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珍妮特·温特森《时间之间》中的音乐母题
1
作者 谢梦昕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3,共11页
珍妮特·温特森以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为原型创作了《时间之间》。小说不仅与原剧形成明显的互文关系,还与音乐紧密关联,因为该小说文本有大量的音乐在场。对音乐母题的探讨有益于该小说的研究,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此研究甚少... 珍妮特·温特森以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为原型创作了《时间之间》。小说不仅与原剧形成明显的互文关系,还与音乐紧密关联,因为该小说文本有大量的音乐在场。对音乐母题的探讨有益于该小说的研究,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此研究甚少。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梳理《时间之间》中与音乐相关的人物、乐器及演奏技法、音乐的传播媒介、音乐史等音乐母题的具体呈现,旨在探讨音乐母题在小说文本建构和生成中发挥的推动主要情节发展、表达人物基本情绪、治愈人物心理创伤等作用,阐明音乐母题对表达传统主题的时代新意具有价值,以期从被忽略的音乐母题的视角来丰富对小说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妮特·温特森 《时间之间》 音乐母题
下载PDF
围绕中国新音乐发展九大论域的思潮之辩——“吕贺之争”的基本母题 被引量:2
2
作者 居其宏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35,共16页
"吕贺之争"在事关中国新音乐文化建设之"音乐本质论""音政关系论""中西关系论""古今关系论""雅俗关系论""形式技术论""批评标准论""批评方法论&... "吕贺之争"在事关中国新音乐文化建设之"音乐本质论""音政关系论""中西关系论""古今关系论""雅俗关系论""形式技术论""批评标准论""批评方法论""统一战线论"等九大理论领域内,均发生过不同观念、主张和见解的思潮之辩,以吕骥、贺绿汀为代表的这两股音乐思潮,从正反两方面对中国新音乐文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艺术 吕贺之争 中国新音乐 理论领域 基本母题 思潮之辩
下载PDF
如诗的境界 如梦的情愫——解读舒曼之《梦幻曲》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海冰 《云梦学刊》 2011年第2期112-114,共3页
《梦幻曲》选自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第七首,是全套作品中最为经典、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乐曲有着宽广如歌的旋律和诗一般的意境,其主题性格鲜明、发展手法简洁、和声调性布局巧妙而精致等,再现了乐曲如诗的意境和如梦的情愫。
关键词 舒曼 《梦幻曲》 曲式 主题 和声调性布局
下载PDF
古琴曲中的渔樵主题及其文化意蕴 被引量:2
4
作者 宋展云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2-77,89,共7页
古琴曲中的渔樵主题有其历时性的演变过程,琴曲在充分吸收前代渔樵母题的基础上,被赋予更多的生命思索和价值判断。《渔歌》体现出"逍遥物外"的人生追求,《樵歌》被赋予更多的"招隐"意味,《渔樵问答》蕴含着历史兴... 古琴曲中的渔樵主题有其历时性的演变过程,琴曲在充分吸收前代渔樵母题的基础上,被赋予更多的生命思索和价值判断。《渔歌》体现出"逍遥物外"的人生追求,《樵歌》被赋予更多的"招隐"意味,《渔樵问答》蕴含着历史兴衰之感。这三首琴曲音律潇洒、结构精微、技法高妙,生动再现出渔樵形象的生存空间与情感寄托。琴曲中的渔樵主题对渔樵母题有所继承与扩充,使得渔樵文化富有更为普遍和持久的生命力。渔樵主题琴曲塑造出的隐逸形象,使古琴艺术与隐逸文化的关联更为密切,成为古代士人精神寄托、性情所注的人格典范。对于琴曲文化母题源流与演变的探析,有助于加深古琴艺术史的研究,且利于建构多元化的艺术史理论与文化史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琴曲 渔樵 文化母题 隐逸文化
下载PDF
对《小妇人》主题的评析 被引量:8
5
作者 李巧玲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9期32-33,共2页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的主题———音乐与人物对世俗的遵循程度有着极其有趣的联系。马奇家的女孩们越是对音乐有才能的就越传统地、尽善尽美地去完成女人们一直被当时社会所规定的责任。文章简单剖析了《小妇人》...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的主题———音乐与人物对世俗的遵循程度有着极其有趣的联系。马奇家的女孩们越是对音乐有才能的就越传统地、尽善尽美地去完成女人们一直被当时社会所规定的责任。文章简单剖析了《小妇人》中四个女孩的形象与音乐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 《小妇人》 社会传统 主题
下载PDF
从量变到质变的“有机成长”——音乐作品结构中的规模等级
6
作者 姚恒璐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80-100,共21页
在曲式分析当中,人们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对作品规模等级分析的困惑,不是将乐句划分短了,就是把乐段划分长了,由此导致认定曲式性质的各种"争议"。在教学中更有依据"小节数"来判定乐句、乐段,这显然是特别不合理的... 在曲式分析当中,人们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对作品规模等级分析的困惑,不是将乐句划分短了,就是把乐段划分长了,由此导致认定曲式性质的各种"争议"。在教学中更有依据"小节数"来判定乐句、乐段,这显然是特别不合理的作法。文章的观点是:乐句乐段的确认,应当从最小单位"乐汇"的累积形成,也就是要以音乐材料的"有机成长"关系来看待曲式规模的成长壮大,曲式规模的大小是由规模等级的累积形成,而不能是人为的概念规定,因而在读谱过程中,音响感受与理性划分等级相互作用、同等重要。文章指出,在规范曲式的等级单位中,乐汇-乐节-乐句-乐段的等级排列,决定了曲式的规模形成。其最小单位乐汇与动机间的关系,既是音乐作品展开手法的依据,也是看待音乐作品规模认定的出发点。同时,论文以各种谱例来比较印证曲式规模形成的重要作用,强调一些分析原则:重复不增加规模,重视和声手法中"延伸""预示"等分析视角,在判定规范的曲式规模及其种种曲式变体的形式中,都是有效的认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法结构 曲式等级 动机 乐汇 乐节 乐段 曲式规模 延伸
下载PDF
论拉赫玛尼诺夫《#f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音乐风格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凡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37,45,共8页
《#f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Sergei.Rachmaninov 1873-1943)修改间隔时间最长,同时也是备受冷落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对于拉氏之后的创作风格有着重要影响,并对于全面理解其钢琴协奏曲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本文试图从... 《#f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Sergei.Rachmaninov 1873-1943)修改间隔时间最长,同时也是备受冷落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对于拉氏之后的创作风格有着重要影响,并对于全面理解其钢琴协奏曲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本文试图从多角度论证该部作品的艺术构思与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赫玛尼诺夫 钢琴协奏曲 动机 半音化 音乐风格
下载PDF
建筑设计母题演绎与音乐动机演进的共通性
8
作者 谭凌飞 高梦姣 《山西建筑》 2010年第6期19-21,共3页
通过提取苏州博物馆母题和贝多芬《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动机,分析其演化过程,发展地证明了建筑设计母题演绎与音乐动机演进的共通性,为建筑设计提供了又一思维源泉。
关键词 建筑 母题 音乐 动机 共通性
下载PDF
母题的音乐化——话题理论视域下的马勒《第六交响曲》音乐形式观念
9
作者 盛汉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109,共21页
姊妹艺术中的母题是音乐意义的重要来源。文章运用音乐话题理论的研究方法,分析马勒《第六交响曲》的话题运作方式与美术、文学“死亡之舞”母题的内在关联,由此提出“母题的音乐化”这一命题,旨在解释马勒交响曲音乐形式观念的同时,建... 姊妹艺术中的母题是音乐意义的重要来源。文章运用音乐话题理论的研究方法,分析马勒《第六交响曲》的话题运作方式与美术、文学“死亡之舞”母题的内在关联,由此提出“母题的音乐化”这一命题,旨在解释马勒交响曲音乐形式观念的同时,建构一种解释纯器乐与乐外意义之关系的研究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母题 话题理论 音乐形式观念 音乐意义 音乐符号学 马勒交响曲 死亡之舞
原文传递
百老汇音乐剧《汉密尔顿》中音乐的戏剧功能 被引量:4
10
作者 郑剑南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7-148,共12页
百老汇音乐剧《汉密尔顿》中对“音乐动机”“合唱”“说唱”“戏剧性歌曲”的运用与戏剧故事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音乐动机”贯穿了《汉密尔顿》故事发展的不同阶段,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说唱”的叙事性与节奏韵律推动了该... 百老汇音乐剧《汉密尔顿》中对“音乐动机”“合唱”“说唱”“戏剧性歌曲”的运用与戏剧故事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音乐动机”贯穿了《汉密尔顿》故事发展的不同阶段,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说唱”的叙事性与节奏韵律推动了该剧的情节发展;剧中还通过“合唱”来烘托戏剧氛围;“戏剧性歌曲”的运用有助于该剧建构戏剧高潮或低谷。《汉密尔顿》体现了音乐服务于戏、戏中有乐、乐中有戏的音乐剧创作宗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密尔顿 嘻哈音乐 音乐动机 合唱 戏剧性歌曲
原文传递
汉代画像石中的乐器图像研究
11
作者 闫骥爽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1-115,共5页
汉代乐器品类丰富音乐表现形式出现转型,从汉代画像石中出现的频率看,琴、瑟等弦鸣乐器,笛、笙等气鸣乐器以及鼗、建鼓等膜鸣乐器逐步取代了之前铃、钲、磬等体型庞大、曲调单一的体鸣乐器。胡笳、筚篥、琵琶、竖箜篌等外来乐器出现并... 汉代乐器品类丰富音乐表现形式出现转型,从汉代画像石中出现的频率看,琴、瑟等弦鸣乐器,笛、笙等气鸣乐器以及鼗、建鼓等膜鸣乐器逐步取代了之前铃、钲、磬等体型庞大、曲调单一的体鸣乐器。胡笳、筚篥、琵琶、竖箜篌等外来乐器出现并与本土乐器逐渐融合。在继承、创新和引进等多种发展路径下,汉代音乐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画像石 乐器图像 汉代乐器 音乐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