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蛋用鹌鹑黑羽基因遗传机制及其与栗羽基因的互作关系 被引量:7
1
作者 庞有志 王丽莎 +3 位作者 赵淑娟 张小辉 李小三 于美琴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6-10,共5页
试验采用纯系蛋用黑羽鹌鹑与朝鲜鹌鹑(栗羽)按照公母比例1∶2进行正(反)交试验,选取F1代鹌鹑进行自交,并对F1代和F2代羽色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正反交试验组的F1代均为不完全黑羽,其公母比例均为1∶1,而正反交试验组的F2代均出现... 试验采用纯系蛋用黑羽鹌鹑与朝鲜鹌鹑(栗羽)按照公母比例1∶2进行正(反)交试验,选取F1代鹌鹑进行自交,并对F1代和F2代羽色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正反交试验组的F1代均为不完全黑羽,其公母比例均为1∶1,而正反交试验组的F2代均出现了黑羽、不完全黑羽和栗羽3种羽色,其比例为1∶2∶1。控制黑羽性状的基因h位于常染色体上,野生型H对黑羽基因h为不完全显性,该基因座(H/h)与Z染色体上的2个羽色基因座B/b和Y/y具有互作关系。黑羽的出现是在有色基因B存在下,黑羽基因座H/h与Y/y互作的结果,黑羽基因座隐性纯合时(hh)与栗羽基因Y互作使栗羽变为黑羽,黑羽基因座杂合时(Hh)与Y互作使栗羽变为不完全黑羽,该基因座显性纯合时(HH)与Y互作可产生野生型栗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用鹌鹑 黑羽突变体 遗传机制 基因互作
下载PDF
家蚕两种新的类鹑斑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SSR标记定位 被引量:3
2
作者 赵巧玲 王文波 +4 位作者 陈安利 裘智勇 夏定国 钱荷英 沈兴家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69-375,共7页
在家蚕品种选育过程中发现了两种斑纹突变体,与普通斑相比,其幼虫眼状纹不明显,而半月纹和星状纹正常,其间有点和线构成鹑状斑纹,第6、7腹节背面布有纵向波纹状斑纹,整体斑纹与鹑斑(quail,q)极其相似,暂且命名为类鹑斑(quail-like,q-l)... 在家蚕品种选育过程中发现了两种斑纹突变体,与普通斑相比,其幼虫眼状纹不明显,而半月纹和星状纹正常,其间有点和线构成鹑状斑纹,第6、7腹节背面布有纵向波纹状斑纹,整体斑纹与鹑斑(quail,q)极其相似,暂且命名为类鹑斑(quail-like,q-l)。其中一种突变体稚蚕期体色呈褐色,蚕体发育正常,蚕茧大小一致,茧型正常,称为褐色类鹑斑(brown quail-like,q-lb);另一种突变体幼虫体色为浅粉紫色,幼虫食桑量少,发育缓慢,体质较弱,体型较小,茧型偏小,称为紫色类鹑斑(purple quail-like,q-lp)。遗传分析表明,两个类鹑斑基因均为隐性基因;褐色类鹑斑(q-lb)与紫色类鹑斑(q-lp)为等位基因,紫色类鹑斑(q-lp)对褐色类鹑斑(q-lb)为隐性。经与形态标记P3(2)、p(2)、Ze(3)、L(4)、re(5)、E(6)、q(7)、I-a(9)、ms(12)、ch(13)、oa(14)、cts(16)、mln(18)、msn(19)、rb(21)、so(26)测验和SSR分子标记多态性分析,新发现的两种类鹑斑不同于鹑斑(q),其基因座位于第8连锁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突变体 类鹑斑 等位基因 SSR分子标记
下载PDF
突变体黑羽鹌鹑MHC classⅠ第4外显子多态性与新城疫病毒遗传抗性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赵淑娟 张小辉 +3 位作者 庞有志 周虚 白俊艳 杨又兵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435-1439,共5页
运用PCR技术扩增突变体黑羽鹌鹑MHC classⅠ基因第4外显子296bp,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该片段有18个突变位点,且均为多态基因座。试验鹌鹑3次感染新城疫病毒F48E9后产生的抗体与18个突变位点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第2,4,6,13,14,15... 运用PCR技术扩增突变体黑羽鹌鹑MHC classⅠ基因第4外显子296bp,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该片段有18个突变位点,且均为多态基因座。试验鹌鹑3次感染新城疫病毒F48E9后产生的抗体与18个突变位点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第2,4,6,13,14,15突变位点各基因型之间抗体水平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这些基因位点可作为抗病力的主要候选基因,为鹌鹑进一步抗病育种提供必要的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变体黑羽鹌鹑 MHC CLASS I多态性 遗传抗性 关联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