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strumented assisted soft tissue mobilization vs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in treatment of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被引量:1
1
作者 Nourhan Elsayed Shamseldeen Mohammed Moustafa Aldosouki Hegazy +1 位作者 Nadia Abdalazeem Fayaz Nesreen Fawzy Mahmoud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23年第7期572-581,共10页
BACKGROUND Active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TrPs)often occur in the upper region of the upper trapezius(UT)muscle.These TrPs can be a significant source of neck,shoulder,and upper back pain and headaches.These TrPs an... BACKGROUND Active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TrPs)often occur in the upper region of the upper trapezius(UT)muscle.These TrPs can be a significant source of neck,shoulder,and upper back pain and headaches.These TrPs and their related pain and disability can adversely affect an individual’s everyday routine functioning,work-related productivity,and general quality of life.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instrument assisted soft tissue mobilization(IASTM)vs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on the TrPs of the UT muscle.METHODS A randomized,single-blind,comparative clinical study was conducted at the Medical Center of the Egyptian Railway Station in Cairo.Forty patients(28 females and 12 males),aged between 20-years-old and 40-years-old,with active myofascial TrPs in the UT muscle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wo equal groups(A and B).Group A received IASTM,while group B received ESWT.Each group was treated twice weekly for 2 weeks.Both groups received muscle energy technique for the UT muscle.Patients were evaluated twice(pre-and posttreatment)for pain intensity using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and for pain pressure threshold(PPT)using a pressure algometer.RESULTS Comparing the pre-and post-treatment mean values for all variables for group A,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ain intensity for TrP1 and TrP2(P=0.0001)and PPT for TrP1(P=0.0002)and TrP2(P=0.0001).Also,for group B,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re-and post-treatment pain intensity for TrP1 and TrP2 and PPT for TrP1 and TrP2(P=0.0001).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post-treatment mean values of pain intensity for TrP1(P=0.9)and TrP2(P=0.76)and PPT for TrP1(P=0.09)and for TrP2(P=0.91).CONCLUSION IASTM and ESWT are effective methods for improving pain and PPT in patients with UT muscle TrPs.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either treatment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Upper trapezius muscle Instrument-assisted soft tissue mobilization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下载PDF
超声形态学评估银质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裂肌形态学的影响
2
作者 曹正培 芦胜胜 +1 位作者 张家欢 王晓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261-2267,共7页
背景:银质针等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较多,但基于肌筋膜触发点理论的研究尚少。目的:从肌筋膜触发点理论出发探讨银质针综合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裂肌超声形态学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就... 背景:银质针等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较多,但基于肌筋膜触发点理论的研究尚少。目的:从肌筋膜触发点理论出发探讨银质针综合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裂肌超声形态学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就诊的15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组(n=53)、传统针灸组(n=53)和银质针组(n=53)。常规西药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传统针灸组根据经络走向和症状定位采用传统针刺疗法治疗,银质针组采用银质针灸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进行治疗,3组均连续治疗4周。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筋膜触发点数量、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多裂肌超声形态学变化、临床疗效、中医症候评分。结果与结论:(1)治疗后3组的腰背部各肌肉筋膜触发点数量减少,且银质针组较传统针灸组和常规西药组明显减少(P<0.05);(2)银质针组的疼痛分级指数评分、目测类比评分、现有疼痛强度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下背痛功能障碍调查问卷评分均低于传统针灸组和常规西药组(P<0.05);(3)银质针组的多裂肌超声形态学各指标均优于传统针灸组和常规西药组(P<0.05);(4)银质针组的中医症候评分低于传统针灸组和常规西药组(P<0.05);(5)3组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基于肌筋膜触发点理论应用银质针综合疗法能有效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腰椎功能障碍和多裂肌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触发点 银质针 腰椎间盘突出症 多裂肌 疼痛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银质针导热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和SIRT3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玥 张玉函 +5 位作者 王家益 黄媛馨 沃春新 王彩霞 周沛然 王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202-2208,共7页
背景:临床研究发现银质针导热治疗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具有良好镇痛作用,但其具体机制仍不清楚。目的:观察银质针导热治疗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大鼠线粒体超微结构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同源蛋白3变化的影响。方法:26只大鼠随机取20只予... 背景:临床研究发现银质针导热治疗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具有良好镇痛作用,但其具体机制仍不清楚。目的:观察银质针导热治疗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大鼠线粒体超微结构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同源蛋白3变化的影响。方法:26只大鼠随机取20只予以打击结合运动疲劳的方法复制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16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银质针导热组,每组各8只;银质针导热组给予银质针导热处理;剩余6只为正常对照。分别于造模前1 d、造模完成后第1天、银质针导热处理后第14天检测大鼠机械刺激缩足阈值、热缩足潜伏期;银质针导热处理后第14天检测大鼠股内侧肌肌电图电活动,取大鼠右侧股内侧肌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局部形态、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检测沉默信息调节因子同源蛋白3表达。结果与结论:①痛阈值:与正常组和造模前相比,模型组、银质针导热组造模后机械刺激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经银质针导热处理后,与模型组相比,银质针导热组机械刺激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②肌电图:模型组大鼠右侧股内侧出现自发电活动,银质针导热组自发电活动较模型组减少,时限较模型组延长(P<0.01),波幅较模型组降低(P<0.05);③苏木精-伊红染色:正常组大鼠肌纤维排列紧密规则,模型组大鼠肌纤维萎缩、变性,排列紊乱,银质针导热组大鼠肌肉结构紊乱改善;④骨骼肌线粒体微观结构:透射电镜显示正常组肌组织线粒体结构正常;模型组肌组织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或消失;银质针导热组肌组织线粒体肿胀明显缓解或趋于正常;⑤沉默信息调节因子同源蛋白3表达:模型组较正常组明显下调,银质针导热组较模型组明显上调(P<0.05);⑥结果表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大鼠局部肌肉线粒体出现异常,沉默信息调节因子同源蛋白3的表达下调,提示存在能量代谢障碍;银质针导热处理后线粒体变化恢复,接近正常,且沉默信息调节因子同源蛋白3的表达上调接近正常组,推测银质针导热疗法可能通过促进线粒体修复而改善能量代谢障碍发挥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银质针导热治疗 肌肉线粒体 SIRT3 肌筋膜激痛点
下载PDF
激痛点揿针治疗肌筋膜炎可行性分析
4
作者 许扬坡 苏泽剑 张强 《光明中医》 2024年第15期3128-3131,共4页
肌筋膜炎是国内外临床中常见的多发病之一,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方法众多,西医主要予服用非甾体消炎药治疗,虽可暂时缓解疼痛,但极易发生胃肠道损害,且具有一定的肝肾毒性。而中医治疗不仅疗效稳定,安全有效,无明显毒副作用,在中医各种治... 肌筋膜炎是国内外临床中常见的多发病之一,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方法众多,西医主要予服用非甾体消炎药治疗,虽可暂时缓解疼痛,但极易发生胃肠道损害,且具有一定的肝肾毒性。而中医治疗不仅疗效稳定,安全有效,无明显毒副作用,在中医各种治疗手段中,尤以针灸刺激阿是穴或是激痛点为主,其中揿针疗法安全有效,可产生“长效针感效应”,相比于常规针刺,揿针能够在一些方面体现出优势,其有推广应用于临床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伤 肌筋膜炎 激痛点 揿针疗法
下载PDF
肌肉牵张联合冰敷、艾灸对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人治疗效果观察
5
作者 何琳 覃华 +3 位作者 张红色 杨小丹 赵金线 欧雯雯 《全科护理》 2024年第6期1123-1126,共4页
目的:探讨肌肉牵张联合冰敷、艾灸对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人疼痛、颈部功能及心理焦虑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1月在广西某三级甲等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进行针刺治疗的77例病人为研究对象,按... 目的:探讨肌肉牵张联合冰敷、艾灸对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人疼痛、颈部功能及心理焦虑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1月在广西某三级甲等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进行针刺治疗的77例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的前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冰敷组各26例,冰敷联合艾灸组(联合组)25例。三组病人均给予常规疼痛护理;在此基础上冰敷组给予肌肉牵张训练及冰敷的干预方法,肌肉牵张训练10 min,每天1次,冰敷20 min,每天1次;联合组在冰敷组的基础上联合艾灸,时间为30 min,每天1次。观察针刺治疗前1天,治疗后第1、3、7天的疼痛情况,针刺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的颈部功能障碍情况和心理焦虑状况。结果:治疗后第1、3、7天,3组病人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人VAS评分在干预因素与时间因素上存在着交互效应(P<0.05);治疗后第7天,经两两比较发现,联合组、冰敷组在颈部残障指数表(NDI)评分、贝克焦虑量表(BAI)评分的改善程度上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冰敷组(P<0.01)。结论:肌肉牵张联合冰敷、艾灸可以有效改善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人疼痛程度、颈部功能障碍和心理焦虑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触发点 肌肉牵张 冰敷 艾灸 疼痛 护理
下载PDF
针刺联合医用臭氧注射治疗胸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6
作者 刘秭伉 张瑶 郭安梅 《智慧健康》 2024年第10期51-54,61,共5页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医用臭氧注射治疗胸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8月本院收治的64例胸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试验组除...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医用臭氧注射治疗胸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8月本院收治的64例胸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试验组除常规针刺治疗外,加用医用臭氧疼痛触发点注射治疗,每周治疗1次,6次为一个疗程。在治疗前后分别使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两种量表来评估针刺联合医用臭氧注射治疗胸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并对比两组的差异。结果VAS评分、SF-36评分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治疗1个月、疗程结束当天及疗程结束后1个月,症状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医用臭氧注射治疗在缓解胸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方面均有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肌筋膜触发点 针刺 臭氧
下载PDF
大鼠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电生理和病理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吕娇娇 黄强民 汤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21-628,共8页
目的:利用大鼠肌筋膜触发点模型,观察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电生理和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32只7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实验组(恢复4周组、恢复8周组和恢复12周组,每组n=8)。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建立创伤性肌筋膜触发点... 目的:利用大鼠肌筋膜触发点模型,观察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电生理和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32只7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实验组(恢复4周组、恢复8周组和恢复12周组,每组n=8)。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建立创伤性肌筋膜触发点模型。实验组造模8周,分别于造模后恢复4、8、12周,检测收缩结节、局部抽搐反应、自发性电位(波形、波幅和波频),肌肉活检并观察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1)实验组均发现触发点和局部抽搐反应;(2)实验组触发点处均出现自发性放电,其频率显著增加;恢复8、12周组自发电位波形和波幅增大;(3)光镜下,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均发现增大、圆形、深染的挛缩结节,及粗细不等的梭形肌纤维(P<0.01);(4)电镜下,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均显示线粒体数量明显减少且结构异常;恢复4周组以损伤性改变为主,恢复8、12周组损伤性改变消失,肌纤维形态异常,肌小节长度显著缩短(P<0.01)。结论:创伤方式建立的早期触发点多为典型损伤性肌纤维,出现高频正常波形的自发性电位,且肌小节长度正常;慢性触发点多表现为局部供能障碍、肌小节缩短及高频、高幅和异常形态的自发电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肌肉损伤 动物模型 电生理 病理组织切片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基于H反射通路探究大鼠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发病机制 被引量:9
8
作者 刘琳 刘庆广 +1 位作者 薄成志 黄强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1期818-823,共6页
目的:基于H反射探究大鼠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的发病机制。方法:16只7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对腓肠肌定点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模式进行连续8周造模。造模结束后两组均... 目的:基于H反射探究大鼠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的发病机制。方法:16只7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对腓肠肌定点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模式进行连续8周造模。造模结束后两组均正常饲养4周。12周结束后,检测MTrPs造模成功指标(即紧张带、局部抽搐反应和自发肌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H反射的诱发实验,采集引发H波的阈值、Mmax、Hmax、M波和H波潜伏期、Hmax/Mmax等。结果:与非MTrPs相比,MTrPs处诱发的H反射Mmax(4.28±1.27 mV)较低,Hmax(1.01±0.34 mV)较高,H波潜伏期(4.60±0.89 ms)较短,Hmax/Mmax比值(0.21±0.19)较大(P<0.05)。结论:H反射与慢性MTrPs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MTrPs大鼠脊髓中枢可能存在高度致敏,Iα类传入神经兴奋性较高,肌梭敏感性可能也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肌肉疼痛 H反射 病理生理 运动损伤
下载PDF
浮针治疗项背肌筋膜炎临床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刘鹏 薛剑 +1 位作者 黄昕 董霏雪 《针灸临床杂志》 2022年第11期34-38,共5页
目的:对浮针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将符合相关标准且纳入研究的60例项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对照组(30例)及浮针治疗组(30例)。针刺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治疗,1次/d,连续治疗2周;浮针治疗组行浮针治疗于... 目的:对浮针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将符合相关标准且纳入研究的60例项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对照组(30例)及浮针治疗组(30例)。针刺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治疗,1次/d,连续治疗2周;浮针治疗组行浮针治疗于可疑患肌处,频率为1次/2 d,2周内共治疗7次。在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分别测评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压痛点评分、颈部残障指数(NDI)、颈椎活动度(ROM)、血小板聚集率及5-羟色胺水平,继而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项背肌筋膜炎患者压痛点评分、NDI指数、血小板聚集率及5-羟色胺水平测评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各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浮针治疗组评分下降幅度均大于针刺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M测评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的ROM均较治疗前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浮针治疗组ROM提升幅度大于针刺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浮针治疗组总有效率可达86.7%(26/30),显著优于针刺对照组的73.4%(22/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可有效改善项背肌筋膜炎患者局部疼痛、活动受限的症状,减轻炎性反应,改善颈部功能,且临床疗效要优于常规针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背肌筋膜炎 浮针 肌筋膜触发点
下载PDF
火针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袖损伤临床疗效 被引量:6
10
作者 余静 楚佳梅 +2 位作者 王延武 陈顺喜 魏袁晔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32期1-5,10,共6页
目的探讨火针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袖损伤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将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杭州市中医院肩袖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采用火针针刺激痛点配合康复训练治... 目的探讨火针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袖损伤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将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杭州市中医院肩袖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采用火针针刺激痛点配合康复训练治疗。通过观察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肩部激痛点(MTrPs)数量的变化来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50,P<0.05;t=14.726,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80,P<0.05);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97,P<0.05;t=20.457,P<0.05),治疗组治疗后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35,P<0.05);两组MTrPs数量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30,P<0.05;t=12.334,P<0.05),治疗组治疗后MTrPs数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84,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袖损伤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损伤 火针 激痛点 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 MET肌肉能量技术
下载PDF
快速针刺肩胛下肌激痛点结合传统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11
作者 闫超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观察快速针刺肩胛下肌激痛点结合传统针刺对肩周炎患者肩关节活动度、疼痛和功能的疗效。[方法]纳入50例肩周炎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应用传统针刺法进行治疗,治疗组为传统针刺结合针刺肩胛... [目的]观察快速针刺肩胛下肌激痛点结合传统针刺对肩周炎患者肩关节活动度、疼痛和功能的疗效。[方法]纳入50例肩周炎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应用传统针刺法进行治疗,治疗组为传统针刺结合针刺肩胛下肌激痛点治疗。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指标:1)首次治疗后即刻的盂肱关节外旋活动度。2)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盂肱关节外旋活动度、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首次治疗后即刻比较盂肱关节外旋活动度,两组患者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首次治疗后在改善盂肱关节外旋活动度更有优势(P<0.05);相比于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盂肱关节外旋活动度增大(P<0.05),Constant-Murley评分提升(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更有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肩胛下肌激痛点结合传统针刺疗法具有增加肩关节外旋活动度、提升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的作用,显现即刻、持久效应,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周炎 肩胛下肌激痛点 快速针刺
下载PDF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冠羽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探讨对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行以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8年6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50例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按照数字奇偶法将其分成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对照组予以药物痛点神经阻滞治疗,观... 目的:探讨对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行以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8年6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50例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按照数字奇偶法将其分成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对照组予以药物痛点神经阻滞治疗,观察组予以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对照分析2组临床效果.结果:从临床总有效率上来看,观察组为96.0%,对照组为76.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功能状态指数、疼痛指数、硬结条索状物指数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观察组功能状态指数、疼痛指数、硬结条索状物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来说,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可使患者疼痛程度减轻,腰背功能得到改善,临床价值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基于电刺激的大鼠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发生机制 被引量:4
13
作者 薄成志 赵佳敏 +3 位作者 李丽辉 刘庆广 黄强民 刘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68-1272,1278,共6页
目的:探究电刺激下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肌纤维的兴奋性和耐疲劳表现。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G1、CG2、CG3)和触发点组(TG1、TG2、TG3)。CG1和TG1测试刺激阈值强度和最大收缩力量(MCF)以及其最适刺激强度;CG2和TG2测试不同... 目的:探究电刺激下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肌纤维的兴奋性和耐疲劳表现。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G1、CG2、CG3)和触发点组(TG1、TG2、TG3)。CG1和TG1测试刺激阈值强度和最大收缩力量(MCF)以及其最适刺激强度;CG2和TG2测试不同刺激强度下MCF的变化;CG3和TG3测试不同刺激频率下MCF的变化。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造模8周,恢复4周后将大鼠接入生物机能测试系统,给予肌纤维一系列电刺激,测量比较各组引起肌肉收缩的阈值强度、MCF、刺激强度和频率诱导的肌肉疲劳等指标。结果:TG1组引起肌肉开始收缩的阈值强度和最大收缩力量(MCF)的最适刺激强度比CG1组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TG1组与CG1组的MCF无显著性差异(P>0.05)。TG2组电刺激引起的MCF第15、20次增量电刺激低于第1、5、10次增量,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TG2组电刺激引起的MCF第10、15、20次增量CG2组,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TG2组电刺激引起的MCF第1、5、10次增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TG2组电刺激引起的MCF第1、5次增量与CG2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TG3组电刺激引起MCF所需的刺激频率比CG3组低,呈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TG3组电刺激引起的MCF比CG3组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正常肌纤维相比,触发点肌纤维对电刺激反应更敏感,受到连续电刺激时更易疲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肌肉疲劳 电刺激 肌肉收缩力量
下载PDF
推拿按法对慢性激痛点模型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江玉婷 李铁浪 +6 位作者 李江山 蒋全睿 匡小霞 袁媛 危威 朱晓晴 吴琼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85-90,共6页
目的观察推拿按法对慢性激痛点模型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推拿按法对慢性激痛点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按法组、利多卡因组,每组6只。采用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方式建立慢性激痛点大鼠模型... 目的观察推拿按法对慢性激痛点模型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推拿按法对慢性激痛点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按法组、利多卡因组,每组6只。采用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方式建立慢性激痛点大鼠模型。按法组大鼠予按法刺激局部激痛点,隔天治疗1次,每次7.5 min,共治疗7次;利多卡因组大鼠予0.5 mL的1%利多卡因注射液治疗,6 d 1次,共治疗3次。2周干预结束后,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骨骼肌显微结构变化;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骨骼肌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1)光镜下,模型组可见异常梭形形态肌纤维,表现为中间膨大,两端变窄,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和核内移现象;与模型组比较,按法组和利多卡因组均可见肌纤维粗细均匀、排列较整齐,炎症细胞减少。(2)电镜下,模型组肌原纤维排列紊乱,大量肌纤维断裂、破损,线粒体数量减少,结构异常,出现肿胀变圆、嵴结构减少或呈空泡状;按法组和利多卡因组表现接近,与模型组比较,肌原纤维排列趋于整齐,线粒体数量增多,结构恢复正常,呈细长杆状和卵圆形,或出现融合形态。各组肌节长度测量结果显示,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肌节长度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与按法组、利多卡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激痛点病理特征为骨骼肌肌节挛缩、线粒体结构和数量受损。按法治疗能够舒张挛缩的肌节、促进线粒体的损伤修复,起到对慢性激痛点的去活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激痛点 推拿按法 骨骼肌 超微结构 肌纤维
下载PDF
机械按压对大鼠肌筋膜激痛点能量代谢及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匡小霞 李铁浪 +5 位作者 危威 蒋全睿 江玉婷 袁媛 李武 李江山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1期1765-1771,共7页
目的观察机械按压对大鼠肌筋膜激痛点(my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乳酸、肌糖原含量及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初步探讨机械按压对大鼠MTrPs能量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 目的观察机械按压对大鼠肌筋膜激痛点(my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乳酸、肌糖原含量及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初步探讨机械按压对大鼠MTrPs能量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按压组和利多卡因组,每组12只。采用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法复制MTrPs大鼠模型。按压组予MTrPs按压治疗,每次7.5 min,隔天1次,共治疗7次;利多卡因组予MTrPs局部注射利多卡因治疗,6 d 1次,共治疗3次;模型组和空白组不做治疗。治疗结束后采用比色法检测MTrPs骨骼肌组织ATP、肌糖原和乳酸含量,采用透射电镜观察MTrPs骨骼肌线粒体超微结构。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MTrPs肌组织ATP和肌糖原含量下降,乳酸含量上升(P<0.05);电镜下线粒体数量减少、畸形,体积变小,嵴断裂变形。与模型组比较,按压组和利多卡因组大鼠ATP和肌糖原含量上升,乳酸含量下降(P<0.05);电镜下,按压组大鼠线粒体数量增多,外形大小基本正常,嵴尚可见;利多卡因组大鼠线粒体数量增多,形态较规整,可见少量肿胀线粒体。与利多卡因组比较,按压组大鼠肌糖原升高(P<0.05),电镜下两组线粒体数量相当,但按压组形态较规整,未见肿胀线粒体。结论机械按压可缓解MTrPs骨骼肌能量代谢危机,其机制可能与改善线粒体超微结构,促进线粒体损伤修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激痛点 机械按压 能量代谢 线粒体 超微结构 三磷酸腺苷 乳酸 肌糖原
下载PDF
按压对慢性激痛点模型大鼠线粒体自噬水平及PINK1/Parkin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蒋全睿 吴琼 +6 位作者 朱晓晴 匡小霞 危威 江玉婷 袁媛 李武 李江山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93-1598,共6页
目的:通过观察按压对慢性激痛点模型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自噬水平的影响,探讨按压对激痛点去活化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SPF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10)和激痛点模型组(n=20),以钝性打击配合离心运动法复制激痛点模型,造模成功后符合评价标... 目的:通过观察按压对慢性激痛点模型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自噬水平的影响,探讨按压对激痛点去活化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SPF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10)和激痛点模型组(n=20),以钝性打击配合离心运动法复制激痛点模型,造模成功后符合评价标准者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n=10)和按压组(n=10),按压组以自制按法刺激器干预14d,干预结束后取其激痛点骨骼肌组织,以试剂盒测定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柠檬酸合酶(citrate synthase,CS)、线粒体复合物Ⅰ和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以免疫印迹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I(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I,LC3-I)、LC3-Ⅱ、泛肽结合蛋白1(sequestosome protein1,P62)、UNC51-类似自噬激活激酶1(UNC-51 like autophagy activating kinase 1,ULK1)、pULK1、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诱导的蛋白激酶1(PTEN induced putative kinase 1,PINK1)与Parkin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MMP、CS、线粒体复合物Ⅰ、ATP水平均下降(P<0.05),LC3-Ⅱ、LC3-Ⅱ/LC3-Ⅰ比值与P62表达上升(P<0.05);与模型组相比,按法组MMP、CS、线粒体复合物Ⅰ、ATP、LC3-Ⅱ、LC3-Ⅱ/LC3-Ⅰ比值、p-ULK、pULK1/ULK1、PINK1与Parkin水平均上升(P<0.05),P62表达下降(P<0.05)。结论:按压激痛点可以恢复局部线粒体功能,改善局部能量代谢,达到激痛点去活化效应,其机制可能与PINK1/Parkin通路提高线粒体自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按压 激痛点 骨骼肌 线粒体 线粒体自噬 能量代谢
下载PDF
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拔罐推拿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林星镇 李菲 支芳 《临床医药实践》 2019年第6期406-409,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拔罐推拿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肌筋膜... 目的:探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拔罐推拿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拔罐推拿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复发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80.0%;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复发率观察组为12.5%,对照组为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拔罐推拿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显著,患者VAS评分低,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肌筋膜触发点 拔罐 推拿 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下载PDF
化学性交感神经切除对肌筋膜激痛点炎症和肌卫星细胞成肌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袁仕国 颜丽满 +3 位作者 武凯 徐明奎 李义凯 邹宇聪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2059-2065,共7页
目的探讨化学性交感神经切除(chemical sympathectomy,CS)对肌筋膜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局部炎症和肌卫星细胞(muscle satellite cells,MuSC)成肌分化的影响,探索肌筋膜痛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新靶点。方法 8周龄雄性SD... 目的探讨化学性交感神经切除(chemical sympathectomy,CS)对肌筋膜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局部炎症和肌卫星细胞(muscle satellite cells,MuSC)成肌分化的影响,探索肌筋膜痛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新靶点。方法 8周龄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均分为A、B、C组,分别为空白对照、MTrPs造模、MTrPs造模+CS。检测和分析MTrPs局部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去甲肾上腺素(NE)、成肌分化抗原(MyoD)、肌细胞生成素(MyoG)、酪氨酸羟化酶(TH)和配对盒转录因子7(Pax7)等的表达,以及病理形态变化。结果 A组肌细胞呈规则多边形或长条形,无炎症细胞浸润;B组形成挛缩结节并萎缩,炎症细胞浸润,间隙增大且不等宽;C组肌细胞再生,呈大小不等的多边形或长条形,少量挛缩结节。IL-6、TNF-α的表达为B> C> A(P <0.05),而NE和TH均为B> A> C(P <0.05),MyoD、MyoG的表达分别以B、C组最高(P <0.05),Pax7为A> C> B(P <0.05)。结论 CS促进MTrPs肌细胞修复,减轻局部炎症,抑制交感神经过度活跃和高支配,可能抑制MuSC的过度激活和使成肌分化较温和进行而保护Mu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扳机点 交感神经 炎性因子 肌卫星细胞
下载PDF
按法干预对大鼠激痛点骨骼肌细胞骨架α-tubulin和MAP-4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匡小霞 蒋全睿 +5 位作者 吴琼 赖畇绮 冯祥 朱晓晴 李江山 李武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1期1891-1896,共6页
目的通过观察按法干预对激痛点骨骼肌细胞骨架α微管蛋白(α-tubulin)和微管相关蛋白4(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4,MAP-4)的影响,探讨按法的舒筋解结作用。方法40只SPF级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和激痛点造模大鼠30只,采用钝... 目的通过观察按法干预对激痛点骨骼肌细胞骨架α微管蛋白(α-tubulin)和微管相关蛋白4(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4,MAP-4)的影响,探讨按法的舒筋解结作用。方法40只SPF级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和激痛点造模大鼠30只,采用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建立大鼠激痛点模型,模型评价后将符合标准的2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按法组,每组10只。空白组和模型组不予按法干预,仅正常观察,按法组以自制按法刺激器干预14 d。干预结束后在激痛点局部取材,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α-tubulin和MAP-4。结果α-tubulin和MAP-4在肌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均有一定的共表达,空白组α-tubulin和MAP-4主要分布在肌细胞膜与细胞质,分布连续性较好,模型组α-tubulin分布连续性和完整性欠佳,在肌细胞内表达减少,在细胞外基质表达增加,MAP-4在肌细胞和细胞外基质表达均增加,两者在按法组有一定改善。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α-tubulin表达下降、MAP-4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按法组α-tubulin表达升高、MAP-4表达下降(P<0.05)。结论按法的舒筋解结作用可能与抑制微管蛋白解聚并促进其合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按法 激痛点 骨骼肌 舒筋解结 细胞骨架 微管 α微管蛋白 微管相关蛋白4
下载PDF
超微针刀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20
作者 颜玉琴 高峰 李姜昊 《中国现代医生》 2022年第6期119-122,共4页
目的观察超微针刀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嘉兴市中医医院针灸科符合标准的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超微针刀治疗,... 目的观察超微针刀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嘉兴市中医医院针灸科符合标准的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超微针刀治疗,每3天1次,3~5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温针治疗,每2天1次,8次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定指数(PRI)及现时疼痛强度(PRI)。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VAS评分为(2.27±0.61)分,低于对照组的(3.63±0.7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PRI评分为(4.10±1.23)分,低于对照组的(5.50±1.6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现时疼痛强度(PPI)积分为(1.07±0.24)分,低于对照组的(1.67±0.3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微针刀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缓解症状,且优于温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针刀 上斜方肌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激痛点 疼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