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儒道互补”原论
被引量:
13
1
作者
董平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5期59-69,共11页
"儒道互补"既体现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现象,亦体现为一种生活实景。道为宇宙万有之本根、宇宙生命之原质,以及个体以道的践履为通达其生命价值之终极境域的观念,这些均为儒、道两家所共有。儒、道两家之相异的根本点,则在于...
"儒道互补"既体现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现象,亦体现为一种生活实景。道为宇宙万有之本根、宇宙生命之原质,以及个体以道的践履为通达其生命价值之终极境域的观念,这些均为儒、道两家所共有。儒、道两家之相异的根本点,则在于儒家在将道确认为存在之本体的同时,又将它确认为道德的本体,故生命价值必借道德践履才能充分实现;而道家则将道还原为生命本身,故唯有向自然生命之本真状态的回归才可能是通达于道的真正途径。但亦正因此故,儒、道两家遂开辟出了既具有本质同一性而又具有实践差异性的两种不同的生活世界与价值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互补
道德
生命价值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进取与不争:儒道人生态度优势互补新议
被引量:
3
2
作者
苏俊霞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74-177,共4页
进取是儒家的人生态度,不争是道家的人生态度。传统看法认为,人们身处顺境,取法于进取;身处逆境,取法于不争。事实上,无论人们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儒、道具有不同特质的人生态度均可被采纳,进而实现优势互补。顺、逆两境,皆须以进取为主,...
进取是儒家的人生态度,不争是道家的人生态度。传统看法认为,人们身处顺境,取法于进取;身处逆境,取法于不争。事实上,无论人们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儒、道具有不同特质的人生态度均可被采纳,进而实现优势互补。顺、逆两境,皆须以进取为主,以不争为辅。这种优势互补对于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以及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道家
人生态度
进取
不争
优势互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儒道互补及其对中国社会之影响
被引量:
2
3
作者
邵龙宝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共3页
儒道互补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生命形态,铸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人的国民性,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阴阳互动、刚柔相济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儒道都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只是两家的落脚点不同,儒家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动力机制作...
儒道互补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生命形态,铸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人的国民性,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阴阳互动、刚柔相济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儒道都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只是两家的落脚点不同,儒家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动力机制作用,道家起到了平衡机制作用,儒道互补表现为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对立与统一。儒道均具有宗教的超越性,但与西方的宗教性不同,主要体现在"安身立命"、"终极关怀"和人格的"内在超越"等方面,其内在的根据是道德精神。中西方不同的宗教性对科学、民主和社会政治的演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互补
中国社会
影响作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老庄孟荀人性观体现的儒道互补精神
被引量:
2
4
作者
王雅
彭浩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27-32,共6页
既往研究多从“百家同源”、社会政治理想和精神追求等方面分析儒道互补的原因与表现,本文则以儒道两家人性观为考察对象,从中探讨追溯其根因。研究儒道两家学说创立之初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可以见出其中明确的儒道互补精神。究其根因...
既往研究多从“百家同源”、社会政治理想和精神追求等方面分析儒道互补的原因与表现,本文则以儒道两家人性观为考察对象,从中探讨追溯其根因。研究儒道两家学说创立之初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可以见出其中明确的儒道互补精神。究其根因,乃在于两家学说对人性不同层面的认识及在此基础上的人生态度与政治主张各有偏失,道家认为人性是“道生万物”时赋予人的属(道)性,无论是人还是人类社会都应保有此性而不加以改造,由此人可以“自得”“自化”“如婴儿之未孩”;儒家在承认人生而具有的生物属性的同时,强调对人的生物属性必须加以修正、教化,以规范人的生物性,达到“人文化成”的功效。所以只有儒道两家人性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性,才能维持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到后来,“儒道互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基质和外在表征,也是中国人的精神理念和生存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庄子
孟子
荀子
人性观
儒道互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新时期文学的世俗化审美追求
被引量:
4
5
作者
权雅宁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37-41,共5页
分析新时期各流派作家的代表作品,可以发现这些不同的流派其实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共同的美学倾向——世俗化的审美追求。新时期文学的世俗化审美追求其实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精神的世俗化一脉的续接与浮凸。世俗化在新时期文学中凸显是对...
分析新时期各流派作家的代表作品,可以发现这些不同的流派其实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共同的美学倾向——世俗化的审美追求。新时期文学的世俗化审美追求其实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精神的世俗化一脉的续接与浮凸。世俗化在新时期文学中凸显是对审美文化的纠偏,也是国家权力、资本和民众等历史情境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世俗化
儒道互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有机对接-以儒墨文化互补为例
被引量:
2
6
作者
薛柏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9-102,共4页
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有"精英文化"之称,而墨学有"平民文化"之称,墨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层面的,其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逻辑学、哲学、宗教领域的影响,不可低估。从当前社会现实的发展看,把"精...
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有"精英文化"之称,而墨学有"平民文化"之称,墨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层面的,其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逻辑学、哲学、宗教领域的影响,不可低估。从当前社会现实的发展看,把"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有机对接,是优化中国文化的内在结构,消融西方文化,为今天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文化借鉴的必要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英文化”
“平民文化”
儒墨互补
有机对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儒道互补的三种形态
被引量:
1
7
作者
白显鹏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24,共5页
儒道二家学说是中国本土产生的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儒道文化既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又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儒道互补的形态在理论上表现为儒道融合,在社会政治上表现为儒道并行,在人格修养上...
儒道二家学说是中国本土产生的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儒道文化既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又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儒道互补的形态在理论上表现为儒道融合,在社会政治上表现为儒道并行,在人格修养上表现为儒道双修。这三种形态从不同层面丰富发展了儒道互补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
道
互补
融合
并行
双修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儒道互补于和谐:以《时运》、《游斜川》为例
被引量:
1
8
作者
高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8-21,共4页
儒、道美学思想对中国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相互渗透补充,而和谐则是两者互补的焦点。陶渊明慕儒法道,并行不悖,把和谐的理想注入《时运》、《游斜川》之中。透视《时运》可知渊明之志与曾点之志的同一;而《游斜川...
儒、道美学思想对中国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相互渗透补充,而和谐则是两者互补的焦点。陶渊明慕儒法道,并行不悖,把和谐的理想注入《时运》、《游斜川》之中。透视《时运》可知渊明之志与曾点之志的同一;而《游斜川》则是一首进入人生化境的和谐畅想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互补
和谐
《时运》
《游斜川》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化视域下的仕与隐──王维的心态及诗风嬗变
被引量:
3
9
作者
杜莹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8-10,共3页
盛唐诗人王维是学界研究的焦点人物,20世纪80年代以前,研究的重点是王维的性情思想和政治倾向;如今,人们更多关注的则是他与宗教(尤其是佛教)的关系。以王维一生的几次仕隐为切入点,探析诗人深层的心理流变过程,系统揭示其多元化生命意...
盛唐诗人王维是学界研究的焦点人物,20世纪80年代以前,研究的重点是王维的性情思想和政治倾向;如今,人们更多关注的则是他与宗教(尤其是佛教)的关系。以王维一生的几次仕隐为切入点,探析诗人深层的心理流变过程,系统揭示其多元化生命意识形态及其诗歌所蕴涵的丰厚文化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
仕与隐
心理流变
生命意识
儒道互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道·圣·文——中国古典文论中的“道”
10
作者
杨晓雯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7-112,共6页
以中国哲学道本论来研究文论中的道,是中国文学道本论的基本内容。刘勰建构的"道--圣--文"文论体系,开了以道论文的先河。韩愈和章学诚相继在其同名文章中建构了以道统文或以史论文的文道观。3篇《原道》勾勒出了文学道本...
以中国哲学道本论来研究文论中的道,是中国文学道本论的基本内容。刘勰建构的"道--圣--文"文论体系,开了以道论文的先河。韩愈和章学诚相继在其同名文章中建构了以道统文或以史论文的文道观。3篇《原道》勾勒出了文学道本论在儒道互补互动矛盾过程中的发展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
文道
儒道互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儒道互补视阈下孔庄之生涯发展模型比较研究
11
作者
付文科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2-38,共7页
中国文化心理格局是儒道互补,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是人生哲学,人生哲学的核心是生涯发展思想。儒家孔子从"工作满意度"的角度出发建构了生涯发展的"线性标准模型",而庄子则从"生活满意度"的角度出发建构了...
中国文化心理格局是儒道互补,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是人生哲学,人生哲学的核心是生涯发展思想。儒家孔子从"工作满意度"的角度出发建构了生涯发展的"线性标准模型",而庄子则从"生活满意度"的角度出发建构了"浑沌生涯发展模型"。孔子的模型可以用X=T+E或Y=F(X1,X2,X3,X4……Xn)这两个数学模型来揭示生涯发展的线性规划性;庄子的模型可以用Y=F[X1(t),X2(t),X3(t),X4(t)……Xn(t)]这个非线性数学模型来揭示生涯发展的混沌性。"工作满意度"与"生活满意度"这对矛盾在个体的生涯发展过程不断地冲突与调试,在生涯周期的各个阶段达到基本的平衡,这就是生涯发展思想的儒道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庄子
生涯发展模型
儒道互补
文化心理格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浅析苏轼诗意化的生命价值观
12
作者
李娟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64-67,共4页
苏轼融会儒、释、道三家思想建构成三教相辅相成的文化整体结构,并以此作为自己文化人格的坚实基座。这种人生思考的多元化取向最终落实到对个体生命、独立人格价值的不倦追求上,从而形成其乐观旷达的性格,使苏轼能够在人生苦痛面前保...
苏轼融会儒、释、道三家思想建构成三教相辅相成的文化整体结构,并以此作为自己文化人格的坚实基座。这种人生思考的多元化取向最终落实到对个体生命、独立人格价值的不倦追求上,从而形成其乐观旷达的性格,使苏轼能够在人生苦痛面前保持超然尘外的心境,真正达到了精神归隐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化人生
儒道互补
庄禅合一
践行尽性
随缘自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徐复观的心性史观及其价值
被引量:
1
13
作者
法帅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8-32,共5页
从儒家的心性之学出发,徐复观认为人类历史主要有中国和西方两条发展道路,一条特重道德,即人性中仁性的一面;一条特重科学,即人性中知性的一面,双方各有所偏,恰可互补。人类未来发展应是中西两种道路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中国文化应该借鉴...
从儒家的心性之学出发,徐复观认为人类历史主要有中国和西方两条发展道路,一条特重道德,即人性中仁性的一面;一条特重科学,即人性中知性的一面,双方各有所偏,恰可互补。人类未来发展应是中西两种道路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中国文化应该借鉴吸收西方文化知性的一面,西方文化则应该学习接纳中国文化仁性的一面,以解决各自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复观
现代新儒学
心性史观
融合互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水浒传》的双重文化品格
被引量:
1
14
作者
王琛
《鄂州大学学报》
2002年第3期26-28,共3页
本文从《水浒传》这一文本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所表现的社会历史背景入手 ,分析其所体现的儒墨互补的双重文化品格 。
关键词
双重文化品格
《水浒传》
需墨互补
社会历史背景
小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曹植诗歌的悲剧意蕴
15
作者
张军强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93-96,共4页
作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人生经历的杰出诗人,曹植的诗歌反映了他政治理想的失落,羁鸟命运的凄苦哀吟,全身远祸的悲凉心境以及人生不永的忧生之嗟,具有浓重的悲剧意蕴。
关键词
曹植诗歌
儒道互补
悲剧意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儒道互补”原论
被引量:
13
1
作者
董平
机构
浙江大学哲学系
出处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5期59-69,共11页
文摘
"儒道互补"既体现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现象,亦体现为一种生活实景。道为宇宙万有之本根、宇宙生命之原质,以及个体以道的践履为通达其生命价值之终极境域的观念,这些均为儒、道两家所共有。儒、道两家之相异的根本点,则在于儒家在将道确认为存在之本体的同时,又将它确认为道德的本体,故生命价值必借道德践履才能充分实现;而道家则将道还原为生命本身,故唯有向自然生命之本真状态的回归才可能是通达于道的真正途径。但亦正因此故,儒、道两家遂开辟出了既具有本质同一性而又具有实践差异性的两种不同的生活世界与价值世界。
关键词
儒道互补
道德
生命价值
Keywords
mutual complement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morality
life value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223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进取与不争:儒道人生态度优势互补新议
被引量:
3
2
作者
苏俊霞
机构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出处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74-177,共4页
基金
2014年度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先秦儒道人生态度的当代价值研究>(SZ141309)
文摘
进取是儒家的人生态度,不争是道家的人生态度。传统看法认为,人们身处顺境,取法于进取;身处逆境,取法于不争。事实上,无论人们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儒、道具有不同特质的人生态度均可被采纳,进而实现优势互补。顺、逆两境,皆须以进取为主,以不争为辅。这种优势互补对于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以及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儒家
道家
人生态度
进取
不争
优势互补
Keywords
confucianism
Taoism
life attitude
enterprising
not striving
mutual
complement
分类号
B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儒道互补及其对中国社会之影响
被引量:
2
3
作者
邵龙宝
机构
同济大学法政学院
出处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共3页
文摘
儒道互补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生命形态,铸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人的国民性,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阴阳互动、刚柔相济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儒道都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只是两家的落脚点不同,儒家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动力机制作用,道家起到了平衡机制作用,儒道互补表现为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对立与统一。儒道均具有宗教的超越性,但与西方的宗教性不同,主要体现在"安身立命"、"终极关怀"和人格的"内在超越"等方面,其内在的根据是道德精神。中西方不同的宗教性对科学、民主和社会政治的演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
儒道互补
中国社会
影响作用
Keywords
complement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Chinese society
effect
study
分类号
G0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老庄孟荀人性观体现的儒道互补精神
被引量:
2
4
作者
王雅
彭浩
机构
辽宁大学哲学院
出处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27-32,共6页
文摘
既往研究多从“百家同源”、社会政治理想和精神追求等方面分析儒道互补的原因与表现,本文则以儒道两家人性观为考察对象,从中探讨追溯其根因。研究儒道两家学说创立之初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可以见出其中明确的儒道互补精神。究其根因,乃在于两家学说对人性不同层面的认识及在此基础上的人生态度与政治主张各有偏失,道家认为人性是“道生万物”时赋予人的属(道)性,无论是人还是人类社会都应保有此性而不加以改造,由此人可以“自得”“自化”“如婴儿之未孩”;儒家在承认人生而具有的生物属性的同时,强调对人的生物属性必须加以修正、教化,以规范人的生物性,达到“人文化成”的功效。所以只有儒道两家人性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性,才能维持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到后来,“儒道互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基质和外在表征,也是中国人的精神理念和生存样态。
关键词
老子
庄子
孟子
荀子
人性观
儒道互补
Keywords
Lao Tzu
Chuang Tzu
Mencius
Hsun Tzu
Doctrine
of
Human Nature
mutual
complementation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223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新时期文学的世俗化审美追求
被引量:
4
5
作者
权雅宁
机构
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
出处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37-41,共5页
文摘
分析新时期各流派作家的代表作品,可以发现这些不同的流派其实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共同的美学倾向——世俗化的审美追求。新时期文学的世俗化审美追求其实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精神的世俗化一脉的续接与浮凸。世俗化在新时期文学中凸显是对审美文化的纠偏,也是国家权力、资本和民众等历史情境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世俗化
儒道互补
Keywords
literature
of
the new era
worldliness
mutual
complement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有机对接-以儒墨文化互补为例
被引量:
2
6
作者
薛柏成
机构
吉林师范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出处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9-102,共4页
基金
教育部规划项目“‘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有机对接研究”(08JA720013)
文摘
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有"精英文化"之称,而墨学有"平民文化"之称,墨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层面的,其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逻辑学、哲学、宗教领域的影响,不可低估。从当前社会现实的发展看,把"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有机对接,是优化中国文化的内在结构,消融西方文化,为今天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文化借鉴的必要方式之一。
关键词
“精英文化”
“平民文化”
儒墨互补
有机对接
Keywords
elite culture
civilian culture
confucianism
and
Mohism complementing
mutual
ly
organic joint
分类号
B22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儒道互补的三种形态
被引量:
1
7
作者
白显鹏
机构
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24,共5页
文摘
儒道二家学说是中国本土产生的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儒道文化既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又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儒道互补的形态在理论上表现为儒道融合,在社会政治上表现为儒道并行,在人格修养上表现为儒道双修。这三种形态从不同层面丰富发展了儒道互补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儒
道
互补
融合
并行
双修
Keywords
confucianism
Taoism
mutual
complementation
confusion
parallelism
double cultivation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223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儒道互补于和谐:以《时运》、《游斜川》为例
被引量:
1
8
作者
高文
机构
湖南工业大学中文系
出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8-21,共4页
基金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课题编号:05YB139)
文摘
儒、道美学思想对中国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相互渗透补充,而和谐则是两者互补的焦点。陶渊明慕儒法道,并行不悖,把和谐的理想注入《时运》、《游斜川》之中。透视《时运》可知渊明之志与曾点之志的同一;而《游斜川》则是一首进入人生化境的和谐畅想曲。
关键词
儒道互补
和谐
《时运》
《游斜川》
Keywords
mutual
complement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harmony
Shiyun
Travels in Xiechuan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化视域下的仕与隐──王维的心态及诗风嬗变
被引量:
3
9
作者
杜莹
机构
陇东学院中文系
出处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8-10,共3页
文摘
盛唐诗人王维是学界研究的焦点人物,20世纪80年代以前,研究的重点是王维的性情思想和政治倾向;如今,人们更多关注的则是他与宗教(尤其是佛教)的关系。以王维一生的几次仕隐为切入点,探析诗人深层的心理流变过程,系统揭示其多元化生命意识形态及其诗歌所蕴涵的丰厚文化底蕴。
关键词
王维
仕与隐
心理流变
生命意识
儒道互补
Keywords
Wang Wei
being in
and
retiring from government service
mental process
of
gradual changes
vital consciousness
mutual
complement between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道·圣·文——中国古典文论中的“道”
10
作者
杨晓雯
机构
云南大学中文系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7-112,共6页
文摘
以中国哲学道本论来研究文论中的道,是中国文学道本论的基本内容。刘勰建构的"道--圣--文"文论体系,开了以道论文的先河。韩愈和章学诚相继在其同名文章中建构了以道统文或以史论文的文道观。3篇《原道》勾勒出了文学道本论在儒道互补互动矛盾过程中的发展流程。
关键词
道
文道
儒道互补
Keywords
Taoism
Writings
mutual
-complement
and
interac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儒道互补视阈下孔庄之生涯发展模型比较研究
11
作者
付文科
机构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
出处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2-38,共7页
基金
浙江省社科联课题"先秦生涯发展思想研究--以孔子
庄子为例"(2014B009)
文摘
中国文化心理格局是儒道互补,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是人生哲学,人生哲学的核心是生涯发展思想。儒家孔子从"工作满意度"的角度出发建构了生涯发展的"线性标准模型",而庄子则从"生活满意度"的角度出发建构了"浑沌生涯发展模型"。孔子的模型可以用X=T+E或Y=F(X1,X2,X3,X4……Xn)这两个数学模型来揭示生涯发展的线性规划性;庄子的模型可以用Y=F[X1(t),X2(t),X3(t),X4(t)……Xn(t)]这个非线性数学模型来揭示生涯发展的混沌性。"工作满意度"与"生活满意度"这对矛盾在个体的生涯发展过程不断地冲突与调试,在生涯周期的各个阶段达到基本的平衡,这就是生涯发展思想的儒道互补。
关键词
孔子
庄子
生涯发展模型
儒道互补
文化心理格局
Keywords
Confucius
Chuang - tzu
career development model
mutual
complementation
between Confucian- ism
and
Taoism
cultural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分类号
B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浅析苏轼诗意化的生命价值观
12
作者
李娟
机构
宿州学院文学院
出处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64-67,共4页
文摘
苏轼融会儒、释、道三家思想建构成三教相辅相成的文化整体结构,并以此作为自己文化人格的坚实基座。这种人生思考的多元化取向最终落实到对个体生命、独立人格价值的不倦追求上,从而形成其乐观旷达的性格,使苏轼能够在人生苦痛面前保持超然尘外的心境,真正达到了精神归隐的境界。
关键词
艺术化人生
儒道互补
庄禅合一
践行尽性
随缘自适
Keywords
the artistic life
he
mutual
complement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the compound
of
Taoism
and
Buddhism
the practicing to one' s heart' s content
feeling at home wherever one is
and
comforting oneself
分类号
I222.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徐复观的心性史观及其价值
被引量:
1
13
作者
法帅
机构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8-32,共5页
文摘
从儒家的心性之学出发,徐复观认为人类历史主要有中国和西方两条发展道路,一条特重道德,即人性中仁性的一面;一条特重科学,即人性中知性的一面,双方各有所偏,恰可互补。人类未来发展应是中西两种道路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中国文化应该借鉴吸收西方文化知性的一面,西方文化则应该学习接纳中国文化仁性的一面,以解决各自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
徐复观
现代新儒学
心性史观
融合互补
Keywords
Xu Fuguan
modern neo-
confucianism
historical view
of
heart-nature
mutual
harmony
and
complementation
分类号
B26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水浒传》的双重文化品格
被引量:
1
14
作者
王琛
机构
湖北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鄂州大学学报》
2002年第3期26-28,共3页
文摘
本文从《水浒传》这一文本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所表现的社会历史背景入手 ,分析其所体现的儒墨互补的双重文化品格 。
关键词
双重文化品格
《水浒传》
需墨互补
社会历史背景
小说
Keywords
Water Margin'
confucianism
and
Mohism complement
mutual
ly
clual characters
分类号
I207.41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曹植诗歌的悲剧意蕴
15
作者
张军强
机构
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出处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93-96,共4页
文摘
作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人生经历的杰出诗人,曹植的诗歌反映了他政治理想的失落,羁鸟命运的凄苦哀吟,全身远祸的悲凉心境以及人生不永的忧生之嗟,具有浓重的悲剧意蕴。
关键词
曹植诗歌
儒道互补
悲剧意蕴
Keywords
Cao Zhi's poems
mutual
complement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tragic implication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儒道互补”原论
董平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
1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进取与不争:儒道人生态度优势互补新议
苏俊霞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儒道互补及其对中国社会之影响
邵龙宝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老庄孟荀人性观体现的儒道互补精神
王雅
彭浩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论新时期文学的世俗化审美追求
权雅宁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论“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有机对接-以儒墨文化互补为例
薛柏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论儒道互补的三种形态
白显鹏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儒道互补于和谐:以《时运》、《游斜川》为例
高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文化视域下的仕与隐──王维的心态及诗风嬗变
杜莹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道·圣·文——中国古典文论中的“道”
杨晓雯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儒道互补视阈下孔庄之生涯发展模型比较研究
付文科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浅析苏轼诗意化的生命价值观
李娟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徐复观的心性史观及其价值
法帅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论《水浒传》的双重文化品格
王琛
《鄂州大学学报》
200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曹植诗歌的悲剧意蕴
张军强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