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关于声乐演唱的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
被引量:2
- 1
-
-
作者
俞子正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
出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4年第3期99-101,共3页
-
文摘
演唱者常常会把歌唱语言简单地理解为歌唱中的文字语言。实际上,歌唱语言应该是两个方面:音乐语言和文字语言,声乐教学中常常独立地理解这两者,尤其是对文字语言的歌唱性常常过于片面。本文就声乐演唱中音乐语言和文字语言的关系及相关教学规律进行探讨。
-
关键词
音乐语言
文字语言
吐字咬字
歌唱的艺术性
-
Keywords
musical language,literar y language,diction
-
分类号
J602
[艺术—音乐]
J604.6
[艺术—音乐]
-
-
题名杨维桢与元代后期诗学的新变
被引量:2
- 2
-
-
作者
丁放
-
机构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2-72,共11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唐诗学研究”[项目编号:12&ZD156]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文学史家通常将元代诗歌史分为三期,元初摹仿晚唐与季宋,元中期以"四大诗人"为代表的主流诗人推尊盛唐,杨维桢为后期之代表,其诗论的核心,是反对晚唐晚宋,提倡六朝与唐代二李(李白、李贺),同时又推崇陶、韦、柳之诗风,间及杜甫、李商隐与韩偓。如果说,以"元诗四大家"为代表的元中期诗人活跃于朝廷,诗风主要是盛唐之音,是舂容大雅之音;那么,以杨维桢为代表的"铁崖(雅)体"诗人,则主要活动在元后期,地域则在东南地区,主要是一批在野诗人,诗风则接近中唐,是"变风""变雅"。在诗体上,杨维桢倡导古乐府,轻视律诗;在写作方法上,他提倡《春秋》笔法,主张诗歌有言外之意,反对简单的历史记录体("诗史")。杨维桢的同道与诸门弟子,论诗均与维桢较为接近,又有所发展。
-
关键词
杨维桢
铁崖体
变风变雅
古乐府
《春秋》笔法
-
Keywords
Yang Weizhen
Tieya style
transition toward the air and the hymns
music Bureau Poetry
the indirect-diction styl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K247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廷腾寺》的艺术初探
- 3
-
-
作者
李芬
-
机构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
出处
《惠州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55-60,共6页
-
文摘
本文旨在从美学、文体学、修辞学角度考察《廷腾寺》一诗的艺术特色 ,着重探讨该诗在构思、措词、修辞手法、音律方面的特征及其对诗歌内容与形式的表现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
关键词
构思
措辞
意象
意境
审美情感
修辞手法
音乐性
艺术特色
英国
威廉·华兹华斯
-
Keywords
plotting
diction, imagery
artistic conception
aesthetic impact
rhetorical devices
musical elements
-
分类号
I561.07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魏晋飨礼文舞武舞体系建构及其经学背景
被引量:3
- 4
-
-
作者
闫宁
-
机构
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
-
出处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23,共6页
-
文摘
汉代经学传统中,祭祀、宾客之礼所用雅舞带有强烈的政治象征意味,而非仅仅一种艺术形式。文武二舞所象征之"德",最初指的是王朝由武力征伐或由禅让取得天下的区别,但是从魏晋开始,对"尚德"的理解渐渐转化为对帝王个人功德的颂扬,"德"之内涵趋向于文武合一。这一时期雅舞体系的演变存在一种共通模式:立国初期,一般会先建立一种类似古礼的文、武性质区别较为明显的体系,随后这种体系又被歌颂帝王功德,弱化文、武之别的体系所取代,乐辞书写模式也存在相应变化。
-
关键词
文武舞
尚德
乐辞
魏晋
-
Keywords
Wen and Wu dances
virtue advocating
music dictio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
分类号
J709
[艺术—舞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