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L-2A装置高β_(N)双输运垒实验的集成分析
1
作者 李正吉 陈伟 +11 位作者 孙爱萍 于利明 王卓 陈佳乐 许健强 李继全 石中兵 蒋敏 李永高 何小雪 杨曾辰 李鉴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0-257,共8页
HL-2A托卡马克装置在中性束加热条件下获得了稳定的归一化环向比压(β_(N))大于2.5的等离子体,并且实现了瞬态β_(N)=3.05、归一化密度(n_(e,1)/n_(e,G))~0.6、储能(WE)~46 kJ和高约束因子(H_(98))~1.65的高约束性能.本文使用集成模拟平... HL-2A托卡马克装置在中性束加热条件下获得了稳定的归一化环向比压(β_(N))大于2.5的等离子体,并且实现了瞬态β_(N)=3.05、归一化密度(n_(e,1)/n_(e,G))~0.6、储能(WE)~46 kJ和高约束因子(H_(98))~1.65的高约束性能.本文使用集成模拟平台OMFIT对β_(N)=2.83和β_(N)=3.05时刻的等离子体进行了集成模拟,计算得到的WE,n_(e,1)/n_(e,G),H_(98)和β_(N)等与实验参数基本一致,并通过计算发现两种情况下自举电流份额(fBS)分别约达到45%和46%.此外,还进一步分析了HL-2A装置形成离子温度内部输运垒(ITB)的原因:快离子和E×B剪切流使得芯部湍流输运被抑制,改善了约束,从而形成了离子温度ITB.离子温度的ITB与H模边缘输运垒相互协同形成了高β_(N)的等离子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2A 高β_(n) OMFIT集成模拟 快离子 内部运垒
下载PDF
NiO/Fe_(2)O_(3)复合材料制备与气敏性综合实验设计 被引量:1
2
作者 宋学志 童光耀 +2 位作者 张旭 王治宇 王小风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0-255,共6页
该综合实验通过煅烧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制备中空NiO/Fe_(2)O_(3)纳米材料,并对材料的形貌、物相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调整Ni和Fe的含量,对比了不同材料对正丙醇等气体的气敏性能,并提出可能的气敏机理。此实验将科研成果与实验教学相融合... 该综合实验通过煅烧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制备中空NiO/Fe_(2)O_(3)纳米材料,并对材料的形貌、物相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调整Ni和Fe的含量,对比了不同材料对正丙醇等气体的气敏性能,并提出可能的气敏机理。此实验将科研成果与实验教学相融合,旨在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敏材料 综合实验 正丙醇 科教融合
下载PDF
六氟钽酸氨拓扑转变制备低深能级缺陷Ta_(3)N_(5)光阳极实现超低偏压光电化学分解水
3
作者 徐伟 甄超 +7 位作者 朱华泽 姚婷婷 邱建航 梁艳 白朔 陈春林 成会明 刘岗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44-153,共10页
Ta_(3)N_(5)是一种具有2.1 eV直接带隙的n型半导体,其带隙跨越水的氧化还原电位.此外,Ta_(3)N_(5)的理论太阳能制氢效率(STH)高达15.9%,超过商业化应用的效率门槛(10%),是一种理想的光电化学分解水制氢光阳极材料.采用Ta2O5作为前驱体,... Ta_(3)N_(5)是一种具有2.1 eV直接带隙的n型半导体,其带隙跨越水的氧化还原电位.此外,Ta_(3)N_(5)的理论太阳能制氢效率(STH)高达15.9%,超过商业化应用的效率门槛(10%),是一种理想的光电化学分解水制氢光阳极材料.采用Ta2O5作为前驱体,在氨气气氛下高温氮化制备Ta_(3)N_(5)是一个由表及里的非均相氮化过程,该过程会产生大量的低价钽和氮空位等本征深能级缺陷,导致费米能级钉扎效应的产生,从而使得光生电压显著降低和光电流起始电位较高.因此,开发能够进行体相均相氮化的前驱体,以抑制Ta_(3)N_(5)深能级缺陷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气相溶剂热法,在钽箔上制备了一种六氟钽酸氨((NH_(4))_(2)Ta_(2)O_(3)F_(6))化合物,并以其多面体锥阵列薄膜作为前驱体,通过可控的氮化过程将前驱体结构拓扑转变为低深能级缺陷含量的Ta_(3)N_(5)多孔阵列薄膜.在高温氮化过程中,(NH_(4))_(2)Ta_(2)O_(3)F_(6)会释放含氮、氢和氟的气体小分子并形成贯穿体相的多孔通道,有利于氨气及氮化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小分子物质的渗透,促进体相均匀氮化过程,避免生成大量的本征深能级缺陷.同时,(NH_(4))_(2)Ta_(2)O_(3)F_(6)中的高电负性氟离子可以减弱Ta–O键,进一步促进氮化反应.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TEM)结果表明,制备的(NH_(4))_(2)Ta_(2)O_(3)F_(6)是具有实心结构的多面体锥阵列薄膜,而拓扑转变所得的Ta_(3)N_(5)多面体锥薄膜具有多孔结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和稳态/瞬态光电压谱表征结果表明,通过(NH_(4))_(2)Ta_(2)O_(3)F_(6)拓扑转变制备Ta_(3)N_(5)可有效抑制Ta_(3)N_(5)薄膜中深能级缺陷的形成.采用两种产氧反应助催化剂依次修饰后,XPS和TEM结果显示出助催化剂的双壳层结构与化学组成.光电化学分解水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得的Ta_(3)N_(5)光阳极在AM1.5G模拟太阳光的照射下,可展现出0.2 V_(RHE)(vs.RHE)的极低光电流起始电位,且在1.23 V_(RHE)时的光电流密度可达3.28 mA cm^(–2),经过连续5 h的稳定性测试,仍能保持初始值的85%.此外,稳定性测试前后助催化剂的XPS和TEM结果表明,Ta_(3)N_(5)光阳极光电流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产氧助催化剂中硼物种的消耗.而通过减小(NH_(4))_(2)Ta_(2)O_(3)F_(6)多面体锥前驱体的尺寸,可以进一步减少Ta_(3)N_(5)薄膜中的本征深能级缺陷的含量,修饰助催化剂后可在0 V_(RHE)下展现出光电催化水氧化活性.综上所述,通过(NH_(4))_(2)Ta_(2)O_(3)F_(6)新型前驱体拓扑转变制备了低深能级缺陷含量的Ta_(3)N_(5)光阳极,表现出极低的光电流起始电位,为构建无偏压下自发全分解水的低深能级缺陷浓度的Ta_(3)N_(5)光电极提供了一种新途径,该方法也可拓展至其他过渡金属氮化物的可控制备与缺陷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4))_(2)Ta_(2)O_(3)F_(6) 拓扑转变 低缺陷Ta3n5 起始电位 光电化学分解水
下载PDF
(H_(2)O)_(n)^(+)(n=2~5)团簇离子在308 nm处的光解动力学
4
作者 赵云肖 胡高明 +2 位作者 李佑卿 陈旸 赵东锋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79-285,I0103,共8页
本文利用一套高分辨圆柱形低温离子阱速度成像谱仪装置研究了小团簇离子(H_(2)O)_(n)^(+)(n=2-5)在308 nm处的光解动力学.通过记录光解产物碎片质谱和速度影像,发现二聚体水团簇(H_(2)O)_(2)^(+)解离生成H_(3)O^(+)和H_(2)O^(+)光碎片,... 本文利用一套高分辨圆柱形低温离子阱速度成像谱仪装置研究了小团簇离子(H_(2)O)_(n)^(+)(n=2-5)在308 nm处的光解动力学.通过记录光解产物碎片质谱和速度影像,发现二聚体水团簇(H_(2)O)_(2)^(+)解离生成H_(3)O^(+)和H_(2)O^(+)光碎片,表明其同时存在质子转移(H_(3)O^(+)-OH)和半束缚(H_(2)O-OH_(2))+两种构型,水团簇离子(H_(2)O)_(n)^(+)(n=3~5)普遍通过同时丢失OH和H_(2)O部分解离得到H+(H_(2)O)_(n-2,…,1)光碎片,并且(H_(2)O)_(5)^(+)团簇离子有一个仅通过丢失OH的额外通道得到H+(H_(2)O)4.前者表明(H_(2)O)_(n)^(+)(n=3~5)的构型是(H_(2)O)_(n-2)H_(3)O^(+)OH,后者表明在(H_(2)O)_(5)^(+)团簇离子中核H_(3)O^(+)和OH被H_(2)O分开.基于实验影像得到的光碎片各向异性参数为负值并且值较小,表明(H_(2)O)_(n)^(+)(n=2~5)团簇离子在光子吸收后经历垂直电子跃迁,随后缓慢解离,并导致光碎片的高内部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_(2)O)_(n)^(+)团簇 光解动力学 飞行时间质谱 速度成像
下载PDF
(Cr,La)_(2)(C,N)添加对Ti(C,N)基金属陶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龙航飞 叶金文 曹之南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2,共8页
在开放体系下采用高温碳管炉制备了(Cr,La)_(2)(C,N)粉末,并将其作为添加剂制备Ti(C,N)基金属陶瓷。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万能力学试验机及维氏硬度计等设备研究了(Cr,La)_(2)(C,N)添加对Ti(C,N)基金属陶瓷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 在开放体系下采用高温碳管炉制备了(Cr,La)_(2)(C,N)粉末,并将其作为添加剂制备Ti(C,N)基金属陶瓷。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万能力学试验机及维氏硬度计等设备研究了(Cr,La)_(2)(C,N)添加对Ti(C,N)基金属陶瓷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r,La)_(2)(C,N)的添加能够有效细化Ti(C,N)基金属陶瓷的硬质相晶粒,其中Cr、La元素主要固溶于粘结相,La元素促进了硬质相的溶解–析出过程,金属陶瓷的抗弯强度、硬度以及断裂韧性等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当添加(Cr,La)_(2)(C,N)的质量分数为5.0%时,Ti(C,N)基金属陶瓷的综合力学性能达到最佳,抗弯强度为2002 MPa,维氏硬度为1643 MPa,断裂韧性为11.22 MPa·m^(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 n)基金属陶瓷 (Cr La)_(2)(C n)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断裂韧性
下载PDF
(Cr_(0.87),V_(0.13))_(2)(C,N)含量对WC-10Co硬质合金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李祥坤 王璐 叶金文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0-55,共6页
通过添加一种新型抑制剂(Cr_(0.87),V_(0.13))_(2)(C,N)制备出室温和高温下均性能优异的WC-10Co硬质合金,并研究(Cr_(0.87),V_(0.13))_(2)(C,N)含量对WC-10Co硬质合金微观组织、室温力学性能和高温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Cr_(0.87),... 通过添加一种新型抑制剂(Cr_(0.87),V_(0.13))_(2)(C,N)制备出室温和高温下均性能优异的WC-10Co硬质合金,并研究(Cr_(0.87),V_(0.13))_(2)(C,N)含量对WC-10Co硬质合金微观组织、室温力学性能和高温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Cr_(0.87),V_(0.13))_(2)(C,N)具有良好的细化WC晶粒的效果,随着(Cr_(0.87),V_(0.13))_(2)(C,N)含量增加,WC晶粒不断细化,硬度逐渐增加,断裂韧性降低,抗弯强度(TRS)先升高后降低,当(Cr_(0.87),V_(0.13))_(2)(C,N)的添加量为0.6wt.%时,抗弯强度最高为3840.5MPa。抑制剂(Cr_(0.87),V_(0.13))_(2)(C,N)的加入对高温硬度具有积极影响,随着(Cr_(0.87),V_(0.13))_(2)(C,N)含量增加,高温硬度逐渐增加;当(Cr_(0.87),V_(0.13))_(2)(C,N)含量不变时,随着温度升高,硬度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_(0.87) V_(0.13))_(2)(C n) 微观组织 室温力学性能 高温硬度
下载PDF
数论函数方程kφ(n)=11φ_(2)(n)+S(SL(n^(37)))的正整数解
7
作者 薛媛媛 贺艳峰 +1 位作者 李勰 韩帆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6-80,共5页
利用Euler函数φ(n)、广义Euler函数φ_(2)(n)、Smarandache LCM函数SL(n)和Smarandache函数S(n)的性质,并结合初等数论的方法,讨论了数论函数方程kφ(n)=11φ_(2)(n)+S(SL(n^(37)))的可解性,证明了该方程只有k=1,6,7,15,31,46,51时有... 利用Euler函数φ(n)、广义Euler函数φ_(2)(n)、Smarandache LCM函数SL(n)和Smarandache函数S(n)的性质,并结合初等数论的方法,讨论了数论函数方程kφ(n)=11φ_(2)(n)+S(SL(n^(37)))的可解性,证明了该方程只有k=1,6,7,15,31,46,51时有正整数解,并给出了它的所有正整数解。研究结果丰富了数论函数方程可解性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Euler函数φ_(2)(n) Smarandache LCM函数SL(n) Smarandache函数S(n) 正整数解
下载PDF
数论函数方程(φ_(2)(n))^(2)=S(SL(n^(k)))的正整数解
8
作者 李欣欣 高丽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1-84,共4页
设n是正整数,利用初等数论的方法和广义Euler函数φ_(2)(n)、Smarandache函数S(n)、Smarandache LCM函数SL(n)这3个函数的基本性质,讨论当k=2,5时数论函数方程(φ_(2)(n))^(2)=S(SL(n^(k)))的可解性,并给出了这2个方程相应的所有正整数... 设n是正整数,利用初等数论的方法和广义Euler函数φ_(2)(n)、Smarandache函数S(n)、Smarandache LCM函数SL(n)这3个函数的基本性质,讨论当k=2,5时数论函数方程(φ_(2)(n))^(2)=S(SL(n^(k)))的可解性,并给出了这2个方程相应的所有正整数解。研究结果丰富了数论函数方程的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Euler函数φ_(2)(n) Smarandache函数S(n) Smarandache LCM函数SL(n) 正整数解
下载PDF
Effect of(Cr,V)_(2)(C,N)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WC-10Co Cemented Carbides
9
作者 LI Xiangkun WANG Lu YE Jinwen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138-1148,共11页
WC-10Co cemented carbides with finer WC and narrower grain size distributions are produced by using(Cr,V)_(2)(C,N)as grain growth inhibitors.As a result,with the increase of(Cr_(0.9),V_(0.1))_(2)(C,N)and(V_(0.9),Cr_(0... WC-10Co cemented carbides with finer WC and narrower grain size distributions are produced by using(Cr,V)_(2)(C,N)as grain growth inhibitors.As a result,with the increase of(Cr_(0.9),V_(0.1))_(2)(C,N)and(V_(0.9),Cr_(0.1))_(2)(C,N),the grains size of WC and mean free path of Co phase decrease,and adjacency of WC increases.Refinement and homogenization of grains enhance the transverse rupture strength(TRS)and the hardness.Meanwhile,the deflection and bridging of cracks keep the fracture toughness at a respectable level.The WC-10Co-0.6(Cr_(0.9),V_(0.1))_(2)(C,N)-0.025(V_(0.9),Cr_(0.1))_(2)(C,N)cemented carbides exhibit excellent comprehensive mechanical properties with the TRS of 4602.6 MPa,hardness of 1835 kg/mm^(2),and fracture toughness of 10.39 MPa·m^(1/2),respectively.However,the large pores are caused by excess N larger than 0.03 wt%and deteriorates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We provide a new approach to WC-Co cemented carbides preparation with a narrow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by adding novel grain growth inhibi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 V)_(2)(C n) nutrient content WC grains size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微卫星(GT/CA)_(n)重复序列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杨汶峻 傅雨婷 +2 位作者 袁叶琴 刘达 蒋斌元 《肿瘤防治研究》 CAS 2024年第3期195-202,共8页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最主要的组织学类型,患者数量庞大且晚期患者疗效差,现有治疗手段虽取得巨大进展但仍面临挑战。肿瘤的发生伴随大量基因组序列的不稳定,(GT/CA)_(n)重复序列是一种常见的微卫星序列,参与了基因转录和DNA甲基...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最主要的组织学类型,患者数量庞大且晚期患者疗效差,现有治疗手段虽取得巨大进展但仍面临挑战。肿瘤的发生伴随大量基因组序列的不稳定,(GT/CA)_(n)重复序列是一种常见的微卫星序列,参与了基因转录和DNA甲基化等调控过程。现有研究表明,NSCLC中(GT/CA)_(n)重复序列的多态性与EGFR、HO-1和HIF-1α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可作为探索NSCL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开发诊疗预后分子标志物及相关表观遗传学研究的切入点。本文总结了NSCLC中微卫星(GT/CA)_(n)重复多态性的相关研究,希望能为NSCLC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微卫星 (GT/CA)_(n)重复序列 EGFR
下载PDF
穿流式电催化膜MnO_(2)@Ti的制备及催化氧化正丙醇性能
11
作者 杨明霞 樊森清 +3 位作者 陈皎皎 陈渝 李创 肖泽仪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CAS 2023年第5期385-393,共9页
为了增强催化剂和反应物之间的接触和传质,采用流动合成法在多孔钛膜孔道中原位固载了MnO_(2)纳米颗粒,构筑了MnO_(2)@Ti电催化膜,并用于电催化正丙醇氧化制备丙酸。形貌结构表征表明在1μm膜孔中成功地固定了平均尺寸为83nm的MnO_(2)... 为了增强催化剂和反应物之间的接触和传质,采用流动合成法在多孔钛膜孔道中原位固载了MnO_(2)纳米颗粒,构筑了MnO_(2)@Ti电催化膜,并用于电催化正丙醇氧化制备丙酸。形貌结构表征表明在1μm膜孔中成功地固定了平均尺寸为83nm的MnO_(2)纳米颗粒。电化学表征表明,与钛膜相比,MnO_(2)@Ti电催化膜的电流密度增加了3.58mA/cm^(2),电荷转移电阻降低了26.1Ω,说明可以实现更快的电子转移。MnO_(2)@Ti电催化膜在膜通量为89.3L/(m^(2)·h)的穿流模式下,催化初始浓度为160mmol/L的正丙醇氧化的转化率可达95%,丙酸选择性为89%,丙酸电流效率为90%。正丙醇氧化生成丙酸反应的机理分析表明,穿流模式下强化接触和传质能使MnO_(2)@Ti电催化膜氧化过程中更多的·OH被利用,从而提高正丙醇的氧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膜 流动合成 正丙醇氧化 穿流模式
下载PDF
[N_(1,8,8,8)][Ac]萃取精馏分离环己烷-正丙醇共沸体系研究
12
作者 邢庆浩 李文秀 张弢 《山东化工》 CAS 2023年第12期43-46,51,共5页
采用COSMOthermX软件进行筛选,选定了[N_(1,8,8,8)][Ac]三辛基甲基乙酸铵盐作为萃取剂,萃取精馏分离环己烷-正丙醇共沸体系。测定了环己烷(1)+正丙醇(2)+[N_(1,8,8,8)][Ac]气液相平衡数据,并使用NRTL数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关联。结果表... 采用COSMOthermX软件进行筛选,选定了[N_(1,8,8,8)][Ac]三辛基甲基乙酸铵盐作为萃取剂,萃取精馏分离环己烷-正丙醇共沸体系。测定了环己烷(1)+正丙醇(2)+[N_(1,8,8,8)][Ac]气液相平衡数据,并使用NRTL数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关联。结果表明,离子液体能提高环己烷与正丙醇的相对挥发度,且相对挥发度随离子液体物质的量浓度增加而增加。打破环己烷+正丙醇共沸物所需要的最小物质的量分数为2.5%。最后通过过量焓分析研究了离子液体的分离机理,发现正丙醇和离子液体之间形成氢键起到了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己烷 正丙醇 离子液体 nRTL COSMOthermX 过量焓
下载PDF
平面图γ_(n)的混合度量维数
13
作者 康娜 杨丽婷 李志全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1期11-17,共7页
图的度量维数是图论与组合优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混合度量维数是度量维数的一个变形.给出了平面图γ_(n)的一个混合度量生成集,得到了平面图γ_(n)的混合度量维数的上界.
关键词 混合度量维数 混合度量生成集 平面图γ_(n)
下载PDF
交互作用Fock空间l^(2)(Г,{λ_(n)})上算子的性质
14
作者 赵丹丹 刘建清 《高师理科学刊》 2023年第7期10-13,共4页
给出了交互作用Fock空间l^(2)(Г,{λ_(n)})的随机梯度算子、适应梯度算子和投影算子的定义,讨论了这些算子的相关性质.
关键词 交互作用Fock空间l^(2)(Г {λ_(n)}) 随机梯度算子 适应梯度算子 投影算子
下载PDF
Rb_2SO_4-n-prOH-H_2O三元体系10℃,30℃及50℃的等温平衡溶解度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明华 高世扬 +1 位作者 夏树屏 胡满成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7-40,共4页
采用半微量相平衡装置,测定了Rb2SO4-n prOH-H2O三元体系10℃,30℃和50℃的等温平衡溶解度。这三个温度下体系的平衡固相皆为无水Rb2SO4。在30℃和50℃时体系在共饱和点处出现三相:醇相,水相和固相,而体系在10℃时溶液相不分层。确定了... 采用半微量相平衡装置,测定了Rb2SO4-n prOH-H2O三元体系10℃,30℃和50℃的等温平衡溶解度。这三个温度下体系的平衡固相皆为无水Rb2SO4。在30℃和50℃时体系在共饱和点处出现三相:醇相,水相和固相,而体系在10℃时溶液相不分层。确定了体系的分层温度,同时给出了体系10℃的溶解度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铷 正丙醇 三元体系 溶解度
下载PDF
新型反相微乳液制备纳米结构甲烷催化燃烧催化剂La_(0.95)Ba_(0.05)MnAl_(11)O_(19-α)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徐金光 腾飞 +5 位作者 田志坚 曲秀华 张培青 徐云鹏 熊国兴 林励吾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4期2205-2210,共6页
提出一种由水,异丙醇,正丁醇组成的新型微乳液,并以其为反应介质制备了甲烷高温燃烧La0.95Ba0.05MnAl11O19-α催化剂.采用1HNMR,FT-IR,电导法及激光粒度散射法研究了新型微乳液中水的结构及相特性.新型微乳液中水的体积分数小于一定值时... 提出一种由水,异丙醇,正丁醇组成的新型微乳液,并以其为反应介质制备了甲烷高温燃烧La0.95Ba0.05MnAl11O19-α催化剂.采用1HNMR,FT-IR,电导法及激光粒度散射法研究了新型微乳液中水的结构及相特性.新型微乳液中水的体积分数小于一定值时,电导率与水含量成非线性关系,k~φ曲线上存在一临界值(φP=0.15).水质子的化学位移随水含量的降低移向高场.加入4%D2O测定的O—D键的伸缩振动随水含量增加而向高波数方向移动.异丙醇铝在新型微乳液中水解形成的Al(OH)3胶体粒子的粒径范围为226~329nm.采用新型微乳液作为反应介质制备的Ba0.05La0.95MnAl11O19-α催化剂的粒径在30nm,明显小于纯水制备的样品(100nm).BET比表面积为65m2/g,比纯水制备样品高出约一倍.XRD结果显示,1200℃焙烧10h即可获得含单一β-Al2O3相的催化剂.Ba0.05La0.95MnAl11O19-α催化剂甲烷催化燃烧的T10为420℃,比纯水制备样品下降了90℃.甲烷催化燃烧活性提高是由于含有较多Mnn+纳米结构六铝酸盐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催化燃烧 反相微乳液 六铝酸盐 正丁醇 异丙醇
下载PDF
酵母菌种类及发酵条件对白酒正丙醇含量的影响
17
作者 张恩华 柏永昊 +3 位作者 范培文 郭小龙 赵永威 缪礼鸿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46-52,共7页
酵母菌是白酒发酵中酒精的主要产生菌种,具有合成正丙醇等高级醇的作用,发酵条件对酵母菌产酒精和正丙醇等的含量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液态发酵方法对酒醅中分离的不同酵母菌种类及不同糖度下产正丙醇产量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酵母菌是白酒发酵中酒精的主要产生菌种,具有合成正丙醇等高级醇的作用,发酵条件对酵母菌产酒精和正丙醇等的含量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液态发酵方法对酒醅中分离的不同酵母菌种类及不同糖度下产正丙醇产量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热带假丝酵母产正丙醇效果最好,东方伊萨酵母产正丙醇效果最弱,酿酒酵母产正丙醇效果适中。正丙醇的含量随着发酵培养基中葡萄糖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实验室模拟固态白酒发酵条件实验表明:小曲酒发酵温度28℃时正丙醇含量最高,38℃发酵时正丙醇含量最低;酒醅含水率为53%、pH为3.5时正丙醇含量最高。大曲酒实验室模拟发酵结果表明:堆积阶段补加葡萄糖或淀粉酶,可明显提高正丙醇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正丙醇 白酒 发酵条件
下载PDF
2,N-二甲基-N-(3,3-二苯基丙基)-1-氨基-2-丙醇的合成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绍杰 周伟锋 +2 位作者 李亚文 张智勇 郑洪伟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研究 2 ,N 二甲基 N (3 ,3 二苯基丙基 ) 1 氨基 2 丙醇 (1 )的合成方法。方法以肉桂酸、氯化亚砜、甲胺等为原料 ,经烃化、氯化、酰化和还原反应得到N 甲基 3 ,3 二苯基丙胺 (5 ) ;以 3 氯异丁烯为原料 ,经加成、水解、环合... 目的研究 2 ,N 二甲基 N (3 ,3 二苯基丙基 ) 1 氨基 2 丙醇 (1 )的合成方法。方法以肉桂酸、氯化亚砜、甲胺等为原料 ,经烃化、氯化、酰化和还原反应得到N 甲基 3 ,3 二苯基丙胺 (5 ) ;以 3 氯异丁烯为原料 ,经加成、水解、环合反应得到环氧异丁烷 (7) ,化合物 5与 7经烃化反应得到目标产物。结果与结论设计的合成路线以肉桂酸计 ,5步反应总收率为 62 7% ,合成路线简便易行 ,适于大规模制备。所合成的目标产物经ESI MS和1H NMR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化学 制备 化学合成 2 n-二甲基-n-(3 3-二苯基丙基)-1-氨基-2-丙醇 乐卡地平
下载PDF
Fate of ^(15)N Labeled Nitrate and Ammonium Salts Added to an Alpine Meadow i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China 被引量:5
19
作者 徐兴良 欧阳华 +1 位作者 裴志永 周才平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3年第3期276-281,共6页
To understand the dynamics of added nitrogen (N) in alpine meadow and the role of alpine plants and soil microorganisms in the retention of deposited N, the fate of 15 N labeled nitrate and ammonium salts was... To understand the dynamics of added nitrogen (N) in alpine meadow and the role of alpine plants and soil microorganisms in the retention of deposited N, the fate of 15 N labeled nitrate and ammonium salts was determined in an alpine meadow for two months. Two weeks after 15 N application, total recovery of 15 N from NO - 3_ 15 N was 73.5% while it was 78% from NH + 4_ 15 N. More 15 N was recovered in plants than in soil organic matter or in microbial biomass, irrespective of forms of N added. After one month, 70.6% of added NO - 3_ 15 N and 57.4% of NH + 4_ 15 N were recovered in soils and plants. 15 N recovered in soil organic matter decreased greatly while that recovered in plants varied little, irrespective of the form N.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two weeks after 15 N application, more NO - 3_ 15 N than NH + 4_ 15 N was recovered in microbial biomass. Total recovery was 58.4% (six weeks) and 67% (eight weeks) from NO - 3_ 15 N, and 43.1% and 49% from NH + 4_ 15 N, respectively. Both plants and soil microorganism recovered more NO - 3_ 15 N than NH + 4_ 15 N. But plants recovered more 15 N than soil microorganisms. During the whole experiment plants retained more NO - 3_N and 15 N than soil microorganisms while 15 N recovered in inorganic N pool did not exceed 1% due to lower amount of inorganic N. This indicates that plants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s in the retention of deposited N although microbial biomass can be an important sink for deposited N in early days after N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pine meadow soil microorganisms retention of deposited n percentage of 15 n recovery fate of nO - 3_ 15 n and nH + 4_ 15 n
下载PDF
拟南芥抗灰霉病基因T1N622互作蛋白的筛选与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瓮巧云 黄聪聪 +5 位作者 王娜 梁晨曦 刘高然 郝丛丛 邢继红 董金皋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5-49,共5页
前期研究中从拟南芥突变体库中筛选获得一株对灰霉病菌侵染表现为感病的突变体。利用TAIL-PCR等技术克隆获得拟南芥抗灰霉病基因T1N6_22。为了进一步明确T1N6_22在拟南芥抗灰霉病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Y2H),以构建成功的... 前期研究中从拟南芥突变体库中筛选获得一株对灰霉病菌侵染表现为感病的突变体。利用TAIL-PCR等技术克隆获得拟南芥抗灰霉病基因T1N6_22。为了进一步明确T1N6_22在拟南芥抗灰霉病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Y2H),以构建成功的p AS1/T1N6_22蛋白为诱饵,筛选拟南芥的cDNA文库。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共获得28个酵母克隆。利用T1N6_2基因特异性引物鉴定酵母阳性克隆,并进行测序。共获得了4个可能与T1N6_22互作的蛋白AT2G19480、AT1G06050、AT5G34780和AT1G21400。Blast分析发现,AT2G19480、AT1G06050、AT5G34780和AT1G21400分别为核小体装配蛋白、功能未知蛋白、假定的泛酸还原酶和硫胺二磷酸盐结合折叠超家族蛋白,分别参与到核糖体装配、泛酸盐合成、植物代谢等过程中。研究结果为确定T1N6_22蛋白的互作蛋白,阐明其调控拟南芥抗灰霉病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T1n6_22 酵母双杂交 互作蛋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