结论 曼氏血吸虫基因组“特异的”DNA重复序列 S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重复序列 血吸虫基因组 多聚酶链式反应
下载PDF
Toll样受体2胞外域及其氨基端和羧基端片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林 于文彬 +2 位作者 马越云 苏明权 丁振若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085-1089,共5页
目的 为研究 TL R2胞外域在肽聚糖诱导的信号转导中的功能 ,构建 TL R2胞外域及其氨基端和羧基端片段真核表达载体 .方法 提取 HL - 6 0细胞总 RNA,以 RT- PCR方法获取了 TL R2胞外域 c DNA片段 ,将其与 p GEM- T Easy载体连接 ,转化 ... 目的 为研究 TL R2胞外域在肽聚糖诱导的信号转导中的功能 ,构建 TL R2胞外域及其氨基端和羧基端片段真核表达载体 .方法 提取 HL - 6 0细胞总 RNA,以 RT- PCR方法获取了 TL R2胞外域 c DNA片段 ,将其与 p GEM- T Easy载体连接 ,转化 E.coli JM10 9,建立了 TL R2胞外域的 c DNA克隆 ;籍此 ,又相继克隆了胞外域的氨基端和羧基端片段 ,然后将这三个片段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 pc DNA3中 .结果 序列分析表明 ,与 Gen Bank中的人 TL R2全长 c DNA序列比较 ,仅 4个碱基不同 ,同源性为 0 .998.结论 成功获得了HL- 6 0细胞 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 亮氨酸 重复序列 核酸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克隆 分子 序列分析
下载PDF
DMD基因外显子缺失导致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银龙 潘秀兰 +4 位作者 王友明 闫纪琳 魏东敏 耿建芳 单铁英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0期1223-1224,共2页
目的通过基因分析对DMD患者做出准确诊断,以便检出携带者和进行产前诊断。方法运用多重PCR技术对来该院就诊临床上诊断为DMD/BMD患者进行DMD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11例诊断为DMD/BMD患者中发现5例有DMD基因外显子缺失,分别是外显子45、48... 目的通过基因分析对DMD患者做出准确诊断,以便检出携带者和进行产前诊断。方法运用多重PCR技术对来该院就诊临床上诊断为DMD/BMD患者进行DMD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11例诊断为DMD/BMD患者中发现5例有DMD基因外显子缺失,分别是外显子45、48、51各1例,外显子4有2例。结论 DMD基因外显子缺失导致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营养不良 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疫苗的研究──Ⅰ.环子孢子蛋白基因中央保守区的体外扩增 被引量:2
19
作者 方建民 余新炳 徐劲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1994年第3期1-5,共5页
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中央保守区编码产物具有37个NANP串联重复序列,并认为(NANP)n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本文通过酚/氯仿抽提乙醇沉淀方法提取恶性疟原虫全基因组DNA,首次采用PCR方法获得环子孢子蛋白CS... 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中央保守区编码产物具有37个NANP串联重复序列,并认为(NANP)n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本文通过酚/氯仿抽提乙醇沉淀方法提取恶性疟原虫全基因组DNA,首次采用PCR方法获得环子孢子蛋白CSP基因中央保守区片段。我们用地高辛标记的PCR产物作DNA探针,杂交试验表明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本文还探讨了PCR技术在病原学检测、疫苗研制、流行病学调查、疗效考核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 恶性疟 疟原虫 环子孢子蛋白
下载PDF
多态性微卫星标记技术与重复序列PCR在近平滑念珠菌基因分型中的比较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贞 董丹凤 +2 位作者 章黎华 江岑 彭奕冰 《检验医学》 CAS 2015年第10期1017-1020,共4页
目的比较多态性微卫星标记(PMM)技术与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PCR)在近平滑念珠菌基因分型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11月间上海5家医院临床分离的近平滑念珠菌55株,经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ITS)进一步鉴定菌种,共有狭... 目的比较多态性微卫星标记(PMM)技术与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PCR)在近平滑念珠菌基因分型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11月间上海5家医院临床分离的近平滑念珠菌55株,经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ITS)进一步鉴定菌种,共有狭义近平滑念珠菌43株,之后采用重复序列PCR和PMM技术进行基因分型,比较2种分型方法的结果和效率。结果 43株狭义近平滑念珠菌经重复序列PCR分型只有1种基因型;经PMM技术分型有22种基因型,以Ⅰ型(10株)、Ⅱ型(6株)为主,Ⅲ~Ⅶ型见于2或3株菌,其余15种基因型均只有1株菌。结论 PMM技术用于狭义近平滑念珠菌的基因分型,分辨率高、重复性好,适用于狭义近平滑念珠菌基因组微进化的监测,而重复序列PCR不适用于狭义近平滑念珠菌的基因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平滑念珠菌 基因分型 多态性微卫星标记技术 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