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补益心脾法联合肠道菌群调节治疗心脾两虚证产后抑郁患者的临床观察
1
作者 徐芳 陈文玲 +2 位作者 潘凌云 王颖 侯思嘉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30期91-95,共5页
目的:探讨补益心脾法—参芪解郁方颗粒联合肠道菌群调节治疗心脾两虚证产后抑郁(PPD)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2019年6月—2021年12月收治的50例P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对照... 目的:探讨补益心脾法—参芪解郁方颗粒联合肠道菌群调节治疗心脾两虚证产后抑郁(PPD)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2019年6月—2021年12月收治的50例P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对照组采用参芪解郁方颗粒治疗,观察组采用参芪解郁方颗粒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中医症候积分、血清5-羟色胺(5-HT)水平、性激素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6周后,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5-H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雌二醇(E2)、孕酮(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00%、8.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益心脾法联合肠道菌群调节能提高心脾两虚证PPD患者的血清5-HT与性激素水平,且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益心脾法 肠道菌群调节 产后抑郁 心脾两虚证
下载PDF
“养心调肠”针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理论探讨
2
作者 刘会敏 时素华 +2 位作者 高俊霞 李志刚 《陕西中医》 CAS 2023年第10期1427-1430,共4页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以腹部不适、粪便含水量升高、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功能性肠道病,常伴有失眠、疲劳、抑郁和焦虑等非消化道症状。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心神失调是IBS-D的病机关键。“养心调肠”针法是基于“心小肠藏...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以腹部不适、粪便含水量升高、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功能性肠道病,常伴有失眠、疲劳、抑郁和焦虑等非消化道症状。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心神失调是IBS-D的病机关键。“养心调肠”针法是基于“心小肠藏象系统”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的“脑-肠轴”理论而创立的心肠同调的针刺方法,缓解胃肠道症状的同时,得以从根本上解决IBS-D的发生,减少其复发率。该针法临床应用疗效突出,对于各种证型的IBS-D均有良效。其中,以肝郁脾虚证临床最为常见,故基于“心小肠藏象系统”和脑肠轴理论,从脏腑、经络、病机角度探讨“养心调肠”针法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的理论依据,并为临床治疗IBS-D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心调肠”针法 心小肠藏象系统 脑-肠轴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肝郁脾虚证
下载PDF
从“治心理脾”剖析肠道菌群与心力衰竭的内涵 被引量:2
3
作者 高国川 许文静 +3 位作者 吕渭辉 姚萍 马世玉 陈秋雄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18期2615-2618,共4页
“心脾”论治心力衰竭萌芽于《黄帝内经》,目前通过各项医学热点研究证明了肠道菌群与心力衰竭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从心与脾的生理、病理、经络等相互关系上来论述心脾同治与心力衰竭、肠道菌群的内涵,并着眼于中医心脾功能、病理... “心脾”论治心力衰竭萌芽于《黄帝内经》,目前通过各项医学热点研究证明了肠道菌群与心力衰竭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从心与脾的生理、病理、经络等相互关系上来论述心脾同治与心力衰竭、肠道菌群的内涵,并着眼于中医心脾功能、病理因素、中药研究论述探讨心脾与肠道菌群、心力衰竭之间的纽带关系,以期为临床试验提供指导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脾同治 心力衰竭 肠道菌群 治心理脾 内涵 中医药 辨证论治
下载PDF
方祝元教授治疗冠心病经验浅析
4
作者 陆宇 方祝元(指导) 《中医临床研究》 2022年第5期37-40,共4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作为21世纪常见的慢性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在中医学中,其属于“胸痹”范畴。方祝元教授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阳微阴弦”,其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肺、肾等诸多脏腑,以益气扶正、活血化瘀为治疗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作为21世纪常见的慢性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在中医学中,其属于“胸痹”范畴。方祝元教授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阳微阴弦”,其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肺、肾等诸多脏腑,以益气扶正、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同时兼顾脾肾、注重调畅情志、宁心安神,并且内外兼治,在临床中屡获佳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 胸痹 瘀热互结 顾护脾肾 调畅情志
下载PDF
基于“心-脾-肠”轴探讨肠道菌群紊乱与代谢性心血管病的关系
5
作者 徐茜 王文婷 +4 位作者 李逸雯 崔京 朱梦梦 刘艳飞 刘玥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03-211,共9页
代谢性心血管病是一类代谢异常与心血管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临床综合征,其全球患病率及相关死亡率持续上升,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健康问题。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心血管代谢健康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菌群紊乱被视为促进代谢... 代谢性心血管病是一类代谢异常与心血管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临床综合征,其全球患病率及相关死亡率持续上升,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健康问题。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心血管代谢健康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菌群紊乱被视为促进代谢性心血管病发展的关键因素。肠道菌群紊乱破坏了“心-脾-肠”轴的平衡,导致脾肠失健,引发代谢紊乱,加快代谢性心血管病的进展。心脏功能异常亦可对脾肠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心脾失调、气血失和,加剧代谢异常和肠道菌群紊乱,形成恶性循环。从现代生物学视角出发,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能通过影响炎症反应和免疫失衡,引起内皮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从而增加代谢性心血管病的风险。同时,笔者还提出调节肠道菌群改善代谢性心血管病的中西医防治策略,中医药治疗从肠道菌群出发,以“心-脾-肠”轴为中介,调节心血管代谢健康,突出中医药在靶向肠道菌群治疗代谢性心血管病中的独特优势。该文基于中医理论提出的“心-脾-肠”轴为切入点,围绕该轴在肠道菌群紊乱与代谢性心血管病发展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展开探讨,以期为代谢性心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改善代谢性心血管病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性心血管病 肠道菌群 “心-脾-肠”轴 中医药(TCM) 中西医结合 代谢调节
原文传递
“标本配穴”艾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伴焦虑模型大鼠心率变异性、心房利钠肽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吴帆 李佳 +3 位作者 王静芝 王华 吴松 卢威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39-1147,共9页
目的:比较“标本配穴”和“常规取穴”艾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伴焦虑模型大鼠心率变异性(HRV)和心肌心房利钠肽(ANP)表达的影响。方法:从50只健康SPF级3月龄雌性SD大鼠中随机选取8只作为空白组,剩余大鼠制备IBS-D伴焦虑模型,... 目的:比较“标本配穴”和“常规取穴”艾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伴焦虑模型大鼠心率变异性(HRV)和心肌心房利钠肽(ANP)表达的影响。方法:从50只健康SPF级3月龄雌性SD大鼠中随机选取8只作为空白组,剩余大鼠制备IBS-D伴焦虑模型,将造模成功的24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常规组和标本组,每组8只。常规组予“天枢”“足三里”“上巨虚”艾灸干预,标本组予“内关”“足三里”“关元”艾灸干预,每次20 min,每天1次,共干预14 d。分别于干预前后比较各组大鼠体质量、粪便含水率;应用腹壁撤退反射(AWR)实验评价内脏高敏感性,高架十字迷宫和明暗穿箱实验评价焦虑状态。干预后,比较各组大鼠HRV,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肠黏膜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法及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ANP表达。结果:干预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常规组、标本组大鼠体质量、内脏疼痛阈值降低(P<0.05),粪便含水率、AWR评分(扩张压力为40、60、80 mm Hg时,1 mm Hg≈0.133 kPa)升高(P<0.05),开放臂停留时间、进入开放臂次数、总运动路程(高架十字迷宫)及明箱停留时间、明暗箱穿梭次数、总运动路程(明暗穿箱)均减少(P<0.05)。干预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内脏疼痛阈值、RR间期标准差(SDNN)、连续RR间隔均方差的平方根(RMSSD)降低(P<0.05),粪便含水率、AWR评分(扩张压力为40、60、80 mm Hg时)、低频/高频(LF/HF)、ANP表达升高(P<0.05),开放臂停留时间、进入开放臂次数、总运动路程(高架十字迷宫)及明箱停留时间、明暗箱穿梭次数、总运动路程(明暗穿箱)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常规组和标本组大鼠体质量、内脏疼痛阈值、SDNN、RMSSD升高(P<0.05),粪便含水率、AWR评分(扩张压力为60、80 mm Hg时)、LF/HF、ANP表达降低(P<0.05),开放臂停留时间、进入开放臂次数、总运动路程(高架十字迷宫)及明箱停留时间、明暗箱穿梭次数、总运动路程(明暗穿箱)增多(P<0.05);与常规组比较,标本组大鼠体质量、内脏疼痛阈值、SDNN、RMSSD升高(P<0.05),粪便含水率、AWR评分(扩张压力为80 mm Hg时)、LF/HF、ANP表达降低(P<0.05),开放臂停留时间、进入开放臂次数、总运动路程(高架十字迷宫)及明箱停留时间、明暗箱穿梭次数、总运动路程(明暗穿箱)增多(P<0.05)。空白组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形态正常;模型组大鼠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形态破坏,缝隙连接增宽;常规组大鼠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不完整;标本组大鼠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较完整。结论:“标本配穴”艾灸较“常规取穴”艾灸能更好地改善IBS-D伴焦虑大鼠症状,其机制可能与缓解焦虑样负性情绪、良性调节HRV、稳固IBS-D肠黏膜屏障、下调心肌ANP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标本配穴 心肠同调 心率变异性 心房利钠肽
原文传递
房颤辨治新论 被引量:14
7
作者 陈光 王阶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1367-1370,共4页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属于中医学"心悸"范畴。中医理论认为,房颤的发生与感受环境影响之外因及饮食、情志、药物等内伤有关,有气血阴阳之虚和风火痰毒之实的病机特点,并与心神相关,其发作可用风象概括。我们认为,心与小肠相表...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属于中医学"心悸"范畴。中医理论认为,房颤的发生与感受环境影响之外因及饮食、情志、药物等内伤有关,有气血阴阳之虚和风火痰毒之实的病机特点,并与心神相关,其发作可用风象概括。我们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生理关系体现在食物代谢与水液代谢方面,心之主宰影响小肠功能,而小肠可泌别清浊以保持心的清灵,若小肠泌别清浊失司,则清气在下所致之虚与浊气在上所致之实浊蒙心神,发为房颤。据此辨治房颤,伴见便秘、心烦、大便黏滞不爽、易受惊吓者,分别加用调肠畅心、给邪出路、安神定魄之品,如槟榔、火麻仁、琥珀之类,收效甚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悸 脏腑相关 调肠畅心 安神定魄
原文传递
浅析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及冠心病的关系 被引量:10
8
作者 钱宇洁 郭良清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1期1346-1348,共3页
糖尿病和冠心病是当前危害公共健康的最普遍的问题,它们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由糖尿病引发的心脑血管、肾、周围神经、眼、足等并发症增加了患者致残或致死的风险。冠心病的常见并发症如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等,严重时也会危及... 糖尿病和冠心病是当前危害公共健康的最普遍的问题,它们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由糖尿病引发的心脑血管、肾、周围神经、眼、足等并发症增加了患者致残或致死的风险。冠心病的常见并发症如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等,严重时也会危及患者生命。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可通过诱发炎症反应、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异常、提高血尿酸水平等途径,增加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发病率,从而影响这些疾病的发展及预后,其诱发2型糖尿病的机制含内毒素机制、短链脂肪酸机制和胆汁酸机制等。本文从肠道菌群失调的角度综述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及冠心病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2型糖尿病 冠心病 菌群调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