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Exploration of Key Features of Major-Country Diplom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1
作者 Ren Siqi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23年第5期12-23,共12页
China,under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Diplomacy,is making all-round efforts to pursue major-country diplom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achieved a series of historical achievements.Major-country... China,under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Diplomacy,is making all-round efforts to pursue major-country diplom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achieved a series of historical achievements.Major-country diplom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ignificantly diverges from conventional Western major-country diplomacy.It is characterized by a vision that prioritizes national rejuvenation,aims to advance human civilizations,emphasiz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typ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nd strives for the building of a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jor-country diplom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 new typ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utual learning among civilizations a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下载PDF
文明互鉴: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意识 被引量:4
2
作者 曹顺庆 刘诗诗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1,212,共8页
自晚清民初西方学术传入中国以来,基于西方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建构的文科知识体系近乎主导了中国文科百年以来的构建进程。在这百余年间,如何重塑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重建中国理论话语一直都是世纪之题,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学人孜... 自晚清民初西方学术传入中国以来,基于西方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建构的文科知识体系近乎主导了中国文科百年以来的构建进程。在这百余年间,如何重塑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重建中国理论话语一直都是世纪之题,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学人孜孜以求力图解决的目标,而“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命题的提出引发了又一轮激烈的研讨。文章指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不仅要立足中国实际、中国经验,更需要将中国文化放置于“文明互鉴”的视野下审视西方经验、西方实践以及西方理论。通过史实的梳证可知,包括“浪漫主义”“意象派”“新批评”“生态伦理批评”等诸多英美文论的形成明显汲取了来自中国文化哲学的元素。以此延展,文章提出了中外文论互鉴史研究、文论他国化变异研究、比较诗学变异研究等以中国为视角、以中国理论为建构方法的新领域,提出属于自身的标志性概念、创新性问题。做到知识自主,更要做到阐释自主,才能解决话语问题,解决人文社会科学“说不出”“不想说”“不敢说”的“卡嗓子”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互鉴 文论互鉴 英美文论 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话语
下载PDF
2023美学: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美学实践
3
作者 胡友峰 刘泽昊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3期4-17,I0001,共15页
2023年,中国美学在守正与创新中奋力书写崭新篇章。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中国美学界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重新审视美学的历史脉络,推动美学的话语更新,以美学的价值引导功能,铸就中国式现代化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互动共生。与此同时,学... 2023年,中国美学在守正与创新中奋力书写崭新篇章。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中国美学界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重新审视美学的历史脉络,推动美学的话语更新,以美学的价值引导功能,铸就中国式现代化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互动共生。与此同时,学界聚焦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美学与政治的关系以及美学流派等方面,以“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系统整合勾勒中国美学的整体图景。中西美学的交流互鉴,推动了美学基础理论的创新,打破了西方美学研究范式的主导地位,彰显出中国美学的世界意义。在学科交叉与视域融合中,当代美学从理论对话、实践指向与现实旨归三重维度呈现出发展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美学 中国式现代化 美学理论 中西文明互鉴 数字时代
下载PDF
从议题到战略: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的国际传播体系建构
4
作者 陈先红 《全球传媒学刊》 CSSCI 2024年第3期144-157,共14页
本文从故事—话语的叙事学视角,探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国际传播体系的宏观建构。遵循中国政治叙事和民族话语的研究路径,本文以讲故事实践为本位,探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的核心议题、共享话语、叙事体系,并提出了战略传播体系,即以“... 本文从故事—话语的叙事学视角,探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国际传播体系的宏观建构。遵循中国政治叙事和民族话语的研究路径,本文以讲故事实践为本位,探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的核心议题、共享话语、叙事体系,并提出了战略传播体系,即以“四个认同”为出发点,提炼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国际传播核心议题和叙事方向;聚焦全球化表达的共享故事核“四个一”话语,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全球话语体系;以“五个超越”为统领,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全球叙事体系;并进一步基于华人“讲故事网络”建设,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全球战略传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国际传播 讲好中国故事 战略传播 文明互鉴
下载PDF
中国学视域下的国际中文教育知识体系构建
5
作者 于伟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61-69,共9页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世界中国学因为有了中国的参与,使其自身由“外国学”而更新迭代为“文明互鉴之学”。中国学的孕育和诞生,离不开中文的教育与学习。中国学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果实,而交流的起始就是语言的互通。...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世界中国学因为有了中国的参与,使其自身由“外国学”而更新迭代为“文明互鉴之学”。中国学的孕育和诞生,离不开中文的教育与学习。中国学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果实,而交流的起始就是语言的互通。中国学是国际中文教育的战略性先导,国际中文教育是中国学蓬勃发展的基础性支撑。未来国际中文教育的知识体系构建,应该着眼于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聚焦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服务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从加强中文书面语教学、构建中文教育学学科和强调中文的文化交流属性入手,使国际中文教育在文明互鉴的时代能够不断创新发展并行稳致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学 国际中文教育 字本位 中文教育学 文明互鉴
下载PDF
中华孝文化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增光添彩
6
作者 黄天芳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8,共4页
中华孝文化是以“事亲行孝,明德至善”为特征的一种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和文明价值。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先进文化作支撑,如今,构建全球共同文明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先进成分,并积极开展文明交流互鉴。中华孝文化中的... 中华孝文化是以“事亲行孝,明德至善”为特征的一种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和文明价值。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先进文化作支撑,如今,构建全球共同文明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先进成分,并积极开展文明交流互鉴。中华孝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和谐精神以及大同愿景等优秀成分,可为构建全球文明价值理念增光添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孝文化 文明交流 互鉴贡献
下载PDF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7
作者 林凯 陈倩文 刘亚冰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3-29,共7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建设规律性的认识,科学阐述了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能动作用,对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刻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建设规律性的认识,科学阐述了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能动作用,对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刻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领导权”和“文化主体性”的坚守,突出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战略价值,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了对国际话语权和国家“软实力”的认识,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应对全球共同挑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生动展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胸怀和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精神文明 国际话语权 文明交流互鉴
下载PDF
习近平全球文明倡议的双重逻辑
8
作者 宋晓芹 温振翰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4,共4页
全球文明倡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进行深刻研判的基础上,于党的二十大前后提出的三大全球性倡议之一。其理论内核脱胎于既往的全部文明理论,注重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并从现代化和文明互鉴两个... 全球文明倡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进行深刻研判的基础上,于党的二十大前后提出的三大全球性倡议之一。其理论内核脱胎于既往的全部文明理论,注重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并从现代化和文明互鉴两个维度对既有理论实现了创造性的发展与革新,打破了西方文明景观下的思想牢笼,充分显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世界之问、时代之问的深沉之思,具有深刻且重大的理论意义。这一倡议为人类文明的赓续繁荣提供了中国智慧,为世界各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了基本遵循,更为中国和平外交的历史进程提供了路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文明倡议 中国式现代化 文明互鉴 和平外交
下载PDF
中国现代伦理形态的发展与建构——基于梁启超新民伦理的研究
9
作者 徐亚州 谢桂山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1,共7页
随着西方现代思想理论在中国近代场域的深入传播,梁启超展开了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反思性审视,开启了寻求社会现代化和新民人格的实践探索。梁启超主张伦理观念应当积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强调传统儒家伦理学和现代西方伦理... 随着西方现代思想理论在中国近代场域的深入传播,梁启超展开了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反思性审视,开启了寻求社会现代化和新民人格的实践探索。梁启超主张伦理观念应当积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强调传统儒家伦理学和现代西方伦理学之间的文明互鉴。梁启超的新民伦理含有三个维度的伦理观念,即“国家认同类”“社会合群类”和“个人自觉类”,且三个维度的价值取向之间互补相通,形成了一个立体而有深度的伦理观念体系。这些思想智慧共同构建了一个具有包容性、平衡性和全面性的伦理体系,有助于指导个体在中国近代复杂的伦理抉择中找到契合的实践方向。梁启超关于新民伦理的思考与探索,对中国近代伦理道德的完善以及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革新产生了深远影响,对现代伦理话语的推进以及现代伦理理论的建构给予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新民伦理 文明互鉴 中国近代 现代伦理
下载PDF
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意涵与实践路向 被引量:2
10
作者 梁伟军 杨小斐 《决策与信息》 2024年第4期12-18,共7页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是根本。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不断增强党和人民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历史伟业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才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铸就强大动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是根本。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不断增强党和人民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历史伟业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才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铸就强大动力。坚定文化自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在于文化发展道路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具有科学的内在依据,文化自信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立足于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新时代新征程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滋养文化自信,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彰显文化自信,在引领人类文明发展中增强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明交流互鉴
下载PDF
中文在美传播与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研究
11
作者 王玉响 刘娅莉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24年第3期21-31,共11页
中文在美传播历史悠久,有记录的历史已长达140余年。中华文明与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美国华人移民群体的不断壮大为早期中文传播奠定了一定的专业和民众基础。自二战开始,美国政府开始助推中文传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积极推进中文... 中文在美传播历史悠久,有记录的历史已长达140余年。中华文明与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美国华人移民群体的不断壮大为早期中文传播奠定了一定的专业和民众基础。自二战开始,美国政府开始助推中文传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积极推进中文向世界传播,这些都为中文在美传播创造了条件。随着中文传播的发展,中文传播的民间力量不断涌现,比较有名的包括全美学术团体委员会、美国中文教师协会、美国华文教育组织、美国孔子学院以及其他一些颇具影响力的组织、机构和个人等,并随着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特别是高速网络、大数据以及智能设备与应用的发展而形成一个覆盖美国各地区、各领域的中文传播网络。中文在美传播有助于改进美国对中国的了解,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民间友好关系,进而为中美关系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民间基础;健康的中美关系也会进一步推进中文在美传播,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传播 文明互鉴 传播力量 中美关系 民间交流
下载PDF
文化研学:来华留学项目的新尝试与新启示 被引量:1
12
作者 梁霞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文章从美国中文教学近年的发展情况出发,论述了赴华留学与文化研学对海外中文教学发展的重大意义,继而探讨了赴华留学项目面对的挑战与改进思路。借助具体案例,建议通过建立与时俱进的新型文化研学活动与课堂教学二者相结合的留学项目模... 文章从美国中文教学近年的发展情况出发,论述了赴华留学与文化研学对海外中文教学发展的重大意义,继而探讨了赴华留学项目面对的挑战与改进思路。借助具体案例,建议通过建立与时俱进的新型文化研学活动与课堂教学二者相结合的留学项目模式,解决海外留学中的重要难题———融入中国社会。毫无疑问,留学项目的成功将极大提升留学生的中文水平,增强对中国文化与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并最终对美国中文教育的发展和不同国家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中文教育 海外留学 文化研学 语言实践 文明交流互鉴
下载PDF
海外华文学校的多维功能及其实现进路
13
作者 李宝贵 李慧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9,150,共10页
海外华文学校作为海外华文教育的主要阵地,在传承传播中华语言文化、增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海外华文学校的多维性价值功用可分为核心功能和拓展功能。核心功能即华语教育教学、中华文化传承传播功能;拓展... 海外华文学校作为海外华文教育的主要阵地,在传承传播中华语言文化、增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海外华文学校的多维性价值功用可分为核心功能和拓展功能。核心功能即华语教育教学、中华文化传承传播功能;拓展功能包括服务当地社区、助推国际交流、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完备的华文教育体系,实现跨越空间的文化共情,主动融入住在国主流社会,多维度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充分释放华语的经济价值,是确保海外华文学校多维功能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文教育 海外华文学校 中华语言文化传播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下载PDF
“荆州战国乐简学术研讨会”纪要
14
作者 高中华 《艺术传播研究》 CSSCI 2024年第2期93-100,共8页
湖北荆州王家嘴战国楚墓2021年6月所出战国乐简,是全新的简册类型,具有重大学术价值。2023年10月14—15日,“荆州战国乐简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就这一重要新出文献进行研讨。与会专家就荆州乐简古乐谱性质的判定及其研究方法... 湖北荆州王家嘴战国楚墓2021年6月所出战国乐简,是全新的简册类型,具有重大学术价值。2023年10月14—15日,“荆州战国乐简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就这一重要新出文献进行研讨。与会专家就荆州乐简古乐谱性质的判定及其研究方法,荆州乐简与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古代文明,以及文明交流互鉴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探讨,以期推动对该批乐简文献的研究以及相关学科建设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州战国乐简 古乐谱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文明 文明交流互鉴
下载PDF
文明互鉴视野下“图像环路”与英语世界的中国艺术史书写
15
作者 佘国秀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5期64-74,共11页
“图像环路”是意大利历史学家卡洛·金兹堡在图像证史中提出的历史学术语,这一源自历史学的术语被西方历史学家、艺术史学家引入中国艺术史的研究领域,经艺术史家柯律格等人的研究实践,实现了从作为现象呈现的“图像环路”到作为... “图像环路”是意大利历史学家卡洛·金兹堡在图像证史中提出的历史学术语,这一源自历史学的术语被西方历史学家、艺术史学家引入中国艺术史的研究领域,经艺术史家柯律格等人的研究实践,实现了从作为现象呈现的“图像环路”到作为观看之道的“图像环路”的转变。这一艺术史观察视野使20世纪英语世界中国艺术史书写超越了材料主义分类宰制的局面,有利于在全球文明互鉴和文化交流的视野中为中国艺术史书写开创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互鉴 图像环路 图像证史 媒介 中国艺术史书写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三维向度
16
作者 姜潭 《理论建设》 2024年第3期37-46,共10页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从理论指导、价值意蕴、实践路径等维度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发挥着根本引领作用。在理论向度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指出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强调了文化建设在中国式现代...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从理论指导、价值意蕴、实践路径等维度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发挥着根本引领作用。在理论向度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指出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强调了文化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理论指导。在价值向度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和文化建设领域坚持守正创新等的论述,为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意蕴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实践向度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两个结合”、文化主体性以及文明交流互鉴等新的文化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更好担负起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主体性 “两个结合” 文明交流互鉴
下载PDF
在文明互鉴中建构中国当代美术话语体系——“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论坛”综述
17
作者 傅梦妮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8期102-109,I0004,共9页
2023年10月,“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论坛”在京召开。来自国内外二十余位艺术史家、美术理论家和十余位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专家们回顾了数千年来丝绸之路美术跨文化交流与互鉴的盛况,分析了其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 2023年10月,“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论坛”在京召开。来自国内外二十余位艺术史家、美术理论家和十余位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专家们回顾了数千年来丝绸之路美术跨文化交流与互鉴的盛况,分析了其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围绕全球化视野下现当代艺术观念、创作的发展,现当代艺术批评、教育和策展等诸多方面,论述了中国现当代美术从西学启蒙到本土自觉的发展历程;青年学者们从不同的主题、角度分享了近年来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出新一代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方向以及所运用的方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互鉴 一带一路 现当代艺术 新时代 中国当代美术话语体系
下载PDF
文明交流互鉴背景下中华文化符号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
18
作者 胡颖璐 李弘立 凃志初 《湖南包装》 2024年第4期193-196,共4页
在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文化符号的数字化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实用价值。通过研究文化符号数字化的实际案例,结合数字化应用的真实数据,进而总结促进中华文化符号数字化传承与创新的方式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借助数字化传承中华文... 在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文化符号的数字化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实用价值。通过研究文化符号数字化的实际案例,结合数字化应用的真实数据,进而总结促进中华文化符号数字化传承与创新的方式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借助数字化传承中华文化符号,既要注重文化内涵传达的深度,又要拓宽大众传播的广度;不断创新,抓新符号、新角度、新路径,才能给大众新体验,取得新效果;不断学习,守正创新,打开国际视野,在交流当中吸取数字化经验,学习文化符号传播理念、思路、技术,最终采取优化的数字化手段传承中华文化符号,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交流互鉴 中华文化符号 数字化保护 文化传承
下载PDF
习近平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论析
19
作者 王洪树 傅莉容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胸怀天下,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独特见解。从出场语境来说,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是理论语境、文化语境、历史语境与... 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胸怀天下,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独特见解。从出场语境来说,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是理论语境、文化语境、历史语境与现实语境的有机统一。从原则向度来说,习近平为文明交流互鉴提出了诸多原则主张,包括平等互尊、互利共赢原则,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原则,因地制宜、择善而从原则,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原则。从认识维度来说,习近平从观念、目标与实践维度阐述了文明“多样、平等、包容”的中国思维,阐明了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的中国诉求,提供了文明“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国方案。从时代价值来说,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破除了世界文明交往的内外壁垒,提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气度与世界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文明交流互鉴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下载PDF
重写文明史 被引量:21
20
作者 曹顺庆 刘诗诗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17,186,187,共15页
怎样建立中国话语及自主知识体系?学术界一直在奋力探索,然而效果却不甚明显,根本原因是没有找到恰当的抓手,无法做到“踏石有印,抓铁留痕”。话语是在言说中呈现的,或者说,话语最先是在对文明史(包括哲学史、文学史、艺术史、经济史、... 怎样建立中国话语及自主知识体系?学术界一直在奋力探索,然而效果却不甚明显,根本原因是没有找到恰当的抓手,无法做到“踏石有印,抓铁留痕”。话语是在言说中呈现的,或者说,话语最先是在对文明史(包括哲学史、文学史、艺术史、经济史、法律史、科技史等各学科史)的认知与言说、叙述和阐释中形成的。例如,中国的“春秋话语”,是孔子撰写《春秋》,从历史叙述和言说中建立起来的;同样,西方的话语权,也是从撰写世界文明史中确立的。无论是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对东方文明的贬低,还是雅斯贝尔斯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正式提出了“轴心时期”这一话语,都是在文明史的叙述和阐释中展开和形成的。然而,长期以来,“文明”概念的定义、文明观的全球输出以及文明史的书写话语权都牢牢掌握在西方学者手中,致使当下的(包括西方的和中国的)文明史书写存在严重的西方中心倾向,对东方文明,尤其是对中国文明的书写存在史实不符、歪曲贬低、盲目跟风、亦步亦趋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重写文明史”这一重大命题,是期望中国学者以文明史实为基础“重写文明史”,在重写文明史中对西方错误的文明观进行拨乱反正,对西方文明史和中国相关文明史研究中不实的书写进行有力的纠正和批判,对本土文明的世界文明级的贡献做到充分自信和自觉,在重写文明史中建设中国话语,并借助文明史重写之势,推动各个学科史知识体系的重构与话语建设。“重写文明史”是一个号召,是从文明史话语叙述、话语言说、话语阐释这个根柢上面,着手建立中国话语的一条重要路径和一个重大举措,是推进文明互鉴的时代新课题。我们期待中国学者携手国际学者,团结全世界学术界,以实事求是的作风重写文明史,重新研究文明互鉴史实,并在言说与阐释中进一步确立各个学科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文明观,书写符合人类历史原貌的文明史,并进一步以文明史实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文明史实洞鉴国际形势百变的全球治理格局,以中国话语揭示文明互鉴演进的客观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史 话语言说 文明冲突 中国话语 文明互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