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胎儿单纯室间隔缺损自然病程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1
作者 邹鹏 刘礼和 +8 位作者 刘琴 饶姣 黄景思 许伟滨 杨思慧 刘慧 徐昕韵 李虹 孙善权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1-194,共4页
背景国内外鲜有报道从胎儿期至出生后对单纯室间隔缺损(VSD)的长期随访研究。目的为单纯VSD产前咨询和预后判断提供数据支撑。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我院)心脏中心门诊咨询的确诊为单纯... 背景国内外鲜有报道从胎儿期至出生后对单纯室间隔缺损(VSD)的长期随访研究。目的为单纯VSD产前咨询和预后判断提供数据支撑。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我院)心脏中心门诊咨询的确诊为单纯VSD,且生后规律随访并且有记录的患儿;排除孕母选择终止妊娠或引产、合并染色体或基因异常(经羊水或脐血穿刺发现)或失访>1年的患儿。基于我院常规随访表单,于门诊收集首次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孕妇的年龄、胎儿的孕周、室间隔缺损直径和部位、主动脉直径,并于门诊随访生后48 h内、3个月、6个月和每年的超声心动图,本研究随访资料截至2023年3月31日。以闭合方式分为自然闭合组、手术闭合组和持续缺损组。主要结局指标自然或手术闭合率及闭合时间。结果264例单纯VSD进入本文分析,男109例(41.3%)。自然闭合组154例(58.3%),手术闭合组78例(29.5%),持续缺损组32例(12.1%)。发现VSD时,胎儿孕周28.3(20~38)周;缺损直径2.6(1.0~7.5)mm;肌部75例(28.4%),膜周186例(70.5%),干下型3例;大型60例(22.7%),中型179例(67.8%),小型25例(9.5%)。264例随访时间7(0.1~69)个月,自然闭合组闭合时间8(0~48)月龄,手术闭合组闭合时间4(1~53)月龄,持续缺损组随访时间45(38~69)月。自然闭合组的肌部、小型VSD构成比均高于手术闭合组和持续缺损组;自然闭合组的膜周、大型VSD构成比、R值和缺损直径均低于手术闭合组和持续缺损组;自然闭合组的随访时间长于手术闭合组,短于持续缺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肌部VSD和膜周VSD的自然闭合率分别为92.0%和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中和小型VSD的自然闭合率分别为26.7%、63.1%和100%,小型VSD分别与中型、大型V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闭合组78例,至手术时,23例中型VSD(占中型VSD的12.8%)增大至大型VSD。结论胎儿VSD以膜周型最常见,肌部次之。58.3%的VSD可自然闭合,肌部VSD和小型VSD自然闭合率较高。12.8%的中型VSD可在出生后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胎儿 室间隔缺损 肌部 膜周
下载PDF
创伤性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1例
2
作者 林立龙 朱鹏 +1 位作者 侯玉清 郑华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3期231-233,共3页
创伤性室间隔缺损临床上较为少见,治疗方法多为外科手术缝合,国内外也有部分术者采用介入封堵的方法成功治疗创伤性室间隔缺损。本文报道了1例采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成功治疗心尖部创伤性室间隔缺损的病例,术后患者活动耐量好转,临... 创伤性室间隔缺损临床上较为少见,治疗方法多为外科手术缝合,国内外也有部分术者采用介入封堵的方法成功治疗创伤性室间隔缺损。本文报道了1例采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成功治疗心尖部创伤性室间隔缺损的病例,术后患者活动耐量好转,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室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 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下载PDF
肌部室间隔缺损类型与外科纠治方法探讨 被引量:13
3
作者 陈会文 刘锦纷 +3 位作者 张海波 苏肇伉 徐志伟 丁文祥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845-847,共3页
目的探讨肌部室间隔缺损的病理解剖类型和外科纠治方法的选择。方法对21例肌部室间隔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流入道缺损5例,前部缺损4例,中部缺损7例,心尖部缺损5例。经右心房或右心室修补缺损。残余缺损5例,其中流入道缺损1... 目的探讨肌部室间隔缺损的病理解剖类型和外科纠治方法的选择。方法对21例肌部室间隔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流入道缺损5例,前部缺损4例,中部缺损7例,心尖部缺损5例。经右心房或右心室修补缺损。残余缺损5例,其中流入道缺损1例,中部缺损2例,心尖部缺损2例,直径均小于0.3 cm,未处理。并发室上速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8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右侧气胸1例,心包积液1例,低心排2例,死亡1例。结论明确肌部室间隔缺损的病理解剖,选择合适的纠治方案能明显减少残余缺损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部室间隔缺损 病理解剖 外科
下载PDF
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伴心脏畸形的心内直视镶嵌封堵治疗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海波 徐志伟 +2 位作者 刘锦纷 苏肇伉 丁文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263-1265,共3页
目的观察心内直视镶嵌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并同期纠治心脏伴发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伴其他心脏畸形患者,于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镶嵌封堵室间隔缺损并同期纠治心脏畸形,分析手术结果与随访情况。结果手术死亡... 目的观察心内直视镶嵌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并同期纠治心脏伴发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伴其他心脏畸形患者,于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镶嵌封堵室间隔缺损并同期纠治心脏畸形,分析手术结果与随访情况。结果手术死亡3例,病死率7.5%。3例患者术后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经治疗痊愈;所有患者均无明显残余分流。术后随访6个月~3年,无死亡病例;17例封堵器边缘残留少量左向右分流,3例二尖瓣整形残留轻度反流。结论心内直视镶嵌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操作简便、安全,可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并同期纠治心脏合并畸形,中长期疗效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镶嵌封堵 心内直视 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 伴发心脏畸形
下载PDF
心内直视杂交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海波 徐志伟 +2 位作者 刘锦纷 苏肇伉 丁文祥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5期421-423,共3页
目的总结心内直视杂交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室缺)的经验。方法 2006年4月~2009年12月,行21例心内直视杂交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术。男15例,女6例。3例年龄分别为4、7和15岁;余18例平均手术年龄8个月(2~11个月),平均体重5.8 kg(4... 目的总结心内直视杂交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室缺)的经验。方法 2006年4月~2009年12月,行21例心内直视杂交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术。男15例,女6例。3例年龄分别为4、7和15岁;余18例平均手术年龄8个月(2~11个月),平均体重5.8 kg(4~8 kg)。19例伴心内外畸形,包括膜周室缺、肌部流入道室缺、肺动脉瓣下室缺、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缩窄、三尖瓣反流、冠状动脉畸形和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内直视杂交封堵解剖纠治方法: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浅低温体外循环(肛温32~34℃),阻断主动脉,右心房切口,经由房间隔径路探及肌部室间隔缺损,经缺损右室面过导引钢丝及鞘管,导入封堵器行肌部室缺封堵器封堵。伴心内畸形者,行同期纠治。结果手术无死亡,食道彩超无影响心功能的明显残余分流。1例术后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术后3天延迟关胸。术后随访6个月~3年,无死亡,2例术后心尖部小缺损开放,7例封堵器边缘残留少量左向右分流。全组左心室射血分数0.64±0.04,左心室缩短率35%±4%,心功能正常。结论心内直视杂交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可避免传统手术纠治需心室切口、心室内肌束切开和残余分流率高、对心功能影响大的缺点;且可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并同期纠治伴发畸形,手术简便、安全,尤其适用于婴幼儿,可获得较佳近中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封堵 心内直视 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
下载PDF
术中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婴儿多发性肌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锦纷 高伟 +2 位作者 祝忠群 陈会文 张玉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344-345,共2页
目的报道1例小婴儿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VSD)术中镶嵌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正中胸骨切口开胸,在食管超声的导引下,在跳动心脏的右心室表面导入Amplatzer封堵器关闭2处肌部VSD。结果成功封堵2处肌部VSD,术后恢复顺利。结论将手术和介入... 目的报道1例小婴儿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VSD)术中镶嵌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正中胸骨切口开胸,在食管超声的导引下,在跳动心脏的右心室表面导入Amplatzer封堵器关闭2处肌部VSD。结果成功封堵2处肌部VSD,术后恢复顺利。结论将手术和介入治疗结合的镶嵌治疗小婴儿肌部V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肌部 镶嵌治疗 封堵器 婴儿 AMPLATZER封堵器 肌部室间隔缺损 多发性室间隔缺损 术中应用 小婴儿 关闭
下载PDF
导管介入或镶嵌治疗心尖部肌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6
7
作者 石继军 张智伟 +3 位作者 钱明阳 王树水 李俊杰 谢育梅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3年第2期154-156,共3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或镶嵌治疗心尖部肌部室间隔缺损的治疗方法、疗效及随诊情况。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术前诊断为心尖部肌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2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龄1个月~13岁,中位年龄4.5...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或镶嵌治疗心尖部肌部室间隔缺损的治疗方法、疗效及随诊情况。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术前诊断为心尖部肌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2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龄1个月~13岁,中位年龄4.5岁。患儿分别经导管介入及镶嵌治疗,其中镶嵌治疗3例,经导管介入治疗24例。结果介入封堵组除1例因缺损小,未行治疗外,其他23例均介入治疗成功。室间隔缺损直径为(4.94±1.08)mm,选择6~10 mm肌部缺损封堵器,输送长鞘为6~9 F。镶嵌治疗组3例均成功治疗。随诊时间平均25个月。介入封堵组术后随诊有5例少量残余分流,2例中度三尖瓣反流。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心尖部肌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确切,应尽量减少三尖瓣的并发症。年龄小于1岁及体质量小于5 kg的婴儿,可考虑采用镶嵌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肌部室间隔缺损 经导管介入 镶嵌治疗
下载PDF
应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闭器封堵低体质量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 被引量:4
8
作者 戴辰程 郭保静 金梅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392-395,共4页
目的:探讨肌部室间隔缺损(VSD)封闭器在低体质量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中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优点。方法: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应用肌部VSD封闭器对9例低体质量婴幼儿PDA进行介入治疗,男性1例,女性8例,年龄6~21个月,体质量... 目的:探讨肌部室间隔缺损(VSD)封闭器在低体质量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中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优点。方法: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应用肌部VSD封闭器对9例低体质量婴幼儿PDA进行介入治疗,男性1例,女性8例,年龄6~21个月,体质量5.5~10 kg。本组病例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查及造影检查。结果:合并肺动脉高压者8例,轻、中及重度分别为2例、5例及1例。肺/体循环血量比(QP/QS)为1.94~2.87,肺血管阻力指数(TPRI)1.82~4.7wood/m2。造影示4例为粗大PDA,1例为漏斗腔大的PDA,4例漏斗腔短小,其中1例为主动脉右弓右降合并迷走左锁骨下动脉及左位PDA,PDA距左锁骨下动脉及椎动脉近。9例患儿全部封堵成功,合并肺动脉高压者释放封闭器前肺动脉压力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未发生医源性主动脉和肺动脉狭窄及血管内膜损伤。术后随访无封闭器脱落、残余分流,左心室舒张末径(LVED)较术前明显减小,4例合并二尖瓣反流者3例减轻。结论:对于低体质量婴幼儿粗大、漏斗腔短小或应用常规PDA蘑菇形封闭器治疗效果不佳的PDA,应用肌部VSD封闭器更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肌部室间隔缺损 封闭器 介入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
下载PDF
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剖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军 张军 +3 位作者 朱霆 李利 段云燕 张玉顺 《心脏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273-274,278,共3页
目的:探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的超声心动图筛选适应证及价值。方法:应用HPsonos1500和5500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查12例拟行封堵术的患者,观测左右室侧缺损口大小、缺损残端距主动脉瓣和三尖瓣的距离。结果:9例封堵成功,左右室侧缺损口大小... 目的:探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的超声心动图筛选适应证及价值。方法:应用HPsonos1500和5500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查12例拟行封堵术的患者,观测左右室侧缺损口大小、缺损残端距主动脉瓣和三尖瓣的距离。结果:9例封堵成功,左右室侧缺损口大小差异显著,分别为8.5±2.6(6.0~14.0)mm及6.1±1.2(4.0~7.0)mm,残端距主动脉右瓣距离6.0~13.0mm,距三尖瓣7.0~15.0mm,室缺多位于室间隔中部或调节束上方。3例封堵不成功,2例室缺口较大且左右室面大小相同,位于右室流入道部,放置封堵器时因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而放弃。另1例右室侧缺损口过小,造成穿隔失败。结论:用超声心动图筛选适应证对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成功与否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部室间隔缺损 封堵术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下载PDF
婴幼儿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
10
作者 花中东 阎军 +2 位作者 史艺 范祥明 田良鑫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09年第2期93-95,74,共4页
目的报告经心房径路再心内膜化技术修补单纯多发室间隔缺损手术和近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阜外医院从2006年8月至2009年1月间采用体外循环下经心房径路再心内膜化技术行多发室间隔修补术的病例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8个患儿均实施了经右... 目的报告经心房径路再心内膜化技术修补单纯多发室间隔缺损手术和近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阜外医院从2006年8月至2009年1月间采用体外循环下经心房径路再心内膜化技术行多发室间隔修补术的病例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8个患儿均实施了经右心房径路再心内膜化手术,避免了左心室或者右心室切口。年龄3~27(8.9)m,体重6.3~14.5(9.9)kg。所有的病例均痊愈出院,术后平均Qp∶Qs为1.07∶1。平均随访时间1~19(15)m。1例患儿因出现重度的肺动脉高压重新入院接受肺高压治疗外,其他患儿均恢复良好。所有患儿均没有显著的室缺残余分流。结论心房径路再心内膜化技术修补多发室间隔缺损避免了分期手术,无需心室切口,保存了心室功能,可以取得很好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室间隔缺损 心内膜化 婴幼儿
下载PDF
应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婴幼儿PDA合并重度PH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松跃 任跃 +1 位作者 荣星 吴蓉洲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2年第5期505-508,共4页
目的应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evere pulmonary hypertension,SPH),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11年3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住院... 目的应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evere pulmonary hypertension,SPH),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11年3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的16例PDA合并SPH患儿为研究对象。男6例,女10例,月龄6~47个月,中位月龄16.3个月;体质量(7.6±2.2)kg。行左、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确定PDA位置、形状及大小,PDA最窄处直径为(4.7±1.5)mm。选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治疗,封堵后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术后24 h及1、3、6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疗效。结果所有患儿均封堵成功,成功率达100%。术后即刻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1例可见极少量残余分流,15 min后重复造影见分流消失。术后24 h超声心动图复查2例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个月超声心动图复查皆无残余分流、PDA再通,降主动脉无缩窄。16例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由(72.9±4.3)mm Hg(1 mm Hg=0.133 kPa)降至(48.4±12.0)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平均压由(48.8±5.6)mm Hg降至(30.4±10.8)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术后24h,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均较术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上述指标呈减少趋势;左心室射血分数于封堵术后24 h较术前升高,随访期间呈上升趋势。结论经导管治疗PDA合并SPH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重度肺动脉高压 介入封堵 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下载PDF
心尖部室间隔缺损修补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尹朝华 沈向东 +3 位作者 刘迎龙 李守军 阎军 钱向阳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390-392,共3页
目的探讨心尖部室间隔缺损(VSD)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以提高治疗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4年7月间29例存在心尖部VSD行室间隔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手术切口入路共有4种:右心房切口、右室心尖部切口、左室心尖部切口和右心... 目的探讨心尖部室间隔缺损(VSD)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以提高治疗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4年7月间29例存在心尖部VSD行室间隔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手术切口入路共有4种:右心房切口、右室心尖部切口、左室心尖部切口和右心室流出道联合左室心尖部切口;并分析比较不同入路的手术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死亡2例(6.9%),1例为左室心尖部切口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死亡,1例术中不能停机,行心肌活检示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死亡;发生残余漏4例(13.8%),直径3~5mm,均为右心房切口,不需再次手术治疗;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11例患者随访2~34个月,超声心动图显示均未见室壁瘤形成. 结论心尖部VSD患者手术结果良好,但残余漏的发生率仍较高,术终应常规行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手术切口选择应根据术中VSD的实际位置,尽可能采用右心房切口,必要时可经右室心尖部切口,避免左心室切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尖部 室间隔缺损 手术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镶嵌治疗的现状及前景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海波 胡仁杰 苏肇伉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3年第3期135-138,共4页
自1938年Gross等首先成功地结扎动脉导管以来,手术一直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传统治疗方式[1].1966年,Rashkind等首先应用头端带有可扩张球囊的特种导管进行球囊房间隔造口术(balloon atrial aeptostomy,BAS)[2],自此,介入治疗成为重要的辅... 自1938年Gross等首先成功地结扎动脉导管以来,手术一直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传统治疗方式[1].1966年,Rashkind等首先应用头端带有可扩张球囊的特种导管进行球囊房间隔造口术(balloon atrial aeptostomy,BAS)[2],自此,介入治疗成为重要的辅助手段.1972年,Bhati等在动脉导管未闭缝合手术中利用球囊导管暂时性堵塞动脉导管内血流[3],是介入和外科技术的首次同时联合应用.2002年,Hjortdal等提出了结合影像学技术和常规介入器材联合外科技术治疗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理念[4],即镶嵌治疗(hybrid therapy).镶嵌治疗在实时影像学支持下,可以缩短或避免体外循环时间,具有创伤小,治疗及时,准确度高的特点,尤其适合心导管介入或外科技术单独无法取得满意结果的病种和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镶嵌治疗 左心发育不良综合症 肌部室间隔缺损
下载PDF
应用肌部室缺封堵器治疗超大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疗效
14
作者 靳有鹏 王玉林 +6 位作者 刘廷亮 韩波 庄建新 张建军 韩秀珍 汪翼 公培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S1期39-41,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肌部室缺封堵器(AMVSDO)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效果。方法 1例成人巨大动脉导管未闭(直径17mm)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压力为117/72mmHg) ,应用Amplatzer肌部室缺封堵器进行封堵,封堵后行降主... 目的 探讨应用肌部室缺封堵器(AMVSDO)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效果。方法 1例成人巨大动脉导管未闭(直径17mm)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压力为117/72mmHg) ,应用Amplatzer肌部室缺封堵器进行封堵,封堵后行降主动脉造影,观察封堵效果。结果 先选用16mmAMVSDO进行封堵,效果不满意,后换用2 0mmAMVSDO ,封堵后即刻肺动脉压力由117/72 (95 )mmHg降为92/ 5 9(75 .5 )mmHg,降主动脉造影显示封堵器位置合适,存在微量渗透性残余分流,释放封堵器。结论 应用Amplatzer肌部室缺伞封堵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的大型PDA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但其临床应用的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动脉导管未闭 Amplatzer肌部室缺封堵器 肺动脉高压
下载PDF
小儿双腔右心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子罡 张向华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48-49,共2页
目的:探讨双腔右心室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外科手术治疗患者26例,平均年龄7.6岁,平均体质量25.4 kg,全组均伴有室间隔缺损,其中伴发房间隔缺损(ASD)15例,主动脉瓣下纤维嵴(SAS)6例,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肺动脉狭窄(PS)1例。结果:所有患... 目的:探讨双腔右心室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外科手术治疗患者26例,平均年龄7.6岁,平均体质量25.4 kg,全组均伴有室间隔缺损,其中伴发房间隔缺损(ASD)15例,主动脉瓣下纤维嵴(SAS)6例,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肺动脉狭窄(PS)1例。结果:所有患儿在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手术顺利,全组无死亡,术后恢复良好。3年远期随访效果良好。结论:DCRV手术治疗关键在适当切除右心室内异常肌束和严密修补室间隔缺损,右心室流出道切口更有利于切除肥厚肌束,疏通右心室梗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右心室 室间隔缺损 异常肌束 先天性心脏病
下载PDF
成人室间隔肌部大缺损的手术治疗
16
作者 赵东 王春生 +2 位作者 周达新 朱仕杰 过常发 《中国临床医学》 2013年第4期493-495,共3页
目的:探讨成人室间隔肌部大缺损患者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及可能出现的术后并发症,寻找最佳治疗方案并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0月—2012年2月6例成人室间隔肌部大缺损患者的手术过程,其中2例行导管介入下室缺封堵术,... 目的:探讨成人室间隔肌部大缺损患者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及可能出现的术后并发症,寻找最佳治疗方案并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0月—2012年2月6例成人室间隔肌部大缺损患者的手术过程,其中2例行导管介入下室缺封堵术,2例行体外循环下室缺修补术,另外2例为外伤性室间隔损伤,行修补手术。结果:6例患者均存活,其中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出现残余分流,再次予以导管介入下室缺残余漏封堵术,1例外伤性室间隔撕裂修补术后再次撕裂,二次手术重新修补。结论:成人室间隔肌部大缺损是一类较为罕见的疾病,治疗方法首选导管介入下室缺封堵术,如必须行室缺修补术的患者,则尽量避免切开左心室,注意室缺的边缘及传导束的走向,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肌部大缺损 成人 手术治疗
下载PDF
心内直视下镶嵌治疗肌部室间隔缺损
17
作者 邓元子 曹勇 +1 位作者 胡楝 刘超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4年第2期215-217,共3页
目的 探讨心内直视下镶嵌治疗肌部室间隔缺损(mVSD)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镶嵌治疗肌部室间隔缺损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2个月~7岁;其中单个肌部室间隔缺损7例,多发室间隔缺损22例... 目的 探讨心内直视下镶嵌治疗肌部室间隔缺损(mVSD)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镶嵌治疗肌部室间隔缺损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2个月~7岁;其中单个肌部室间隔缺损7例,多发室间隔缺损22例.合并法洛四联症5例,完全性大血管转位1例,肺动脉瓣狭窄3例,房间隔缺损6例,主动脉缩窄3例.合并心脏畸形均同期手术纠治.结果 死亡2例,死亡率6.9%.术后随访3个月~3年,无远期死亡,封堵器边缘少量残余分流3例,无封堵器偏移、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瓣反流、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心内直视下镶嵌治疗肌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镶嵌治疗 心内直视
下载PDF
流出道型肌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18
作者 解启莲 张密林 +3 位作者 王震 张源祥 赵增仁 高磊 《中外医疗》 2008年第3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流出道型肌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适应证的选择,评价其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国产新型零偏心VSD封堵器对5I侧流出道型肌部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VSD的直径2mm210(5.2±2.3)mm。所有患者在透视及... 目的探讨流出道型肌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适应证的选择,评价其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国产新型零偏心VSD封堵器对5I侧流出道型肌部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VSD的直径2mm210(5.2±2.3)mm。所有患者在透视及超声监洲下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I、3、6、12个月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12导联心电图检查等,从残余分流、瓣膜功能、心功能、心电图及封堵器直径变化率5方面进行随访评价。结果45侧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88.2%。6侧未成功者分别为:3例伴轻微主动脉瓣脱垂者,3侧超声判断误差。40侧患者接受了1-12(平均8.6)个月的随访,所有随访病例中,无新增加的三尖瓣关闭不全,无主动脉瓣穿孔,2侧出现少量主动脉反流者,其中1侧为封堵器出现微移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封堵器置入即刻及随访6个月,左室舒张末径进行性缩小,而右室舒张末前后径及射血分数未见明显变化。封堵器置入24h,封堵器腰部直径较置入即刘发生轻微变化,随访1、3、6、12个月无明显变化。结论缺损直径在10mm以内且无主动脉反流的流出道型肌部VSD可以选择介入治疗,其近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部室间隔缺损 流出道型 封堵器 介入治疗 适应证 随访研究
下载PDF
超声波诊断罕见室间隔肌部缺损的应用
19
作者 印庆华 《影像技术》 CAS 2015年第6期32-33,共2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先进科技被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其中就包括超声波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这样的应用极大的改善了医疗的整体环境,保证了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先进科技被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其中就包括超声波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这样的应用极大的改善了医疗的整体环境,保证了医疗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进而优化了整体医疗效果,在医疗单位中对超声波应用已经由来已久,并且相关的学者更是针对超声波在各项疾病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基于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针对超声波诊断罕见室间隔肌部缺损的应用进行研究,首先对罕见室间隔肌部缺损进行了概述,其次对罕见室间隔肌部缺损的治疗过程中超声波的诊断过程进行了解析,最后对超声波诊断在罕见室间隔肌部缺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超声波诊断在罕见室间隔肌部缺损的应用提供相应的参考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医疗诊断 室间隔肌部缺损 应用分析
下载PDF
经胸超声在肌部室间隔缺损诊断与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殷璐曼 张玉奇 +3 位作者 张志芳 吴兰平 陈丽君 张海波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年第2期191-194,共4页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肌部室间隔缺损诊断及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6例肌部室间隔缺损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前经胸超声检查并分型,外科术中分型及修补缺损,术后24h、1个月、3个月行经胸超声检查。结果 46例患者中,术前经...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肌部室间隔缺损诊断及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6例肌部室间隔缺损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前经胸超声检查并分型,外科术中分型及修补缺损,术后24h、1个月、3个月行经胸超声检查。结果 46例患者中,术前经胸超声确诊42例(91.30%),漏诊4例(8.70%)。术前超声分型与外科术中分型对照分析,46例患者中42例(91.30%)二者完全吻合。所有患者均顺利行外科修补术,术后死亡5例。术后超声随访,残余分流、房室瓣反流等并发症较多。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可以比较准确地诊断肌部室间隔缺损,但仍容易漏诊、误诊;其在外科治疗术前诊断、术后随访中起重要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监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胸超声心动图 肌部室间隔缺损 外科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