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1
作者 Cao Guihua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02-310,共9页
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globalization and closer ties between countries,all-round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have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In the new era,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presents an... 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globalization and closer ties between countries,all-round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have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In the new era,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presents an unprecedented depth and breadth.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which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Oriental culture and even the world culture,has been developed,in the process of constant conflict,digestion,and absorption while entering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The inclusivenes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made it survive and thrive in absorbing the quintessence of foreign culture,which makes it contain new contents.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s,some parts of the essenc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hich are ignored should be given certain inclination in policy and guided by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交流 西方 世界文化 东方文化 外来文化 全球化 包容性
下载PDF
论西藏带柄铜镜的东、西两系
2
作者 霍巍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71,共9页
西藏发现过多面青铜带柄铜镜,近年来也有新的传世品被发现。这些青铜镜的发现,反映了西藏在早期文明发展过程中与周边文化之间多方面的交流。总体上看,可将现有的西藏带柄铜镜分为东、西两系,在流行时代、流行地域上各有特点。青铜带柄... 西藏发现过多面青铜带柄铜镜,近年来也有新的传世品被发现。这些青铜镜的发现,反映了西藏在早期文明发展过程中与周边文化之间多方面的交流。总体上看,可将现有的西藏带柄铜镜分为东、西两系,在流行时代、流行地域上各有特点。青铜带柄镜在北方欧亚草原文化、南亚及中亚地区青铜时代遗存中也多有发现,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也曾流行过不同形制的带柄铜镜,其背后隐藏着不同族群之间在青藏高原通过“高原丝绸之路”流动与交往的历史背景,也是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不同区域考古学文化之间远距离、跨区域互动的一个生动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考古 带柄铜镜 中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东周秦汉时期骆驼题材文物初步研究
3
作者 冯锴 李阳 +1 位作者 蒋文孝 王添瑞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92,共11页
本文在广泛梳理东周秦汉时期骆驼题材文物类别与时空分布的基础上,认为骆驼题材文物的出现年代、分布范围和造型风格具有显著的时代与地域特征。骆驼题材文物在内地的出现和发展,深受我国北方人群的影响,显示出较为活跃的农牧互动。秦... 本文在广泛梳理东周秦汉时期骆驼题材文物类别与时空分布的基础上,认为骆驼题材文物的出现年代、分布范围和造型风格具有显著的时代与地域特征。骆驼题材文物在内地的出现和发展,深受我国北方人群的影响,显示出较为活跃的农牧互动。秦始皇帝陵陵西大墓M1新发现的单体金、银骆驼塑像写实逼真的艺术形式,是我国骆驼题材文物中的特例,但在中亚、西亚艺术品中有迹可循,它可能是舶来品,也可能是在西方艺术影响之下本土创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秦汉时期 骆驼题材文物 农牧互动 中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依仿变幻:清宫《兽谱》西方图像来源考析
4
作者 官栋訢 《艺术设计研究》 2023年第1期108-115,共8页
清乾隆朝《兽谱》是一本记录了180种动物的宫廷图谱,跋文称其图文依据为《古今图书集成》。根据笔者新发现的材料,可知其蓝本并不仅限于《古今图书集成》,还有以近代早期博物学家约恩斯顿的《论四足动物》为代表的入华西书。《兽谱》和... 清乾隆朝《兽谱》是一本记录了180种动物的宫廷图谱,跋文称其图文依据为《古今图书集成》。根据笔者新发现的材料,可知其蓝本并不仅限于《古今图书集成》,还有以近代早期博物学家约恩斯顿的《论四足动物》为代表的入华西书。《兽谱》和《论四足动物》图像间的密切联系印证了两书的因袭关系,而《北堂书目》亦有相关藏书记录。西书来源的发现进一步明确了《兽谱》的成书方式和内容性质,使之成为清宫接受和吸纳西方事物的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谱 论四足动物 博物学 图像来源 中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中西方体育文化交往框架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史友宽 周屹嵩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4,共4页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往出现了两次高峰期。第一次是在公元前后,从亚历山大东征开始,到北匈奴进入欧洲腹地结束,这一时期的交往表现出互相推进的姿态。第二次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直到今天,这一阶段的交往以西方体育文化向东倾泻为...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往出现了两次高峰期。第一次是在公元前后,从亚历山大东征开始,到北匈奴进入欧洲腹地结束,这一时期的交往表现出互相推进的姿态。第二次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直到今天,这一阶段的交往以西方体育文化向东倾泻为基本特征,直到最近30年才稍有改观。推动中西方体育文化交往的重要力量有军事战争、民族迁徙、商业往来和文化融合。就某一区域和时间段而言,包括体育在内的文化流动不一定总是从先进到落后,或从文明到愚昧。在国家林立的国际环境里,文化的流动更多地受制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力量。民族体育文化在与异域文化交往的过程中要做到既兼容又自信,首先必须建立在国家的强盛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方 体育文化 交往
下载PDF
混合式生成:“中国风”艺术的文化属性演变及现代性价值重估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春华 方辉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8-184,共7页
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中国风"艺术具有特殊地位,它既突破了艺术品作为物质存在的民族归属,也打破了西方传统对艺术分类的清晰界限,因而常常引起文化属性方面的困惑乃至争议。正是在流变过程中所具有的杂糅性、动态性和生成性,... 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中国风"艺术具有特殊地位,它既突破了艺术品作为物质存在的民族归属,也打破了西方传统对艺术分类的清晰界限,因而常常引起文化属性方面的困惑乃至争议。正是在流变过程中所具有的杂糅性、动态性和生成性,使它具有了跨文化及多文化融合的品质。从"自我"与"他者"相互耦合的视角来看,"中国风"艺术并不能简单归属于欧洲文化或中国文化,其跨文化的融杂与生成特质决定了它的现代性价值和全球化属性。为此,应当以开放的视野看待"中国风"艺术的跨文化混合特征,并主动担当跨文化交流与新文化生成中的主体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风”艺术 中西交流 文化属性 混合式生成
下载PDF
关于“中西音乐关系”若干问题的初步思考 被引量:13
7
作者 杨和平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12,共5页
本文取“中西音乐关系”的研究视角 ,对与中西音乐关系相关的 :“全盘西化”、“中西融合”、“复古倾向”、“民族性与时代性”、“音乐文化选择”及“音乐教育”等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
关键词 中西音乐关系 全盘西化 中西融合 复古倾向 民族性 时代性 文化选择
下载PDF
鼓浪屿音乐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建武 臧艺兵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28-35,共8页
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语境中,对鼓浪屿音乐文化进行多角度历史追寻和田野考察,揭示鼓浪屿音乐文化风貌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鼓浪屿音乐的社会基础主要是宗教信仰,包括基督教、道教、佛教以及民间信仰等。鼓浪屿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受到海上... 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语境中,对鼓浪屿音乐文化进行多角度历史追寻和田野考察,揭示鼓浪屿音乐文化风貌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鼓浪屿音乐的社会基础主要是宗教信仰,包括基督教、道教、佛教以及民间信仰等。鼓浪屿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受到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传播至东亚、东南亚,甚至到了英国等西方国家。西方音乐文化在19世纪落户鼓浪屿,西方基督教音乐逐渐中国化,中西音乐文化在鼓浪屿融合共生。鼓浪屿诞生了众多知名音乐家,鼓浪屿文化现象向世人说明,中西文化交流不仅仅是政治经济的意义,而共享共生的文化交流和理解,才是人类不同种族和社会友好相处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浪屿音乐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西音乐文化交流
下载PDF
西学东渐视域下南怀仁《坤舆全图》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马秀娟 张岚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8-84,共7页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南怀仁是继利玛窦、艾儒略、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之后,又一著名的西学传播者。其所绘制的《坤舆全图》技术先进,印刷精美,中西合璧。该图突出了中国中央大国地位,蕴含着丰富的天主教思想和海洋思想。南怀仁绘制《坤舆...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南怀仁是继利玛窦、艾儒略、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之后,又一著名的西学传播者。其所绘制的《坤舆全图》技术先进,印刷精美,中西合璧。该图突出了中国中央大国地位,蕴含着丰富的天主教思想和海洋思想。南怀仁绘制《坤舆全图》的目的是为了取悦于中国人尤其是康熙皇帝,达到传教的目的;但客观上促进了地理大发现以后世界地理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国文化向西方的传播。《坤舆全图》既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又进一步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在明末清初西学东渐过程中承前启后,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怀仁 《坤舆全图》 《坤舆图说》 西学东渐 中央大国
下载PDF
十七世纪来华波兰耶稣会士卜弥格中医译介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银泉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3-121,共9页
17世纪来华的波兰耶稣会传教士卜弥格是第一个将中国古代中医知识全面介绍给西方的欧洲人,向欧洲翻译传播了若干重要的中医著作,促进了欧洲对中医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为"中学西传"做了历史性的奠基工作。他在这方面的突出成就... 17世纪来华的波兰耶稣会传教士卜弥格是第一个将中国古代中医知识全面介绍给西方的欧洲人,向欧洲翻译传播了若干重要的中医著作,促进了欧洲对中医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为"中学西传"做了历史性的奠基工作。他在这方面的突出成就和贡献,长期被学术界忽略。依托大量重要文献,对卜弥格的中医译介著述成果进行整理和挖掘,可以进一步明确其在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史上的居功至伟作用和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卜弥格 耶稣会士 中医 翻译 中西科技文化交流
下载PDF
中日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超慧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9-124,共6页
本文追溯了中日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认为两国历史上音乐文化的交流是相互的,友好的,促进了两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中国 日本 音乐文化 交流
下载PDF
楼兰壁画墓所见贵霜文化因素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晓露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9-88,共10页
2003年,楼兰地区首次发现大型壁画墓,立即引起学术界极大关注。由于墓室东壁绘有"饮酒图",有学者认为表现的是粟特人饮酒场面,进而推断这是一座早期粟特人墓葬。本文通过对墓葬所含贵霜文化因素的详细分析,认为楼兰壁画墓实... 2003年,楼兰地区首次发现大型壁画墓,立即引起学术界极大关注。由于墓室东壁绘有"饮酒图",有学者认为表现的是粟特人饮酒场面,进而推断这是一座早期粟特人墓葬。本文通过对墓葬所含贵霜文化因素的详细分析,认为楼兰壁画墓实际上是一座侨居楼兰的中亚贵霜人的墓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交流 楼兰壁画墓 新疆考古 贵霜文化
下载PDF
走出文化的自大与自卑——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反思 被引量:5
13
作者 徐圻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1-16,共6页
20多年的对外开放,已经在中国造成了深刻的文化转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西方文化正越来越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国人原有的文化归属感日渐式微。这种文化的转型不是可以避免的,也不是非自然的,因而那种用“回归”传统文化的办法... 20多年的对外开放,已经在中国造成了深刻的文化转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西方文化正越来越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国人原有的文化归属感日渐式微。这种文化的转型不是可以避免的,也不是非自然的,因而那种用“回归”传统文化的办法来解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主张是没有出路的。对于中国来说,不管是什么精神文化资源,只要有利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有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加强,就都可以成为先进文化的鲜活内容。因此,即便是为了对抗西方的政治强权主义和文化强势主义对我们的遏制、分化,文化自负也是不可取的。文化的自我批判(如鲁迅)永远要比文化的自高自大(如辜鸿铭)要高明得多,也要现实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 文化交流 反思
下载PDF
“西来孔子”——艾儒略中文著述与传教工作考述 被引量:6
14
作者 叶农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8-123,共6页
艾儒略是第二代耶稣会最为杰出的传教士之一。他侧重在中国民间传教,特别是福建地区的天主教传播工作,赢得了"福建宗徒"的号称;他在中国传教数十年,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亦获得巨大成就,被誉为"西来孔子"的美誉;编有... 艾儒略是第二代耶稣会最为杰出的传教士之一。他侧重在中国民间传教,特别是福建地区的天主教传播工作,赢得了"福建宗徒"的号称;他在中国传教数十年,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亦获得巨大成就,被誉为"西来孔子"的美誉;编有汉文著作24种,这是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工作,他成为了继利玛窦之后,汉语水平最高的来华传教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会士 艾儒略 西来孔子 中文著述
下载PDF
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林延清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5期17-20,共4页
明清之际 ,以传教士为桥梁和纽带的中西文化交流分三个时期 :从 15 82— 16 4 4年为初步发展阶段 ,16 4 4— 172 2年为发展和繁荣阶段 ,172 3— 1795年为日趋衰落阶段。此次中西文化交流是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 ,不仅对中... 明清之际 ,以传教士为桥梁和纽带的中西文化交流分三个时期 :从 15 82— 16 4 4年为初步发展阶段 ,16 4 4— 172 2年为发展和繁荣阶段 ,172 3— 1795年为日趋衰落阶段。此次中西文化交流是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 ,不仅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清代 传教士 文化交流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历史分期 历史意义
下载PDF
百年《孟子》英译研究综述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杨颖育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86-90,共5页
本文就一个多世纪以来《孟子》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进行综述,勾勒出《孟子》一书在英语世界接受与变异的态势。英语世界的《孟子》研究有三大特点:1.文本翻译,其内涵是对东方典籍的译介,以及基督教与儒教的互阐互释;2.对比研究,孟子与中、... 本文就一个多世纪以来《孟子》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进行综述,勾勒出《孟子》一书在英语世界接受与变异的态势。英语世界的《孟子》研究有三大特点:1.文本翻译,其内涵是对东方典籍的译介,以及基督教与儒教的互阐互释;2.对比研究,孟子与中、西方哲学家的比较研究;3.孟子哲学思想和诗学概念的专项研究。近年来,孟子研究与女性主义、生态批评相结合的跨学科视域已成为英语世界孟子研究的又一新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英译 中西文化交流 接受与变异
下载PDF
“李约瑟难题”的长时段考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雪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2-56,共5页
从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考察,在"李约瑟难题"问世之前,明末清初来华的耶稣会士(传教士)们虽已意识到中国科技文明的独特之处,但也发现了它们相对于西方科技文明的落后性,并分析了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这意味着,在长时段的视域下思... 从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考察,在"李约瑟难题"问世之前,明末清初来华的耶稣会士(传教士)们虽已意识到中国科技文明的独特之处,但也发现了它们相对于西方科技文明的落后性,并分析了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这意味着,在长时段的视域下思考"李约瑟难题"更具有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约瑟难题 耶稣会士 中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清代广州十三行在中西交流中的历史地位 被引量:4
18
作者 林瀚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8期61-64,共4页
清代广州十三行是政府特许的外贸垄断组织。在广州一口通商时期,十三行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世界透视中国的主要窗口,在中西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十三行 中西交流 历史地位
下载PDF
大佛像源流刍议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晓露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5-22,128-130,共8页
大佛像主要见于龟兹、巴米扬和云冈等石窟中,一般认为这类石窟首创于龟兹地区。通过对地面佛寺的考察,本文认为,大佛像首先出现于公元4世纪的犍陀罗地面佛寺中。龟兹地区的大像窟,是将犍陀罗大佛像和回字形佛寺这两种因素融合在一起而... 大佛像主要见于龟兹、巴米扬和云冈等石窟中,一般认为这类石窟首创于龟兹地区。通过对地面佛寺的考察,本文认为,大佛像首先出现于公元4世纪的犍陀罗地面佛寺中。龟兹地区的大像窟,是将犍陀罗大佛像和回字形佛寺这两种因素融合在一起而创造出来的。新疆米兰地区亦发现有犍陀罗风格的大佛像,这证明了地面佛寺中的大佛像也传播到了西域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交流 西域佛教考古 大佛像 犍陀罗
下载PDF
民族文化身份嬗变与古代典籍核心词汇翻译--以《论语》中的“仁”为例 被引量:15
20
作者 王福祥 徐庆利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年第2期98-102,共5页
近几个世纪以来,古代典籍核心词汇翻译不当致使中国文化在西方经受了不同程度的误读,导致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失语及文化身份嬗变。本文以《论语》的核心词"仁"的翻译为例,分析了"仁"的翻译不当导致了儒家核心... 近几个世纪以来,古代典籍核心词汇翻译不当致使中国文化在西方经受了不同程度的误读,导致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失语及文化身份嬗变。本文以《论语》的核心词"仁"的翻译为例,分析了"仁"的翻译不当导致了儒家核心思想及孔子形象在西方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扭曲、变形及误读,在此基础上指出应以异化翻译策略为指导,结合使用音译法和综合性注释法来翻译古代典籍核心词汇,以在中西文化交流中逐步建立中国文化话语体系,减少西方对中国的文化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典籍 核心词汇 文化身份嬗变 翻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